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金鲤莫言读后感 > 地图 > 金鲤莫言读后感,2024金鲤莫言读后感范文
金鲤莫言读后感相关栏目
金鲤莫言读后感热门栏目
金鲤莫言读后感推荐
金鲤莫言读后感

(共 6010 篇)

  • 1、 莫言大风读后感

    亲人,我们的避风港

    亲人,是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的后备军,也是人们的必需品。

    文中的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星儿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爷爷与他经历了大风的危险,经历了割草的厌烦,也经历了吃蚂蚱的快乐。

    经历大风的危险让我记忆深刻,爷爷那种面临危险冷静执着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当爷爷知道要刮大风时,并不灰心,而是带上星儿快点回家;当世间万物都动了起来,却没有声音甚至天地之间变成了紫色时,爷爷一点恐惧都没有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与星儿的爷爷一样都有这样的性格。以前爷爷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带我出去玩。那天早上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俩高高兴兴地去公园玩,可到了中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对爷爷说:爷爷,天好像要下雨了,我们回家吧。爷爷说:现在回家肯定是来不及了,过会就下雨了,我们要不先去商场避避雨,还可以逛逛。不一会儿,雨果真随着雷声从天而降。不知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还是爷爷说雷电会劈死人的关系,我的内心好像有一块坚硬的石头,放不下来,充满了恐惧与害作文怕,爷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放心吧,房子里是安全的,不会有事的。不知是有爷爷在我身边还是文章中的星儿与爷爷给了我力量,我的内心变得不那么害怕了,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放了下来。雷雨过后,天放晴了,我似乎也没有了烦恼与忧愁。我的爷爷与星儿的爷爷是不是很像呢?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能干的老人。只要经爷爷出的活儿总是那样的好,他割出的麦茬又矮又齐,捆出来的麦个子,中间卡,两头多,麦穗齐齐的连一个倒穗也没有。我的爷爷也是一个能干的老人,经他手种的稻子也是又大又好,吃起来也很香很软。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怀旧的老人。当经历大风这场灾难后,他车里只剩下一颗普通的草,然而就是这颗普通的草勾起了爷爷的回忆。在他临死前,还推着小车到东北洼转了一圈,割回了一棵草,这棵草不仅代表星儿与爷爷之间的回忆,更表达出爷爷与星儿的爱。

    亲人是多么重要,我看了这篇文章,懂得了这个道理。亲人会一个个走到另一个世界,但亲人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永远抹不去,就像那棵草的根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 2、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篇一: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莫言他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能获得诺奖,是靠他的实力,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在获奖感言中,莫言以一种朴实而近乎憨厚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他从自已的母亲讲起:与母亲捡麦穗,吃饺子时母亲将自己的饺子送给了一个乞丐,跟着母亲卖白菜,母亲患病

    这一个个故事使人泪下,他用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他母亲善良、勤俭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红薯干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一年一次,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毅然不顾自己的温饱将弥足珍贵的饺子送与老人,这就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给予。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仅仅叫施舍,而莫言妈妈的叫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莫言把自己不爱吃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而莫言妈妈把自己最喜欢的饺子送老人,这是高尚的品德更值得很多人去学习。

    我虽然没看过的莫言的作品,但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与他在务农时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莫言连躲雨的时间都要看书,所以我们要学习莫言那种爱读书的精神。

    从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我感受到他的朴实,他的真诚,他的作品获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敢讲实话,他敢剖析现实社会,他敢说出自己对事物的想法,他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我们应向他学习那种敢说真话、朴实、真诚的精神。

    【篇二: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莫言,一个我未曾接触和注意的作家,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也对他在文学论坛上的著作一无所知,但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吃惊了,就连鲁迅,老舍都未曾获得的奖项,他又是怎样做的。

    当我细细读完他的获奖感言时,我认识到,这是一个谦虚从容之人,他的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他真实的感情,这是一个正真的作家,不,应该是一个优秀作家。他值得去获得诺贝尔奖。

    从他的感言中不难看出

  • 3、 莫言《娃》读后感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 4、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篇一: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当我读到《中国最好的散文》中的《卖白菜》时,我被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爷爷的散文,感觉朴实感人,还十分贴近生活。

    这篇散文讲了作者陪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冬天,当时我才12岁。那年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本来剩下的这三棵白菜是留着过年自己吃的,可母亲非要把它卖掉。我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但是母亲还是把这三棵白菜拉到了邻村的集市上。赶集的人特别多,却没有人买白菜。终于有一个老太太来买我们的白菜了,可她却把外面的白菜帮子全部撕光了,让我很是气愤。后来,算价钱的时候我无意中多算了一毛钱,要知道那时的一毛钱是多么的珍贵呀。但后来被母亲知道后,坚强的母亲却痛哭了一场。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我觉得那时的人们真可怜,过年连白菜饺子都吃不上。换句话说,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白菜饺子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怎么会那么贫穷呢?!如果不把白菜卖掉,全家人就没有饭吃,更别说吃白菜饺子了。恐怕连年都过不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可即使那样,作者的母亲还十分的坚强,真令人感动。

    【篇二:读莫言《卖白菜》有感】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那饥饿的时代,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在那个畸形的时代,白菜饺子是怎样的一种奢望。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作者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今天母亲却要把仅剩的3株白菜卖掉。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母亲也含着泪水动怒了,让作者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我想这种伤感不会压于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做嫁衣裳。无奈、伤感萦绕在作者心里。刺骨的寒冷使作者

  • 5、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5篇

    篇一:文学鉴赏作业 《丰乳肥臀》读后感

    莫言小说《丰乳肥臀》 读后感

    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书在我不经意被我拾起,我重新进入了抗日纷争年代,再细细品味了上官一家的几十年悲欢离合,起起落落。这天下午天空灰蒙蒙,我终于合上了这本小说,也意味着我已经陪着莫言笔下的人物穿越过生生死死,穿越过纷争尘世,最后尘埃落定。

    飞鸟在天空盘旋低飞,我带着丝丝眷恋又在脑海中重新过滤了起《丰乳肥臀》的片段。他们一个个人物在我眼眸里跳跃着,演绎着这多年来的悲欢;他们又在我耳边低语着,述说着他们已经走过的路有多艰辛。此时的上官鲁氏变成了高密乡大地的一捧泥土,而逝去的灵魂又飘荡在东北的天空中幻化成白色的飘絮飞向远方。我放不下他们,即使我知道那只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但我释怀不了,放不下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们的一言一行仍刻画在心里深处。也许到了哪天我容颜已逝,还能想起那些漫长无际的时光中陪伴我的那本书。

    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了解身为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笔下的小说人物究竟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但随着我的阅读深入,我才能慢慢体会到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社会的评判以及对人性的剖析。

    文章是以东北高密乡为背景,高密县安静尘封的生活环境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当地人们的思想非常封闭不过仍保留着质朴的品质。小说叙写了一系列发生在上官家的故事,而男主角便是上官家的唯一儿子——上官金童。他在小说里是一个“极度恋乳”的人物形象,同时他的怯弱又和他母亲的刚强形成强烈的对比性。故事从上官金童与上官玉女的出生作为开端,上官鲁氏在生了七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子,但是仍然受到婆婆上官卢氏的虐待,可见在当时的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多么严重。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本意是缅怀他去了天堂的母亲,贯穿整部小说的也是母亲形象,上官鲁氏真是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她默默忍受着家庭暴力,曾经愤世嫉俗过,堕落过,但她对亲人的爱始终不放弃。一个坚强的女子受过命运的摧残,在飘摇的年代中一直保护家庭,用她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的希望。小说有一幕是在饥荒年代,上官鲁氏利用自己的胃偷大麦豆子之类的食物给她女儿和外甥吃,读到那里我记得我是泪流满面的,我不能想象到她的心究竟得多强大才能做到这样偷食物来喂养她的家人。每次呕吐伴随着血液,再把食物洗干净给家人吃,用满是伤痕的心来挽救整个家庭。我的心为她的良苦用心感到忧伤,我用低声的啜泣跟随着她的人生。她的心弦纤细如丝,她的爱

  • 6、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500字:莫言红高粱读后感

    最近因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跟风去拜读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觉得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红高粱》,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能够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述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在惊诧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时,莫言也让你领略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风采红高梁》都将展现的时空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一齐颠覆了传统的抗战影片。抗日战争这段记载着民族伤痛的历史,一向是中华民族。《红高梁》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却了抗战电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红高梁》透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感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红高粱》更是一举摘得金熊桂冠,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被柏林电影节评委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于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内地有电影。

  • 7、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篇一: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完了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微微有些失望,这自然与文坛对莫言的期待有关,1980年代中期以来,莫言就被作为大师与准大师期待,或者被作为中国版魔幻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期待,这一期待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预期,在国内也赢得了非凡的名声,但《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檀香刑》等作品却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人认为莫言已成了无可争议的大师。尽管已经有了获得诺贝尔的呼声,尽管有人说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生死疲劳》仍然让人感到很不满足。

    不满足并非不好,而是不够好。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一部小说的致命伤。先锋小说注重形式创新,往往为无病呻吟而煞费苦心,《生死疲劳》虽不至于此,但也承袭了其流弊。这部小说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这正如一盘豆芽菜,表面上鲜嫩水灵,但根须扎得不深,也就无从长成一棵大树。

    有人说,这部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从直接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显然是夸大之词。小说对80年代以后农村土地关系的描写明显付诸阙如,而将重点转移到城里子孙们命运的描写,使得小说在结构上严重失衡。如果这尚可以用缺乏这一时期的直接经验来解释,那么将单干理解为历史正确,以其反对合作化的进程为重要线索,甚至将单干与80年代的土地承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仅对历史缺乏理解与同情,而且缺乏基本的了解。土地承包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前提的,而单干坚持的则是私有化,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小说中,蓝脸被塑造为坚持单干的一根筋,他在月光下劳作的场面具有诗意的美,而领导合作化的洪泰岳,在改革开放后则成为了一个失意者与复辟狂。在这里,体现出了作者对土地、对合作化与土地承包的看法,但这只是80年代的流行看法,并无多少新意,作者所缺乏的是对90年代以来新的土地关系的把握,以及由此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在这些最需要作者做出独立思考的地

  • 8、 莫言的《粮食》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读者》,它摘选了许多作家的文章如:莫言,梁衡,余光中等等,文章更是让我看了感慨万千。

    其中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莫言的文章《粮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名叫伊,她为了不让三个孩子与一个婆婆挨饿,去磨末长工作,为了得到磨末长的豌豆她不禁偷了一大把放进口袋里,并且一大把的放在嘴里囫囵吞枣般的吞下去,不咀嚼,回到家中又用筷子伸到咽喉处,使劲全力往下拔,就这样一大把的豌豆就这样吐了出来也因此让孩子们与婆婆得到了粮食,就这样一直这么做,最终使孩子们发育良好,但自己却渐渐老去。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热泪盈眶,它让我明白了母亲是伟大的,粮食是珍贵的,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看到这我想了想自己,妈妈每天早上早起为我烧饭,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又要为我煮饭,而我呢,却当作是无所谓,我还时不时为我母亲的关心感到厌烦,甚至还去大喊大叫『puxuewang.com』,我现在知道我错了,我因该感谢妈妈,感谢这么多年对我的关心,想到这,晚上我打了一盆水走到厨房,笑眯眯地说:“妈妈,我帮你洗脚吧,谢谢你对我这么多年来的关心与照顾。”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知道我懂事了。虽然这冬天很冷但是心是温暖的

    每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因劳动而慢慢老去的身影,那身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与人生的之路牌。

  • 9、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 10、 生死疲劳莫言读后感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着。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50年乡村史。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 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用中国古典文学草蛇灰线的方式,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据莫言介绍,这部长达55万字的小说,由于构思成熟,他共用了43天的时间就写好了。“在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软毛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由于小说写得快且长,莫言为此反而感到不安,怕因一时的疏忽而为文本带来瑕疵。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对此,莫言解释说,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小说叙事的需要,尤其是为了区别章节之间的界限。 六道轮回 大气磅礴 半个世纪 乡村中国 腰封文字: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完美结合的鸿篇巨制大气磅礴、荒诞怪异展示半个世纪的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 探索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手法,展示一部充满奇趣的现代中国《变形记》……全书笔力酣畅,对历史暴力与荒诞的沉思又不乏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世故,足以代表当代中国小说的又一傲人成就。——王德威教授 “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母体,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情四溢的诗性笔触游走于阴阳两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中国的生存画卷。作家将沉重的思想贯注于狂欢式的叙述中,在对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1-05-07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1-09-17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1-12-04

  • 2021-09-16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10-22

  • 2019-09-21

金鲤莫言读后感
金鲤莫言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金鲤莫言读后感,2024金鲤莫言读后感,教您怎么写金鲤莫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