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 地图 >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2024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大全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共 2322 篇)

  • 1、 观电影《逃离德黑兰》有感

    电影《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家中闲得无事,于是怀着敬意与期待,下载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击败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想必是一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极高的作品。看这样预期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是得做足准备的,必须暂时抛下杂念,全情投入,以防漏掉一丝线索,或错过一次震撼。

    看完了影片,我想说的却与之内容无关。我很好奇地百度了一下,试图确定这部影片获奖的缘由,看我的想法会不会有幸与事实不谋而合。

    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爱国主义题材和个人英雄主义题材影片。身为美国人,看完应该会有大快人心的舒坦。

    美国好莱坞发达的电影工业总是能生产出这样制作精良的电影,每年位于南加州的这条电影产业流水线源源不断的产出优质作品,供应全球。《逃离德黑兰》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

    整部影片在讲述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同时,运用成熟的叙事风格、巧妙的摄影技巧,以及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取得与观影者连线的同时,又不乏娱乐性。无论是追求精彩刺激、悬念迭生的普通观众,还是追求人物心灵活动变化体验的文艺观众,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但欲拿此片来角逐奥斯卡,从电影本质来讲,最多给他一个安慰奖便不能再多了,它真正是第二梯队的参赛选手了。

    《逃离德黑兰》就是这样一部被其他更为复杂因素影响了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拆弹部队》,和这部一样,同样因为一个因素而备受争议政治。

    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边的东西,总是争议不断。奥运会沾上政治,玷污了伟大的奥林匹亚精神;诺贝尔奖沾上政治,违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们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虽然人人欲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么能避开呢。

    大家都知道美伊关系,地球本是一家亲,不承认美国大哥的世界警察身份,无视地球领导的指点。大哥当然不高兴了,不管什么方法,定要制裁叛逆的伊朗小兄弟。开了这么多国际会议,讨论了无数套制裁方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严正声明。可哪知伊朗这厮不吃软不吃硬,任凭你四处堵截、拉帮结伙将我孤立,我仍纹丝不动,照样研究我的核武器。

    这样那样方法不行,还有一种武器叫文化武器。美国得利于经济领先全球的基础,文化实力也大步超前。经济发达带来的文化需求,促成了华尔街大把大把钞票从美国东部转移到西海岸,造就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帝国。这个帝国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制造的电影已经走遍世界,凭借其精致的制作折

  • 2、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用两个晚上看完逃离德黑兰,当影片结束时,如释重负。看得太投入了,特别是从机场安检开始,盘问的越来越多,越容易露出破绽,难度可想而知,作为观众的我都有些沉重呼吸,甚至紧张到喘不过气来。这是argo的成功所在,至少让我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忙了一天,能在临睡前欣赏到如此佳作,相信觉都会睡得更香。

    奥斯卡之后有人说argo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背后的政治意义。我不否认,影片中以各种角度讽刺伊朗的封闭和批评穆斯林的野性,同时用美国电影的传统宣传方式,如美国英雄主义、和一切皆有可能,不到最后不认输。影片毕竟是美国人拍的,谁都喜欢听表扬自己的话,何况来自于真实的事件。佩服美国人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大家的团结,造就了自己人安全回到祖国。其实,经常看美国电影的一定会猜到,最后中情局探员tony一定不会放弃这次行动,套路虽然是固定的,但每次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不同,总会觉得耳目一新。最后在机场那段太精彩,面对各个关卡时大家的表情和表现,都值得反复观看。尤其是面对伊朗军队时,用表演的方式去说服,堪称经典。

    影片中有很多感动人的画面,印象深刻的有二个。一是当飞机起飞时,六个经历逃脱、藏匿和铤而走险的人含着眼泪拥抱在一起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那时的我也彻底放松了。看得越投入,在那一刻,越能感觉到内心的松弛和精神的放松;另外一个,也是我觉得很和自己经历相似的是探员tony面对是否要放弃营救行动时的矛盾心理。(观后感 )当我们构想出自认为很伟大的想法,之后一步一步按着计划实施,眼看要实现时,遇上阻碍,那时内心是翻来覆去的痛苦,在坚持和舍弃间徘徊,只有有相似体会的才有如此感受。

    两种文化聚在一起,难免有冲击,没有谁对谁错。看电影像吃东西,吸收到内部的才属于自己。argo是部好电影,90分(100分满分)。

  • 3、 《逃离德黑兰》电影观后感

    电影《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79年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电影的修饰也会是个好剧本。看了下该电影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排名中上,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电影拍的有些对不起这么好的故事了,不过也算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片,毕竟如此精彩的剧情摆在那里。

    电影的主题还是介绍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这是的他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个子不高,不算强壮,没有出色的身手,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酸。不过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结束的最后一刻总统的录音,算是给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4、 逃离梦幻岛观后感影评

    《逃离梦幻岛》这部纪录片由丹里德执导,迈克尔杰克逊、威德罗宾逊、jimmy safechuck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关于性侵、恋童癖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逃离梦幻岛观后感影评,大家一起来看看。

    hbo的《逃离梦幻岛》的前期影评,每一篇都给人一种看过之后会对迈克尔杰克逊娈童深信不疑的印象。但我没有这种感觉。

    实际上,我看过之后反倒对纪录片中的两个人深表怀疑。做到这点并不难。

    周日晚上播出了影片的上半部分。它详细讲述了韦德罗伯逊(现年36岁)和詹姆斯萨菲丘克(现年41岁)的指控内容。两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都是杰克逊的朋友,现在却说杰克逊吻过他们,在他们面前自慰,和他们口交。

    这些指控并不新鲜。两人几年前就性侵一事曾起诉过杰克逊遗产委员会。该案因超过了加州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而被驳回。

    两人过去都曾宣誓杰克逊从未对他们有过不当行为。1993年杰克逊性侵案(此案以庭外和解告终)期间,当时还是个孩子的萨菲丘克还发表过正式声明。

    但罗伯逊的情况更加奇葩。他和萨菲丘克一样,在1993年说过杰克逊从未性侵过自己。当年是小孩的时候他这样说,成年后第二次作证的时候他也说没有过不端行为。2005年杰克逊又因性侵被告时,罗伯逊已经20出头。他在法庭宣誓后,大概是坐在指控杰克逊性侵的原告前面,再次表示杰克逊没有猥亵过他。

    就算你可以想象一个又惊又羞的孩子不承认自己被不当地爱抚过;也可以认为成年人对此事缄口是合乎情理的。但他为什么要在宣过誓的情况下,出庭为杰克逊做伪证,然后还继续保持这种立场,直到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发觉时机已晚?

    2005年法庭记录:

    律师:罗伯逊先生,迈克尔杰克逊有猥亵过你吗?

    罗伯逊:绝对没有。

    律师:罗伯逊先生,迈克尔杰克逊有通过性行为的方式抚摸过你吗?

    罗伯逊:从来没有。

    《逃离梦幻岛》并不是评论家口中的那种直击灵魂的故事。要不是因为那些被#me too #我也是 运动牵着鼻子走的记者们,它肯定无人问津。

    似乎现在的大形势就是愤恨迈克尔杰克逊。他死了,不能再为自己辩护了。再说现在恰好流行翻性侵案的旧账(参考哈维韦恩斯坦)。但媒体把#我也是#运动的一揽子正义用错了地方,以为每一项不检性行为指控都是真的。但它们并不是都是事实。

    就像针对法官布雷特卡瓦诺的指控一样此人可是强奸团伙的成员啊!《逃离梦幻岛》里杰克逊的那些罪名,你信则有,不信则无。

    《纽约

  • 5、 逃离读后感通用

    怎么样才能开始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仔细阅读作者的作品,您一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此时可以仔细斟酌下书里的内容和词句,提笔将这些全部做好笔记,写篇读后感,下面读后感大全给大家分享逃离读后感,还请您收藏本文!

    逃离读后感 篇1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79年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电影的修饰也会是个好剧本。看了下该电影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排名中上,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电影拍的有些对不起这么好的故事了,不过也算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片,毕竟如此精彩的剧情摆在那里。

    电影的主题还是介绍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这是的他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个子不高,不算强壮,没有出色的身手,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

  • 6、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一)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2020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2020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

  • 7、 《逃离》读后感750字

    人生是起起伏伏刺激的过山车。在冲到最高点时心情澎湃。带点小紧张,小小的手足无措,可是当你摔进了低谷时,你是否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你可想过,一次低谷,正是你蓄藏能量,在为下一次的上坡作准备。起起伏伏中,我们明白了许多。

    黑暗中挣破茧

    那条条的毛毛虫,绿油油的怪吓人的,当它们的寿命已尽时,会吐丝结茧把自己团团围住,在黑暗中静止,慢慢地等候,逃离了外界的纷扰,只是静静思考等待中,它破茧化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骄傲地飞翅在空中,只一瞬,我便觉得那“绿虫”是聪明的动物,它隔绝外界的一切,在安静的环境中放空自己,以便获得生命的延续。在挫折面前,阿娜绚丽彩虹是最美的出路。

    失败后点亮心

    他是一位失败的统帅,在率领残兵败将溃退到一个小岛后,他沮丧地呆坐于一个破旧的房间里,品尝着失败的痛苦。墙角有一片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他没好气地挥剑斩断那些蛛丝。随即,他惊奇地看到:一只蜘蛛出现了,它爬至断头的网线前,重新编织自己的家园。他再次弄断那些蛛丝,而蜘蛛毫不气馁,又从网线的断头处继续编织。

    这位统帅就是威灵顿将军。在失败的关头,那只蜘蛛点亮了他的内心,使他重获信心是最好的出路。

    低谷下重燃梦

    寒假里,在中国炙手可热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当韦唯淘汰后,她自己说:“人生是在一次次起起伏伏中度过的,有上坡,也有下坡,在上坡时必然开心,但不要因在下坡而伤心,在下坡时要蕴藏能力为下个上坡做准备……”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回想着与我心中不谋而合的话语,内心一片感动。顿时,感谢上苍,让你,我,他,她都可以在低谷中重燃梦想,那坚定的目光,坚强的勇气是最棒的出路。

    起起落落中,我明白了:哭,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退输;放手,并不代表我放弃。逃离,有人说是怯懦,胆小,但谁说那不是一种智慧为这时的困境寻找一个出路,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出口。

  • 8、 《逃离》读书笔记

    《逃离》只为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门罗在她的短篇小说《逃离》中的一句话,是否真能逃离,《逃离》会告诉大家。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逃离》里卡拉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拉回过去的十年。

    大学校园里,无以填补的孤单、对未来漫无边际的不知所措、等待被爱却不能得到,渴望而又无从与人分享那些浅浅的痛楚,虽然从未有过轩然大波,但始终不曾彻底离去。日子似乎垂手可及,可手太无力。

    毕业后,找工作、换工作,恋爱、分离。不知道是意识太清醒,还是生活太像梦游,总是想要向未来一头扎去,总是以为这一次是光明坦途,总是觉得留在身后的值得舍弃。没有去流浪,没有去私奔,也没有呼天抢地,但人生另有活法的念头挥之不去。十年里,为另一种活法付诸了种种努力。

    还没来得及丧失信心,那遥不可知的另一种活法已被岁月漂白得失去了意义。当手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脚习惯了每天的姿势、胃养成了规律,心灵和头脑在百折千回中沉淀了自己,也越来越清楚地明白每天都已是生活在未来里。

    有了独立周延的内心,又发现还不太会画外在的圆。即使是深爱的人,有时候也会觉得多余,常常想退回到一个人的大圆满里去。于是,偶尔会发呆,偶尔会耍赖,偶尔要告假,偶尔干脆直言我需要经营经营自己。

  • 9、 神奇校车——逃离巨鲨

    这本书是讲弗瑞丝小姐要同学们做一篇海洋动物的报告,有些同学不会作报告,还有的没想到用哪种海洋生物作报告。所以,弗瑞丝小姐带同学们去水族馆,了解关于海洋动物的知识。但是水族馆被水淹了,他们只能去大海里观察海洋动物了。

    校车刚开进海里,就变成了潜水艇。还正在缩小,最后和金鱼一样小,可真神奇。

    我觉得他们逃离各种鲨鱼时的情景很惊险有趣,而且我还了解了许多关于鲨鱼的知识。世界上大约有368种鲨鱼,但是,只有25种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有的鲨鱼竟然会吃鲸鱼,槌头鲨会吃同类,灰护士鲨在妈妈的肚子里就会吃了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大白鲨、虎鲨、角鲨、鲸鲨、鬼鲨、槌头鲨、天使鲨,还有鳐鱼,知道了它们都吃什么,还知道了角鲨是个大垃圾桶,因为它连外套都能吃;我还知道大白鲨是最危险的鲨鱼。在这些动物中,我最喜欢槌头鲨了,因为它长得比较好玩儿,样子很怪很怪,它的头旁边长了2个角,眼睛就长在角上;它的嘴很扁。以前我在海底世界看过鲨鱼,但是只看过几种比较常见的鲨鱼,像蓝鲸,这种稀有鲨鱼,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就不知道它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脑子里的一片问号都打败了。

    这本书不仅仅是课外阅读读物,还是一本科学书,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有趣了!我就要准备看《神奇校车寻找蝙蝠》了。又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等我呢。

  • 10、 《围城》读后感:逃离“围城”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题记 第一次看《围城》,并不能理解“围城”何意;二次读《围城》,终于对“围城”有了大概轮廓,细看又觉是雾里看花,琢磨不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只是看到了《围城》千面之逃离——离“围城”。 在《围城》的众多角色里,方鸿渐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透过方鸿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处的“围城”,也可以窥见我们自己的身影。 方鸿渐是有典型“围城”性格的人,矛盾、别扭、喜欢逃避。他出身于一个江南乡绅家庭,家境富足,所以有机会留学海外,但他却只是混了个“野鸡”大学的假文凭,这让他既羞愧又骄傲。羞愧的是自己浑浑噩噩地在法国度过了四年,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文化;骄傲的是,留洋博士的名头让他在归乡的第一天就出尽风头,为父亲挣足脸面。留学归来受邀为家乡的中学进行开学演讲,腹中无墨水,心中无乾坤,最终还是让他出尽洋相。使我震惊的是,他几乎没有为出糗而感到羞耻,甚至还有点自得其意。由此,方鸿渐的性格可见一斑:做作、虚荣。方鸿渐外表堂堂,文质彬彬,身上也有文人特有的温和,以及对女士的绅士风度以至于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都或多或少迷恋他。但是方鸿渐的性格中的别扭和逃避最终还是占了绝大部分,这几乎决定了他的婚姻及人生,是个无法逃离的“围城”。从苏文纨到孙嘉柔,最后是唐晓芙,于方鸿渐而言,这是一个逃离的过程,但唐小姐最终也没能帮他成功逃离。尽管唐小姐温柔美丽、知性大方,也正是因为唐小姐太优秀明媚,使得方鸿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最后对唐小姐望而却步。可能从法国归来开始,方鸿渐就没有意识到他即将要面临困难,要直面人生,所以辗转多地也无处安放那颗逃避的心。被三闾大学辞退后,逃到香港,在妻子孙嘉柔流产后又逃到重庆,历尽波折后在重庆与唐小姐相爱,又被自卑蒙蔽,最后听从好友赵辛楣的意见去北平寻求一个新的开始。 在我看来,读懂了方鸿渐便是读懂了《围城》。爱情和人生于方鸿渐而言就是个无比巨大的“围城”,但凡这其中出现了难题,方鸿渐首先想到的便是逃避,从一个女人身边逃避到另一个女人身边,从一个地方逃离到另一个新的地方。方鸿渐对爱情和婚姻也曾向往,所以“闪电”与孙嘉柔订婚,一头扎进去,后来发现孙嘉柔并不像婚前那般懂事识趣,婚姻也不像外表的光鲜辉煌,他对婚姻很失望,他想出逃,逃离婚姻的围墙。或许在他看来,逃离原来的麻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3-05-05

  • 2019-09-25

  • 2019-09-27

  • 2019-09-25

  • 2021-04-1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2

  • 2019-09-23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3-02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逃离德黑兰观后感、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