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舞会以后读后感 > 地图 > 舞会以后读后感,2024舞会以后读后感
舞会以后读后感相关栏目
舞会以后读后感热门栏目
舞会以后读后感推荐
舞会以后读后感

(共 7747 篇)

  • 1、 天黑以后读后感800字(优选范文)

    选择《天黑以后》这本书来读,完全是奔着作者村上春树去的,我习惯先翻阅书的名录,看书的简介和序,说实话,单是简介和序完全没有足够吸引力让人去读这篇长篇小说。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m.dhb100.com

    看这本书就像是一名监控员在看监控大屏幕,屏幕中有三个镜头,分别记录着不同的故事,这倒是很符合当下很多人看直播吃饭、看直播睡觉的情况。

    镜头一:玛丽和高桥

    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女生和一名伪文艺青年,相遇在一家深夜咖啡馆,一起散步,相互述说彼此的故事,相互彼此吸引,天明各自散去,没有你想要的结局,没有情感爆发,不浪漫、不忧伤、没有喜剧情节。

    这条线的故事,像是一个无人机在跟踪偷拍普通的两个社会青年男女,结果发现这个跟踪和偷拍没有动人的情节,仅留有一丝丝的失落。

    镜头二:浅井爱丽(玛丽的姐姐)

    与镜头一相比,这个摄像镜头是个ai虚拟的,又是多维的,记录的是一个的沉睡(或者是装睡,没法判断)的如白雪公主一样美丽女子的梦境或是心境。

    这个故事明显是哀伤的,天生丽质、受尽宠爱的漂亮女子,宁愿选择沉睡或者一个在装睡来逃避这个世界,却又从内而外的被整个严密监控,想要逃离自己的沉睡或假睡的梦境,都被操控不得逃离。

    镜头也时而跳出爱丽的世界,对准这些看客,只是这些被村上春树叫做“无脸男”的看客是谁?

    镜头三:白川

    这是一个摇晃的镜头,像是运动相机手持拍摄。

    画面出现主人公白川时,白川是穿着得体,行为优雅,在办公室加班的白领。回到镜头前的白川却干着极度卑劣,让人愤怒的勾当,殴打一名来月经的中国妓女,并且抢走妓女所有的衣服、钱包和手机。

    镜头中看得出,白川应该是个出色的公司白领,生活也颇为讲究,注重身材,挑选牛奶细致苛刻,对待妻子和出租车师傅,优雅得体,真是完美的诠释了衣冠禽兽。

    书中每个章节写的都是一个独立镜头,虽然人物之间有微弱的关联,但相互却没有重合。没有的荡起伏的情节,没有特别华丽和优美的文字,只是记录,详尽细腻的描述,甚至没有结尾,看完书却印象深刻,似乎这三个镜头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又或是某一个镜头、某一个时段、某一个故事的主角。

    此刻我们是别人故事的看客,也许此刻也正有观众或镜头注视着我们,只是不像《楚门的世界》情节经过严密设计,他的世界也有边缘,而我们没有边缘、世界没有界限。(武兵)

    夕阳西下,黑夜拉开帷幕,翻开桌边放置许久未看完的村上春树的《天黑以

  • 2、 天黑以后读后感900字

    《天黑以后》一书由村上春树所著,讲述了少女玛丽的姐姐一睡不起,她每天心事重重,一天,遇到了姐姐的朋友,而她朋友以前打工的店里一个中国女孩惨遭毒打,由此展开了一个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天黑以后读后感900字。

    最近在读村上的书,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看过日本作家写的书,说是有民族情节也行,说是对他们的文化不屑一顾也成。

    但一看还真觉得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读村上的书是:《天黑以后》。觉得这个写作手法有意思。以摄像机为第三方视角,以妹妹和姐姐的一动一静,一清醒一沉睡为写作主线,写出了天黑以后的两姐不同生活。还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上班族白川晚上的故事。

    先来说两姐妹。

    姐姐浅井爱丽有着漂亮的外表,从小就是封面模特。成绩优异、父母也格外疼爱,有异性缘。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瞩目,没有个人隐私。

    妹妹玛丽就一直不被重视,她没有好看的脸蛋,胸脯也平平淡淡,好像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老相册。爱丽看起来是非常的完美,但她却没有自我她的出众给妹妹带来了压力,但同时也是压垮她自己的稻草。

    但姐姐却告诉高桥说她有时候很羡慕妹妹。因为妹妹在没人瞩目的时候可以安静的做自己,按自己的节奏选择自己的喜好,不被外界左右。坚持自我。

    可姐姐呢。她要考虑到自己的形象,考虑到父母的面子,按照从小设定好的程序按步就班的走下去,所以她没有了自己,成了空心人。

    最终她不堪于这种压力陷入沉睡。一眠不起。

    看这本书有时觉得像在看心理类的书籍,村上对情节、场景的描写细腻,对人物心理活动描述深刻,都给我造成了这种错觉。

    如果这两姐妹中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故事中还有另一个主要的人物,白川。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一员。对提供情色服务的中国女孩的施暴行为让人不齿。只是因为女孩突然来了月经而被打的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赤身裸体,床上都是血。

    而白川则回公司若无其事的照常加班,去便利店买牛奶,回家休息睡觉。把女孩的手机扔到便利店。

    这是一种什么的作恶心理?!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日本侵略中国。可能没有这种隐喻。但我却不由自主的想到为什么是中国女孩到了日本被施暴呢?而不是其他国家?

    而白川施暴以后的种种行为像极了日本一些顽固人士的描写。敬业、?勤奋、文质彬彬,但生活刻板、观念顽固,施暴后照常加班,毫无作恶的意识。

    这也就像日本侵华。日本国内的一些声音,拒不承认,拒不道歉。一概抹杀自己的侵略恶行。

    哎呀,本来是

  • 3、 舞会之后读后感

    舞会之后读后感(一)

    《舞会之后》是托尔斯泰在晚年的一部作品。就题目而言,小说的着眼点是在舞会后男主人公的所见所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而他的主要思想也是要控诉,至少是反思贵族阶层的伪善和残酷。应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从文字2020当中我们感受到舞会前后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给主人公/作者心灵带来的冲击,他从对美好生活的咀嚼中一下跌入对现实残酷生活的震惊。而且,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单纯是人性那么简单。就象小说开头讨论的,主人公对所谓环境改变人的看法表示不满,然后他讲述了舞会的故事。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意识到阶级的差异是现实问题的主要焦点。他对自己所身处的阶层感到失望,甚至是指责。

    但是,也是从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托尔斯泰对于贵族生活的熟悉,欣赏,甚至是留恋。他对自己的阶层表示怀疑,但是毫无疑问他喜欢这样的生活。从文章中他对于舞会的描述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锦衣玉食的喜悦,对上流生活的迷恋。至于他对本阶级的反对与指责,更多的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要求。他希望不合理的现象减少、消失,希望宗教的宽忍与爱流淌在人间,他不是反对阶级本身,而只是反对阶级的丑恶这是他作为贵族阶层的作家所永远不能超越的局限。

    但是这就一定是局限吗?所谓的局限只是在此岸望向彼岸时的偏见,而此岸的人们何尝不是在局限的这一边。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能够表现生活,触动人心,揭示属于他自己的真理,在时代的前端发出肺腑的呐喊,就已经足够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托尔斯泰的伟大也正在于此。纵然从文字2020当中我们可以批判他的思想的局限,可以挖掘他的痛苦的根源,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却永远不能动摇他的灵魂的尊严。

    杀不在多,是人则灵

    糖不在甜,蛀牙则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眦牙咧嘴,风往尘香

    我其实胆小而又善良

    舞会之后读后感(二)

    初次翻读《舞会之后》这本书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书,角落里隐隐的灯光打在我的脸上,仿佛那样耀眼,刺的我睁不开眼,深深地沉浸在了书中。

    故事的开头是以一个对话形式,由主人公伊凡向别人讲述了他在舞会上的恋爱故事。英俊富有的男主人公参加上流社会极尽奢华的舞会,舞厅布置得富丽堂皇,有个音乐池座,还有乐师演奏音乐,还有丰盛的佳肴和香飘四滋的香槟。在舞会中遇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和她的和蔼可亲的父亲。他沉浸在和女子的爱情中,也被女子父亲的大将

  • 4、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一)

    今天,我捧起《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兴致勃勃地翻阅了起来。突然,目录中一个有趣的题目吸引了我《二十年后》。我开始产生怀疑:二十年以后?这是科幻小说吗?抱着疑问我翻到了那一页,开始看了起来。

    文章开头便是这么一句:一位警察威风凛凛地沿着大路巡逻过去。我好奇怪,这个警察与二十年后有什么关系呢?继续往下看,是时间和天气描写。时间是晚上十点不到,而天气更恶劣,风大,马上要下雨了。念想到老师课堂上所介绍的,欧亨利,小说大师,他的创作中大都是有一种意外的结局,于是我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带收市早,你偶尔看见还亮着灯的店,或者是烟店,或者是通宵餐馆,大多数店门却早早关了门。看到这儿,天马行空的思想又有些管不住自己了:莫非,要写什么见义勇为?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重。

    到这时,我已经完全被故事吸引了。从一开始的毫不在意,到现在恨不得一秒之间把书翻完。故事里的悬念促使着我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看。我还看到了一个正在等人的男人。

    最后,这故事的整个情节令人十分震惊。原来那男人是一个通缉犯,他站在那儿是在等一个二十年前约好的在这碰头的老朋友,他在实践一个约定。而他等的那个老朋友,就是那名巡警,二十年,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那巡警认出了眼前的朋友正是逃犯,于是找了一个便衣警察去实施了逮捕。他的老朋友,也就是那个男人,知道了一切事实真相后,手不禁抖动起来了。

    看完全文,我不得不佩服欧亨利的创造力。这篇小说不长,但是悬念迭出,叫我欲罢不能。故事的结局既令人惊讶,又觉得合情合理。惊讶的是原来那个警察就是逃犯要等的人,觉得合情合理是因为,全文其实从一开始就在为后面的文章作铺垫,不论是那早早收市的马路两边,还是那夜的风那夜的雨。仔细再推敲,字2020里行间,全都预示着故事的结局。欧亨利的写作真是巧妙啊!

    当然,在佩服欧亨利高超的写作技巧的同时,我也有点崇拜小说的主人公吉米了。他是一个警察,抓捕逃犯是他的职责所在,同时他又是个人,是一个有朋友,珍惜友情的人。当他发现自己的老朋友是逃犯时,一定很伤心。但他并没有因为他是老朋友而放过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警察就出手逮捕。他采用了委婉的办法让便衣去抓住逃犯朋友。这样既维护了朋友之间的情义,又没有犯失职的罪。如果我是他,我也会这么做的。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二)

    这本书很好看,把人看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大仲马用幽默、轻快的的笔墨叙述了几个调皮的大男孩的

  • 5、 舞会皇后读后感500字

    《舞会皇后》这本书里讲了,在月亮湖边住着一对孪生姐妹。他们俩的生活无聊极了,可是妹妹她很勤劳,姐姐特别懒惰。

    有一天燕子叼来了一张蓝色海报,猜猜姐姐和妹妹会说什么呢?第二天姐妹俩就忙开了。姐姐逛了九十九个商店,买了九十九匹绸缎,请来九十九个裁缝。妹妹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她把 月亮湖边的土松了一遍又一遍,播上花草的种子,以后,就差给他们浇水了。

    转眼间到了夏天,正是朵朵鲜花们开放的时间呀。月亮湖变化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倒映在湖水中,仿佛给月亮湖镶上了精致的花边,鲜花吸引了蜂蝶飞舞,树上百鸟齐鸣,湖中天鹅们在戏水,月亮湖动人极了。嘻嘻国王听说了这么一个人间仙境,觉定把舞会举行在这里。就在举行舞会这一天,姐姐从九十九件舞衣中挑出了一件最华丽的穿上了,她把最名贵的香水往身上足足洒了半瓶儿呢。妹妹除草归来,她换上亲手缝制的雪白舞衣,也去参加舞会了。嘻嘻国王挥了挥手。天上的星星不再眨眼睛他们也陶醉了,舞会结束了,嘻嘻国王捧着“舞会皇后”的桂冠,亲自给妹妹戴上,看着妹妹头上闪闪发光的桂冠,姐姐一遍一遍的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是做人不要太贪心,要勤奋。

  • 6、 《舞会皇后》读后感300字

    《舞会皇后》里讲了野外有一个月亮湖,种满了花草树木,很美丽。湖边有个白房子,里面有一对悠闲的姐妹。

    有一天,国王宣布,夏天召开一个化妆舞会,舞会上穿的最漂亮的人,就会被评为“舞会皇后”。这对姐妹听到这个消息后,想要去参加舞会。姐姐进城去买衣服,她逛了99个商店,买了99件衣服,请了99个裁缝。她在99件礼服中挑选了最漂亮的一件作为舞会的礼服。而妹妹要亲手制作参加舞会的礼服。她制作出来的白裙子一穿上,感觉月亮湖周围的花草把她迷住了,她觉得很舒服,于是闭上了眼睛。当她睁开眼睛时,她全身披着金粉色的花朵,头上有一只蝴蝶停留。最后,妹妹成为了舞会皇后。

  • 7、 《以诗之名》的读后感2000字

    仔细想来,席慕蓉的诗歌曾经绵延在我整个青春期的阅读之中。她的书也一度占据着我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在我真正能读懂文字的时候,就开始时常沉浸在她笔下的世界里,那些浅浅的相思,悠悠的惆怅和关于成长路上诸多的风情,填充也丰厚了我不再复得的往昔。曾经为了解她是怎样的女子,跑了很多书店终于买到了附有她容颜的诗集。多年前买的书已泛黄,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中,她的诗歌就是清新质朴的。前不久,偶然读到她的新作推荐《以诗之名》,迫不及待地买来,就像是赴一个久违的约会。终于读完,可以稍稍放下原本的期待了。

    她的诗从最初的《七里香》开始到《以诗之名》,这期间正好隔了整整三十年。或许,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回首时,时光一泻万里;而期间,生活,则零零碎碎。三十年的光阴,四百首左右的诗,连接了她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用她的话说: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我不确定这会是她的收山之作,但她已年近七旬,曾经在我心里如诗一样美丽的女子,还依然偶尔提笔,在文字间游走。我一直坚信,有缘的人们之间,无论相识与否,无论前生与今世,冥冥中一定有无数个心灵契合。人生太多的故事和痕迹都需要某种宣泄和表达,文字,可能是最温情的方式吧。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依然热爱文字迷恋诗,想起了去年,我信手涂鸦一首小诗放在qq空间里,引来一些学生的评论和交流。一外地的好友在网络那端感叹:哇,还有人喜欢诗,好了不起啊。我调侃她:当然了,诗是对生活诗意的表达,我对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在这个愈发世俗的红尘里,诗意也许已经渐渐消亡;但校园中的我们,愿意的,会的,去读诗并喜欢诗。

    席慕蓉的诗歌曾风靡了80年代的台湾岛,而后转入大陆。创作《七里香》时,她正值中年,主题通常是温柔感性的心灵流淌。如关于爱情的经典诗行: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关于青春,她有: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关于时光与生命,她说:前路将经由芒草萋萋的坡壁/直向峰顶/就像我知道/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知道让多少人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对生命对爱情对人生通透的感动、期望和敬畏。几十年的时光转过,她文字的面貌已然改变许多,多了浓烈的回忆和厚重的乡愁。《以诗之名》的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海北,于是,她天堂里爱恋了一生的伴侣成了诗行中重要的一部

  • 8、 爱在他离开以后读后感150字

    爱在他离开以后读后感150字 我突然爱给自己喜欢的小说写读后感了,然后再加点有我的元素. 我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的,但知道是在八月后才有的习惯. ?爱,在他离开以后?我想这个作者一定是女的. 因为只有女的才会把一个女人写得如此透澈. 小说里的社会很现实,就如当今的社会. 不记得是谁说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个作者一定有颗细腻的心,她戏写得如此真实,只是那故事不知是谁的. 红颜,我觉得这个女人跟我有么些相似. 不同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的是她已婚我未婚,但结果却又那么相似. 我跟她一样爱幻想,就像得了幻想症一样. 也时常想起某人,不是刻意,是不经意间,是无法控制. 我们都爱在人前表现的坚强,在无人的角落释放软弱. 就像向日葵永远给太阳微笑,而太阳永远看不到它背后的阴暗.

  • 9、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篇一:《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逐张逐页的读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暗自庆幸自己看这本书的时间真是恰到好处,对于我们这些对未来充满了迷惘、期待、恐惧而又兴奋的大一而言,这本书为我们解释了另一种大学生活的样子。

    这本书其实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说说大学生该怎样的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经历与成长感悟,让这个分享显得那么的真切,同事每个话题还花心思设计了一个训练题目,并且书中还额外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为这本书增加了许多额外值。

    书里有句话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魅力。我当时选这个专业,老实说,确实是为了有个本科读,再加上以前也学过跳舞,童子功还尚在,对舞蹈也还算喜欢,但丝毫没有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但我仍庆幸读了个好大学,对各种舞蹈都有喜欢的我,使得我甘愿花大时间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各种舞种。专业和职业里有一小节讲到通才和专才。这两种人才社会都需要。秋叶大叔的看法很赞,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生存毕竟还是需要一门技能的,或者说,我们靠着一门好的技术生存的得好,烤着兴趣特长而活得好。

    以前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但上了大学后不知怎的就很迷恋读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没法估量的,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这句描述我很喜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所以也涉及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去看,做到耗时短收获大,又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读书和学习这章谈到学习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让我从一个浅薄的读书者上升一步的必备能力。

    章节开头的两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又黯然心碎的爱情,真的是人生宝贵的经历和年轻的时候,能够交到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一辈子的知己,真的是很幸运的事,至此,第一句还没有达到,第二句的幸运的事则已拥有,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懂不懂爱,八成还是不懂吧,论年龄轮经历,都还是刚发芽的嫩草,不过在这样的年华里,有一段能让自己成长的成熟的感情经历,也很好,即是不是happyending,爱情可能很短暂,但友情会一直在身边,没有血缘,以后也许各奔天涯,见面的机会变少,但这辈子都别想抹去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打算毕业后就工作,那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的,书中提

  • 10、 《以学术为志业》读后感2000字

    学术之原义

    今日所言学术,其实是个译自西方的概念,而在西方语境中,平常所说的学术实乃现代的产物。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专业分化的加剧,一批在大学或学院里专门从事研究与教学的人,被称为学者,又可谓学院知识分子。在此意义上,学者只不过是以学术为职业的人,甚或靠学术生存的人,搞学术并无特别的精神意义。

    但若往文明源头追溯,学院(academy)一词源自拉丁语academia,后者则源自一个希腊地名akademeia,它位于雅典城邦近郊,即著名的柏拉图学园之所在。哲学作为爱智之学,是对真理与智慧的探求,当为学术原本之义。在现代,学术作为职业,仍与别的职业有别,正是因为学术工作具有高度的精神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其对象或内容而言,一是就学者自身而言。

    如果对学术没有真正的热爱,套用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如果不能把学术当作志业,具有相当程度的献身精神,那么学者在自己耕作的领地,将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这样的学者,大概只是把学术当作谋生的手段,若是可能,自然也愿意放弃学术,选择别的能带来更大实际利益的职业。而真正值得一个人全身心去投入的学术,当然不只是生存手段,在根本上,它只能是源初意义上自身即为目的的学术,亦即作为探求真知之精神活动的学术。从事这样的学术工作,只是出于学者自身的需要与一种来自命运的召唤,本是不计较什么成就与报酬的。

    若从中国传统着眼,谈学术精神,应该上升到道的层面。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即是志于道。学术之术,古义通述,先学而后才能有所著述,强调的仍是学。而学,即是学

    道;学术精神,即是问道求道的精神。所以,学术亦通道术。

    当学术表示的是源初的求知或求道之义时,学术研究的主体与对象所体现的精神性,便可获得高度的统一。真正的学者,即是求真知或志于道之人。明乎此,方可再谈学术精神的不同层次与境界。

    学术精神之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经典之论,不妨借用来谈谈学术精神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悬思。原句出自晏殊《蝶恋花》一词,写的是一个新婚女子对驻外戍边的丈夫的苦苦思念。初学者对目标的探求大概类此。一开始,由于人与道遥迢相隔,人是孤独的,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3-01-09

  • 2019-11-0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2-12-10

  • 2019-11-04

  • 2022-01-22

  • 2019-10-29

  • 2023-06-27

  • 2021-11-11

  • 2021-08-24

  • 2023-01-0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1

  • 2023-04-13

  • 2022-01-31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11-06

舞会以后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舞会以后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舞会以后读后感、2024舞会以后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