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 > 地图 >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2024院士讲科学读后感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推荐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

(共 209 篇)

  • 1、 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范例模板: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科瓦奇讲植物读后感 篇1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小学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

  • 2、 读《院士讲科学》有感范文300字

    在学校里,我读了《院士讲科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本书有4章,分别从19名科学院士来讲不同种类的科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王陇德院士讲的:斩断急性传染病的 “黑手”。

    主要讲了:从毛泽东时代对吸血虫病的遏制,到21世纪初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国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经历一次次严酷的锤炼。从疫病源头入手进行防控,以及不断完善的疫情监控规范,让医疗卫生系统阻断传染病散播的渠道,每次疫情的有效控制,都意味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得到拯救。

    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无处不在,到处都有科学现象,不管是山,是水,是万物都会做出相应的变化。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各种科学知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 3、 读《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后感

    台灯亮着,桌上摊着《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一书。

    有人说,青年人不喜欢读人物传记是不可思议的,我就属于那不可思议的一类。读传记,有点像接受再教育,然而,这本《自述》我却破天荒地读了两遍。四十一位科学家,四十一种人生之旅,谱写了四十一首青春的赞歌,不是吗?

    我为生活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而感到自豪,中国母亲是我实现人生追求的地方,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确实,中国穷了点,我也意识到了,不过,正因为有差距,才需要我们去努力!

    这是物理学家杨福家说的,从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使命感。

    实际上,我认为真正肯钻研的人,也就是成功者,在什么场合都可以钻研。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也不是非有条件才可。

    从中我悟到到了勤奋与成功的内在联系。

    生物化学家刘新垣也叙述着他的人生意义:我的人生观是奉献,我觉得奉献是一种人生乐事,它会留下美好的意义。我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来加以描述:勤俭节约,努力奋斗,诚恳刚正,多难不屈。

    从中我感觉了奉献的超然。

    还有许许多多优美的人性,在这本书中,我仔细地一一铭记只希望它们能狱默渗进我的人生。

    捧读此书,思绪万千。

    第一次读它的最后一页,约在一个夏日的黄昏,我仍清晰地记得我合上书时的感觉种莫名的情感骚动,最触动我心的是涌动在每一位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中国心,使命感及尊严。透过启开的窗户,仰头望天,那时夕阳如血,浩瀚天空被染得灿烂而悲壮。他们中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林兰英,有效力祖国何惧艰苦的郑国铝,有称原子重量的中国人卢鹤级,还有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童第周当曾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架起南浦、杨浦两座世界级大桥时,众人惊愕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亚特兰大乒乓赛奖台上,我国健儿勇获全满冠时,世人震撼了。

    有许多的人在完成着他们对祖国的承诺,浦东的开发正如火如茶地展开着,又有一批有识之士鼓起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然而中国尚不成熟,所以有许多平凡人在奋斗着。他们并不伟大,但伟大正是因为站在了他们的肩上才得伟大;他们的生命并不水恒,但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却凝聚成了历史前进的能量,永久地运动下去。

    夜,静下来。

    我仰望天空,不禁思绪万千:正是他们这些或平凡或伟大的人才托起了中国的脊梁,而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亦肩负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使命为振兴中华创造自己所能创造的所有价值。

  • 4、 读《院士故事》有感

    《院士故事》主要讲述老一辈院士为国家事业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其中钱伟长院士的奋斗事迹让我感触颇深。

    年轻的钱伟长就读中学时极度偏科,入学成绩国文和历史都是满分,而物理只有5分。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废寝忘食的学习,至中学毕业,他以优秀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读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希望凭借自身的努力制造出远超日本的飞机和大炮,以振兴中国的军力、抗击日本的野蛮侵略。

    由于占线转移到北京,钱伟长院士辗转到美国继续深造,当钱伟长院士学有所成后,他毅然放弃海外的高薪聘请,直接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等领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伟长院士回国后并不如他所想的顺利,自己不仅在特殊时期被打成右派,且自己子女也无法上大学,在环境十分艰辛下,他对子女说:你们虽然被人剥夺上大学的权利,却剥夺不了你们受教育的权利。在父亲的影响下,钱伟长院士的长子坚持带着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和铁锹一起去首钢上班,最终也学有所成。

    钱伟长院士的故事,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首先,在当年作为一个极度偏文科生,他能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其次,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毅然弃理从文,这是爱国情怀激发他超越正常的可能,最终成就了文科生成为理工专家的神话。

    阅读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肩上所担起的责任牢记使命,心系祖国。青年人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奋斗了96年。

    作为青少年,此时能做到的是学习,努力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内知识,课外知识也是一样要学习,不是一味的埋头苦读,还要多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幼师专业的中专生,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当然还要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 5、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

    《神经科学讲什么》一书由罗伯特伯顿所著,是一本关于神经科学的书籍,有很多事我们以为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本完整研读过的神经科学类的书籍,本质上对我来说也就是当作科普书。所以我也就尽量以我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它,这本书英文为:askepticsguidetothemind,直译应该为:对于心智怀疑的指导,而原文也是以启发性思考为主,没有很系统的解释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之类的,这对我来说看得十分痛苦,嗯,很痛苦,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正我一般是跟不上。

    作者robert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平时阅读大量哲学书籍的人。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休谟和他的不可知论的推崇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一切以经验为前提得出的结论都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自身过于自大与无知。所以整本书都是以这种基调进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对神经科学的现状进行审思和批判,但是未来神经科学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完全研究人大脑的机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心智的简单介绍、神经科学一些概念和对现有一些例子的批判。

    robert没有给出确却的定义,表示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来了解心智,比如知道感,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感觉,不是像情感或者情绪那种的现象,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就如同物理中的万有引力,计算机中的信息,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存在。作者也认为,人类大部分的有意识实际都是无意识下做的事,是生物学而不是理性引导了哲学结论。知道感其实也是由无意识的感觉所组成,比如自我感,选择感和公平感等等构成。并且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客观确定我们某个想法的来源,就好像这个想法突然就来了,这就牵扯到了潜意识的问题(后面会讨论),也就说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所谓理性思考的结果。

    同时作者也通过举例阐述自我来说明心智。自我是心智的占位符,没有心智的人大部分都没有了自我,但是自我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即身体的归属感,而自我不同于心理状态,并不仅仅是大脑细胞和突触刺激产生。在脑区发生变化时,归属感消失会让人产生自我分离的感觉,即身体不是自己的,甚至用一些药物刺激后,当带上vr眼睛通过摄像机看自己的背影时,会有一种神魂出窍的感觉。这种自我感是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区别的,并且大脑的自我感觉很容易

  • 6、 院士事迹观后感系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院士事迹观后感”相关内容。

    我们常常能抽出时间观赏一两部正能量的电影,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影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观后感的重点技巧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院士事迹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1】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7、 农民院士观后感通用

    能够有时间好好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写观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农民院士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2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

  • 8、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一)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大家越来越重视。

    今天收到【爸爸,讲什么】,快速的翻看完。没想到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就连我们家的小人儿都捧起书来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里,作者以爸爸的身份,向我们介绍了爸爸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一爱一听故事是孩子的天一性一,给孩子讲故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绘本、儿童文学逐渐走进普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推进,呈现出一番书籍和电子产品争孩子的现象。而孩子们似乎更愿意坐在电视机、电脑前,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方法很简单,就看你是否愿意挤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看会儿书,讲点故事。时间不需多,只要坚持,每天10分钟,收效都不错。

    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利用故事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一良习惯。全书分为习惯季(用故事帮孩子改一毛一病)、探险季(用故事陪孩子去探险)、成长季(哟鬼故事班孩子成长快乐)、技巧季(经故事的这些技巧要学会)。作者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帮助孩子们成长。作者认为,在孩子幼儿的心灵里,与其大谈道理,不如娓娓道来的故事,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这位爸爸很用心,再给自己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不断的思考,还总结了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驹传统故事的加拣呈除四种讲法

    1、加,就是添油加醋,给原本简单的故事加上很多作料,让故事有所变化和丰富。

    2、拣,挑选适合孩子的内容,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3、呈,用演的形式,把故事立体的呈现出来。

    4、除,传统故事你别耍单讲。

    另外就是讲故事要有悬念,有针对一性一;讲故事可以偷懒,可插嘴;不要只讲经典,不要讲完拉倒;以及注意将故事的时段,注意重复等。这本书特别适合学龄前的小朋友父母阅读。

    爸爸,讲什么读后感(二)

    没有读到【爸爸讲什么】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就是本育儿类的书籍,拿到书之后,才发现,这既是一本育儿书,也是一本故事书,太完美的结合了,真是意外的惊喜呀!

    有耐心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可能不多,因为他们承担着养家的重任,他们太忙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借口,爸爸们,无论你们有多忙,10分钟一抽一得出嘛,10分钟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当然,如果加上选择这个好故事的时间,可就不只10分钟了,要知道,可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学富五车、故事满腹的,况且,一般情况下,爸爸们还是理科男居多呢。不过,别着急,这本【爸爸讲

  • 9、 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20xx年12月30日9时30分,“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开讲。

    为了和当地群众交流,朱有勇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为了让老乡们学到种植技术,他先后收了1500多个农民学生……

    宣讲中,“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我叫朱有勇,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号召,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知道,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成百上千在脱贫攻坚默默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个农民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我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这是我的使命。1981年,就在大学毕业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8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20xx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这一年,我刚好60岁。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我义不容辞。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当我来到澜沧,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

  • 10、 《名师讲语文》读后感

    不可否认,语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致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地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专业上不成问题,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实际的教学真不是一回事,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缺少理论么?我们的时代缺少理论么?不缺少。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长者忙着建树自己的流派,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留下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的确是一件幸事,无可非议。可是建树流派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否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所提流派才能流芳百世。在不缺少理论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什么流派被我们认同了呢?

    问一问一线语文教师们,我们到底是哪一个流派的,或者我们的教学深受哪一个流派理论影响,结果一定茫然。当然不归流派,自有风格,自成系统,那是最好的了,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什么尴尬,关键是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理论,不缺少流派,缺少的是静下心来,读理论、学理论、研究理论、读教语文、学教语文、研究教语文。就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少提一点主义,多沉下心来研究”。因此,一线的教师们,该读点什么了,该学点什么了,该研究点什么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读名师讲语文,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文世界,走进了一个个智慧的、鲜活的语文人生。

    理论世界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是语文出版社精选的20位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的开拓者用心灵创作出来的着作,在他们的书中,或不平的人生经历,或系统的教学理论,或务实的教学实践,或精美而深邃的教学语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立体的语文人生,表达着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于漪的“情感派”、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等等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科学而系统的理论认识,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正在读,继续读,一直要读下去;正在想,继续想,一直会想下去;正在写,继续写,一直会写下去。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10-11

  • 2022-11-27

  • 2019-11-04

  • 2023-02-0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09-01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1-08-0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10-11

院士讲科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院士讲科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院士讲科学读后感、2024院士讲科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