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 > 地图 >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2024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推荐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

(共 6059 篇)

  • 1、 读《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后感 (500字)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流传下来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多读国学,因为古圣先贤在国学经典中给我们了太多的启示,在国学经典中记载着深刻的道理。多读多看国学,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这本书,读后,我知道了国学的智慧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无穷的。书中将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的领悟都记录下来了,让我们聆听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章是:《知识能力就是推动你起飞的风》,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句这样的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大鹏鸟要飞的时候,非要有风不可,如果风力不够,鸟的两个翅膀都没有办法展开,就飞不起来。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拍,就起飞了。南怀瑾先生却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生:年轻人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你的学问、你的能力、你的才智全都要去养成,那就是你的风。

    《听南怀瑾讲国学》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的道理,我非常喜欢读它。

    四年级:仝欢

  • 2、 小学四年级:读《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后感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流传下来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多读国学,因为古圣先贤在国学经典中给我们了太多的启示,在国学经典中记载着深刻的道理。多读多看国学,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这本书,读后,我知道了国学的智慧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无穷的。书中将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的领悟都记录下来了,让我们聆听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章是:《知识能力就是推动你起飞的风》,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句这样的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大鹏鸟要飞的时候,非要有风不可,如果风力不够,鸟的两个翅膀都没有办法展开,就飞不起来。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拍,就起飞了。南怀瑾先生却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生:年轻人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你的学问、你的能力、你的才智全都要去养成,那就是你的风。

    《听南怀瑾讲国学》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的道理,我非常喜欢读它。

  • 3、 《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长郡芙蓉谭宇熙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为不肯平常。这一段经典的段落就出自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语录。当然这就是我读此书的原因。 人生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一个人应该如何走向人生的成功?面对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莫名的浮躁和痛苦,让我们劳累不堪。幸运的是,历史为我们沉淀下了很多可以保养心灵和成功生活的智慧……通过这本书书,你会发现圣人们的形象与以往诸多学者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仿佛是身边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哲理,而这源于他自身修养与学问的沉淀,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平凡中的智慧闪光。南怀瑾讲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澜不惊,却发人深省,他仿佛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弥补了当今中华文化的断层。数千年来,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圣人高居圣坛之上,成为世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神像,同时也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人生如莲,质本洁净,于城市纷乱中误染尘埃。引一段清泉,洗涤身心,于繁华处获得宁静,于悲苦中获得快乐。学会与自然、与心灵、与世界沟通,找到久违的幸福。 这本书令我最为敬佩的还是南怀瑾写到的——不抱怨,让你更接近成功。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在吗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就如佳利公司的董事长霍姆一样,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人生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表达意见时,不要急于夸夸其谈,最好事先为发言做好准备工作,拿出熟练、行之有效的意见。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什么,企事业也好,农民牧副渔也罢,都要有真本事。否则,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好职位,如果不能胜任,同样没有好前途。因此,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放下你那颗高傲的心,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4、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3)篇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 第(1)篇

    博学的陈寅恪在清华放出过“四不讲”的豪言。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说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并非狂妄书生吹牛皮,而是真正做到了。尽管不少学生回忆陈先生的课比较难懂,但都听得津津有味。陈寅恪的学问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博学只是陈寅恪的一面,他的另一面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处世之道。他自己提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精神”的做人原则,自己贯彻了一辈子。哪怕是因战乱流离失所,因动荡而贫病交加。哪怕是疾病缠身,遭人诋毁,陈寅恪都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在学术之路上前行。自古文人多相轻,近代学者中自然也有不认可陈寅恪的,比如钱钟书。但更多时候,陈寅恪还是被大家当成“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并被认为其学问是“近三百年一人而已”。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标榜自我,恰恰相反,这个盛名完全是别人给的。在这本书中,陈寅恪谈史学,他对关陇集团,对武则天当权,对山东豪杰为何能在唐朝强势崛起,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儒学,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分析其利弊。他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他看来,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巅峰在赵宋王朝而不是大众公认的李唐王朝。他谈佛教,认为佛教最大的特点是有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谈哲学,提倡“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的理念”即结合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思想学说,同时也要求研究者不能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当成古人所处的环境,将自己的哲学思想附会成古人的哲学思想,不这样来,就不能称之为严谨的治学。他不赞成激进的新文化运动,他提倡以中正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差异,既不激进破旧,也不固步自封。在陈寅恪看来,热爱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儒家中庸哲学中的伦理精神与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内核,是民族文化的基石。陈寅恪的可贵不仅在于博学多才,更在于其做人修养。带着“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光环,他无论遇到怎样艰难的环境,哪怕是腿断目盲,也不曾停止治学。向这位大师致敬!n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 第(2)篇

    近日学得一观点,深以为然,即书籍是作者个人的自白,报刊是群体的自白。阅读此书,颇有疑惑,这到底是陈寅恪先生的自白,还是季风先生的自白。如若是陈先生的自白,此书有没有偷工减料之嫌,如若是

  • 5、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文中说,“讲真话未必得到表扬、讲假话反而有时很有市场。”老实说,这是个别不讲真话、听不进真话的领导干部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个别不愿听真话、不能听真话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喜欢听真话,就会形成讲假话的风气,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一旦形成这样一股歪风邪气,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久而久之,干部在阿谀奉承中会逐渐迷失方向,继而退化变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它将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不做,领导检查时,说说假话、做做假动作就可以蒙混过关,甚至还能弄个优秀什么的,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干部职工工作上就会有一种懒惰心理、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到领导干部想了解实际情况时,也很难再听到真话了,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工作的正常开展将会成为一个问题。

    领导干部不说真话或听不进真话,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虚荣心在作怪,有些领导干部,能力一般,虚荣心却很大,明明工作平平却容不得别人提出看法;[本篇于 -网址为--未经过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官老爷”心态,有些干部,在领导位子上坐久了,就学会了颐指气使,马屁被拍多了,屁股自然就肿了起来,再也容不得别人挑三拣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弄反了“公仆”的含义,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忘本;完美心态,有些领导干部,打心眼确实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这当然无可非议,甚而可以算做好干部,但错就错在,个别完美型干部有点过头了,把自己做的任何工作绝对化了,“我的判断就是对的”,“这样绝对没错”,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长短相依,利弊同存。但这部分干部看不到这一点,如此以来,就不容许同志们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听不进真话、不讲真话的习惯;其实,听不进真话、不讲真话的领导干部骨子里都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上级分配了工作、安排了任务,但“鉴于能力有限”,工作做不好、任务完不成,这样,一来怕领导不满意,那么,只能说假话了,二来又怕群众有意见,那么就不愿听到意见,别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味道。

    以上四种心态是我对个别领导干部听不进真话、不说真话的的个人看法,究其具体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工作做的不到位,底气不足,所以,就说不得真话、听不得真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6、 介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的妈妈就是一本故事书,书名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中国农村出版社出版,印刷时间是1980年。

    空闲时间,我便捧起这本故事书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第一章:七里中心小学

    简陋的平房是教室,十五六间组成一圈,中间铲平的泥土空地作操场。早自学结束后,学生在操场上做第七套广播体操。到上课时间,老师便会拉响上课铃,那是个大铃铛,中间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着,手拉一下绳子,铃铛便响一声。同学们便蜂拥而入,在教室里等待老师的到来。第一课通常是语文课。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语文老师不紧不慢地走进教室。老师一声:"上课"。班长便喊:"起立"。同学们便唰的站起来:"老师好"!"同学们好""坐下"。只听"呯"的一声,"哎哟",原来有位同学的板凳倒了,砸到后面同学的脚,大家哄堂大笑。安静下来后,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粉笔字。不知是那位同学的火炉(那时候是冬天,学校允许带小火炉)"嘣嘣"发出响声。老师寻着声走了过来,没收了火炉。原来,那位同学没上课之前在火炉中埋了几粒黄豆。45分钟的语文课结束了,下课响了。同学们忘记了课堂上的烦恼,有的在走廊里踢键子,有的在跳皮筋,有的在滚铁环,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手拿扫把当兵器在相互过招;甚至还有同学用小刀在课桌上划分界线,这边是我的楚河,那边是你的汉界????????????

    第二章:小孩子是只馋嘴猫

    农村的孩子平时没什么零食。当菜园的西红柿稍微有一点点红,就被偷偷摘下吃了。只要是能吃的都不放过,那嫩嫩的黄瓜也在劫难逃,摘下一根往衣服上擦两下,就直接放入口中。等大人傍晚来,总会听到叹气声。

    农村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切米糕。妈妈也会扯上几尺布料给孩子做新衣服。平时吃不到的,过年总能吃上。大人们准备了年货,用大竹篮子把烧熟的鸡、鸭、鱼装起来,挂在房屋的阁楼下,因为小小的碗柜里放不下,又怕老鼠偷吃(那时候的老鼠很多)。小孩子便会趁大人不在时,拿两张板凳叠起来,站在板凳偷吃。大人总爱把切好的米糕还有冰糖、密枣、鸡蛋糕(准备拜年送的礼品)放进大木柜里。小孩便会偷偷打开木柜,把装枣干的袋子钻个小洞,一粒粒往嘴里送。等大人发现,只剩下小半袋了。

    第三章:快乐时光

    孩童时的快乐,那才叫爽。春天,绿草青青,溪水潺潺。当油菜花开遍田野,孩子们穿梭在花丛中,这头进那头出,全身都粘满了黄色花粉,手上捉着一只小青蛙。夏天,小河清澈见底,鱼儿虾米成群结队

  • 7、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杜涛臣 《少年南怀瑾》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生。文章大概内容是:南拳之乡中,银奶出生了。银奶小时候体弱多病,多病的小银奶偷偷地学书本上的动作练习武术,倒挂在房间里的梁上,被他爸爸发现之后就安排和他叔叔习武,过了一年多,南怀瑾外出留学,可之后家里被海盗洗劫一空,什么都没了。南怀瑾只能三年都住在寺庙里读书,可南怀瑾一心想习武,就背井离乡,和“四眼和尚”交友,最后成了我们当代的国学大师。 在《少年南怀瑾》这本书的背面,有这样几句南怀瑾说过的话: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在传统文化中最正确的答案是“读书明理”。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的人们,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什么生活”――南怀瑾。 我在想:如果我们家也跟南怀瑾一样,被一个坏蛋给洗劫一空时,我们会不会和南怀瑾一样有志气,不放弃原来的梦想,最后有所成就?我想恐怕很难吧。 这篇人物传记给我了一个启示,做人要先把自己内在的坏毛病消除掉,再做事,才会有成就。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李杨 这本书是介绍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童年生活,其父仰周先生率领全家来到了地团叶,做起了生意。这里的人爱好武术,尤其是南拳。南怀瑾就是在这种崇尚武艺的环境里成长。小时的南怀瑾虽体弱多病,直到七岁还在吃奶;但他天资聪颖,能动能静:学堂里,他屡受表扬;在林伯伯家中,展现了武学天赋。 但南怀瑾的成长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先是家中被抢,再是被骗。他对挫折进行反思,再融入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愈加严密。 从反思这点上看,我是有缺陷的,而且是大大的缺陷。他人见我做错了,过来提醒我,我却顶嘴,即使是认错道歉了,但意识里还是自以为对的。有时候时间到了,我作文没写完,面对妈妈的责怪,表面上是服服帖帖的,嘴里也说着:“是我错了,对不起。”妈妈见我这副模样,又说了几句,也走开了;心里我其实在嘀咕:“这么一点时间,怎么写得完吗!” 再就是南怀瑾的坚韧,家中被抢劫,已经导致南怀瑾游学生活的拮据,再被骗子骗走了大半部分钱。要是我的话,直接放弃杭州,回到老家,等恢复好后,才会再次离开老家。一年前,我与妈妈去广东长隆动物园玩。本想着开开心心地玩几天,忽然发现还有一背包的作业,于是,“开开心心”变成了“哭哭啼啼”,一到晚上
  • 8、 介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200字)

    我的妈妈就是一本故事书,书名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中国农村出版社出版,印刷时间是1980年。

    空闲时间,我便捧起这本故事书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第一章:七里中心小学

    简陋的平房是教室,十五六间组成一圈,中间铲平的泥土空地作操场。早自学结束后,学生在操场上做第七套广播体操。到上课时间,老师便会拉响上课铃,那是个大铃铛,中间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着,手拉一下绳子,铃铛便响一声。同学们便蜂拥而入,在教室里等待老师的到来。第一课通常是语文课。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语文老师不紧不慢地走进教室。老师一声:"上课"。班长便喊:"起立"。同学们便唰的站起来:"老师好"!"同学们好""坐下"。只听"呯"的一声,"哎哟",原来有位同学的板凳倒了,砸到后面同学的脚,大家哄堂大笑。安静下来后,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粉笔字。不知是那位同学的火炉(那时候是冬天,学校允许带小火炉)"嘣嘣"发出响声。老师寻着声走了过来,没收了火炉。原来,那位同学没上课之前在火炉中埋了几粒黄豆。45分钟的语文课结束了,下课响了。同学们忘记了课堂上的烦恼,有的在走廊里踢键子,有的在跳皮筋,有的在滚铁环,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手拿扫把当兵器在相互过招;甚至还有同学用小刀在课桌上划分界线,这边是我的楚河,那边是你的汉界????????????

    第二章:小孩子是只馋嘴猫

    农村的孩子平时没什么零食。当菜园的西红柿稍微有一点点红,就被偷偷摘下吃了。只要是能吃的都不放过,那嫩嫩的黄瓜也在劫难逃,摘下一根往衣服上擦两下,就直接放入口中。等大人傍晚来,总会听到叹气声。

    农村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切米糕。妈妈也会扯上几尺布料给孩子做新衣服。平时吃不到的,过年总能吃上。大人们准备了年货,用大竹篮子把烧熟的鸡、鸭、鱼装起来,挂在房屋的阁楼下,因为小小的碗柜里放不下,又怕老鼠偷吃(那时候的老鼠很多)。小孩子便会趁大人不在时,拿两张板凳叠起来,站在板凳偷吃。大人总爱把切好的米糕还有冰糖、密枣、鸡蛋糕(准备拜年送的礼品)放进大木柜里。小孩便会偷偷打开木柜,把装枣干的袋子钻个小洞,一粒粒往嘴里送。等大人发现,只剩下小半袋了。

    第三章:快乐时光

    孩童时的快乐,那才叫爽。春天,绿草青青,溪水潺潺。当油菜花开遍田野,孩子们穿梭在花丛中,这头进那头出,全身都粘满了黄色花粉,手上捉着一只小青蛙。夏天,河流清澈见底,鱼儿虾米成群结队

  • 9、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作文
    读书学做人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章晨宵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学习的认识更深了。我认为,所谓学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生活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顽强,坚毅。二,是要多读书,从经典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充实。 南怀瑾的少年时代,就被良好的家训家教所锻炼着,被书籍的海洋所充实着。 一个良好家风的养成,就需要一个严格严厉的坚持者。因此,我一直很佩服南怀瑾的父亲仰周先生。尽管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孩子,是一家人的"心头肉",但他并没有溺爱南怀瑾,而是坚持用苛刻严厉的家教来管教。小小的南怀瑾自小就受到家风的影响,磨练了毅力。 南怀瑾并没有因天生的缺陷,而自我放弃、堕落。他深知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使自己变得健康、强壮。于是,他甚至偷偷学着江湖侠客,倒挂在房梁上。他从小酷爱武功,又因勤奋刻苦,常常"三更灯火五更鸡"时起来练武,认真思考揣摩,有了一番成就。 南怀瑾不仅勤奋习武,在读书上也是如此。他虚心倾听着大师的讲授,之后又常动脑筋思考其深藏的含义,便悟到了其中的道理。他的学习从来都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并且坚持去做,从来没有半途而废的时候过,这才使得他拥有了成功。少年南怀瑾的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不是这个人天生的健康聪明与家庭的财富所能决定的。我认为决定学习好坏的一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基础"。学习好坏,一部分也靠着良好家风的管教与影响。 读书不仅是为了将来的事业,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学做人。 勿因疑,莫行善 –––读《少年南怀瑾》有感 章珂语 你会因为曾经被骗,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而变得无动于衷吗?你会因为吃过一次亏,下次再遇见类似事情而心存芥蒂吗?你会因为上过一次当,下次再遇见相同的事情而熟视无睹吗?我想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曾经因为在新华书店门口,把我身上仅有的零用钱,给了一个乞讨的老爷爷,然后当我出来的时候发现,那个爷爷居然坐上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了。我伤心不已,因为我被骗了,为什么一个乞讨的爷爷也要骗人。我发誓以后我再也不会随随便便给乞讨者钱了。 但是,文中常泰口袋里虽然只有仅剩的八元钱,可是为了救助那个同乡,最后自己只剩了两块。后来还发现自己被骗了,但是爸爸告诉他被骗不是耻辱,只是成长的学费。原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味地叹息,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更加难过。但是反过来一想,把这个当做今后做人做事提
  • 10、 《少年南怀瑾》读书笔记
    少年不立志,将一事无成 ——读《少年南怀瑾》有感 王慕鸿 南怀瑾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上书了,带着这个疑问,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 文中的南怀瑾,从小出生在商人家中。他家在地团叶,那里有很多练南拳的人。他爸爸希望他成为商人。可他却非常喜欢武术,立志要成为一个武术大师。有一次他为了练武术从栋梁上摔了下来,摔得眼冒金星。他一心想成为剑仙,救助国家,于是,他便出乡到杭州国术馆学武术,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拳类冠军。 南怀瑾正是因为从小立志,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地努力,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想起了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坚定地守着这志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了为一个开创新中国,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之一。 我其实从小也有个梦想,就是当一位小提琴手,像在电视上那些人一样能够深情地演艺,站在台上,小提琴靠在肩上,一只手在小提琴上上下下滑动,另一只手拿着弓在琴弦上优雅地拉动,悠扬乐曲声在飘荡。于是,我的练琴之旅开始了。但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每天要枯燥地拿着弓,拉动着,琴弦发出难听的呜呜声。我厌烦了。可老师说:“急于求成,大事不成。练小提琴就要一步一步地来,不然做不好。”就这样我把老师说得话记在了心中。每当想马马虎虎想过关时,就会再去多拉几遍,直到没有一点勉强,发出优美的旋律为止。 虽然立志后,要想实现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肯定可以做到。我坚信少年不立志就会一事无成。 活到老,学到老 ——读《少年南怀瑾 》有感 叶紫霖 最近,我阅读了《少年南怀瑾》。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怀瑾成长的故事。南怀瑾小时也如我们一样,调皮好动,可他能静能动,一读起书,就特别安静,但他并不是发呆的静,而是专心致志的,读过的内容,能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他还十分好学,不懂就问。南怀瑾从小体弱,他就努力练功,使自己渐渐强壮。年年过去,南怀瑾虽然已经读过了很多书,武功也十分厉害了,可他并没有中断他的学习生涯,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加高,看更多的书。他也从不骄傲,四处拜访名师,锻炼自己的武功。南怀瑾的长辈也总是教育他,指引他,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最后,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和许多高人对他的指点,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 读完书,我咽了一口唾沫,陷入了沉思: 南怀瑾的成功原因是什么?除了他有父母长辈的教育和高人对他的指点,剩下的一样是什么?正是南怀瑾始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1-09-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1-10-11

  • 2019-09-21

  • 2023-01-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23-01-26

  • 2023-06-01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2024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