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 > 地图 >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2024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范文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相关栏目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热门栏目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推荐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

(共 1883 篇)

  • 1、 旧制度与大变革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

  • 2、 《上课的变革》读后感

    《上课的变革》读后感

    在小班化教学如火如荼的今天,我拜读了刘家访教授的《上课的变革》这本书。我对其中的两个部分尤其关注,那就是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师生关系的变革。

    对于课堂变革,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刻地领悟了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的深刻含义。如何在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书中,我领悟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需要出发:创造开放性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是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占有在内心产生求知需要,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来。为此,教师需要从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出发,创造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成功需要出发,创设明确的任务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审美需要出发,创设生动的艺术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出发,创设了活泼的游戏化学习情景。

    2、关注学生差异,创设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巧妙设置善意陷阱,引发学生间的冲突。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扩大课堂互动的时空。

    3、学会捕捉 点化 引导体验探究,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学会倾听,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寻找教育资源。学会捕捉、判断、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感悟,我们品尝着探索的艰辛,收获着创造的快乐,初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创生课堂教学的局面,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充分开发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而仅仅有高效率的课堂理念是不够的,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造融洽、和谐的学生氛围,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

    二、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

  • 3、 《上课的变革》读后感2300字2024

    《上课的变革》读后感

    在小班化教学如火如荼的今天,我拜读了刘家访教授的《上课的变革》这本书。我对其中的两个部分尤其关注,那就是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师生关系的变革。

    对于课堂变革,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刻地领悟了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的深刻含义。如何在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书中,我领悟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需要出发:

    创造开放性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是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占有在内心产生求知需要,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来。为此,教师需要从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出发,创造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成功需要出发,创设明确的任务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审美需要出发,创设生动的艺术化学习情景。从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出发,创设了活泼的游戏化学习情景。

    2、关注学生差异,创设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

    巧妙设置善意陷阱,引发学生间的冲突。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扩大课堂互动的时空。

    3、学会捕捉点化

    引导体验探究,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学会倾听,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寻找教育资源。学会捕捉、判断、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感悟,我们品尝着探索的艰辛,收获着创造的快乐,初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创生课堂教学的局面,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充分开发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而仅仅有高效率的课堂理念是不够的,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造融洽、和谐的学生氛围,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

    二、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

  • 4、 读《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后体会

    读《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后体会

    一、举例说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是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是无争的事实,教师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不应试图消灭它们之差异,调查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一位老师正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倒叙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修辞手法,把本来的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表现了~~~~~

    当这位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是意境极为宁静,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依我看,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这是这位老师在备课中根本没有预见的,但这位老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迫使教学方式的变化,只有与之相适应,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这位老师先表扬那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的通感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

    同学们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

    1.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是悠远的钟声似的。

    2.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

    3.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

    等等,思如潮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止。

    事实证明,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标中,学生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请看九个尽可能和四个不

    九个尽可能

    1、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

    2、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

    3、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

    4、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

    5、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

    6、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

    7、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

    8、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

    9、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

    四个不

    1、学

  • 5、 变革读后感

    变革读后感(一)

    《变革中国》读后感

    这是每周一本的第一本,希望我可以好好的坚持下去。

    这本书里让我记住的有两个观点:

    其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完全经过顶层设计所产生的结果。在改革伊始,华国锋也曾尝试过做出顶层设计,当然,也是计划经济,不过这一次是有计划地向外开放某些工业和地区,被称为洋跃进,之后夭折,夭折原因在于这一次洋跃进不仅太快,而且只是强调了重工业,只顾及了经济指标,忽略了改善普通人的生活。而后,邓小平纠正了这一错误,但是邓并没有用另外一个设计来替代洋跃进,他认识到了彼时最大的问题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从而稳定国内环境。

    邓并不自认为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他的实用主义让他把目光转向民间。这个时候,民间所产生的边缘改革对邓的进一步行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间的包产到户被证明了可以提高农民积极性,扩大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就用!广东出现大逃港,为什么社会主义好,还往资本主义跑?因为穷,那就让他们先富起来,于是有了经济特区!自始至终,邓都没有在北京闭门钻研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积极地从民间发掘民众的创举,用以完善自己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构想。

    其二,利益是改革的驱动力,而思想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对于彼时的领导人来说,改革的驱动力就是以经济的发展来维护执政的合法性。改革的思想,华是坚持计划经济、两个凡是的,所以做出了洋跃进,陈云作为计划经济的设计者,始终坚持了国营和集体经济占主体;中央计划占主体,市场调节作补充;政府控制作主体,市场经济作补充。而邓的实用主义思想,让他具有了最让人钦佩的一点认识到不完美的存在。即使是社会主义,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改进,那什么样的改进才是最合适的,并没有完美的真理来指导,就只有一步一步地试,要试,当然就会出错,错了不要紧,改过来就是了,最怕的是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原地踏步,固步自封。

    改革当然需要顶层的推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唯上的国家。可是,顶层设计时的方向从哪里来呢,不需要,也不应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闭门造车,绞尽脑汁。他们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把目光转向民间,多听一听真实的声音,看一看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究竟是在哪里遇到了困难,又是在哪些地方展现出了计划经济下所没有的的活力。

    变革读后感(二)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

  • 6、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范文一

    近段时间运用课余时间看了李开复的《与未来同道》,对于迷茫的大学日常开始有了某些感悟。

    《与未来同道》这本书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公司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本。他们中的每一篇也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国内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国内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他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国内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完美未来的无限憧憬。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思考是成功的源泉。

    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我定下了奋斗的方向:做1个有危害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我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好多紧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谷歌等等,他始终明白自我的追求和爱好,因此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因此我们也习惯了漠视。但是细细品尝,总觉得他们的眼部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我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运用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日常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中意过习惯的日常,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走不出去

    是不善于思考吗?这个答案我有点坚信了。同学拿到书看到封面后的第1眼就说,这务必是个很成功的人,你看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英气与睿智,那双眼部在厚重的镜片底下一样具有极强的射杀力,让人不敢直视。她开始并不了解这也是鼎鼎有名的李开复博士。我一向坚信思考能塑造1个人,能让他透露出与众相异的非凡气质。

    记得高中校园曾兴起1个以传播李开复精神为宗旨的社团,我不了解它现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至少青年的成长广为关注的今日,我们更应以敏锐的嗅觉汲取运用的思想,用精明和双手前行,正如治理学家彼得。得鲁克所说:这个世纪最紧要的事不是技术或互联网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取,我们务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运用地治理自我。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范文二

    《与未来同行》的作者李开复博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李开复博士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

  • 7、 《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

    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它的根源是创新,创新是来自变革,而变革是以文化作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企业变革与文化》读后感1

    在余世维博士的报告中讲到,企业变革可以看成是一个机会。说到变革,大家熟知中国的百日维新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同一时期的百日维新昙花一现已失败告终,日本却明治维新成功,使日本变成亚洲和世界的列强,一直到今天,同样两场变革发生在同一个时代,我们中国失去了这么一个机会,而日本抓住这么一个机会。企业也是一样的,抓住了变革的机会,我们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大家知道,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它的根源是创新,创新是来自变革,而变革是以文化作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决定。余世维博士,又以巴西的embraer抢占中国区间航空市场、中国中小企业和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参与伊拉克重建投资行为,来说明,机遇对每个人是同样存在,关键是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如果不能抓住,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余世维博士讲到,抓不住机遇可能是没有进行变革,或者是经过变革以后,没有变得有能力去抓那个机会。

    什么是变革?余世维博士讲到:变革就是丢掉原有的规则,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做到变革呢,就要遵守二个观念:一是品质第一;二是一切事情是为顾客而做。余世维博士以newport news shipuilding 造船厂为例讲述品质第一,一个造船厂总裁韩廷顿先生所讲的话:“我们必须造好船,能赚钱就赚;假如不能,损失在所不计,但一定要把船造好。”这说明了品质的重要性。以台湾华航与长荣航空公司的为顾客准备的拼餐点、小笼包、水饺、荷包蛋、卤蛋、热道面,还有日本的饭丸、蛋汤,还有油条跟豆浆,能想的都想了,这就叫做用心去想,一个人用心去想,这一切是为了顾客。这给我在部门管理工作坊面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不是要求员工要做多少件事情,而是要求把每一件做完的事情要做好,追求完美的结果。

    余世维博士讲到,打破习惯领域的一些参考做法有:一是流程改造不仅是缩短时间,还要考虑重新设计系统与制度,这要求我们工作要有打破习惯思维模式,敢于创新。二是在不需要改变的时候,逐步改变,反弹会小,代价也会少,这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具有超前性。三是尽量减少束缚我们想法、做法判断能力的限制因素,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排除干扰来创新。四是组织层次可以

  • 8、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起初认为这本书是非常深奥的、晦涩难懂的,但翻开书才知道他所针对的对象恰好是大学生,其语言也平易近人,李开复博士也多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更是解决了自己刚上大学不适应大学生的种种疑惑,如怎样在大学里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在未来的职场里成功等等。其中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李开复博士对比中西方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品质,给了自己非常大的震撼,激起了自己的爱国之心。

    虽然只读了35%,但给自己的惊喜远远超过了这35%,以下是自己认为非常好的语段,并附上了自己的感想。

    一个品行不完整是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品行”对事业至关重要)

    也许有些人认为学生应以成绩和事业为重,其他的细节只是小事,随心所欲的做了也没设么大不了。然而就是这些身边那些所谓的“小事”往往成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人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诚信的重要性)

    “当初我提拔你做总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政治的心是无价的。”(进一步佐证了“品行”—-诚信对事业的至关重要)

    表达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等同于白做。(正视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一定要锻炼自己的这种品质)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指的是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非语言方式和语言同等重要,有时甚至作用更加明显。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判断你的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会了名词“非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如何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同学们可以读书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团体的工作,在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惠互利的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活里培养团队精神的途径)

    你应该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什么,而是主动的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比自己,可以看出是那种被动的人,以后一定要改变这个缺点;后边的语句很震撼、很激励自己)

    很震撼: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研究水平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而除了美国之外,你会发现英国研究水

  • 9、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

    【篇一:153天的寒冬读后感】

    寒假中,我同妈妈一起读了三本有趣的书:《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153天的寒冬》和《长满书的大树》这三本书的每一个情节总能使我久久难忘

    每当我安下心来静静品味这些书的乐趣时,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153天的寒冬》。因为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学会了许多令我们男孩儿所想学会的技能:训鹰、打猎、骑马等,不但如此,同时也令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霸气。

    《153天的寒冬》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女孩家中要生宝宝,房间太少住不开,所以将她送往爷爷家。

    一开始,爷爷因继承家业的并不是一个健壮威武的小男孩儿,而是一个弱不经风的女孩子而对她表现出十分冷淡。

    不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他们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多,主人公也在一天天的长大,进步,逐渐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爷爷也改变了对女孩子的各种成见。

    这个故事令我见识到了真正的大自然,读完后,我心潮澎湃,仿佛自己已经来到了蒙古草原,这里到处草翠花香,牧羊人将羊群赶回羊圈,花的香清香,草的芬芳,天时使我神清气爽,天上的云已经跟我融合在一起,象鸟儿一样俯瞰大地,我觉得好象瞬间豪放、开朗起来,又似乎坚韧、不屈起来,我的性格随主人公而变得更加强劲。

    【篇二:从花朵到野花】

    我这次的阅读之旅无疑是紧张、惊险、惊心动魄,但是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与甜蜜。

    我细细地咀嚼、感受着这本书中:沙古恩的恶劣天气,11岁的佳珊学习野外生存的有趣过程,大自然中人与动物的深厚情谊从这一个个情景中,我能感受到小女孩佳珊的勇敢,机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佳珊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温暖、幸福的生活;而第二部分讲佳珊被爸爸送到又远又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草原沙古恩,与爷爷生活在一起,开始了一段没有妈妈的温暖怀抱,没有与自己分享快乐的知心朋友,没有自己温暖的小床,也没有爸爸妈妈睡前充满温馨的一句晚安。在那里要和一个疯老头生活5个月,一共153天。这两个部分,讲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一边是温室里的花朵,一边则是寒风中的野花,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

    看了书中的小佳珊,再看看现在的我们,一点都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就像是那温室里精心照料的花朵,永远感受不到小野花的成长经历,感受不到小野花在狂风暴雨中的勇敢,感受不到小野花在受到挫折时的迎难而上与坚持不懈我们在家里都是小少爷小公主,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都得不到锻炼

  • 10、 浅析《芝加哥》与《未来主人翁》的主题表达

    浅析《芝加哥》与《未来主人翁》的主题表达

    今天的诗乐会向我们展示了诗歌与音乐之美。我认为这美有着不同的角度与内涵,有时是单纯来源于艺术技巧本身,有时是恰如其分地寄托了美的情感,还有,便是我今天要与各位分享的一点浅见中涉及的内容诗歌与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性与现实性。在这里,我所举的例子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58年创作的《芝加哥》一诗,以及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初步构思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歌曲《未来主人翁》。

    1878年,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缩小地球的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美国当时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如醉饮了春雨的竹笋,疯狂地向天空争夺地盘。余光中将其水泥森林的城市风貌比喻为钢的大峡谷。作为一个旅居的异乡人,余光中遭受着强烈的压迫感,也许来自于群兽般的摩天大楼,也许来自于惊人数目的钞票,也许来自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霸权,也许来自于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背后精神信仰的沦丧。

    由此,余光中联想到了曾经辉煌而严肃的历史与艺术,今昔对照,失落感更添悲怆。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繁华如芝加哥,也未能蒙蔽诗人清醒明澈的心。他虽落入纸醉金迷织就的网,却仍捍卫着自己质朴坚定的立场,以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化的金甲虫自比,对芝加哥及此类雄踞在密网中央,以毒液腐蚀无数缺乏内心支柱、迷恋物欲的小昆虫的大蜘蛛,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城市,作了最彻底的揭露与批判,也为这个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时代深深担忧。

    于是,诗歌中有了这样的句子: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得更早,钟楼的指挥杖挑起了黄昏的序曲,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根歇底沏,而十九世纪在醒着,文艺复兴在醒着,德拉克鲁瓦在醒着,罗丹在醒着,许多灵魂在失眠着,耳语着,听着,听着门外,二十世纪崩溃的喧嚣。

    余光中所表达的这一主题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具有一定前瞻性及深刻现实意义的。而在罗大佑的音乐作品中,再次用更平白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同样触目惊心的事实。

    未来主人翁应该是每位同学肩负的理想,也曾经是年长一辈的理想。然而,在人潮汹涌的都市中,在命运红绿灯的驱使下,理想渐渐模糊,光荣倏忽远去,不知所措的茫然或安于茫然的盲目充斥了人们的心胸。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已成为东西方共同的典型形象。而歌曲正是描绘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深思。

    无疑,技术文明和科学理性主宰着当今的时代。人的肉体隔离了土地,人的灵魂也从艺术宗教的家园中被放逐出来。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几乎都快要沦为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3-01-0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1

  • 2021-07-23

  • 2019-09-22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11-12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05-2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09-22

  • 2023-02-05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
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2024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变革与寒冬改革赢未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