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所见读后感 > 地图 > 所见读后感,2024所见读后感
所见读后感

(共 6807 篇)

  • 1、 《所见》课文读后感

    小学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所见》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所见》课文读后感,更多课文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所见》课文读后感一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篇课文的灵魂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所见》课文读后感二

    这是一首立体生动的诗,写物又写人,留给读诗的人悬念,寥寥数语就描绘出当时的景象,彷佛有一幅画就在读者面前。

    作者袁枚,清代江南才子,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文章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他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所见》课文读后感三

    《所见》这首古诗,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而体

  • 2、 改写《所见》500字

    一天下午,天气十分炎热,天空连一丝云彩都没有。我穿着一件红衣服,戴着斗笠,光着脚丫,高高兴兴地去放牛。我优哉游哉地骑在老黄牛背上,唱着歌儿,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里。

    太阳光透过树冠洒在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一颗颗柳树摇摆着绿油油的长发,好像在跟着我的歌声翩翩起舞,又好像在为我鼓掌,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呀!

    “知了,知了,知了……”忽然,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知了打断了我的歌声。只见它趴在树干上,屁股翘得老高,大声地狂叫着,叫人好不心烦,连老黄牛也烦躁地甩起了尾巴。我想:今天我一定要抓到你!于是我跨下牛背,向着树干扑了过去。这只知了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早有防备,“呼”地一下飞了起来,停在了一根柳枝上。我恼羞成怒 ,轻轻地走了过去,突然,我加快了脚步,一个弓箭步窜了出去,双手一合,满以为这次胜券在握,得意洋洋地摊开双手,竟然空空如也!原来,这只知了使出了“金蝉脱壳”之法,逃走了。瞧!它在天空中盘旋着,还扭着金色的大脑袋,朝我吐舌头呢!

    我气得吹胡子瞪眼,还想与它大战三百回合。忽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哈哈大笑着从树后走了出来,对我说:“小朋友,你刚才的样子可太有趣了,我已经把你写进诗里啦!”

    说完,他大声吟诵起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3、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龄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诉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以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龄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肤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的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它的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通过这一件事,我对叶圣陶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以后啊,我也要向叶圣陶学习学习他朴实、沉默、和易、稳重的性格。

  • 4、 改写《所见》作文11篇

    经过读后感大全编辑长期的筛选和精心编辑我们呈现了最新的“改写《所见》作文”,作文是将心中情感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写作文是一种能够让人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的活动。一篇好的作文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写出来,大家是不是对作文的书写感到困扰?

    改写《所见》作文 篇1

    春华春柳满小径,青苔碧草围路聚。李、孟同去黄鹤楼,可怜此分别。

    阳春三月,柳树梳起了碧绿的长辫子,小草换上了绿绿的夹克衫,小燕子穿着黑亮的燕尾服,它们都欢快的要去参加春天举办的晚会呢!

    可是,它们不知道,在黄鹤楼,两位有名的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长江流水深千尺,不及友情皆可深”的朋友就此要离别了,他们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相逢,相遇。

    “孟弟,我们在下一年重阳节还能再见面吗?还能再一起登山吗?还能在一起品酒吟诗吗?”李白问道。

    “李兄,我也不知道啊!”孟浩然茫然的回答,“这幅我画的《友长青》就送你了,但愿我们的友情永不黄枯!”

    “孟弟,这枝狼毫笔业送给你,但愿你用它,写下更多的名诗佳文。”

    李白和孟浩然边走边说,只待船夫叫了他们三四遍,这才连忙赶去。

    孟浩然上了船,两人挥泪而别。

    船越划越远,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小船直到天水相接的地方便不见踪影,不禁朗声出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晚上,只有黄鹤楼的仙鹤将李白的情传给了孟浩然;只有长江里的滚滚江水将李白的谊流给了孟浩然;只有热血在李孟二人中激扬。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

  • 5、 《外星任务:他们亲眼所见》读后感500字

    小时候我看过有关ufo的电视电影,逼真的科幻效果让我以为电视电影演出的都是真实的,外星人、外星飞行器、外太空就是屏幕上呈现的那样。外太空非常神奇,可怕。我经常在恐惧中看完一部影片,而且几天都忘不了那些可怕的剧情。但是妈妈安慰我,影片上演的情节都是假的,是演员扮演的或者是动画制作出来的,没啥好怕的。我相信了,慢慢回到现实生活中。

    等我看到《外星任务:他们亲眼所见》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又不同了。外星人、外星飞行器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读完的这本书。

    书中记录了目击者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ufo真的在地球上出现过,他们来无影去无踪,留下一些造访地球的证据和一堆地球科学家无法解析的谜团。更让我吃惊的是,书中记录了外星人绑架了许多地球人,像我们实验动物一样来对付我们。读到这些时,我害怕极了,如果外星人绑架我怎么办呢?!还好,ufo都出现在开阔的牧场、军事基地、人迹罕至的冰川、人烟稀少的荒地······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外星生物是存在的,因为“他们”亲眼所见,书中还记录了发现的外星生物的尸体、残骸。可是没有对外星生物的尸体、残骸的解剖报告,据说这些报告都是军事机密,还没有向民众公布。

    现在,我迫不及待的想快快长大,去解开这些谜团,那时,我也会写本这样的书,更具体更科学的描绘外星生物,让小朋友们不再惊慌害怕。因为,当一切事件以科学依据展现的时候,那才是事实。

  • 6、 你看到我所见了吗读后感500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一样。而且有些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你看到我所见了吗》这本书呢?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所看到的颜色真的是我们所看见的一样吗?看完之后我觉得不一定。没有人能看到一样的颜色?红色会让人增加自信心。在测验智力前,让测验的人看到红色,那么他的测验成绩就会很低。什么鬼?那我们考试看到红色是不是成绩也会变低?颜色能够加快速度。光敏神经节细胞他没有视觉功能。在调节生物钟,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只是一种调节生物钟的接收体,这些新发现的感光细胞。与大脑中的各种结构紧密相连。那就是睡眠结构和觉醒结构。这些光敏神经节细胞的作用是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更关键的是,这种向大脑发送信号把我们叫醒的细胞只对一种光敏感,那就是蓝光。所以在蓝光下我们会觉得比较清醒,从这里面我知道我们早期的感光系统。只能感知到两种颜色,蓝色和黄色。

    后来知道了红色和绿色。嗯,我第一次知道大脑还能创造颜色。看颜色,我们无法摆脱我们的生态历史。总是情不自禁的。把已知的模式套用在世界上。我们的情绪会选择我们这个时候该用什么颜色?我们每个人难道看到的颜色都不一样吗?穿红色的衣服踢球,进球率会高吗?

    至少从这个视频里面我们知道了,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不一定是一样的。不带只色盲。颜色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颜色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应的反应。感觉挺震撼的。

  • 7、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书笔记500字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龄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诉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以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龄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肤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的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它的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通过这一件事,我对叶圣陶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以后啊,我也要向叶圣陶学习学习他朴实、沉默、和易、稳重的性格。

  • 8、 小说《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花的名字》读后感
    小说《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花的名字》读后感 “我知道的啊,自己已经死了的这种事情,面码还是知道的啊……” 银色的发丝轻柔地划过天边,碧色的眸子里泛着细碎的光泽。那个笑容,既干净,又漂亮,像一株盛满露水的花。那个夏天,6个孩子一同许下的誓言,永生难忘。那句约定,合着流水的潺潺,鸟儿的啁啾,与风盘旋,渐渐上升,飘散在明净的蓝天间—— 那条小溪,像一条吞噬的鱼,接触到它的东西,转眼间,被抹去生命的痕迹。那一天,也是如此,对她的回忆,只剩下一只拖鞋,漂浮在水面上…… 风起,乱了她的银发…… 初看《那朵花》,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向的仁太;腼腆的鸣子;认真的鹤见;正经的雪集;豪爽的波波;以及——开朗的面码……这几个孩子,凭着天真与活泼,创建了“超和平buster”。虽说是十分老套的“多人组”与“守护和平”的设定,却又处处显得新颖而百看不厌: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早已死去的本间芽衣子的灵魂,忽然出现在了宿海仁太的面前,对他说:“仁太,帮面码实现一个愿望吧……”。为此,早已解散的“超和平buster”的成员又重新聚集了起来,使疏远的朋友们之间恢复了以往的亲密。 “被面码束缚住自己的行动,被面码捆绑住自己的思维,脑中除了面码还是面码!你真是个无用的人啊……” 雪集的话是对仁太说的,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因为面码的死,“超和平buster”解散了;因为面码的死,大家的友情破碎了……我也很心酸。雪集的话,其实说的不是仁太,而是自己吧。他的心里一直认为:是我害死了她!被过去的回忆束缚的,是雪集的心,他为了忘掉这一切,努力学习,考上最好的高中,希望用繁忙的学习,盖过这一切的回忆。 我觉得,雪集与我,多少有些相似。遇到纠结的事,遇到麻烦的事,遇到一直困扰我的事,总会想方设法地用别的事情盖住它,表面上装得一本正经,但所做的所有事,都只不过是在自寻安慰罢了。 “……因为那样会让妈妈想起面码!面码让妈妈十分寂寞,面码不想让妈妈更加寂寞了,不想让妈妈回想起面码了!不可能忘记面码面码也要做!想让妈妈尽可能多一点忘记面码……” “别说谎了!你说过吧,[如果我们不忘记你,你会很高兴] 。适可而止吧!你总是这样总关心别人的事,多考虑考虑自己啊!你的那种态度令我很火大啊,分明受到了伤害还总是嬉皮笑脸的,就算哭
  • 9、 500字《我所见的叶圣陶》读书笔记范文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书笔记500字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龄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诉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以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龄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肤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的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它的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通过这一件事,我对叶圣陶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以后啊,我也要向叶圣陶学习学习他朴实、沉默、和易、稳重的性格。

    范文二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龄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诉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以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龄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肤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的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它的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通过这一件事,我对叶圣陶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以后啊,我也要向叶圣陶学习学习他朴实、沉默、和易、稳重的性格。

  • 10、 杜鹃所见的津轻原风景读书笔记

    大丽菊与郁金香不过是小贩的谎言,

    先生整日伫立于檐廊上,

    嘴里念叨着什么“...巧言令色...”

    我克制住自己的遐想,在回过神来之后甚至有些不屑。开始读太宰的作品不过是在半年前不到的光景,除去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读来压抑且费解的《人间失格》是早在几年前便入手了之外,究竟源于什么契机接触到太宰的作品,我想仅仅是因为无聊。像是对“小说灯笼”抱有诸如“不为人知的浪漫与诙谐”,“无尽深渊前最后的宁静”,“时代洪流中少有的感性与渴望”一类的妄想云云,也仅仅是因为无聊,甚至于无知,断然称不上是研究,消磨时光还差不多。但至于时评之流的所谓“颠覆式的挽歌”,也无非是为了出版社多卖出几本的说词。于是乎从开始就并未抱有任何仪式感与宏伟目标与深刻含义的举动,不过是在川端康成这样的老熟人之外添加一位带有些许新鲜度的作家罢了。但他所呈现的却早已远超我的期待,他的热情与纯真与狂怒一度令我为之震颤与赞叹,他却在下一刻败下阵来,畏首畏尾,丑陋而可怜,令我为之愤懑与鄙夷。诞生于混沌与疯狂,因脆弱易碎而佯装平凡的鬼才,怀揣着希望与绝望,自信与自卑,热情与冷傲,终究抑制并依赖着那份混沌走向灭亡,或许这便是如今我对太宰的认知了。

    小说家的话,万万不可轻信。

    先生也是在透过镜片的狐光在捉弄人呢。

    借着私小说的把戏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必然遭受社会的唾弃,这也许是太宰选择私小说的缘由之一吧。以至于令女读者把握不了分寸,普通读者也分不清自己诉诸情感的对象究竟是书中人物还是作者本人了。自导自演的舞台剧里,角色也不必背负作者的虚荣和自尊而活吧,想必会更加率真而散发出最打动人的魅力吧,即便是生存就足以了,毕竟是喷涂着生之气息的剧本。但却也注定避免不了生存中令人厌恶的一切,因了这创作手法而更加栩栩如生,于是乎包含着对角色与作者的不满一并宣泄下来,不得不说,畅快淋漓。大庭叶藏的后半生于我似乎有些过时且不适,但《小丑之花》却是字里行间洋溢着富裕极尽奢侈的生之气息与同等数量级的青涩茫然不知所措,生而为人,既是如此挥霍浪费,又是如此喜悦动人,相比之下,规则与教条就显得索然无味,竟生不出半点情感来,察觉到时更令我吃惊。这样两份截然不同的情感,读《津轻纪行》时有了更深的体会,但故事却是要更加平淡些的,或许是更加真实的缘故。对着故土将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丑恶一一展现出来吧,即便是最真挚的回忆也会笼罩上名为纨绔的阴影,不正是时时刻刻都充满

  • 2019-10-11

  • 2023-04-25

  • 2022-07-07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所见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所见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所见读后感、2024所见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