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 > 地图 >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2024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相关栏目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热门栏目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推荐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

(共 9451 篇)

  • 1、 读《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有感
    读《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有感 刚开始买房子的时候,对于收拾整理家,用各种花哨的手段布置家非常感兴趣,今天买这个,明天买那个,就连沙发上的抱枕就买了十几个,现在有了孩子,东西越来越多,哪个屋子都堆得满满的,旧的不用的,也不舍得扔,有各种理由不想扔掉。 看到这本《断舍离 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才豁然开朗,原来整理东西并不仅仅是收拾东西,收拾的还是一份心情、一份生活的态度,舍弃了不用的、多余的、废旧的东西,得到的东西也会更多,这正是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 没看书之前,还觉得收拾房间还有必要写一本书出来吗?不就是打扫、收拾、整理吗?东西还是那些东西,等收拾完了,过几天又会乱掉的,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收纳整理变成了大工程,每时每刻孩子都在翻东西、乱扔东西,刚整理完又被打乱了,连抽屉都抽过来抽过去,最后没办法就卸下来了,更有衣橱,只要开开,里面的东西全都扒拉出来。我想我应该学习一下《断舍离》传达的精神,舍弃那些“丢了多可惜、说不定哪一天还有用”的想法,破除“不能乱扔东西”的旧式教育理念,还得下定决心放弃“真的很贵的那些东西”、“别人送的那份礼物”、“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这些曾经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已经结束了它们的使命,成为过去生活的一部分,留着它们只能消耗我们的能量,那就送给需要的人、再循环利用,或者捐助出去,给它们找个合适的处理地方吧。 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茶几上乱七八糟,也有很多装饰,孩子爸爸说过我很多次,都不舍得扔,但是有了孩子之后,收拾的一干二净,啥也没有了,呵呵。那整理房间就从这样的地方入手,先易后难,这也是书中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方法。在这方面,孩子爸爸比我强,同样的东西摆放的方式、次序不同,都会影响空间的利用,作者也在书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收纳整理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断、舍、离”。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断、舍、离”,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它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解放被囚的心灵。通过整理房间,只保留领自己满意的东西,会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发现自己的自卑感、发现自己的寂寞与不安,由此踏上了改变自己之路,舍弃了不用的东西,房间变得竟然有序,心情也大好,人际关系将会变好,变得更喜欢自己,不再被规矩、章程束缚。
  • 2、 《断舍离》关于生活感悟的读后感

    导语:小编整理了有关整理与生活感悟的著作《断舍离》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1:

    最近一直在阅读关于整理的一些书目,《断舍离》是让我觉得豁然开朗的一本书,颠覆了以前关于家庭收纳、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张的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她们的眷恋。这跟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要珍惜东西,不能随便扔东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却让我一下子觉得心头明亮了很多。总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实就是因为有太多其实我们用不到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家里的空间,真正用的时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总是有贪念。老想往家里搬东西,这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即占据了你的空间也占据了你的心灵,耗费了你的能量,应该从现在开始,丢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令人不舒服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约,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书不大,字很大,所以内容其实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认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作者罗列了多余的东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种负面作用,以及六种不能丢弃物品的理由,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丢掉无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适的和令人愉悦舒适的东西。作者提供如何开始断舍离整理自己家的各种理念和方法,但是并不够详细,大多数还是在讲道理,列出的都是总的目标的一些东西,细节操作不是特别多。主要有收纳的三个铁的法则,看不到的收纳、看得见的收纳、用来展示的收纳三种情况下东西的比例分别是7 :5:1;收纳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竖起来放着。这就明显不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书中作者的具体实践方法了。第三部分,认识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灵。作者通过举例来说明整理了不需要的杂物后,生活发生的各种好的变化,例如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类型,变得更喜欢自己,人际关系变得更好等。鼓励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还看了另外一本,发现出版社不同,有张德芬写的序,那本其实东西比这本倒是多一些,不过基本理念什么的都没有变化,只是扩充了一些。还是值得看看的,能够改变你的一些理念。张德芬的序写的很好,关于人生的感想写的很透彻。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2: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

  • 3、 读《断舍离》有感
    读《断舍离》有感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若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 4、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断舍离读后感”,敬请浏览。

    断舍离读后感(篇1)

    我记得那年,每次考试,班主任总是有以下几点建议:

    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不要有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

    一直记住这段,特别是“轻装上阵”这个词铭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对生活的考验,只要以轻松平和的形态来处理,卸下心头的重担,身心轻盈,一切难题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种以轻松、不可思议的心态整理安排。

    我们知道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坏人,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态,甚至干扰他人的情绪,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第一步,切断。切断贪婪,断绝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变窄,只有“收藏、精选”才能通过“关卡”。当身边只有你喜欢的东西时,心情会越来越快乐。

    第二步是舍。丢掉浪费,舍弃贪婪。你不再需要的东西扔掉它,卖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没有意义,只会增加环境的混乱,恶化心情。

    前两步是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对物品的收集和处理,不断地用必要的、合适的、舒适的物品来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终达到生活环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谐状态。然后一个新的世界将会出现。

    英子女士把“断舍离”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极端的是“离”——摆脱执念,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成为一个自由、清新、快乐的自我。身处一个舒适的空间最终会让你快乐。整个人散发出积极的能量,感染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一起过上积极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贤人那里学到“断舍离”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变的“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是悲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决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是通透练达彻悟人生之后的断舍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互相推搡,互相欺骗,这就是所谓的“奋斗”,但最终,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独。甚至有年轻人突然死于过度工作,还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宝贵的健康。

    是时候理清你的思绪和欲望,放慢脚步,“轻松上阵”,告别过去的贪婪、愤怒和偏执。要知道,只有带着爱和感激,你才能到达通往天堂的霓虹灯。慢慢来,不要错过你生命中那些美丽可爱的人。

    断舍离读后感(篇2)

    断舍离你的主角是自己。而不

  • 5、 断舍离读后感:解决生活中的杂乱

    这一本书告诉我们,用整理家中的破烂物品的行为,来整理自己的内心的繁杂,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的轻松和愉悦。我们总会陷入到生活中杂物的纠结中,实现断舍离,降低心灵的负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断舍离读后感:解决生活中的杂乱。

    什么叫断舍离: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更舒服的行为艺术。通过整理家里的破烂物品也整理了我们内心的破烂物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生活被杂物压迫的情况?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1.逃避现实类型,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让自己忙碌起来搞得家中乱七八糟,其实你知道通过收拾屋子,整理掉那些影响你思考的物品你就可以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了。 2.执着过去类型,几十年前收到的情书,年轻时候的照片,和情侣分手时那些恩爱的物件全都保存起来舍不得丢弃,这样的做法多半是对过去时光的留恋,所以必须要收拾起所有心有留念的物品,实现心灵上断舍离,重新接受自己现在的生活。3.担忧未来型,这类人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一旦没有了就会觉得困扰和焦虑不安,总是投资于不知道何时发生的不安因素里,其实这样的朋友只要积极地扔掉手边与自身焦虑相关的物品,就能够减轻内心的负担。

    书中作者提供了四种思考法则,让我们更好的做到断舍离:1.以自我为轴心,所有的物品,能用的东西和我正用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思考一下在你家里,只是因为能用就留在那里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呢,请养成经常自问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做出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判断,才能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再用的思考模式。2.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给自己最好的东西,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那些我们肉眼不可见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范文。3.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当我们工作累了一天开门回到家里,看见到处都是乱糟糟的,那我们恐怕会无意识地叹口气说:累死了,可如果换一种情况,家里是一尘不染的呢,那就很有可能你就会在推开门的一瞬间会说:还是回到家里好啊。断舍离认为所谓的大前提是确保安全和健康,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和健康的话,那么住所就成了一个虽然叫做住所但却不能住的空间了,居住环境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环境,我们为什么不去打造一个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呢。4.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2/8法则,说的就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

  • 6、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断舍离读后感】

    读了《断舍离》,让人感怀万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恋物质,舍掉目前看来是废物的东西,我们会想万一哪天用到了怎么办?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欢的就要,至于适不适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则很少考虑,比如抢购潮。所以,在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思维,做到断舍离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动。

    实质上断舍离的推广也是一种外部力量,在教育人们改变自我,唤醒人们的主动意识。尤其在新农村的环境整治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柴草乱堆乱放,散养的鸡鸭鹅粪便院内院外到处是,这一点砖头那一点石头等等。要期待农民主动去做好,做到断舍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政府宣传教育,出资出力,多少都有点强制的力量去改造,把农村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向城镇化发展。

    表现在我们快递行业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递总部对此强调要求,承包区门面要建设好,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环境建设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开会宣传教育,加强承包区的主动意识。政府要检查,不合格就罚款甚至取缔,我们徐州中通快递总部也是积极配合政府,审查督促承包区做到断舍离,把门面建设好,为此还奖励了建设的比较好的承包区。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们的主动意识,就会做到断舍离,提高我们的门面档次、改善工作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轻松愉快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的中通快递事业。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

  • 7、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让生活变得更加轻盈——读《断舍离》有感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时时刻刻以“自己”和“现在”两个轴去不断审视物品。无论是“断”,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我到底有用吗?是现在就能用还是仅仅只是未来的某个时候或许才会派上用场?是为了填补内心匮乏的安全感、满足别人对高品质生活的定义、遮盖心中的自卑情绪,还是真的为了自己才留下这件物品?面对物品,其实就是在面对自己!原本以为堆积在墙角或塞在柜子深处的一件件东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懒惰,亦或缺乏收纳整理的方法,当真正着手面对时,才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纳方式的缺少,而是没有勇气丢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运用“断舍离”去清理物品,不单单是在整理凌乱的房间,而是在对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进行着梳理和调整。对曾经发挥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线的物品说声“谢谢”,对冲动购物却搁置墙角没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去舍弃,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现在”两个轴不仅能帮我们整理物品,甚至对于身边环绕的人和事都可以进行重新审视。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隐藏在看似和谐景象下的问题,却像鸵鸟一下将头扎在地里装聋作哑,维持表面光鲜而不敢面对。陪伴你的朋友曾经和你有无数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却由于生活轨迹的不同,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却硬要佯装以前的美好硬着头皮坚持见面。一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你已经看到了方向的错误,却为了害怕经历更改路线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而继续沿老路前进……对于这些,静下心来,用“自己”和“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其实我们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只是坦诚和勇气,去面对存在的问题,断绝已不合时宜的关系,积极做出调整,脱离对过去、对他人的执着。 在践行了的“断舍离”后,你会发现屋子的内部空间变得开阔和清爽,内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和强韧。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将关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当下,才能换来生活的真正轻盈。如此这般,快乐和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
  • 8、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作者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的两个地方: 一、选择物品的唯一标准是:是否适合现在的我 这个物欲横流、电商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盲目地购物,甚至享受收快递的快感。买到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新鲜感一过,买到的东西就成了鸡肋。可能是全新的,但又没什么用了,堆在那里,又不舍得扔掉。心里暂时安慰自己以后总能用得着。这样,堆砌的东西越来越占据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以后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是因为堆积的那些东西犹豫不决。 断舍离大意就是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不要买也不要囤,甚至连想都不要想。衣橱里凡是两个月没穿的衣服都该扔掉,凡是不合适的杂物全部转送,生活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才能更好找寻内心。总结一句话,舍弃人生的贪念,你会过得很好。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修为到书中说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否适合现在的我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那就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开始减法,让自己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开阔。(读后感) 二、你所用东西的品质,很可能影响你以后人生的品质。 再说人们购物的时候,往往会挑价廉物美的。但是,事实上,价廉的东西,品质也往往都打了折。委屈自己的要求,求全了购物的欲望,实际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面对昂贵的东西,第一反应是自己干嘛要用呀,留着送人呀。很可笑是吧。反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觉自己配不上物品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意识中的自我贬低。 《断舍离》中提出,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不妨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这些物品是精挑细选的,是自我喜爱的,是高品质有品味的,是意识中自己未达到但希望自己达到的水平所使用的,这就更能挖掘和激发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当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觉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跟着提高了。 这并不是说人要追求名牌,而是要物我统一,不要因为对物质不必要的迁就而妄自菲薄,到后来真的变成对自己价值潜移默化的降低。 《断舍离》在别人的眼中虽然只是一本稀松平常的书,一本房间整理的方
  • 9、 《断舍离》(精选优质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950字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而觉得可惜,恰恰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为物品还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这种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驾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难道我们自己的价值还不及一件闲置的旧物吗?

  • 10、 《断舍离》读书笔记

    最近,愈发觉得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然而常常使用者也不过一二。那天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台词中有一句: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颇为令我触动。遂阅读了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收获不少。

    正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为何非如此不可?

    人们常常收拾,但却很少舍。所谓收拾,不过是将物品收纳归位,其总量并不怎么减少。然而,舍意味着丢弃,意味着只留下当下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体是物,着重考虑物品功能上的可用性;后者主体是人,强调为我所用的人本思想。断和舍的时间准则是当下,但是多长的时间段才能称之为当下呢?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断舍离并非佛家所言的无欲无求,而仅仅是教导人们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放弃那些不需要的而已。

    断与舍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自在空间,更是心灵层面的离。作者山下英子认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通过不断的断和舍,人们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身边的物品,那么我们身边的物品当然就能反作用于我们本身,自然之理也。

    面对铺天盖地的商品折扣陷阱,别人不请自来的礼物,因为缺乏而感到的不安这些都是我们断不了的原因。

    作者归纳了三种舍不掉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这种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思考法则

    物品生产出来就是被使用的。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不喜欢

  • 2023-02-08

  • 2019-10-20

  • 2022-01-22

  • 2021-07-02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1-06-25

  • 2019-09-23

  • 2019-09-3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16

  • 2021-05-10

  • 2019-11-16

  • 2019-10-04

  • 2019-11-16

  • 2022-04-15

  • 2021-06-18

  • 2021-11-09

  • 2021-12-16

  • 2019-11-11

  • 2023-03-30

  • 2023-05-24

  • 2023-05-27

  • 2022-03-3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6-25

  • 2023-06-18

  • 2019-10-11

  • 2021-10-13

  • 2021-05-19

  • 2021-06-08

  • 2023-02-16

  • 2022-02-03

  • 2021-10-11

  • 2019-09-26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2024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