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出梁庄记读后感 > 地图 > 出梁庄记读后感,2024出梁庄记读后感
出梁庄记读后感相关栏目
出梁庄记读后感热门栏目
出梁庄记读后感推荐
出梁庄记读后感

(共 7581 篇)

  • 1、 出梁庄记读后感通用4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出梁庄记读后感通用4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出梁庄记读后感(篇1)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出梁庄记》读后感1500字:

    文/左春会。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

  • 2、 出小镇记读后感500字体会

    故乡,宿命,总是带着遗失的悲凉。

    路明先生的《出镇小记》,这是一部小镇的岁月鎏金。人间的真情和乡土气息弥漫在小镇中,弥漫在农村中,弥漫在城市中。就像一部电影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又处处充满着人间真情。一个人和你素不相识的人就可以在你失意时,给你力量,给你勇气给你一个新的开始。路明先生的《出镇小记》就是一部这样的散文集。

    这本书中路明用一篇篇短小的故事,写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小镇。随着时代发展发生的变迁和与上海的关系与连结,写到家人,写到与他有同样经历的一些小伙伴和小镇的“原住民”同学的故事……同时,藏在这一篇故事背后的,也是路明自己的故事。关于他的家庭他的成长经历以及最后用很少的篇幅一笔带过的,他是如何“回去上海”的经历。

    对于路明和他的母亲,“故乡”上海很近,但也很远。在地理上,这个距离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去一次上海,却要花去半天的时间。在心理上,到上海的距离,却好像隔着一座需要努力去攀登去翻越的高山,而这座高山,只是当时轻轻盖下的印章。

    即使是现在我们也正在某种程度上“遗失”着家乡。很多人为了个人发展离开家乡,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慢慢适应了那个城市的习惯与规则,甚至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当回到家乡是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会那么不习惯,张嘴说出来的却是荒唐走板的乡音……这样的“遗失”,也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宿命。

  • 3、 《出梁庄记》读后感: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

    ——《出梁庄记》读后感

    文/左春会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都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们心中铸就的梦想化为泡影。奢华、高雅的生活永远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期盼,他们只与粗糙的生活、空荡、寒酸有过多的交集,让他们内心深处无形产生一种卑微感和苦恼感。在此,让我们静下心重温一下梁峰的独白:"姑,你不知道,我在这儿,就是打工。厂里人永远不会给外地人机会。你干得再好,没人提拔你,你永远不可能

  • 4、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篇一:《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梁鸿女士的《中国在梁庄》是今年我读的第二本记录中国现实的书。我非常感谢梁鸿女士的文字,让我这个几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人,对中国的农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我并不认为梁庄能代表中国。

    在梁庄历史的这部分,文革的内容让我深思。在我这1、2年的阅读经历中,关于文革的内容不时出现。而且,每次新出现的关于文革的文字都比前一次阅读到的更血腥更残暴。在本书中,作者的相关叙述详细而生动。通过那些文字,我能感受到巨大的仇恨,更可怕的是:这些仇恨已经事隔了2、30年,却几乎都没减弱变淡。我在通读完全书然后重新再翻阅回顾时,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文革在很多年前就结束了,可是当年做过的那些事并不会因为革命结束了而被遗忘或被当成没发生过。那些欺负人和被欺负的人,在文革结束后仍然生活在同一个村庄里。也许平日里表面上大家都装做没事了,可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藏在那些被害人家人的心里,当有机会报复时,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必然会做到以牙还牙我突然就对部分国人的冷漠和对这个国家的恨有了新的理解。而政府,好像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过

    在梁庄现状方面,我觉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泛滥并不见得全是坏事。廉价劳动力成本本就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而且目前国内存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和对于技工的需要非常大的现状,如果政府能对这部分不想读书的年轻人进行引导,不仅能壮大技工队伍、提高农村收入、保证我国的劳动力竞争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优势,对于未来国家的社会安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是如果真的推行这样的政策恐的话,恐怕会被舆论认为是歧视农村吧。

    在书的最后,作者感谢了自己的家人。在阅读这段是时候,我的感觉特别奇怪:其他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幸,就只有作者家家庭和睦、团结一心、幸福美满我觉得我读到了一种优越感。然后当作者说他的孩子已经喜欢上玩泥巴、喜欢上农村,他的儿子接触到了大自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时,我发现我再次读了优越感。对农民的优越感我还能理解,毕竟相对于村里的人来说,作者算是个成功人士;对于城市人的优越感我就无法理解了:在农村里玩泥巴是亲近大自然在城市的沙坑里完沙子就不是?在农村的烂泥地里奔跑是亲近大自然在城市的植物公园里奔跑就不是?相较于农村车到处乱开的状况,城市里的车几乎都在自己的车道里,对于孩子而已不是更安全吗?相较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城市生活健康不是更有保障吗?身为一个母亲,到

  • 5、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叶瑞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儿女的生活。如果说《中国在梁庄》还算得上是一部人类学范畴的着作的话,《出梁庄记》倒是更接近于访谈记录,而实质上,它也是新浪好书榜中纪实类文学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在《中
  • 6、 中国在梁庄教师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教师读后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在意什么梁庄,无论它在河南还是河北、湖北,也无论它叫梁庄还是李庄、陈庄。因为它们都一样,都在以一种快得让人不知所措的速度衰败着,然后有一天突然消失,除了杂草丛生中那一点点的断垣和年青一代梦醒后那一点点的惆怅,于中国它们仿佛就从未存在过。

    我可以把寻求的目光放在梁庄的历史,它的人它的物上,我可以去深刻挖掘那条臃肿的河和那个被改为养猪场的梁庄小学,我甚至可以跳到梁韩两大家族纠缠的历史里看他们所谓的勾心斗角,一直到我洞穿它们的一天。可这些有用吗?等我出来的时候,这个中国早已消失了千千万万的梁庄,惊人的相似里是对个体永无止境的令人疲累的追赶。毕竟我也不是空身一人在这条路上走啊,我的脚上沾着的是我故乡的泥土,那也是我小时候跑遍踏遍的泥土。而当我读《中国在梁庄》,或者更早的时候,我已经发觉脚底的重量越来越轻,因为泥土在消失,它们附在村人的脚底,跟着倾巢而出谋求更好出路的人们离开了。所以在读梁庄的时候我总是很烦躁,因为这种脚下失去泥土轻飘飘的虚无感被梁鸿放得很大。我也总觉得梁鸿坍圮的老屋就是我的老屋,屋子角落里那一张落满灰尘的发黑的床好像就藏在我家楼上。我虽然现在找不到那张床,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几十年后它会出现。它在等待一个时机,等我卷走被褥卷走根的一天,它会狞笑着吃掉整个屋子和整片回忆。它也在等待这个村庄。

    所以我知道,我读《中国在梁庄》,并不仅仅是要在书中发现一些什么,譬如日渐衰微的中国乡村文化和日益淡薄的人际关系,而更是要以字为步,重新踏上我记忆里故乡的那方土地;要以梁鸿笔下的乡村事物的消亡,唤起我一颗最贴近锄头与汗水的心。我七岁前的日子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七岁后我每个假期都会回去,如今我十七岁了。而我每次回去,都能感觉到在它漫长历程中缺失我的日子,一些令我熟悉的东西正悄悄改变。我无法违心地夸大这种变化,我也无法保证我的记忆没有“溢美”的嫌疑,可它的确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

    梁鸿在前言里写道:“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在记忆的旮旯里我翻出了它十年前的样子,棕黄色的房子排成它的模样,仿佛站立起来的土地。房子是最朴素的房子,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贫穷,另一方面是整日浸在农田里的人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远离风雨的庇护所。每每落日时分,夕阳的余晖总能在粗糙的墙面上反射出最温暖的颜色,照亮每一条弄堂和每一个

  • 7、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一):重返与迷失

    于小胖

    曾不止一次地听村里人说,他们很少去"队里"(村委会),上面给啥政策发啥钱,别人有的,没落下自己就行了。

    这些轻描淡写的话,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但它就像深埋心底的种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发出芽来。而这阳光和雨露,正是来自梁鸿的专著《中国在梁庄》。

    短短200多页、20万字出头的非虚构性著作,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速食""速读"的文化特质。一篇篇他者自述与作者解读,既富有人情味甚至传奇性,又不失理论的概述与规律的总结。

    这终究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实施得滴水不漏,也不可能像政府调研报告那样,提出诸多可操作性政策建议。虽然少数观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但作为观察中国农村问题的一本小书,这些不足依然瑕不掩瑜。

    作者梁鸿重返她生活了20年的故乡梁庄,以某种情感和预设,去梳理中国农村问题的蛛丝马迹,既有"曾身在其中"的独特优势,又有血缘人脉的调查便利,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具体,对村史的概述精炼、深厚。

    在此仅简述几点深得我心之处:

    一是农民与政治。在我少得可怜的农村见闻中,我发现不少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本书作者对这一现象给出解释:政府—村干部—农民三者之间始终是三张皮,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当代的农村政策不停地改变,时好时坏,身在其中的农民不知道哪一种东西还真正属于自己,包括土地。因为没有拥有过权利,农民也不认为有哪些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230页)。

    作者很巧妙地避开了人治与法治的矛盾,政府和政策实施者公信力与农民失信感和剥夺感的博弈。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现实中,仍有不计其数的施政者触碰和挑战农民的"患",由此造成社会动荡,增加社会成本。

    本书也简要分析了农民与干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由此前的国家政策造成,比如上世纪90年代使农民负担日趋加重的"三统五筹"政策;另一方面,村干部享有特权,并在这特权中谋了私利。如果这一点不解决,中国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仍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63页)。

    二是农民与现代性。"很多人也想过上现代化的日子,而不是生活在博物馆里。"西藏一名社会学者曾这样对我说。对农民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劳苦生活,在现代科技和消费文化更甚的今天很难维系。经济发展使乡村结构发生了改变,乡村文化与观念变革也纷至沓来。

    当作者漫

  • 8、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 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那个中国的乡村都能见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乡村,这太平常无奇,看完后,想:这也叫书,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帐嘛。 可一再思:农村的变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让人悲哀!或许这本书没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农村呆过,不过说实话,二十多年,没在农村亲自生活过了,但六年前,我在乡镇初中教书,我的妻子家在农村,偶尔回去,见到、听到的完全都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梁庄!!不过,我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作者那种济世的胸怀。或许,我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生活过在农村,但现在离开了农村到了北京,她对农村的变化如此,有如此的震惊和深刻。因为我现在即使在一个县级市里教书,但可以说,或许我从未离开过农村,对它的变化虽有感知,但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说,我对农村的感觉,是慢慢来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到死的危险时,都不知不觉,或许生活在县级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仆,都是我这种感受,并未觉得什么,更何况是身在其中的农民呢? 可一看这本书,我静静思索:这真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旁观者清啊! 书中说的,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农村,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问题。包括老人的赡养,这也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过年,乡镇的街上才会有了人气,可年一过,乡村又沉寂下去了。 留守儿童,更是如此。这点,我的体会深些,因为我是教师。 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教,不仅是学习,更担心的心理教育。我常劝说一些家长,留个家长在家,照顾孩子,孩子初中三年,很重要,未来对孩子只有一次,孩子再大点,出去也行,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将来。可家长也有苦衷:不出门打工,虽说现在农村负担少了,但经济来源单一,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挣钱,挣钱为了孩子,也知道孩子现在重要,
  • 9、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_1000字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1000字

    我们终将成为没有故乡的人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感动我的不是一个学者深入乡村的观察,而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悲悯。

    她说:“拥有大地、树木、河流的童年,那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幸运,生命因此更宽广、敏锐,也更丰富、深远。”

    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童年,儿童时期是人最初认识世界的窗口,与自然的亲近会让人保有灵性,更接近人类生存的本质。

    家乡一条穿过小镇的河,我对它的记忆尤其深。

    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河里洗菜洗衣服,没通自来水的时候,在河滩最干净的地方挖上水井,家家户户在河里挑水喝。

    到了夏天,河里比街道热闹,大人孩子都喜欢下河玩。一座大桥挡住毒辣的太阳,孩子们在大桥底下洗澡、捉鱼、或是什么都不做,静静坐在桥下的大石头上,脚浸在冰凉的河水里……夏天就这样变得美好。

    我最喜欢在涨过大水后,河滩刚漏出来时,一个人跑到河里去,此时的河在大水冲刷过后最为干净。沙里有好看的石头和被河水冲洗光滑的玻璃,绿绿的像翡翠,我将它们一一捡起,视为珍宝。

    有一阵子,我们几个女孩总喜欢在夏天的夜晚偷偷跑到河里洗澡(大人们担心夏天夜里河里会涨水,晚上是不让我们去河里的),我们围在河里叽叽喳喳说过的悄悄话早已忘记,但至今仍记得当时头顶的星空,满天星河梦似的挂起。

    也是在这条河上面的大桥上,我看过最好最圆的月亮。

    梁鸿在书里写到:“乡村之所以总是能让人产生某种古老、深远的乡愁似的情感,是因为它与原野、山川、河流的天然联系。它把人类的目光拉向广阔、丰富的自然界,拉向无限延伸的天空,让人情不自禁地思考自己灵魂的来源与归宿。”

    可是这样的乡村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和溃散。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从来没有想过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的小河有一天会死去,每一次回去,我看到的河都要更脏更小一些,河边黑色的藻类植物上爬满苍蝇,河水早已不在清澈。

    小镇也变得越来越静,像一座空城。成年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空荡荡的街道,吹过的风都是寂寞的。

    没落的乡村是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留下的伤口,代价也许是无数乡村人失去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

    上一辈的人渐渐都迁移到县城去住,卖掉小镇上的房子,我们这一辈人的往往会走向更远的城市,故乡也就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城市让人变得匆忙,也没有星空可以仰望。在一座城市的异乡人总被成为“x漂”,漂着是因为没有了根。过去,故乡总是在那里的,可再过几十年,故乡只剩一个名字和一些回忆,

  • 10、 《中国在梁庄》之读后感1500字

    当初之所以捧起这本书,纯粹是因为看到别人对她的评价:一部属于人民的文学作品,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以前不管是看书还是电影版的《活着》,总是被里边的情节,或者是故事里人物生活的破败所震撼,因而现在也情不自禁地拿起《中国在梁庄》这本书,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农村,怎样的故事让别人有如此高的评价。

    我很是好奇,作者笔下的梁庄到底有怎样吸引人的地方,让这部作品获得如此好评。读完才发现,梁庄不可人,不美丽,甚至是伤痕累累的。在作者的口述下,在梁庄相关村民的回忆中,梁庄是真实的。作者时时刻刻在调查梁庄的过去,调查那些曾经发生的不堪,看似是一种客观的调查,可却更是一种诘问。

    我们生活在远离乡村的地方,可事实是哪怕我们现在生活在农村,也再也不能感受到家乡的温存如斯了。作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那么多的悲欢离合,而又用内心最真挚的嘶喊告诉了我们这些读者:一个乡村的变迁,一 个村庄的悲与痛。那些发生在梁庄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用儿女的命换来的一栋房子,农村人在北京打拼过的非人的生活看着心酸的故事,想象着这样的村庄就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心里头总会有一丝说不出的悲哀。

    梁庄的过去与现在,欢乐与痛苦,历史与变迁,也仅仅是一个中国乡村走向死亡的普通标本而已。这本书缩写的梁庄,也只是最近30年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作者将生命中最沉重的感情托付在梁庄,因而我们看完这部作品,无法不把自身的感受与之相结合,无法不注视她,无法不关注她。尤其当她,及千千万万个她,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现代化城市化前进的脚步,掩盖了乡村走向灭亡的身影,我们在感慨现代城市发展如此之迅猛的同时,却忘记了那些在城市背后将要绝尘而去的乡村。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都在寻找乡村的生存之路,可事实上,真正找到解决之路的寥寥无几。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我们身边的乡村,还记得小时候村庄的兴盛,还记得小时候村庄的人丁兴旺,还记得小时候村庄的自然纯粹,可是现在,大多数有劳动力的农民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因而乡村失去了她应有的年轻和活力,已经没有可以注入的新鲜血液。乡村犹如她不断上升的年龄一样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而我们,在看着她一天天老去的同时,也丢下一堆利器催着她们老去。

    有多少人把这样衰老的悲伤放在心上,有多少人又能为这些残败的村庄心疼,又有多少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样的现状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4

  • 2021-04-06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09

  • 2021-07-23

  • 2019-10-29

  • 2022-11-27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17

  • 2019-11-06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1-21

  • 2019-09-26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11-11

  • 2019-11-04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1-04

出梁庄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出梁庄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出梁庄记读后感、2024出梁庄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