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酒国莫言读后感 > 地图 > 酒国莫言读后感,2024酒国莫言读后感范文大全
酒国莫言读后感相关栏目
酒国莫言读后感热门栏目
酒国莫言读后感推荐
酒国莫言读后感

(共 1135 篇)

  • 1、 写作示范:莫言我与酒读后感范文简短 5篇
    莫言我与酒读后感【篇一】

    在《莫言获奖感言》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愧疚。

    他在获奖感全文就写了在我获奖后,有很多人与我一起分享着荣誉,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母亲是他人生的导师,这种导师的表现不是夸夸其谈,不是长篇大论,只是平常入情入得一个关心、一次并惜、一次宽容、一声叹息。有一次“我”把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碎,“我”怕躲起来,当妈妈找到我时,只是叹息了一声而已。有一次“我”和母亲一起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结果被看守的人发现了,煽了她一巴掌,她倒在地上,看守的人没收了我们捡来的麦穗,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让“我”终身难忘,当我在集市上再次与那人见面,我想冲上去报仇,母亲阻拦了我。

    有一次过节,一家子在一起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我没想到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的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就拿,不要就滚!”这时,母亲一声不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我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个教师,这是正确的;实际上,我们正要说,母亲是不仅孩子也是成人以后的人生文关键时刻的教师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甚至负罪感可能也是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思念,内疚甚至负罪感这时真切的感受,更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陷,痛苦就在于这种感受,这种缺陷。

    莫言我与酒读后感(篇二)

    当我读到《中国最好的散文》中的《卖白菜》时,我被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爷爷的散文,感觉朴实感人,还十分贴近生活。

    这篇散文讲了作者陪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冬天,当时我才12岁。那年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本来剩下的这三棵白菜是留着过年自己吃的,可母亲非要把它卖掉。我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但是母亲还是把这三棵白菜拉到了邻村的集市上。赶集的人特别多,却没有人买白菜。终于有一个老太太来买我们的白菜了,可她却把外面的白菜帮子全部撕光了,让我很是气愤。后来,算价钱的时候我无意中多算了一毛钱,要知道那时的一毛钱是多么的珍贵呀。但后来被母亲知道后,坚强的母亲却痛哭了一场。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我觉得那时的人们真可怜,过年连白菜饺子都吃不上。换句话说,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白

  • 2、 莫言《娃》读后感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 3、 读莫言有感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

  • 4、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文革”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姑姑在对待自己侄媳妇王仁美怀孕的事情时,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姑姑自己至亲的家人,为了落实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王仁美在偷偷找袁腮“取环”后怀上孕躲到了娘家,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姑姑便指挥民兵邻居家的房子拉倒,再将王仁美娘家的房子拉倒
  • 5、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总是把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灵魂震颤的源泉,总是将独特奇异的主观体验浇注在高密东北乡的沃土上,建立起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的生活影像。业界将莫言定位为“先锋”作家,“寻根文学”作家。当是对莫言风格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莫言也当之无愧为当代优秀的作家。 优秀的作家必定具备掌控语言的本领。 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语言确实比较粗粝,但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粗粝的语言风格仿佛更能体现作品中生活的原味,让读者能听到能闻到能触摸到那最原始的生活。高密东北乡就这样出现在了炮火纷飞中,在血肉模糊中,在哭号与欢庆中…… 莫言也有很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把握较大的时空跨度,并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铺排故事与场景。比如,《生死疲劳》用五次轮回、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魔幻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些特殊的时代特点。 优秀的作家必定有深沉的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发掘人性的觉悟。 莫言是个能够发现苦难与丑恶的作家,也是一个善于描绘苦难与丑恶的作家,更是一个敢于再现和揭露这一切的作家。《红高粱》、《蛙》以及早期的《檀香刑》都是把苦难与罪恶赤裸呈现的典型,但是也都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和尊重。 读莫言的作品,常常有种发自心底的抗拒甚至窒息的感觉。他喜欢把痛苦反复咀嚼,把伤口反复揭开,给人撕裂般的锐痛体验,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生活的残酷、生命的顽强。比如,《丰乳肥臀》就以独特的角度把柔弱的生命反复碾压,将痛苦的印象层层加深。这一点倒是与同时代作家余华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活着》所带来的生命的挣扎。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作家,但他更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杰出的作家必定有一颗敏感的心。 莫言对痛苦的描述太形象了,那么真切,仿佛听得到皮肉分离的声音。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是难言的经历,更是沉甸甸的想象。优秀的作家不是经历了一切,而是有在想象中经历一切的能力,有敏感的触觉,有对人世变迁的强大感悟能力,能洞悉眼神中的深邃。所以他们可以将别人的只言片语汇成汪洋恣肆的故事之海,可以把单独的一个个点迅速结成网。 杰出的作家必定善于突破和创新,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 莫言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三十多岁才进了解放军文学艺术系,算是圆了自
  • 6、 莫言蛙读后感

    【篇一:莫言蛙读后感】

    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该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这里可以说说秦始皇,从人性的角度,他焚书坑儒,是个暴君;从社会、从历史的角度,他又是个统一中国的伟人。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在莫言笔下,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符号化的形象。她的情人一个空军飞行员逃往台湾,从而使她在文革受到残酷迫害。她又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书中提到的许多泥娃娃,赋予了被她人流掉孩子的感情。还有不断出生的各家孩子,姑姑张冠李戴,让那些她做掉的孩子重回人间,为心灵的忏悔得到救赎。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现有体制下,莫言应该说有所保留。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出

  • 7、 莫言大风读后感

    亲人,我们的避风港

    亲人,是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的后备军,也是人们的必需品。

    文中的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星儿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爷爷与他经历了大风的危险,经历了割草的厌烦,也经历了吃蚂蚱的快乐。

    经历大风的危险让我记忆深刻,爷爷那种面临危险冷静执着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当爷爷知道要刮大风时,并不灰心,而是带上星儿快点回家;当世间万物都动了起来,却没有声音甚至天地之间变成了紫色时,爷爷一点恐惧都没有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与星儿的爷爷一样都有这样的性格。以前爷爷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带我出去玩。那天早上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俩高高兴兴地去公园玩,可到了中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对爷爷说:爷爷,天好像要下雨了,我们回家吧。爷爷说:现在回家肯定是来不及了,过会就下雨了,我们要不先去商场避避雨,还可以逛逛。不一会儿,雨果真随着雷声从天而降。不知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还是爷爷说雷电会劈死人的关系,我的内心好像有一块坚硬的石头,放不下来,充满了恐惧与害作文怕,爷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放心吧,房子里是安全的,不会有事的。不知是有爷爷在我身边还是文章中的星儿与爷爷给了我力量,我的内心变得不那么害怕了,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放了下来。雷雨过后,天放晴了,我似乎也没有了烦恼与忧愁。我的爷爷与星儿的爷爷是不是很像呢?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能干的老人。只要经爷爷出的活儿总是那样的好,他割出的麦茬又矮又齐,捆出来的麦个子,中间卡,两头多,麦穗齐齐的连一个倒穗也没有。我的爷爷也是一个能干的老人,经他手种的稻子也是又大又好,吃起来也很香很软。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怀旧的老人。当经历大风这场灾难后,他车里只剩下一颗普通的草,然而就是这颗普通的草勾起了爷爷的回忆。在他临死前,还推着小车到东北洼转了一圈,割回了一棵草,这棵草不仅代表星儿与爷爷之间的回忆,更表达出爷爷与星儿的爱。

    亲人是多么重要,我看了这篇文章,懂得了这个道理。亲人会一个个走到另一个世界,但亲人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永远抹不去,就像那棵草的根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 8、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500字:莫言红高粱读后感

    最近因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跟风去拜读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觉得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红高粱》,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能够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述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在惊诧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时,莫言也让你领略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风采红高梁》都将展现的时空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一齐颠覆了传统的抗战影片。抗日战争这段记载着民族伤痛的历史,一向是中华民族。《红高梁》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却了抗战电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红高梁》透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感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红高粱》更是一举摘得金熊桂冠,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被柏林电影节评委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于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内地有电影。

  • 9、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篇一: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完了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微微有些失望,这自然与文坛对莫言的期待有关,1980年代中期以来,莫言就被作为大师与准大师期待,或者被作为中国版魔幻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期待,这一期待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预期,在国内也赢得了非凡的名声,但《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檀香刑》等作品却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人认为莫言已成了无可争议的大师。尽管已经有了获得诺贝尔的呼声,尽管有人说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生死疲劳》仍然让人感到很不满足。

    不满足并非不好,而是不够好。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一部小说的致命伤。先锋小说注重形式创新,往往为无病呻吟而煞费苦心,《生死疲劳》虽不至于此,但也承袭了其流弊。这部小说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这正如一盘豆芽菜,表面上鲜嫩水灵,但根须扎得不深,也就无从长成一棵大树。

    有人说,这部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从直接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显然是夸大之词。小说对80年代以后农村土地关系的描写明显付诸阙如,而将重点转移到城里子孙们命运的描写,使得小说在结构上严重失衡。如果这尚可以用缺乏这一时期的直接经验来解释,那么将单干理解为历史正确,以其反对合作化的进程为重要线索,甚至将单干与80年代的土地承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仅对历史缺乏理解与同情,而且缺乏基本的了解。土地承包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前提的,而单干坚持的则是私有化,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小说中,蓝脸被塑造为坚持单干的一根筋,他在月光下劳作的场面具有诗意的美,而领导合作化的洪泰岳,在改革开放后则成为了一个失意者与复辟狂。在这里,体现出了作者对土地、对合作化与土地承包的看法,但这只是80年代的流行看法,并无多少新意,作者所缺乏的是对90年代以来新的土地关系的把握,以及由此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在这些最需要作者做出独立思考的地

  • 10、 莫言的《粮食》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读者》,它摘选了许多作家的文章如:莫言,梁衡,余光中等等,文章更是让我看了感慨万千。

    其中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莫言的文章《粮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名叫伊,她为了不让三个孩子与一个婆婆挨饿,去磨末长工作,为了得到磨末长的豌豆她不禁偷了一大把放进口袋里,并且一大把的放在嘴里囫囵吞枣般的吞下去,不咀嚼,回到家中又用筷子伸到咽喉处,使劲全力往下拔,就这样一大把的豌豆就这样吐了出来也因此让孩子们与婆婆得到了粮食,就这样一直这么做,最终使孩子们发育良好,但自己却渐渐老去。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热泪盈眶,它让我明白了母亲是伟大的,粮食是珍贵的,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看到这我想了想自己,妈妈每天早上早起为我烧饭,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又要为我煮饭,而我呢,却当作是无所谓,我还时不时为我母亲的关心感到厌烦,甚至还去大喊大叫『puxuewang.com』,我现在知道我错了,我因该感谢妈妈,感谢这么多年对我的关心,想到这,晚上我打了一盆水走到厨房,笑眯眯地说:“妈妈,我帮你洗脚吧,谢谢你对我这么多年来的关心与照顾。”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知道我懂事了。虽然这冬天很冷但是心是温暖的

    每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因劳动而慢慢老去的身影,那身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与人生的之路牌。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1-05-07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1-09-17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1-12-04

  • 2021-09-16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10-22

酒国莫言读后感
酒国莫言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酒国莫言读后感,酒国莫言读后感大全,酒国莫言读后感2024,更多酒国莫言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