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农民院士观后感 > 地图 > 农民院士观后感,2024农民院士观后感
农民院士观后感相关栏目
农民院士观后感热门栏目
农民院士观后感推荐
农民院士观后感

(共 9995 篇)

  • 1、 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院士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20xx年12月30日9时30分,“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开讲。

    为了和当地群众交流,朱有勇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为了让老乡们学到种植技术,他先后收了1500多个农民学生……

    宣讲中,“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我叫朱有勇,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号召,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知道,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成百上千在脱贫攻坚默默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个农民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我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这是我的使命。1981年,就在大学毕业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8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20xx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这一年,我刚好60岁。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我义不容辞。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当我来到澜沧,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

  • 2、 农民院士观后感通用

    能够有时间好好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写观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农民院士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1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农民院士观后感 篇2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

  • 3、 院士事迹观后感系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院士事迹观后感”相关内容。

    我们常常能抽出时间观赏一两部正能量的电影,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影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观后感的重点技巧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院士事迹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1】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4、 《农民将军甘祖昌》观后感

    《农民将军甘祖昌》观后感

    今天下午,看了一场电影《农民将军甘祖昌》。本来只是抱着完成任务去的,没想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一直被深深地吸引着。影院里鸦雀无声。电影结束后,很多人都觉得言犹未尽。

    瞧!穿着将军服的甘祖昌,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农民甘祖昌,牵着牛,扛着犁,腰间扎着罗布手巾,俨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将军变农民,他变得如此彻底!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已不能胜任后勤部长这个职责,便要求回到老家当一个农民,为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家乡,他和村民一起,想办法改变红土的土质,让红土也能长出庄稼;还带领着村民修水库,甚至在发大水时,为了不让大水冲垮大坝,他和村民一起,跳进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大坝

    而影片中更让我感动的是甘将军强硬地赶走了警卫员军生,却又跑到高高的山上,满含热泪地目送着警卫员的离开。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觉得是农民就不要警卫员!他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也让我感动。女儿要当兵,想要父亲去打个招呼,甘将军厉声拒绝,让她有本事就自己去考。在村支书告诉他说女儿选拔上了这个喜讯的时候,他还以为女儿借着他的名义去找了自己当年的老部下,不由分说,就对女儿大加斥责。

    女儿在极其委屈和伤心时说了:考上了要填表。在父亲这一栏里,我不写你的名字写谁?!看到这里,我的眼中也不由得噙满了泪水,为女儿所受的委屈,也为将军的正直、无私!还有,儿子结婚要买自行车,他也让儿子自己去赚,却把自己的钱拿给乡民们买化肥、树苗等。他的心里装的都是父老乡亲!

    苏联专家说甘将军活不过60岁,但是他来到农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家乡的这片红土地,奉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的奉献创造了奇迹他活到了82岁!也许,正如影片最后他的妻子所说的:甘祖昌能活到82岁,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做人真诚,简单。是呀,他简简单单地生活,一身补丁打赤脚,一根烟斗没有嘴,白罗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笔挺快如风。他简简单单地生活,就是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他的简单成就了他的不平凡。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呢?我想,能像他一样,把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心无旁骛地用心做下去,那就一定不简单!

  • 5、 《老农民》观后感200字

    国产电视连续剧《老农民》很值一看。我只断续看过几集。剧中的个体农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历史时刻我都自始至终经历过,故事情节真实客观,各地情况大同小异。虽是陈年旧帐,观后却感慨万千,催人泪下。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但尚须历史地客观地评判事物的正反两面以及因果关系,从中汲取教益,吐故纳新,推陈出新,走出新路,齐心协力努力实现中国梦。 剧中故事对老者启示不要忘记艰苦岁月的过去,品偿先苦后甜的余味;对未经历过的后辈们可以纵观父辈们曾经的艰辛,了解过去,扎实现在,展望未来。 我尤为老农民的扑实实在,诚实热情,真心待人,吃苦耐劳,勤劳节俭,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做作,不怕出丑见笑,不贪婪害人的纯扑情感所感触,忆往昔喜好犹在,也目睹人间沧桑!
  • 6、 读《院士故事》有感

    《院士故事》主要讲述老一辈院士为国家事业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其中钱伟长院士的奋斗事迹让我感触颇深。

    年轻的钱伟长就读中学时极度偏科,入学成绩国文和历史都是满分,而物理只有5分。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废寝忘食的学习,至中学毕业,他以优秀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读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希望凭借自身的努力制造出远超日本的飞机和大炮,以振兴中国的军力、抗击日本的野蛮侵略。

    由于占线转移到北京,钱伟长院士辗转到美国继续深造,当钱伟长院士学有所成后,他毅然放弃海外的高薪聘请,直接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等领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伟长院士回国后并不如他所想的顺利,自己不仅在特殊时期被打成右派,且自己子女也无法上大学,在环境十分艰辛下,他对子女说:你们虽然被人剥夺上大学的权利,却剥夺不了你们受教育的权利。在父亲的影响下,钱伟长院士的长子坚持带着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和铁锹一起去首钢上班,最终也学有所成。

    钱伟长院士的故事,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首先,在当年作为一个极度偏文科生,他能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其次,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毅然弃理从文,这是爱国情怀激发他超越正常的可能,最终成就了文科生成为理工专家的神话。

    阅读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肩上所担起的责任牢记使命,心系祖国。青年人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奋斗了96年。

    作为青少年,此时能做到的是学习,努力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内知识,课外知识也是一样要学习,不是一味的埋头苦读,还要多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幼师专业的中专生,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当然还要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 7、 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观后感

    席南华想必是怀化学院师生的骄傲。我们不仅要以他为傲,而且要学习他,向他看齐。星期天团日活动的席南华座谈会视频让我学到了很多成功之道。 首先,一定要树立奋斗目标,不能每日混沌度过,要有价值有意义。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感到疲惫,可以休息一下,但遇到困难,绝不能放弃。因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世界上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并引导你走向满意的彼岸。 关于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德国伟大思想家歌德也说过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伟大的目标,与达到伟大目标的决心。只要不失目标地继续努力,终将有成。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奋斗目标决定着人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使人生健康成长,事业获取成功,就一定要尽早思考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然后学到了要正确对待回报与付出的关系。席南华表示,付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获得回报,同学们应将眼光放远,今天的付出是明天收获的基石。立竿见影就能得到的回报与经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回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我们应该耐心付出,不急于求成,踏实的走好每一步,静待花开。 教育科学系13级人文教育七班蔡芬1305407017 星期天的主题班会我们班组织观看了席南华院士座谈会,让我受益良多。一个成功的人可以引领我们这些懵懂的青少年成长,给我们指明前方的路。 我学到了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言弃不放弃。席南华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天赋、受教育的环境、对事物的认识感悟有关。谈及自己成功的缘由,他说:我和别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有高标准的目标,并且能沿着目标不断努力,永不放弃。他总以一名伟大的数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勉励自己。 席南华坦言,大学时他也曾迷茫过。他认为迷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迷茫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迷茫的原因,一时无法找到迷茫的原因,就应该立足于当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对于迷茫。大多数人都努力探索,走过一些失败,困惑,才渐渐明朗。不要拒绝迷茫,出现迷茫却拒绝、使劲推开,那是和真实的分裂,那只会导致第二层的痛苦。无论你多么不愿意,你所经历正是你所需要的。存在即合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助于心灵成长。问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如何面对问题。其实,正是迷茫促使我们成长
  • 8、 中科院士事迹观后感之一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科院士事迹观后感之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进典型共产党员卢永根的事迹,感人肺腑,他道德情操高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真正诠释了我们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代表着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精神。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作为基层党员,我们更要学习他的“少拿一点”,正是这种廉洁自律精神,他一辈子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工作环境更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而仍要一如既往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切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始终做到发奋图强、勇于担当、不懈奋斗。

  • 9、 院士事迹观后感1500字模板

    好的影视作品能给人带来不少感悟,当我们想让他人感受到观影之后的心情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你知道写作品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院士事迹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1

    卢永根自小家境优渥,随着战争的到来,面对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岁的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卢永根来到了广州,跟随丁颖院士从事稻作的科学研究,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种和科研数据。卢永根从事华南农学院院长以来,鞠躬尽瘁,一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 篇2

    钟南山

  • 10、 电视剧《老农民》观后感200字

    电视剧《老农民》观后感 1.两个男人(剧中陈宝国扮演的牛大胆和冯远征扮演的马仁礼)相互斗嘴的故事; 2.两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即牛大胆、马仁礼和灯儿、乔月、韩美丽的爱情故事; 3.时间跨度六十年,前三十年不好,后三十年好。前三十年吃不饱,穿不暖,后三十年生活幸福美满。 被某些电视台称为史诗巨制的电视剧《老农民》,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前三十年真的就像电视里表现的那样吗? 凡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贫穷,但那个时候人们同样有欢乐。中国农村贫穷落后,但中国农民并非个个衣帽破烂,丑陋不堪。中国农民生活艰辛,但中国农民永远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艰辛的生活中,村里、家里、学校里,依然有笑声;田野里依然有歌声。那笑声和歌声,是中国人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1-11-06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3-04-30

  • 2019-09-22

  • 2019-11-04

  • 2019-11-23

  • 2021-04-10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2-01-28

  • 2019-10-22

  • 2019-11-1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2-02-18

农民院士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农民院士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农民院士观后感、2024农民院士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