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 地图 >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2024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相关栏目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热门栏目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推荐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共 1815 篇)

  • 1、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一)

    这本书书名有些怪:巴德!不是巴迪?这本书的主人公在向别人通报自己的姓名是总这么说,弄得别人以为他的名字2020就是巴德不是巴迪。实际上在英语习惯说法上巴迪就是巴德的爱称,但为什么主人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不是巴迪呢?原来这是把的母亲让他这样说的,巴德的母亲告诉他,他本来应该有一个爱称,但巴德这个名字2020却不能有爱称。巴德的意思是嫩芽,将要发芽开花。妈妈的话富有诗情画意,她说:它在等待着张开,被世人看到。而巴迪就是一只小狗的名字2020,不但如此,巴迪还是日常口语里伙计,哥们儿的,妈妈对他说,不是真朋友的人在利用他的时候就是这么称呼他的,所以,妈妈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要别人称呼他巴迪,因此他如此坚决扞卫自己这个没有爱称的名字2020,倒不能说他有多么孤僻多么不合群。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寻父,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作品也不少,或者寻父,或者寻母,也有寻儿女或兄弟姐妹的,总是先给人一个大大的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便是要经常去同祖父祖母,爸爸妈妈谈谈,发现且记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靠着把他们的故事变成活的记忆,你能使他们,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永恒。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二)

    在2000年纽伯瑞金奖的这套书中,我第一眼就挑中了《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这本书,因为书名特别吸引我,看了一会儿,就爱不释手了。

    主人公巴德在他才6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也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寄养家庭的生活让他实在不能忍受。他决定出逃,去寻找他的父亲。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父亲是谁,但他认为妈妈留下的传单上有线索,一定可以让他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不管是饥饿,还是恐惧小小的巴德历经挫折,最后终于找到了关爱他、呵护他的父亲。

    虽然巴德的童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是作者在描写让人担忧的情境时,也不忘用幽默的笔调。人物性格的鲜明丰满,使得讲巴德的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乐在其中。作者以及其生动的幽默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孤儿找到温馨家庭的感人故事,让我总想把故事情节大声地念出来,牢牢地记在心里。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2020叫《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这本书获得了美国的纽伯瑞大奖。描写了一个叫巴德的小朋友,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他受不了在

  • 2、 《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我叫巴德,不叫巴弟》的书,这本书获得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让我感动的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德的十岁小男孩,他的妈妈在他六岁的时就去世了。他之后在一个叫“儿童之家”的孤儿院生活。他从来都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爸爸,他认为妈妈生前留下的传单中有一个中年男人是他的爸爸。他到了寄养他的阿莫斯家,他们把他关在了一个暗无天日的小房子中,他逃脱了,去寻找他的爸爸。什么也阻挡不了他,不管是困难,饥饿,恐惧,还是“吸血鬼”……小小的巴德历经挫折,最后终于找到了关爱他、呵护他的亲人——他原以为是爸爸的外公。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非常深。

    巴德才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六岁时就失去了唯一关爱他的妈妈。那时他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同时又有一些可爱,自我介绍时总是说:“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而且面对陌生人时总是彬彬有礼。他想找到亲人的欲望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体会到的,他人生路上的坎坷更是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他的自立能力很强,自我保护能力也很强,随身总是带着小刀和毯子。他还把妈妈留下的传单和小石子当成最心爱的宝贝,想妈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并且以此为线索最终找到了亲人。看看现在的小孩,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已经是平常事。我们应该像巴德那样,从小就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一本书非常好,请大家有时间也去看一看。

  • 3、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一)

    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非常充满期待了。只是期待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知道本片为何物!)。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表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可以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既然导演是如此执着苦心的知难而上,那么我们也就很能够去想象和理解导演从四个多小时版本剪辑压缩时的不忍。所幸的是,剪辑过的内地公映版本在叙事上面会更加流畅与紧凑一些,并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接受。

    当你认真安静的观赏完整部影片,你简直无法相信,如此充满阳刚气质与生命血性的英雄史诗力作,竟然出自一个看上去那么文质彬彬谈吐淡定的儒生——他的名字叫做“魏德圣”。

    不管是文明与蒙昧,作为人本身,其爱恨的自由、活着的尊严问题是一样的。本人极不认同某些观众,用当代人的眼光直白批判片中

  • 4、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知道的。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同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文明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如果文明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们为了节约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己,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己。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知道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部落首领莫那的内心独白,在和父亲的歌谣声中散播开来。我们死了,子孙怎么办,他们还有骄傲。

    没有大而全,没有主义,没有口号,没有政治纲领,没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这个抗日影片的全部。

  • 5、 《赛德克巴莱》影评600字

    《赛德克巴莱》影评观后感 看完电影《赛德克`巴莱》有些时候了,忙来忙去,竟也腾不出一点儿时间来写观后感,实在是败自己慵懒所累。我是先看影片的纪录片之后才去看电影本身的,而且,又因为下载版本出现翻译方面的问题(我绝听不懂当地土著语和日本话),光看影片画面实在看不下去,虽然这部电影拍摄得极好,单帧画面也都逼近极致美观。所以,就只看了下集的《彩虹桥》,但是,这两部分衔接紧密,根本不存在对接上或影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我一直主观地去看这个导演魏德胜,因为当年《海角七号》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完全不知所云,也不知道那样的电影怎么就风靡两岸,怎么就赚取无数青年男女热泪的,怎么就成台湾电影的经典佳作了!还是我根本就不懂得欣赏《海角》这样的电影,或者审美趣味的偏曲。关于《赛德克`巴莱》事先已不知在什么地方获取到过它的讯息,宣传它是一部号称史诗巨片的台湾人文电影,所以影片公映消息一出,就开始心心念念一定要追看。但是,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文化所造就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是历经数十年以后,我们这些崭新一代的人所无法理解的。我知道拍摄一部影片是不易的,拍摄一部此般史诗般的电影更是超乎想象的艰难,但是,这也体现了这个导演的人格魅力。我看到这部电影的下集,也就是《彩虹桥》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我不明白,那些愿意选择自我牺牲的人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巨大的信念会促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去自我牺牲,如今这样的大爱无疆,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早已经是天方夜谭吗?我们的时代到底是抛弃了我们的人格,还是促成了我们的人格,我说的是那些伟大的,有天生的使命感的人格。我喜欢英雄,是个英雄主义泛滥成灾的人,这一点我时常如此不烦赘述。这样的电影最后能拍摄成功,我一点儿也不稀奇,我从一开始就承认台湾人的精神,他们的信仰,是我们绝大多数大陆人所无法比拟的,她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礼义廉耻、感恩等)实在是很崇高很伟大,我们喜欢用主义来形容,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李泽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暴力是文明的产婆。虽然我对这句话本身有些非议,但是,很显然在文明启智方面,战争一直是推动着文明社会的进程。现在所能考据的如今也是那些锈迹斑斑面目狰狞的尊鼎,几千年后被安置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但是这部影片应该被更多人去喜欢,因为那样的冲突、流血、杀戮、牺牲,是痛苦的,是走向文明的必经之途。
  • 6、 德克巴莱观后感(6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德克巴莱观后感(6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1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2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_12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是《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的日子,从去年底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热烈的期盼着。只是,在他即将上映前的一个月我终究还是通过网络将其观看了。不是不想支持票房,只是怕删减的太多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减低了感官性。

    对于电影的好坏,我向来无法评定。我总觉得那是专业的人才能去做的鉴定。例如电影的结构、叙述、画

  • 7、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2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影片的一开始,就有一群野蛮人出现,他们穿着红白的衣服,有的脸上还有刺青,攀过岩石,急跃过溪流,手持利刀,割下异族的人头,手舞足蹈,发出庆祝的叫声。他们是生活在马赫坡的野蛮人。莫纳鲁道有砍下了人头,成为了合格的赛德克巴莱族人眼中的英雄,人们说他会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首领。母亲在他的脸上刻下象征族人骄傲的刺青,告诉他死后灵魂会到达彩虹桥的彼岸,成为永恒。

    有一天,在这块野蛮人的猎场上出现了一群穿着正装,打着领带,手持枪弹,迈着整齐的步伐,听着统一的口号,他们是来自于未知海域上一座小岛的文明人日本人。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暂时获得了这里。他们想要开辟这里的草木,建筑铁轨,在这里继续建筑属于他们的文明。

    野蛮人与文明人相会了。野蛮人在山头,在树上,用简单的武器击倒这些外来的异族,拒绝他们进入自己的领土。然而这群日本人趁他们在外攻占,入侵了他们的村寨,抓住了老人与孩子,野蛮人都屈服了。莫纳鲁道用仇恨的眼神望住这群入侵者,直到被送到那群来客的家乡,他见识到了大炮,飞机他知道了如此斗争没有用,野蛮会屈服于文明的。

    于是,马赫坡人连同其他族人的猎场上,一棵棵大树轰然倒地。孩子们开始接受日本教育,学说日本话,虽然他们时刻被老师打。也有野蛮人穿上正装,帮助日本人干事,成为了文明人。但是更多的野蛮人则被奴役,过着没有狩猎,只有劳作的日子。而他们的乐趣,不过是三五成群的坐在酒馆门口,赊账,喝着汉人酿的酒。达多结婚了,在盛大的聚会上,日本人出现了,达多热情的邀请他一同喝酒,却莫名其妙被痛打一通,族人们愤然上前阻止,与日本人厮打起来。野蛮人与文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莫纳鲁道缓缓的向外吐着烟:再过二十年就不会再有赛德克人,不会再有猎场,孩子就全都变成日本人了!烟绕梁三尺,成了第二天早上的那一场大雾。雾社的日本人聚集起来举办校运会,孩子们唱着国歌,领导们坐在主席台上微笑着端详着一切。突然,从大雾中冲出了手持利器的野蛮人。他们叫嚷着,挥舞着手中的利器,冲向野蛮人,声称要血祭祖先,看下一个个日本人的人头。而此时的文明人还愣怔着。一场疯狂的屠杀,也是一起为了自己的祖先的土地而奋战。我们的祖先再怎么样也没有失去过猎场,而我们竟然让异族人在这里称王!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或许正是年轻的莫纳鲁道的话支撑起了这个二十年后的老莫纳头目。等雾社的云烟散去,留给再次到来的日本人的只有那些连头都没有

  • 8、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著名的雾社事件改编而成,讲诉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影片由魏德圣导演,吴宇森监制,筹划长达十二年、拍摄跨国动员两万人,在环境险恶、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拍成。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语言的音译,赛德克是人的意思,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巴莱意为真的、真正的,因此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有信仰,要不惧生死,影片着力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挺身而出抵御外侮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如果单从拍摄技术看,影片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诉了一部残缺的斗争史,情节上略显冗长,细节上也不尽完美。但无可否认,它仍独具魅力。很多人和我一样,未必真正明白史诗的含义,但看完《赛德克巴莱》,这两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影片里原滋原味的精彩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动听的背景音乐,都足以在人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最为可贵的是该片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在如今华语电影伪情感泛滥的时代拍出了血性和骄傲。

    许多观众都把它比之为《勇敢的心》,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揄扬。《勇敢的心》里,华莱士上断头台时仍高喊freedom,并用被斫去指头的手摆出v(胜利)的姿势,让人为之感动。而《赛德克巴莱》则像一个矛盾体,用原始绿和绯红色呈现了台湾原住民内心的纠葛,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信仰与族群美学。

    也有人说影片的战争场面和血腥镜头太多、太残忍,曲解了骄傲的含义。在我看来,魏德圣很好地勾起了渐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血性。灵与肉、野蛮和文明、压迫与反抗、传统与现代,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向来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母题,但往往因此落入俗套。影片从刻画主人公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到选择隐忍,接受压迫和奴役,再到揭竿而起,他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他好似一条蛰伏的蛟龙,等待着时机,他让族人从外面带来火柴,就为把硫磺除下做火药。这就是赛德克人的执着,在观众感觉热血沸腾的时候摆脱了虚张声势的窠臼。

    然而有些人在审视影片的时候,认为少年巴万用竹竿杀死自己老师、同学的野蛮行径比日本人的杀戮更血腥,认为小岛谦恭有礼,是真心助他们变得文明的友善人士,甚至认为他的参战都只因为家人被杀,由此得出整个雾社事件更像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的荒谬结论。因为他们忽略了日本侵略的客观事实,忽略了奴化教育的本质,这便是当代人的恬不知耻。

    影片中,日本对于雾

  • 9、 《巴霍巴利王:开端》影评400字

    《巴霍巴利王:开端》影评:南印度史诗大片特效媲美《特洛伊》 由《功夫小蝇》的导演,s.s.拉贾穆里打造的南印度史诗大片《巴霍巴利王(上):开端》在中国明显遭遇了水土不服,宣传排片都少得可怜,最后以750万票房收场,与同是印度电影的《摔跤吧,爸爸》的12亿票房形成天壤之别。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17年横扫全球市场的《巴霍巴利王(下):终结》引入国内的步伐。 当然,《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的成功有不少的因素,比如,电影为了适应国内的市场,剪掉了不少歌舞的场面,另外就是主演阿米尔汗的超高人气。 而作为非宝莱坞制片的《巴霍巴利王:开端》,其实从题材上来说,应该更有号召力。 因为这是一部南印度的史诗片,想象的空间更大,特效,场景,战争场面制作更加精美。 以国内观众对于特效大片的偏爱,理应有更好的接受度。 而从《巴霍巴利王》影片本身看,其实很多地方可以说是以印度文化为背景的架空片。 因为影片的很多桥段,明显是更加接近全球观众的口味。 如果抽掉里面的印度元素,几乎可以看做是希腊或者中亚的古代战争大片,比如《特洛伊》。 当然,影片也少不了印度电影传统的歌舞,然而作为一部神话史诗片,并不违和。 而且,其中的歌舞,在很多地方做了改良,甚至某些桥段,让人有百老汇歌舞的既视感。 甚至,影片的海报,也有很强的好莱坞印记。 凡此种种,可以说《巴霍巴利王》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的电影观众而制作。 因此横扫全球票房,《巴霍巴利王2》超过《摔跤吧,爸爸》成为印度电影有史以来的票房冠军,也就不难理解了。
  • 10、 《巴曼尼德斯篇》读后感1500字

    今天真的是什么也不想干,但我还是坚持把书的第一部分读完了。其实我写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为了捋顺我读书时形成的散乱思路以及给自己发问的机会。我总是有那种读完书后的不踏实感,这种感觉估计也是来自人类刨根问底的本能吧。

    今天写第一部分最后一节,巴曼尼德斯对少年苏格拉底分离的批判。

    我认为我之前两次理解的对立没有一次是对的,因为我断错句了。书中说的是同名的相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这里想表达的应该是相与同类个别事物之间一和多的对立,即少年苏格拉底相论中的相的单一性是被这句话所表述的。

    少年苏格拉底将极端相反者分为极端相反的相与极端相反的性质已体现了他对自在界和现象界的区分,即相存在于我们无法感知的自在界中,这也是分离的含义,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切相和一切个别事物之间有关系吗?苏格拉底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提出分有的说法来解释,但是通过巴曼尼德斯的论证,若相与同名同类个别事物对立,那相是单一的,而单一与整个或部分分有是矛盾的,因此分有的说法不成立,那也意味着一切相已和一切事物失去了联系。在这里柏拉图通过巴曼尼德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每一个相只在相对于其它的相里有它的是,或从另一方面讲,相的相互关系构成它的是。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自在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相,其中有一个叫做关系之相,被这个关系之相画进范围的才显现到现象界中。我觉得这里是一种认识论式的理解,通过现象界中变化的现象认识背后永恒存在的相,比如说a和b之间是朋友,那他们的友谊通过某种方式与友谊之相联系,即使他们有一天友谊破裂了,背后的相仍然存在,即这个相在自在界的关系之中,否则现象界将不再存在友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自在界中,相和相玩,现象界中,物和物玩。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那问题来了:我们可以认识相吗?这个答案似乎很明显了,不可以。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们通过认识这个关系认识被认识的个别事物,这个关系被现象界与自在界的分离所局限,也就是说我们的魔爪伸不到自在界去,即相只能被认识之相所认识。那反过来我们可以说,相同样不能认识现象界中的个别事物。这里体现了柏拉图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如若发生这一种关系,认识主体方有认识,方认识认识对象;也只有在这种关系里,认识对象方可为认识主体所认识。反之,如若它们中间没有这一种关系存在,认识主体即没有认识,不能认识认识对象,认识对象也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 2021-07-17

  • 2019-09-20

  • 2021-08-02

  • 2019-11-06

  • 2019-10-19

  • 2021-07-1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19

  • 2023-02-27

  • 2019-11-11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9-17

  • 2019-09-20

  • 2021-07-22

  • 2022-04-02

  • 2021-08-24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2-04-15

  • 2019-09-20

  • 2021-05-0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3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2024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