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 地图 >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2024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相关栏目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热门栏目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推荐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共 9678 篇)

  • 1、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读《习近平用典》,感受“法治”的理念

    在工作之余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使我深受教育、感慨万千。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与讲话中,精心用典,“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

    《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全书最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启迪精神,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在《习近平用典》中,道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8次(其中:《老子》6次、《庄子》2次);法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9次(其中:《韩非子》4次、《管子》4次、《尸子》1次)和墨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1次(《墨子》)。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通过认真的学习,最让我感动的是“法治”篇章。古人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被习近平总书记灵活的运用,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作为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曾记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年的中央党校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亦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干干净净做人。

    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法治进程进入快车道,“法治”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的法家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从近期党中央反腐倡廉的成果来分析,说明我党的高层领导已经下定决心,在一定期间内自上而下整顿党内纪律,只要有党员或党员干部有违背党的宗旨,失去党的原则,利用手中职权等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或罪行,都会被强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造或惩处。

    对于老百姓来说:真心喜欢党中央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党员及党员干部;使其各级党组织以“法治思维”带领老百姓建设新中国。真心希望党员及党员干部在组织面前或群众面前均能讲真话,在单位工作中和为群众

  • 2、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近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谁?答案是苏东坡。是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让我们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苏东坡。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想,每个人的生命旅程,总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舍得抛弃、懂得忍痛割爱,脱去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物质和思想,剥去自己丑陋外衣,去除身上束缚,才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只有无所畏惧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完美,才能长出生命的翅膀。苏东坡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最喜欢他的所在。

    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人格魅力,是一个领导者在工作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格,是一个领导者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不否认作为领导者大多都具备了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才智魅力,但未必就有作为一个领导者具的人格魅力,而作为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必然在生活中得到表现,在工作中得到张扬。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些官员的蜕变,不是偶然的,蚁穴失察必崩大堤,小贿不拒定成巨贪。我们不难想象,那些把重金衬托的世俗人情,把逾越法纪的生活方式,当着潇洒走一回的领导人,等待他们的不是美好的世界,而是冰冷的锁链。

    如果在工作决策中常常搞一言堂,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就是因为一个贪念,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步一步堕入贪腐的深渊,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是的,它腐蚀的绝不仅仅是千丈之堤,而是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读《习近平用典》,既对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苏东坡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这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

    从这些典故引用中, 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乱用,有权不能任性。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

  • 3、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1500字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1500字范文: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之天下篇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贵溪发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自开通“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栏目以来,平台已刊发90余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中引用的经典篇章,让广大党员干部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坚持每天阅读专栏文章,已成为我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把思考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乐趣、一种有益的工作方式;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思践悟、卓有成效。

    学习了“贵溪发布”3月2日推送的文章“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之天下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让我感触良多。“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21日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所作主旨讲话《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经典用语,源于唐代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一文,意思是说,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水是由点点滴滴长期积聚才长流不断的。两个“积”字,突出了量变的作用。不断的积累,山可高,水可长。其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经典词句,比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铁杵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刘禹锡的“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与《荀子·劝学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乃一脉相承,更是一种升华。

    这些典故告诉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注重日常积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学习工作是如此,干事创业更是如此,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集聚点滴努力,才能铸就成功。

    塘湾镇取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更得益于塘湾镇历届班子及镇村干部的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将进一步调动全体塘湾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汇聚起磅礴力量,努力为塘湾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凝聚更多的人气、争取更多的机遇,读书笔记努力使量的积累再上新台阶,促成质的飞越。同时,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

  • 4、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刘华 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观看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要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作为生产一线党员和支部书记,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拜职工为师,向职工学习,要多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多帮助他们解困、解惑,使他们工作顺心、开心,最终使职工满意、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使我自己也交上合格答卷。

    (生产运行部/刘华)

  • 5、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孙福来

    在认真观看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后,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实践是理论之源,在这方面,他也非常强调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知识的对错也在于实践中,在”干“中来分辨的。一个理论,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究竟是对还是错,靠什么来检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明确的回答,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本领要在实践中提高。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去成长、去鉴别。

    同时行动也不是盲行,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一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实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除了要有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这种干劲,还要这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二是干好就要依靠群众。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任何一个单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三是干好就要勤奋劳动,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近,越需要我们不能松懈,越要我们更加努力,越是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个人成长、生活美满,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惟有辛勤劳作、把握机遇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碧水蓝天,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华夏大地增添绿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笔一画来描绘,一砖一瓦来建设,容不得半点虚的。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正当其时,此时不干何时干。

    我们作为一名企业基层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实践,就是勤学和担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

  • 6、 《总书记用典》读后感2000字

    《总书记用典》以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为主线,既结合引用时的语境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同时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诠释。品读《总书记用典》,感受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知古典中经世致用的魅力,感悟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哲理。

    以下是同学们讨论、阅读后的感想与体会。

    辩证篇

    本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的指出,恩格斯曾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便点明辩证法与当今社会,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文中直言,对立与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过程论,矛盾论思想,怎么胸怀大局,洞察大势,主持好一个领域的工作,领导好一个地方的发展。从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总书记对辩证法的器重以及对官员的要求及殷切期盼。

    法治篇

    在此篇中总共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用典。分别论述了法治与强国,法治与治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法制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尊法守法对于每个公民的必要性。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此番言论出自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之口,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是想向我们强调什么呢?通过学习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了解到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深处的,让公民从心里尊重畏惧法律,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需要把奉法者强落实到各个立法、司法、执法者身上。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通过在校园中对《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的学习做到了解法律并以此严格约束要求自己。法律是做人的底线,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句话也同样在强调法律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不同于上一句的是,这句侧重点在善字上。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所谓善法首先要以人为本,其次要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立善法后便要守善法,让其真正发挥其善用,这一步便需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了,而我们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必然要更好的做到社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做好这些基本要求,严于律己,才能有资格去谈建设富强祖国的伟大理想抱负。

    信念篇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候担任主教练,以梦为马,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里约奥运会、世锦赛等

  • 7、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心中有民 心中为民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虽然只有三个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已然代表着全部,我感受颇多,更是受益匪浅。以前我只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知青插队的经历,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才得知原来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如此坎坷,却又如此丰富,如此充实。在神圣的革命老区延安插队的这7年时间里,总书记彻底把自己的心态从“大城市”调整转型到了“小山沟”,哪怕成为最后一名走出山沟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成为了他的“常态”,我想这正是总书记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在插队的这7年里总书记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能磨练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意志,总书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与百姓打交道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试想我们在总书记插队那个年龄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总书记已经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区带领着百姓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我想这段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自己来说也必将是终身难忘,是人生接受锻炼的一课,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管他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还是在梁家河大队担任村支书,都能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着百姓们打井、打坝、修公厕、建设沼气池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无百姓莫为“官”,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村支书后,把这个“村官”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捆绑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哪怕是后来被推荐上大学,临走前他还是说了“要是梁家河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书干的有声有色,时刻为民,始终为民,慢慢读懂了“中国农村”这本大书,为以后真正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时至今日,总书记从最基层到党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装着百姓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

  • 8、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

    文豪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只有认真读书,才能立于前人肩膀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在深受启发和触动的同时,也深感如果党员干部不读书、不学习,就赶不上时代潮流,难以沉稳应对各种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党员干部要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份责任,坚持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强党性、长力气,在读书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读书可以品鉴信仰的味道。一本好书、一篇好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个信仰的坐标,蕴藏着信仰的强大力量。回顾党史国史军史,很多故事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触动灵魂。在品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的时候,这种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历史智慧、朴素的真情实感和广阔的思维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故事,既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更是用心良苦的谆谆教诲。从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再到把泪焦桐成雨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信仰的不懈坚守。书中有智慧,也有信仰,读书可以坚定理想、坚强党性、坚定信仰。特别是经典原著、红色书籍,更要精读细品、反复研读,在多学深思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站稳政治立场,立起党性原则,进一步树牢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信仰可以激发读书的动力。信仰中潜藏着深厚的力量,一旦和读书学习相结合,必将迸发出动人心魄的磅礴伟力。年仅13岁的周恩来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生活时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把读书当作最大的爱好,当作修身立德之本,上山看羊、下田锄地时坚持看书,走30里路只为借书,即使是现在身居高位、日理万机,也从未中断过读书。相比而言,我们现在读书学习的环境条件这么好,可供学习的书籍也很多,反倒出现读不进去、学不经常、缺乏思考等问题,表面上看是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实质上是信仰之基扎得不牢。事实一再证明,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书,读一辈子书。而做到这点,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大恒心大毅力,这种大的恒心毅力来源于真正的信仰,来源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信和坚守。

    要坚定信仰快乐读书。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作为,对读书学习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积极

  • 9、 习近平在正定_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反映了习近平同志自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用青春和汗水带领人民谱写正定时代新篇章的奋斗历程。《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为一名国企基层员工提供了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领袖是在历史磨砺中走出来的,是从人民衷心爱戴中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我们党顺利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采访实录中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让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衷心拥护和爱戴人民的领袖。采访实录生动展现了党的领袖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更加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看齐核心、捍卫核心。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所具有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切实增强对维护核心、维护权威的情感认同、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文风质朴,内容详实,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采访实录告诉我们,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当年在梁家河与正定为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史、党史、新中国史中去思考,就是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干部。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明确提出要做

  • 10、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这本书,她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续篇,生动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人民领袖的成长奋斗经历,读起令人鼓舞、深受启迪。

    28岁的习近平同志到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还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金。但3年后,他人未离开,正定人民就好评如潮。

    当时,习近平同志常常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请教,他很快抓住当时正定面临的主要矛盾,大胆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甩掉高帽子。正定是高产穷县,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群众交完征购粮,剩下的不够自己吃。习近平如实向上级反映正定的情况,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在中央派出调查组核实后,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

    二是推行大包干。正定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先在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此后,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

    三是富农。当时正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年收入达4300万元,人均100元,社员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形成了规模。

    习近平同志的正定奋斗轨迹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是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他任县委书记时就获得中央主要领导认可,被认为乃栋梁之才。

    1984年9月,在中组部汇报会上,有十多位县委书记汇报,其他书记谈得比较常规。习近平同志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体现的是大局观、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从正定的发展,谈到中国的人才战略、资源战略,包括对未来的展望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等问题。还提到地区发展要有长远规划、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工农联盟的思想等。与会人员明显感觉,他思路很清晰、很有创造力、很有思想。

    会后,中组部秘书长何载在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简报中,特别提到习近平讲得很好,有战略眼光感觉他是个栋梁之才。胡耀邦看了之后,在栋梁之才下面郑重地画了三条横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乃习近平同志正定经历之启示!

    《习近平在正定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1-08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1-12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1-08-23

  • 2019-11-12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09-28

  • 2019-11-12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8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习近平用典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习近平用典读后感、2024习近平用典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