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赛德克·巴莱观看心得 > 地图 > 赛德克·巴莱观看心得

赛德克·巴莱观看心得

发布时间:2021-07-22 来源:互联网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你也许需要"观《赛德克·巴莱》有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

觉得还是点根烟比较好,午夜的烟圈,一缕燃起,环环相绕。三个多小时的磅礴大剧,需要些时间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一部取材类似于《与狼共舞》、《勇敢的心》的剧情,表达上升华到更高一层。我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吗?

对这部作品,我不想说悲壮,不想说残酷,不想说民族大义,不想说大恶大善,不想讨论烈士英雄,我也不想赞美配乐,不想评说摄影,只想说给我最直接的传达:人性的伟大!

血性与光荣,这是天生赋予人类的本性,有的人永远深藏,畏缩卑存,有的人随手丢弃,苟活而生。这部影片还原了一段历史,还原了一群大写的人他们坚守自己人性的猎场:血性与光荣不可侵犯,不可掠夺,不可战胜!

感谢导演没有强加上浓厚的政治滤镜,对莫那鲁道们没有过度的粉饰美化,对侵略者没有刻意的丑化贬低,尽可能还原那个年代所有有血有肉的生灵,归还侵略者应有的的善与恶,让我们才可以尽可能公正看待人性间的对比与媲美。

男人拼死冲杀,女人坦然弃生,枪炮利刃又如何,威逼利诱又如何,这些只会让胸膛更坚,血性更浓,光荣更瞩目,冲锋无关乎成败,因为在挥刀向前迈开的第一步,天赋的人性就已经骄傲到沸腾。

对于这部以台湾雾社事件改编的史诗大剧,目前自己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来理解这部作品,也许随着未来时间的拉长,自己可以全面地接受这部电影,理解导演的苦心经营,理解赛德克人前破后继的牺牲。

如今的你我走出了那个年代,却走不出人性选择的围栏重重。逐句抄下赛德克巴莱的歌谣,郑重致上我对这部电影的无上敬意!对莫那鲁道们的无上崇敬!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2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影片的一开始,就有一群野蛮人出现,他们穿着红白的衣服,有的脸上还有刺青,攀过岩石,急跃过溪流,手持利刀,割下异族的人头,手舞足蹈,发出庆祝的叫声。他们是生活在马赫坡的野蛮人。莫纳鲁道有砍下了人头,成为了合格的赛德克巴莱族人眼中的英雄,人们说他会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首领。母亲在他的脸上刻下象征族人骄傲的刺青,告诉他死后灵魂会到达彩虹桥的彼岸,成为永恒。

有一天,在这块野蛮人的猎场上出现了一群穿着正装,打着领带,手持枪弹,迈着整齐的步伐,听着统一的口号,他们是来自于未知海域上一座小岛的文明人日本人。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暂时获得了这里。他们想要开辟这里的草木,建筑铁轨,在这里继续建筑属于他们的文明。

野蛮人与文明人相会了。野蛮人在山头,在树上,用简单的武器击倒这些外来的异族,拒绝他们进入自己的领土。然而这群日本人趁他们在外攻占,入侵了他们的村寨,抓住了老人与孩子,野蛮人都屈服了。莫纳鲁道用仇恨的眼神望住这群入侵者,直到被送到那群来客的家乡,他见识到了大炮,飞机他知道了如此斗争没有用,野蛮会屈服于文明的。

于是,马赫坡人连同其他族人的猎场上,一棵棵大树轰然倒地。孩子们开始接受日本教育,学说日本话,虽然他们时刻被老师打。也有野蛮人穿上正装,帮助日本人干事,成为了文明人。但是更多的野蛮人则被奴役,过着没有狩猎,只有劳作的日子。而他们的乐趣,不过是三五成群的坐在酒馆门口,赊账,喝着汉人酿的酒。达多结婚了,在盛大的聚会上,日本人出现了,达多热情的邀请他一同喝酒,却莫名其妙被痛打一通,族人们愤然上前阻止,与日本人厮打起来。野蛮人与文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莫纳鲁道缓缓的向外吐着烟:再过二十年就不会再有赛德克人,不会再有猎场,孩子就全都变成日本人了!烟绕梁三尺,成了第二天早上的那一场大雾。雾社的日本人聚集起来举办校运会,孩子们唱着国歌,领导们坐在主席台上微笑着端详着一切。突然,从大雾中冲出了手持利器的野蛮人。他们叫嚷着,挥舞着手中的利器,冲向野蛮人,声称要血祭祖先,看下一个个日本人的人头。而此时的文明人还愣怔着。一场疯狂的屠杀,也是一起为了自己的祖先的土地而奋战。我们的祖先再怎么样也没有失去过猎场,而我们竟然让异族人在这里称王!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或许正是年轻的莫纳鲁道的话支撑起了这个二十年后的老莫纳头目。等雾社的云烟散去,留给再次到来的日本人的只有那些连头都没有的尸体,鲜血横流。

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文明人的大部队正在匆匆赶到雾社。

他们带来了枪炮,飞机。他们要逼迫野蛮的人们低下头。然而野蛮的人们却只留给他们一座空空如也的镇子,埋伏在了属于他们的猎场,等待着夺命的猎物的出现。树上,崖边,坡上,前来征服猎场的文明人,被猎场的主人痛击。将军发了火,要用文明的产物来占领这里。少年巴万对莫纳头目说:我们快些大决战吧!

所有人都知道决战意味着什么,文明的力量难以阻挡,而区区300人有如何抵挡?男人们知道,妇女们知道。于是她们为了省下口粮,纷纷来到了树旁,在树上挂起绳子。而女人们留下的话只是:告诉我的丈夫,我在彩虹桥的另一端酿好了酒,等他过来!而二郎也带着妻子孩子来到了僻静处,决定自杀。或许,他不过是个可怜的无法找到灵魂栖息处的人。他渴求着成为文明人,却改变不了身为野蛮人的的事实。鲜血中,一家三口的最终还是选择了文明人的歇处吧。

但是其余马赫坡的男人们都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们埋伏在了自己猎场的每一个角落,连最年幼的孩子都来当通讯员,他们的速度让日本人惊奇。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本来就是错的在别人的土地上,妄想侵占别人的一切。但或许他们有自信,因为他们有糜烂性炸弹,可以摧毁人的健康与意志。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受到糜烂性炸弹影响的人竟然全部自杀了。日本人意识到了自己对地形不熟,竟要求野蛮人的另一部分对自己的族人进行屠杀,并奖励钱财!

马赫坡的人们竟然败给了自己的族人。当全族只剩下7个人时,当大桥对面全部是日本人时,马赫坡的男人们冲向前去,哪怕炮弹炸毁了大桥,此时的他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

当一切归于平静,这样一个伟大的野蛮民族几乎遭到灭亡。猎场,被日本人征服,但是他们的灵魂却跨越了彩虹桥,怕是与自己的妻子孩子重逢,从此守着另一端的猎场,无忧无虑了吧。

这样一部史诗,在这样一个领土争端严重的时刻,又是一座岛屿,又是同样的两个国家,只不过在岛上缺少了300名如此的勇士。其实,这300人在此时是无所谓有的,我们只是看到了一种长久的,不会泯灭的民族气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彩虹桥,都会为了自己的猎场,奋斗下去。那时,野蛮人可能就是高尚的文明人了。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一)

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非常充满期待了。只是期待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知道本片为何物!)。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表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可以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既然导演是如此执着苦心的知难而上,那么我们也就很能够去想象和理解导演从四个多小时版本剪辑压缩时的不忍。所幸的是,剪辑过的内地公映版本在叙事上面会更加流畅与紧凑一些,并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接受。

当你认真安静的观赏完整部影片,你简直无法相信,如此充满阳刚气质与生命血性的英雄史诗力作,竟然出自一个看上去那么文质彬彬谈吐淡定的儒生——他的名字叫做“魏德圣”。

不管是文明与蒙昧,作为人本身,其爱恨的自由、活着的尊严问题是一样的。本人极不认同某些观众,用当代人的眼光直白批判片中主人公的愚昧与野蛮,并由此彻底推翻全片的价值取向。没有相对客观的认知,这种摆脱语境(历史的或政治的)的批评甚至否定,既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也是对他们(影片中的人物)的不公。他们确实也一样,如果不能尊严的活着,宁可选择死去。在森林深处,当那些妇人与孩子们为了保全男人们的补给,让他们无后顾的战斗,坦然悬于树杈求死时,每个观众心里都会弥漫开令人震撼的对生命的拷问……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好莱坞史诗大片,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Brave Heart,片中结尾时分,主人公在被施刑的最后瞬间,仍然高喊着“Freedom”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瞬间)。同样的为生命尊严与民族自由而战,同样的让人唏嘘的悲情苦难,同样的雄浑浓烈、张扬粗厉,雄性荷尔蒙喷薄的电影。

当电影最初以杂耍的性质被发明,并逐步走出早期的放映场所——马戏大篷,开始探索自身叙事与表现能力的潜能与空间,电影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应有尊严被电影人们努力树立。

发展到今天,电影到底是什么呢?是“电影是梦,电视是窗”的虚拟“梦境”,是大众消费的快餐商品,还是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今天很多影像是否还具有电影应有的品格,这都是一个问题!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一个坚持理想主义的电影“疯子”,用试拍的小样片去找投资,筹备多年才得以辗转开拍,并多次因没有预算而停机,竟抵押自己家产,向前辈导演求救,就是要完成一段英雄史诗(民族史诗)的还原与记录。跟那些高悬追求艺术大旗,头顶国际大导名牌,动辄投资几个亿,钱是砸也砸不完烧也烧不尽,把个国耻(国难)放大异化,还起个香艳的名字拿来“廉价”(“高价”)贩卖的电影导演们相比,导演魏德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作品品格还了电影应有的尊严,即使影片还有一些缺陷,但都绝不影响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赛德克巴莱影评(二)

按照排片计划,《赛德克 巴莱》会在5月10日于国内上映,但目前网上已放出了完整版,因为忌惮天朝的神剪,所以还是忍不住一睹芳容了。先不说影片的好坏,说些题外话,由于并不了解“雾社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看完影片后耐不住在网上搜了一下,不经意间发现在网上针对《赛德克》的评论大多是批评之声,更有甚者,将其称为一部媚日的影片,着实让人费解。

或许是自己的政治觉悟不高,但在我看来,《赛德克》是近些年华语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作品,整部影片充满了男人的血性,这对于如今这个软塌塌的社会犹如一剂伟哥。赛德克族是一部未开化的民族,其生活用茹毛饮血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但文明并不能阻碍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就像威廉华莱士,我们不能否认其野蛮,但那声自由的呐喊却是来自于最原始的渴望。《赛德克》中莫那鲁道的对其他部落的斗争,对日军的抗争都来自于男性血液的本能。我们全然不必将其升华为反殖民主义革命斗争历史中的光辉一页,甚至其历史意义还不能与扯旗造反的农民山寨相提并论,但这是来源人性中最原始本能的抗争,是每一个人类物种与生俱来的血性特征,《赛德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并不站在一个政治角度反思历史,更多的是通过赛德克族的史诗讲述人类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

影片分为上下两部,太阳旗是铺垫,彩虹桥则是高潮,两者密不可分。国内的观众可能会更加青睐上部,因为结尾处赛德克族对日本人的屠戮,也许会让一部分人快意无限,细想起来,其实这种感觉颇有点阿Q的味道,就好像一个总被欺负的人看见欺负自己的人被更牛逼的人修理,总是能出口恶气的。但如果国内影院只放映令人爽哉的太阳旗,那就还不如去看看我们经典的《地雷战》《地道战》来的有趣。彩虹桥才是《赛德克》的精华,尽管下部的情节在感情上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网上还有大姐盼望着铁木瓦利斯浪子回头痛杀日本人,和莫那鲁道来个里应外合大破日军,理想是美好的,但我只能说这位大姐评书听多了。赛德克族始终只是一队蛮夷之族,以我们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博大胸怀去揣摩他们的心理,注定是有偏差的。在我们的印象中,铁木瓦利斯会顺其自然的被划分到“汉奸”的一类,这是一种最被国人所不齿的角色,但实际上,我们回头去想,又很难把他放进贪生怕死的那一类人当中,在最后两部落之间的决战中,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日军的抗争,由此看来,铁木瓦利斯与莫那鲁道的争斗也同样是来源于维护男人的尊严。

莫那鲁道是一位英雄吗?我觉得不是,因为英雄往往能够改变故事的结局,与其把他描述成抗日英雄,不如更确切的说他是一名真正的男人,一名优秀的首领。他没有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本领,但在他身上却始终存在一种责任,就是决策让族人怎样的生存,这一任务对其来说无异于千钧压顶,每一个想法都步履维艰,从这点看莫那鲁道实为勇者。说到这,忽然想起了前两天观看的宁浩新片《黄金大劫案》,从题材说,《黄》也是一部抗日影片,但这部电影给我感觉却有些怪异,如果说印象,觉得好像《功夫》的主旋律版。小东北从地痞到抗日志士的成长过程实在有些无厘头,在各路豪杰纷纷倒下之后,这厮居然火力全开,不但勇猛异常,还陡然增加了不少科学知识(从开始不知道神水是何物,到会拿王水溶金子了)。但可笑的是,最后也没觉得这厮境界提高了多少,甚至还不如莫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星爷正义感来的强。这就是国内电影中常充斥的形象,要不就是高大全,要不就是小怪坏,之前好得没个性,现在有个性了,又难以让人理解。

《赛德克 巴莱》是一部成功的史诗片,个人认为其最大的短板来源于过多的暴力血腥镜头,这些镜头多到难以枚举,从始至终贯穿影片。不可否认,赛德克族作为一支蛮族,肆意杀戮的是其不争的事实,但影片中此类镜头的数量已经多到让人怀疑导演是否别有用心,从整个剧情来看,如此之多的血腥画面并没有更好的表现对日抗争的惨烈,在效果上,远不如女人、小孩集体自尽的一幕来的震撼。想来不日引进国内,神剪必会如砍瓜切菜般的上下翻飞,而且还底气十足。

我们现今的社会其实真的很需要《赛德克》这样的电影,来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生命最原始的追求,如今我们已经被生活磨砺的失去了血性、中和了性别。先人或许野蛮,我们可能文明,先人或许愚昧,我们可能智慧,但那又如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征服了我们?先人可以用血性射落太阳,能够以灵魂架起彩虹,我们又有什么呢?

赛德克巴莱影评(三)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遍《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勇士”。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

看第一遍《德赛克·巴莱》的是感动,是惭愧,是对“男人”含义的新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晚才知道去看这部电影。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领悟了什么才叫生活的强者!欧洲人看《勇敢的心》。中国人看这个。中国男人更要看这个。现在这部电影已经储藏在我的电脑了,要当我感到自己受伤、脆弱、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常拿出翻看,勉励自己继续奋斗!

这部电影以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雾社事件为背景,讲述的是在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骁勇善战的赛德克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为一场误会,赛德克族种下与日本军警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开始生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之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更知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诚如电影中所说:一个好的猎人要学会安静等待!当看到那些血性男儿把倭寇像牲畜一样猎杀。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著名的雾社事件改编而成,讲诉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影片由魏德圣导演,吴宇森监制,筹划长达十二年、拍摄跨国动员两万人,在环境险恶、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拍成。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语言的音译,赛德克是人的意思,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巴莱意为真的、真正的,因此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有信仰,要不惧生死,影片着力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挺身而出抵御外侮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如果单从拍摄技术看,影片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诉了一部残缺的斗争史,情节上略显冗长,细节上也不尽完美。但无可否认,它仍独具魅力。很多人和我一样,未必真正明白史诗的含义,但看完《赛德克巴莱》,这两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影片里原滋原味的精彩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动听的背景音乐,都足以在人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最为可贵的是该片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在如今华语电影伪情感泛滥的时代拍出了血性和骄傲。

许多观众都把它比之为《勇敢的心》,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揄扬。《勇敢的心》里,华莱士上断头台时仍高喊Freedom,并用被斫去指头的手摆出V(胜利)的姿势,让人为之感动。而《赛德克巴莱》则像一个矛盾体,用原始绿和绯红色呈现了台湾原住民内心的纠葛,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信仰与族群美学。

也有人说影片的战争场面和血腥镜头太多、太残忍,曲解了骄傲的含义。在我看来,魏德圣很好地勾起了渐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血性。灵与肉、野蛮和文明、压迫与反抗、传统与现代,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向来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母题,但往往因此落入俗套。影片从刻画主人公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到选择隐忍,接受压迫和奴役,再到揭竿而起,他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他好似一条蛰伏的蛟龙,等待着时机,他让族人从外面带来火柴,就为把硫磺除下做火药。这就是赛德克人的执着,在观众感觉热血沸腾的时候摆脱了虚张声势的窠臼。

然而有些人在审视影片的时候,认为少年巴万用竹竿杀死自己老师、同学的野蛮行径比日本人的杀戮更血腥,认为小岛谦恭有礼,是真心助他们变得文明的友善人士,甚至认为他的参战都只因为家人被杀,由此得出整个雾社事件更像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的荒谬结论。因为他们忽略了日本侵略的客观事实,忽略了奴化教育的本质,这便是当代人的恬不知耻。

影片中,日本对于雾社原住民的文明改造历经多年,却并未给予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相反,他们的压榨蚕食着赛德克人的传统和尊严。多年的愤怒和隐忍终于在某一刻被点燃,莫那鲁道率领原住民群起反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三百战士宁愿战死也不愿沦为日本人的奴隶。他们怀着信仰,从容赴死因为这本是一场求死的抵抗。

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

这是荷戈社首领道顿和莫那的对话,很多人总是纠结于字眼,质疑为了骄傲丢掉性命值不值得,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生死来衡量的。

莫那头领,我还是一个赛德克啊,虽然我是日本警察,但我没忘记我和你们流一样的血。

达奇斯,你将来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我们祖灵的家?我听说了你在蕃童教育所里像日本人一样打我们的孩子。

我打他们是希望不要被日本人瞧不起。

自己人打自己人才会让人瞧不起。

这是赛德克人的逻辑。在这种魂灵的注视下,所有貌似合理的东西,都将被揭开伪装,重新带来疼痛。影片中蕃人出身的花冈一郎与花冈二郎洗白当了日本警察,他们接受日本文化,但在部族要被日方惩诫时,出草为同胞提供枪弹。然而面对过重的杀戮,他们在矛盾中选择了自尽。其中花冈一郎选择了用原住民的弯刀和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切吧,切开你纠结的肝肠,死了别去日本人的神社,也别过祖先的彩虹桥,就去当个自由的孤魂吧。这也算是他们回答莫那的提问吧。

影片里,有些镜头让我们一辈子难忘:部族的妇孺为了不成为战士们的负累,纷纷上吊自尽,那些战士们受了重伤,为了不被侮辱也都选择先去彩虹桥那边等待亲人在那血与泪的纠缠中,我们看到了骄傲的灵魂,看到了带着光环的尊严。历史虽然会有选择性的失忆,却在这一瞬记取了所有感动。

影片里,还有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的便是它的音乐。依稀记得,整部影片歌声没有中断过,赛德克族人奔跑在山间、部族械斗、抵御外敌、面对失败,或悲壮或伤感的旋律牵动了人们的情感神经,许多观众看着看着都不由自主地哭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场。在莫那眼中,赛德克巴莱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的英雄,也要守住自己的猎场,守住内心的坚持和信仰。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什么是信仰?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什么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图腾印记,太阳旗,彩虹桥,是樱花短暂开谢的绝美,是赛德克人脸上独有的骄傲。

没有抗日的深明大义的复国仇恨情怀,《赛德克巴莱》只是站在台湾原住民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突显人性善恶,展现历史大背景下的矛盾纠结,文明和野蛮的冲突是全片最大的亮色。既然你们的文明,只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片中花冈一郎一角是在日本文化教育下的赛德克人,他夹在两种身份之间纠结,进神社还是进猎场。既不能得到日本文明人的认同,又有着本根的血统,最终的他用原住民的弯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后,片中一些画面和片段总是久久在脑海挥之不去。莫那鲁道背着死去的父亲时的嚎嚎大哭,赛德克杀死日本人时女人哭喊和配乐悲壮的女声歌谣,赛德克女人与孩子分别一同上吊自杀的场景还有花冈一郎忍痛杀死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那些直入人心的惨烈悲痛,那些哼唱出生命信仰的歌谣,没有一部电影能够使我在人性角度面前显得如此无助如此震撼。片中族群相互残杀的仇恨和原住民与日本人的仇恨,没有绝对的恶和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方的文明侵入另一方的自由领地,一方信仰太阳,一方信仰彩虹,为了彼此的信仰战场厮杀。在杀戮面前的,似乎民族仇恨随着两方的血腥场面随之而散,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命,看到的是信仰的坚守。这是场死的战争,用赛德克巴莱的话说,是通向祖先彩虹桥的战争。它冲击的是现代社会信仰缺失的精神状态,更是我们寻根的呼唤。在现今无根漂浮的病态社会,早已没有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早已没有那颗勇敢的心,我们是盲目浮夸的一代,工具理性盛行其道,信仰便成了和理想一同的奢侈精神产物。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同化下,我们那种原始初萌的心呢?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最珍贵的人性?反思我是谁,这种寻根的冲动从没有如此强烈。

拿生命换取图腾印记,拿什么换回那些年轻的生命?骄傲!那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族群,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这部影片受到了台湾观众的认可和共鸣,却在大陆这边惨遭票房和各种批评的压力。真正可以从原住民的视角去看所谓的民族大义的史诗,在我看来,反倒比那些宏大叙事的电影更能打动人的心灵,更能引起大众的反思,因为人性和信仰,会比仇恨和简单的正义来的更震撼更有精神的力量。

《赛德克巴莱》影评600字


《赛德克巴莱》影评观后感

看完电影《赛德克`巴莱》有些时候了,忙来忙去,竟也腾不出一点儿时间来写观后感,实在是败自己慵懒所累。我是先看影片的纪录片之后才去看电影本身的,而且,又因为下载版本出现翻译方面的问题(我绝听不懂当地土著语和日本话),光看影片画面实在看不下去,虽然这部电影拍摄得极好,单帧画面也都逼近极致美观。所以,就只看了下集的《彩虹桥》,但是,这两部分衔接紧密,根本不存在对接上或影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
我一直主观地去看这个导演魏德胜,因为当年《海角七号》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完全不知所云,也不知道那样的电影怎么就风靡两岸,怎么就赚取无数青年男女热泪的,怎么就成台湾电影的经典佳作了!还是我根本就不懂得欣赏《海角》这样的电影,或者审美趣味的偏曲。关于《赛德克`巴莱》事先已不知在什么地方获取到过它的讯息,宣传它是一部号称史诗巨片的台湾人文电影,所以影片公映消息一出,就开始心心念念一定要追看。但是,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文化所造就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是历经数十年以后,我们这些崭新一代的人所无法理解的。我知道拍摄一部影片是不易的,拍摄一部此般史诗般的电影更是超乎想象的艰难,但是,这也体现了这个导演的人格魅力。我看到这部电影的下集,也就是《彩虹桥》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我不明白,那些愿意选择自我牺牲的人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是什么巨大的信念会促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去自我牺牲,如今这样的大爱无疆,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早已经是天方夜谭吗?我们的时代到底是抛弃了我们的人格,还是促成了我们的人格,我说的是那些伟大的,有天生的使命感的人格。我喜欢英雄,是个英雄主义泛滥成灾的人,这一点我时常如此不烦赘述。这样的电影最后能拍摄成功,我一点儿也不稀奇,我从一开始就承认台湾人的精神,他们的信仰,是我们绝大多数大陆人所无法比拟的,她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礼义廉耻、感恩等)实在是很崇高很伟大,我们喜欢用主义来形容,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李泽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暴力是文明的产婆。虽然我对这句话本身有些非议,但是,很显然在文明启智方面,战争一直是推动着文明社会的进程。现在所能考据的如今也是那些锈迹斑斑面目狰狞的尊鼎,几千年后被安置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但是这部影片应该被更多人去喜欢,因为那样的冲突、流血、杀戮、牺牲,是痛苦的,是走向文明的必经之途。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作者:曾佩玲

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责任。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作者:梁馨悦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医学专用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英雄学会了隐忍妥协,学会了等待时机。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小孩的话语却否认了赛德克人对猎场的所有权:什么你的我的,这些都是我们日本人的!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当时的日本无疑代表文明,而赛德克族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则彰显着他们的野蛮。日本在接管雾社后对当地进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轻赛德克族人也就出现了。花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着日本文化的洗礼,一面抛弃不下对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感,但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他们选择了被驯化。尽管他们内心的矛盾不少,可他们愿意相信再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孙能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根本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轻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猎场,是他们旧有的生活。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 “用骄傲!”

即使他们的一切被践踏,他们对祖灵的信仰不会被磨灭,他们仍然有属于他们的骄傲与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这是导演的发问,唯有参与反抗的人才能有一个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出现多个矛盾冲突,激发观众情绪,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等问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作者:李睿懿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沙龙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带着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这次的收获颇丰。

观看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探讨,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作者:曾佩玲 梁馨悦 李睿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800字范文欣赏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来自台湾的历史战争电影,由林庆台、马志翔和安藤政信等出演,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多名族人和日本三千大军勇敢对抗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如果不看这部影片,我真的不知道台湾当年如此惨烈得抵抗过日本人的统治。

故事的开始是一群原始部落的人在狩猎,要想成为真正的男人,就要割下敌人的头颅。当年莫那15岁,参加狩猎的时候非常勇敢,射杀了一头野猪,但是遭遇到了敌对部落的人,莫那勇敢地冲了上去并割下了敌人的头颅,英雄凯旋,在脸上纹上了象征男人的图腾,可以经过彩虹桥让祖灵接受。

然而此时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日军进驻台湾岛,并控制高山林地矿产。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为了反抗日本人的统治,莫那卧薪尝胆,忍受并积攒着力量。导火索就是达多殴打了日本人统领吉村,虽然只有六个部落同意参战进攻雾社,首战还是在莫那的严密计划之下胜利了。这激怒了日本人,数千日军进攻部落驻地,但是凭借险要的地形,莫那率众采用风的战术屡挫日军,日军丧心病狂,抛洒了糜烂性毒气炸弹,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也没有打败莫那()的三百人队伍。

小岛率领另一个地区的当地居民也加入剿灭莫那的战斗,莫那队伍死伤惨重,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

惨烈的场面太震撼,赛德克精神指引着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参加战斗,并为此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其中最震撼我的,是信仰的力量。唯有有信仰的人,才是最坚强,最强大,最不可战胜的。莫那他们的信仰是,成为赛德克,守护自己的猎场,通过彩虹桥,进入祖灵之家,为了图腾,可以牺牲生命。莫那说,敌人可以打败我们的身,却不能屈服我们的魂。正是对信仰的守护,才让三百人的队伍战无不胜,正是对图腾的信仰,才保存了最宝贵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民族的魂!所谓的文明,是日本人的文明,蕃族人只有贫穷痛苦和屈辱,亡国之痛,莫过于此,莫那明白,却有很多人不明白。而信仰让他们毫无杂念地追随莫那战斗,更让人感动。

文明和野蛮,到底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表面文明的日本人是最野蛮的,而蕃族人的原始部落生活,又有什么不文明的地方?失去民族的魂才是最悲惨的。

如果让我选,我也选择追随莫那,战斗到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赛德克·巴莱》有感:一部走向伟大的电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赛德克·巴莱观看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