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哑舍读后感 > 地图 > 哑舍读后感

哑舍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断舍离 读后感(3)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断舍离 读后感(3)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从整理物品到重启人生,效果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春节假期结束后,最兴奋的应该是女人们:快递公司上班了!许多网店的新春特惠活动还在继续!姐妹们快来买买买吧!

当下的一个起心动念,就引来了日后的苦恼:唉,东西这么多,可怎么办啊?东西这么多,怎么整理啊?东西这么多,我当初为什么要买啊?

于是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堆积着落满了灰尘的收纳箱,而收纳箱里则是成堆成堆的用不到的物品,当初买它们时的念头可能很简单:便宜啊,以后可以用得到啊,至于眼下是否有用处那就不做考虑了。于是,混乱便成为自己房间的独有气质。

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着足够的觉照就会发现,混乱的又岂止是房间!自己的人生,那更是混沌一片啊。

难怪《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一再地说:整理起来吧,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自己的身边清理出去,自己的人生才能变得清晰起来;只有断绝了对物品的执念,自己才能从过去的生活阴影中走出来。

所谓“断舍离”就通过整理物品来了解真实的自己,通过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变得舒适起来。再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整理物品来重启人生。

为了让读者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断舍离”直观理念,作者列举了一些简单却并不粗暴的事例:遭遇情变却坚持不肯离婚的美奈子在清理掉象征着以往恩爱时光的各种物品之后,终于慢慢接受了丈夫背叛自己的事实并且选择离婚,在恢复自由身之后她整个就像换了个人,“如果早点离婚就好了,就能认识新的男朋友了”;对生活充满迷茫的香织看电视时总喜欢不断地换频道,后来她把液晶电视送给了朋友,而她自己也从迷茫困惑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在丈夫突然去世后,胜美女士一直很难从悲伤中走出来,直到她开始着手对厨房进行清理并在水槽的角落里找到了亡夫的假牙后,才开始带着轻松的心态面对丈夫离世的现实了。

类似的事例还有许多,而这诸多事例都在佐证作者的观点:“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这种观点很好笑:要肯定自我,难道一定要借助外部手段吗?

在山下英子看来,这个问题难道还需要问吗?比如说,你对待自己的生活总是凑凑合合的,不论买什么都是看倒价格便宜就入手却完全不考虑这件物品是否真的在当下需要、这件物品的品质究竟如何,如果别人看到你对自己是这样的态度,他们也就会随随便便地对待你。

因为对待物品的态度,实际上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我们宁可买那些价格便宜却没什么品质的物品?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始终认为自己配不上那么贵、那么好的物品。物品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主角,而我们则退到了从属地位。于是,我们的内心便始终是被物所主宰。而断舍离则让我们认识到,人应该是成为他自己生活的主角,是人在选择物品,而不是由着物品来选择人。而且,当我们入手某件物品之后却又不使用它、爱惜它,给它应有的意义,这件物品就成为了闲置物,成为了没有用处的东西。一旦自己的房间里堆积了许多这种闲置物品,那么自己的气场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成为一个闲置的人,一个毫无用处的人。

所以,我们要整理物品,因为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梳理与自己的关系。通过理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潜意识里理清自己心中的郁结,而一个人一旦在潜意识里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握手言和,那么TA就会进入到自立、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之中。

通过清理看得见的物质世界,那看不见的世界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比如说,把堆积已久的物品清理干净之后,人们进入到这个房间里就会格外地心情舒畅,然后在房间中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运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心情好,自然运气就好。到了任何时候,都是心态影响人生感受的。

除了这些理论层面的内容,山下英子也谈到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断舍离行动法则,这些方法论很容易操作,但就看你自己是否有决心和耐心了。整理物品不仅是为了让居住环境看起来舒心悦目,更是要清理掉那些多余的物品,或者把对自己无用的物品送到需要它们的人的手中。但是,有些人一想到自己花钱买来的东西要离开自己,就觉得可惜,但是,这些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物品闲置在家,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浪费吗?所以,断舍离要先从舍得扔掉东西开始,如果一些物品非常完好而自己又不需要,那就赠送出去吧,慷慨的人总会有好运气相伴的。

人,总是想要拥有的太多,以为拥有的越多,就越有安全感,就越是幸福。但当你满目皆是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物品,那个时候恐怕心里只是觉得憋闷了吧。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觉察到自己心底深处的真实想法。通过对物品进行断舍离,来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进而脱离对各种人事物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负面情感、带着过去能量的物品,更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运势不佳,或者沉陷在某种人生状态中无法出离,那么就开始着手这些物品进行清理吧。就像前面事例中提到的那位被丈夫背叛却不肯离婚的女人,她正是在切断了与以往情感经历有关的物品的执念之后,才坦然接受了人生的改变,而正是因为心态的改变,她的人生得到了重启,进入到一个新的状态。

我终于看了这本风靡很久的工具书,我一直以为是一本关于整理收纳类型的书,其实断舍离关于收纳,却高于收纳。作者山下英子分享的是断舍离的理念 方法,不仅可用于收纳物品,更可用于整理人精神 身体。断舍离的核心是: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山下英子把家、人体、思维按照入口和出口划分,物品或执念从入口来,从出口出,保持平衡。可一旦杂物在家里堆积,整个循环就只进不出,失去平衡。所以断舍离的第一步就是斩断物欲,物欲分为自我轴和时间轴,从“我想要在什么样的空间生活”到“我需要什么东西”再到“我什么时候需要东西”出发,考虑物品的适用性。就我本人而言,非常喜欢囤货,特价的时候囤、喜欢的东西囤,到了最后发现家里杂物很多,喜欢的东西等用完现有的再看囤货发现已经不喜欢了。在审视过家里的收纳空间以后,买前三问:买了放哪里?我需要吗?什么时候需要?第二步,舍弃废物。人有新陈代谢,我相信家也有。但一旦物品只进不出家变成了杂物囤积场。物分为忘却物(即买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放在家里久了就忘了)和留恋物(就是留着不知道有没有用扔了又很可惜,或者当时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忘却物处理很简单,就是把不需要的全部扔掉;而留恋物其实就是没有斩断物欲的结果,处理方法就是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意义审视,最后留下最需要的物品。第三步,舍弃执念。物有执念的人往往都优柔寡断,不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断舍离理念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可以引导自己做出恰当决策。

七萬多字,主題很統一也很簡單,可能作為機場讀物會更合適一些,告訴我們所謂的“斷”“捨“”離”不只是丟丟丟,從物品的分類到物品的捨棄與保存,生活需要收納,人生也一樣,不管是人還是物,都要“珍惜当下·缘尽放手”,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道理;最近有一點新的嘗試是燒掉以前的日記本,突然覺得做這件事情是會上癮的,都是些不會再想要翻開來看的過往,丟掉又覺得不甘,突發奇想燒掉,第一本,第二本,越發覺得用了一種儀式在向以前那個不堪的自己告別,去面對已過去的一切,整個人確實輕盈了一些;做選擇判斷的參考標準是“必要、合適、愉快”讀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除了說物質,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應也有如此的衡量標準,不管是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最終沒辦法一起再走下去的人,到了該放手的時候,緊抓著又有什麼用呢?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已經過去的十年裡,美好與真心一定有,一旦走不下去了,未來的十年還會有別的真心與愛在等著,把過往清理掉,留些空間給新的未來,又有何不可?”【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在收拾物品的時候,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以“坦然和真诚”面對自我和他人,不要被人們口中的“常识”所束缚,而是從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標準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順序,或者减少浪费。这才是超越節約本身,将人生中的雜物进行精簡智能化的做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断舍离》有感


读《断舍离》有感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若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断舍离读后感”,敬请浏览。

断舍离读后感(篇1)

我记得那年,每次考试,班主任总是有以下几点建议:

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不要有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

一直记住这段,特别是“轻装上阵”这个词铭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对生活的考验,只要以轻松平和的形态来处理,卸下心头的重担,身心轻盈,一切难题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种以轻松、不可思议的心态整理安排。

我们知道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坏人,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态,甚至干扰他人的情绪,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第一步,切断。切断贪婪,断绝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变窄,只有“收藏、精选”才能通过“关卡”。当身边只有你喜欢的东西时,心情会越来越快乐。

第二步是舍。丢掉浪费,舍弃贪婪。你不再需要的东西扔掉它,卖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没有意义,只会增加环境的混乱,恶化心情。

前两步是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对物品的收集和处理,不断地用必要的、合适的、舒适的物品来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终达到生活环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谐状态。然后一个新的世界将会出现。

英子女士把“断舍离”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极端的是“离”——摆脱执念,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成为一个自由、清新、快乐的自我。身处一个舒适的空间最终会让你快乐。整个人散发出积极的能量,感染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一起过上积极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贤人那里学到“断舍离”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变的“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是悲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决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是通透练达彻悟人生之后的断舍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互相推搡,互相欺骗,这就是所谓的“奋斗”,但最终,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独。甚至有年轻人突然死于过度工作,还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宝贵的健康。

是时候理清你的思绪和欲望,放慢脚步,“轻松上阵”,告别过去的贪婪、愤怒和偏执。要知道,只有带着爱和感激,你才能到达通往天堂的霓虹灯。慢慢来,不要错过你生命中那些美丽可爱的人。

断舍离读后感(篇2)

断舍离你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问完后就是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瑜伽里面修行哲学。有善行、舍行、离行得来的断舍离。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乐。

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但是你从哪里开始入手呢?其实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乐,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吧。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去和以往所有被浪费的一切能量和空间。

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的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

断舍离的更高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从精挑细选开始。发挥物品的功效到极致。你知道用完。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一个重大的突破点。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每天用五分钟,开始收拾整理,慢慢去践行!

断舍离读后感(篇3)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断舍离」,这是一本写人如何对待物品的书。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的确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要丢弃时还是有许多不舍,总想着这些物品还有要用的时候。诸多的不舍和可惜造成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间不断的侵占。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尘,灰尘和杂物会给家带来停滞运和腐朽运,同时也会影响家人的身体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还是一个比较喜欢扔东西的人,但家里物品也的确不少,趁着刚看完「断舍离」,有强烈清理物品这股劲,这两天成功地送出一个真皮挂包(买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条裤子,很喜欢的裤子,怎奈何体形发生变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厉,继续把少用的衣服送给合适的。目标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柜能挂得下的范围内。哈哈!有了目标就好办了!

断舍离读后感(篇4)

读了《断舍离》,让人感怀万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恋物质,舍掉目前看来是废物的东西,我们会想万一哪天用到了怎么办?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欢的就要,至于适不适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则很少考虑,比如抢购潮。所以,在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思维,做到断舍离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动。

实质上断舍离的推广也是一种外部力量,在教育人们改变自我,唤醒人们的主动意识。尤其在新农村的环境整治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柴草乱堆乱放,散养的鸡鸭鹅粪便院内院外到处是,这一点砖头那一点石头等等。要期待农民主动去做好,做到断舍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政府宣传教育,出资出力,多少都有点强制的力量去改造,把农村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向城镇化发展。

表现在我们快递行业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递总部对此强调要求,承包区门面要建设好,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环境建设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开会宣传教育,加强承包区的主动意识。政府要检查,不合格就罚款甚至取缔,我们徐州中通快递总部也是积极配合政府,审查督促承包区做到断舍离,把门面建设好,为此还奖励了建设的比较好的承包区。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们的主动意识,就会做到断舍离,提高我们的门面档次、改善工作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轻松愉快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的中通快递事业。

断舍离读后感(篇5)

带着黄金三环(why、what、how)的思维模式,我认真品读了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倾情推荐的《断舍离》这本书。

一、为什么要断舍离

我记得文中一句话对我印象最深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那么《断舍离》并不是仅仅的提升我们整理归纳,而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拥有了轻松快乐的心情,才会积极投入良好的生活状态。

二、什么是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通俗的理解,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三、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首先,要做的是彻底的减少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谢谢!”,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其次,要学会把有用的东西井然有序的进行归纳

我们要从空间里限制物品的数量,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的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品味。

《断舍离》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心灵的净化,而且让我学会了如何有条理的整理和思考,同时与自己“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交朋友,生命也变得有意义。

断舍离读后感(篇6)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而觉得可惜,恰恰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为物品还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这种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驾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难道我们自己的价值还不及一件闲置的旧物吗?作者:布道女巫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断舍离读后感】

读了《断舍离》,让人感怀万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恋物质,舍掉目前看来是废物的东西,我们会想万一哪天用到了怎么办?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欢的就要,至于适不适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则很少考虑,比如抢购潮。所以,在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思维,做到断舍离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动。

实质上断舍离的推广也是一种外部力量,在教育人们改变自我,唤醒人们的主动意识。尤其在新农村的环境整治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柴草乱堆乱放,散养的鸡鸭鹅粪便院内院外到处是,这一点砖头那一点石头等等。要期待农民主动去做好,做到断舍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政府宣传教育,出资出力,多少都有点强制的力量去改造,把农村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向城镇化发展。

表现在我们快递行业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递总部对此强调要求,承包区门面要建设好,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环境建设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开会宣传教育,加强承包区的主动意识。政府要检查,不合格就罚款甚至取缔,我们徐州中通快递总部也是积极配合政府,审查督促承包区做到断舍离,把门面建设好,为此还奖励了建设的比较好的承包区。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们的主动意识,就会做到断舍离,提高我们的门面档次、改善工作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轻松愉快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的中通快递事业。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篇三:断舍离读后感作文】

初见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看过书中的序,又被内容所吸引,张德芬说,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在行为上即为舍。舍的秘诀就是以自我为核心,时间轴为当下。反过来,就是以物品为主角,不管自己是否有用,反正这东西能用就凑合着用吧。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节俭,不浪费。现在来梳理什么才是真正的节俭?

节俭就是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从源头杜绝不适合自己的东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东西后就物尽其用,发挥该物的最大利用率。有的人舍不得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却打着节俭、不浪费的口号。殊不知,用着或留着这样的物品会浪费你的青春,浪费你的生命,吞噬着你的能量、占用你的空间,增加收拾的负担和内心的不安。选择物品时要时刻铭记: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我用的效果是属于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物品就是一面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你。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让我想到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老天自有安排。你的表意识还没作出选择,但是你的潜意识已做好了选择。每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而来,是自己的能量、波动吸引而来。你身带正能量,你所面临的环境是积极向上。你身带负能量,那么你必定处在一个负面的环境里。

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也要将断舍离的思想运用其中,往往总喜欢凭借曾经的固有模式去工作,而忽视了在舍的同时的创新。要变讲授式为师生互动式。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理解层次、注意力等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应该通过座谈,对话等交流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变师问为生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某种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给予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勇跃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课堂教学的思路始终以变教师要做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要变教为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变知识传播者、灌输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变教为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该断即断,该舍即舍,舍去旧有的,留出空间,填充新的内容。

【篇四:断舍离读后感】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让生活变得更加轻盈——读《断舍离》有感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时时刻刻以“自己”和“现在”两个轴去不断审视物品。无论是“断”,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我到底有用吗?是现在就能用还是仅仅只是未来的某个时候或许才会派上用场?是为了填补内心匮乏的安全感、满足别人对高品质生活的定义、遮盖心中的自卑情绪,还是真的为了自己才留下这件物品?面对物品,其实就是在面对自己!原本以为堆积在墙角或塞在柜子深处的一件件东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懒惰,亦或缺乏收纳整理的方法,当真正着手面对时,才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纳方式的缺少,而是没有勇气丢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运用“断舍离”去清理物品,不单单是在整理凌乱的房间,而是在对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进行着梳理和调整。对曾经发挥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线的物品说声“谢谢”,对冲动购物却搁置墙角没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去舍弃,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现在”两个轴不仅能帮我们整理物品,甚至对于身边环绕的人和事都可以进行重新审视。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隐藏在看似和谐景象下的问题,却像鸵鸟一下将头扎在地里装聋作哑,维持表面光鲜而不敢面对。陪伴你的朋友曾经和你有无数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却由于生活轨迹的不同,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却硬要佯装以前的美好硬着头皮坚持见面。一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你已经看到了方向的错误,却为了害怕经历更改路线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而继续沿老路前进……对于这些,静下心来,用“自己”和“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其实我们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只是坦诚和勇气,去面对存在的问题,断绝已不合时宜的关系,积极做出调整,脱离对过去、对他人的执着。

在践行了的“断舍离”后,你会发现屋子的内部空间变得开阔和清爽,内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和强韧。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将关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当下,才能换来生活的真正轻盈。如此这般,快乐和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作者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的两个地方:
一、选择物品的唯一标准是:是否适合现在的我
这个物欲横流、电商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盲目地购物,甚至享受收快递的快感。买到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新鲜感一过,买到的东西就成了鸡肋。可能是全新的,但又没什么用了,堆在那里,又不舍得扔掉。心里暂时安慰自己以后总能用得着。这样,堆砌的东西越来越占据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以后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是因为堆积的那些东西犹豫不决。
断舍离大意就是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不要买也不要囤,甚至连想都不要想。衣橱里凡是两个月没穿的衣服都该扔掉,凡是不合适的杂物全部转送,生活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才能更好找寻内心。总结一句话,舍弃人生的贪念,你会过得很好。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修为到书中说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否适合现在的我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那就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开始减法,让自己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开阔。(读后感)
二、你所用东西的品质,很可能影响你以后人生的品质。
再说人们购物的时候,往往会挑价廉物美的。但是,事实上,价廉的东西,品质也往往都打了折。委屈自己的要求,求全了购物的欲望,实际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面对昂贵的东西,第一反应是自己干嘛要用呀,留着送人呀。很可笑是吧。反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觉自己配不上物品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意识中的自我贬低。
《断舍离》中提出,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不妨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这些物品是精挑细选的,是自我喜爱的,是高品质有品味的,是意识中自己未达到但希望自己达到的水平所使用的,这就更能挖掘和激发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当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觉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跟着提高了。
这并不是说人要追求名牌,而是要物我统一,不要因为对物质不必要的迁就而妄自菲薄,到后来真的变成对自己价值潜移默化的降低。
《断舍离》在别人的眼中虽然只是一本稀松平常的书,一本房间整理的方法论。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禅修的书,与其他禅修的书不同的是,它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相信,书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炼。我已积极投入了生活中的断舍离,先从日常的衣橱、厨房、办公桌开始吧。大胆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

《断舍离》(精选优质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950字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而觉得可惜,恰恰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为物品还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这种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驾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难道我们自己的价值还不及一件闲置的旧物吗?

《断舍离》读书笔记


最近,愈发觉得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然而常常使用者也不过一二。那天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台词中有一句: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颇为令我触动。遂阅读了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收获不少。

正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为何非如此不可?

人们常常收拾,但却很少舍。所谓收拾,不过是将物品收纳归位,其总量并不怎么减少。然而,舍意味着丢弃,意味着只留下当下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体是物,着重考虑物品功能上的可用性;后者主体是人,强调为我所用的人本思想。断和舍的时间准则是当下,但是多长的时间段才能称之为当下呢?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断舍离并非佛家所言的无欲无求,而仅仅是教导人们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放弃那些不需要的而已。

断与舍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自在空间,更是心灵层面的离。作者山下英子认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通过不断的断和舍,人们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身边的物品,那么我们身边的物品当然就能反作用于我们本身,自然之理也。

面对铺天盖地的商品折扣陷阱,别人不请自来的礼物,因为缺乏而感到的不安这些都是我们断不了的原因。

作者归纳了三种舍不掉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这种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思考法则

物品生产出来就是被使用的。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种感情而留着它。这就像是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要强迫他(她)留在自己身边,人们大多都厌恶这种人,可是在对待物品方面,却又常常成为自己所厌恶之人而不知。

当我们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转赠给他人时,不应该这么想:我不需要它了,给你吧。而应该这么想:这东西在我这儿没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更好地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呢?这是对物品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行动法则

在关于断和舍的具体行动上,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指导。

总量限制原则: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

2、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

3、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成。

虽然在绝对比例上不能保证这是最为正确的,但是这个思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收纳空间剩下许多,但是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仅仅只能占据一小部分而已。每当有新物品来到时,由于总量限制原则,我们必须替换掉原先的物品。可能这个舍的过程让你很不舒服,但实际上这便是断舍离的本质:你当下所需要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东西而已,再多也只能是徒增累赘。

物品分类法则:

1、不能用(舍之)

2、能用

(1)不用(舍之)

(2)还在用(挑出常用的加以整理收纳,其余舍之)

(3)充满回忆的东西(这部分是最为难以处理的,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感情能量。可以考虑适当地捐赠一部分出去,让它们能够到达更需要的人们手中,这也不啻为将你的美好回忆或者祝愿传播出去的好方法。)

一个动作原则:

这个原则说的是物品放置的状态最好是用一个步骤就能使用它的,而无需经过复杂的步骤才能获得。比如将书立起来就要比横着放更方便,又比如,对于有独立内包装的物品,可以直接把容器盖子拿掉,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掀开盖子和合上盖子了。

断舍离的确能够很好地指导生活。比如,在给亲朋好友挑选礼物之时,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纠结:到底是A好呢?还是B好?呀,其实C也不错。决策犹豫的他们半天下来都没有结果。如果他们这么想:无论买的哪一样,我买的这一样肯定比其他的要好,因为其中附加了我的心意。这样的思想就高了一层。然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上边说到的收到不需要的枕头这种情况了。所以,最好的办法(目前为止我想到的)就是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挑选,这样既寄托了心意,也能够物尽其用,不给对方带来心理和物理上的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喜欢《断舍离 读后感(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哑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