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六祖坛经》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六祖坛经》读后感10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六祖坛经 读后感(3)篇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六祖坛经》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这是《六祖坛经》开创的禅宗的修行态度。

           这段叙述的魅力在于:以漫不经心的语调道出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就纳入了体制、习惯之中,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一辈子就这么过了,活着就是沿着社会所设计的轨道前行,重复无数的前人与无数的同时代的其他人所走过的或正在走的路,很少有生命能够焕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做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做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不能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于是,活在纠结之中;活在分裂的自我之中。明明在做这件事,却觉得有另一个我在远处召唤。总是不能喜欢当下的那个我。

      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

       郁闷时说出来,负累感就会消散

有时候,我们的抑郁不过来自于我们把我们想说的压抑在了心里。有不满,不敢说;有想法,不敢说;有喜欢,不敢说;有愤怒,不敢说;因为害怕说出来之后会得罪别人,或者觉得说了也是白说。问题是,不说出来,并不等于没有这种或那种情绪;于是,一天一天地,积聚在心里,越积越多,当你心里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你的负累感也就越来越重。最终,你会觉得很沉很沉,你会觉得活着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然而,活着,不是老牛拉车,也不是背负着重担走路,活着,是花的盛开,是水的流动,是云卷云舒。

    所以,要学会把心中想说的说出来。说出来,不只是一个表达,而是一种流露,一种放下,说出来了,就随风而去,就什么也不留下。

       所以,不同意的,尽管说出来;不想做的,尽管说出来;悲伤的,尽管说出来;不满意的,尽管说出来;有想法,尽管说出来。活着,就要像水那样潺潺流动,就要像树那样自然生长。说出来,就是把各种情绪随时疏散,随时溶化。说出来,不是说东道西,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说出来,是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用平和的方法说出来。如果说出来的,是招引是非,那不是说出来,而是牵扯不清。真正的说出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自然的情绪的流动。生命也罢,情绪也罢,只有在流动中,才不会郁积,不会阻塞,不会停滞。

     其实,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那么,外界也就安静了。就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如果你自己是好的男人或女人,那么,你就会遇见好的女人或男人。如果你的心是喜乐的,那么,无论做什么,即使只是随便走一走,你也会变得很健康。如果你的心是美丽的,那么你只要做回你自己,做回上苍赋予你的那个样子,你就是美丽的。

     有钱时快乐,没有钱时也快乐;有恋人时快乐,没有恋人时也快乐;有名气时快乐,没有名气时也快乐。不为自己的快乐设置任何条件,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

     “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就像失眠的时候,如果你想着那些烦恼或兴奋的事情,当然会加重失眠,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要睡觉,一心求着自己快快睡,也多半不会成功,同样睡不着。有效的方法也许是:既不去想睡不着,也不去想要睡着。忘掉睡眠这件事,就在此时此刻,你活着,你在想,无所谓睡,也无所谓不睡。保持一种没有目的的状态,一种生命自然流转的状态。睡得着也好,睡不着也好,都没有什么所谓。你拥有此时此刻,很平和,很充实。

     慢慢地说话,当然是一种策略和技巧,但更多的,是一种格调和境界。至少意味着:从容不迫的优雅,不急于表现的含蓄,不急于评价的稳重。

     有时候,会觉得很低落,很无助,很悲观,什么也不想做,甚至想着怎么死去比较好。不想去找朋友聊天,不想去工作,不想去逛街……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确实,什么都没有意思,什么都会消失。但活着总得找点事做做,做点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觉得成为我们自己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成长的事。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2)篇

2017年 看了蔡志忠的漫画,今天终于看了 《坛经》原著。

一.横向比较

佛道最高境界是一样的。

道:道法自然。佛:“无我”

“无我”怎么理解 看《金刚经》解释:像普通的人一样该吃饭时候吃饭。像普通人一样该睡觉。像普通。内心不受外界影响 也不去主动影响外界。

感觉是不是像草原的一棵小草。是不是像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和别的草和别的水没有不同。

重新换角度理解“无我”。

 人是细胞组成,细胞不知道人的存在,按照细胞规律生存死亡。把宇宙看成一个人,人看成一个细胞,人在宇宙微不住道,自生自灭 周而复始。

这样一看 佛和道 追求的结果是一样的。

佛 说船是过河的工具,过去河 ,船就不需要。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 ,沟通完,语言就不需要了。

佛和道只是修行的过程不同。

二.佛于儒

儒家《论语》把孔子只言片语组装起来并按照统治的意愿修改了很多遍,儒按照统治的需要推向历史的舞台。让知识分子按照儒家标准去行动。

但是儒虽然积极并不是适应政治。遇到2个问题

1.帮助小人,小人恩将仇报。小人阿谀奉承的更吃开的。侍奉父母 忠于皇帝,反而不领情。

2.在做一番事业。需要和非君子交往。怎么去平衡这种关系,在黑暗的官场怎么保持清白。论语没有讲。

王阳明《传习录》 做了重新解释。

从自己心出发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1.侍奉父母 父母反而说不孝。到底孝不孝。

2.要做一番事业 可以任用小人,给小人利益。 以最终目标去评判。

慧能讲的从心出发。王阳明 讲从自己内心评判

慧能 讲“定慧一等 定慧一体”。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解释完全从佛教中参悟出来的。

三.佛与别的教派

为什么信仰。

1.人在生存产生各种负面感情,在宗教找缓解的答案。

2.宗教通过长期正能力暗示,并养成习惯。或者条件反射。

3.在祈祷,念经,中发现症状明显减轻,推广给朋友子女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暗示 和冥想,催眠没什么区别,只是达到心灵的放松解脱。

很少人真心去追求最高境界。

四。内部比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先定后悟 。慧能:先悟后定。

只是修行方式不同。

神秀和前5个祖做法一样 通过不停的修行, 磨炼自己的内心,达到悟的状态。 

慧能的定慧一等,先悟才和修行相结合。

五。谁更高明?不管谁更高明。反正历史选择了慧能。

评论有字数限制[大哭]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3)篇

六祖我佛,阿弥陀佛!对于佛经,不敢妄评,就用六祖的一首偈,做颂:真如净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

正见之人佛即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

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婬性本是净性因,除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

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求觅佛,

不知何处欲觅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

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

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

不于此见大悠悠。”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3)篇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八个字难倒亿万众生,只因“放不下”三个字。放不下只因“害怕”两个字,害怕的原因只有两个:得不到与失去。“得不到与失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所执。“心有所执”的后果是:烦恼重重,苦厄不断。

得与失贯穿每个人的人生,得不到与失去会令人心生烦恼,故而烦恼贯穿绝大多数人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不在同一个世界,因为就算是同一件事物,不同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事物的表象本来没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而它们的本质又在不断变化,就像爱会变成恨,恨会变成爱,故而它们的本质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它们的本质是空无自性。

面对人生得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害怕,因为得失与烦恼皆是表象,表象背后是空无自性的本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得到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得不到就不会使人痛苦;如果占有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失去就不会使人痛苦。

上述的原因是:得到与得不到,占有与失去,快乐与痛苦是对立的两面,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所谓得就无所谓失,无所谓快乐就无所谓痛苦。得到、占有与快乐消失的时候,得不到、失去与痛苦也就产生了,反之亦然。

烦恼不需要去逃避,去麻木,坦然接受得失,坦然面对烦恼,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得失与烦恼皆是虚妄而不可得。

既然得不可得,失不可得,烦恼亦不可得,害怕自然也不可得。一切所得皆是心造之幻相,是假得。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生则拾起,缘灭便放下,随缘而行,心就无所执,心无所执就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如此物随心转,外物则为我所用。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被外物所累,所奴役。

诸法唯心所造,空无自性。不取事物对立的两面,不取对与错,不取是与非,不取爱与憎,不取苦与乐……两面皆以平等正直之心待之,以诸恶不作为善,以诸善不行为恶。

此便是明心。

诸法空相,此岸无澜,即是彼岸。人生种种得失坦然接受,坦然放下,不起波澜。

此便是见性。

明心见性便可得大自在,又何必苦苦抓住执念不放手?

我们应当明白:

除了“害怕”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除了“放不下”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放不下。

我们更应当明白:

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财富、名望、权利从来不是衡量人生境界的标准,以他、他们为中心才能建起自我的人生境界。

千事万事,坦然处之,千心万心,心如止水。于万事万物中不取不有,在滚滚红尘之中得自在逍遥。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2)篇

经书只遇有缘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度有缘人,无缘知敬畏。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本书是来舒心的。人需要静心和自观。常读经书,热爱生活,诸事领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3)篇

写得跟小说一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预言,有铺垫,有高潮。据说成书于唐宋,传奇志怪流行的年代,写得玄乎其玄好像也可以理解。

内容实在看不太懂,只能看懂少一部分,一个是自己佛学理论知识薄弱,一个是文言功底差,一个是没有慧根,不能完全领悟大师的教诲。尤其机缘品,和各位禅师的对话,完全是神仙打架,看得脑袋发昏。感觉东方的禅不能单纯地用逻辑推理,全在一个“悟”字上。这也是为什么禅宗不立文字。慧能临终前说偈:……来时无口。意思提醒人们,他这辈子啥也没说。

我也只能借着禅宗,故弄玄虚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求诸己,莫向外觅。

拜读《六祖慧能传》有感


"禅 "

----拜读《六祖慧能传》有感

瑞莹

炎炎8月怀着一丝敬畏和感恩,拜读《六祖慧能传》,慧能3岁丧父,家境落迫,从小以砍柴为生,目不识丁,苦难塑造与大自然的启发,使他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础,如"禅"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何为禅,待到雪消时,自然春到来。禅的神韵自然、和谐,与自然共舞,与生灵共存。 禅者的姿态飘逸、洒脱,面对提起,转身放下,未学佛前的我一直尽力控制事情发生的结果,心累体疲,学佛后发现一切像是冥冥中的注定,无需去苛求刻意把控因缘的来临,一切发生刚刚好,都是成长放大自己的格局。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经历越多,收获一定越大。当爱人另有新欢,当是此生缘尽,不必强留,默默祝福;友人不解恶语,当是自己修养甚浅,莫能布施他人欢喜,心生忏悔;遇事不顺无法达到预期时,当是人生考验,还需历练沉淀。苦难是生命成长的资粮,勇者乐于创造生命的希望,让内心丰盛、饱满。

禅即是专注聚焦,心在一切在,心无一切无。读书会的运作已近3月,从无至有、从简单至丰富, 点点滴滴的灵感,线上步步的规范,ppT讲义的完善,会员渐渐互动,经常为了某个字符标点,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散步时会想起,用斋时会飘过,入眠时会念到,可是繁琐的细节丝毫不觉得疲累,当一项创意规划在思索中静静地孕育而生时,又是何等喜悦,专注聚焦在某件事时,就像太阳所有的光芒聚焦在某个点,散发所有光和热,容易心想事成。心是一切的主宰,散发体内的小宇宙,无限正能量。

禅机恰是真理。别人砍柴总是朝着一个地方用力砍,而慧能则是绕着砍;别人总是千方百计躲开有节的地方落斧,而慧能却专从有节的地方下手。"在过不去的人上过,在过不去的事上过",从小我就敬畏有权威、威严的长者,不敢与其靠近胆怯敬而远之,工作后不得不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个性所致双方互动无法持之以恒,业绩也未能更好地突破,学佛后才明白这是我今生修行的功课,无法逃避只有勇敢面对,突破后生命境界又一次提升,正像有节之处意味着木质坚硬,但越硬越不卡斧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利他谦卑的心来对待每个人,假以时日影响感化他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恰似发自灵魂深处的呢喃,舞动禅者生命的圆舞曲。"应无所住",无尽的虚空,呆呆惬意是自然的最佳状态;"而生其心",自然生起的思索,经历世间发生的一切,原来在劳作和生活中既能领悟心的妙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掘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客观存在的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难道这是心性么,心若有执着,犹如生根不动,随缘解惑吧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禅者如是说,"事来心现,事去而心随空。"--禅者如是做。禅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当下,度过美好的一天,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禅者飘逸,今生有幸, 品读人生

《六祖惠能传》读书笔记800字


《六祖惠能传》读书笔记800字

此书作者明一居士,六祖惠能传是《读佛即是拜佛》系列中的一本,文笔引人入胜,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对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

惠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生活在武则天的时代。他是个樵夫,只字不识,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中,除释伽牟尼所说的语录之外,唯一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

他提出的“直指心性、顿悟成佛”,更是将我国禅宗的思想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们通过几件事来认识他:

1.人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惠能上山拜见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求福?求寿?还是求财?

惠能:弟子惠能,是岭南人,不远万里而来,不求福,不求寿,不求财,只求作佛。

五祖略一沉吟,不客气的说:你是岭南人,岭南是荒蛮之地,民未开化。你一个南蛮子,模样颇似獦獠,有成佛的资格吗?

惠能并未被师父的气势吓到,他反问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生长于蛮夷之地的南蛮子,和大和尚您的身体相貌、知识底蕴固然不同,但我们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初次见面,大师已发觉出惠能是一个上上根人,自己的衣钵有望传入。但碍于周围人多眼杂,故只安排了惠能去做舂米、做饭的杂活。

2.五祖传法

末日,弘忍大师讲解佛法后,命众弟子各自回去,潜心修行,然后凭借聪明才智,各作一首偈子。若是谁能悟到佛法的要义,就把禅宗代代相传的衣钵传给他,立为本宗的第六代祖师。

此时众僧的心思都认为大师兄神秀必能夺冠,他博学多闻,精通儒释道三家,因此都默认定是神秀承传衣钵。

神秀虽然没有贪图六祖之位的想法,但也想自己所学能得到师父认可,做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言一出,僧众佩服的五体投地,被大家竞相传诵。连五祖也赞叹说:大家要牢记心里,时时念诵。只要你们按这偈子去修行,一定不会堕恶道,一定m.i1766.com获得大利益。但大师对神秀说:你尚未看到佛法的本质,并命他重新作一首。几天之后,在舂米的惠能无意间听到了大家在念诵的偈子,就来到厅前,请人在墙上写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一出,满座皆惊。谁都看出此偈的境界远高出神秀所做,但立即众僧又转为了怀疑,觉得自己一生所学,难道还不如一个舂米的南蛮?此时的人性之恶暴露无疑。

弘忍大师虽然有心传与惠能,但碍于众人无法领悟。只好擦掉了墙上的偈子,对众人说:此偈仍未见性,你们按照神秀所作修行即可。

当天夜里,在摇曳的灯光中,弘忍大师单独为惠能讲解《金刚经》,惠能听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惠能如遭点击,大彻大悟。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在第四部分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一、即是定慧均等。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做到禅定和智慧的平衡,禅定个人认为代表心中的善念,而智慧则代表才学,两者要平衡的发展,否则我们所掌握的才学将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

看了我的这些感想之后,很多人肯定会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它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吗,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不挂科,得奖学金吗?虽然物质条件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生活,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帮我们消除人生中的痛苦。从而,学习佛法的目的正是在此,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依照佛法去办事,能够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学佛就是让我们得到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有心里疾病的,很多人都会去找医生帮助解决,但是医生只能是缓解你的病情,并不能去掉病根。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心理疾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贪心、嗔恨,痴狂等等。所以我们就要从佛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修佛法来除掉贪嗔痴三念,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疾病,使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

如果我们想的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把佛记在心中,那么心里的复杂的想法就会变少,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究竟为什么一个人会不开心?原因就是心里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去跟别人相比,使自己的内心被压迫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满腹心事时,是想笑也笑不出来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真正的开怀大笑了。

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僧侣手中的佛珠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控制内心的躁动,每当心中焦虑的时候,就去数佛珠,诵佛经,内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在佛家,是有这样一个故事的,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这个故事与我们控制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内心不安分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尘世中,遇见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去执着。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心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所以,当我们这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佛珠和佛经把心给拉回来,就像牵牛的绳子一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

在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佛珠和佛经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时常的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即使出现的是不好想想法,我们也要清楚。当我们起贪心和痴心的时候,我们不要跟着自己的心乱跑,让这些烦恼成为我们内心中的主体。我们要培养自己正面积极的念头,好好把握自己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佛经是为了培养我们一个好的心态,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不要受到外界太多事物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刻谨记这一点,比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他的心中积累的太多的嗔恨心,从而导致了他走上歧途。我们要时刻把握并且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人生步伐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祖同舟共济,辉煌六十年_1000字


月亮依旧是那个晚上的月亮,时间却横跨六十年。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内,我们携手度过一天又一天,直到今天,六十年了。回首过去六十年炎凉沧桑,不经感叹今日的美好。

六十年里,祖国的学者们,科学家们,运动健儿。做出了许多,奉献了许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或多或少的增添了朵朵云彩,才有今天的“灿烂、辉煌六十年”。

在经过多少人的艰辛与努力,坚持和奋战,赢得了今天的美满幸福。

香港,澳门,可为祖国国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到了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到了。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成立。更让饱受百年国耻的香港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之中。2年后,又是一个大喜的日子。澳门也回到了温暖的祖国母亲怀抱之中。港澳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执行“一国两制”,各自执行“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的基本方针,使得今天的港、澳更加辉煌灿烂。

咱们中国人也能“雄”起——发射“两弹一星”。

“两弹”是什么?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什么?是人造卫星。“两弹一星”在共和国的日历上留下了3个红色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耸立在新疆罗布泊大戈壁深处。此颗原子弹在世界引起了深大的轰动。一是因为中国终于发射了第一颗咱们中国自己研发的原子弹,不会再让别人瞧不起了。二是因为此弹关系着工作人员们的心血。

咱们中国人也能在太空上行走——“神七问天”。

探索太空的奥秘,是中国人多年来的梦想。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了第三艘有中国自行研究的飞船“神舟七号”。此次发射与降落都很成功,并在太空中拍出很珍惜的图像,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2008年,人们都说是中国人多灾多难的一年,也使人们在灾难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顽强;也有人说,2008年是一个幸运的一年,使中国人展现了中国的人民智慧。然而,这两件事都源于去年——公元二零零八年。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中午十四时二十八分,时间,永远定格在哪里。也值得我们低头三分,默哀,悼念在四川八级地震。我身为四川人民,深有感触,虽然虽然不我不是灾区人民。特大级地震使四川人民弄得家破人亡。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告诉你们:有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灾难又算什么呢?而唯一可做的,只有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

在2008年8月8日晚上20时,令中国人值得庆祝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开幕式。其宏伟、壮观等。有着中国孔子文化,儒家思想等传统教育。奥运会,也展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一“绘画长卷”为线索,演绎中国上上下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使中国人为以骄傲。

中国,还有许多傲人的成绩。

每一个春节,暗示着新一年的到来。每一年度,都是不可猜测的一年。未来,中国的未来,不可估量。六十年,辉煌了六十年,经历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冥冥之中多了几分成熟于稳重,因为,曾经跌到过。

辉煌六十年,风雨同舟。祖国人民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依旧是今晚的月亮,只不过多了几个岁月的疤痕与荣誉的象征,力争未来。

祖同舟共济,辉煌六十年_1000字2024


月亮依旧是那个晚上的月亮,时间却横跨六十年。

在这六十年的时间内,我们携手度过一天又一天,直到今天,六十年了。回首过去六十年炎凉沧桑,不经感叹今日的美好。

六十年里,祖国的学者们,科学家们,运动健儿。做出了许多,奉献了许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或多或少的增添了朵朵云彩,才有今天的“灿烂、辉煌六十年”。

在经过多少人的艰辛与努力,坚持和奋战,赢得了今天的美满幸福。

香港,澳门,可为祖国国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到了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到了。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成立。更让饱受百年国耻的香港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之中。2年后,又是一个大喜的日子。澳门也回到了温暖的祖国母亲怀抱之中。港澳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执行“一国两制”,各自执行“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的基本方针,使得今天的港、澳更加辉煌灿烂。

咱们中国人也能“雄”起——发射“两弹一星”。

“两弹”是什么?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什么?是人造卫星。“两弹一星”在共和国的日历上留下了3个红色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耸立在新疆罗布泊大戈壁深处。此颗原子弹在世界引起了深大的轰动。一是因为中国终于发射了第一颗咱们中国自己研发的原子弹,不会再让别人瞧不起了。二是因为此弹关系着工作人员们的心血。

咱们中国人也能在太空上行走——“神七问天”。

探索太空的奥秘,是中国人多年来的梦想。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了第三艘有中国自行研究的飞船“神舟七号”。此次发射与降落都很成功,并在太空中拍出很珍惜的图像,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2008年,人们都说是中国人多灾多难的一年,也使人们在灾难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顽强;也有人说,2008年是一个幸运的一年,使中国人展现了中国的人民智慧。然而,这两件事都源于去年——公元二零零八年。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中午十四时二十八分,时间,永远定格在哪里。也值得我们低头三分,默哀,悼念在四川八级地震。我身为四川人民,深有感触,虽然虽然不我不是灾区人民。特大级地震使四川人民弄得家破人亡。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告诉你们:有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灾难又算什么呢?而唯一可做的,只有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

在2008年8月8日晚上20时,令中国人值得庆祝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开幕式。其宏伟、壮观等。有着中国孔子文化,儒家思想等传统教育。奥运会,也展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一“绘画长卷”为线索,演绎中国上上下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使中国人为以骄傲。

中国,还有许多傲人的成绩。

每一个春节,暗示着新一年的到来。每一年度,都是不可猜测的一年。未来,中国的未来,不可估量。六十年,辉煌了六十年,经历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冥冥之中多了几分成熟于稳重,因为,曾经跌到过。

辉煌六十年,风雨同舟。祖国人民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依旧是今晚的月亮,只不过多了几个岁月的疤痕与荣誉的象征,力争未来。

《青蛇(王祖贤、张曼玉主演)》读后感_1300字


《青蛇(王祖贤、张曼玉主演)》读后感1300字

“你是一条千年道行的蛇,不是肤浅无聊的人,怎么会沾染了人的恶习,把一切美好简单的事弄复杂?”读这本李碧华的《青蛇》原著的时候,刚刚离开苏杭如梦似幻的春天,也就正好把故事安在苏杭的初见印象里。它绝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电影《青蛇》,在这本原著里,小青与法海的暧昧、许仙的经不起引诱、多年后雷峰塔倒的真相…贯穿全书的颠覆性的情节轮番轰炸,让这个人间天堂在我们印象中可远观不可亵玩的仙气少了些,多了凡夫俗子的爱恨情仇,竟也觉得可爱生动了些,生了不一样的迷人样子出来。

李碧华的文字一如既往的不温柔,开篇便说:“……这桥叫‘断桥’……虽然这桥身已改建……也有来自各方的游人,踩着残雪,在附庸风雅,发出造作的赞叹感喟……西湖本身也毫无内涵,既不懂思想,又从不汹涌,简直是个白痴……”几句话,就给了原有的那点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美好故事当头棒喝,基本奠定了全文华美犀利、离经叛道的基调。

翻看对《青蛇》的评论,明显偏向两极化,有人说简直是三观尽毁,有人却拍手鼓掌啧啧称奇,而我想说:如果你真正的深读李碧华,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千帆过尽的如刀笔锋。

李碧华出生、成长于香港,曾任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在香港畅销报刊撰写专栏及小说,结集出版逾百本,并有多国译本。她的作品以“痴男怨女,悲欢离合”与命运的微妙关系、奇情怪异题材,天马行空,创出独特风格。《青蛇》与《秦俑》《诱僧》这三部作品均曾被改编为电影,分别由徐克等著名导演执导,张曼玉、吴兴国、王祖贤、巩俐、陈冲、张丰毅等著名影视明星担纲主演,在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的评选中斩获多个奖项。除此之外,她的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等也可谓家喻户晓,广受好评。

然而,著作等身的李碧华却认为人生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作风低调,活得逍遥。

李碧华的经典小说《青蛇》以历史传说为背景进行发挥创作,衍生出一段段充满爱欲情仇的奇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以华美犀利而又天马行空、离经叛道的文字大胆颠覆传统,通过对男女情怨纠葛的叙写,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再融入美学哲学之意蕴,极具张力而荡气回肠。这里没有许仙救白蛇,白蛇报恩的桥段,只是因为许仙的貌比潘安,白蛇便与他情投意合,而不料许仙却是个花花公子,与青蛇也暗生情愫。法海也被作者塑造成了一个美男子的形象,和青蛇和许仙都有纠缠。而且原著里雷峰塔是是文革被红卫兵砸倒的,刚从塔里出来不久,就和青蛇又与许仙的转世有了纠葛,在这其中穿插的不得不提的还有白蛇为了许仙,几次想放弃姐妹情谊的情节。

李碧华要写的,其实不是蛇,不是青蛇与白蛇,不是白蛇与许仙,不是青蛇与许仙,不是青蛇与法海,而是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男人与男人。她要写的不是梦幻的乌托邦,而是夹着着丑恶和黑暗、散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人性碎片。

爱情啊,就是乱人心神的小妖精,是中了蛊的毒,谁都逃不过,可是也不必逃。唱一曲宗盛大哥的凡人歌吧!“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原来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还能拥有春天。”

青蛇(王祖贤、张曼玉主演)读后感800字(3)篇


你不喜欢我?你不再喜欢我?

这几天正好在读李碧华的《青蛇传》,与记忆中小时候看过的新白娘子传奇有很大的差异,感触最深的是许仙的若软无能,小青的一厢情愿。

小青初遇小白蛇是在西湖河畔被救,当真是恰逢你的出现许我一时太平安宁,免我一世孤寂。可偏偏只有我一人沉迷其中

可偏偏世事弄人,原本想要安安静静守护的岁月竟也无声崩裂。舍不得离开的人只好继续陪她走天涯

接下来得故事就成了话本子里的那样,小白蛇是小青蛇的全部,而小青只是小白蛇的一部分。行走世间,素贞恋上了一介书生许仙。她为他,水漫金山,苦盗灵芝,操持家业,却只换来了他的负心薄幸,联合法海置她与雷锋塔底。小青在雷峰塔底苦守良久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明,重逢她心爱的小姐姐。

故事若是到此结束也便罢了,可偏偏要在小白蛇厌倦了与小青蛇重新在一起的日子后才肯结束

只是这次小青再也没有陪她而已。 

初读李碧华是《霸王别姬》,电影自不用说,传世经典。然而文字更令人惊奇,虽记不清开篇的词句,但当时震撼的感觉却久不能忘,竟有人寥寥数语说透了凄凉,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青蛇》电影没完整看一遍,只记得由王祖贤和张曼玉主演,王饰演白,张饰演青,扮相妩媚,与《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角色扮相大相径庭,大概是赵雅芝的白娘子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当时个人不大能接受这种媚惑人心的扮相。今次读了《青蛇》,虽然人物形象差别极大,然今人已非幼时,自知故事人人可讲,至于是否为人接受亦或接受哪个版本,那是看客的事。习惯于读明明白白的故事,对于没能交代清楚的总觉得有些遗憾,也许是个人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不能尽理解。

李碧华写文总不肯多写一字,简洁凝炼,直面人性之暗。读起来时有压抑,茫茫人世,谁也逃不过,说是宿命之感,那放下不就结了,但偏偏想看那故事,理不清,似想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

《诱僧》,用营销话语讲,是个有爆点的题目。虽不信佛,但有敬畏感,这题目似亵渎,但细想僧本是人,是世俗人,要做清净人,悟道之人,不惹凡尘。累世众生,皆为俗累,如何超脱?即成僧,仍处世间,仍要吃喝拉撒睡,仍要与人打交道,诱惑在所难免。花花世界,口舌之欲,名利之诱,情之所钟,男女之欢……皆为诱惑。那故事里何以诱?以何诱?诱的结果如何?先把我诱进去看了一番。

《诱僧》里石彦生终摆脱种种纠缠,继承方丈衣钵。里面提及了悟道和禅宗,挺有意思。

《青蛇》《秦俑》《诱僧》三个故事三段情缘,似乎无甚牵连,偏偏扭在一起。李碧华自己默默在一边冷眼看着,她的冷静甚至于薄情,看的,尽是别人费劲心力也看不到的心思。因此,于缠绵中现刀锋,于繁华中见苍凉,于热闹中尝凄清。大概这就是李碧华。

妖冶、香艳、痴情、仙侠……糅杂出一个李碧华。

她写的人像妖,妖像人。

她写的故事一看就是假的,你却不得不信。

她写的传记你明知道是真的,却反复看都像传奇。

但分明,情到深处,是眼中的空洞。

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读《当代医圣裘法祖》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长处获赠了一本书。素雅的封面上是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裘老正微笑向我投来慈祥而关切的目光,照片的右侧印着这本书的名字——《当代医圣裘法祖》。

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了,它出版于2009年,裘法祖院士逝世一年之际。书的纸张已泛黄,边角却依旧整齐,透露出它的原主人对它的爱护。想起学长赠与我此书时沉默而又似有千言万语的眼神,我不禁更加诚惶诚恐。终于,在一个夜晚,收拾干净书桌,泡好一杯清茶,翻开了泛黄的纸页。

翻开封面,书第一页是印刷精致的铜版纸,印着裘老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庞。头发已花白,额头、眼角布满了皱纹,巩膜泛着些许血丝,目光却慈祥而专注。相对于封面的黑白色调,彩色的照片让裘老显得愈发地生动鲜活了,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向我讲述着他过去的事情。在这张照片之后,是一组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着裘老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年至耄耋仍心系人民健康的传奇一生。看到这组照片的最后一页,“与世长辞”,“万人同悲送裘老”时,我的眼睛也莫名其妙地开始酸胀了。

裘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于1914年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在大姐的支持下留学德国。二战期间,杭州也一度沦陷,裘老断了经济来源,却凭自己的刻苦与才华得到了德国导师的赏识,申请到奖学金,并在工作中被委以重任。二战结束后,他放弃了德国的洋楼和汽车,毅然回国,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裘老于2008年6月14日不幸逝世,他的一生,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是探索创新、硕果累累的一生。

我从书中阅读到了裘法祖院士为我国医学事业奋斗的一生,而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却更令我印象深刻。裘法祖院士的大家风范、高尚医德和崇高精神令我折服叹惋。

其中,裘法祖院士留下的讲稿中,一个修表的故事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很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裘老去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他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你看一下,好吗?”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他,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他又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他再问,她就再也不理他了。他只得到对面的另一家大的钟表店去试一试,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类似的答复、类似的态度。这时,他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老同志,是他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裘老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个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裘老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裘老面红耳赤,打了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却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

裘老后来在很多场合,都给他的同事、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我2012年才入学,未能得见裘老的风采,得他亲自教导。如今,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下,却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禁感慨万千。

当今,医患关系恶劣,其中原因自然是错综复杂的。然而,在埋怨自身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感激和理解的同时,我们却也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存在“无法修理,没有零件”的态度和作风呢?在医院门诊部,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少数医生却只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一位患者不经意的玩笑话,令裘老谨记数十年,这是怎样的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因为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的武器,裘老幡然警醒医务工作者中存在的主观主义不良作风,他决心此后把遇到的每一个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给病人“摸肚子”,纠正错误。也带领身边的人和后辈们自我警醒。

裘老的一生,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读完这本书,我为裘老的高山景行所折服。决心跟从裘老的步伐,立志“永远做一个好医生”。当然,裘老说了,“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然而,这志向不易,却仍是我心中的美好愿景,也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同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必须做到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都认真耐心,开出的每一项医嘱都有所根据,有所权衡。完善自己的技艺,精进自己的德行。不仅会开处方,还要会讲课,会写经验报告,会做研究。甘为人梯。

在同济医学院110周年院庆之际,我谨愿以此壮志,不负百年同济盛名。

(第二临床学院 12级八年制 郭君怡)

六篇《活着》读后感1000字


第1篇:《活着》读后感

年少的福贵是真的荒诞不堪,吃喝嫖赌样样不落。私塾先生说他准是二流子,福贵他爹也说他是无可救药,他娘说他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富贵的媳妇家珍怀着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贵也不忌讳用言语糟蹋她。逛完窑子还带着妓女向他岳父请安。后来,福贵染上赌瘾,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墙角,甚至拳脚相向。

许是他太过浪荡,赌博赌红了眼,赔光了家产。他爹一头磕在了石头上,丢了命。他媳妇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轿接了回去。福贵除了他娘和四岁的女儿,变得一无所有。

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将这个昔日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打击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间草屋,换上麻衣,下地种田,养活母亲及女儿,等待着妻子。

半年过后,他妻子家珍带着半岁的儿子回来了。家珍是小姐出生,细皮嫩肉,没有做过粗活。但福贵沦落至此,她也甘愿与他同甘共苦,一起撑起这个家。

在一次福贵母亲生病时,福贵进城找大夫。被一个国民党的连长强行抓去当壮丁,在共产党要打到眼前时,连长逃走了,福贵等幸存者被共产党带回,共产党给了他们盘缠放他们回家。青年的福贵在枪林弹雨中解放归家。他的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完全不认识他。

回家没多久,土地改革就把买了他家地的龙二给害死了。福贵吓得心底发寒,暗自庆幸。也想明白了人各有命。

后来有庆长大了,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把女儿凤霞送了人。而凤霞去了又逃回家,福贵却是咬牙将女儿留在家中。儿女本就

是父母的心头肉况且他本就亏欠女儿良多,哪里忍心再将女儿送走。 再后来,福贵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解散,又遇上了荒年。家珍又得了软骨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眼看着日子熬了过来,家珍的病却一天比一天。自古福不相依,祸不单行,有庆给产子大出血的女校长输血被抽干了血而死。福贵本打算找人拼命,可校长的丈夫是和他当年一起枪林弹雨的春生。春生当年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被任命为县长。他们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让他对春生的怨恨减轻了。

中年的福贵只剩下了凤霞一个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了婚也算了了福贵和家珍的心结。

日子还没有安定下来,城里就闹起了文化大革命,春生风光了一阵,也明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反倒赔了自己的命。

凤霞怀了孕,可幸福的日子向来短暂。凤霞生产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家珍活了这么些年,跟福贵受了这么多苦,在女儿死后终于熬到了头。

福贵和二喜一起抚养着女儿的儿子苦根。二喜为了儿子拼命工作,却在工地上丢了命。苦根就靠福贵一人拉扯到七岁,可苦根本就是个命苦的娃,福贵的一时倏忽让苦根丢了命。

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由福贵亲手埋葬,福贵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从福贵的一生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在福贵的身上悲剧总是接憧而至,悲痛压抑的令人无法喘息。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福贵的生活趋于平静,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的生活本应是孤独的,可他并不寂寞。福贵的精神意志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2篇:《活着》读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题记

在大学期间就经朋友介绍看了根据《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葛优和巩利主演的,深有感触。最近才有机会读到原著,竟然带给了我更大的震撼!

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也不在人世,女儿却变得又聋又哑,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我很佩服福贵,我佩服他的坚忍,因为他还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种苦难,人生大抵如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悲伤却是漫长的,很少有人因为一件开心的事快乐一个月,而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伤悲一年。

福贵曾经拥有他当时想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的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他的妻子对他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他经受了怎样的打击?!是什么给了他活着的勇气?我没有答案。我在思考,在探索!也许这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题目太大,我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因为存在而有意义,活着就有意义,可能福贵经过这些遭遇后,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我发现我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的感想,或许我不该在看完《活着》后写什么读后感,我还要继续思索。

不管发生什么,也不为什么,好好活着!

第3篇:《活着》读后感

在空闲时,我还是喜欢看书。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读。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12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第4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福贵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怀有身孕的妻子也被接回了娘家。福贵在一段时间的懊悔之后成了佃农,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妻子也抱着生下的儿子回来了。不久,在他去县城为母亲抓药时,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女儿却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但是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就连外孙子也因吃豆子撑死了。

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彻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还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于是,我不禁想:福贵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呢?家中的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甚至外孙也先自己而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他还是活着,而且活得自在,不禁想到余华在韩文版的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当外孙苦根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撑死时,福贵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自责,但还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他对这一切死亡的看法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蹋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样的话读着让人心酸。可是,面对这些痛苦、死亡,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没有办法挽回,那就接受。而这种接受,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活着,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态度。我们活着不也是如此?人或许只有像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暑假,哥哥突发疾病去世,我第一次对死亡有了一种恐惧。当你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消失了,突然着了慌。生命真的这样脆弱,前一秒还有呼吸心跳,一转眼就什么都消失了,从此家里就没有了这个人,虽然房间里还处处都是他的气息,但是他却再也不会出现了,整的家庭就此变得不再完整。活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对家人的负责,活着,是一切的前提。

每个人在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是否也想起福贵,想想福贵的经历,你经历的痛苦和挫折也会成为的宝贵的财富。

我记得大学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任何经历都是一笔财富,起初我还不太理解,慢慢地我理解了,失败的、痛苦的感受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亦给了我们教训。而成功给予的是希望和喜悦。总之,各种经历才是真正的生活,是我们活着所必须经历的。

面对死亡,我们束手无策,但活着的人就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你又什么理由随意践踏,随便摧残。经历生活中的预知和未知,好好活着。

生活一直在继续,并没有所谓的幸福与不幸,遇到挫折时学会接受,学会乐观,学会抗争,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

第5篇:《活着》读后感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悲惨得让人的心一痛再痛,你不自觉地就会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快乐?为追求?还是为什么?

年少时总为月缺花残而伤感,也不时追问:人为什么活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加深,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让我习惯,也似乎让我麻木了,从此也不再思考这个问题。当读到余华的《活着》时,这个问题又现脑海,突然顿悟,人活着,只为活着,仅此而已。

主人公经历了一生的灾难,所有的亲人离他而去,他所拥有的也只有活着了。他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面对春生,这个昔日患难与共的朋友,今日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仇人,他选择了埋葬仇恨,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和福贵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岂止用幸福二字来描绘,但生活有时总不能一帆风顺,也会有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想想福贵,他经历了无尽的灾难却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们无法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对福贵人生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不要再问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因为活着。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

第6篇:《活着》读后感

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他的家人们,没有一个不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一档文化类综艺《一本好书》出现在大众眼前,因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综艺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在过度繁荣的明星真人秀之间,明显是一股清流。第一期带来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经典之作便一举拿下了9.3的高分,这样以全新的形式去诠释书内的经典,更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但事实上,一本好书重读多少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可能很多人会看得云里雾里,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主要性格形象也让人捉摸不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来自读者,一个来自作者本身,只要搞清楚这两方面的疑问,就不难理解它为何可以称之为经典。

读者的疑问我想大多来自作品,在开始阅读之前没有深入的了解其背景。其实毛姆所写的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书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著名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痴迷。是的,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便是高更,他们的一生高度相似,生前及其落魄,死后备受推崇,书中斯特里克兰最后留下的画作也是对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高度还原,这些经过毛姆的艺术加工,演绎成了斯特里克兰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且作者毛姆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阅读中的带入,使得读者并不能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进入角色感同身受,但在大致了解了高更这位作家的生平之后,就会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对于作者毛姆,他并没有对读者交代了斯特里克兰所有的心里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样就把所有的悬念让读者自己体悟。比如毛姆没有说明斯特里克兰为什么突然放弃工作去当画家,这也让读者觉得非常突兀奇怪,但他完全可将他内心的苦楚和绝望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巧妙之处。读后感·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斯特里克兰就是从优渥的环境中寻求自我,抛弃妻子背叛朋友,是一个不折不扣自私的人,毛姆没有为他描述半句这时候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转变,懂的人自然懂,他虽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却比独居沙漠还孤单,若是讲出来甚至会有些刻意哗众取宠。这样的留白方式可能阅读前期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阅读到最后,真正的谈到自我,回归自我,从最后的画作被作者毛姆一把火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的纯粹在此跃然纸上。

这是被无数人推烂的经典之作,也是作者与读者跨越百年的心灵交流,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混杂的世界,为了生存而生存,却忘却了本来的面孔,斯特里克兰是文明社会里道德理法规范下的怪物,最终在“塔希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他虽然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同样伟大,因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便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驯鹿六季》读后感10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驯鹿六季》。作者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作者1975年6月19日出生,男,身高1米9开外,蒙古人。早年曾从事成人文写作,后转向儿童文学,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散见《天鹅牧场》、《鬼狗》、《狼血》等作品。曾获得过多种奖项,有多部作品被译到国外。

我读了这本书感受很深,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跟着秋鸟走遍了森林的每一个角落,一起去看风,去探访冬眠的熊……

故事的主人公“我”从失去妈妈以后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微笑过。到了森林“我”迷路了,所幸的是,被一位老人所救。“我”帮这位老人喂驯鹿,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秋鸟。“我”给一只纯白色小鹿取名——海德薇。渐渐的我知道一个关于乌鸦的常识,乌鸦永远在森林的上空巡游,它们在发现了食物时会高声地鸣叫,而它们的食物,很多的时候会是死去或将死的动物。所以,森林中的驯鹿鄂温克人习惯通过乌鸦的叫声去寻找那些负伤的猎物。现在,驯鹿鄂温克人已经不再狩猎,但秋鸟已经习惯通过乌鸦的报信来寻找那些被偷猎者的套索套住的驯鹿,如果他来的及时,还可以将驯鹿救下。“我”到秋鸟的营地,他就送我那块红布,让我扎在头上。“我”一直不明白这块红布有什么作用,“我”想:如果这块红布是来遮挡阳光或者雨雪又不够大,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有一天我和秋鸟去寻找驯鹿,他要求我必须佩戴这条红布。我曾仔细究过这块红布,想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效用,以至于秋鸟一直让我佩戴它。后来我带着海德薇在丛林中散步,我们拐过一片灌木丛,几乎在我看到那个人的同时,耳边响起一声巨响。那巨响是挟带着气流从我的耳边冲过,我有些糊涂的回头看时,有断裂的树枝从我身后的树上滑落下来。“我”用了将近半分钟才从嗡嗡作响的耳鸣中清醒过来,“我”的耳膜差一点儿被震破了。这下我终于明白秋鸟为什么让“我”戴这块红头布,因为怕我被猎人误伤。

“我”第一次坐桦皮船,在船上高速滑行,很快我们的船驶过一片花海,我们就像是在两边的花墙之间穿行,那馥郁的花香几乎让我无法呼吸,“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花。,随后是三头站在河岸边喝水的马鹿。它们的毛色比驯鹿略淡,但身躯更加高大伟岸。在过了这段河道之后,河面慢慢变的开阔,河水也变浅,就在这时秋鸟轻轻地伏下身,将头低向水面,贴着水面喝了一口水。看着他的动作我也感到自己的喉部干燥起来,于是也学着他的样子吸了一口水,清凉的河水毫无异味。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向秋鸟微笑,而我已经好久没有笑了。

这一天“我”和秋鸟去看风。我们走着走着遇到了一棵落叶松,这棵树有一个树瘤。树皮已经被磨掉,露出了下面致密精美如琥珀般的木质,树瘤上留下了无数刀砍斧凿的痕迹,这就是人类贪婪的印迹。黄昏,我们回到营地,没有看见海德薇,“我”向帐篷走去,发现一个显眼的烟头,“我”把这支烟头给秋鸟看,秋鸟快步跑到拴海德薇的树上,随后我们向简易公路跑去,秋鸟看到了一辆红色越野车,秋鸟拿出了腰间的猎刀,横在越野车前并示意我去救海德薇,海德薇已经吓坏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纯白色小鹿在森林难以存活。“我”在森林中已经学会了不少技艺,比如:过苔藓地的速度一定要快,要不然鞋袜就会湿透,还有平衡能力,“我”在过独木桥是非常小心,但是“我”发现越小心就越过不好,后来觉得越快越好。“我”又知道驯鹿鄂温克人怎么烹饪。后来“我”去采蘑菇,秋鸟告诉“我”千万别采被虫子咬过痕迹的蘑菇,一开始我没有仔细的看蘑菇,全都被秋鸟给剔除了“我”把那些蘑菇放在树桩上。过了几天“我”在去树桩上去看那些蘑菇的时候,发现蘑菇都被幼虫所吃了,这会我才明白秋鸟为什么不让我采被虫子咬的蘑菇。海德薇随驯鹿出游,之后便没有回来。

秋鸟送“我”一个滑板。“我”和他去雪地滑雪,我们滑到山谷里,“我”跟这他向森林深处走去,他在一棵巨大的倒木停住了脚步,树的下面有一个小洞,“我”在洞外听着,原来是一头熊的呼噜声。

血,秋鸟和驯鹿掉进别人设的陷阱里了,他的伤口开始流血而那只驯鹿皮的毛色,醒目的红色,“我用脚将雪踢下去,盖住驯鹿。那些天有只母鹿生下小鹿,天亮时“我”发现那是鹿仔不见了,“我”看见了熊的印痕,那只母鹿也受了伤,“我”用针线把受伤的母鹿的伤口简单地缝合了一下,之后在伤口上抹上了红霉素软膏,那天下午又有一只母鹿生下了小鹿,以前我所有了解到的关于熊的知识都告诉我那是一种巨大的野兽,异常巨大,行动缓慢。这天夜晚又有一只小鹿被熊叼走,我奋力地去追这头熊,可是这头熊跑得比我更快,天亮了,我在秋鸟的床下找到了那个巨大的矛头,我为这个矛头找到一根十分趁手的桦木杆,耐心地打磨……

我紧跟着作者的步伐等待着海德薇的归来,这是美好的一天,我要学习作者在糟糕的环境中如何成长,变得强悍。同时也能平静地看待每一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努力,胜利一定会向我们招手。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起了月亮”——他,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有妻子儿女,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开口说话也是很无趣,在宴会等社交场合完全不起眼。你很难想象故事的开始是:就这样一个平凡得如同白开水的人,有一天,留下一张纸条,然后抛下一切,去了巴黎。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那年,他40岁。
几年之后,他在巴黎贫困潦倒,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斯特罗夫相救,也许就这样逝去。后来,他离开巴黎,沦落街头,睡过火车空车厢,领过救济面包,当过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和土著人结婚生子,生活在伊甸园般的原始深山中,厄运接踵而至,他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自己的妻子爱塔将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读完这本书,我对主人公查尔斯的感受很复杂。他抛妻弃子,眼里没有别人,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甚至带走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好朋友的妻子。这样的人实在令人厌恶,甚至连他的儿子在得知他死去的消息也觉得罪有应得。
但是,对于查尔斯,我更多得敬佩吧,一种敬畏和佩服。全世界都在追求得到,他却在追求失去。所有人都在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他减去了束缚自己追求艺术的一切,减法的差等于最后的原始生活,那段和爱塔生活在塔希提的日子,一如人类的最初——亚当夏娃于伊甸园。在那里,他如愿以偿,也画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
不过,斯特里克兰的追梦我还是觉得有点极端,读着读着会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某些角色。对于六便士和月亮的理解,我觉得六便士就是功名利禄,而月亮大概是内心深处的梦想吧。至于怎么选,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作品,感觉语言风格很特别,书中运用了很多特别的喻体,例如把胸脯比做“卷心菜”,把身体比做“鸭蛋”……
不过笔触带着英国人的优越感,有些词句还是有点不舒服。另外,本书有很多对女性或抵触,或一针见血的句子,大概跟他性取向有关。接下来,想继续看他的《人性的枷锁》和《刀锋》
语录摘抄:
1、我不想从前。最重要的是永恒的此刻。
2、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
3、世上很少有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记述了作者与其妻子芸娘之间的日常生活。对于芸娘,早有听闻。毕竟她可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之为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而考虑到作者生活时期为清朝,我本以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离不出时代的限制,会相当拘谨,最可爱的人则或许是过称了。而在看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初的看法实在是实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会遭到时代的束缚,沈复和芸娘便是经典的一对代表。他们的不羁、率真的性格,实在是令人钦佩。他们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为对方着想,以至于他们的恩爱生活,有种跨越时代的自由,充斥着浓浓的爱意,着实令人羡慕。即使是现代人,怕是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所以看下来后可以说是被喂了满满的狗粮了。

对于沈复,实在是难得的专情好男子,他不图名利,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只要身边有芸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对于芸娘,则可以说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温柔体贴,襟怀才识。难得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当时时代的种种俗约而遭到束缚,她与沈复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一心为丈夫考虑。这样看来,称她为最可爱的女子,丝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对神奇的伴侣,试问有谁不会羡慕呢?而都说天道无情,果真如此。在书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记愁》为题。或许老天都妒忌起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忧无虑的生活时光很短,沈复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与芸娘分离。而芸娘则默默地承担,直到后来大病一场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风格实际上是轻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样,《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想表达的正是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快乐的时光着实短暂,这本书记载的则正是短暂的快乐时光,毕竟人生的坎坷已经把他们折磨的不成样子了,而追忆当年快乐的时光,在梦中追寻自己所深爱的人,则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浮生六记》,可以说沈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纪念芸娘,纪念他们相伴的日子,所记载下来的真实传记,也可以说是写给芸娘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情书。这便是深爱之人,梦中追寻。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才不是光光看着作者幸福的回忆录沉沦其中便可,从这《浮生六记》中,我们是可以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的:或是珍惜当下,又或是追寻知己。这便是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喜欢《《六祖坛经》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