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 > 地图 >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2024幻想即现实读后感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相关栏目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热门栏目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推荐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

(共 9434 篇)

  • 1、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优质范文)

    人到中年可谓繁忙,每日的工作生活细细密密,总能在不知觉中将一天占满。夜阑人静时,难免也会感慨,感慨这一己之力不足与对抗这人生无常、事无巨细;感慨这山高路长、负重前行,眼看着自己正在丢掉自己;感慨多少人还未足够年轻,却要开始老去…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家中领导,近些年持续的在做心理专业阶段的学习,挑了本曾奇峰先生的《幻想即现实》丢了过来。正好,睡前阅读。

    初读,总觉浅尝辄止,那窗户纸本已薄如蝉翼却不愿戳破,大有不利落的粘滞感。

    第二章开始,方知曾先生实乃有意为之,在前文中让我们堆积起足够高耸的不满与好奇,再牵着你的手,一层一层地剥开、一颗一颗地品味。

    其文深入浅出。

    其思,可谓震撼。

    文中有这么一句“成长,即是背叛自己的童年”。

    所有的我们,都面临着各种现实压力,而我们应对压力所表现出的焦虑、不安、亦或坦然、坚定,却几乎只与我们自身有关,深究其源,其实与我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早年经历、家庭关系有着莫大的关系。

    难以想象,一个成长于长期家庭矛盾、冲突甚至暴力环境的孩子,成年后要能够拥有正常水平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的价值感,需要付出多少艰苦卓绝的自我探索与残酷斗争。

    同时,还需要足够的幸运。

    书中谈及,所谓成长之路,便是纠缠与分离的冲突,便是去学习分离:有选择地学着与自己所不可选择的成长环境所带来的一部分自己分离,学着背叛那部分、学着蜕变成真正独立的自己。

    婴儿在母亲怀中,温暖安宁,可谓世界上最美丽的画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婴儿还需要汲取养分,为自己的长大、逐步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出生、成长、独立,每一步都是在经济、知识、地位等社会评价的角度逐步地与家庭分离。

    可是,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独立与强大,便要勇敢地再进一步,用温柔坚定的眼光直面自己,接纳自己,努力地去重现成长的现场,重建完满的自己,完成与一部分的自己分离。

    窃以为,曾先生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提醒我们更多的去诚实坦然地关注内心、接纳自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启发我们去探索、激励自发的改变。

    或许,这类的读物都不会给出任何具体问题的答案,它们只是冷静的温柔的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一点可能,给忙碌的我们一些宽慰、一些思考,这已是对我们莫大的抱持。

    感谢曾先生,推荐诸君阅读。(吴睿达)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 2、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优质读后感)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2000字

    如果不是王子君战友的赠送,我大概不会看这本书。今年过年时,王子君向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有没有你看过的,感觉不错的,书里有你的勾画点评就更好了”。她说回去找一下。几天后,她把整理好的书邮过来了。收到后,发现这几本书看起来像盗版的,字迹不清,封面上有许多水印,好像被雨淋过。书放在客厅的沙发上一直没看。前几天出差去北京,我拿起其中的一本《幻想即现实》放进包里。真正开始看这本书是在返程路上。那时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好。整本书是由一系列短文组成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两个真实案例和作者对心理学的思考。很多文章看完后都引起了我的深思。文中语句的描述精准之极,时常让我赞叹——太他妈准确了。在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女孩是被姥姥姥爷养大的,每周她的父母接她回家两三次,所以她时常混淆谁是她的父母。这里作者用了混淆一词。我们周围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和孩子分开一段时间,孩子不认识他的父母,或者怯生生的。有时是孩子忘了父母的样子,有时是混淆了。在“唯有温暖御风寒”一篇里,作者严厉的驳斥了忠言逆耳这句话。对于很多人中国人,这句话从小就像被真理一样灌输到脑子里,几乎成为我们脑神经回路的一部分,时常打着忠言的幌子对他人发动一次次着攻击。逆言的后面是一个人要实施控制,是对不满的一种发泄。即便刨除心理学的因素,说话是为了说服,如果你的逆言毫无效果,那么逆言还有什么用呢?文末作者说:以逆言处世的人,境况一定不怎么样。书里还提到,人的底色是什么?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前天的饭桌上,一位老兄还在津津乐道的谈起当年他的上级点评他们的故事。这位老兄看我说“比如这位,死老倔的”。这是别人对我的评价,不管认不认可,别人眼中我一定存在倔强,固执的成分。一个人的底色是由他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大多数人的成长环境就是他的原生家庭。人要认清自己的底色,事实清楚了才好进步,那么,看看你周围人的底色是什么呢。看清他人底色才好相处,或者决定相不相处。这本书属于看着很爽很嗨的书,书还没看完我就决定写书评。看的太嗨也让我警觉,会不会里面有套路的成分,这是心理学家写的东西啊。这本书戳中我的是,语言描述的准确到位。他把我们复杂的情绪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就像李笑来说的,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没说出来时,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说出来的瞬间让人恍然大悟。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一本让人很爽的书,也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情绪,满足人们的爽点。这本
  • 3、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精选)

    人到中年可谓繁忙,每日的工作生活细细密密,总能在不知觉中将一天占满。夜阑人静时,难免也会感慨,感慨这一己之力不足与对抗这人生无常、事无巨细;感慨这山高路长、负重前行,眼看着自己正在丢掉自己;感慨多少人还未足够年轻,却要开始老去…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www.dhb100.com

    家中领导,近些年持续的在做心理专业阶段的学习,挑了本曾奇峰先生的《幻想即现实》丢了过来。正好,睡前阅读。

    初读,总觉浅尝辄止,那窗户纸本已薄如蝉翼却不愿戳破,大有不利落的粘滞感。

    第二章开始,方知曾先生实乃有意为之,在前文中让我们堆积起足够高耸的不满与好奇,再牵着你的手,一层一层地剥开、一颗一颗地品味。

    其文深入浅出。

    其思,可谓震撼。

    文中有这么一句“成长,即是背叛自己的童年”。

    所有的我们,都面临着各种现实压力,而我们应对压力所表现出的焦虑、不安、亦或坦然、坚定,却几乎只与我们自身有关,深究其源,其实与我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早年经历、家庭关系有着莫大的关系。

    难以想象,一个成长于长期家庭矛盾、冲突甚至暴力环境的孩子,成年后要能够拥有正常水平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的价值感,需要付出多少艰苦卓绝的自我探索与残酷斗争。

    同时,还需要足够的幸运。

    书中谈及,所谓成长之路,便是纠缠与分离的冲突,便是去学习分离:有选择地学着与自己所不可选择的成长环境所带来的一部分自己分离,学着背叛那部分、学着蜕变成真正独立的自己。

    婴儿在母亲怀中,温暖安宁,可谓世界上最美丽的画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婴儿还需要汲取养分,为自己的长大、逐步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出生、成长、独立,每一步都是在经济、知识、地位等社会评价的角度逐步地与家庭分离。

    可是,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独立与强大,便要勇敢地再进一步,用温柔坚定的眼光直面自己,接纳自己,努力地去重现成长的现场,重建完满的自己,完成与一部分的自己分离。

    窃以为,曾先生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提醒我们更多的去诚实坦然地关注内心、接纳自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启发我们去探索、激励自发的改变。

    或许,这类的读物都不会给出任何具体问题的答案,它们只是冷静的温柔的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一点可能,给忙碌的我们一些宽慰、一些思考,这已是对我们莫大的抱持。

    感谢曾先生,推荐诸君阅读。

    人到中年可谓繁忙,每日的工

  • 4、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

    人到中年可谓繁忙,每日的工作生活细细密密,总能在不知觉中将一天占满。夜阑人静时,难免也会感慨,感慨这一己之力不足与对抗这人生无常、事无巨细;感慨这山高路长、负重前行,眼看着自己正在丢掉自己;感慨多少人还未足够年轻,却要开始老去…

    家中领导,近些年持续的在做心理专业阶段的学习,挑了本曾奇峰先生的《幻想即现实》丢了过来。正好,睡前阅读。

    初读,总觉浅尝辄止,那窗户纸本已薄如蝉翼却不愿戳破,大有不利落的粘滞感。

    第二章开始,方知曾先生实乃有意为之,在前文中让我们堆积起足够高耸的不满与好奇,再牵着你的手,一层一层地剥开、一颗一颗地品味。

    其文深入浅出。

    其思,可谓震撼。

    文中有这么一句“成长,即是背叛自己的童年”。

    所有的我们,都面临着各种现实压力,而我们应对压力所表现出的焦虑、不安、亦或坦然、坚定,却几乎只与我们自身有关,深究其源,其实与我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早年经历、家庭关系有着莫大的关系。

    难以想象,一个成长于长期家庭矛盾、冲突甚至暴力环境的孩子,成年后要能够拥有正常水平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的价值感,需要付出多少艰苦卓绝的自我探索与残酷斗争。

    同时,还需要足够的幸运。

    书中谈及,所谓成长之路,便是纠缠与分离的冲突,便是去学习分离:有选择地学着与自己所不可选择的成长环境所带来的一部分自己分离,学着背叛那部分、学着蜕变成真正独立的自己。

    婴儿在母亲怀中,温暖安宁,可谓世界上最美丽的画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婴儿还需要汲取养分,为自己的长大、逐步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出生、成长、独立,每一步都是在经济、知识、地位等社会评价的角度逐步地与家庭分离。

    可是,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独立与强大,便要勇敢地再进一步,用温柔坚定的眼光直面自己,接纳自己,努力地去重现成长的现场,重建完满的自己,完成与一部分的自己分离。

    窃以为,曾先生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提醒我们更多的去诚实坦然地关注内心、接纳自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启发我们去探索、激励自发的改变。

    或许,这类的读物都不会给出任何具体问题的答案,它们只是冷静的温柔的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一点可能,给忙碌的我们一些宽慰、一些思考,这已是对我们莫大的抱持。

    感谢曾先生,推荐诸君阅读。(吴睿达)

  • 5、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学习更好的活着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一些书中的观点也会会颠覆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认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怎么看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幻想即现实》读后感:学习更好的活着,快来看一看吧。

    各位老师早就推荐过心理学家曾奇峰的《幻想即现实》,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大脑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这书名起的够精分,够幻感。

    武志红说曾奇峰身上少了大师味道,多的是烟火味儿,读完全书后,不得不深为佩服武志红的敏锐观察力。

    曾老师时而用睿智的说辞对痛苦的求助者循循善诱,时而用幽默的笔调对这不完美世界进行善意的调侃,时而用暖心的话语触动读者内心柔软一角。总之,他是以尘世烟火中朋友的身份教给我们如何更好的活着的道理。

    全书不只是内容极其丰富,从亲子教育、婚恋家庭到工作学习等无所不包;书中很多观点也有让人耳目一新而有醍醐灌顶的警醒,甚至是颠覆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认知。

    比如我们惯常认可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看法,在曾老师看来这是谬论。他说: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我的理解是曾老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是要我们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而且是要无条件的爱自己、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内心有了充盈的爱,才能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爱身边的人。

    比如我们认为好的情感不应有金钱的参与,很多感情在金钱的干扰下会变质,而曾老师认为:钱只不过是人所制造的所有金属品或纸品中间的一种而已,却被赋予了太多的负面形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曾老师进而提出无钱型人格障碍的概念。

    曾老师认为无钱型人格障碍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是偏执、尖刻与懒惰。这类人穷酸,跟他们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变异或者空洞。

    诸如此类的一些较为激进的观点和看法(),绝对会引起某类人的不适与不爽,最起码我看到这地方时内心里有着大大的问号。但曾老师却有让人对他的解读不得不信服的魔力。

    自从涉足心理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有所觉察,要不断解析自己,明了引发这些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原因。自我分析的越透彻,也就越能接纳、包容自己,进而也越能无条件的爱身边的人。

    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种不断分析自

  • 6、 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读《光荣日》有感

    寒假中我读了韩寒的《光荣日》,我读了三遍。感慨尤多。第一遍,我读出了可笑;第二遍我泣出了可悲;第三遍我悟出了讽刺

    《光荣日》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小说。写的是七个年轻人:大麦、王智、娄梯、米旗、洪中、石山、万和平以及他们收留的被称为精神病的女歌手哈蕾、年迈的植物学研究员刘小力和他两条腿的狗去村小学支教的离奇荒诞的故事。他想表达的主题是:生活其实是最无辜的事物,它明明最公正,却被无数人拿来当作自己做坏事的借口,说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

    大麦,讲义气又好像洞悉一切的老大,男人崇拜,女人爱慕的领袖级人物。对自己鉴别人的本领深信不疑,并将此认定是一种本能。引领着一帮多才多艺的兄弟,将学校办的有声有色。

    哈蕾,一个别人眼中的神经,整天快乐的歌唱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让她在笼子里住下,大麦却说:不是你在笼子里,而是我们在一个大笼子里。身体被束缚而灵魂却自由的人和灵魂被束缚身体却自由的人,何者才是真正的幸福?前者还是后者?

    麦片,大麦的一个疯狂粉丝,从良妓女。麦片似乎从来都不记得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生活实在是无辜的事物,它明明最公正,却被无数人用作自己做坏事的借口,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而生活却从来没被抓住过。

    体育老师狗。他是刘小力养了八年的一只两条腿的狗。上体育课时,狗老师做什么动作,同学要跟着做什么动作,做得好的,加十分。

    王智,以傻和一根筋闻名看着懦弱,其实是最勇猛的。没有自己要做老大情结。

    万和平,没有什么一技之长,迷茫而混沌,他从小都左右不分,以万和平现在的阅历和理解能力,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右手边的就是右,左手边就是左啊。

    这些,都作文是社会中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们的存在,又是对社会绝妙的讽刺!

    韩寒将娱乐圈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社会的没落等等以诙谐的幽默嵌入故事。我觉得作者绝不是在单单写一部毫无意义的幽默故事,而是在反映出社会的一些弊端,尤其是教

    育上的问题。小说从开头到结尾,看似离奇荒诞,却把教育讽刺得淋漓尽致。

    《光荣日》可以说是一群荒谬青年进驻我们从来都是认为无比神圣的教育事业,我真不知道,这帮家伙是如何教育那群学生的,与其说是去支教,倒不如说是去搅局的。支教过程中可以说是充满了爆笑材料,令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想一想真实中的教育工作,是否真如心中所想---纯洁神圣。

    大麦一行人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身份,从事着与教师格格不入的事情,还把精神病歌手、妓女、两条腿的

  • 7、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读完《生活即教育》这本书,感受颇多。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的确,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同自然、社会、环境、地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结合,强化学科课程中所缺乏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等领域,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譬如开展人人讲卫生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扫地、发倡议书等宣传活动;开展帮爸爸戒烟等活动。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2024在晓庄有个

  • 8、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一):站在智者和勇者面前,我汗颜 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雪明 一口气读完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虽然因为时间紧来不及细细咀嚼,但是我已经完全被书中深刻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描述给深深地吸引了,好像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心声完全被一个人畅快淋漓地描述出来了一样,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美好的梦想,现在却早已有人实现并做得格外的好,我仿佛井底之蛙一样,在孤陋寡闻里做着梦,而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作为语文老师,陈琴老师是一位有涵养有文化有底蕴的老师,而自己却显得浅薄得多。同样是上语文课,陈琴老师呈现的是朴实深厚的课堂,而自己却在教学程序里精雕细琢,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现在似乎忽然醒悟,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根本,而教师的表演如果占了课堂的主流,就是再花哨的表演也算不上真正的优质课。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走在这个主流里无法自拔。 我们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教两本语文教材,看起来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不会作文不会阅读理解。陈琴老师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几百卷,写下千万言,这是何等的效率? 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的。那种条分缕析,那种掰开揉碎似的讲解无疑是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如果一个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一篇也没有背会的话,就等于把书又还给了作者,蜻蜓点水似的学习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写作业就无从谈起,所以诵读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陈琴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十二分地赞同。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现在才领悟到陈琴老师那句话的分量:教人求学问者自己不一定真的有学问,教人读书者自己不爱读书,教人作文者自己不会写作,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想这更是我的悲哀,我一直都在教学生学习,但是自己常常无暇学习,我一直在教学生作文,但是自己却很少写出一篇文章。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的如此,一个会读书的老师才会教书,一个能写作文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作文,之前自己做的,真的是太少太肤浅了。用误人子弟来形容自己一点儿也不为过,看着陈琴老师的书,我一边嘘唏赞叹一边觉得汗颜,自己这些年来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啊?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吗?倘若我再不警醒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真的枉为人师了。 想到那个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苦苦寻觅了很久的语文教
  • 9、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谈谈后进生的转化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
  • 10、 春琴抄读后感:美貌即正义,颜值即不朽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美,历史上很多的美貌女子,她们的生命中都是()历尽坎坷和曲折。人们对于美貌的喜爱并不是一种肤浅的表现,就像欣赏一副画作一般,美丽更多是存在于心灵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春琴抄读后感:美貌即正义,颜值即不朽。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春琴抄》,那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是个美貌又暴戾的盲人琴师与痴情弟子纠缠一生的故事。

    女主人公春琴,自幼聪颖美丽,但幼时便遭遇失明,因而苦练三弦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师。可以说,这大师里,有几分原因是因为她的美貌。许多人跑大老远,就为了一睹春琴那绰约的风姿与迷人的容颜。

    而佐助呢,在春琴十几岁时就拜倒在其门下,甘愿供她驱使。甚至春琴在破相后,自毁双目,只为了维持春琴在心目中的形象。

    什么样的形象呢?自然也是绝妙无双的美人形象了,甚至这种美已经成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存在,如同信仰般,让佐助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春琴当真有这般的美貌吗?

    以我看来,美貌确乎是有的,但尚不至于称得上是世间绝色。

    春琴的美,是一种残缺的美。在佐助眼里,师傅那微微闭起的双眼,好像菩萨低眉一样,为其就增添了不少的风情,多了几分渺然的神韵。

    正是这种残缺,使得春琴的美,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

    美貌固然让春琴名声大噪,但也为她带来了灾祸某天夜里,春琴被无缘无故闯入的人用开水浇了脸,似乎是有意而为,打定主意要破坏她的美貌似的。春琴的命运,因美貌,也多了几分坎坷和曲折。

    《推拿》中的盲人按摩师都红,也曾经因为自己的美貌,而被客人多点几次,被其他按摩师们高看几眼;古希腊的名妓弗里内,因亵渎神灵罪被判死刑,辩护者在法庭之上扯掉了她的衣衫,露出了秀美曼妙的身体,并为其辩护道:这时上帝赠予的美丽,难道我们要毁掉她吗?最终,美人被判无罪。

    自古以来,美貌便有着巨大的力量。

    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对美人如此津津乐道?为什么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也要追求美丽的容颜?为什么美貌甚至能够左右正义,有着不朽的力量呢?

    仅仅是人们肤浅,留恋与眼前的光色,被欲望所冲昏了头脑吗?

    这个问题实在太过庞大,又太过直戳人心。

    我试着从平实一点的角度,寻找一些可能性: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美貌是稀有的。而罕见性,让美更加珍贵,更加引人注意。

    美貌也是有讲究的,恰如先秦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端正的五官,白皙的肤色,甚至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11

  • 2019-10-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2-01-0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1-04-24

  • 2021-12-28

  • 2019-09-20

  • 2023-05-17

  • 2023-04-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11-19

  • 2021-09-28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幻想即现实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幻想即现实读后感、2024幻想即现实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