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爱的教育两百字读后感 > 地图 > 爱的教育两百字读后感

爱的教育两百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 动心忍性 。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 道德训斥 ,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两篇)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读后感两篇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读后感(一)

这算是一本很有缘分的育儿书,从群妈妈推荐得之。其实一直以来对教育孩子会有一些疑惑或者方法论的选择,不过一直苦于找不到一种自己和孩子都容易接受而且容易坚持的方法。这本书确实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其实书里面介绍的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在我花一天时间认真看完以后,却有相见恨晚的冲动。这些事情都不难做到,我为什么居然没有那么去做?有时候和孩子在家觉得找不着事情做了,我为何没试试给她讲讲英文故事书?总觉得孩子还小,会用让她自由发展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懒惰或者无知。

不可否认,在自己的求学期直到现在英语都是让我觉得头疼的事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也没有在听说读写上有多大实质性的进步。看美剧没有字幕是完全无法看懂的,其实这真是多年来我们都把语言学偏了。语言的终极目的是交流、沟通,那么听无疑就是它最本质的用途。想想我们当年是怎么学英语的?词汇、语法、看着答案选填空……这些东西都和语言最本质的用途相差甚远。小孩子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不是一样能说会听吗?为什么?就是听得多呗。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用在学英语上好像就把这个自然法则忘记了。

其实我们是不是应该抱有平常心,英语和中文一样就是一门交流的工具而已啊,何必把它看得那么重?何必要觉得英语有任何的“优越感”?父母首先应该用中庸的立场来看待学习英语这件事,通常孩子的态度就不会偏离正道太远。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里的一段话深得我心:“英语,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对于非英语人而言,它就是一个简便的万用插头,放在旅行箱里,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拿出来,插上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以为电的来源就是这万用插头。事实上,插头不能供电,英语也给不了思想和创造力。”

如果求学年代有人早告诉我这个道理,我的英语不至于学得如此吃力。想当年自己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已经感觉使出了洪荒之力,从此对英文更无兴趣可言,看见英文就会本能的逃避。

言归正传,对于我们每个普通家庭来说怎样的教育引导方式才能让孩子学好英语,爱上英语呢?可能你会在日常和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英文对话,可能你会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可能你会给孩子请外教……但是这些时间、空间、金钱、内容的局限性往往并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认真想想,还有什么比给孩子读英文故事书是更有效的方式呢?故事书首先有吸引性,而且种类繁多,里面的字词可能是你在日常交流中永远都用不到的,但是放在故事里就很容易被接受。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英文还是中文。也不要担心孩子的理解力,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问题来了,怎样读英文故事书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呢?

作者写出了她的一些实践经验。

第一,选书分阶段,总原则由简单过渡到难。

第二,可以读一句英文,再读一句中文来讲故事。在讲到3~4遍以后(视自己孩子情况而定,可能会更多遍)孩子完全明白了故事书的内容,以后就用全英文读了。

第三,读英文故事书前家长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将意思用口语的方式翻译出来。难的单词也要自己拼读熟练后再给孩子讲。

第四,在孩子熟悉了某本故事书后,借助原版英文录音带放给孩子听,可以弥补家长发音的不足。

好的英文故事书绝不是死板板的课本或文法书可比拟的。这是一些基本方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贵在坚持,不要把读英文故事书当成是酷刑,你都觉得难受,你孩子的感觉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妈妈读故事书给孩子听是维系孩子与书本之间感情的最简单方法,也是帮孩子建立一生阅读兴趣,最直接而有影响力的根基。

另外作者也对现在琳琅满目的教辅机构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我也是不谋而合。那些看似短期成果明显的教育真的对孩子好吗?孩子的成果仅仅是为了表现给大人看吗?说到底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人格养成、独立思考、幽默机智、学识素养、处事态度都是其中一环,而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度量”的。所以千万别把语言能力当成是“唯一”,这是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所以在讲英文故事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观念:“不要对孩子考试以测试程度;不要怀疑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不问孩子听懂了没这样的问题。”作为妈妈、作为家庭教育者,你做好妈妈的职责就好,享受和孩子共读的时光。其它的技能和方法就留给以后的学校和老师吧。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读后感(二)

导语:汪培珽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广大幼儿父母:真正完美的亲子英语教育,需要的其实是你们(父母)的努力。只要持续地念英文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让孩子听英文像听中文一样轻松,并循序渐进养成说、读、写的稳定实力!

酷热的夏天,你的女儿冲你来了一句:It's boiling hot out there。Boiling? 学了三十多年英文的你肯定会被雷到!热就热啦!哪怕你通过专外八级,哪怕你是博士?你可能最多用very 来形容,压根没有想到还有别的字可以用。

用这样的自序开头,同样雷到了我!说实话,在启蒙幼儿英文方面,我最怕的不是语音标准不标准,而是能不能这样用地道的英语说话。于是,我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更有愿望继续往下看。《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是汪培珽继《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后的第二本育儿经。第一本我没看,因为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育儿书籍比比皆是,不存在错过哪本就会耽误孩子教育的问题,而竖着排版的书会浪费我的很多时间,所以我没耐心去看。

不过看完《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我还是感触良多。书上基本上回答了在应试模式下学习英语的父母们对启蒙孩子英语的困惑。书的最后还专门列出了重要的QA,阐述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这里只挑几条我个人觉得比较欣赏的几段吧!

一、怎样为孩子念英文书?

父母为孩子念英文书的顾虑很多,比如发音不标准,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比如是一句中文,一句英文的翻译,还是需要加上很多中文解释帮助孩子理解?念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在文中都可以找到作者的观点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提醒大家: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着如何和别人一样,而是要先帮孩子立定“对的方向”。至于目标何时达到,可能只是早一点活晚一点的问题。

二、孩子听的是故事而不是英文

“英文耳朵”是目标,可是促成目标的动机和兴趣,却与英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引发孩子听英文故事书的动机和兴趣--是故事,而不是英文。

作者列举了好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故事,结局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中间的人生智慧。比如“Lucky bats won't do it.Lucky helmets won't do it.Only hard word will do it.”(幸运棒没有用,幸运帽也没有用,只有努力才有用)。孩子有没有学到英文不要紧,只要将这句话听进心坎里,一生受用。

《活着》读后感300字两篇


@大学学通社社友

伟哥的新书收到啦!十年韶华,癌痛相伴,这期间遭受多少痛苦、无奈与凄楚,我难以想象。十年的心路历程汇成沉甸甸的一本书,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巨大抨击!

活着,就该体验,就该尝试,就该绽放!哥哥,好好的,好样的!他是比我大两级的学长,我们同在一个社团。初次见面时,我的印象是他说话声音很小。我惊羡于他的文采,后来才知道他身后背负着病痛的困扰。

这么多年,我更多看到的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偶尔带点小幽默生动有趣,以至于我都快忘了他还在生死边缘挣扎。听说他要把经历感悟写成书,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其实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对于充满未知的明天,他选择了微笑面对,将生命尽情的绽放。这是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临近毕业季,各种繁忙,答应你毕业后一定去找你玩耍。

伟哥,与你相识三生有幸,愿你今后的生活更加顺畅。

@大学小班同学

我的班助出书了。2009年的9月与王哥初相识,王哥是我们09级园艺二班的班主任助理,当时叶超任我们班班长,我任我们班团支书,组织班级活动时经常跟王哥在一起。

对王哥的第一印象是清秀帅气,慢慢了解多了知道王哥篮球打的特别好,文笔特别好。王哥会和我们班男生一起打篮球,会给我们班举行很走心的班会。一直到王哥毕业那年我们才知道王哥得了鼻咽癌,那次班会王哥已经说不出话了,他把想说的写到了黑板上,当时我们很震惊,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再以后王哥毕业了,对王哥的关注就是看他发的状态和朋友圈。王哥这十年抗癌路,不敢想象他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一天吃饭就要花上6个小时,每天还要锻炼,还要工作,虽然艰难但他一直很坚强的活着。

他书中最后一句写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送给所有的朋友们。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两百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