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六祖坛经读后感 > 地图 > 六祖坛经读后感,2024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相关栏目
六祖坛经读后感热门栏目
六祖坛经读后感推荐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共 8842 篇)

  • 1、 心得:《六祖坛经》读书心得感悟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六祖坛经》读书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www.dhb100.com

    《六祖坛经》读书心得感悟1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

  • 2、 读《坛经》有感

    读《坛经》有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

  • 3、 六祖坛经 读后感(3)篇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六祖坛经》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这是《六祖坛经》开创的禅宗的修行态度。

               这段叙述的魅力在于:以漫不经心的语调道出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就纳入了体制、习惯之中,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一辈子就这么过了,活着就是沿着社会所设计的轨道前行,重复无数的前人与无数的同时代的其他人所走过的或正在走的路,很少有生命能够焕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做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做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不能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于是,活在纠结之中;活在分裂的自我之中。明明在做这件事,却觉得有另一个我在远处召唤。总是不能喜欢当下的那个我。

          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

           郁闷时说出来,负累感就会消散

    有时候,我们的抑郁不过来自于我们把我们想说的压抑在了心里。有不满,不敢说;有想法,不敢说;有喜欢,不敢说;有愤怒,不敢说;因为害怕说出来之后会得罪别人,或者觉得说了也是白说。问题是,不说出来,并不等于没有这种或那种情绪;于是,一天一天地,积聚在心里,越积越多,当你心里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你的负累感也就越来越重。最终,你会觉得很沉很沉,你会觉得活着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然而,活着,不是老牛拉车,也不是背负着重担走路,活着,是花的盛开,是水的流动,是云卷云舒。

        所以,要学会把心中想说的说出来。说出来,不只是一个表达,而是一种流露,一种放下,说出来了,就随风而去,就什么也不留下。

           所以,不同意的,尽管说出来;不想做的,尽管说出来;悲伤的,尽管说出来;不满意的,尽管说出来;有想法,尽管说出来。活着,就要像水那样潺潺流动,就要像树那样自然生长。说出来,就是把各种情绪随时疏散,随时溶化。说出来,不是说东道西,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说出来,是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用平和的方法说出来。如果说出来的,是招引是非,那不是说出来,而是牵扯不清。真正的说出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自然的情绪的流动。生命也罢,情绪也罢,只有在流动中,才不会郁积,不会阻塞,不会停滞。

         其实,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那么,外界也

  • 4、 青蛇(王祖贤、张曼玉主演)读后感800字(3)篇

    你不喜欢我?你不再喜欢我?

    这几天正好在读李碧华的《青蛇传》,与记忆中小时候看过的新白娘子传奇有很大的差异,感触最深的是许仙的若软无能,小青的一厢情愿。

    小青初遇小白蛇是在西湖河畔被救,当真是恰逢你的出现许我一时太平安宁,免我一世孤寂。可偏偏只有我一人沉迷其中

    可偏偏世事弄人,原本想要安安静静守护的岁月竟也无声崩裂。舍不得离开的人只好继续陪她走天涯

    接下来得故事就成了话本子里的那样,小白蛇是小青蛇的全部,而小青只是小白蛇的一部分。行走世间,素贞恋上了一介书生许仙。她为他,水漫金山,苦盗灵芝,操持家业,却只换来了他的负心薄幸,联合法海置她与雷锋塔底。小青在雷峰塔底苦守良久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明,重逢她心爱的小姐姐。

    故事若是到此结束也便罢了,可偏偏要在小白蛇厌倦了与小青蛇重新在一起的日子后才肯结束

    只是这次小青再也没有陪她而已。 

    初读李碧华是《霸王别姬》,电影自不用说,传世经典。然而文字更令人惊奇,虽记不清开篇的词句,但当时震撼的感觉却久不能忘,竟有人寥寥数语说透了凄凉,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青蛇》电影没完整看一遍,只记得由王祖贤和张曼玉主演,王饰演白,张饰演青,扮相妩媚,与《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角色扮相大相径庭,大概是赵雅芝的白娘子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当时个人不大能接受这种媚惑人心的扮相。今次读了《青蛇》,虽然人物形象差别极大,然今人已非幼时,自知故事人人可讲,至于是否为人接受亦或接受哪个版本,那是看客的事。习惯于读明明白白的故事,对于没能交代清楚的总觉得有些遗憾,也许是个人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不能尽理解。

    李碧华写文总不肯多写一字,简洁凝炼,直面人性之暗。读起来时有压抑,茫茫人世,谁也逃不过,说是宿命之感,那放下不就结了,但偏偏想看那故事,理不清,似想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

    《诱僧》,用营销话语讲,是个有爆点的题目。虽不信佛,但有敬畏感,这题目似亵渎,但细想僧本是人,是世俗人,要做清净人,悟道之人,不惹凡尘。累世众生,皆为俗累,如何超脱?即成僧,仍处世间,仍要吃喝拉撒睡,仍要与人打交道,诱惑在所难免。花花世界,口舌之欲,名利之诱,情之所钟,男女之欢……皆为诱惑。那故事里何以诱?以何诱?诱的结果如何?先把我诱进去看了一番。

    《诱僧》里石彦生终摆脱种种纠缠,继承方丈衣钵。里面提及了悟道和禅宗,挺有意思。

    《青蛇》《秦俑》《诱僧》三个故事三段情缘,似乎无甚牵连,偏偏扭在

  • 5、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3)篇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八个字难倒亿万众生,只因“放不下”三个字。放不下只因“害怕”两个字,害怕的原因只有两个:得不到与失去。“得不到与失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所执。“心有所执”的后果是:烦恼重重,苦厄不断。

    得与失贯穿每个人的人生,得不到与失去会令人心生烦恼,故而烦恼贯穿绝大多数人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不在同一个世界,因为就算是同一件事物,不同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事物的表象本来没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而它们的本质又在不断变化,就像爱会变成恨,恨会变成爱,故而它们的本质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它们的本质是空无自性。

    面对人生得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害怕,因为得失与烦恼皆是表象,表象背后是空无自性的本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得到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得不到就不会使人痛苦;如果占有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失去就不会使人痛苦。

    上述的原因是:得到与得不到,占有与失去,快乐与痛苦是对立的两面,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所谓得就无所谓失,无所谓快乐就无所谓痛苦。得到、占有与快乐消失的时候,得不到、失去与痛苦也就产生了,反之亦然。

    烦恼不需要去逃避,去麻木,坦然接受得失,坦然面对烦恼,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得失与烦恼皆是虚妄而不可得。

    既然得不可得,失不可得,烦恼亦不可得,害怕自然也不可得。一切所得皆是心造之幻相,是假得。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生则拾起,缘灭便放下,随缘而行,心就无所执,心无所执就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如此物随心转,外物则为我所用。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被外物所累,所奴役。

    诸法唯心所造,空无自性。不取事物对立的两面,不取对与错,不取是与非,不取爱与憎,不取苦与乐……两面皆以平等正直之心待之,以诸恶不作为善,以诸善不行为恶。

    此便是明心。

    诸法空相,此岸无澜,即是彼岸。人生种种得失坦然接受,坦然放下,不起波澜。

    此便是见性。

    明心见性便可得大自在,又何必苦苦抓住执念不放手?

    我们应当明白:

    除了“害怕”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除了“放不下”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放不下。

    我们更应当明白:

    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财富、名望、权利从来不是衡量人生境界的标准,以他、他们为中心才能建起自我的人生境界。

    千事万事,坦然处之,千心万心,心如止水。于万事万物中不取不有,在滚滚红尘之中得自在逍遥。

  • 6、 拜读《六祖慧能传》有感

    "禅 "

    ----拜读《六祖慧能传》有感

    瑞莹

    炎炎8月怀着一丝敬畏和感恩,拜读《六祖慧能传》,慧能3岁丧父,家境落迫,从小以砍柴为生,目不识丁,苦难塑造与大自然的启发,使他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础,如"禅"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何为禅,待到雪消时,自然春到来。禅的神韵自然、和谐,与自然共舞,与生灵共存。 禅者的姿态飘逸、洒脱,面对提起,转身放下,未学佛前的我一直尽力控制事情发生的结果,心累体疲,学佛后发现一切像是冥冥中的注定,无需去苛求刻意把控因缘的来临,一切发生刚刚好,都是成长放大自己的格局。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经历越多,收获一定越大。当爱人另有新欢,当是此生缘尽,不必强留,默默祝福;友人不解恶语,当是自己修养甚浅,莫能布施他人欢喜,心生忏悔;遇事不顺无法达到预期时,当是人生考验,还需历练沉淀。苦难是生命成长的资粮,勇者乐于创造生命的希望,让内心丰盛、饱满。

    禅即是专注聚焦,心在一切在,心无一切无。读书会的运作已近3月,从无至有、从简单至丰富, 点点滴滴的灵感,线上步步的规范,ppt讲义的完善,会员渐渐互动,经常为了某个字符标点,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散步时会想起,用斋时会飘过,入眠时会念到,可是繁琐的细节丝毫不觉得疲累,当一项创意规划在思索中静静地孕育而生时,又是何等喜悦,专注聚焦在某件事时,就像太阳所有的光芒聚焦在某个点,散发所有光和热,容易心想事成。心是一切的主宰,散发体内的小宇宙,无限正能量。

    禅机恰是真理。别人砍柴总是朝着一个地方用力砍,而慧能则是绕着砍;别人总是千方百计躲开有节的地方落斧,而慧能却专从有节的地方下手。"在过不去的人上过,在过不去的事上过",从小我就敬畏有权威、威严的长者,不敢与其靠近胆怯敬而远之,工作后不得不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个性所致双方互动无法持之以恒,业绩也未能更好地突破,学佛后才明白这是我今生修行的功课,无法逃避只有勇敢面对,突破后生命境界又一次提升,正像有节之处意味着木质坚硬,但越硬越不卡斧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利他谦卑的心来对待每个人,假以时日影响感化他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恰似发自灵魂深处的呢喃,舞动禅者生命的圆舞曲。"应无所住",无尽的虚空,呆呆惬意是自然的最佳状态;"而生其心",自然生起的思索,经历世间发生的一切,原来在劳作和生活中既能领悟心的妙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掘背后有

  • 7、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 8、 祖同舟共济,辉煌六十年_1000字2024

    月亮依旧是那个晚上的月亮,时间却横跨六十年。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内,我们携手度过一天又一天,直到今天,六十年了。回首过去六十年炎凉沧桑,不经感叹今日的美好。

    六十年里,祖国的学者们,科学家们,运动健儿。做出了许多,奉献了许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或多或少的增添了朵朵云彩,才有今天的“灿烂、辉煌六十年”。

    在经过多少人的艰辛与努力,坚持和奋战,赢得了今天的美满幸福。

    香港,澳门,可为祖国国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到了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到了。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成立。更让饱受百年国耻的香港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之中。2年后,又是一个大喜的日子。澳门也回到了温暖的祖国母亲怀抱之中。港澳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执行“一国两制”,各自执行“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的基本方针,使得今天的港、澳更加辉煌灿烂。

    咱们中国人也能“雄”起——发射“两弹一星”。

    “两弹”是什么?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什么?是人造卫星。“两弹一星”在共和国的日历上留下了3个红色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耸立在新疆罗布泊大戈壁深处。此颗原子弹在世界引起了深大的轰动。一是因为中国终于发射了第一颗咱们中国自己研发的原子弹,不会再让别人瞧不起了。二是因为此弹关系着工作人员们的心血。

    咱们中国人也能在太空上行走——“神七问天”。

    探索太空的奥秘,是中国人多年来的梦想。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了第三艘有中国自行研究的飞船“神舟七号”。此次发射与降落都很成功,并在太空中拍出很珍惜的图像,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2008年,人们都说是中国人多灾多难的一年,也使人们在灾难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顽强;也有人说,2008年是一个幸运的一年,使中国人展现了中国的人民智慧。然而,这两件事都源于去年——公元二零零八年。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中午十四时二十八分,时间,永远定格在哪里。也值得我们低头三分,默哀,悼念在四川八级地震。我身为四川人民,深有感触,虽然虽然不我不是灾区人民。特大级地震使四川人民弄得家破人亡。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告诉你们:有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灾难又算什么呢?而唯一可做的,只有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

    在2008年8月8日晚上20时,令中国人值得庆祝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 9、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

    最近看了六祖坛经,读后有些心得,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六祖坛经》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从书中慧能的聪明、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凡事都要有悟性要用智慧处理事情。不管修行学佛法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并且要有无念、不取不舍的真修,才无愧于六祖慧能大师的启发之恩。

    书中提到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我们知道,身处这个社会,有些人会很不快乐,当然不快乐有很多原因,但是总的不外乎就是烦恼。当遇到烦恼时,如果可以向书中所说的用智慧去解决,就不会一直烦恼。当然有些人的烦恼是因为心中有了不好的念头产生的,而克服的方法就是我们心中无时无刻都要有为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能否保持一种善意的念头。

    《六祖坛经》我至今没把它完全弄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努力让自己的心灵纯净,使自己的头脑清醒,一念至,念念俱至、眼观鼻,鼻观心,心如止水。也许我没有从《六祖坛经》中读出什么深刻的人生哲学来,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真正知道了它的重要性,应该怎么样去读一本好书。

  • 10、 《六祖惠能传》读书笔记800字

    《六祖惠能传》读书笔记800字

    此书作者明一居士,六祖惠能传是《读佛即是拜佛》系列中的一本,文笔引人入胜,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对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

    惠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生活在武则天的时代。他是个樵夫,只字不识,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中,除释伽牟尼所说的语录之外,唯一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

    他提出的“直指心性、顿悟成佛”,更是将我国禅宗的思想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们通过几件事来认识他:

    1.人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惠能上山拜见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求福?求寿?还是求财?

    惠能:弟子惠能,是岭南人,不远万里而来,不求福,不求寿,不求财,只求作佛。

    五祖略一沉吟,不客气的说:你是岭南人,岭南是荒蛮之地,民未开化。你一个南蛮子,模样颇似獦獠,有成佛的资格吗?

    惠能并未被师父的气势吓到,他反问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生长于蛮夷之地的南蛮子,和大和尚您的身体相貌、知识底蕴固然不同,但我们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初次见面,大师已发觉出惠能是一个上上根人,自己的衣钵有望传入。但碍于周围人多眼杂,故只安排了惠能去做舂米、做饭的杂活。

    2.五祖传法

    末日,弘忍大师讲解佛法后,命众弟子各自回去,潜心修行,然后凭借聪明才智,各作一首偈子。若是谁能悟到佛法的要义,就把禅宗代代相传的衣钵传给他,立为本宗的第六代祖师。

    此时众僧的心思都认为大师兄神秀必能夺冠,他博学多闻,精通儒释道三家,因此都默认定是神秀承传衣钵。

    神秀虽然没有贪图六祖之位的想法,但也想自己所学能得到师父认可,做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言一出,僧众佩服的五体投地,被大家竞相传诵。连五祖也赞叹说:大家要牢记心里,时时念诵。只要你们按这偈子去修行,一定不会堕恶道,一定m.i1766.com获得大利益。但大师对神秀说:你尚未看到佛法的本质,并命他重新作一首。几天之后,在舂米的惠能无意间听到了大家在念诵的偈子,就来到厅前,请人在墙上写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一出,满座皆惊。谁都看出此偈的境界远高出神秀所做,但立即众僧又转为了怀疑,觉得自己一生所学,难道还不如一个舂米的南蛮?此时的人性之恶暴露无疑。

    弘忍大师虽然有心传与惠能,但碍于众人无法领悟。只好擦掉了墙上的偈子,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4-19

  • 2019-11-16

  • 2019-10-11

  • 2021-07-1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10-19

  • 2019-10-20

  • 2023-06-27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0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0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10-19

六祖坛经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六祖坛经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六祖坛经读后感、2024六祖坛经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