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 > 地图 >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2024秋访圆明园读后感范文大全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相关栏目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热门栏目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推荐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

(共 4479 篇)

  • 1、 杏花村访酒读后感

    杏花村访酒读后感(一)

    有些书或许只与你有一面之缘,有些却在一面之缘后,令你心愿让缘分继续。

    读过梁衡,可能说他的有些文章题材,那种历史文化背景我并不着迷也未曾接触,但综合起来我不得不敬佩并喜欢他的思想。很难用几个形容词表现他的思想、他的笔锋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他打动我,似乎让灵魂有路可走,找到了一条优雅的道路去走。他写《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和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丽》;写《杏花村访酒》,访到这个小山村在天地之间不可挪移的韵味;写《节的联想》《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热炕》《忽又重听走西口》,思考生活的道理,思考艺术的境界,思考事业的价值。概括来,我能够感受到他的许多观点是我感同身受的,其实也是打动我的。

    听说2009届的学长们在日本社会实践期间,所发的调查问卷里职业精神一词,是所有填写问卷的日本人都不明白的。所以我们感叹,在我们认为职业精神一致高尚的国度里,竟实际上并不具有关于职业精神统一的概念。无论是否在于民族语言的差别,或许我们的关注点更应放在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同样适于《觅渡》,书里没有提过这个词语,但上述文章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勃发。

    做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梁衡先生这样提倡,也是这样饯行的。喜怒哀乐并不需要掰开揉碎了几千字2020地写,因为语言并不要用来分析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能够表现作家的精神是最好的。

    当我们旅行到一个优雅的法国小镇,或者任何世界上优美的地方,内心似乎常常被当地的某种东西打动,而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四周的宁静?街道的干净?花店老板体贴的服务?当地人投来的热情的微笑?记忆中只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可供筛选,可我们被打动的原因怕是在于所有细节的集合所营造的氛围。《杏花村访酒》在酒与村子的相互影响、相互浸透中摇曳出酒的醇香与村子的历史底蕴,摇曳出美,摇曳出艺术的感动。文字2020给人的感动来自作者与上帝的对话,风景给人的感动来自自然灵气与人的纯美心灵的交融,那该是世界上最感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观。

    职业精神,处处有体现。《热炕》中的乡村女教师,教书育人是她的事业,因为有她,村子里的大人孩子摆脱了不识字2020的烦恼,几十年来,全村上下已没有人不是她的学生,邻里在山里挖出了名贵的补品,常常是第一个想到送给她。她以质朴的理想,无私的付出,收获了幸福,创造了大爱。不同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标准停留在待遇、

  • 2、 读《访“虎”》有感

    读《访虎》有感

    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访虎》一书细细研读完成。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内心无比沉重。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本是善良的,谁也不想被别人当作是坏人。社会就像一盘泥沙,当你在社会中混杂久了,难免会被沾染灰尘,而生活将是你的过滤器,如若你依旧与灰尘为伴,而不是出淤泥而不染,那必将会是筛出来的杂质。从书中受访者反思自己腐败原因的过程可知,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腐败分子,曾经也是积极努力奋斗的一员,他们都有辉煌的人生经历。但是,当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走到位高权重的时候,反而被筛了下来,这样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惋惜感叹啊!

    他们都是从小节开始堕落的,先是从一点一滴开始,之后慢慢地积攒,越来越多,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像《圈中人》所说,开始收得少,慢慢地也就觉得心安理得,越收越多,欲望之门也从此敞开了。这是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点,从过年过节几百、几千,到之后的几十万,有的开始时还退过款,晚上还睡不着,但是在长期接受一些商人朋友兄弟式服务中,变成温水煮青蛙,越陷越深。从步步堤防沦为甘于围猎。

    欲望多了是恐怖的,它会使你丧失免疫力,动摇最初的信仰,丢掉宗旨,当你还在心存侥幸之时,欲望也正在你的头上摇摇欲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一日三省,防微杜渐着实重要。

    他们给我送钱,我帮他们办事。礼尚往来当时的我错误的认为这是双赢之举,既有利益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帮助了别人,成全了自己地方父母官的美名。从书中的很多描述不难发现,他们曾经也在挣扎,在好与坏之中挣扎着,最后变成了一个双面人,表面一套,背面一套,他们内心中都知道不对,甚至知道违纪违法,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不敢面对自己的良心,不敢正视问题、改正问题,导致无法自拔。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养。

    人一旦被欲望蒙蔽双眼,就会变得狼狈起来,权欲、物欲、性欲相交织,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相混合,资本围猎、权力围猎相配合,一处失守,处处失手,所以,不可纵欲,不能任性,要保持好最初的梦,树立好自己身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是重中之重。

    不良的家风是腐败的根源,我们在外努力奋斗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家庭,一个党员干部家庭,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家风是十分重要的,腐败往往也会跟家风有着很深的关系,有些是为了家人,放任家属成为自己的代言人,有的就像《巅峰陨落》一文中提到

  • 3、 访春雨不值 900字

    曾经,我是去拜访过春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水偷偷地吹来的时候,在每枝干枯的枝条上洒下点点新绿。冲刷着干裂的山垚,浣洗着枯黄的草地;山谷里吹来习习凉颸,池塘上奏出叮咚的乐曲。那样帘外雨潺潺的清晨,每每徘徊于桐槛之下,倘徉于平林之间,放眼望去,便是一片朦胧,依稀缥缈罢了。但闻繁花嫩叶之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才知是雨来了。果然,远方烟云出岫,飞鸟入林,新叶上的雨点透过朦胧的雾气闪着点点光辉。定神细视,就看到细细的雨点像柳絮一样飘飘洒洒地落下来。这样的时候,叩山访水,就别有一番情趣。

    去找寻春雨吧!我的朋友对我说,有很多美丽的景致呢!我便欣然起来。去的时候,我走得快极了,从头到脚都有这使不完的劲儿,蹦着跳着向前跑过去。

    当我觉得走到了的时候,那却已是残漏风催秋雨急的时候:肃杀的秋风卷着滚滚的乌云掠过来,残荷听雨,枯叶迎风;无情的雨水凋尽了繁密的树叶,都纷纷像暴雨一样飒飒地落下来。这时候在林间泥泞的土路上彳亍,望着那一夜之间变得如此萧条冷落的平楚,又时而想起黛玉闷制风雨词或者宋玉登高作赋的情景,不由油然升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一束交错的残损的枝干,一地浸在淤泥中的落萚,一叶在寒风中漂泊的扁舟,一个在秋雨里踽踽独行的游子,一曲朦胧着的悲凉的笛声,就总是令人怅惘久久,潸然泪下。

    哪里是我要探访的春雨?分明是悲人的秋雨嘛!你看这雨,真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回来的路,我走得慢极了。我默默地想了一路:其实每一年都有春天,每一年也都有秋天呀!渴望春天,于是就渴望春雨,眼巴巴地守在窗前,又迫不及待地去拜访它,渴望它早早地把春天送来。然而秋雨却紧紧地跟着它的脚步走来了。于是才想起留恋,才后悔当初为什么那么着急地把春雨访来了,于是也就有了春光荏苒休辜负似的词语。是呀,时间不会因为留恋春雨的柔美而放慢脚步,也决不会因为悲苦于秋雨的猛烈而匆匆逝去。春雨带来了多少美丽,秋雨里就会有多少悲凉。

    默默地走着,默默地走着。终于,嫩柳枝的新绿跃然眼前,依旧映着那晶晶莹的雨滴,春雨特有的朦胧在我的眼前模糊着。哟!那是晚归的春雨呀!春雨是不可以拜访的,其实他在你的身边,但曾因为心情急切而找不到它。走好,春雨!我向它致意。然而我没有留恋,因为那里,那里有雨后的彩虹在前面。

  • 4、 秋

    深秋降临了,瑟瑟的秋风让我发抖,马路上,公园里,商场里都有着一丝丝冬天降临的意思。人们把薄薄的秋装换成了毛衣,商店里的冷气换成了暖气,人们无不为冬天的降临做准备。虽然这几天很冷,但人们的御寒意识太强了,我有一次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带着帽子,围着围巾,全身穿得快变成圆球了,而旁边的奶奶还不停地说:“今天天冷,来,多穿点。”只见小孩一脸不情愿。这个奶奶虽然爱子心急,但也要看天气呀;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女的穿着裙子,连丝袜,上身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嘴唇都冻得发紫了,可还不觉得冷。这就是我舅舅常说的:“‘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冻死你。”这几天天气不断转冷,同学们也要根据天气变化,添加,以免感冒。

  • 5、 秋读后感

    秋读后感

    六五班 崔轩博

    《秋》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沙白

    这首诗的大意是:秋天到了,一片红叶飘到了湖面上,轻轻的荡来荡去。这片红叶仿佛一只小船,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秋意。

    《秋》的作者简介:沙白,原名李涛,笔名鲁氓。江苏如皋人,大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集有:《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等。

    我读到"荡着红叶一片"时,想到了在漫画上看到一句美妙的话:"树叶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我想都有。风看了一片美丽的红叶子,出于自私,将它带走了。带到路上,又带到了湖面上。而大树,明年就会长出新叶子了,所以掉了一片叶子无所谓。而那片树叶,就是"红叶一片".而风在所要之时,树也很大方地把树叶给了它。

    那片红叶,掉在湖中,在湖里飘呀飘,荡呀荡,当它跑到湖中心时,正巧这位诗人在湖边散步,他看到了被人无视的东西----那片红叶。他突发灵感,随即作出了这首小诗。而这首诗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这首诗只有一句。

    我想:白沙爷爷写了《秋》,那秋应该有姐妹篇。我想它的姐妹篇是《春》《夏》《冬》。我也编了一首诗:

    《春》

    一朵花,

    落在草丛中,

    如一只白鹤,

    飞过一片田地。

    ----崔轩博

    而我觉得,我还不及大诗人沙白爷爷。这首诗真让我难忘,令我赞叹!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最后半句。这是一个比喻句。将红叶比作扁舟,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句。而这片红叶,也是最先落下的一片。它是一个勇敢的领头哥!而它也成了诗人沙白的灵感。

    美妙的红叶!美妙的秋天!

    读《秋》有感

    金风送爽,秋风习习,落叶如一只只蝴蝶悠然而又潇洒地从空中飘落下来。

    金黄的叶子飞舞到房屋上,屋顶戴上了一顶黄色的小花帽;

    金黄的叶子来到了马路上,给道路穿了一件小棉袄;

    金黄的叶子轻轻的飘到了坐在池塘边看书的男孩身上,又随风飞舞到湖水中,如蜻蜓点水般在湖面上画了一圈涟漪;男孩合上书,微笑着看着这一幕,又在心中默念一首奇丽的小诗: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忽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站起身对水中的叶子说:"叶子,你可以飘荡在水中,去寻找落水的小蚂蚁,你也可以加快速度去找这条河的源头!"只见叶子轻轻一摆,好像听懂男孩的话,快速向西飘去……男孩离开这里,秋天悄悄的跟在他身后。

    男孩继续向前走去,寻找他眼中的秋,只见前面有一片果

  • 6、 秋的读后感

    秋的读后感(一)

    读完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有冲动写一篇读书心得,那种感觉是很棒的。

    《秋》的情节安排明显比《春》紧凑许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现在想来,《春》更像是一个过渡,花了大笔墨讲淑英觉醒到出走的过程。没想到的是,读《家》时最喜欢的觉慧,随着《家》的完结,竟再也没出现过,当起了隐形人。倒是觉民的个性越来越鲜活,淑华也越来越讨人喜欢。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写《秋》写哭了,本打算安排觉新自杀,拆开觉民和琴,让觉民被捕。但是,温暖的友情让他放弃了灰色结局。确实,结局不坏,在觉新给觉慧和淑英的两封信中平静又意味深长地结束了。那两封信又读得我小小感动。

    刚读罢卖公馆分家的高潮,一面叹惋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一面期待着觉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却让故事戛然而止。亲爱的读者,你们应该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会完的。那些有着丰富的(充实的)生命力的人会活得长久,而且能够做出许多许多的事情来。其实关于搬家之后的一些近况,在觉新的信中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读《秋》正读得酣畅淋漓之时,却被作者突如其来的尾声搞得意犹未尽。这种感觉就像,心情激动精神紧张地看完《秋》,抬头看看窗外,风轻云淡,谁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泼。还沉浸在淑华觉民一场场目无尊长的抨击中,读来大快人心!还无奈着淑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个个年轻生命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真有点愤愤不平。当觉新终于说出我办不到的时候,着实欣慰了下!

    现在的我和觉新差不多一个岁数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会更激动吧!读《家》的时候比觉民觉慧小一点,也正好在一个叛逆期,于是当时对觉慧敢于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赏。读罢《秋》,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觉新了同时也唤醒了曾经那个叛逆、愤世嫉俗,有梦想有实际行动去追求梦想的那个我。虽然现在的我也是带点叛逆,厌世恶俗的,却已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至于梦想么,渐渐沦为幻想了

    一向对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里面的吃食。凉拌蜇皮,椒麻鸡,火腿,皮蛋,粽子,盐蛋,多角形的小块点心蒸蒸糕,猪油米花糖,绿豆夹沙饼以及冰粉儿。小说也因为有这些食物的出场显得更饱满更细致更亲切。最后觉新在信里提到搬出老家后,他们早睡早起。十点钟开早饭,四点钟开午饭,另外吃早点消夜,都是在外面去买。原来他们一日四餐呐。

    其实《秋》并不像秋这个意象给人感觉阴郁萧索。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分家之后的日子虽然

  • 7、 名著读后感:做自己——读《访兰》有感

    兰,乃天地自然的幽物,故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态,通灵性,纯朴之至,妙不可言。

    空谷幽兰,高雅,纯洁,脱俗,不似家兰一般世俗。它虽没有牡丹的华贵,芍药的艳丽,桂花的芳香,但它与生俱来的仙姿是那么的清新而不染世俗之气。

    其实,我们初生时,何尝不是如野兰一般纯洁呢?对这个世界毫无所知。成长的环境不同,人的品质自然也就不同了。家中培养之兰,媚俗,只供观赏,失了原有的气质。山谷自生之兰,脱俗,为自己而存在,至终坚守本性。

    人,生来各有所长,展示着自我的风采。即使无人欣赏,我们也不能贬低自己,为他人献媚,做个外表华丽的花瓶。连兰草都自知要品行高洁,更何况是我们?人活着,是为了活得更加精彩,为自己而活,却不是如家兰一般束缚在园圃中供人欣赏。

    常说气质若兰,就是说的空谷幽兰这般高雅、纯洁、脱俗的气质吧。

    屈原曾说: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足见,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即使不同世俗的脚步,学会做自己!

  • 8、 弈秋读后感

    弈秋读后感(一)

    文/李佩琳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秋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文章的意思是: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下棋高手,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在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如果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但前一个人学有所成,后面一个人未能领悟棋艺。

    老师是全国最好的,两个学生的智商也是样的,可是一个好,一个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同样在听课学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且还要去学会怎么样才能细细琢磨其中的道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好。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老师讲课时喜欢开小差的,总想着别的事情,这样自然就学不好,所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样看来,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好的智商、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专心致志。上课时胡思乱想,听讲三心二意,纵使有很好的智商,有全国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不好的。

    玖完这篇文章,我的脸一阵阵发红发烫。我不就是弈秋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学生吗?我在上课时,也常常是思援弓缴而射之:老师在上面讲课,我的脑海里却在思索别的东西,有时想下课后要到哪去玩,有时想要找什么好吃的,有时在玩一弄手上的文具等,三心二意,根本就没有认真。而每每考试下来,成绩不好,父母责备时,我却以老师没讲题目太难等等理由为借口,推诿搪塞,根本没有意识到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专心听讲。现在想来,很是惭愧。

    我现在很好的学习环境,有最优秀的老师,父母对我的学习成长也倾尽心血,我今后一定要克服三心二意的坏一毛一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力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

    弈秋读后感(二)

    玖罢【孟子?弈秋】颇有感触。二人学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否则一无所成。

    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有一次在进行提炼镭元素的研究时,她的同学在

  • 9、 奕秋读后感

    奕秋读后感(一)

    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2020叫《奕秋》大概的意思是:奕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徒弟很专心听讲,另一个徒弟一边听课,一边想着去射对面的大雁,结果下棋的时候总也比不过第一个徒弟。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事,或是听课时不能三心二意,心不在焉,而且应该专心致志,深深思考,用心领会,认真把握要领,才能学好学透,弄懂学的新知识,才能学到好的成绩。

    平时老师讲的作文,非常深刻,只要有一点没听,那就是一半不会,不知要领何在,一顿乱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哪还能进步呢?

    《奕秋》的故事,启发了我们,要想牢固掌握新知识,要全神贯注听课,只怕有心人,攻到自然成,只要付出许多,自然有所收获。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org)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

  • 10、 秋的韵味_《故都的秋》读后感600字

    秋的韵味_故都的秋读后感600字:

    秋,是一个悲凉的季节,通常都被作家用来描写伤感的时侯。郁达夫先生也是这样觉得,他写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围绕着故都“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的秋”来写。

    郁达夫先写出了南方的秋,用来衬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饱,尝不透只能感受到一点点清凉的,南方的秋,来突出北方的秋那样浓厚的滋味。

    郁达夫先生写槐树、写秋蝉衰弱的残声、写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写北方的枣子树,果树的奇景。写出了故都秋浓厚的意境,姿态。故都的秋,处处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还谈到了关于秋的文字。“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悲凉。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的。给人带来的感触,总是深沉,幽远的。

    从文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这北国之秋的眷恋,喜爱之情。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少,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体会。可是,我们仿佛能看到北国之秋,那浓厚的秋意。

    我们却感受不到那深沉,悲凉的秋。我们就不能感受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而我们觉得,那是吵闹的,嘈杂的,令人心烦的声音。也不会感受到“一层秋雨一层凉”,而会觉得:这雨害得我不能出门了。秋季时,每当我们走在路边,总会说:“桂花好香啊。”“看,桂花开了。”可是,我们却不能真正的感受到浓厚的秋意。我们感受不到秋意,是因为_时代变了。秋的宁静,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作者:杜昕安

  • 2021-05-29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23-06-06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3-04-18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11

  • 2023-01-06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1-04

  • 2021-07-26

  • 2023-06-18

  • 2023-06-03

  • 2023-05-26

  • 2019-10-11

  • 2021-09-1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1-10-01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
秋访圆明园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秋访圆明园读后感,秋访圆明园读后感大全,秋访圆明园读后感2024,更多秋访圆明园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