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 > 地图 >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2024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范文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相关栏目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热门栏目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推荐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

(共 8627 篇)

  • 1、 生死疲劳 读后感(3)篇

    生死疲劳n莫言是一位很熟悉的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让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文章零星的看过一些,但小说,这是看得第一本,丰乳肥臀与蛙,盛名在外,一直放在书架,但还未曾翻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从1950年-2000年,50年的时间跨度,依托历史而作,带着浓厚的中国特色,不隐晦其中的不堪真实,只是那么自然而然的摆在我们面前一段亦虚亦真的历史。或许只有真正走过那50年的人,方才懂得这本书更为细腻的情感。看完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疑惑,这本书翻译成外文,他们到底能够理解懂得多少。翻译的确会损失许多精华之处,文化差异,民族思想特点都是横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壑,就像我们看外文书也会有种种的不明所以,或是只看到了表象,隐含之意只是浅浅啄饮罢了。我想说,我了解了许多点、理解了许多面,但感觉太少了。这本书能够被他们看透并得到肯定,真的很不易。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新颖。其一,书中之书,书中之人,莫言的身影以及他的书籍不间断的穿插其中,由最初的莫名其妙,到后来,真正将其看做书中一个角色。作者融洽的将书与书、书与人混在一起,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作者的那些历程以及他创作的书的背景。其二,本书以旧时代的善地主西门闹之死为起点,以他的轮回为线,以动物作为每一次轮回的媒介,讲述了50年的时间、三代人的故事。西门闹本着一份不服的执念,带着记忆转世投胎,但在一次次的轮回之道中,他的愤恨也渐渐消除,执念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是他看清了更多的事情,还是过去了那么多年,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喜欢阎王最后那句,冤死的人又岂止你西门闹一个,书中每个人都代替着一批人。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将生活的格局放大,我们的喜怒哀乐与生死是多么的无足轻重。时间能让人放下一切,如果放不下,那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遇到以为过不去的坎时,不妨想想几世轮回之后,那些还重要。我觉得文中安排的轮回线恰到好处,作者选泽的是一种恰逢那个阶段的特别的动物。笔下的每一种动物的选择,我理解的,一是看社会方面,更好的与人连接,而且动物的许多特点也能折射出他当下的主人,都着重渲染着那个时代里重要的角色,而每一个动物的下场,冥冥之中又昭示着一些人的命运,动物与人物的配对,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透彻的表现出世界的模样。驴,文化大革命的开端,人们的关系丢了常理,开始变得混乱,无论是杀狼的被抢功,还是易主而提升的待遇。西门驴最终遭遇社会残食,莫名其妙丢了性命的人不也比比皆是

  • 2、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读罢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用魔幻般的语言,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描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沧桑。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

    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笔法,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世纪的蜕变与悲欢。变是小说的主题,也构成现当代历史的隐喻。他以笑谑代替呐喊与彷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记忆与以往的辩证。

    在书中,作者将西门闹轮回畜道,经历了驴、牛、猪、狗、猴,用它们的眼睛来见证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字字直入人心,将一世沧桑演绎得淋漓精致,扣人心弦;用巧妙语言、粗狂的言语将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表演得笔不惊人,死不休;莫言用自己的语言,把半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差地表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蓝脸,一个雇农,却不是一个简单平凡的雇农,人人入社,但他却没有像别人一样,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单干!那他一份坚持,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他说,我死了守在这里,房子不倒,我不离开,房子倒了,我就在废墟上支个窝棚,依然不离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不简单的信仰,他的蓝脸,就像天空,总是那么清澈、单一。

    当金龙拖着几捆玉米秆子要烧那头西门牛时,牛,它抖抖颤颤地站立起来,它的肩上没有套索、鼻孔里没有铜环、脖子上没有绳索,作为一名完全摆脱了人类奴隶羁绊的自由之牛,它站起来了,艰难的行走,它的身体摇摇晃晃,被撕裂的鼻子滴着蓝色的血、黑色的血汇集到它的肚皮上,像凝滞的焦油一样滴在土地上

  • 3、 《精神分析》读后感
    《精神分析》读后感 这是一本小书,握在手里手感很好,题目是《精神分析》。作者是伊凡。瓦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2014年翻译到中国,2014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首先感觉装帧朴实又不失精美,是我喜欢的类型;翻到里面非常有意思,图文并茂,叙述生动、流畅;跟以前读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书完全不一样,像《精神分析引论》刚读起来晕晕的,那种缜密细致的论证、叙述风格也和中国人的不太一样,需要安静地读。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得气都透不过来。本书却不同,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里面的资料非常多,几乎把精神分析的起源到当代的发展囊括一空。所以我感觉这样的小册子一册在手,可以把精神分析的主要概念、整个发展理论以及治疗完全的有一个把握了。 试举几例:他讲到对梦的解释,可以有几种不同理解,可以用经历上来解释他,也可以用象征方法来解释他,或者对他的措辞来做出联想进行解释,还可以从反面的意思来解释,比如:梦中着火了,我们可以说他代表水,也可以解释为曾经经历过一场火灾,也可以联想到,想到性的渴望,联想到炒老板。 每一个理论或概念的旁边还有配上生动的图画,看起来非常有意思,像绘本。 还讲到精神分析不是一种宗教的仪式。很多人误解精神分析可以是给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提供慰藉,或者是一种新的形式的保障,但是恰恰相反,精神分析并不是一种元心理学,精神分析是牢牢的把旗子根植于科学的领域中。还有讲到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是精神分析里面弗洛伊德当做一个主要的冲突区,这里的解释言简意赅。他说,奥迪普斯情节,就是各种情感共生共存却又彼此冲突,代表爱和嫉妒,竞争和依赖,这些东西混合到一起,并且指向父母或父母的代替者,他说这种矛盾情结每天都在发生。俄狄浦斯情结有两种,一种是正向的,就是对父母中异性者的性欲望,以及希望父母中同性者死欲望;负向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为对父母中同性者的爱,以及对父母中异性者的嫉妒和对立,这两种形式在不同形式上存在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所谓的完人的形成中。 自体心理学,谈到健康的自恋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维护自己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如果没有的话,如果自己正常的自恋没有,健康的自恋没有,会导致自体的崩溃,这些情况,以后会形成一些异常的冲动,愤怒,性格,性的倒错,等等,这些都是自体崩溃的产物。导致自体奔溃的原因是病人儿时与父母形象连接的反复
  • 4、 生死疲劳莫言读后感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着。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50年乡村史。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 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用中国古典文学草蛇灰线的方式,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据莫言介绍,这部长达55万字的小说,由于构思成熟,他共用了43天的时间就写好了。“在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软毛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由于小说写得快且长,莫言为此反而感到不安,怕因一时的疏忽而为文本带来瑕疵。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对此,莫言解释说,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小说叙事的需要,尤其是为了区别章节之间的界限。 六道轮回 大气磅礴 半个世纪 乡村中国 腰封文字: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完美结合的鸿篇巨制大气磅礴、荒诞怪异展示半个世纪的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 探索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手法,展示一部充满奇趣的现代中国《变形记》……全书笔力酣畅,对历史暴力与荒诞的沉思又不乏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世故,足以代表当代中国小说的又一傲人成就。——王德威教授 “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母体,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情四溢的诗性笔触游走于阴阳两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中国的生存画卷。作家将沉重的思想贯注于狂欢式的叙述中,在对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
  • 5、 《生死疲劳》读后感范文
    《生死疲劳》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应该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知道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知道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一定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现在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不过,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
  • 6、 读后感大全——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今天放学后我读了《生死攸关的蜡烛》这篇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被母子三人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感动,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文章记叙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与德军巧妙周旋的事,文中的法国妈妈伯瑙夫人以烛光暗淡为借口,以油灯替换蜡烛,当德国中尉把冒着青烟的蜡烛重新点燃后,儿子雅克以天冷,须捡柴生火为借口,端走烛台,当烛台被德国中尉夺回后,女儿奎琳以天晚楼上黑,须持灯上楼睡觉为借口,拿走了烛台,她用娇声娇气的话迷惑了敌人,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好危险了,如果迟一会儿,敌人就会发现蜡烛里有情报,我想,如果没有母子三人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情报就会被敌人发现,一场劫难就不能避免。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那时候有多少英雄人们为了反击外国侵略者而英勇战斗,有的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酷的考验,有的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战争年代,小孩也要参加战斗,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出力,我要学习她们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精神,学习她们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精神,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祖国的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7、 读后感大全:生死攸关的烛光(续写)

    杰奎琳机智可爱,骗过了德国人,也保住了一家三口和地下工作人员的生命。

    敌人走后,杰奎琳走下楼梯把燃尽的蜡烛和装有情报的金属管交给母亲。儿子雅克对伯瑙德夫人说:妈妈,太危险了,我们把情报藏在楼梯的木板下吧!母亲想了想后,带着两个儿女踏上了最后一级阶梯,把木板上的钉子拧开,推开木板,木板吱呀的一声开了,在木板上刻出了一个长方形,把金属管放进去了。伯瑙德夫人很聪明,她想,德军搜查的时候,一定会搜楼梯,他们会敲敲楼梯,看看是不是空的,如果不是空的,他们就不会打开。

    今天,这一家三口为了国家而不顾一切,明天,他们将得到全国人的赞扬!

  • 8、 优秀读后感:生死牛玉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经典名句已足以能体现出牛玉儒书记对人民的任劳任怨和忠诚。牛书记放弃了自己对小家的承诺却守护了整个呼和浩特的人民。他带领人民走向了新时代,而自己的身体已一天不如一天,病魔占据了他整个人,但他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在第九届六次全委会上,牛书记强忍剧痛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演讲,他的演讲词振奋人心,使全场人员为之感触,有些人甚至落下来深情的泪水。可牛书记却到了下去住院期间,牛书记像往日一样拼命的工作,在病危期间嘴里念叨的是人民,心里挂念的也是人民。不顾病情的他几次会到呼和浩特开会。在一天凌晨4点,这位伟大的牛书记结束了自己仅51岁的生命。在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始终向着他人。他可以为了一头牛而担心操劳,他可以为了别人随地小便而生气烦恼,他还有什么不能做呢?这位伟大的牛书记是人类终身学习的榜样!
  • 9、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合集

    以下的“生死疲劳的读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特意整理的,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只要对原作品的内容有所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阅读完作品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是时候将自己读书时的心得感悟写成读后感了。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篇1

    当听说这部小说用轮回来见证历史,我就想读一读。我觉得有创意。

    这是一个荒诞而现实的社会,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从头到尾都是。西门家族从西门闹始,最终也由西门闹结,大头儿蓝千岁就是西门闹本人。而蓝脸蓝解放蓝开放祖孙三一脉相承,最终也归结为蓝千岁,那个西门闹转世的大头儿。从迎春去世搭上西门金龙与洪泰岳同归于尽起,到蓝解放不停地到县城背骨灰盒葬到那一亩三分地里,这个轮回已经到了尾声,正如莫言所说:从土地里来到土地里去。西门闹经过几世轮回,也终于化尽了怨恨,修成了正果,不再在畜牲道里轮回,几世的经历和智慧都汇集在大头儿的大头里,当他五岁时,他犹如开始朗读一部长篇小说,向蓝解放道来: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说起……

    我似乎从这部小说里看到了《废都》和《兄弟》的影子。现在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看到了《废都》的影子,虽然小说后面提到了那个庄蝴蝶(之蝶?)。余华的《兄弟》也是在写这几十年的变化,后半部分的社会也犹如《生死疲劳》里面狗精神部分的社会般喧闹,更加喧闹。应该是浮躁。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西门金龙和庞抗美们似乎充斥着这个社会,很多堂而皇之的工程只是他们私欲膨胀的结果。就像是那个县城,便面上中西建筑结合,实际上一场大雨就能将各种问题暴露。

    想来想去,大概《疲劳》里只有三个人活的明白:蓝脸和他的儿孙,也许是半边蓝脸的缘故?这个蓝脸也许象征着什么?从全中国的单干户,到为了爱情抛家舍业,远离故乡的解放,再到他那个也是为爱情而执著的开放。这也许是宿命。人间百态,难免沉浮,有自己的信仰,有时候疲劳,但是却很真实。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那个得了很多奥斯卡奖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一样,只有两个人是真实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些在别人眼里很重要的东西只是他们的或者他的一个办法而已。也许正是由于那些人把这个结果看的重要,反而得不到,而他只是把它当作另一种追求的方法反而却取到了别人想要的结果。

    也如洪泰岳,信仰坚定的中共党员,毛主席的好战士,也许你指责他不懂变通,指责他不与时俱进,到最后还不和谐,但是他自己很明白,他是蓝脸的

  • 10、 生死疲劳读后感1500字

    【篇一: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适逢春节。带着这本砖头一样重的书到乡下奶奶家过节,闲来无事便上阁楼读上一时半会,或是早上伴着鸭子下塘的嘈杂,或是在乡村冬夜特有的寂静之下,七日之后终于读完了这本大书。

    《生死疲劳》从1950的高密县讲起,以千禧年为终点,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别的,却是高密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些在如今中国大地上以极快的速度褪去的别样景色总是最容易唤起我怀旧的情绪。

    堆得老高的稻草,曲折蜿蜒的田埂,村边斑驳的老树,家门前的沟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我对这些怀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而今却道时过境迁。我也曾回到我生长的小镇上,可是找不到一条走过的路,住过的庭院,爬过的老墙,认识的坟墓,更看不到一丛似曾相识的野菊花。以前总是抱怨社会发展太慢,这个时候才觉得它的脚步太快了,现代城市的各种因素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我的村庄改造得面目全非。那是一样中规中矩的楼房,一样灰不溜秋的马路,一样高耸的路灯,一样的千城一面。

    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卢浮宫,里面都有珍奇异宝,需要保留。请不要说这是我个人不切实际怀旧的毛病,你为什么至今还保存着年少时夹在书页里的银杏树叶?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枯干的树叶不经意地落下的哪一刻,难道你没有对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一片银杏树叶就像一座村庄,一座村庄承载着无数份魂牵梦绕的乡愁。以至于每次经过曾经生活过而如今盖头换面的小镇的时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虽然我也希望牵着幼儿的手走下一阶又一阶的青石板,带他去我曾经嬉戏过得田野里拾起遗落的稻穗,虽然我也渴望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依旧能闻见池塘边飘过来的淡雅的金银花香气。

    蓝脸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生命就是这样充满着厚重感地轮回,而我们对乡村的记忆最终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埋入黄土之中。我所能做的只是祈求这个过程越慢越好,越慢越好。

    【篇二:《生死疲劳》读后感】

    用了一周的夜晚,读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这是我在所购买的莫言小说中,选读的第一部。原因很简单,诺贝尔奖的颁奖评语是迷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我还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自从有了网络,读书较之青少年时代少了许多,可是许多知名作家的名作,还是读过的,比如贾平凹的书,陈忠实的书,王蒙的书,却从没读过莫言的书。看过让张艺谋和巩俐一举成名的《红高粱》电影,却并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5-15

  • 2023-04-24

  • 2023-05-06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3-02-28

  • 2019-10-20

  • 2019-10-17

  • 2023-05-28

  • 2023-03-30

  • 2023-05-05

  • 2023-04-10

  • 2021-09-16

  • 2023-01-22

  • 2023-03-07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4-18

  • 2023-05-21

  • 2019-11-06

  • 2022-01-13

  • 2023-04-05

  • 2023-03-06

  • 2019-09-20

  • 2023-03-28

  • 2023-02-08

  • 2023-03-30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
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2024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教您怎么写生死疲劳读后感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