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2024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相关栏目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热门栏目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推荐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共 4643 篇)

  • 1、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读完《生活即教育》这本书,感受颇多。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的确,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同自然、社会、环境、地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结合,强化学科课程中所缺乏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等领域,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譬如开展人人讲卫生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扫地、发倡议书等宣传活动;开展帮爸爸戒烟等活动。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2024在晓庄有个

  • 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颇深,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生活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

  • 3、 陶行知读后有感:“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读后有感:生活即教育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着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 4、 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随想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

  • 5、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谈谈后进生的转化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
  • 6、 《佛陀传》读后感--生活即修行
    《佛陀传》读后感--生活即修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生活的角度、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年轻时候的很多激情澎湃的想法也在渐渐淡去,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更是一种阅历增长改变了很多本来的想法,这或许就是人开始走向成熟的路线吧。 慢慢发现,身边的一些人尤其是村里的老人,在年老之后都去皈依某种宗教,或者信佛或者去信基督,他们可能是参透人生之后的顿悟吗?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平未必高,当年老体弱无事可干的时候,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周围更多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就像你我这般碌碌无为的人,因为没有信仰的传统,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够,还真有可能沦为心里空虚的地步。 这本标记着“睡前心灵文库”的《佛陀传》的确在睡前阅读,可以让我们心灵得以平静下来,在放下白天忙碌的生活之后,倾听来自内心发出的声音,跟随着佛陀的故事进入修行的境界。 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偏僻乡村,佛陀带领着众多修行者都是缓缓而行,不被外界干扰,这是一种定性,更是一种修行。佛陀超越众多修行者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记住的也有很多点,读《佛陀传》印象深刻的是,印度阶级等级森严,出身卑微的人被视为“不可接触者“,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就会被污染,而佛陀并不这样认为,他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视野,站在修行的更高层次看待这个问题,与这些“不可接触者”亲密交谈,还引导放牛娃缚悉底成为一名僧人。“正如木桶能认识他的水牛,一个比丘也应该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一样元素。就如牧童知道没一头水牛的特性和倾向,一个比丘也该知道哪些是身、口、意应该或不应该做的。”这正的佛陀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众生在一起,他去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中修行,即使如佛陀出身高贵,也能做这些帮助大众并得到满足感。正如书中所说,“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比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修行,他的身心就会受到损伤。” 放弃王位、美丽的妻子儿女,佛陀选择出家修行,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度,而且他出身如此高贵,父亲的王位等着他继承,很多王子可能为了王位争得你死我活,而佛陀放弃他所拥有的一切,潜心修行,寻找“大道”。 修行过程中,佛陀也如平常人一样遇到过很多问题,但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他通向大道又进了一步,他曾经苦行,饿晕之后被好心人救活,于是参悟到,“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我不会再修习苦行了。”这种顿
  • 7、 生活即围城_围城读后感1000字

    生活即围城_围城读后感1000字:

    文:吴英杰;《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典型讽刺意味的小说。这也算是我自己认真看的第一部小说。整篇小说以海外归来的方鸿渐为主线,围绕方鸿渐的感情、友情、家庭、事业等展开描述,它就像一面镜子,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细节的描述,充分反映了人生百态,映衬出人性的种种美丑。其中最经典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放在今天,何尝不是如此。粗略读了这本书,大体有几点感受。

    一、谎言是一座围城,将人牢牢困在其中。

    小说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在岳父的资助下留洋读书,因无心学业没有得到博士文凭,但迫于父母和岳父的传统观念压力,花钱买了张假文凭以求蒙混过关,就像小说中写的,这张文凭就像是“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能够遮羞包丑”。然而,这张文凭就像一座围城,把方鸿渐牢牢困在里面,他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时常害怕自己的假文凭被揭露,以至于接下来无论是在与苏文纨、唐晓芙的感情交往中,还是在三闾大学任职过程中,都十分被动和懦弱。可见,谎言就像一座围城,从一开始就会把我们牢牢限制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寸步难行。想要突破和挣脱这座围城,就必须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和勇气,而且,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

    二、工作是一座围城,城里城外相互仰望。

    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任教了一段时间,看似体面的工作,但那里面却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终究选择了离开。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不用风吹日晒,每天

    三、生活是一座围城,需要用心装扮经营。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座城,无论工作与生活、亲人与朋友、得到与失去、成长与回忆,等等等等,都是这座城里的一部分,每个人每件事,共同组成城中的风景。我们身在这座城里,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各种无形的压力与束缚。与其一味渴望逃避和冲出围城,不如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脚踏实地,善待生活,享受生活,用心经营城中的每一处风景。

  • 8、 读书心得|《旅行即生活》读后感800字

    读书心得|《旅行即生活》读后感800字:

    如果你喜欢旅行,也总是对生活充满着自己的感悟,那么韩璟的《旅行即生活》这本书推荐给你。

    因为看到开篇的关于“钱”和“闲”这一讨论而感兴趣拿起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着,直到这个周日才抽出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将它阅读完毕。

    读完之后,感觉作者是一个用心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会安排生活的人。对待旅行和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对待旅行,我们总是陷于“钱”和“闲”的困惑地域。

    关于“钱”,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每月节省一点,积累几个月就会有一笔可观的积蓄。

    关于“闲”,没有多少假期的我们可以勇敢的对上司提及一下想要调休的愿望,相信只要你平时努力,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领导还是会理解的。毕竟领导们也曾经或者正值年轻时。

    其实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要走出去总会有所收获。关于旅行的地点,也不一定要以热门景点为目标,只要我们真正热爱旅行这件事,读书笔记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多多留意一些旅行公众号,论坛,纪录片,杂志等等,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目的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旅行我们是口头上的喜欢,还是真正的从心里的热爱。

    我觉得旅行和旅游最大的区别在于,旅游时我们更多的只是走走看看,而旅行时我们则是边走走看看,边体会思考。很喜欢作者说的一句话:“旅行是探索未知,消除无知的最好方式,我们愿意多迈出一步,去了解,去体谅,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世界,或许这就叫做宽容”。

    随遇而安也是旅行交给我们的处世方式。不管我们在出发前做过多少攻略,准备的有多充分,在旅途中总会有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待这些事件的方式正体现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旅行带给了你一些遗憾的同时也定会带给你一些惊喜。谁说异域他乡迎面走来的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不是寒冷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危难焦虑时刻旅客的一句提醒安慰也定比得上炎炎夏日里的一阵凉风。

    所以,多出去走走,去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随缘惜缘莫攀缘。

    最后分享一段毕淑敏的话语: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和田野吧!作者:小雪

  • 9、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教育即做事

    教育即做事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陈燕

    当中国教师还沉醉于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知识的时候,殊不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经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先从美国开始,快速习卷了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它就是欧美所说的stem教育,即学生通过一个项目如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方面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这种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并把语文、数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三门主要课程。“探究式科学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项目,在美国叫“动手做”,法国叫“动手和面团”,加拿大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2001年它爬山涉水来到中国,它就是——“做中学”。这时候的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12年之后,张卓玉先生推出他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而我再读到它,却是2017年了,这时,据这种教育模式出现,57年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孩子们还在课堂上满堂灌地学着未来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知识。57年,在教育史上可能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人来说,又有多少个57年呢? 庆幸的是,虽然晚,它毕竟还是来了。

    张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学校最大的败笔,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该是辅助形式的听课、做题视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确立做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做事情’是最通俗的说法,比较专业的说法有‘做项目’、‘做课题’、‘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

    其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人活着就意味着做事,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无数人所做的无数事构成,学生的学习也理应如此。二是做事情学习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学生通过锁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计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然后展示、交流、共享成果。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做事中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经历成长,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在做事性学习中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目。张先生例举道:“找一个允许拆卸的电冰箱,做‘家用电冰箱原理研究’项目“。学生在做这

  • 10、 生活教育读后感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21-06-11

  • 2019-11-23

  • 2022-03-31

  • 2019-10-24

  • 2022-04-15

  • 2019-11-06

  • 2019-11-23

  • 2019-10-12

  • 2019-10-29

  • 2021-12-28

  • 2022-01-15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2-01-05

  • 2022-05-12

  • 2021-06-25

  • 2019-10-29

  • 2021-09-16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2-01-12

  • 2022-03-21

  • 2021-04-22

  • 2021-10-12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1-09-04

  • 2019-10-11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生活即教育读后感、2024生活即教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