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 地图 >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2024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相关栏目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热门栏目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推荐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共 7356 篇)

  • 1、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这周我读完了《康震讲苏东坡》一书,便想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在这本书里看到的苏东坡。

    从公元1101年到公元2019年,这九百一十八年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人在用文字怀念着那位千古文豪苏东坡,目前最为知名的当属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了。《苏东坡传》一书我几年前读过,现在对书里的细节已记不太清,但书的整体感觉还是和《康震讲苏东坡》一书有着明显的差异。

    康震的书风,更偏向学院派;林语堂的书风,则偏向散文化。

    同样是写苏东坡,康震笔下的苏东坡,从生到死,像编年体的史书一般,脉络清晰。读《康震讲苏东坡》,如同在听讲座一般,轻松明白、简单明了的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并偶尔伴有笔者的感悟。康书中没有太多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故事细节描写,它更全方位的从一个大的轮廓上,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之后,会很客观的了解一个多方面的苏东坡,但并不能深入。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为浪漫化,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在里面,且故事性强,文字更细腻,情感更丰富,更有代入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以一个看客的身份,伴随着苏东坡走完他的一生。

    就拿章淳来举例,康书中只提到他和苏轼的政治矛盾和政治斗争,并没有去细致的讲述章淳和苏轼的年轻时代。而林书中,则详细记述了章淳和苏轼两人年轻时关系的要好,当然这样写也与后文中章淳作为当权者残害苏轼的不择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以矛盾的冲突性来刻画故事,具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两书中,都记录了在乌台诗案中,章淳站出来为苏轼说话的事,其中也能看出章淳这个人的复杂性。事实上,历史上的章淳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不过人品上确实很差。

    因为时间久远,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细节我实在回忆不起来,因此这篇札记主要还是以读《康震讲苏东坡》为主。

    康震是一个学术型学者,所以在书中,对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所谈及,在讲述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故事时,也是引用颇多,可以很负责任的讲,读完该书,不仅仅是了解苏东坡的一生,更能收获苏东坡的诗词感悟。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群,诗是非常能将心里无法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在那几十个字里,构建出奇妙无比的一方世界。

    以康震在书中所讲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为例,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王安石对这两句诗的用典特别欣赏,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则认为这就是一句描写雪景的诗,将雪中的楼台比作玉楼,将漫天飞雪比作银海,没有哪里用典;而王安石说,在道家典藏里,将双肩比作玉楼

  • 2、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

    听了《百家讲坛》的康震老师讲苏东坡,我深深地被吸引,迫不及待买了本《康震讲苏东坡》,再次走近苏轼。看了这本书,我如同穿梭到了北宋,亲眼看到了苏东坡的生活,亲耳听见了宋神宗在上朝时的怒吼他原是宰相王安石的知己,是皇后的信任者,也是当过距离宰相一步之遥的官员。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是唐宋八大家的三位,由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苏东坡是哥哥,他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这个轼是马车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车只要没了轼,很快就散架了。所以东坡的父亲希望他的这个大儿子就像这个轼一样,永远地装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也不屈服,就给他起名为:苏轼。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都有谁。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三位,就是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至于苏轼,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他是少年成名,人家考中科举的人都五六十多岁了,何况他们哥弟俩,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把欧阳修都吓了一跳!他的一生写过三千六百多首词!著名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是啊!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望着皎洁的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

    哀从词中来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有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山脉,然而,它们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其形状或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名字是由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字就位列其中。

    提起李清照,也许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弱不禁风,只会在诗文中发泄哀怨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女子形象。这和我过去对她的看法相差无几,但有一本书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她的看法。

    这本书是由康震老师所著的《康震评说李清照》,作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主人公词风的转变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代词宗的人生,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易安居士。

    她才华横溢,这令当时的许多男子都自愧不如。但那又如何?文采,学识皆不如她的男子照样可以做官,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这一切,皆因她一介女子,她只得默默地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她的不幸,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幸。

    有人说,易安只善描哀景,述哀情,尽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语,无所可取。非也,易安作文的词虽然句句透哀,但这个哀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大哀,而并非一般女子所见的春花秋月。

    她的词,字里行间句句透露真情,丝毫不造作,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词藻,她从来都不会为了作词而作词。她的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

    也有人说她弱不禁风,就像她词中所描写的人比黄花瘦。

    我认为,这样看的人就大错而特错了。她虽外表柔弱,但其内心很坚强。她一生命途多舛,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就是在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诗词的创作她的第二任丈夫由于其品行低劣,并且还因为利益的关系与她成亲。她不甘于屈服,把一纸休书这个在当时只会由丈夫递给妻子的物品毅然递给了她的丈夫。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但那样的气魄与胆量,试问有几人能及?

    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对易安的了解都太少太片面,现在每每读到她的作品时,就仿佛在与她沟通我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一个李清照,这样的一个易安居士!她的光芒会永远闪耀在东方的上空。

  • 4、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高二1班赵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我总在想,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出身书香门弟,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是何等幸福,为什么她的诗中总让人感到愁呢?读她的诗有一种细腻又怜惜的感觉,为什么只有她,一个女人的诗流传至今?我想我在《康震评说李清照》中找到了答案。

    眼前的李清照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视若无睹的冷美人。而她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仰慕人杰鬼雄的奇好。她是婉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她从不儿女情长,她的诗中更有雄壮之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鉴别力,呈现出时而豪放锐利,时而典重妍婉的美学形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一本《金石录》记载了李清照曲折又精彩的一生,我甚至无法想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写完了《金石录后序》。她在结尾处只能安慰自己三十四年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天,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这是一种多么豁达开朗的抒发啊!

    欲说还休一段新愁,李清照把内心的矛盾寄托在诗词中,敏感的心经历着挫折,可她从来都不是脆弱的,她相信她与赵明诚是有共同志趣并彼此真心相爱的。在失去丈夫赵明诚后,处在国破与家亡与痛苦中的李清照,这位年届天命之年的弱女子,并没有在重重困难面前倒下来,而是顽强地又站了起来。因为还有许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去完成。她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丧失斗志,而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能为后代吟唱千百年的优美之词。

    如果在现代,李清照就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作家,还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理论见地的词学理论家。一个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与独特的个性,她是一代词宗,她笔下的女性,虽然多情却充满朝气,虽则缠绵却充满阳光,从她笔下女性的忧愁里我们能读出愤慨,从愤慨里能读出倔强,从倔强里能读出骨气,从骨气里能读出开阔的眼界与理想,多了一些大丈夫的气概,她的诗文诗词永不会消失,世世代代,用不断色,因为有情。

    读完书最大的感受并不是品味李清照的诗,而是从她的人中经历中约莫的有了一丝感动,我想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李清

  • 5、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

  • 6、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

  • 7、 《苏东坡》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都认为苏东坡处世豁达,其实,豁达的背后人们感到的是“命运”的支配或捉弄。人们钦佩他以豁达应对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命运所困惑。孔老先生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早过五十,也该知点天命了,我觉得自己多次被好运眷顾,对命运也有所感受,也对命运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命”?我认为“命”是指个体的生命本身。内涵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质量、生命的结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时代、年代、时间、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质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肤色、性格等;生命的结束包括:结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以 苏东坡为例: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出生在苏洵家里,不是他决定的。他天资聪颖也不是他求来的,那是他老爸老妈以至他老爷老奶的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他也不想六十四岁时在常州命终,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论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这样,人的生活轨迹就像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一样,也太没变化了。其实不然,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几个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质量”在博弈。其中以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运”。

    什么是“运”?我认为是指人的机遇。一个人的机遇有 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苏东坡的高考,他名落第二就是“运”之使然。如果欧阳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状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欧阳修那会是怎样?很难说。纵观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运”的支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么是性格?我认为性格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取决于基因。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里了。

    那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我认为首先要“认命”,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出身、环境、智慧、愚鲁、长处、短处、性格等等。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是第一难事。这个认识是过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认识 ,早认识早受益,晚认识晚受益。有如“圣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岁才认识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知道了自己“命”还不够,还要操作好“运”。在命运中,我们有能动性的只是“运”。如何能动地抓住、操作好“运”,那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运”,还得靠“命”的质量。所以说,命运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一个人要想命运

  • 8、 苏东坡传心得

    或许,在某一时刻,我们会有新的感悟时刻,可以把心得体会当作倾诉对象,用纸笔和它阐述内心的所想。撰写心得体会时,不必拘泥于格式,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现“苏东坡传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心得 篇1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

  • 9、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成熟并不简单。

    篇二: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陈兆君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2015-9-29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化散文。讲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此困境之中,他仍苦中作乐,并在经过磨练之后更加成熟,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语言颇优美,用苏轼乌台诗案前政治、文学上的如日中天反衬出被贬黄州后的窘迫。对

  • 10、 观《苏东坡传》有感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观《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马云飞

    我叫马云飞,一个倔强少年。我喜欢听音乐,更喜欢看各种小说。我虽然有个无聊的童年,但从没后悔过这样活过。

    《苏东坡传》观后感

    马云飞

    波折一生,你尝尽世间荣辱,却不曾坠入虚无。你曾意气风发,亦曾失魂落魄,归来依旧少年——“一片冰心在玉壶”。啊!苏轼,你是我膜拜的英雄,更是我渡过茫茫人海时的引路明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如那松竹,面对风雪,未曾曲折。愿我此生,逐你风骨。

    “乌台诗案”后,大难不死的你被流放黄州。迎着风雪走在路上的你,一定是害怕、孤独、茫然的吧?你或许会问自己,将来要何去何从?随后,渐悟生活真谛的你,桀骜中多了随性、亲切。于你而言,简单的衣行吃住,随意的文房四宝即可,不是吗?黄州四年,你懂得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生活中的疾苦,对亲朋的眷念,对百姓的忧苦……这里便有了牵挂,方成了“心安之所”。把黄州当故乡的你,本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却再次被卷入世俗的权力漩涡。经此变故,再大的耻辱也打不倒你。

    我敬你如铁的意志,更敬于你乐观的态度。你如石缝中迎风而出的种子,内心向往光明,便永远不会在黑暗中停留。沐浴过阳光风雨的种子,终成独特风景,摇曳千古,不死。

    牛躍犇

    人生目标:医生

    爱看小说,爱学(you)习(xi)

    喜欢美食,喜欢旅游,高考之后希望带着相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分钟热度,但有“热度”时能够尽心尽力,投入其中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心有梦想,道路便不再崎岖

    观《苏东坡传》有感

    牛躍犇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听完这句话,我深受触动。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过这首《定风波》,但那时只是透过翻译,知道了作者乐观的处世态度。如今通过节目,了解到了他在“乌台诗案”中所受的生死之难,了解到他昔日辉煌与如今落魄,我才感受到他在黄州待的这5年里的渐悟、洒脱。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讽刺与愤然,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中的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作为高三的我们,不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吗?就拿考试来讲,如果没考好,对我们来说会是一个打击,甚至一些人还会因此流眼泪。这时我们就好似被贬的苏轼,我们或许有委屈、不解乃至不甘,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不能长期存在,我们要学习苏轼的洒脱,那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回首一生,我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贵州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7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3-04-0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09-04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5

  • 2023-01-27

  • 2023-01-16

  • 2022-04-18

  • 2019-09-28

  • 2023-03-02

  • 2023-04-03

  • 2023-04-26

  • 2023-05-15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3-02-17

  • 2023-06-23

  • 2019-10-20

  • 2023-03-14

  • 2019-09-23

  • 2019-10-20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2024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