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复杂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复杂读后感800字

复杂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25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25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2500字

知识的继承和传播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管别人的思想给你带来多少改变,别人都仅仅是一个引子,真正改变你们的还是自己。突破认知围城,提升认知格局,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在定义我们的人生。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知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一开始做事的方向对了,之后做的事情很容易就事半功倍;而若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之后不论再怎么努力,我们都无法扭转颓势。而认知的差距,正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

认知是我们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一副眼镜,透过它来观察世界做出反应。一旦这副眼镜蒙上灰尘或者变成有色眼镜,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反应就会出现偏差。很不幸的是,人类的大脑有着天生的弱点,很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和认知偏见,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颠覆错误认知,实现认知升级,才是打造非凡竞争力,开启开挂人生的关键第一步。

蔡垒磊在本书中用平实睿智的语言指出了33个颠覆认知的现实真相,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弄懂世界,并提出了打造认知优势的80条方法和路径。在他看来,要在当今的复杂时代做个明白人,必须要在认知上下狠功夫,突破思维定势和认知障碍。重点是在“认、知、行”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突破。

首先,要做到“认”,识别出自身存在那些认知误区。“道理我都懂,就是懒”、“运气不好”、“努力拼搏就能成功”、“省钱是一种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认知。这些认知一方面是由于大脑的内在机制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周围环境、文化氛围以及教育培训长期熏陶的结果。大脑其实并不可靠,总是喜欢在潜移默化中被欺骗,存在“证实偏差”。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等都是我们存在证实偏差的有力证据,第一印象不错,那么就可以托付终身吗?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那么工作也能做到干净利落吗?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是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将其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不经意之间上当受骗。大脑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喜欢待在舒适区,不愿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于是就产生了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等等表现。而事实上,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比如说懒这回事,如果稍微勤快一下就能够得到丰厚奖励,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懒惰。但是,当丰厚的奖励比较遥远或者远到看不清楚,很多人的勤快的动力就会被大幅削弱,懒的特性就显示出来。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于是他们选择努力。所以说,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等等,都源于认知能力受限。

其次,要懂得“知”,知道如何改变思维获取新知。更新认知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学习。但是学习也并非盲目的学习,而要学习那些“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客观是指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被验证的是指经过客观现实检验的内容;相对正确的是指在现阶段可行的。

要获取这些“真正的知识”有很多途径,包括实践和阅读等等,阅读则是最便捷、做常见的方式,而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打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是要学会完善“元知识”。元知识就是我们大脑中的底层知识,元知识出现问题,不管你用多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几乎都是有问题的。要升级认知,首先就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往自己的脑子里加正确的东西,并慢慢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一个粗浅的小体系。

二是要学会深度思考。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这种低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因此,深度思考主要是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清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三是要学会分享。要用分享的办法让知识体系尽量圆满,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哪里有瑕疵,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随着分享次数的增多,就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在融合这些观点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知识体系查漏补缺的任务。更新知识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践行、反复实施上述步骤,才能让知识体系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最后,要做到“行”,用正确的认知指导生活。知易行难,升级认知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实践,将理性的思维和高级的认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认知突围》在金钱、时间、关系和人生等方面实施认知突围提出了“行”的建议。关于金钱,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不要抗拒它,认清自己对金钱的渴望程度,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进一步纠正那些对待金钱的错误方式,得到获取金钱的正确姿势。

要挣到钱,

一是要寻找到难以替代性,

二是避开那些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学会一些重合率高的组合技能,比如逻辑思维、公开演讲、营销能力等等。

三是要让别人挣到钱,实现双向提供价值。

四是学会用风险获利。

关于时间,注意力才是计算有效时间的关键,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就相当于变相延长寿命,赚到更多的时间。

关于关系,人与人交往的本质都是为了自己,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找准自己的定位,少做无用功,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关于人生,不要惧怕努力没有回报,要用于打破自己的积累提升格局,体验不同的经历丰富人生经历。这有这样,理清人生的逻辑,我们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毕淑敏曾经有句名言:“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因为它不属于冥冥之中任何未知的力量,而只属于我的心。我可以支配它,去干我想干的任何一件事情。” 的确,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安排好自己的命运,不在于财富积累,也不在于个人的单项技能,而在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你就能开启开挂的人生,变成不一样的自己。《认知突围》提供了突破的方法和开挂的技巧,对于想要改变的你,大有裨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将"拖延症"甩在身后

廖峻伟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书在围绕全球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大开大合之下,亦有曲径通幽般谙合我心意的所在,书中提到,当今社会即将迎来一个兴趣社会,每一个人可以基于自由意志,去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这正如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将兴趣、工作、事业三者结合一起,并在此过程产生价值、做出贡献,获得认同。回到现实,面前的任务或工作是你必须要做的,这和兴趣或喜好像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是相反的,这样往往会削弱主观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现实世界复杂纷繁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模糊的结果与目的关联导向性,进一步造成行动的迟缓,同时产生强烈的焦虑、负罪感。拖拉、负罪、焦虑这三项凑齐了,即当下特别普遍的一种存在"拖延症",这影响了日常工作和学习,并严重困扰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拖延症"它到底是不是病呢?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外在设定了一个标准,然后认为是错的,并自认为这叫病,然后来治。人类历史上好多东西都被当作过病,比如说左撇子。中国大多数左撇子从小就被家长矫正过来了,他们如今都是用右手写字,这就是从小矫治的结果。你说用左手写字有什么问题,我拖延着就是不纠正又会怎样呢?纵贯历史和当今世界,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从卓别林到赵本山,都是左撇子。当今,甚至有人直接提出,左撇子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其实远远高于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左撇子之所以能成为天才的象征,是因为他们长于右脑思维。某些医学机构研究也提出了相关支持性结论,就大脑的左右分工、以及左右脑交互控制对侧肢体的情况来看,左撇子应当更聪明一些。可能这个例子有些生硬,但我赞同的一个观点是,"拖延症"不是一种病,它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礼物,是现代社会的目的性、正当性等一切形成的海市蜃楼,更是你想把握这一生、想让这一生过得美好就必须要去克服的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书关于"拖延症"的阐述娓娓道来,恰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般由里及外,由浅入深,卸下包袱,追根溯源,还原本真的自然呈现与揭示,不管你接不接受,反正我觉得还是挺有用的。

一、"人法地", 见招拆招

与"拖延症"斗争的小三招。

第一招,把那些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的劳动。很多人拖延,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因为懒,而是在那些创造性的事情上,他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要求,他要求自己做到自己根本达不到的水平,所以才会一直拖着、等着。比方说我通读《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后,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也不清楚从何而起,我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个5分钟,然后就去搞东搞西的。怎么办,我随便翻到中书中一章,从头到尾度一遍,顺便把我觉得有用的文字,整段整段的抄下来,然后进行排列组合,这样慢慢水到渠成,灵感它自己就来了,我一气呵成完成了"连接贯穿,去冗补漏,描眉画眼,扣题点睛"等一系列动作。

第二招,"让种子飞一会儿".就是不管这件事多不情愿去干,先把这事了解一下,然后才把它搁下,虽然之后在搞东搞西,但思想的"种子"已经种下了。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惊奇的发现,"种子"已跃跃欲试的破土而出了,剩下的事当然就好办多了 .比如高考作文的一项应试秘籍,那是众人皆知的秘密,拿到语文卷子之后,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做题,先翻到最后一页,看作文题,看懂了就搁下,然后从第一道题开始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这个时候你在做前面的题,没特意去想作文的事,但是因为你看过这个作文题,所以这篇作文的构思,已经在你的心里开始生长、发芽,"飞了一会儿"了。当你把前面的题全部做完,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构思,这是一个很节省时间的方法。我对付自己的"拖延症",也经常用这个方法,就是不管这件事我多不情愿去干,我会强迫自己先干一阵子,把这事了解一下,然后才把它搁下,虽然我之后在搞东搞西,但是我知道那个种子在生长。所以一旦时间来不及了,我必须要开始干的时候,就能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把它干完。

第三招,就是将个人的任务放在群体环境下,"拖延症"会消解很大一部分。看过一个段子,说有一个人,某天晚上终于要开始做创意方案了。他回到家打开了电脑,想想这个工作这么重要,决定要先调整好心态。所以他先吃了一碟瓜子,又啃了一只鸡爪,接着吃了三个巧克力派,身体调整得不错,但是心情还没调适好。于是,他又洗了一个澡,洗完之后擦了一遍爽肤水,又擦了三遍爽肤露。他又觉得这个氛围还不太对,便给自己泡了一壶香香的菊花茶。终于可以心如止水了,然后,他看着那个打开的word文档,睡着了。如果加班的地点改在单位的话,恐怕他就没有嗑瓜子的想法,更没有洗澡的念头了,此时只有下班"闪人"这一巨大冲动,催促着你赶快做完手头的工作。

二、"地法天",变害为利

有时候拖延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那我们能不能将消极转换成积极呢。约翰·佩里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著有《拖拉一点也无妨》,他曾经欠出版社一部书稿,就一直拖,一想到这件事就头疼。那他是怎么办的呢?他就跑到宿舍去跟学生聊天。时间一长,他在出版社眼里已经是全无信用了,但没关系,学生突然喜欢他了,居然还成为了斯坦福大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青年老师,并因此得了很多奖。这就将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比方说,你现在要写一份年终总结报告,可你就是不愿意开始写,你就是想拖着。好,你一旦意识到要拖这件事,那你今天就找几件你曾经拖延下来的计划任务,比如说把家里的账单清理一下,把自己电脑桌面上的文件给整理一下,看一本你一直拖着没看的书。为了拖那件事,你可以把以前拖的这几件有价值的事情给干了。

你们可能说这样不是很靠谱,但我觉得还行。因为,你既然有拖延症,就说明你克服不了,你把这件事搁在这儿,去做大量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说聊个QQ、打个游戏,最后实在不行,你干脆躺在沙发里看电视,你始终都不会去做那件事,而且你这一天也将会过得毫无价值。与此相比,暂时放下你要拖延的事情,去做其它积极的事情,好坏立显,有时候差距达到了"孙悟空翻一个跟头的距离".另外,还有这样的可能,当初你要放下的事情,因为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已变得不在重要;甚至现在看来成为有先见之明的选择,这都是大有可能的。

我们就是要找一堆有价值的事情,让它们之间互相交织。即使你东路不通,走西路也行啊,因为你毕竟做了一点儿有价值的事情。

三、"天法道",专注于行

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老大爷,家里有一块草坪,一群小孩经常在那儿踢球,把草坪弄得乱七八糟。老大爷怎么说,他们都不听,他就想了一个招。一天,他就跟那帮小孩说:"我很寂寞,你们天天来踢球给我看,我表示非常赞赏。这样吧,你们每次来踢球,我就给你们一块钱作为奖赏,但你们每天都来,好不好?"孩子们很高兴地答应了。过了几天,老大爷说:"我现在穷了,只能给你们五毛钱了。"孩子们也很高兴,五毛就五毛。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大爷说:"这五毛钱我也给不起了,我要破产了。"孩子们说:"五毛钱都不给,我们才不踢给你看呢!"他们就走了,从此再也不来了。这就是老大爷用的招,达到了孩子们不再来踢球的目的。这个故事结论:哪怕一个人爱干一件事,只要他感受到这件事上面有一点点被强加目的干扰,他就倾向于躲避这个任务。

但在我10年的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人,担任过市级重要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经历丰富、业绩骄人……,但由于非主观原因陷入了"停顿",但其没有因委屈而泄气、没有困难而气馁,更没有因失去"登顶揽胜"的机会而停下铿锵的脚步,这是源于何种驱动力呢?

我曾试图找到注解,但在此过程中发现,类似"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心灵鸡汤已显如此的不堪,我并不否认那些言论的正确性,我只是觉得有些论调可能矫情了些。现实世界的精彩,是由于事情的纷繁复杂和人的不可捉摸,你不可能在每个面上都"玲珑剔透",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使用,力学上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将力量于集中于一点,瞬间就能产生强大的破坏性。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我想练习过瑜伽的人一定对此深表赞同。坚持跑步的人也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跑步中时,那迈出的单调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这就是为什么绕着200米的跑道我能跑上30圈的缘故,因为投入而有乐趣,因为乐趣继而坚持。

四、"道法自然",将心打开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类似的经验,给家里的老人买了最新款电视机,可老人往往连研究怎么开机的兴趣都没有。这是智力问题吗?不一定,只是因为新事物和他过往的知识结构、和他所熟悉的世界不匹配,不匹配自然就会抗拒,这就是老了嘛。也如,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的一句话:"老兵不死,他们只是凋零。"这句话当然是夸奖老兵的,但在这个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又可以有一番全新的解释吗?有些人虽然没有死,但是因为他的生命开始封闭,陷入漫长的停顿般的拖延状态,所以他已经凋谢了。当我们面对创造性的工作,并由于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要求,要求自己做到暂且或根本达不到的水平,于是乎,我们不自主的一直拖着、等着 .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这儿。能不能把生命再次打开,去接受那些全新未知的事物;去面对可能失败、不完美带来恐惧感。

"见招拆招、变害为利、专注于行、将心打开",对于"拖延症"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帮你不去做一只为逃避而把头躲进沙里的鸵鸟,可以将"拖延症"甩在身后,最好是甩到看不见的地方,这样你前方的路明亮了,跑起也就更自如了。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800字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800字

这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系列书籍之一,讲了些故事和道理,像一本好多书籍的读后感和启示录。据说他的脱口秀展示了他知识的广博,说话风趣,本书的风格也比较轻松。
书里讲到的一些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比如个人的崛起导致组织的不可控制性增加,比如沙堆实验反映的不确定性,比如创业的模式与投资的疯狂等等。
“个人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世界不可预测,这个世界不可控制。面对一个越来越像生态系统,越来越不像机械组织的世界,必须拿出一种园丁精神,像园丁看护花草那样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些花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维护它的生态,帮助它成长。”
书里提到的与拖延症斗争的三招,感觉还是比较实际:
第一招,把那些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的劳动。(我经常写文件写不出来的时候,先复制、粘贴,或者照着书敲字。)
第二招,“让种子飞一会儿”,先把事情了解一下,然后再把它搁下。(往往飞很久。。。)
第三招,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人的任务时就会拖延,而在群体压力下,拖延症会消解很大一部分。(大家开个会,就拖不下去了。)
有一段话,我差点又信了。“在传统社会里,我们经常要判断一件事靠谱不靠谱,但在现代社会里,没必要这么想,不靠谱又何妨?只要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呈现出来的精神,以及方方面面你能整合的资源,让所有人看到了,你就获得了够到另外一棵竹子的资本。即使事情本身失败了,你的后半生也自然会有人接盘。”然而刚刚发生的80后创业明星茅侃侃自杀事件,突显出创业者的巨大压力,不是有人接盘能够解决的。
就如书中所写:“我们一定要跳出别人给我们设计好的因果论的框框去想问题。”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真正要去面对问题的是个人,问题背后的情势复杂而多变,成功需要做对一系列的决策,而做错一个决策就有可能是致命的。在这个迷茫的时代,做个明白人,不易。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书摘:

思考:

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的尽头是标准化,互联网时代的工业生产还有尽头么,但我想起点应该是差异化,精细化。市场高度细分,产品高度差异。

大公司继续发展,平台趋势加强,小公司机会更多,细分市场立足。巨舰铁索连舟,轻船千帆竞渡。

通读此书,收获有二。一是了解了些趣闻轶事,二是得到了一份可靠的推荐书单。

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很多举例太勉强,为了有趣牺牲严谨或者根本逻辑不通。常常不顾事实,轻巧得预设立场,然后就着自己的论断阐述。对经过互联网浸淫和普遍义务教育的年轻一代更是有些误判。而对自己未了解的领域行文略酸,有失风度和水准。(只是自我感觉)

评价:

总的来说适合碎片时间里看两眼,足够有趣可以看的下去,缺少理性不能奉为圭臬,好在至少没觉得时间浪费了。

罗胖确实厉害,但只看完此书,我还只能说他的厉害之处在于思想之外的地方。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这话讲的就蛮大的,这么自信。是真明白,还是自以为明白?我不知道,也无所谓。罗胖子,知晓他是从年会某老师的介绍。每天早60s的语音,持续的坚持,让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推崇。他卖书,就需要读书,去推荐书。他说他是知识服务商。他也常常说,自己是臭奸商,又说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嗯,就这样一个臭奸商,他整了个20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今年是倒数第18年,盛况是空前。一点都不怀疑他能坚持去做,从60s是看得出来。想到了微博里钟楼的铛铛铛。真实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问罗胖,他好像说是留给自己未来孩子的礼物。但或许,不是。似乎并不重要,总之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事儿持续去做,一定会很了不起。他是不是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我不知道。他在书里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刷新了个人思维方式。谈一个,因果。平时个许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此因彼果,其中关系经不住推敲。大多的因果关系,实质上可能是自认为的因。休谟说:“哪有什么因果关系?无非是外在世界一堆相关联的事物而已,是在人的脑子里把它拼成了因果关系,就是说故事嘛”。所以,想问题一定要跳出别人给我们设计后的因果论框架。像智者一样思考。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其可能地避免不幸。某些果是不可避免,无须人为调取因,强行关联以让内心接受而丧失掉了该有的勇气和斗志。直面它,正视它,感知它,是该做的。爱默生也说过,一个人在集体中,就容易按别人的想法思考;在孤独的时候,就容易按自己的想法思考。而真正的牛人,就是在集体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人。众人皆说如此这般,请稍微迟疑一秒,思辨方能明晰“真相”。反套路的招数得要学习。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新颖观点,还不错。比如国富论后的英国殖民思路、不可逆的拖延症患者在高价值区结构性拖延、传说化的富兰克林的商人思维、灯塔背后的系统思考模式等等……n推荐小伙伴们得空去翻。珉炜大哥哥@2018年01月03日 凌晨1:12n

我们生活在一个愈加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周遭的人和事瞬息万变。这又是一个充满机遇,个人自由崛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如何活得明白,活得幸福?反观历史,重新发现一些生活的哲学,也是幸福的哲学。

1.活在趋势中。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兴趣。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使命。

2.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有大喇叭不如有真朋友。

3.保持并承认人的本性:好奇和欲望。

4.有远大的目标,优质的资源,而若没有兴趣,终究一事无成。

《做书》读后感2500字


虽然入行才一年多,李昕编辑的《做书》我读起来却感到很有共鸣,因为书里干货满满,都是前人走过、并且我正在走的路,希望我在今后能借他的经验少走弯路、多创价值。

一、编辑的基本功专业训练和人文修养

专业训练首先是学科性的训练,目的就是要抓质量。比如我们辞书部就有英语组和汉语组,有学科之分,虽然偶尔会互相帮忙做专项,但术业有专攻,肯定是无法互相替代的。专业训练其次是编辑作为一个职业所需要的训练,目的就是要做出符合读者期待的书。作者着重提到编辑要做一个杂家,知识面要更广,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这一点辞书编辑比起其他人文编辑可能体会更深刻。曾教授(国家语委兼职研究员、台湾东吴大学曾泰元教授)在讲座中就提到韦氏里的一些球类知识,像棒球这类在中国十分冷门的运动很少有人了解,编辑只能查维基百科进行突击性学习。作者也提到博比专更重要,做杂家可以解决编辑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做专家则可解决编辑工作中的繁难问题。

编辑应先做杂家,再朝专家的方向努力。毕竟编辑的任务主要是做书而不是做研究。曾教授就是专家,我一个硕士水平与他还是有很大差距,但可以向他学习,在做书时遇到繁难问题向他请教,这样我的学科专业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而后做书的质量又能提升一个层次,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编辑培育人文精神和积累人文修养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编辑成为杂家要多读书,文、史、哲等无所不涉猎。作者推荐读书一是读经典读物;二是读当下备受好评的新书。去年公司就举办了读书会,我参加过一次,读的是《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早就知道这本畅销书,但如果不是读书会我真的可能不会去看。会上大家都谈到各自的理想与现实,也看得出来通过一本书每个人都能得到点什么,都有所反思。

二、编辑的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方面来说,编辑的选题策划要服从出版社的战略考虑。出版社发展要走专业化道路,要认定发展方向,要成规模、成板块、成产品线地做,比如商务印书馆做工具书,做学术书,这是两个大板块,现在商务印书馆要发展管理板块,也是成批的管理书一起做。这一点从我们部门的产品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英语板块有许多成套系的书,比如英语经典、彩色经典等,每个套系都采用统一的封面设计,在书店看起来十分打眼。作者后文讲到整体创新时也提到要通过经营一个图书板块或产品线,打造出版品牌。这种创新对于一个出版社的发展,远比编辑一时一地的、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出版项目和选题中的创新来的更重要。

出版社的战略考虑有两个原则:1.不熟不做;2.做不出优势的不做。要想做出优势需要四个条件:品牌、人才、资源、渠道,至少占三条。三联也曾尝试做一些工具书,有中国社科院专业人员也有中学老师,质量有保证,但品牌、渠道没有优势,因而没有成功。现在我们英语组要打造自己的双解品牌,人才、资源、渠道基本到齐,人才有专家、学者,有经验丰富的老师,资源有双解旧版的蓝本,渠道有网络有地面,这三种条件发挥到极致做出优势,品牌自然会慢慢树立起来。

小方面来说,编辑的策划包括创新以及宣传推广和营销策划。创新一种是发现已有的社会创新,就是作者所提供的创造性成果。另一种是自主创新,编创合一。我们部门的辞书就是采用编创合一的方法,更能体现编辑自身的创新性。第三种是形式的创新,包括材料、设计、制作和包装。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会对内容发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内容的创新是为作品创造价值,形式的创新相当于为作品增值。给书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从封面到内文的设计排版、使用材料、制作工艺等等,一直到定价、印数、发行策略,都是编辑策划要考虑的。比如我们彩图经典的网络版两本新书,内容上变化不大,但仅仅封面和开本发生了变化,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

虽然定价高但卖得仍然很好,加印了一轮又一轮,这就是通过形式创新实现的增值。但这个方面的创新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我的电脑上像pS等软件只有检查封面文字才打开不免有点浪费。不久前向朱薇朱总学了怎样制作纸箱文件,虽然能做出来但花的时间太长,因而还需要私下训练、熟能生巧。而且培养审美也是培养书感的一个必要部分,这是我要补上的一课。

编辑的宣传推广和营销策划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其实有涉及。比如去株洲下书店了解市场的同时进行宣传,这时就有同事发现其他公司销售的一些策略,搞抽奖活动之类的。之前总觉得这是销售的活儿,并没有很上心,看了《做书》才发现还有那么多营销手段。而且下到书店我发现店员对图书内容不了解,给读者推荐错了书,给小学生推荐高中生的词典。所以编辑也应该给销售出点策划意见,像这种情况给书店发几张每个套系的海报应该就可以避免,销售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每个套系的读者对象。这样店员码垛的时候可以有清晰的分类,给读者推荐也就更容易了。书中提到的微博和微信营销也是我们部门在做的,比如写微信稿件,这也是一个慢慢积累读者客户的过程。

三、编辑的案头能力

案头工作主要是为确保出版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形式技术方面的质量。内容的质量又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艺术质量。编辑技术方面的质量,包括是否符合出版规范,是否达到各种出版要求,包括书中的错别字不能太多,低于万分之一的差错率。这些都是我们编辑在工作、培训中都在时时注意的问题,经常性的测试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和复习。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就在的、地、得上犯过错,一本书小到错别字、标点符号,大到整段的抄袭都不能放过。他也提出了自己为减少差错的办法,就是发稿前做多做专项检查,这也是我们编辑的一贯做法。

作者提到改稿的一般原则:1.尊重作者的风格;2.修改必须符合作者的原意;3.能不改尽量不改;4.只解决是否正确的问题,不解决怎样更好的问题。第四点讲到了翻译的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有文采。我的专业是翻译,看到这里很亲切,但这也是英语组编辑经常头疼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中文译文有点别扭、但又不能说它不对的问题,这里作者给出了解答,那就是确保准确、通顺即可,不用想破头去翻出更好的译文。

最后作者讲述了案头工作的三幅笔墨。第一,个性化笔墨。主要是编辑适应作者的文风。因为我们是采取编创合一,所以我们就要注意每个人审稿风格的一致。第二,公文笔墨。比如选题申报材料的撰写。第三,宣传推广笔墨。之前做双解策划的时候,朱总要求我们每人想一句书的宣传语,实际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无论是写宣传语还是微信稿件,让文字有吸引力确实是编辑需要通过笔头锻炼的。

四、编辑的交往能力

作者在书中说编辑要一手编、一手写才容易赢得作者的信任。不久前写过一篇编辑手札。虽然只是一篇小小的心得,才四个例子,但居然得到了曾教授的赞扬。我想这也算以文会友,增强他对我们这个年轻的编辑团队的信任感吧。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500字


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己擦肩而过,加之开复先生在我心目中一贯的良师形象,使得《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我当然之选。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厚望。

书中,开复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

这本书大多的观点在开复老师先前的文章中已有阐述,对于拜读过那些文章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全新的观点。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所有散落于各处的观点系统化,汇集成册,让人一次领略,就如同转瞬之间遍览名山大川一般,痛快!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了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得以重视自己曾经忽略的一些东西。课前的预习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反之,仅仅被动接受一本书带给你的内容并不意味可以深刻的理解。一本好书,不同的人品味,感受差之甚远。工作的几年,我学会了思考,而这本书上的内容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时间里思考的问题,许多道理都是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得以悟出,无意间的预习让我从阅读中得到了更多的震动。虽然感叹开复先生没有早点完成此书,但转念,即便那时我读到此书,没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对于开复先生的箴言,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体会。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详细说来,感悟有三点:

感悟其一: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此,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结合当下的工作,首先,摆正工作心态,这是成功的基础。在平时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历程。在刚工作的时候,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有时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样的心态首先让我失去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显得很消极,没有正确的心态,连成功的基础也没有,如何到达成功?所以,只要我争取摆正心态,积极面对一切,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次,在生活、工作中要诚信待人,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行。尤其在对待老同志方面,老同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一名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人员,要用真心换真心,只有充分理解老同志的心情和要求,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才能体验到其中无穷的快乐。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工作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对待老同志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书中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会不断地向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拢。

我想这也许不算最成功,但已经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良师益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助益,但良师益友却可遇不可求,良师尤为如此。可称之为良师的人,大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且善于思考者,如此才能高屋建瓴为人指出明路。虽然不遇良师并不妨碍继续前行,但良师的催化作用,可以让人少走许多弯路,加速成长。开复先生便是一位良师,《做最好的自己》算得上这位良师悉心打造的一本好教材,通过它,虽不曾与开复先生谋面,却不妨碍与先生神交,听着先生将一些道理娓娓道来,辅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乐在其中。

尽信书不如无书,简单的照搬书中建议恐怕也不是开复先生希望看到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再好的一本书也不会让人读罢便脱胎换骨,成就一番大事业,它给人带来更多的是一些可以指导我们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原则,和一些对待问题的思考方法。

作为一名读者,我感谢开复先生带来了《做最好的自己》。

喜欢《《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2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复杂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