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认知盈余读后感 > 地图 > 认知盈余读后感,2024认知盈余读后感
认知盈余读后感

(共 5147 篇)

  • 1、 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范文)

    程驿在《认知颠覆》一书中认为,好的写作有且只有三种: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第一种是能给人带来巨大体验冲击的作品,比如,李白的诗歌、村上春树的小说等。

    第二种是能够使人深刻认知自我、社会和世界的作品,比如《人类简史》等。

    第三种是能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作品,比如,《刻意练习》《系统之美》等。

    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自由人来写作,即精神上真正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做到对事情本身进行忘我的探索。作文和好的写作有根本性的不同,作文,是压迫性的表达,而好的写作,是自由人的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里的人虽然从小学到高中经过长期的作文训练,真正会写作的不超过2%。

    精神上的自由人,信息的整合能力,收集并反复归纳信息,获取解决方案,最终形成脑子里面的系统构建,这个系统构建越多,就越容易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读后感大全也是如此。用发散思维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提出系统解决方案,正是这种探索能力的最佳途径。

    要写出好文章,需要掌握好“故事引擎”。

    1.高效说服力

    最高的说服效力,是利用故事来讲一件事。

    2.说服效力

    说服效力:想要说服别人,需要三样东西,信任、逻辑、同理心,逻辑10%,信任25%,而同理心占65%。

    3.故事如何产生

    一台汽车是由引擎、车身和其他各部分组成的;一个故事,也是由故事引擎以及其他细节所组成的。我们实际需要做的,只是把握好这个故事引擎的原则。

    4.正派对抗反派

    在多数项目介绍中,设置一个反派,然后讲一个你作为正派如何战胜或即将战胜反派的故事,这是大家都喜欢的模式。

    5.坚持就是胜利

    因为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通常都是在一个简单的维度下。相比那些复杂的原因,大家更愿意去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6.拟物化

    使用拟物的手法,可以让那些抽象的东西瞬间被搞懂,而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表达方面最厉害的人,他们的套路无疑都是一个结论+一个故事,把握好故事引擎,努力练习如何讲一个故事,打动自己想要打动的人,写文章也就是这样。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s://m.dhb100.com/

  • 2、 《本族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读后感

    《本族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读后感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当一个处于某个群体的时候,你会对这个群体有种归属感,群里面的人就是自己人,对群内的人有认知上的偏见,就好像希特勒要消灭犹太人一样,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可是本族效应也要看情况而定,不能一棍打死所有人。

    《本族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这篇文献中,主要说了本族效应。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一组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利用现代技术,探究人的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简单地说就是你对一个人很熟悉了,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就可以把那个人给辨认出来了,但是你对一个陌生的接触很少的人,当你再看到他的时候你未必会立刻把他辨认出来。(观后感 www.guanhougan.net)stahl,wisese和schweinberger是高加索人做被试,把高加索人分为有异族面孔接触和无异族面孔接触得两组被试,让被试进行“学习—再认”判断,观看人脑发出的n170波,发现异族面孔所诱发的n170波幅比本族面孔所诱发的波幅要大,如果增加被试对异族面孔的接触经验,会发现随着接触得多,异族面孔诱发的额n70波幅与本族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之间的差值会变小,这说明了对于本民族的人人们是有面孔认知经验的,越熟悉,再认率越高。

    同样,一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人在大脑中就有“内群”和“外群”之分,也不可以说对于异族人具有排斥作用,所以,接下来还要进行实验对照。ito和urland采用p200和n200,是对不同种族面孔的注意偏向和分类差异,p200更多地指向消极性信息,n200常常与认知控制有关。他们不仅仅拿白人当被试,而且还有黑人,果然不出我所料,让白人被试一招种族(黑人,白人)或者性别(男,女)对面孔照片进行分类,当白人作为被试时,看黑人面孔照片引发更大的p200,看自己本民族人的面孔照片引发的更多是n200.反过来,黑人作为被试的时候,他们看本族人面孔照片引发更多的也是n200,看白人面孔照片引发更多的是p200.

    更具有科学性的是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磁共振技术通路(fmri),同样是对本族,异族对面孔进行分类,发现对异族分类时激活杏仁核,对本族分类时激活梭状回。实验在我看来似乎是结束了,但是仍然存在疑问,到底梭状回是对本族,异族敏感还是对内外群体敏感呢?所以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试告知已经被随机分到了两个互相竞争中一

  • 3、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读后感(3)篇

    1、认知盈余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把有知识,爱分享的人的自由时间加在一起,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由于基数大,每一个微小的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世界正在因为你的一个动作而变得不一样,因为你可以连接很多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2、自由时间的价值,我们的工作任务不同,作息时间不一,但总体上,我们的自由时间还是多了。美国人每年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是2000亿小时,中国人可能看电视时间少点,原因可能是去喝酒吃肉吹牛逼,k歌跳舞搓麻将,或者刷微博、聊天、玩游戏了。但是我们时常会发现,酒解决不了孤独,游戏之后是空虚,聊天之后还是寂寞,微博刷得脑袋疼,对这些事情投入时间越多,我们得到的快乐越少,焦虑却越多,价值感几近于无。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我们的自由时间呢?n3、爱上一场认真的消遣。我们做事情都有动机,利益并不总是排在第一位,我们喜欢自治(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和胜任的感觉(i can make it),也渴望成为某一组织的成员,以及表达慷慨的机会,求知上进和融入无私集体也是我们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做什么?做一些能够满足我们求知欲,培养上进心的事情,做一些公益的,无私的,有益于集体的事情。时间是自己的,做什么都是自己做主。4、如何利用自由时间的力量。起步阶段,注意从小做起(不贪大,小而精),多问为什么(需求考察),行为追随机会(动机分析),默认的胜利(价值选择);成长阶段,注重因人而异,把握亲密感的建立边界,以及不怕犯错,试错改错,不断完善,把握人性主观动机,适应新变化。

    “认知盈余”指的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拥有丰富知识背景的人,在分享欲望的推动下,他们的时间产生的巨大效应。本书作者首先探讨的是个人与群体的特点与彼此间协作。群体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在意识到某一行为具有长期利益,不遵守某一行为会有短期损失的情况下,人们将循规行事。越着手于公共社会问题的群体内部威胁越大,因此越需要严格治理,只有在一定治理机制的前提下“人性本善”才能在群体中成立。作者还探讨了人如何将个人认知盈余转化为具有公共价值的认知盈余。他提出了转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方法,动机,机会。机会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而触手可得,我们只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共享的平台发声创造价值。动机包含个人动机因素和社会动机因素,更多的社会因素会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关于方法,书中给出了分享的四种形式: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共分享,

  • 4、 《认知天性》读后感800字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天性是人类的学习基础,人类总是以为死记硬背就可以牢牢记住,但是世事难料,死记硬背不但没记住,还忘得更快,活生生的打脸。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现学现用,然后灵活运用,这句没错,只不过都已经死记硬背,脑子也是转不过来了,那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nonono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学习得是否牢靠,是否学得好,学得不好,有时候迷茫感觉这个世界总是自私,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差不多一样的机会,差不多的运气,不过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就占了优势。只不过开始有优势也不一定真的比其他的人强,起点与终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每天慢人一步,那么,你抬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从一个领头的人被人抛到了身后,那么一大段距离,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过是知识的认知,知识的深度,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一个想把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而且灵活的运用当然是要大脑的容量和运转速度,容量越大知识越多,在这个容量是无限的大脑,只看你是否真的想记,而大脑的运用,要靠自己也要靠营养,经常的运转和适当的加上润滑油和冷却可以使大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力就是学习的主力,而这个功能有好有弱,只有看你自己如何的调整零件,零件放对了,那么就非常耐用。

    勤劳就是学习的主要,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懒惰就会毁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太懒了就不想去学习,不想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你身上的一切优点也会慢慢变成了缺点,也就是你的缺口。所以当你穿项链的时候,如果绳子没有打个结,那么你穿的项链就变得无用了。如果不好好地把学到的打个结,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流失。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记忆和解读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把每个学习的每个方面都理解得非常透彻。

  • 5、 《算法与认知》读后感

    《算法与认知》读后感

    文/申同学

    算法定义: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

    算法特性:简单粗暴,底层中立,六亲不认,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算法分类:计算类,判断类。

    判断类算法:典型代表进化论,就适者生存这一个判断原则。就像上学考试,考线升学,不过线靠边。

    计算类算法:典型代表加工工艺,必须有先后有方法。学校每天排课,晚自习,按部就班的学习。

    认知精进的过程,不仅是学习各种已有算法的过程,也是利用各种判断类算法去循环筛选出正确的计算类算法的过程。

    算法本身是简单粗暴的,但是寻找算法的过程确实坎坷无限。进化论出现以前,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探索,物理书上那么多公式,也不是物理学家随便拍脑门就写下来的。现在想想,我们真是幸运啊,我们生下来就有这么多现成的算法,让我们活的明朗了好多。回看古人,简直是活在黑暗里。正如: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

    一个人的智商,应该就是他清楚的知道的所有算法的总和吧?因为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解决算法。算法越多,能快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最后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知道算法前后的差距:你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相对于有限的时间,房子是无限多的,你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房子都看一遍再去做出选择,因为在你看房子的同时,你看过的房子有可能被别人买走。当然你看房子的时间越长,数据就越多,你越可能选出最好的房子。这里产生的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在没有得到对应算法之前,那你就蒙吧,慢慢碰运气。但如果你认知里面有这个算法,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下面抄袭一段。

    关于如何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个方法:分两段就行,第一段的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比如,你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那你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看房,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从第12天开始,遇见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就毫不犹豫地下手。

    精进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个个算法的过程。加油吧。

  • 6、 《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

    《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

    经营起多年没用过的微信公众号了。是因为这一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并非天生确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最近我的祖师爷,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导师的导师,所谓叫他祖师爷)的荣誉被摘,因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为人种和基因存在差异

    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所以,东亚人的智商优势,恰恰是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文明的照耀下成长的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祖先的思考方式,会比那些原始村落长大的小孩更容易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产。

    回到正题,说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的过程,本质就是知识链与记忆结。本书针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三部曲:学习阶段的随时检索,学习过后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和在学习时穿

  • 7、 《线粒体与认知老化》读后感
    《线粒体与认知老化》读后感 2011704103林薇 文章从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了线粒体和认知老化的关系,介绍了线粒体在数量、分布及其能量供应,ca2+浓度的维持,引发神经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基因等几个方面对认知老化产生的影响,描述了老化过程中线粒体功能失常引起的认知障碍。 文章开头介绍了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其主要是结构有内膜、外膜、存在总多酶系的基质及dna、rna组成,线粒体也是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对糖、脂肪、氨基酸的氧化,产生大量atp功能。同时线粒体还有另一重要功能线粒体跨内外膜电化学梯度执行的摄取ca2+的功能,并通过2na+/ca2+交换系统和大分子通透性转移孔道,将线粒体内积累的ca2+释放到细胞浆中,从而保持了线粒体以及细胞浆的ca2+平衡。 由于构成认知的生物学基础是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神经元中,存在着大量的供能细胞器―线粒体。所以线粒体的细微变化影响着神经元的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神经系统,从而对认知产生影响。而文章第二段则展开将此作用产生的机制。首先通过bertoni-freddari的报道及有关研究结果说明线粒体数量、分布、产能与认知老化所成的反比关系。然后对线粒体中ca2+在学习记忆老化中的作用进行科学性解释,并由于线粒体对ca+浓度维持的重要作用,而说明线粒体对认知老化的影响。( )然后,一研究表明一蛋白质异常使线粒体无法正常监管ca2+,导致细胞ca2+浓度升高导致细胞死亡而说明线粒体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产生认知老化。最后由于基因能够编码蛋白质,通过皮埃尔·罗贝尔及其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及最近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与认知老化之间的关系。 最后作者展望通过对线粒体与认知老化的深入研究,对认知老化机制有进一步了解并为认知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理论,人们在婴儿时期的神经纤维间连接网络非常紧密。然后随着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部分经常使用的神经纤维间保持并加强着紧密的联系,而部分神经纤维由于长期闲置而逐渐断裂,或者说部分神经元链凋亡。因而人们在年纪小的时候的学习认知会比老了之后更加容易。而这篇文章从线粒体的角度说明了其对神经细胞凋亡产生的作用,神经细胞的最终归宿是细胞凋亡,在发育过程中有50%的神经细胞将凋亡。神经细胞大量凋亡是产生认知老化的原因
  • 8、 认知战读后感书评欣赏

    《认知战》是一部由谈云海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商业的认识,商业靠的是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的发展。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有些书是用来刷新你的认知的,比如这一本《认知战》。

    书里的很多概念和观念都和我现有的认知相反,比如常规的市场调研是没有什么用的,企业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更稳妥,源点顾客、非顾客、认知大于事实、长处原则等提法和概念对我这个定位小白也是非常新鲜的。谈一下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点吧。

    常规的市场调研是否有必要?从市场调研里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指引我们未来产品的走向?应该说一般情况下,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非顾客,其实也就是消费者,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没有专业能力,搞不懂;没时间,没兴趣,不关心;认为自己懂,还得装;路径依赖,懒于改变;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概括起来就是,顾客其实很不专业,而且也不愿意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清楚产品的信息,但是他们往往装得很专业。所以怎么能够把这么重要的决定权来交给非顾客呢?因此,我觉得这种广撒网式的市场调研,其实不如你深入去和几个懂行的人聊一聊得来的信息多。

    从入职以来,我也做过大大小小几次调研,设计过几次调查问卷。但是现在回忆起来,总体感觉就是很虚。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其实有两次,一次是我和鲁丽一起去砂子塘小学调研有声成语的样张,一次是去和彭老师讨论彩图小成语的修订细则。这两次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一对一看到了真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能够穷尽性地进行提问,去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而我感觉比较虚的调查,一是因为前期没有充足的准备,包括问卷的设计和前期对调研方面的深入了解,另则来自于对调研结果的不充分利用。这都会导致我自己内心觉得不踏实。调查问卷很多类,我在此只是认为那种()由顾客来决定走向的调研问卷没什么很大必要。毕竟最了解产品的是设计者,对辞书来说就是我们编辑,因此我们也需要足够专业,才能够规划好产品走向。《重版出来》里中田主编说过一句话:怎么能在这种只看数据的会上决定我们珍贵的杂志的未来呢?(可能不太准确)深以为然,怎么能够让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消费者来决定我们这么严谨的辞书的编排呢?哈哈,聚美的老总陈欧,发布了一条微博:双11快到了,想要聚美做啥活动?给我留言吧。可能以前我真的会单纯地觉得,ok,今年的聚美11怎么嗨玩,都由

  • 9、 认知天性读后感11篇

    你是否想要高你的读后感写作质量呢?通过沉下心来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看法时。通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震撼是非常好的手段,以下的内容“认知天性读后感”是小编特意为您准备的,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2)

    《认知天性》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所以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里讲,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

    教育学家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的读不停的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

  • 10、 认知天性读后感600字

    《认知天性》是一部由彼得布朗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有利于大脑的简单的学习方法,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帮助。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阅读时间拿出牛津树的英文书,起先让姐姐读,读完之后问她:你记住了什么?姐姐很茫然,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妈妈对其解释原因:重复读但是读完就忘,只是给自己制造掌握知识的假象,回忆起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积累的知识,你读完没有记住,那书还是作者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你读完这本书,记住了主要信息,如果在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那才是你真正获得的财富。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又拿五本书,每读完一本立刻合上,因为在读的时候就开始用心记忆,在合上书之后检索记忆的内容,5本都轻松的背出来。等再过几天拿出这几本书让姐姐回忆,在脑中检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收获。接下来每天给她几本书去记忆,循环往复一点点向前推进练习。

    选取书的难度是逐渐向上推进的,对姐姐来说是简单的合意的困难。起先给予姐姐成功的喜悦和掌控感,发动内在学习的动力。让姐姐体会到只要我想一定能做到的感觉,接受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即使检索有错误,也给予肯定,再翻开书检查自己错误的地方,印象更加深刻。错误的地方只是我们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修正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的向上突破。

    接下来会加入中文绘本让姐姐复述故事内容,一起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穿插多样性的进行检索练习。刻意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问题,妈妈会及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本,尝试不同的办法将计划再向前推进。抱着一颗成长的心态在学习,上升的通道是不易的,做个自律的妈妈,言传身教,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12-21

  • 2019-10-29

  • 2023-02-22

  • 2019-10-19

  • 2019-11-06

  • 2023-01-03

  • 2021-08-23

  • 2022-04-08

  • 2022-12-13

  • 2022-02-02

  • 2023-05-11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3-02-2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6

  • 2019-10-11

  • 2019-11-16

  • 2021-12-21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1-04-10

  • 2022-10-28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认知盈余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认知盈余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认知盈余读后感、2024认知盈余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