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断手莫言读后感 > 地图 > 断手莫言读后感

断手莫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莫言大风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莫言大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亲人,我们的避风港

亲人,是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的后备军,也是人们的必需品。

文中的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星儿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爷爷与他经历了大风的危险,经历了割草的厌烦,也经历了吃蚂蚱的快乐。

经历大风的危险让我记忆深刻,爷爷那种面临危险冷静执着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当爷爷知道要刮大风时,并不灰心,而是带上星儿快点回家;当世间万物都动了起来,却没有声音甚至天地之间变成了紫色时,爷爷一点恐惧都没有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与星儿的爷爷一样都有这样的性格。以前爷爷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带我出去玩。那天早上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俩高高兴兴地去公园玩,可到了中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对爷爷说:爷爷,天好像要下雨了,我们回家吧。爷爷说:现在回家肯定是来不及了,过会就下雨了,我们要不先去商场避避雨,还可以逛逛。不一会儿,雨果真随着雷声从天而降。不知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还是爷爷说雷电会劈死人的关系,我的内心好像有一块坚硬的石头,放不下来,充满了恐惧与害作文怕,爷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放心吧,房子里是安全的,不会有事的。不知是有爷爷在我身边还是文章中的星儿与爷爷给了我力量,我的内心变得不那么害怕了,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放了下来。雷雨过后,天放晴了,我似乎也没有了烦恼与忧愁。我的爷爷与星儿的爷爷是不是很像呢?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能干的老人。只要经爷爷出的活儿总是那样的好,他割出的麦茬又矮又齐,捆出来的麦个子,中间卡,两头多,麦穗齐齐的连一个倒穗也没有。我的爷爷也是一个能干的老人,经他手种的稻子也是又大又好,吃起来也很香很软。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怀旧的老人。当经历大风这场灾难后,他车里只剩下一颗普通的草,然而就是这颗普通的草勾起了爷爷的回忆。在他临死前,还推着小车到东北洼转了一圈,割回了一棵草,这棵草不仅代表星儿与爷爷之间的回忆,更表达出爷爷与星儿的爱。

亲人是多么重要,我看了这篇文章,懂得了这个道理。亲人会一个个走到另一个世界,但亲人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永远抹不去,就像那棵草的根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文革”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姑姑在对待自己侄媳妇王仁美怀孕的事情时,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姑姑自己至亲的家人,为了落实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王仁美在偷偷找袁腮“取环”后怀上孕躲到了娘家,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姑姑便指挥民兵邻居家的房子拉倒,再将王仁美娘家的房子拉倒,在心理上摧残对方。作者对砍王仁美娘家邻居肖上唇的老槐树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当老槐树倒下的那一瞬间让人很有感触的体会到肖上唇的无助与绝望。最后愣是逼得王仁美与她的娘家人投降答应去流掉孩子,但悲伤的是最终还是出事了,王仁美还是走了。

前期的姑姑在贯彻党下达的命令的坚决与后期的愧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姑姑是个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人。前期她为了国家任务即使受到唾弃也再所不惜,而后期她对那些死去娃娃的忏悔也令人感到悲哀。

姑姑在经历了王小倜的背叛,秦河的守候,却在最后选择嫁给郝大手,众人认为他俩并不般配,在一次对郝大手的采访中,姑姑介绍了自己嫁给郝大手的原因。在回家的路上,姑姑遇到了成群青蛙,“蛙声如哭”那是如同成千上百万的出生婴儿在哭泣,巨大的恐惧笼罩在心头令她魂飞魄散,她赤裸奔跑与郝大手相遇求救,最终两人结婚结合为一体。与其说是姑姑害怕青蛙那阴森的叫声,倒不如说是在害怕那些未出生却惨遭毒手的孩子。在我看来,姑姑选择郝大手还有一个原因,郝大手是个著名的民间泥塑艺人,捏出来的两千八百个泥娃娃栩栩如生,绝无雷同。姑姑把那两千八百个泥娃娃供奉起来,期待他们能得灵性投胎降生,这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而对待秦河这个忠实的守候者,我认为姑姑对他是狠心的,秦河学郝大手同样成为了泥塑艺人,可姑姑并没有看他一眼,在郝大手欺负他时没有做出什么行为,导致秦河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在说到最后一个泥娃娃时,小狮子对姑姑说她怀孕了,姑姑为小狮子听诊介绍,我认为一是正如作者说到的那样,她们沉浸在怀孕的假象中精神出了问题,毕竟蝌蚪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是因为被强制去流产而死掉的;二是她们在演戏,她们在保护这个孩子,文章说小狮子已无生育可能,找的是大火中活下来毁容的陈鼻女儿陈眉代孕,姑姑是对小狮子以及这个孩子的怜悯,两人做出假象,假装怀孕,一起隐瞒,到最后还是姑姑一手将这个孩子接生出来。

说到小狮子,就不得不谈起一个男人,他就是王肝。王肝对小狮子的爱慕是真挚的,在第一次见面时他就爱上了小狮子,即使周围人都认为小狮子长得不好看,他仍钟情于小狮子。在单恋的时光中,他把一腔深情寓于几百封的深情款款情书中,虽然被姑姑给扣下了。但为了讨小狮子的欢心,他出卖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在众人耻笑中走上了结扎手术台,他甚至还出卖了自己的亲生妹妹王胆,王胆已怀孕数月,一直在逃亡中,他暴露了自己的妹妹,让王胆在河上姑姑的追捕中早产生下了陈眉,却导致了王胆离去。可以说最终王胆的死亡也是他促成的。

而后来的陈眉也是个可怜的人物,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那个年代根深蒂固,陈鼻与王胆夫妇为所谓传宗接代拼尽全力保护的“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孩让人唏嘘。有人说陈鼻在王胆死后,最大的悲痛不是来自于妻子之死,而是妻子并没有为他生出个儿子。由于母亲早产,陈眉一生下来身体条件就不好,要不是有姑姑与小狮子最初的照顾估计她也活不下去,母亡、家穷、貌美却在南下打工意外毁容,最后只能依靠帮人代孕维持生活。

最后,再来说说“我”,蝌蚪,万小跑这一人物。因担心工作问题让甘愿为自己违背计划生育而生孩子的妻子王任美堕胎,不帮她,反对她,最后失去她。而后面找陈眉代孕,虽然最开始愤怒反对最终却也接受了这个老年得子,可以看得出这一人物有懦弱的性格特点。

当作者描绘到牛蛙场的场景我才突然意识到作者起名为“蛙”的用意,在我看来,蛙类繁衍能力强象征着繁育后代是多子的映射,紧扣故事主题。“蛙”也是冰冷的代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蛙总是在荒凉的野外发出瘆人的蛙叫。同时,“蛙”与“娃”读音相似,也是体现计划生育的主题。

很明显,计划生育是这本书中的主要的社会背景。很多人说《蛙》这部小说是在揭露计划生育的丑恶,而莫言在后记中写到:“直面会敏感问题是我写作以来的一贯坚持,因为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而敏感问题,总是能最集中地表现出人的本性,总是更能让人物丰富立体。”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就是在描述反映现实,具有写实的特征。 计划生育是依照国情提出的,当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经历过计划生育的,附近很多同学朋友都是独生子女,而七零后八零后现在是社会主力军,要承担养老育儿的重任,这些人本身就要肩负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成长需要教育资金成长资金,这并不是一个小额的数目,两个不同家庭的独生子女组成一个家庭,要赡养双方几位老人,将会导致中国未来严重的养老危机,给生活增加了巨大的压力。然而若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将会导致中国未来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因此,这也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矛盾所在。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国由最初的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再到放开二胎政策,我国的生育史一直在发展,其中走过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张颖


品《蛙》


曾显淞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委会给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现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莫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最能全面的反映莫言独特的写作风格的便是这部作品--《蛙》。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中国人灵魂最深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以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为主场,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出了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计划生育史。

“姑姑”万心是《蛙》中的灵魂人物,小说是由姑姑的侄子万足,笔名蝌蚪,写给日本作家衫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

姑姑的身份在那个年代算是顶好的。姑姑的父亲,学名万六府,是一名八路军医生,名医诺尔曼.白求恩的徒弟,在胶东军区拥有很大的名气。小说就写到了平度城的日军司令衫谷因为仰慕姑姑父亲的医术,特意派人捉了姑姑和姑姑的母亲和奶奶来要挟姑姑的父亲叛变,但是这都没有使姑姑的父亲屈服。直至姑姑的父亲壮烈牺牲,姑姑的奶奶又在平度城因病去世,八路军通过内线大力营救,把姑姑和姑姑的母亲从日本人手中救回来,姑姑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根正苗红的烈士后代。姑姑之后就被接到解放区,念的是抗日小学。从姑姑的成长经历来看,姑姑童年就跟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受到的各种教育和身边人的影响,都使姑姑成为了一个坚定无畏的共产党的拥护者。

像姑姑这样的烈士后代,有许多机会可以远走高飞,但是姑姑的母亲故土难离,姑姑又舍不得母亲,就在高密东北乡待了下来。其实从后面的姑姑的一生来看,私人认为,姑姑如果能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发展,也许就能拥有另外一个光辉的璀璨人生,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最后的结果是姑姑继承了父业,进了专区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年仅16岁的姑姑在镇卫生所行医,而后姑姑又去县卫生局开办的新法接生培训班学习,从此以后,姑姑便与这份神圣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姑此后一生的荣誉兴衰都是这份工作带来的。

1953年,姑姑长成了十七岁的大姑娘了。这时的姑姑,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引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叙述就是“姑姑那时虽然只有十七岁,但是因为从小经历不凡,又加上一个黄金般璀璨的出生,已经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众人仰目而视的重要人物。”这年的四月,姑姑用新法接生出了第一个婴儿,从这以后,姑姑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在之后的几年里,姑姑共接生了几千个婴儿。姑姑的身影,遍布了高密东北乡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时期是姑姑的黄金时期,姑姑走到哪,就能给哪带来一个福娃娃,人人都称赞姑姑是送子观音,是活菩萨。姑姑走到哪都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时的姑姑是受众人敬仰的,但是世事难料,估计姑姑自己也没想到,她以后的人生会因为国家的一项政策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5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让上头感到了压力。如此一来,新中国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了起来。计划生育,顾名思义即是要有计划的生育,说白了就是控制人们的生育的次数,再说清楚点就是让人们少生孩子。这可就是怪了,听说过计划经济,计划建设,计划生产的,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计划生育的,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是一项十分令人不解和怨怼的政策。中国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遵循着富国强兵的治国理念,对于人口的要求那是越多越好,也可以说,在冷兵器时代,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的关键往往是双方的兵力。因此呀,自古以来的老百姓们可是能生则生的。以往都是鼓励生育,可是到如今却要计划生育,老百姓们可是一千个不理解呀。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人们宣传的控制人口就是为了提高人口质量,为了国家富强之类的大道理,可不是农村的老百姓能理解的。因此就算计划生育的口号喊得再好,在东北高密乡的老百姓中也是取不了什么成效的。而为了推动国家的这一项基本国策的落实,姑姑和一帮人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采取了一些十分强硬和冷酷的措施,也让姑姑这个以前被人交口称赞的“送子观音”变成了人们憎恨的“刽子手”

姑姑这一生,错就错在对党太忠心,太尽责了。为了国家这一项计划生育的国策,姑姑活活的把自己逼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贯彻落实好,不放过一个超生孩子,姑姑又是推行男子结扎,女子上环,还要求一些怀了孕的孕妇自己到公社卫生院来堕胎,如果不来就去捉。姑姑在这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总算是把人口给控制住了。这个时候姑姑老是被人在背后戳着脊梁骨骂,还有小孩子们,见了姑姑都要跑。但是这一切姑姑都不在乎呀,姑姑这个人有着对党无以伦比的忠心,能够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对姑姑来说是无比光荣的,无比神圣的,就像之前党说要多生孩子,多生孩子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那样,那姑姑就按照要求去学新法接生,去尽职的帮助女人们接生孩子。到了现在,党说要控制人口,要实行计划生育,那姑姑就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去控制高密乡的人口。总的来说,姑姑的人生和行事准则都是一党的要求来的,个人的情感在党的要求面前,都被姑姑无情的舍弃了。姑姑变成了一个“冷心冷血”的人。

姑姑是一个顶有手腕的人,她的心思缜密,对人也够狠的,所以对于那些想要超生人来说,姑姑绝对是他们的噩梦。之前说了,国家要实行计划,那就是要每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隔了八年后,情况允许可以生第二胎。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宗接代这个说法,因此在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就特别的严重,每个男人,都希望有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家的香火。那对于那些妻子第一胎就只生了女孩的男人来说,他们简直是做梦都想再生个儿子,而在这时的国家政策的高压下,他们的妻子便成了他们那所谓“传宗接待”的牺牲品。

而姑姑对于这类的超生,是一律不会姑息的,无论这个人是谁,都不会放过。因此姑姑跑去东风村去要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就算姑姑被张拳一棍子敲到头上,姑姑眼冒金星,站到要站不稳了,也要把人带回去做人流。姑姑不怕死,就像当时姑姑自己说的:我万心为国家的计划生育事业,豁出这条命,也是值得的。结果当然是姑姑如愿的把耿秀莲带了回去,但是没想到的是,耿秀莲在回去的途中,趁人不备逃进河里后发生了意外,一尸两命。姑姑虽然对这件事很自责,但是姑姑依然觉得自己没错,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到了后面,姑姑的处事手段更加的狠绝,即使是自己的侄媳妇王仁美超生了躲到娘家的时候,更是扬言如果不出来边拆了左右邻居的房子。姑姑强硬的手段震慑了众人,王仁美也被带到了手术台上,但是这一次意外又发生了,王仁美的体质特殊,做手术时大出血,永远留在了手术台上。姑姑事后去道歉,被王仁美的母亲用一把剪刀刺中了大腿,当人们以为他终于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的时候,姑姑连伤都没养好就跑出医院继续捉剩下的超生夫妻去,陈鼻,王胆去了。责任心强成这样,这样的姑姑还算是个人吗?成了神了,成立魔了。说起来,陈鼻还是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呢,世事难料,虽然姑姑是帮助陈鼻来到这个世界人,但是现在姑姑却要亲自毁了陈鼻孩子的性命。虽然姑姑这一次没有在最后的关头捉到王胆,让王胆把孩子生了出来,但是王胆却因为连日的躲藏而身体虚弱,丢掉了生命。姑姑的手上,沾满了血。

姑姑的一生,都是为了党的事业在奋斗,为了完成党颁布的政策,即使是背上了人命,被人唾骂,也在所不惜。

退休之后,姑姑也许也是觉得愧疚,便跟自己的丈夫郝大手捏起了泥人,捏出了两千八百个泥娃娃,这都是当时被姑姑做人流流掉的孩子。姑姑心存愧疚,就把他们捏出来供奉起来,让他们有个归宿。这时的姑姑,已经没有了当年那股勇往无前的气魄了,谈起往事时,也有了几分迷惑。

姑姑的一生,既为东北高密乡的人们安全接生了几千个婴儿,也同样的给别人做人流流掉了两千多个婴儿,一面是神,一面是魔。而这样的转变,岂非自愿?

姑姑的一生,到底是该让人褒赞还是诋毁呢?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总是把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灵魂震颤的源泉,总是将独特奇异的主观体验浇注在高密东北乡的沃土上,建立起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的生活影像。业界将莫言定位为“先锋”作家,“寻根文学”作家。当是对莫言风格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莫言也当之无愧为当代优秀的作家。

优秀的作家必定具备掌控语言的本领。

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语言确实比较粗粝,但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粗粝的语言风格仿佛更能体现作品中生活的原味,让读者能听到能闻到能触摸到那最原始的生活。高密东北乡就这样出现在了炮火纷飞中,在血肉模糊中,在哭号与欢庆中……

莫言也有很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把握较大的时空跨度,并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铺排故事与场景。比如,《生死疲劳》用五次轮回、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魔幻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些特殊的时代特点。

优秀的作家必定有深沉的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发掘人性的觉悟。

莫言是个能够发现苦难与丑恶的作家,也是一个善于描绘苦难与丑恶的作家,更是一个敢于再现和揭露这一切的作家。《红高粱》、《蛙》以及早期的《檀香刑》都是把苦难与罪恶赤裸呈现的典型,但是也都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和尊重。

读莫言的作品,常常有种发自心底的抗拒甚至窒息的感觉。他喜欢把痛苦反复咀嚼,把伤口反复揭开,给人撕裂般的锐痛体验,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生活的残酷、生命的顽强。比如,《丰乳肥臀》就以独特的角度把柔弱的生命反复碾压,将痛苦的印象层层加深。这一点倒是与同时代作家余华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活着》所带来的生命的挣扎。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作家,但他更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杰出的作家必定有一颗敏感的心。

莫言对痛苦的描述太形象了,那么真切,仿佛听得到皮肉分离的声音。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是难言的经历,更是沉甸甸的想象。优秀的作家不是经历了一切,而是有在想象中经历一切的能力,有敏感的触觉,有对人世变迁的强大感悟能力,能洞悉眼神中的深邃。所以他们可以将别人的只言片语汇成汪洋恣肆的故事之海,可以把单独的一个个点迅速结成网。

杰出的作家必定善于突破和创新,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

莫言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三十多岁才进了解放军文学艺术系,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对莫言来说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这反而使莫言的语言风格与思维习惯没有那么多模式与框框。《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莫言在军艺期间的作品。当时的文学干事说:“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莫言后来很惆怅地说:“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虽说是对自己青涩创作的缅怀,但曾经的不走寻常路,仍然奠定了莫言独特、先锋、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这让我想到了老舍,他也是位由非专业而走向杰出的作家。

杰出的作家必定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就像鲁迅始终坚定着“救治衰亡民族”的从文理想一样,文字始终是他的“投枪”和“匕首”。所以我们今天能有“鲁迅式”的鲜明印象和阅读体验。

莫言也很清醒,获奖后,面对潮水般的批评,说,这是一场洗礼,“将近一个月来,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莫言说,那些能马上看到的批评或者赞扬,“就像把我放到社会显微镜下,看到的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评价,所以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千载难逢,必将受益终身。”正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像莫言这么厚重的作家与作品,不是轻易就能读透,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就如同“《红楼梦》不读七遍就没有发言权”一样,我的这点粗浅的认识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读莫言有感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论述……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文字,源于本性。

文字,回归本心。

莫言蛙读后感


【篇一:莫言蛙读后感】

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该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这里可以说说秦始皇,从人性的角度,他焚书坑儒,是个暴君;从社会、从历史的角度,他又是个统一中国的伟人。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在莫言笔下,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符号化的形象。她的情人一个空军飞行员逃往台湾,从而使她在文革受到残酷迫害。她又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书中提到的许多泥娃娃,赋予了被她人流掉孩子的感情。还有不断出生的各家孩子,姑姑张冠李戴,让那些她做掉的孩子重回人间,为心灵的忏悔得到救赎。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现有体制下,莫言应该说有所保留。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利。这后句话莫言没写,我替他说的。

【篇二:莫言蛙读后感】

中国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莫言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依靠自己在中国土地上几十年不知疲倦辛勤的以笔耕耘,终于摘取当今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文化界的骄傲。

由于专业、时间、兴趣、爱好等的原因,对文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文学作品,即使是著名的小说、诗歌、杂志等也很少阅读。对于莫言,我知之甚少,只是看了《红高粱》电影以后,才知道有这位作家。至于他还有那些作品却无心问津,更谈不上找来阅读,以至对他那么多的大作也是孤陋寡闻。直到莫言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才从他的个人资料介绍中对其本人及作品有所了解,同时对他写作的小说犹然产生强烈的阅读念头。

《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莫言小说。因为是中国文学巨匠的佳作,我读的非常仔细认真,不像以往浏览小说一目十行,了解大概的情节就行,而像读技术参考资料似的不漏过每一个字,逐字逐句直到读完全篇。按篇幅而言应该是我阅读所有小说费时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说,他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经历的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特别是关于姑姑所从事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发生和遭遇的种种乱象的描述,看似离奇古怪,却是真实情节的再现。

有过知青经历的我,曾目睹耳闻农村的计生工作,莫言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虚构杜撰出来的,在领略莫言所讲的故事的同时,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那些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健壮的基干民兵连拉带扯弄上马车,有哭闹不从的甚至被抓着胳膊拎着腿抬上车,一路颠簸强行押送到公社卫生院做绝育手术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社员无奈的调侃道和劁母猪一样。

我相信莫言记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语言朴实,语句流畅,读起来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如有虚构,故事的情节不可能显得那样的充实,难免流露轻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刻画得那样真切,难以掩饰轻浮。所以读过后,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听过一位古典武侠言情小说迷讲,看了那么多书后,他也能编写出一部经典的古代武侠言情小说。听后,我十分惊愕,没有历史知识,没有文学积淀,凭空遐想编造出来的作品,难道会有读者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后生可畏啊!

中国的文人,近代的、现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独莫言独领风骚,令人肃然起敬。他的成功,在于他写作的真实。贴近生活写真写实说真话,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作品才有市场。

真善美与假恶丑充斥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历史赋予作家社会责任。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政党、一届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历史的记载,历史的评价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好作品必将流芳百世,那是不以个人的意愿所决定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获奖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数,可我知道了中国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荣。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曾做过巨大的贡献,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国出现更多的象莫言这样的文化人。

【篇三:莫言蛙读后感作文】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篇四:莫言的蛙读后感】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篇五:《蛙》读后感】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篇六:《蛙》读后感】

二零一二年,莫言和他的《蛙》一块儿轰动世界,我这个草根也跟着欣欣然自豪了好久,心情沉静下来就开始了对《蛙》的慢慢品读,到二零一三年来临时才品完。品书和品茶一样,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袅袅的香气。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百度,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文革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文革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只有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有色彩的文字。莫言能够秉笔直书我国计生工作的历程,而且是站在农村沃野上看计生,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现实中农村的计生现状就是这样的,《蛙》有生活基础,《蛙》是当之不愧的出色的文学作品。

《蛙》获诺奖,不是偶然。

【篇七:《蛙》读后感】

以前对莫言知之甚少,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才对他有所了解。莫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和余华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他:莫言可能是当下中国文坛最博大、勤奋的作家。博大源自其尝试的写法多而宽,充满试验性的创新精神,其笔法汪洋恣肆、气势蓬勃、自由率性。勤奋源自其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之积,也源自其不懈的开拓精神,就中国当下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政府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产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曾想到过他们?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篇八:《蛙》读后感】

最近一些年来,我读过不少长篇小说,比如刘醒龙的《天行者》,张伟《古船》、闫真的《沧浪之水》、阿来《尘埃落定》,还有新出版的五卷《李自成》等等。在工作之余还读过我们自己的业余作家的作品,比如县教研室老主任向东方老师的《那个年代》,周沟中学任建新老师《六二班的孩子们》。监利农民高启伟的《乡祭》也在10年前读过。前年买了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我实在读不下去而搁置在书柜里。莫言的小说,还是20多年前在《新华文摘》上读过中篇《红高梁》。后来也知道莫言出版过很多小说,比如《丰乳肥臀》什么的,可惜都没有读。这几天听说莫言的小说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本书,打算买一本回来看看。但是却脱销了,书店里没有。只好到网上找。于是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蛙》全书共40个页面。我便在四到五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这种快速阅读,对其中一些渲染气氛的非实质描写一目十行晃过去。这么读完,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部获得世界大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了。

《蛙》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出生军官的儿子的通信。书名只所以取蛙,实际上是娃的谐音。当然书中也写了蛙,那不过是对书名的一种交待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写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故事的后半部是写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甚至还出现了地下代孕公司。作者描写了蝌蝌本人也被不能生育的妻子背着取精到地下代孕公司生子的过程。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另外莫言在表现手法上好象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些影响,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他就用什么梦幻之类的来满足,比如《红楼梦》警幻、和尚、道人之类。《娃》在后面部分魔鬼法庭审判就是这样一种表现的方式。所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

我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是莫言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诉或揭露。但是,我的一个感觉则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莫言今年55岁,我们是同年人。我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的生育也在这一个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战争中过来,他就是喜欢人多。蒋家王朝的推翻靠的是人民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的人民战争。他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这一下好了,每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6个孩子已经为常态。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到故乡嵊县浦口镇调查发现,他自家的侄儿,一下生了9个孩子。马寅初深感震惊。他又到工厂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可是,马寅初的呼喊不仅没有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成,而且还被批得个半死!于是乎,全国人民就这么一路生下来,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毛主席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堵吧,一直到他老人家长离人世,计划生育的政策仍然没有制定出来。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

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一剂猛药,农村人口可接受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我也曾经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比姑姑的行为还要过激。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也是蝌蝌的领导,军队抓计划生育的杨主任那句话: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

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大人道与小人道的矛盾心理。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这不能怪你!但是不怪姑姑又怪谁呢?可以说,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也不是写政治,他是关注人,关注人性。可是人却生活在政治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政治所支配,只写人性是不够的。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莫言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由此也可见到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只写了人性而没有表现政治。我倒是认为,莫言至今都可能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纠结。从这里,可看出莫言是一个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作家。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我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侯明清批判莫言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出卖灵魂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他说莫言出卖灵魂的依据是两条,一是莫言是中党员,一是莫言手抄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出卖灵魂怎么能够联系上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就不能写出好作品吗?非要是所谓体制之外的反政府的作家就能写出好作品?抄写毛主席的作品了怎么就是出卖了灵魂?我们今天安定的繁荣的国度是怎么来的?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都清楚,是毛主席才有农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啊!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表明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毛主席的影响不是用骂声能够消除的。我们应该永远记得毛主席!这时我忽然想起,侯清明同是山东人,应该不是对山东老乡莫言取得了如此大成功的嫉妒吧!

【篇九: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要读的,当时朋友推荐给我,我正忙着读毕飞宇的《推拿》,就耽搁下了,要不是莫言获诺奖,我也许还想不起要去读它,现在再读,就有点追风的嫌疑了。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我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竟然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合起书来,想想初读印象,大概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吧:一个人、一段情、一场梦、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一段情。

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一场梦。

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若隐若现,书中许多描写,使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些事情,就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梦。比如吃,虽然我没有吃煤块的经历,但是,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我还是很清晰的。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至于传单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小孩子吹避孕套当气球玩,哪个女人子宫下垂到体外等等这些记忆都被唤醒。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我的表嫂,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思想浅陋贫乏,文笔生涩干巴,罢了,咱又不去争诺奖,在乎那些干什么呢,自娱自乐吧。

【篇十:蛙读后感】

以前对莫言知之甚少,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才对他有所了解。莫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和余华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他:莫言可能是当下中国文坛最博大、勤奋的作家。博大源自其尝试的写法多而宽,充满试验性的创新精神,其笔法汪洋恣肆、气势蓬勃、自由率性。勤奋源自其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之积,也源自其不懈的开拓精神,就中国当下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政府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产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曾想到过他们?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

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

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500字:莫言红高粱读后感


最近因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跟风去拜读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觉得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红高粱》,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能够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述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在惊诧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时,莫言也让你领略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风采红高梁》都将展现的时空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一齐颠覆了传统的抗战影片。抗日战争这段记载着民族伤痛的历史,一向是中华民族。《红高梁》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却了抗战电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红高梁》透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感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红高粱》更是一举摘得金熊桂冠,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被柏林电影节评委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于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内地有电影。

读后感《莫言大风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断手莫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