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新学校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新学校读后感200字

新学校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21-08-02 来源:互联网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新学校十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近日,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教育名家、名校长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一书,可谓是品尝到了关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一顿营养大餐,同时也感觉到了李希贵校长的厚度、宽度和深度,感受到了一名有着真才实学的教育家的风范。实话说,每一讲读下来,都有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相比之下,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校长的浅薄,对照自己,用李校长的话说,目前还仅仅处在一名普通的管理者的角色。书中所讲的一些超前的理念,一些科学的方法,一些具体而又详实的做法对我来讲,对学校的发展而言,都有非同一般地指导意义。

何为“新学校”?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描绘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作者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直观呈现了新学校理应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新视角的校园生态。

一、科学的管理指导学校走向卓越

早在几年前,就听过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讲座,上学期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到广文中学参观学习,再一次聆听了她的报告,一直被她科学的管理如用“头脑风暴法”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地方法等所吸引。今天,读了《新学校十讲》后,对潍坊广文中学和北京“第十一学校”的科学管理有了更深地理解与认识。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测量评价方法和图表。正如李校长所言,新学校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比起以往的学校管理研究,新学校的行动研究更注重用理科思维、数据分析来寻找问题突破的方向和行动改进的策略。书中第二讲不仅把“客户”这个企业管理名词引进了学校管理中,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走向新学校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比如用帕雷托示意图、因果矩阵诊断表、鱼骨图等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和关键要求,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改进。这种理性分析比以往经验型或直觉性决策更富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作为校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是解决发展难题,引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不妨借鉴李校长的防范,用数据说话,用图表分析,让我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周密性,少走一点管理的弯路,多提高点管理的效能。

还有,李校长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的方式也很新颖科学。我十分认同学校工作中大家都要找准自己的“客户”,用“倾听”来找寻“客户”的声音,随之确定实施的项目,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将“问题”当做资源,在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校文化的引领使学校发展加速

在这十讲中,第六讲《文化引领学校未来》谈到了学校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他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揭示了学校为什么需要“文化引领”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如何实施“文化引领”的。该校的《学校行动纲要》涵盖了学校战略、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决策、管理、管理者素养、评价、资源、家校合作与社会责任等十五章100条内容,把学校到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失败等。

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语言做了界定,从这一点里,不难看到,这需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需要做大量的访谈以及许大量的数据统计,才能将这些内容很好的界定清楚,有了这份纲要,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所有的学生与家长都非常清楚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将要办成怎样的学校,将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在这样一目了然下,学校愿景由大家憧憬,学校目标由大家实现,我觉得这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使我有了更明确的工作方向,也帮助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此章节中将北京十一学校的价值取向做了详尽的描述,20条简单干练的学校价值观透出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靠制度管理了。”和“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有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可能有些方面没有制度,但是我们形成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可以去创新,用自己的智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校长对于文化建设的观点让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有了一些理解。可见文化之于学校就似人的精神、灵魂,虽无形却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三、失败的反思让学校走出误区

将“失败”重新定义,致力于突破管理平庸,从“失败”中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推进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进程。

正是在这样一种工作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才有了“发现学校”中的七个发现;才有了“失败的新定义”中的十六个教育失败的反思。李校长着眼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身边问题,把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去关注学校中时时、事事、处处发生的实际问题,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现状,这是值得每一名学校管理者学习与借鉴的。

四、师生的发展是学校关注的焦点

“新学校”把关注教师生存放在了首位。关于这一点,李希贵在他的着作《学生第二》中作了比较清楚地阐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怎么来实现呢?发展学生还是要靠教师去实施。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生存状况改善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学校才会发展。

俗话说“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教师的烦躁、忧愁、不满和愤怒、,最后还是会间接地不同程度地转嫁到学生头上,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整体利益。

因此,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是否生活得快乐幸福,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惑,是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者睿智的体现。

李希贵倡导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书中,李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六个特征,让我印象颇深。他说,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

在学校管理中,李希贵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创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从关注树木转向关注森林,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通过营造家一样的学校,让师生感到幸福。北京十一学校有一位学生叫黄辰亮,他填补了我国在奥林匹克天文竞赛金牌上的空白。他获奖的那天——11月1日,学校将之命名为黄辰亮日,以此来物化学校的创新文化。十一学校有个乐仁咖啡厅,董事长是一名女学生,她用咖啡厅赢利的利润设立了“乐仁奖学金”,奖励那些从事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每学期期末,李希贵为优秀学生颁发校长奖学金的同时,这位女学生也为学生发放奖学金。

鲜活的案例是李校长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激发,就是发现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新学校十讲》提出了抵达的途径——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五、教育的使命促成新学校的形成

新学校行动研究时刻提醒我们:“当我们把学生最终推向社会的时候,当再也没有人给他讲课的时候,他应当如何学习、工作、生活?……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从关注学生成绩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使命的一种诠释。

学生的成绩怎样,在班级年级排名几何,进步与否,相信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时时关心在意,可是学生在学校和哪些人交往,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过得幸福吗?可能关心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我们一直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学生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怎么看?我们能说出多少?“新学校”教育理念是讲求内心感受,注重幸福感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渴望展示自我,希望有素质高的教师执教,有一个自主互助的课堂环境。李希贵他们提出:让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载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幸福的历程,让家庭成为学生幸福的基地。他们说的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建立调查研究基础上的,非常有说服力,可以说给我们今后怎么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源泉,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生活是学生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从上面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可以发现,“新学校”注重的是教师学生的内在的感受,内心的幸福感觉和内部的融洽与和谐。“新学校”的评价定位在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不是由外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社会来评价认可的,它是从学校内部学生教师的内心感受来界定的。学生是不是能舒展心灵快乐的成长,老师是不是情感愉悦、幸福地工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不是从内心里感到满意和放心。“新学校”理念注重内心的感受内在的评价就是在建立在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上的。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学校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了不马上解决,问题不会自行消失,雪球越滚越大,问题会越来难办。

我想,读完《新学校十讲》后,还要好好反思和沉淀,真正把它内化,找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的学校管理工作,新学校的理念也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一所有思想的学校。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2000字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2008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在第36个教师节这天,教育局长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作为教师,我们理当好好学习这本书。学校开展了“读局长赠书,思有效教学”读书活动,我利用空闲时间认真阅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思索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际行动。

整本书有十讲,分别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这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他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通过生动的小案例,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把教学的有效性摆在第一讲,勿庸置疑,教学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为什么要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在书中写到:“我想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提到“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有效教学,才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对于有效教学,余教授还提出了三条“铁律”第一条铁律,就是“先学后教”,他指出要以学定教。他强调的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第二条铁律,就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在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时,要先教后学,或是边教边学。这里的教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在课文中获取信息。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条铁律,就是“温故而知新”,余文森教授说学会了才有兴趣,所以“温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系统的梳理知识,把已掌握的知识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单词与词汇的梳理尤其重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成知识网,学生记忆更快,更牢固。

总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其实学习是如此,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那么在完成时,你就会非常快乐。这就是“有效、高效”!安排好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质量的工作,或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训练,这才是有效。

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颇有感想。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肯定不是高效的,现在才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必须有效,更要追求高效。如何做到有效,必须从下列一些方面着手: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提高的能力来进行。从网上和名师那里借鉴的教学设计是很优秀,很有趣,很深刻。但是这些都不代表适合自己班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因此,有效备课要关注教学对象。

二、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余文森先生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不悱不发”,在疑问中、在自我审问中进入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对文章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深化,积累着思想,感悟着真谛,升华着情感。

三、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具体做法:建立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或是由小组长先说说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还可以是两两各讨论出一种说法,将两者进行比较,采选更好的一方共同加以修改提炼。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一种方法是用的比较多,有些小组在老师交代任务之后能够积极展开讨论,真正利用起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是也有些小组却不知该如何进行学习,由此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

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立即组织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去除浮华,返璞归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m.dhb100.com/

一、认真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是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认真地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关注课堂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我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

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笔记)


英语教学需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创设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更自然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也更牢固。同时,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会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情境可以再现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个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犹如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更容易理解形象或抽象的知识,易于内化。此外,情境也使得学习更富有乐趣,学生更喜爱在情境中学习。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dhb100.com/

如何创造情境呢?余教授归纳了一下五点:

一、基于生活,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二、注重形象性,情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体现科学性,进口教学内容并凸现教学重点。

四、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融入情感,教学也是为了育人,需要动之以情。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下面我就以我曾经上的一节课设计的情境为例。情境教学需要满足“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要求。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并内化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这篇文章包含了三十多个新单词,教学难度比较大,我通过单词英文释义、同义词、猜测、对比以及结合图片等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单词的含义。在教名词时,我采用了单词英文释义法。例如,“cover”是指“somewheretolive”而“wildlife”是指“wildplantsandwildanimals”。在教动词时,我采用了同义词解释法。比如,“record”是指“writedown”,“describe”是指“telluswhatthebirdslike”。还根据上下文的句子情境引导学生猜测“provide”是指“give”,“prevent”是指“stop”。在教连词时,我采用了情境对比法。比如,在教学“while”时,我将“ManybirdsliveinZhalongallyearround.”和“Somegothereonlyforashortstay.”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连词“while”表示对比。在教学“moreover”时,我让学生找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感受“moreover”的位置是在第二个问题前,表示递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连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有助于理解文章。我还通过向学生呈现鹤在白天活跃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active这个词的样态。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教师也需要学会反思回顾,否则永远也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最关键的是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此外,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八讲》读后感


《高效课堂八讲》读后感

高效课堂现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但是高效课堂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就系统的通过高效课堂的追求、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操作策略、前提、关键、基础、保障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给我很大的指导。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10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是否达到了当初的预定目标,这是我们都关心的,十年前,我读小学,十年后,我教小学,在我看来。虽然前后有变化,但变化的不过是表面的一层,以应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依然占着很大比例。此时的我们真的需要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从课堂开始。

让“和谐”进课堂。课堂上的各种关系如果不和谐,问题就会产生,就会蔓延,就会变得严重,以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课堂就是抵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了。和谐是高效课堂的追求。要建立“和谐课堂”,是学校真正的和谐起来。

“和谐课堂”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应用。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从智力、性格、兴趣、成就、情谊等方面,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困在“知识的海洋”。在和谐课堂中,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育学的关系,人与本的关系、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设备的关系、减负与増负的关系,文明规范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动起来与静下来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高效课堂新途径。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

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书中通过一所所学校的挑战就是鲜明的例证,诠释并寄托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希望。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书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

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也是以教师传导为主,对于一些学习的弱势群体照顾的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退学,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下。

但是随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响,学校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及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感觉是如此的亲切,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阅读此书,不仅使我们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合作学习的课堂将从相互倾听走向和谐的交响。而在佐藤学的书中这三个关键词又反复地出现着:倾听——串联——反刍。

在滨野的课堂上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构成了“倾听”这一行为的中心。“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观摩了西冈老师四年级的《一朵花》一课之后,藤田老师深深地震撼了:无论教师还是儿童,都能够自然地、逐一地、细腻地表达并体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够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的话语,能够琢磨自己生成的话语,能够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能够把同学之间的见解链接起来。

“串联”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这种活动能否构成“串联”活动。把课堂串联成一个整体,在倾听的基础上把每个孩子发表的每一句话都串联起来这就构成了一堂完整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串联着,彼此交流着、碰撞着。就是在这倾听的基础上串联起了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我想“反刍”大概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吧。是以别人的语言为媒介生发出来的。

这种真正的“倾听--串联--反刍”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意见后我想到……”的方式来展开的。每个发言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形成的。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学生话语的和谐交响。让我们的课堂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串联”与“反刍”。再有,家庭教育对教学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学习效率的左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的改革需要坚持至少十年才能见效。我想说,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延长时间,需要“持久战”,而且需要扩大范围,需要发动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体育之心语》读后感


《学校体育之心语》读后感

在我们青年教师业务培训之初,收到徐阿根老师编着的《学校体育之心语》这本书,在闲暇之余阅读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记录了徐老师在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努力探索,结合其超前的理念、先进的思想、鲜活的经验的书籍,让我在阅读之余不得不感叹徐老师对于体育教育的崇高觉悟和理念。

经过自己三年来的教学经历,我发现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敷衍应付,就永远不会干好,作为体育教师要想使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首先要热爱体育工作,树立既然做了就力求做好的思想。有的教师在学校毕业后到乡镇上的小学任教,也许是嫌分配的工作不如意,或者是学校条件不太好等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方面不思进取,上课马虎应付。

后来,为了晋职称申报了展示课,由于教学技能水平较差,上级在验收优质课时他心里没底,结果那堂课上的一塌糊涂,展示课不但未能通过还遭到教研员的指责和批评。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徐老师给我另一个启示: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人类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体育教师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而且要熟悉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在内涵发展方面除积极进修、参加继续教育外,平时一定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精益求精,在工作中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网络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内涵得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学会反思。在工作中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不断的反思会不断的发现不足和问题,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我,从而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经常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并积极的纠正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养和专业技能。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久而久之定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让我们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吧。

体育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特殊性、和社会性,工作的范围有时也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学校,你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有时会代表着一个学校甚至会有更广的代表性,可见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是何等的重要。只要遵循以上几点并付诸行动,对我们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大有裨益。

教师《明日之学校》


教师读书笔记《明日之学校》(一)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教师读书笔记《明日之学校》(二)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瑟谷学校传奇》读后感3000字


让兴趣成为学习的源动力——《瑟谷学校传奇》读后感3000字:

从教二十多年,眼见着学生们越来越厌学,我曾经无数次地在内心发问:是老师和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和社会出现了问题?当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的路子为什么却越走越窄,而教育也越来越危机四伏?究竟还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教育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我在《瑟谷学校传奇》系列丛书里找到了答案——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说瑟谷学校是一个传奇一点儿也不夸张,这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王国。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所完全没有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是一所学生拥有绝对自由的学校。它的学生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老师,没有固定的班级和同学;没有人规定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也不曾有人要求学生需要做什么。每一位初来乍到者似乎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只要不妨碍到别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和游戏;遇到困难也没有关系,随时会有人提供帮助,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其他孩子;不认识字不会读书也没有关系,如果你想知道书本的内容,会有识字的孩子或者老师为你读书,直到有一天你不需要帮助。这里的每一个人,看上去那么散漫而又缺少管理,可每个孩子却都在热火朝天地做着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太多的孩子们表示他们获取了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更多的知识:在这里,他们每天都会迎接新的挑战;在这里,他们学到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这里,他们开始了解生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情;在这里,他们把大量的思考融入了创造性的活动;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发现和尝试,也学会了接纳和成长……那么多优秀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一览无余,看上去他们并不曾接受过什么特殊的教育和强硬的管理,然而他们的成长却那么的显而易见,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

放眼我们的学校,老师们疲惫不堪:熊孩子太多,不听讲也不完成作业,反复讲过的知识一错再错;家长们劳心劳力:没少谈心也没少斥责,熊孩子们要么置若罔闻要么和家长闹别扭;孩子们更委屈:我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要由老师和家长来安排我的生活?一边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苦口婆心,一边是学生们的我行我素,往往一言不和就出现冷战甚至矛盾激化。在这方面,我想瑟谷学校为我们提供一条宝贵的学习经验——用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只关注到了它的社会意义——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却忽略了教育的个体意义——教育即生长,促进生命的成长。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规范管理方面,都倾向于教育的社会意义,就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却忽略了教育的个体意义,通过促进学生的成长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按照成人的观点规定了包括课程在内的一切学校制度,形成了众多的条条框框来规范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有一些做法违背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必要的好奇心,兴趣也随之慢慢泯灭,被动学习成为常态,没有了思考和思想的参与,这样的学习毫无价值可言。慢慢地,我们看到了一双双黯淡的目光,也看到了一副副漠视的表情,家长和老师们越是呕心沥血地付出,越是换来了孩子们无声的反抗——你们规定的任务就由你们来完成吧,纵然您有千言万语,我自有一定之规,我就呆坐不动,难不成你们能打开我的大脑把知识硬塞进去?

抛开学习成绩,我惊讶地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身怀绝技:那个喜欢魔方的小男孩可以十几秒把一个三阶魔方还原,甚至还可以玩出花样,旋转出他喜欢的图案,其他的四阶、五阶包括异形的魔方也玩得得心应手;那个女生喜欢舞蹈,她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下叉,连续后翻全然不在话下,双手持一把纸扇,从胸前一下绕至背后,仿佛她的关节可以360度随意扭转;读后感那个学习成绩很差的男生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史学家,随便跟他聊一个历史人物,从先前的诸子百家到民国大师,他跟你娓娓道来,绝不含糊;那个成绩优异却生性木讷的男生,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他居然喜爱体育节目,说起足球运动员,他简直能摆出一个“天门阵法”,从葡萄牙的C罗到阿根廷的梅西,他如数家珍;威海一中学生姜义铭从初中就对当地的蕨类植物感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资料,实地踏查威海的野生蕨类植物,著成《威海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的殊荣,获得北京数位院士和专家的称赞……

我们的常规学校,并没有向这些孩子们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他们却都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所有的力量源自于兴趣。因为兴趣,魔方男生从网络寻找学习口诀,自己反复揣摩,甚至向技高于已的人拜师学艺;因为兴趣,那个女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雷打不动;因为兴趣,小“史学家”逢书就读,从人物传记到小说杂志,常常读到废寝忘食;因为兴趣,球迷放弃了每个可以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周末,观看家长帮忙录制的各种球赛;因为兴趣,姜义铭踏遍了威海大山,收集和制作了189份不同地点的蕨类植物标本……

无法想象,兴趣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动力,能让这些孩子们于学业的忙碌之中,关注和发展着自己的爱好。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还能再慨叹如今孩子难以教育和管理吗?还能再把厌学的根源归结于孩子们身上吗?就像丹尼尔和敏丝说的那样:“……成人觉得孩子们应该学习某些东西时,就产生了‘教学’,其实它真的与孩子们本身的学习兴趣无关,更多地关乎成人想让孩子们学习什么。而这些知识通常与生存技能也无关,因为孩子天生就拥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学习必要的生存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并萌生出更多的新兴职业,单纯的知识教授真的不是万能,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也可以不断地获取适应生活和社会的技术和能力;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便能迎接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新变化。因此,在教学材料既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兴趣产生最大的驱动力,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与成长。这样看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如此看来,培养学生对知识和学问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本源,才能促进研究学问的深度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简单明了的教育之道,但很多时候却被忽略。面对学生日益增多的厌学情绪,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力求以最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学习真正成为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让生命的发展不再空洞和无效。作者:卢桂芳

蓝血十杰读后感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是否会在自己工作的企业中经常遇见一种现象——资源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浪费。我们是否思考过,在这些资源浪费的背后,它又代表着什么呢?
最近,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好书——《蓝血十杰》。它描述十位沉迷于美国近代企业史上最伟大梦想的英才。他们曾是精明、应用的美国空军军官,是二战的后勤英雄。他们利用数学模式,印出图表,用来交运飞机,部队和紧急物质,击溃敌人。对他们来说,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数字作为答案。战后,他们共同来到福特公司。当时的福特公司充斥着混乱的管理和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管理成长和建立企业帝国的模式,使企业学到了从每一个零件和每一种产品中,获取最大利润,把福特公司和美国所有所有工业拉进了现代世界中,使世界各国对美国机构又敬又怕,而他们的利器就是数字化管理。

现在,我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仍然采传统的理念,传统的手段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些企业中经常存在着成本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误区,导致了在生产经营中出现材料消耗超标浪费;超标准,超计划采购;加工过剩;能源浪费;大量资产闲置;人员闲置;信息闲置;职权浪费等等。仅在职权浪费中,就因有领导干部为应付基础工作,应付检查,导致工作前松后紧,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导致生产系统出现额外加班,赔偿违约金等多种浪费。

这些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浪费现象,使这些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中只能占据低端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将面临着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存在被淘汰的危险。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企业也能利用数字化管理,把成本精确到分厘,把任务时间,作业设备运行,工业流程,材料消耗,设备维修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我们企业的资源浪费现象是否会大量减少呢?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必须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而且必须是走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带动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只有不断用新的管理思想,冲击旧思维,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使用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强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的决策准确性和及时性。那么,在未来的世界工业强国中,必定会有我们中国的一席之地!

《儿童健康讲记》读书笔记


女儿学校每两周会有家长的读书会,按照规定如果不能去的话要提交相应篇章的读书笔记,这周正好培训小小妈有预约患者所有就不能去了,书一定要读的,笔记也是要交的,正好贴出来感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借鉴着看看。

第二篇的标题是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上个章节主要讲的是孩子疾病和体制的问题,这个章节主要是论述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通篇来看很多问题都是家长们现在正在犯的错误而且都是还不以为然常常被忽略。

p73第一自然段:孩子的许多病患与精神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有紧密的关系。尤其对幼儿,父母长辈的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也是核心环境。本章开篇第一段就把这个最重要的问题阐明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所以需要我们每位家长自省,我们足够好吗?我们有缺点嘛?我们希望把这些不要的东西传递给孩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改掉不该有的坏毛病,尽量让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

p74第二自然段:“植物在小的时候是不能施肥过多的,因为它的根系还不发达,无法吸收太多的养分,浇了太多的太浓的肥料,反而会把小数的根烧坏,导致小树的枯萎。我在门诊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常常因为吃得太多、太好,导致消化不良,不光是食物,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补给也太多太好。”随着现在物质的巨大富足,满足对于物质的需求变得非常简单,但孩子的需要的真的像孩子想要的那么多吗?相对于物质,在精神上家长又给了孩子们多少营养呢?现在电子产品的泛滥让多少孩子过早的背上了精神上的负担,由于心智没有发育成熟根本无法处理那么多看到的场景以及人物关系,所以学习倡导的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我在家严格控制女儿!在p76中间部分:“孩子在玩现代电子玩具的时候,精神是只出不如的,一直玩,只会让精神越来越散,越来越弱,而和自然的东西交流就有滋养孩子的能量。”

p76最后自然段:“作为父母要有意识的让自己的震荡减少,让自己的意识、精神、内心清晰稳定,不乱不暴躁,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滋养。这些无形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用金钱、用关系得到的资源。我们现在太在意那些有形的东西,但是这些无形的东西,作为父母可以做到的却不做。这就是舍本逐末。”p80倒数第二段:“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家里气氛急躁、慌乱的,这些对小孩子的体制都会有影响,容易感冒、发烧、睡觉不安宁,已经生病的容易加重,治起来也不顺利。”是不是这两段啪啪啪啪的打脸?也不多少说什么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好的坏的都会传给孩子!强调一个字“静”,这样“神”才会宁。

p85第二自然段:“对于小孩子,要注意他们的精神状态、精神环境,还有大人以什么方式与孩子的内心进行交流,有些家庭会忽视较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内心交流,只是进行物质层面的交流,这些对孩子的内心发展还不够深入。”成人习惯性的把对孩子的疏于关心或者是照顾或者是对孩子的愧疚等等以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让孩子会觉着很多事情处理都可以用物质的交换来完成,而忽略了情感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维系下来的基础,物质只能是很小一部分,一个小工具罢了。

接下来的篇幅就是作者和听众的互动很多都是具体的事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是希望家长们有时间自己读完为好。

读书笔记《《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学校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