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

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是一种残忍的古代*,是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脊柱从下往上钉,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刑法,令人痛苦非常。《檀香刑》这本书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或嘴唇在内,500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人,将残*罚用在自己亲爹身上,同时有许多个情人的眉娘;有创意的刽子手赵甲,他可真是称得上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了,把每次的工作视作是自己每一次的演出,最后居然还发明出檀香刑,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孙丙本是高密县唱“猫腔”的一把手,后来改做小生意。德国人在高密县修铁路的时候辱他老婆,他气不过杀了个鬼子,而后遭德国人杀妻灭子报复。他转而投义和拳,发展部分县民同杀鬼子,被通缉;钱丁是个有水平有抱负的县令。能够为民请命,但同时也有着朝廷命官的软弱。他暗中帮着孙丙逃命,但最终拗不过上面的命令。这本书是一本看了便难以忘记的书,说实话,就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恐怖片,一看到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血腥味的悲情故事。

残酷的刑罚、无耻的人性、沉痛的猫腔、人的哀鸣、英雄的悲声、良心的悸动、喑哑的死亡,这些全都在小说中交织和重叠在一起了,其中,猫腔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整部小说华美、夸张而流畅的叙事,正是通过猫腔凄美婉转的唱词,使生命在黑暗幕布上得以保存一些亮色,小说也得以在结尾部分的诗化氛围中达至史诗般的辉煌抒写。猫腔的出现,使孙丙与*、与黑暗人性的对抗,诗化成了一部悲剧艺术,并且由于参与者众,最终把整片受难的土地都变成了悲壮的猫腔戏的戏场,它汇聚起来的悲鸣,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莫言的高明就在这里,他虽然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夸张和喜剧的叙事手法,但他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豹尾部,通过猫腔的诗学转换,把前面的喜剧成分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前奏。很清楚,《檀香刑》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诗学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了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中突然出现了一段拔地而起、尖锐而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并在此戛然而止。《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地缭绕在读者的心中。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莫言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地是感觉到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没有能利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进退两难,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同的焦灼状态之中,都是给人感觉那么地无奈。这本书的血腥,这本书的悲壮,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莫言《檀香刑》读书札记


莫言《檀香刑》读书札记
颇黎

近来收到小周同学的《檀香刑》的读书札记,刚好我也正在读这本小说。既然学生都如此用心撰写,我也就悻悻打消了在微信发“百字札记”的念头。昨晚读完后记,不禁掩卷长思,一个花季的小姑娘在读到“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残忍情节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战栗呢?然而,她没有书写,我也终究无法得知那种暴力会怎样左右她的心神。

《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背面介绍有这样一句“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十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毛骨悚然与柔情万种自是有的,而且淋漓尽致,但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千头万绪”般复杂,毕竟小说脱胎于莫言早年的猫腔《檀香刑》,自然情节会更为紧凑,时间线也分外明朗。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孙丙抗德,被俘后英勇就义。其余人物围绕着抵抗,请命,围剿,行刑而穿插其中,又围绕着他们的经历为情节恰到好处的增补了枝节。“刽子手赵甲是孙丙的亲家,高密县令钱丁是孙丙的缉拿者也是他痛苦的终结者,眉娘是孙丙之女,赵甲儿媳,也是钱丁的情妇。小说就是以眉娘这个亦刚亦柔的女性角色将众多男性角色一并串联起来。情节的骨骼虽简,但是莫言用大量精细的心理独白为其覆上了血肉与筋络,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灵魂。而且莫言能够准确拿捏每个人的背景与性情,独白语言本色当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处。

诚如先前所说,本没有写长篇大论的预谋,所以只能仓促间捡几丝偶尔探头的思索萌芽来简短说说。


一、值得玩味的姓名密码

读罢小说,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姓名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赵甲”、“赵小甲”、“孙丙”、“钱丁”,这些姓名看似十分随性,但要细细追究起来,思路便会因龃龉而艰涩。其一,按照《百家姓》和天干地支来排列,“赵钱孙李”、“甲乙丙丁”,一对照就会发现矛盾,按例讲应该是“赵甲”、“钱丙”、“孙丁”,相信以莫言的学识不至于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其二,县令钱丁,两榜进士出身,不可能没有个成体统的大名和表字,取名如此,肯定不是作者的敷衍。其三,“孙丙”的原型人物为抗德义士孙文,化名为“丙”显然自有用心。那这样诸多看似不合理的刻意为之又有何深意呢?

首先,我想是因为作品脱胎于地方戏剧——猫腔,这样取名符合戏剧亲民的特征。同时作品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加工为化名,也暗示了小说的虚构性。但是这样只能解释人名为何浅白,却无法解读出特殊的意味。

所以先来看赵甲,他是大清王朝刑部的首席刽子手。这个职业是王朝专制与国家机器暴力统治的缩影。赵与甲均为同属第一,自然也契合皇权权威的象征。但值得玩味的是刽子手这个沦于三教九流之外,人惧人辱的卑贱行当,却堂而皇之的得了个居于首要名字。且从他的人格来看,虽残存一丝善意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走狗,绝对当不起这个“双一”。而孙丙、钱丁的人格远超赵甲,却在次序落了下风。合而观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反讽。到底何为尊?何为贱?给一个屠戮戊戌六君子的刽子这样的名字,真实是一种黑色幽默,实是对清王朝血腥专制的讽刺,更是对愚忠的鹰犬的讽刺。


再说“钱丁”,钱丁在这个故事中一直在名利与良知之间摇摆,他爱民惜民,曾为被德军无辜杀害的百姓请命,却为了前途而退缩;他曾赞赏孙丙的大义,生怕生灵涂炭,却在克罗德与袁世凯的双重威压之下为虎作伥,劝降孙丙。沽名钓誉、利字当头,且地方权从属于皇权,给他一个“赵”后的“钱”姓确是合理。而且“丁”字最为靠后,又是一层卑贱之意。卑贱在他一介芝麻官,空有一番报国济民的壮志却为形势所逼迫左右。如果说钱是他的欲念,是他的封建王朝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丁便是他处于夹缝之间卑微的生存状态。

其实他才是最为可怜的人,他看清了大清的腐朽,却无法像表弟钱雄飞一样对权奸袁世凯举枪;他有民族气节,却不敢像孙丙一样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他有报国之志,却不敢像刘光第一样血荐轩辕,以小我的死换民族的生;他有柔情,却碍于官位而不能像眉娘一样轰轰烈烈,敢爱敢恨。他矛盾,他摇摆,但是可贵又可敬的是,孙丙的受刑唤起了他心中所有的这一切良知,他抛却生死,刺杀赵甲,为孙丙解除了痛苦与羞辱。死者已矣,而作为生者,他要面对的作者没有写,但是却足以不忍猜想。在小说的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救赎,从走狗与鹰犬之中升格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钱丁”这个名字是否是太重了?抑或是太轻了呢?个人认为,莫言这个角色塑造得最为成功。

而前言说到孙丙为孙文的化名,姓孙自不必说,且看这个丙字,屈于甲后,意味着官与民之所谓的尊卑,而高于丁前,则是人格的尊卑。孙丙虽是凡夫俗子,但是妻儿受辱,他敢抡起枣木杆痛打德国技师;家破人亡,他加入义和团与修铁路的德国鬼子对着干;他是猫腔的祖师爷,他藐视死亡,用受刑来演绎悲壮人生大戏的谢幕。诚然在他身上有着势利、懦弱、虚荣、愚昧等等缺陷,那是那种顶天立地的血性就足以让他受万人敬仰,高于钱丁,也算理所当然。

甲、丙、丁,这三人,也刚好折射了时代浪潮中不同的阶级,架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皇权、官、民,三人的纠葛,其实便是这三个阶层的冲突。

那么为何唯独少了一个“乙”?是留一个虚位,让读者凭借对人物品格高下而自行填补?还是赵甲的儿子名字中的“小甲”意味着“乙”?还是别有其他意味?就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人可以自圆其说,那一定是一篇好书评。


眉娘这个名字就好理解了,谐音“没娘”,她幼而失母,是父亲孙丙把他拉扯大。但是孙丙浪荡,也没怎么把她放心上,这才导致她跟驴抢奶水,被母驴在她脑后咬了一个大大创口,九死一生。“眉”即娥眉、柳眉,是女子姣好的意象,也印证她后来出落得花容月貌。可是没娘的孩子的悲哀,不仅在于生之艰辛,没有人给她裹小脚,这一双惊世骇俗的大脚板断送了她的幸福,被迫嫁给一个呆傻的屠户赵小甲。而这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大脚板,却也成了她反抗名教,追求真爱,反抗朝廷,法场救父等诸多善与勇的作为的象征。“眉”亦谐音“梅”,她有的不是那份冰清玉洁,而是那抹凌霜不畏的坚定。她的情与义也为这部充满暴力的冷色、王朝风雨飘摇的灰色、利益纠葛的黑色的作品,披上了一抹夕照似的暖色。

纵贯以上人物,他们的人格都不完美,从他们出场之始,作者便用了抑笔。男人势力、虚荣,女人轻浮、妖娆,可是随着情节铺展,他们的善又逐渐显露,整部小说也成为善与恶胶着,爱与恨难断的一缸酱,令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又可恨可怜。正是这种不完美构造了人物的圆形形象,使之更真实,更丰满,莫言的大师之名名至实归。



二、血荐轩辕,戊戌再思

仍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蒸腾起德国修胶济铁路、戊戌变法、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时代风云。而令我思想撼动的是莫言笔下的戊戌变法。这次的主角不是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而是刘光第。他为官清廉,家贫如洗,却能亲近下属,为国捐躯而面不改色。莫言没有极尽地渲染民族大义,而是极为客观地展现了刘光第在屠刀前的从容。而这份从容足以令人默想,动容。一个不受待见的小小刑部主事,却用羸弱的肩膀妄图扛起民族的命运。他如飞蛾扑火,一瞬间化为灰烬,但那一瞬间的火光熊熊足以照亮更多的迷茫的眼睛。


我曾以《麦田守望者》中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来衡量戊戌六君子的死,认为他们刚烈却也迂腐。一直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有暂时的屈,才能图谋将来的申。死则容易,为理想而生则难。知则容易,能认清现实,而卑微的生才是真英雄。所以更敬佩忍辱负重铲除权奸的李东阳与徐阶,所以我更欣赏冒天下之不韪而力撑变法的张居正。

而如今我想明白了,李东阳、张居正这些人是能掌控时局的权要,而戊戌六君子则只是慈禧眼中的蚍蜉。他们也可以生,但是他们认为死,比生的力量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与其说他们要抱持舍生取义的气节,不如说他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的更有力量的抗争。

在微信读书读刘墉的《此生何必从头来》一书时,刘墉写了大致这样一句:女儿如果你遇到强暴而无能为力时,要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不幸。一位网友大批刘墉没有气节,我想这位网友应该在戊戌年再想想六君子,他或许就能如我一样,或许能想明白什么是气节。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

近来收到小周同学的《檀香刑》的读书札记,刚好我也正在读这本小说。既然学生都如此用心撰写,我也就悻悻打消了在微信发“百字札记”的念头。昨晚读完后记,不禁掩卷长思,一个花季的小姑娘在读到“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残忍情节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战栗呢?然而,她没有书写,我也终究无法得知那种暴力会怎样左右她的心神。

《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背面介绍有这样一句“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十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毛骨悚然与柔情万种自是有的,而且淋漓尽致,但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千头万绪”般复杂,毕竟小说脱胎于莫言早年的猫腔《檀香刑》,自然情节会更为紧凑,时间线也分外明朗。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孙丙抗德,被俘后英勇就义。其余人物围绕着抵抗,请命,围剿,行刑而穿插其中,又围绕着他们的经历为情节恰到好处的增补了枝节。“刽子手赵甲是孙丙的亲家,高密县令钱丁是孙丙的缉拿者也是他痛苦的终结者,眉娘是孙丙之女,赵甲儿媳,也是钱丁的情妇。小说就是以眉娘这个亦刚亦柔的女性角色将众多男性角色一并串联起来。情节的骨骼虽简,但是莫言用大量精细的心理独白为其覆上了血肉与筋络,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灵魂。而且莫言能够准确拿捏每个人的背景与性情,独白语言本色当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处。

诚如先前所说,本没有写长篇大论的预谋,所以只能仓促间捡几丝偶尔探头的思索萌芽来简短说说。

一、值得玩味的姓名密码

读罢小说,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姓名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赵甲”、“赵小甲”、“孙丙”、“钱丁”,这些姓名看似十分随性,但要细细追究起来,思路便会因龃龉而艰涩。其一,按照《百家姓》和天干地支来排列,“赵钱孙李”、“甲乙丙丁”,一对照就会发现矛盾,按例讲应该是“赵甲”、“钱丙”、“孙丁”,相信以莫言的学识不至于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其二,县令钱丁,两榜进士出身,不可能没有个成体统的大名和表字,取名如此,肯定不是作者的敷衍。其三,“孙丙”的原型人物为抗德义士孙文,化名为“丙”显然自有用心。那这样诸多看似不合理的刻意为之又有何深意呢?

首先,我想是因为作品脱胎于地方戏剧——猫腔,这样取名符合戏剧亲民的特征。同时作品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加工为化名,也暗示了小说的虚构性。但是这样只能解释人名为何浅白,却无法解读出特殊的意味。

所以先来看赵甲,他是大清王朝刑部的首席刽子手。这个职业是王朝专制与国家机器暴力统治的缩影。赵与甲均为同属第一,自然也契合皇权权威的象征。但值得玩味的是刽子手这个沦于三教九流之外,人惧人辱的卑贱行当,却堂而皇之的得了个居于首要名字。且从他的人格来看,虽残存一丝善意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走狗,绝对当不起这个“双一”。而孙丙、钱丁的人格远超赵甲,却在次序落了下风。合而观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反讽。到底何为尊?何为贱?给一个屠戮戊戌六君子的刽子这样的名字,真实是一种黑色幽默,实是对清王朝血腥专制的讽刺,更是对愚忠的鹰犬的讽刺。

再说“钱丁”,钱丁在这个故事中一直在名利与良知之间摇摆,他爱民惜民,曾为被德军无辜杀害的百姓请命,却为了前途而退缩;他曾赞赏孙丙的大义,生怕生灵涂炭,却在克罗德与袁世凯的双重威压之下为虎作伥,劝降孙丙。沽名钓誉、利字当头,且地方权从属于皇权,给他一个“赵”后的“钱”姓确是合理。而且“丁”字最为靠后,又是一层卑贱之意。卑贱在他一介芝麻官,空有一番报国济民的壮志却为形势所逼迫左右。如果说钱是他的欲念,是他的封建王朝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丁便是他处于夹缝之间卑微的生存状态。

其实他才是最为可怜的人,他看清了大清的腐朽,却无法像表弟钱雄飞一样对权奸袁世凯举枪;他有民族气节,却不敢像孙丙一样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他有报国之志,却不敢像刘光第一样血荐轩辕,以小我的死换民族的生;他有柔情,却碍于官位而不能像眉娘一样轰轰烈烈,敢爱敢恨。他矛盾,他摇摆,但是可贵又可敬的是,孙丙的受刑唤起了他心中所有的这一切良知,他抛却生死,刺杀赵甲,为孙丙解除了痛苦与羞辱。死者已矣,而作为生者,他要面对的作者没有写,但是却足以不忍猜想。在小说的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救赎,从走狗与鹰犬之中升格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钱丁”这个名字是否是太重了?抑或是太轻了呢?个人认为,莫言这个角色塑造得最为成功。

而前言说到孙丙为孙文的化名,姓孙自不必说,且看这个丙字,屈于甲后,意味着官与民之所谓的尊卑,而高于丁前,则是人格的尊卑。孙丙虽是凡夫俗子,但是妻儿受辱,他敢抡起枣木杆痛打德国技师;家破人亡,他加入义和团与修铁路的德国鬼子对着干;他是猫腔的祖师爷,他藐视死亡,用受刑来演绎悲壮人生大戏的谢幕。诚然在他身上有着势利、懦弱、虚荣、愚昧等等缺陷,那是那种顶天立地的血性就足以让他受万人敬仰,高于钱丁,也算理所当然。

甲、丙、丁,这三人,也刚好折射了时代浪潮中不同的阶级,架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皇权、官、民,三人的纠葛,其实便是这三个阶层的冲突。

那么为何唯独少了一个“乙”?是留一个虚位,让读者凭借对人物品格高下而自行填补?还是赵甲的儿子名字中的“小甲”意味着“乙”?还是别有其他意味?就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人可以自圆其说,那一定是一篇好书评。

眉娘这个名字就好理解了,谐音“没娘”,她幼而失母,是父亲孙丙把他拉扯大。但是孙丙浪荡,也没怎么把她放心上,这才导致她跟驴抢奶水,被母驴在她脑后咬了一个大大创口,九死一生。“眉”即娥眉、柳眉,是女子姣好的意象,也印证她后来出落得花容月貌。可是没娘的孩子的悲哀,不仅在于生之艰辛,没有人给她裹小脚,这一双惊世骇俗的大脚板断送了她的幸福,被迫嫁给一个呆傻的屠户赵小甲。而这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大脚板,却也成了她反抗名教,追求真爱,反抗朝廷,法场救父等诸多善与勇的作为的象征。“眉”亦谐音“梅”,她有的不是那份冰清玉洁,而是那抹凌霜不畏的坚定。她的情与义也为这部充满暴力的冷色、王朝风雨飘摇的灰色、利益纠葛的黑色的作品,披上了一抹夕照似的暖色。

纵贯以上人物,他们的人格都不完美,从他们出场之始,作者便用了抑笔。男人势力、虚荣,女人轻浮、妖娆,可是随着情节铺展,他们的善又逐渐显露,整部小说也成为善与恶胶着,爱与恨难断的一缸酱,令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又可恨可怜。正是这种不完美构造了人物的圆形形象,使之更真实,更丰满,莫言的大师之名名至实归。

二、血荐轩辕,戊戌再思

仍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蒸腾起德国修胶济铁路、戊戌变法、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时代风云。而令我思想撼动的是莫言笔下的戊戌变法。这次的主角不是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而是刘光第。他为官清廉,家贫如洗,却能亲近下属,为国捐躯而面不改色。莫言没有极尽地渲染民族大义,而是极为客观地展现了刘光第在屠刀前的从容。而这份从容足以令人默想,动容。一个不受待见的小小刑部主事,却用羸弱的肩膀妄图扛起民族的命运。他如飞蛾扑火,一瞬间化为灰烬,但那一瞬间的火光熊熊足以照亮更多的迷茫的眼睛。

我曾以《麦田守望者》中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来衡量戊戌六君子的死,认为他们刚烈却也迂腐。一直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有暂时的屈,才能图谋将来的申。死则容易,为理想而生则难。知则容易,能认清现实,而卑微的生才是真英雄。所以更敬佩忍辱负重铲除权奸的李东阳与徐阶,所以我更欣赏冒天下之不韪而力撑变法的张居正。

而如今我想明白了,李东阳、张居正这些人是能掌控时局的权要,而戊戌六君子则只是慈禧眼中的蚍蜉。他们也可以生,但是他们认为死,比生的力量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与其说他们要抱持舍生取义的气节,不如说他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的更有力量的抗争。

在微信读书读刘墉的《此生何必从头来》一书时,刘墉写了大致这样一句:女儿如果你遇到强暴而无能为力时,要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不幸。一位网友大批刘墉没有气节,我想这位网友应该在戊戌年再想想六君子,他或许就能如我一样,或许能想明白什么是气节。

六十年一甲子,又是戊戌,9月21日是六君子受难的纪念日,不知届时国家会以怎样的方式来祭奠这些英灵。作者:颇黎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1500字合集


读书使人心灵变得纯情,心胸变得博大。阅读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读后感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一篇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以下“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收集整理,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篇1】

xx年元旦过后,我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对他的想象力有了一定了解。

檀香刑——是将一根长5尺,宽半寸的檀香原木加工成顶尖呈圆刃型,截面呈椭圆形,柄呈方形,经过油浸,同时油炸面食、牛肉,使之成为具有光滑、营养功能的特制刑具。施刑时,让犯人趴躺在木板上,用牛皮绳固定,将檀木楔子从犯人尾骨上方用木槌楔入,从脊椎和脏器间隙通过,从嘴巴或者脖子后边出来,然后将犯人连同檀木橛子直立绑在木质十字架上,在高台上示众,并给犯人灌服参汤,使之几天不死。是一种震慑力极强的野蛮刑罚。

孙媚娘是一个二十四岁的狗肉西施,以卖狗肉和黄酒为营生,她长得十分漂亮和有风韵,并且十分聪明,她的丈夫赵小甲是一个傻的可爱的年轻屠夫,她疯狂的爱上县官钱丁,经常带着狗肉和黄酒到县衙签押房与钱丁幽会,这件事高密东北乡县城的人们都知道,除了不解风情的傻小甲。

赵小甲是孙媚娘的丈夫,以杀狗屠猪为职业,智力较低,但为人善良,别人经常拿他的媳妇取笑他,他也经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子,他经常在妻子面前撒娇,孙媚娘拿他毫无办法。

赵甲是赵小甲的亲爹。是在大清朝刑部大堂供职四十多年有名的一号刽子手,砍下过数千人头,见识过高官豪杰,施过多种刑杀,把为皇家杀人看得十分神圣。曾参与为光绪皇上3357刀刮了盗卖沙俄进贡鸟枪的英俊太监。为慈禧太后斩了戊戌六君子。为重臣袁世凯操刀500刀刮了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骑兵卫队卫队长钱雄飞。得到过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被赐檀香佛珠和御用太师椅,赐七品顶戴,告老还乡。并在最后对孙丙施行檀香刑。他熟悉官场,具有官场的做人智慧。

孙丙是地方戏种猫腔的传人,戏班的班主,孙媚娘的父亲,挑头造反的首领,慷慨赴死的英雄。

钱丁是一个仪表堂堂,威武全才的两榜进士出身的知县。是钱雄飞的一母同胞兄弟。其妻是曾国藩外孙女。他收留刘光第的儿子刘朴为捕快头领。在洋人面前被袁世凯当猴耍。

故事发生在1900年,德国在我国山东修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由于德国技师侮辱中国妇女,引发当地抗德骚乱。这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咸丰帝逃往山西。德国技师在东北乡县城大街之上,公然调戏孙丙的妻子,孙丙是当地戏剧猫腔戏班的发扬光大者,由于同知县比胡须落败,被人拔去一部美髯,退出戏班,以开茶馆为生,孙丙出于一时义愤,打死了德国技师。德国兵报复杀死了孙丙的妻女,孙丙联络义和团挑头造反,杀了三个德国兵人质,袁世凯派兵配合德军首领克洛德进攻孙丙盘踞的堡镇,知县钱丁派五十名县兵打头阵。起义乡民英勇抵抗,十几名德军掉入布满竹签的陷坑。知县钱丁只身深入虎穴擒出贼王孙丙,但德军还是向这个繁华的人口众多的集镇开炮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少年时在刑部玩耍,冒充刽子手斩下人头,与赵甲相熟,后来赵甲为袁世凯刮过钱雄飞,被袁荐举,得到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和奖赏。这一次,袁世凯与克洛德亲自监刑,知县钱丁准备一应物品,赵家父子充当杀把子,要对要犯孙丙施行檀香刑。在行刑前夜,丐帮舍命从死牢救出孙丙,用另一乞丐顶替,然而,在就要成功的时刻,孙丙大喊大叫,不愿离开,丐帮人头被悬挂墙上,孙丙的女儿孙媚娘,关键时刻被知县的妻子相救。孙丙不愧是一条硬汉,被刑时英勇不屈,如同神人,民众仰视为天人,猫腔戏班专程为之表演,台上台下一片猫叫,情势难控,德军赶来枪杀了戏班的演员们。钱丁夫人上吊身死,钱丁杀死了赵小甲和孙丙,孙媚娘在搏斗中为了救钱丁,打死了赵甲。刘朴一心要刺杀袁世凯,为父亲刘光第报仇。德酋克洛德和山东巡抚袁世凯想在火车路通车的当日让孙丙死的计划落空了,大火山就要爆发了。

本书的写作手法,是让几个主要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想,让戏剧般的语言贯穿全文,成功的塑造了敬业的刽子手赵甲、痴情的孙媚娘、戏剧般的悲情英雄孙丙、大奸大雄的袁世凯、不更人事的可爱傻小子赵小甲、英烈钱雄飞、爱民如子的知县钱丁等一组人物形象。

本书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种杀人酷刑,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这部作品骨子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不可辱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力作。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篇2】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篇3】

说实话,对于莫言的作品大众褒贬不一,尤其是《檀香刑》。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所谓的道德标准、精神境界,毕竟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若仅仅着眼于《檀香刑》的文字以及人物也是可以说上许久的。

故事梗概:

1900年前后,赵甲是京城甚至是全国最“专业”的刽子手,行刑人数近千人,执行过“戊戌六君子”的斩首和凌迟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因此而受到皇上和慈禧的嘉奖。他在进京前曾在东北乡高密县生育一男,是一个半傻子,名赵小甲,职业屠夫,后娶了猫腔曲艺的掌门人孙丙的女儿孙媚娘,此女是东北乡第一美女,因丈夫职业缘故开了狗肉店,因而也被称为“狗肉西施”。后来县城来了新的县长钱丁(前面钱雄飞的兄弟),此人长相俊朗,一表人才,其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但却相貌丑陋,无法生育。后来钱丁与孙媚娘一见钟情,遂在一起私通,钱夫人后也默许。孙丙在与知县钱丁的胡须比试中落败,后被暗算拔除胡须,无法继续唱猫腔,在钱丁的资助下改开茶馆,并娶妻得来一子一女。不久要在东北乡通铁路的德国人当街调戏孙丙的妻小,被孙丙当街打死,气急败坏的德国人将包括孙丙妻小在内的当地二十七人杀害。孙丙出逃,投靠义和团,归来后,组织乡民对德国铁路进行破坏,惊动了朝野,德国人与袁世凯合力将孙丙抓获,要求赵甲对孙丙实施“檀香刑”,并维持五天不死直到铁路正式建成庆祝那日。最终良心发现钱丁在庆祝前夜结束了孙丙的生命并自杀。

小说全部内容如戏文般区划为三块: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和豹尾部分由4(5)个主角的主观视角,结合个人的性格语言特点来完成,就像戏文上的单腔。猪肚部分则基本由“记录者”的客观视角来完成,负责群戏部分的描画。整部小说的形式就像一出戏文,由单腔开场,再到群戏铺成,最后回到独白点睛结束。主要讲述了孙眉娘和她三个爹爹和一个丈夫之间的故事,从生活最底层的乡野趣文讲起,折射出了时代的大背景。三位爹爹:一个亲爹,猫腔戏子转行开了酒馆;一个公爹,太后老佛爷钦点的大清刽子手状元;一个干爹,两榜进士外放的知县,典型的士大夫,又是眉娘的情夫。这三个爹爹各自的身世反映了末代王朝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立场,这三个爹爹之间的精彩碰撞更是让故事的可读性骤然提升,让高密县东北乡这个王朝的一角立体感十足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高密知县钱丁,孙眉娘的干爹,是王朝的普通官宦和道德标杆的代表。他,知书达理,报答乡里:上任伊始,就一改县衙的颓唐局面,开始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士大夫治理一方的事业,同乡绅把酒,与戏子斗须,都体现了他是一个心系乡里道德品行过硬的好官。他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骑行何其窝囊,得到的结果却是知府的冷遇;为了东北乡的民众放下架子,与民同乐,在坊间传为佳话。他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看到清王朝在洋人的欺侮下生灵涂炭,尊严扫地,痛心疾首;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只能选择顾全大局,多次出入生死劝降义和拳;当言而无信的洋人使得求和的理想幻灭,苦于报国无门的官宦阶层则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这些都反映了作为典型封建士大夫的钱丁品行与风骨,以忠孝仁义为道德目标,心怀人民,力图报国。同时莫言笔下的钱丁也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悲情正义形象,他在含辛茹苦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为了一己情欲同孙眉娘这个有夫之妇行苟且,虽然说是两情相悦但是也有因此而徇私枉法的情节,也是其不算光彩的一面。另外,因为担心其仕途前程,不免懦弱求全与无可奈何。总体上来讲瑕不掩瑜,他可能不是一个清官但一定是个好官。

大清刽子手赵甲,孙眉娘的公爹,大清朝王法和皇权的代表。赵甲是一个出身贫寒,由于入了刽子手一行并最后做到了姥姥(一朝刽子手的状元)这个位置而身份地位陡然崇高起来的角色,可以说他代表了皇家的尊严和骨气。这个角色揭示了刽子手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定位。出身微寒,而身份下贱,同时又可以代表皇权藐视一切臣子。这样的矛盾定位造就了这个特殊的职业:赵姥姥出身微寒,所以有着那个时代人民的淳朴秉性,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当学生时跟着师傅余姥姥好好学习、当师傅的时候好好传授侄子本事;以贱民自居,对于达官显贵卑躬屈膝;却有恩必报。赵姥姥是钦点的刽子手状元,这就是他代表了王朝的司法权和皇权,正是在这样的位置上练就了他的冷酷无情,他杀人近千,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劳碌终身,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赵甲同钱丁的斗争更是体现了皇权同文臣、臣子同贱民之间的纠结斗争的关系。对于赵甲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好了他的本质工作,人品和道德上亦无可厚非。而他背后代表的皇权则应该为赵甲刀下的条条忠烈冤魂负责。虽然制度的陈腐造成了时代的悲剧,但皇权的威严和王法的骨气却在这个铿锵铁血硬汉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

猫腔(茂腔)戏子孙丙,孙眉娘的亲爹,大清朝广大热血底层民众的代表。孙丙是一个对艺术有热情有能力的猫腔弘扬艺人。相比于仕途出身的钱丁、刽子手赵甲,他品质上的缺陷似乎最多:嫉妒钱丁的胡子、酒后乱性、寻花问柳、对妻子没有责任心等。但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劳动人民的骨气,最后迸发出了善良的光芒。在妻子受到欺负时,当乡里受到涂炭的时候,依然揭竿而起,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东北乡义和拳运动。但是农民起义的天生局限性却将这一出激烈的运动演绎成了一出闹剧。孙丙,代表了农民的淳朴天然、无知愚昧、坊间陋习,是一个生动立体的农民形象。孙丙更是猫腔戏的代表,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浓缩,这就更加加深了这个角色在整部文本中的地位。可以说猫腔戏,是一方艺术的代表,是一方民众的骨气,那凄切的悲鸣,仿佛道尽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可悲可叹之处。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一场浪漫的梦。赵甲尊秉着大清,做的梦是自己和家族和侩子手这一行业能够跟随大清千秋万代的流传下去。孙眉娘的梦是自由的爱情。六君子的梦是革新社会重振中华,袁世凯等人的梦是利用乱世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孙丙的梦则是被逼上梁山后的反抗,到了精神痴妄的地步。而这小说中最大的梦,就是人们对于自由对于抵抗后恢复自己应有的生活的痴心妄想的梦。然而,这仅仅是梦,因为历史的滚轮已经来了,新一场世界格局的改变正在铺开,英雄和枭雄辈出,不知道天下鹿死谁手,而不管谁得手,这鹿,这高密县,这滚滚红尘中隐藏着猫叫声沉默起来了的大多数,都是必须要死的。

莫言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歌剧、俄罗斯芭蕾同台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为了适合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我有意地大量使用了韵文,有意地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

最后以他人写的《檀香刑》的一段书评结尾:

莫言写活了以山东高密为表象的华夏众生,

虽不若鲁迅之笔针砭入骨见血入髓,

场景之宏大社会感之强却尤有过之。

朴质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土壤气息,

绝不标新立异,

却滋生出荒唐辛酸的百态万物,

氤氲起古今如一的末世之相。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篇4】

莫言,因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国人所周知,引起了一股”莫言潮”,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的《檀香刑》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确实这书中描绘的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这两种刑罚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刽子手却更让人感到恐惧和蔑视。他们在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满鸡血,以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而蒙蔽自己的肮脏罪恶的内心。如此,残忍令人发指的行为,并且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肯尼个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的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内心超度自己的灵魂,这真是可笑之极。

这样的仪式就能弥补自己的最爱,祈求上天的宽恕吗?不,也许,他们连一点的羞耻、恕罪的心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仪式罢了。这样的人丧事了做人最基本的良心,令人痛恨,蔑视。然而我们更应该看清那时的黑暗社会,腐朽的清朝政府内对外勾结,甘愿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对内却镇压人民,竟然还想出了这么残忍的刑罚,如此地对待自己的同胞让人失望至极。

再看看那时的社会环境,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相互攀附,相互勾结却不段提防着,人人自危,那是怎样的清净。我不想去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更不愿去想象,不去回味那段不堪的历史。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出现了一批批热血男儿反抗这儿不公不平的世道,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一次次地拼搏,滴血、流汗,但绝不流泪。成功的道路上,倒下了一个又一个热血男儿,但在不久后又再次出现了向成功终点跑向的革命青年,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如此安定、和平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过去的那段危难时刻,我们并没有经历,然而我们更应该秉承“安不忘危,盛必虑哀”的思像,以今朝的汗水,换取明日的强盛。让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未来走去。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篇5】

檀香刑,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是一种残忍的古代酷刑,是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脊柱从下往上钉,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刑法,令人痛苦非常。《檀香刑》这本书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顶级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或嘴唇在内,500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人,将残酷刑罚用在自己亲爹身上,同时有许多个情人的眉娘;有创意的刽子手赵甲,他可真是称得上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了,把每次的工作视作是自己每一次的演出,最后居然还发明出檀香刑,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孙丙本是高密县唱“猫腔”的一把手,后来改做小生意。德国人在高密县修铁路的时候辱他老婆,他气不过杀了个鬼子,而后遭德国人杀妻灭子报复。他转而投义和拳,发展部分县民同杀鬼子,被通缉;钱丁是个有水平有抱负的县令。能够为民请命,但同时也有着朝廷命官的软弱。他暗中帮着孙丙逃命,但最终拗不过上面的命令。这本书是一本看了便难以忘记的书,说实话,就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恐怖片,一看到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血腥味的悲情故事。

残酷的刑罚、无耻的人性、沉痛的猫腔、人的哀鸣、英雄的悲声、良心的悸动、喑哑的死亡,这些全都在小说中交织和重叠在一起了,其中,猫腔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整部小说华美、夸张而流畅的叙事,正是通过猫腔凄美婉转的唱词,使生命在黑暗幕布上得以保存一些亮色,小说也得以在结尾部分的诗化氛围中达至史诗般的辉煌抒写。猫腔的出现,使孙丙与暴政、与黑暗人性的对抗,诗化成了一部悲剧艺术,并且由于参与者众,最终把整片受难的土地都变成了悲壮的猫腔戏的戏场,它汇聚起来的悲鸣,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莫言的高明就在这里,他虽然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夸张和喜剧的叙事手法,但他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豹尾部,通过猫腔的诗学转换,把前面的喜剧成分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前奏。很清楚,《檀香刑》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诗学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了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中突然出现了一段拔地而起、尖锐而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高潮,并在此戛然而止。《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最强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地缭绕在读者的心中。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莫言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地是感觉到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没有能利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进退两难,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同的焦灼状态之中,都是给人感觉那么地无奈。这本书的血腥,这本书的悲壮,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读《檀香刑》有感


读《檀香刑》有感

这部小说是莫言的代表作。此乃网络语,如有差错,敬请谅解。

但是我坚持认为,这部小说写得很好。从我的认知角度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语言运用技能高超

看过他的几篇短篇小说之后,再看这部长篇小说,觉得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心情是洒脱或者愉悦的;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只能说,他太擅长于化悲愤为苦笑了!全篇语言充满了轻快的讽刺,和化重为轻的无奈。

他喜欢用互文和顶真的手法,结合猫腔曲调和节奏,大大不同于我所见过的散文和小说所惯用的手法。

他还喜欢用一唱三叹的手法,也许仍然和地方戏的曲调节奏有关。能够将地方戏曲,用如此熟练的词句来表现,仍然掩不住他语言上的高深工夫!

对于故事发展、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以及环境细节描写,他非常用心。若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人物的样子、环境和事物的情况,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呈现出来。

对于人物的描写,他也是别出心裁。除了栩栩如生以外,在创意上,他打破了坏人长得坏的俗套,想要给人设计什么样的容貌就设计什么样,全凭他自己高兴,刻画出一个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二、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读这部小说,是同事推荐的。对于故事梗概,我完全不知,甚至看到第三部分,仍然有点疑惑。所以有种冲动,要快点把故事看下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的时候,心里无比愤懑。一边愤懑,一边想要看看究竟以什么样的进程继续下去。

随着故事越来越接近高潮,越来越让人心里发怵,也越发地紧张,当然也越发无奈。结合小说故事的背景,这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合乎当时情况。

特别是大牢换人这一出,看着这些稳如泰山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一幕一幕令人紧张的情形,似乎这些文字,变成了人、黑夜、大牢、枪支和鲜血,按照故事的情节在狂奔。

三、充斥着重重矛盾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以眉娘为主角的话,眉娘自己、眉娘的丈夫、公爹、父亲、情人兼干爹的知县、知县夫人、街坊、随从、猫腔团,都是矛盾体的化身。

具体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就总体来说吧。总体来说,这些人,一方面痛恨朝廷,一方面痛恨侵略者;一方面背地里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一方面按照规矩做足表面功夫。特别是眉娘的父亲和知县,他们的矛盾特别集中。

眉娘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是不称职的。卖唱为生的同时,还去寻花问柳,造成前妻自杀身亡;又因忽视对孩童的保护,令眉娘在幼儿时被驴咬破了头,险些丧命。这样的丈夫,这样的父亲,肯定不好。可是作为和侵略者顽强对抗的人民来说,他又是非常有骨气的,宁死不屈。同时,他对抗的方式,又令人哭笑不得,他借义和拳的名义,采用迷信的方式,向乡民传播错误的思想,聚众闹事,白白送了许多性命。

知县,作为父母官,暗通民妇,那肯定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父母官,他还是很心疼子民的。作为官员,他一方面痛恨朝廷的腐朽,一方面又极力想效忠于它。作为中国人,他一方面支持抵抗侵略者,一方面为了保全自己,而选择迂回的方式,不敢做正面抵抗。

纵观整部小说,最令我心里难受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人民被侵略者肆意蹂躏、屠杀的时代,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就心痛。从这部小说里,一方面,我看到:在那个列强入侵的时代,大家还有心思想着怎么整治国人,人心涣散。另一方面,我又看到:中国人这个大的群体,虽然本领和品德参差不齐、虽然国家搞酷刑、人民内部矛盾重重,但是抵抗侵略者的心情却是一样的。唯一不足的就是,民众的愚昧和能力的有限。当然,更令我难受的,就是中央政府对于列强的妥协,大片土地被割让。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其国民根本就是蝼蚁!

到这里,我又想到去年网络上疯传的关于难民落海而亡的图片和报道,多么令人心痛!国家有主权,民才有条件安居乐业啊!

檀香刑读后感


檀香刑读后感(一)

人性善恶

邵啸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的历史机制,成功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生存的阴暗法则。将檀香刑的渲染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也暗示着腐败的清王朝的两面性——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惧怕列强侵略者。

《檀香刑》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赵甲、孙丙、钱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刑罚文化、民间文化和官场文化的“隐”性内涵。莫言用批判的眼光对此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清末民初那段血泪史让国人痛心不已,但国难当头,彰显英雄本色。不少民族进步人士纷纷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空前绝后,随之诞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自强。沉重的历史给世人以痛的领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自省,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进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世界不倒之林。

《檀香刑》 经典句子: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臊。

乡亲们,好戏还没开场呢,你们就看傻了,等明天好戏开了场,你们怎么办?有咱家这样的乡党,算你们有福气。要知道天下的戏,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天下的杀人方式,没有比用檀香刑杀人更精彩的;全中国能执檀香刑的刽子手,除了咱家还有何人?因为有了咱家这样的乡党,你们才能看到这全世界从来没有过今后大概也不会再有的好戏了。这不是福气是什么?让你们自己说,这不是福气是什么?

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和猛兽。他们要抢那只耳朵,也许是为了那只挂在耳垂上的金耳环。师傅见势不好,风快地旋下妓女的另外一只耳朵,用力地、夸张地甩到极远地方。疯狂的人群立刻分流。

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檀香刑读后感(二)

闪光的《檀香刑》

这是一场最最盛大、悲壮、惨烈的猫腔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开始在市面流行,《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娃》、《红高粱》、《酒国》…当然还有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檀香刑》。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被极有画面感的情节,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但心里又莫名的有点排斥,排斥那种我自认为的低俗感。一章一章看过去,才知道莫言以最神奇的语言写出了最真实的历史。

《檀香刑》以巨幅写了一个清朝末年的小故事:京城刑部刽子手赵甲在山东高密受命杀因反对德国在山东修铁路而造反的义和团的一个首领、孙媚娘爹孙丙。可以说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莫言却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见的角色,全面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百态。

偶尔像人的赵甲

“他用手捋着那条半真半假的大辫子,阴森森的眼窝里竟然出现了一片泪光。这真是稀罕事儿。小甲摸着他爹的眼窝问:“爹,您哭了?…”老甲唯一像人的时候是当爹的时候,当爹的时候他会有流泪,会有人的七情六欲。更多的时候他像一条潜伏在污泥里的滑腻腻、冰冷冷的蛇,像漠眼冷看、随时伺机而发的豹子。他的眼睛里没有活人,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几十年的刽子手工作、几千条人命早已使他变成了一个阴冷黑暗的工具。“执行杀人时,我们根本就不是人,我们是神,是国家的法。”他的阴冷人见了人怕、狗见了狗瘆。孙媚娘这样的泼辣女子见了他都忍不住发颤,“公爹还在数他的豆粒,老东西,现在俺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威人。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凉气,隔老远就能感觉到。刚住了半年的那间朝阳屋子,让他冰成了一个坟墓;阴森森的,连猫都不敢进去抓耗子。俺不进他的房子,进去身上就起鸡皮疙瘩。”杀人是他的工作、他的技艺、他的演出、他的骄傲,是一场他与犯人联袂演出的大戏。先一片片地分割,然后再一片片地复原,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耳边一刻也不停地缭绕着亦歌亦哭的吟唤和惨叫,鼻子里时刻都嗅着身体惨遭脔割时散发出来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气味。这是他成功的演出,是他最大的骄傲。

他对末日的清朝有着虔诚的信仰,“公爹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双手托着那串佛珠——檀木的闷香再一次弥漫了整个屋子——瘦削的脸上镀上了一层庄严的金黄,他骄傲地、虔诚地、感恩戴德地说:“慈禧皇太后!”末日清朝腐烂的黑泥里才能让他阴暗地自得,让他无人性地骄傲,这是他的乐土。

野、辣、美、浪、真的奇女子——孙媚娘

孙媚娘从小跟着戏班子野,舞枪弄棒翻筋斗,根本没有受到三从四德的教育,又长了一双走路生风的大脚。她的两只大脚成为她致命的缺陷,貌美如花的老姑娘孙媚娘只能委屈嫁给傻瓜屠户赵小甲。

嫁人为妻,她的骨子里仍是那个有着真性情的野姑娘,当了媳妇,忍气吞声,她憋得要死。婆婆厌恶透了儿媳的大脚,异想天开想用儿子削骨的利刃修理修理儿媳的大脚,积压在媚娘心头的怒火爆发了,“她飞起一脚,充分显示了大脚的优越性和在戏班子里练出来的功夫。——一脚飞出婆婆应声倒地。她冲上前骑在婆婆身上,如同武松打虎,一顿老拳,擂得婆婆哭天抢地,屎尿屙了一裤裆。”

她这样的辣妹子可不是会吃亏的主儿啊。邻里街坊谁敢惹她,那也是得理不饶人,“俺说,当真,谁要不把他领走,谁就是个驴日马养的个驴骡子!”她也会充分利用自己美貌的优势,在男人那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让别人占不到便宜。

她可有着“狗肉西施,高密第一”的称号,“看看看,看看人家那桃花脸蛋柳条腰,螳螂脖子仙鹤腿!”可嫉妒、羡慕死了多少高密女人。媚娘干爹钱丁一见这个美人儿,就被勾走魂儿,“他的心中只有这个美人,宛若即将羽化的蝴蝶塞满了单薄的蛹皮,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清明节钱丁在校场给孙媚娘竖了一架秋千,媚娘荡地那个浪啊,“俺把秋千荡到了最高点,身体随着秋千游荡,心里汹涌着大海里的潮水。一会儿涨上来,一会儿落下去。浪头追着浪头,水花追着水花…… 俺在秋千架上撒欢儿,地上的那些看客,那些儿子孙子重孙子,青皮流氓小光棍,都跟着俺犯了狂。俺悠上去,他们嗷;俺荡回来,他们哇。”

这样一个又美又浪的女子,内心情感超乎寻常的热烈真挚。大而化之的她也会为了爱情而衣带渐宽,“她的脑子里的空儿全被钱大老爷占满了。她的眼睛盯着一棵树,那棵树摇摇曳曳地就全变成了钱大老爷……她无论看到什么什么都会变成钱大老爷或者钱大老爷身上的一部分。”用媚娘的话说,只要能和钱大老爷好上一回死也值了,她为了这个目的可干了不少愚蠢可笑的事儿,被人嘲弄也毫不在乎。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啊!

矛盾的好官钱丁

他是高密人心中的青天,他志气昂扬,精神健旺,红脸膛上焕发着光彩,双眉如卧蚕,目光如点漆,下巴上的胡须,根根如马尾,直垂到桌案边缘。一部好胡须,天然地便带着五分官相,他的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善于左右逢源的性格让高密的父老乡绅对他充满感恩戴德的敬重,“几位上了年纪的乡贤眼睛里溢出了泪水,流到了千皱百褶的腮上;鼻孔里流出清涕挂在柔弱的胡须上。”对于戏子孙丙的侮辱,他似乎也有这一个父母官该有的胸怀,不仅没有过多的苛责,反而为高密人上演了一出斗须的好戏,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令人叫好的亲民之举。

“知县想起了正在县城通德书院校场上操枪演炮的德国军队,再看看被孙丙的妖术煽动得如痴如狂的马桑镇无知的乡民,一种拯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敢单骑赴汤蹈火,赤手擒孙丙,他似是有一颗爱民之心的。敢冒着生命危险为子民的,我们也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好官。但在仕途与黎民之间,他又犹豫不决,获胜的往往是他的仕途。这真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排列,生,我所欲也;民,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民者也。民,我所欲也;势,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民而去势者也。怪哉!

好笑的英雄孙丙

孙丙是猫腔的继承者、发扬者,也可以说他是猫腔的鼻祖,他唱猫腔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他教城中乞丐学习猫腔,给他们一条活路,在高密他也是声誉很高的。他被捕后,宁受檀香刑,也不愿意逃跑,受刑前,他敢和他的杀他的儿女亲家赵甲谈笑风生,受檀香刑时,他一声不吭,要受刑受出高密人的志气。

这样一讲好像孙丙是个难得的真英雄一样,是一个完美无缺之人?其实不然,孙丙实则愚昧的好笑。杀了德国人,他远逃他乡,不久就打着学成归乡的名号,装神弄鬼,自称是岳大元帅下凡,旁边封了一大帮神仙。这可害苦了高密人。

地道的看客们

这样就介绍完孙媚娘和她的三个爹了,我不得不提的是京城里地道的看客们了,如果说刑场是赵甲的舞台,杀人是赵甲的表演,那京城里的看客就是他最忠实的观众。这如同名角演戏是一样的,“你如果活儿干得不好,的看客救护把你活活咬死,北京的看客那可是世界上就难伺候的看客。”在他们眼中这是刽子手与犯人的联袂演出,是他们邪恶的趣味。“刑场周围的人嗷嗷的叫起来,他们对这个死囚的窝囊表现不满意。孬种!软骨头!站起来!唱几句啊…”既刺激看客虚伪的同情心,又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所有人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无论多么精彩的戏,也比不上凌迟活人精彩,这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

人在本身意义上就带有动物性,小甲是最不傻的傻瓜,他傻言痴语看人本像,瘦骨嶙峋的豹子老甲、大白虎钱丁、笑嘻嘻的白蛇孙媚娘、驴身的轿夫、狗头狼头的捕快、大白猪的邻居。或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潜藏在人性下的另一个灵魂。一本书,展现一个时代的百态。

檀香刑读后感(三)

喻超,1990年生。诗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喜欢读书,喜欢率性的写。梦想成为诗人和小说家。

无意中翻开了这本名字很古怪的小说《檀香刑》,一看是莫言写的,因为之前喜欢读外国名著,很少读中国近代的小说,莫言的也没有读过,好奇心让我翻开了这本构思奇异的小说,刚开始读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打破了以往我对小说的影像,以前读的小说大部分文字优雅,哲理深厚,情感丰富,就算是《百年孤独》这样的奇异小说,也让我深感文字的魅力,而这本《檀香刑》粗俗的文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走进了一个阴森恐惧人性血腥爱情的天地。

这本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让我们一同走进了被人们遗忘的那些历史,当戊戌六君子在北京的菜市口被砍头时,我们对与中国的刑法还停留在砍头的时候,檀香刑一种古老的刑罚被作者带进了我们的视野,檀香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可是当它变成了杀人的工具的时候,是如此的血腥。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的确如此,在离封建已经远去的当代,我们是否还会唤起人性的漠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围绕孙媚娘,赵甲,赵小甲,孙丙和钱丁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展开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演戏,先说说孙丙吧。

孙丙猫腔的祖师爷,将猫腔发扬光大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往往英雄式的人物都以悲剧结束命运,本来过着舒适生活的孙丙被德国人凌辱了妻儿,最后德国人杀了他的妻儿和同村十几口人命,使他走向了不归路,参加了义和拳,带领乡人揭竿而起,这让我想起来陈胜吴广。可是他们并不相同,孙丙是让命运之神推上了这个悲剧的历史舞台,就像他女儿孙媚娘说的:爹你演了一辈子戏,这次你是真的演出演进,把自己演完了。这样的一种人物让我们即钦佩又同情,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孙媚娘这个人物怎么理解呢,她是人们眼中的荡妇,却又是大胆追求,勇于反抗的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她可以为了钱丁死,也可以为了那个让他嫌弃的爹死,她真是一个苦笑不得的角色,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光环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的闪耀。有时候,我们身上会出现不同的面具,那是因为我们身体里藏着很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诚如作者讲的: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钱丁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的结局。他是封建王朝里最忠实的奴才,可是王朝的败落让他变成了德国人和袁世凯的走狗。这样的人物只能被钉上了历史的屈辱柱上。

这本书里最让我关注的是赵甲,也许别人会讲他麻木不仁,充满血腥,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在看到他砍杀刘光弟的时候,想起来和刘相遇过年喝酒的景象,内心的独白告诉我们,他的人性在复苏,最后儿子被误杀的时候,他以命相博的,也是人性的体现,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禁锢思想,让一个有生命的人完全变成了麻木不仁的侩子手,就像他自己说的:在他漫长的执刑生涯中,失去了定性、丧失了冷漠,这还是第一次。在往常的执刑中,只要红衣加身、鸡血涂脸后,他就感到,自己的心,冷得如深潭里的一块黑色的石头。他恍惚觉得,在执刑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在最冷最深的石头缝里安眠着;活动着的,只是一架没有热度和情感的杀人机器。他即是统治者专用的“杀人工具”,也是封建王朝消亡的预示。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是这样描述赵甲的:如果冷漠是一种感情,他的感情就是冷漠。这让我想起了朋友问我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才领悟,原来是冷漠。

一根虎须看出了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的色彩,这也是莫言的一贯写作风格,这是一个傻子的幸运,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独具匠心。还有热血仗义的叫花子,巾帼不让须眉的钱丁夫人,都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也许往往就是如此,你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而过去的事也会随着时间消逝,历史在人们的身后成了笑谈,这本书让我对小说有了另一种定义,人生何尝不是一出戏,总有演完的时候,热血的叫花子都可以做到英雄式的,更何况是我们热血的血性男儿。当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读后感《莫言《檀香刑》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