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 地图 >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常常在想,我的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在以往的几年教学中,我常常是很严格地要求学生,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但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现在学习了《有效教学》,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是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也就是有效性很低。经过学习,我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课堂”。而“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开展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即使师生是在互动,也决不能算作是有效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呢?

1.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我们把课堂中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发展看作是衡量教学互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在注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同时,更要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注意开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达的固定范围的影响,而使哪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师无暇顾及到的学生被逐渐边缘化。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换言之,教师决不能因为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就此放弃或把注意力转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设计和教学环节,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关注和掌控,还要及时加以调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2.走出“误区”,建立有效合作学习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的习惯性,合作学习往往走入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合作交流仅仅意味着换个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吗?难道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2、重讨论轻思考。如: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按照“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3、重个体轻整体。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有合作学习就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那如何建立呢?有两点值得注意。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或是由小组长先说说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还可以是两两各讨论出一种说法,将两者进行比较,采选更好的一方共同加以修改提炼。让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有序地进行讨论,不仅是个体对个体的生生之间,更可以是个体对小群体、小群体对小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立即组织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并转化为外在的兴奋行为,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良性状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

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时机把握的不好,有时候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进行恰当的提问呢?1、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是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题。2、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个“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学生思维互动中碰撞出“火花”时,应给予热烈的回应,灵活调整教学,把“问”的权利更多地放给学生,使微小的闪光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辐射全体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学习。

4.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对新闻报道真实的向往和追求。目前,我国的新闻存在一种维护现状的现象。这或许是无意的,但这一问题确实造成了某些新闻的失实。媒体或许考虑到某些事实不会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在下意识的回避甚至曲解现实。这种经过筛选的新闻就会让舆论导向有所偏离。但是,我国的媒体大多都在这样做,传媒可以表达某些言论,但是触动不了权力机制。而我们就是应该不做不该做的,做好该做的。

另外,本书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以为只要懂交际,懂得发现事件就可以从事新闻行业。现在发现,新闻从业者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新闻言论是不容出错的。

学习新闻的必要性就在于学会去避免错误,更准确的报道新闻并通过新闻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新闻体系。作者:李婉宁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史十讲》读书笔记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史十讲》读书笔记

严格意义上说,《宋史十讲》并不能算是邓广铭老先生的著作,而是他的论文集,中华书局把这些论文编辑在一起用来阐述宋代历史的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看似零散,但大体串联起了宋代的主线,大体如下:

赵匡胤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并逐步统一契丹以南的国土,更继承并改进了历代政权在唐代藩镇和五代十国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各项制度,包括募兵制和对兵权、相权、地方官权的种种制衡。尽管皇位后来被赵光义所逆取,但这些政策都得到了继承,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开创了北宋160多年的相对和平稳定局面。

也正是这些立国政策,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和政事不通,部分看到问题的知识分子想要变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提出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三不足精神,即天变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更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但終因积弊太重、利益太深,并触犯了上述宋朝的立国政策而归于失败。

军队战斗力低下、农业荒废的问题延续并加重,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政权的入侵而遭遇靖康之耻,汉族政权随后偏安一隅,以岳飞为代表的军人在抵抗金兵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政府内部的制衡,更由于蒙古帝国的崛起,汉人终于没能收复北方领土,反而在一百多年后被蒙古所灭,走向终结。

以上是政治军事层面的主线,从文化层面讲,宋代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儒学终于冲破了从汉至唐期间“章句训诂”的死胡同,吸取大盛的佛教、道教的精华,融合“儒释道”,形成了邓老先生所成的“宋学”。虽然其中的“理学”被明朝所利用发扬光大并最终成为禁锢中华民族思想的藩篱,但那是后话,在宋代当时,“宋学”推动了全社会的文化进步,也让后人多认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

除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发展趋势,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也颇值得借鉴,宏观微观相结合,与投资的方法论也是想通的。邓广铭先生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也是名副其实。当然,由于大部分文章距今已经有几十年,某些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读书笔记比如阶级斗争的观点在文章中时有体现,但这并不影响全书的阅读质量。读完本书,对宋史略窥皮毛,想起一句看似不相关却似乎又符合宋代三百年特征的一句词,并用其结尾: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附宋史十讲主要内容:

1、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和立国政策;

2、宋太祖太宗传位问题,即传说中的”烛影斧声“;

3、宋朝家法,主要为分权与制衡;

4、募兵制,这个制度确实起到了维持政权的作用,但副作用似乎更大,既抢夺了农业劳动力,又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是“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5、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当时振聋发聩的“三不足”精神,却终究挣脱不了宋朝家法和体制的束缚归于失败;

6、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即大家熟知的宋高宗、秦桧、岳飞等故事;

7、辛弃疾的事迹和词作;

8、宋代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

9、介绍了儒释道融合发展来的“宋学”,以及宋学和理学的区别。

10、富弼、司马光等人在洛阳的聚会,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不能独立成章,但确实文人雅兴的一个表述。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500字范文:最近因为记笔记整理照片图片没有好的法子,变得有点焦躁。

有记笔记的习惯,但重读的不多,也没有分类,摘抄居多,时间长了,感觉不对:只是记,摘抄别人的,极少重读,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类记,就像图书馆里的书籍那样,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我也明白,要像图书馆那样分类,需要一个体系,一个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来,才能往里填充东西。但这个类怎么分,具体有哪些类别,却一直让人头疼。没有内容我就预测不出来到底多少类,一旦有内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里整理填充……一时间,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绕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准备了好多个笔记本,做好了分类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也不好坚持,每次出门还要背好几个笔记本备用……

图片照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亚马逊随意浏览的当儿,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翻了下目录,决定买,推荐一起买的还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就都买了,决定看看别人怎么读书。都是后浪的,其实我对后浪的书有点警惕。

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后浪的书。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体印象就是:排版,装帧都挺美,纸的质量也极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两百页的书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觉其实也没讲啥,那些内容要提炼出来,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讲清楚了。

换了其他时候估计我会审视很久再买,这次正在为整理信息烦恼,有点饥不择食了,决定买来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三四十页,还是以前的感觉,颠过来倒过去,就那几层意思,多少有点不耐烦,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页,感觉其实也没我想的那么糟,至少有两点,对我而言有颠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笔记不用分类,不用准备几个本子,不用什么体系框架,就一个本子一支笔,最简单那种,提笔记录即可。作者倒并不否定图书馆的分类与索引那套体系,而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那套系统不适用。

对个人来说,方便,简洁,不加思索,随时能记录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时间顺序忠实记录下来。重点不在记的东西如何整理与分类,而在随时随地都能记录自己生活中触动自己或者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没有顾虑与负担地忠实记录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天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跟着他说的做,不考虑分类只考虑记录,所有的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发现这两天我确实记得多了,见缝插针地记,思如泉涌的感觉,生活也感觉充实了许多。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至少,目前看来对我是有效的。

二.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什么都是可以记录的,他扩大了我的记录范围。

一个本子,书写,粘贴。夜行乘车的经历,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说的有趣的话,好吃的饭店名称,休假时想做的事,收据,传单,工资条,宣传册……只要是自己觉得有趣或触动自己的,都可随手记下或粘贴到笔记上。

原本纠结的分类的事儿被搁下了,重点到了记录什么,怎么挖掘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从寻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谈的东西,怎么有效记录上面。

不去计较某个信息是否能用于工作,只管是否触动了自己,一旦对自己有所触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记下它们。

这么一来,突然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起来会自如很多。

写作,只要是展示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读者,而作者做笔记的思路,就如写日记,其实是完全为了自己。挖掘和记录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许多。至于反复看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新知,灵光一闪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是属于展示出来的东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产品”了,而笔记本中的一切,则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书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时间,我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了许多。边看边跟着做,很充实,或许接下来还有其他收获,期待!作者:含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0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著有《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等。

好像读过一些可以使用的论述或者素材,但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出处?收集了很多信息却不知如何使用?想积累工作素材却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妨尝试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推荐的技巧。

一、一册笔记本构建的知识生产体系

平日里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只需做到这一点,就能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知识生产的素材,进而灵活使用。

笔记本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由你亲自筛选后记下的,所以全都很有价值,请充满自信地将笔记本作为你的素材库吧,你需要的信息都在里面。

利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传授的方法使用笔记本,在使用过程中,能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产生新的想法,擦出灵感的火花。

使用手机和电脑固然也能收集信息,但难有机会漫无目的地反复重读,不如纸质笔记本方便实现对信息的活记活用。

二、如何记笔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汁原味,只需要一册笔记本就能实现。

(一)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上。

高强度和复杂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不实用,很难坚持。一元化笔记法不需要分类整理,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信息就好,用起来非常简单灵活。

为了让使用笔记本的知识生产方法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规则1:一元化。最重要的规则是一元化,不分类别,尽情记录,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记录过程轻松愉快,找起来方便,坚持做也不费力。

规则2:时序化。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随着笔记越积越多,我们有时候记不清当初为什么要记下某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了,但通过阅读前后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弄清资料之间的关系。

规则3:索引化。将笔记的内容索引化,然后记录下来,即使笔记杂乱无章,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能找到绝大多数被纳入笔记本的信息。

(二)生活日志

所谓生活日志,顾名思义,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通过生活日志,你可以把作为知识生产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加实用。

生活日志尽量通过手写保留原汁原味,和普通日志的主要区别有:

1.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

2.而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3.可以粘贴资料代替书写。

记录生活日志的三大优点:

1.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2.顺便启动思考。

3.促进深入写作。

记录使人感到快乐,并且能将收集到的素材用于知识生产,多样化的素材能够孕育奇妙的组合,获得意料之外的灵感。为了能发现意外的组合,我们往往需要尽一切可能,把所有触动内心的信息不断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比起结果,更重视过程。

三、如何运用笔记

也许很快,你已经拥有一本写得满满的厚厚的笔记本了,但笔记不只是用来查阅信息的。创意是对既有信息的重组,将工作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从头到尾全部写入笔记,多回顾多思考,自然会促进新信息的孕育。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运用笔记:

步骤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信息的输出从记笔记开始,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为了能对它们灵活运用,我们需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进行思考,同时探索信息之间的关联。写笔记时,任何观点都可能成为你深入思考的契机。想不出好点子,不代表思考就是无价值的,书写既是思考,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多思考并记录你的想法,量变会带来质变。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重读笔记时,不要僵化地接受上面写的内容,还需思考如何将其实际运用。以前记笔记和收集资料时的感觉和重读时是不一样的,写下更多的想法,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可能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开始考虑一些本来不会考虑的事情。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考虑到更多信息的组合,我们可以使用笔记之外的工具,例如信息卡、大号纸张移植信息、复印件拼贴法等。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整理过程可能发现各个素材之间意外的关联性,或是发现新的视角。

步骤4:结果——从顿悟到成果的具现化。

创意的诞生,就是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的时刻,为了获得伟大的创意,额外信息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要勤于动手,让思考不断前进,你或许曾经在无意中得到过一些启示,但好点子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要相信自己凭感性制作的笔记。

奥野宣之作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媒体人,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将形形色色的日常信息与信息引发的思考视为珍宝,总结出了一套将其完整有效地记录下来的方法,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呈现给我们。创意是既有信息的重组,注意积累平时的思考,你便拥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思维中点与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灵感的火花。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作者:聂梓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