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梁衡热炕读后感 > 地图 > 梁衡热炕读后感,2024梁衡热炕读后感范文大全
梁衡热炕读后感相关栏目
梁衡热炕读后感热门栏目
梁衡热炕读后感推荐
梁衡热炕读后感

(共 3824 篇)

  • 1、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叶瑞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儿女的生活。如果说《中国在梁庄》还算得上是一部人类学范畴的着作的话,《出梁庄记》倒是更接近于访谈记录,而实质上,它也是新浪好书榜中纪实类文学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在《中
  • 2、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 3、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范文一

    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

    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

    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

    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毛泽东在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读梁文道的文字,不觉让我为之一震,大呼过瘾。然而,感觉当下这样的文字太少了,读这样文字的人也太少了!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范文二

    《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

    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

  • 4、 中国在梁庄教师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教师读后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在意什么梁庄,无论它在河南还是河北、湖北,也无论它叫梁庄还是李庄、陈庄。因为它们都一样,都在以一种快得让人不知所措的速度衰败着,然后有一天突然消失,除了杂草丛生中那一点点的断垣和年青一代梦醒后那一点点的惆怅,于中国它们仿佛就从未存在过。

    我可以把寻求的目光放在梁庄的历史,它的人它的物上,我可以去深刻挖掘那条臃肿的河和那个被改为养猪场的梁庄小学,我甚至可以跳到梁韩两大家族纠缠的历史里看他们所谓的勾心斗角,一直到我洞穿它们的一天。可这些有用吗?等我出来的时候,这个中国早已消失了千千万万的梁庄,惊人的相似里是对个体永无止境的令人疲累的追赶。毕竟我也不是空身一人在这条路上走啊,我的脚上沾着的是我故乡的泥土,那也是我小时候跑遍踏遍的泥土。而当我读《中国在梁庄》,或者更早的时候,我已经发觉脚底的重量越来越轻,因为泥土在消失,它们附在村人的脚底,跟着倾巢而出谋求更好出路的人们离开了。所以在读梁庄的时候我总是很烦躁,因为这种脚下失去泥土轻飘飘的虚无感被梁鸿放得很大。我也总觉得梁鸿坍圮的老屋就是我的老屋,屋子角落里那一张落满灰尘的发黑的床好像就藏在我家楼上。我虽然现在找不到那张床,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几十年后它会出现。它在等待一个时机,等我卷走被褥卷走根的一天,它会狞笑着吃掉整个屋子和整片回忆。它也在等待这个村庄。

    所以我知道,我读《中国在梁庄》,并不仅仅是要在书中发现一些什么,譬如日渐衰微的中国乡村文化和日益淡薄的人际关系,而更是要以字为步,重新踏上我记忆里故乡的那方土地;要以梁鸿笔下的乡村事物的消亡,唤起我一颗最贴近锄头与汗水的心。我七岁前的日子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七岁后我每个假期都会回去,如今我十七岁了。而我每次回去,都能感觉到在它漫长历程中缺失我的日子,一些令我熟悉的东西正悄悄改变。我无法违心地夸大这种变化,我也无法保证我的记忆没有“溢美”的嫌疑,可它的确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

    梁鸿在前言里写道:“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在记忆的旮旯里我翻出了它十年前的样子,棕黄色的房子排成它的模样,仿佛站立起来的土地。房子是最朴素的房子,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贫穷,另一方面是整日浸在农田里的人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远离风雨的庇护所。每每落日时分,夕阳的余晖总能在粗糙的墙面上反射出最温暖的颜色,照亮每一条弄堂和每一个

  • 5、 《匡衡凿壁偷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我被匡衡热爱读书,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求学的精神所感动。

    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可是家里没钱让他上学读书,他就向别人借书。他白天干农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看一小会书,晚上他买不起灯油,不能看书。一天晚上,他发现从墙壁的缝隙里透过来邻居家的灯光,匡衡就用凿子把洞弄得大一些,就像有了一盏灯,他就津津有味的读起书来。他借着凿壁“偷”来的光读了更多的书,掌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后来,他又去大户人家干活不要工钱,只求让他读主人家的所有藏书就行了。就这样,匡衡通过不懈努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成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还做了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每当我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起书本的时候,我就想象匡衡“偷”来的那一缕微弱的光,它不仅照亮了匡衡手中的书本,更照亮了他走向成功的路途,这缕光也成了我心灵上的一盏灯,时刻指引着我去努力读书,学习文化知识。

  • 6、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 7、 梁衡青山不老读后感作文500字

    导语:《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有着对生命抉择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者梁衡《青山不老》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青山不老读后感【1】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瘦小的教养创造的奇迹,主要写了四个部分,一,老人以前身边恶劣的环境;二,老人居住的地方。老人居住在一个小院里,一排三间房,但只有他一个人居住;三,老人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四,和老人一起看树,老人种了许多树,有柳树,杨树等,都长得非常壮实。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位老人真的很了不起 ,他年龄那么大,手脚也不灵活,但是,他坚持着,努力着,把一座几乎是一毛不拨的小村庄,在那里创造了一片绿洲,他们所在的村庄,环境那么恶劣,但他只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还用种村的收入给所有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我们都做不到的,一个奇迹,竟然是一个骨瘦如柴,弱不经风的老人,他靠的是自己永远不变的信念,他是那么伟大,那么坚定,那么有恒心,我相信,这位老人一定能创造更大的奇迹!

    青山不老读后感【2】

    学了这一单元,我印象最深的课文是《青山不老》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在西伯利亚那个狂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在我初读课文后,我的心情就是吃惊、敬佩。天哪!十五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啊!城里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女儿接他去享福,可他不去,却非要留在这人贫瘠、艰苦的地方绿化环境保护家园, 直到自己爬不起来。

    老人,你真是我学习的榜样,舍已为人,坚持不懈,你真让我从心底感到佩服。如果换做是我,我肯定不会这么有耐心,我肯定会半途而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老人,我敬佩你,尊重你,你这种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青山不老读后感【3】

    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是呀,老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义无仅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而且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他是这么艰辛的工作。但是,人们随着破坏森林,滥砍滥伐,使可再生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长此以

  • 8、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1000字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

  • 9、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900字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读完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充满阳刚之气。

  • 10、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

    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有以下特点: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

    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

    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

  • 2022-07-09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09-25

  • 2023-03-13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0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1-12

  • 2022-04-08

  • 2019-09-23

  • 2019-11-08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07-23

梁衡热炕读后感
梁衡热炕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梁衡热炕读后感,梁衡热炕读后感大全,梁衡热炕读后感2024,更多梁衡热炕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