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哑舍读后感 > 地图 > 哑舍读后感

哑舍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断舍离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 ”,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断舍离读后感】

读了《断舍离》,让人感怀万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恋物质,舍掉目前看来是废物的东西,我们会想万一哪天用到了怎么办?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欢的就要,至于适不适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则很少考虑,比如抢购潮。所以,在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思维,做到断舍离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动。

实质上断舍离的推广也是一种外部力量,在教育人们改变自我,唤醒人们的主动意识。尤其在新农村的环境整治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柴草乱堆乱放,散养的鸡鸭鹅粪便院内院外到处是,这一点砖头那一点石头等等。要期待农民主动去做好,做到断舍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政府宣传教育,出资出力,多少都有点强制的力量去改造,把农村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向城镇化发展。

表现在我们快递行业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递总部对此强调要求,承包区门面要建设好,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环境建设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开会宣传教育,加强承包区的主动意识。政府要检查,不合格就罚款甚至取缔,我们徐州中通快递总部也是积极配合政府,审查督促承包区做到断舍离,把门面建设好,为此还奖励了建设的比较好的承包区。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们的主动意识,就会做到断舍离,提高我们的门面档次、改善工作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轻松愉快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的中通快递事业。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篇三:断舍离读后感作文】

初见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看过书中的序,又被内容所吸引,张德芬说,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在行为上即为舍。舍的秘诀就是以自我为核心,时间轴为当下。反过来,就是以物品为主角,不管自己是否有用,反正这东西能用就凑合着用吧。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节俭,不浪费。现在来梳理什么才是真正的节俭?

节俭就是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从源头杜绝不适合自己的东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东西后就物尽其用,发挥该物的最大利用率。有的人舍不得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却打着节俭、不浪费的口号。殊不知,用着或留着这样的物品会浪费你的青春,浪费你的生命,吞噬着你的能量、占用你的空间,增加收拾的负担和内心的不安。选择物品时要时刻铭记: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我用的效果是属于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物品就是一面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你。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让我想到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老天自有安排。你的表意识还没作出选择,但是你的潜意识已做好了选择。每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而来,是自己的能量、波动吸引而来。你身带正能量,你所面临的环境是积极向上。你身带负能量,那么你必定处在一个负面的环境里。

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也要将断舍离的思想运用其中,往往总喜欢凭借曾经的固有模式去工作,而忽视了在舍的同时的创新。要变讲授式为师生互动式。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理解层次、注意力等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应该通过座谈,对话等交流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变师问为生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某种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给予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勇跃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课堂教学的思路始终以变教师要做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要变教为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变知识传播者、灌输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变教为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该断即断,该舍即舍,舍去旧有的,留出空间,填充新的内容。

【篇四:断舍离读后感】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让生活变得更加轻盈——读《断舍离》有感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时时刻刻以“自己”和“现在”两个轴去不断审视物品。无论是“断”,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我到底有用吗?是现在就能用还是仅仅只是未来的某个时候或许才会派上用场?是为了填补内心匮乏的安全感、满足别人对高品质生活的定义、遮盖心中的自卑情绪,还是真的为了自己才留下这件物品?面对物品,其实就是在面对自己!原本以为堆积在墙角或塞在柜子深处的一件件东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懒惰,亦或缺乏收纳整理的方法,当真正着手面对时,才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纳方式的缺少,而是没有勇气丢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运用“断舍离”去清理物品,不单单是在整理凌乱的房间,而是在对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进行着梳理和调整。对曾经发挥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线的物品说声“谢谢”,对冲动购物却搁置墙角没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去舍弃,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现在”两个轴不仅能帮我们整理物品,甚至对于身边环绕的人和事都可以进行重新审视。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隐藏在看似和谐景象下的问题,却像鸵鸟一下将头扎在地里装聋作哑,维持表面光鲜而不敢面对。陪伴你的朋友曾经和你有无数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却由于生活轨迹的不同,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却硬要佯装以前的美好硬着头皮坚持见面。一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你已经看到了方向的错误,却为了害怕经历更改路线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而继续沿老路前进……对于这些,静下心来,用“自己”和“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其实我们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只是坦诚和勇气,去面对存在的问题,断绝已不合时宜的关系,积极做出调整,脱离对过去、对他人的执着。

在践行了的“断舍离”后,你会发现屋子的内部空间变得开阔和清爽,内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和强韧。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将关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当下,才能换来生活的真正轻盈。如此这般,快乐和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断舍离》读后感1300字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作者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的两个地方:
一、选择物品的唯一标准是:是否适合现在的我
这个物欲横流、电商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盲目地购物,甚至享受收快递的快感。买到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新鲜感一过,买到的东西就成了鸡肋。可能是全新的,但又没什么用了,堆在那里,又不舍得扔掉。心里暂时安慰自己以后总能用得着。这样,堆砌的东西越来越占据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以后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是因为堆积的那些东西犹豫不决。
断舍离大意就是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不要买也不要囤,甚至连想都不要想。衣橱里凡是两个月没穿的衣服都该扔掉,凡是不合适的杂物全部转送,生活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才能更好找寻内心。总结一句话,舍弃人生的贪念,你会过得很好。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修为到书中说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否适合现在的我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那就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开始减法,让自己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开阔。(读后感)
二、你所用东西的品质,很可能影响你以后人生的品质。
再说人们购物的时候,往往会挑价廉物美的。但是,事实上,价廉的东西,品质也往往都打了折。委屈自己的要求,求全了购物的欲望,实际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面对昂贵的东西,第一反应是自己干嘛要用呀,留着送人呀。很可笑是吧。反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觉自己配不上物品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意识中的自我贬低。
《断舍离》中提出,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不妨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这些物品是精挑细选的,是自我喜爱的,是高品质有品味的,是意识中自己未达到但希望自己达到的水平所使用的,这就更能挖掘和激发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当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觉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跟着提高了。
这并不是说人要追求名牌,而是要物我统一,不要因为对物质不必要的迁就而妄自菲薄,到后来真的变成对自己价值潜移默化的降低。
《断舍离》在别人的眼中虽然只是一本稀松平常的书,一本房间整理的方法论。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禅修的书,与其他禅修的书不同的是,它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实际操作的方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相信,书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炼。我已积极投入了生活中的断舍离,先从日常的衣橱、厨房、办公桌开始吧。大胆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

《断舍离》(精选优质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950字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而觉得可惜,恰恰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为物品还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这种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驾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难道我们自己的价值还不及一件闲置的旧物吗?

《断舍离》读书笔记


最近,愈发觉得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然而常常使用者也不过一二。那天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台词中有一句: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颇为令我触动。遂阅读了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收获不少。

正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为何非如此不可?

人们常常收拾,但却很少舍。所谓收拾,不过是将物品收纳归位,其总量并不怎么减少。然而,舍意味着丢弃,意味着只留下当下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体是物,着重考虑物品功能上的可用性;后者主体是人,强调为我所用的人本思想。断和舍的时间准则是当下,但是多长的时间段才能称之为当下呢?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断舍离并非佛家所言的无欲无求,而仅仅是教导人们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放弃那些不需要的而已。

断与舍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自在空间,更是心灵层面的离。作者山下英子认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通过不断的断和舍,人们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身边的物品,那么我们身边的物品当然就能反作用于我们本身,自然之理也。

面对铺天盖地的商品折扣陷阱,别人不请自来的礼物,因为缺乏而感到的不安这些都是我们断不了的原因。

作者归纳了三种舍不掉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这种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思考法则

物品生产出来就是被使用的。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种感情而留着它。这就像是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要强迫他(她)留在自己身边,人们大多都厌恶这种人,可是在对待物品方面,却又常常成为自己所厌恶之人而不知。

当我们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转赠给他人时,不应该这么想:我不需要它了,给你吧。而应该这么想:这东西在我这儿没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更好地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呢?这是对物品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行动法则

在关于断和舍的具体行动上,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指导。

总量限制原则: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

2、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

3、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成。

虽然在绝对比例上不能保证这是最为正确的,但是这个思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收纳空间剩下许多,但是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仅仅只能占据一小部分而已。每当有新物品来到时,由于总量限制原则,我们必须替换掉原先的物品。可能这个舍的过程让你很不舒服,但实际上这便是断舍离的本质:你当下所需要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东西而已,再多也只能是徒增累赘。

物品分类法则:

1、不能用(舍之)

2、能用

(1)不用(舍之)

(2)还在用(挑出常用的加以整理收纳,其余舍之)

(3)充满回忆的东西(这部分是最为难以处理的,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感情能量。可以考虑适当地捐赠一部分出去,让它们能够到达更需要的人们手中,这也不啻为将你的美好回忆或者祝愿传播出去的好方法。)

一个动作原则:

这个原则说的是物品放置的状态最好是用一个步骤就能使用它的,而无需经过复杂的步骤才能获得。比如将书立起来就要比横着放更方便,又比如,对于有独立内包装的物品,可以直接把容器盖子拿掉,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掀开盖子和合上盖子了。

断舍离的确能够很好地指导生活。比如,在给亲朋好友挑选礼物之时,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纠结:到底是A好呢?还是B好?呀,其实C也不错。决策犹豫的他们半天下来都没有结果。如果他们这么想:无论买的哪一样,我买的这一样肯定比其他的要好,因为其中附加了我的心意。这样的思想就高了一层。然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上边说到的收到不需要的枕头这种情况了。所以,最好的办法(目前为止我想到的)就是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挑选,这样既寄托了心意,也能够物尽其用,不给对方带来心理和物理上的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一】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当时因为头脑一热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鸡血汤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有限时间与无限欲望和可能之间的巨大鸿沟,沟壑难填。

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个心智历练的过程,是一种做减法的修行。

断舍离,不是教导你怎么活,因为也没有人能教导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断舍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二】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断舍离》(优质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疫情期间,我每天在家办公。面对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觉得很拥挤。这种拥挤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后更加明显,两个人一下子让空间变得拥挤不堪。我在前天开始看《断舍离》这本书,因为微信阅读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听过断舍离这个词,本能的觉得就是扔东西,扔掉杂念,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泻”,其实就像身体便秘一样堆积了太多东西,需要排出体外,重获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过轻断食的推文,轻断食是从入口解决人的物质过剩,而断舍离是从出口解决物质过剩。坦白讲,看完断舍离,我扔了一些东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后回发的廉价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这个糙汉来说,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选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用我的沐浴用品。质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毕竟不一样,像是头发就真的不会那么干涩,香味也会好闻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公每次出差会发的洗发水,一直堆积在洗浴间,却从来没有被消耗掉。我们处于节俭,觉得这东西还可以继续用,或者什么时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所以就保留到现在。可事实上,我们并不会用,哪怕放在手边,我们也会去选择好用的喜欢的洗发水,等喜欢的洗发水用光了以后也会及时的续上。今天我把这些洗发水都扔掉了。但其实断舍离的本质还是让人能够关注当下,缩小关注的点,降低自己的欲望,抛弃过多的杂念和欲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刚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课,呼吸是瑜伽的基础。在我开始练习的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碰到难度大的动作,我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因为我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紧张让我忘记了呼吸。忘记了当下,忘了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要学会关注的自己的内心,关注当下。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因果关系需要严格的论证。而作者经常提出某个观点后,紧接着举一个例子说某女士在断舍离后,就开始了新恋情,买了新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论据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书中加上一些科学实验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观的感受导致了客观事物的变化,那我觉得作者太唯心主义了。总而言之,看了断舍离,我扔了些东西,不管作者强调的因果是不是能实现,但我单纯觉得扔东西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断舍离有感600字


这本书以前也读过一部分,感觉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的,当时被别的事耽误,一直没有读完。但是心里从此有断舍离的一个简单概念,平时多多少少也会做一些断舍离的事。

这次读完之后,才真的明白断舍离真正的意义。生活中很多人都因为舍不得,搞的家里没用的东西太多,影响效率不说,还会影响心情,最主要的是影响“气运”。

通过读这本书,也明白了自己的以前舍不得的心理,知道了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自己的舍不得。

这本书通过把物品想象成人,跟物品做朋友,来分析自己跟物品的关系。让我们一点一点的思考,反省,最后断舍离。

舍弃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也反省了一下自己的一些无用社交,有些所谓的“朋友”,是时候从通讯录中清理出去了。

当然还有哪些我们经常缅怀的事情,耿耿于怀的心结,也是时候“断舍离”了,斩断过去,活在当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是书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以自我为重心,就是跟物品相处的时候,要以自己为主,而不是以物品的价值为主。物品再贵,也是用了才有价值,如果因为一个东西贵,而舍不得用,束之高阁,那这个东西就是无用的。

把时间轴放在当下,则是告诉我们活在当下,跟“不念过去,不惧未来”是一个意思,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断舍离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断舍离,让自己的生活包括整个人,活的更精致,洒脱。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来恢复自己对生活的自信,让自己有更多的动力,来追求更加精致的生活。

《断舍离》读后感1000字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可见,读书对于人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工程方案研究所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活动,引导员工利用所书架、学习强国、石油党建App等平台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员工求知热情和创新激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力工程技术研究院创建自治区文明单位。

初见这本书,便被名字所吸引,看过书中的序,又被内容所吸引,作者说,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时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没想到即便买回去了,它有没有使用价值,还是买了回去之后一直积压在某个角落。这也正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所在,很多时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时冲动,不分轻重就去做了,然而当问题的结果出现分歧的时候,才发现当初怎么会这么做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而是应该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这种精神,只有思想不断进步,行动上不断进取,你接触到的行业及技术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维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做到断舍离,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要超越,行动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的选择,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样人生才不会迷茫而毫无意义,失去生机。

(通讯员:于丽维)

断舍离读后感3篇


断舍离读后感(一)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当时因为头脑一热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鸡血汤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有限时间与无限欲望和可能之间的巨大鸿沟,沟壑难填。

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个心智历练的过程,是一种做减法的修行。

断舍离,不是教导你怎么活,因为也没有人能教导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断舍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断舍离读后感(二)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断舍离读后感(三)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断舍离》读后感1500字


最近看宝宝推荐的小两口真炒鸡好看,看到宽哥手里的断舍离,挺好奇,正好办公室老师有就借来拜读一下,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还有我喜欢的演员陈数也作序推荐了,就是这本

作者总结断舍离的内涵就是一个出字,出和进相对,现在的人都是进的一直很多,出的却很少,出的含义很广泛,包括生理上排泄物,居住空间的杂物,精神上的排解等等。

作者传递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空间的生命性和有机体循环感,这个空间也是作者定义的广义的空间,空间被分为居住的空间,时间的空间,人身体也是空间,人际关系及精神上的空间。

同理,这三个空间都需要出的精神。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在居住空间上,这可能是因为居住空间是最可见的需要出的,现代人大量被买的东西环绕,占据了居住的大部分地方,学习各种收纳大法,家居装修也是充分利用各种壁橱隐形的储存来放很多用不到的东西,过期的东西。

时间上的空间我觉得是作者一个具有想象力的说法。时间也是需要空间的,就是以当下的眼光和感觉判断生活需要。因此作者形象地又比喻成陌生的大叔和爱管闲事的大叔,分别代表时间上被忘掉的不用的东西,和以前的很喜欢的东西,俗称恋旧情怀

精神上的空间有的时候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比如可能微信列表里有500个人,实际联系不到50,朋友圈被挤得水泄不通,想看的人被不想看的人的动态刷屏。还有最终作者传达的还是心灵里出的精神的需要,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少,来自于空,空即是盈。

我看完自己感觉到一点是东亚文化的历史周期的互相影响,是从中国影响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这是古代以唐朝为胜。然后日本最早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反输出和镜像,我们可以从今天的日本看到部分我们国家的未来。

古代我们对日本的影响不言而喻。从这本书来看就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思想,推崇内省慎独,尤其是心学思想。讲究天地万物皆备于我即为我所用,我们的内心是最重要的空间,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判断,去学习成为圣人,去自由选择什么可以出什么可以进。

现代日本对我们的影响,从各种日漫还有游戏到b站a站,宅男腐女文化,不婚主义,老龄社会,低欲望社会,焦虑社会,宽松世代,我们今天现在都在向日本已经发生过的靠拢,文化的一致性重合度很高。今天我们社会也不断走向不断富足,断舍离思想有很大市场。我觉得日常生活可以有一点断舍离思想,就比如整理衣柜也整理心情,整个人会有一种开阔的感觉,我个人就喜欢坐在湖边看湖面,虽然很奇怪。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日本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最暗黑消沉是她比如各种自杀还有社会真相揭露,最亢奋积极向上也是她,比如稻盛和夫写的 活法,天天很多讲道理的电视剧。只能说矛盾是世界永恒法则和永远的真相吧。有最创新的科技也有最死板的规矩共生。这种极端的矛盾文化在日本尤其体现,可以作为观察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好的天然大实验室,而且是剂量加到最大的反应结果。

这本书还是非常接地气的,实用性篇幅远超讲道理的篇幅,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用心也可见一斑比如冰箱的断舍离步骤,厨房物品的分类,还有一些类似传销类的语言也很有趣。个人简单的阅读体会,不知道有没有读懂。

《断舍离》读后感500字


阅读断舍离第六天。

金句:

1.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断舍离越往后读感想越多。段舍离后确实会让生活空间,大脑思路,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高效,高质量。虽然自己还没有做到,但是能够想象的到。买一堆打折的商品,不如买一个好价格高质量精品,更加珍惜,互动性强。买好的衣服能穿很多年,质量不好的第二年只能把它放在角落是一个道理。其实在选择交友和出去聚会吃饭也是这样,我会先思考出去的目的,目标,意义,重要性。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势力,其实是效率,时间宝贵,要看同一个时间,什么事情更重要,然后取舍。

2.机缘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词让人想到一个词啐啄同机。

啐啄同机这个词令我恍然大悟,作者用小鸟破壳而出需要自身去啐和母鸟需要去啄破这个过程巧妙的解释了机缘这个词,有发力还要有接力,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正如我一直想创业,这种执念还除了自身行动还需要出现一个缘,所以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它。

3.在重视啐啄同机的整体世界中,这种两相吻合也被叫作机度间。

4.面对新信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瑜伽师的告诫不信、不疑、亲自确认。

现在信息获取渠道过度,资源过剩的时代,公众号信息,各种App 太多了,太多也让我信息焦虑。感谢遇到师爷的思维导图和读书群,让我强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聚焦。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践行初期,就接触到《断舍离》,比较感兴趣,后来班级里有同学发了《断舍离》这本书,也粗略的读了一遍,到今天我们小组内部共同读一本书,恰巧也是这本《断舍离》,有些心得,写出来大家共勉。先来说说关于物品的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无用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出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在生活里能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活在当下,舍掉目前来看是废物的东西,暂时不需要,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我们会想到万一有一天我们需要了怎么办?所以家里边会存很多废品,比如一次性筷子,各种各样的锅具,大小不同各种图案的碗,甚至很多包装盒,等等很多,当初存储它们的目的是为了万一哪天用上了,可事实证明,我们哪天也没有用到,它只是静静的躺在储物间里,时不时的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每次打扫卫生时,还要把它们供起来,生怕不小心把它们打碎弄坏了,像这类物品,我们就可以给它断掉了,如果还能使用,就赋予它新的生命,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一些固定场合的衣物饰品,并不是现阶段经常会用到的,可以扔了吧,当然不,像这种分场合的衣物虽然现阶段用不到,但是会用到的,所以不建议扔,断舍离不是让我们扔掉所有的当下用不到的东西。断舍离主张的不是要你去扔,他的目的是舍弃不必要的东西,断绝与物品的关联,从而延伸到活在当下。书中说,不扔也是一种断舍离。断舍离并不是达到扔掉,去除的目的,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正视物品的途径。比如:我们总会担心在记录某个会议或急用的时候笔会突然写不出字,然后我们会备用很多只笔。这种人就是对未来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与现在无关,你不要忘记, 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在,当下不需要对这个问题白白浪费感情。从物品整理延伸到工作的状态,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繁琐的小事杂事,会让我们失去方向感,最终被工作困扰淹没,关于这两点书中都对我们提出了可行的办法,对于整理,书中不仅给了思路和方法,也从根本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让存在这种问题的人从更深层次了解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断舍离》读后感_4000字


《断舍离》读后感4000字

断舍离  山下英子

◆ 引言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实际上,“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

当做到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时,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怡然自得”的你。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从空间、工作、人际关系等人生方方面面,体验过动态变化的断舍离实践者共同的感受。为什么断舍离拥有如此深刻神奇的力量呢?

断舍离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但是其中的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的循环反复。需要强调的是,“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 插图

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

◆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扎进这个无法想象的物质过剩时代。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东西过多所以扔掉”“没有需要所以扔掉”等想法无可厚非。但是,断舍离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是“扔掉东西”之前——“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这种思维是实践断舍离不可或缺的。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 “舍”与“弃”的不同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舍”即为“出”。

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而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别人的东西姑且不说,至少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

◆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知晓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

想要在未来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间,最开始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东西”。也就是说,断舍离是具有体系和系统程序的。而如何扔东西,也需要合理的方法。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男性则简单地直接理解为“不收拾”,并没有添加什么个人情绪在其中。也就是说,女性既受到了“没有收拾干净的环境”的损害,又不得不自虐地自嘲为“不会收拾家务的女人”,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也越发地深刻。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因此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简约风格的空间——摆放北欧系家装用品或原木家具●民族风格的空间——装饰有东南亚风格的布衣或藤编家具●现代流行风格的空间——以办公为主的功能性家具

把握自己现在的居所物品过剩、无法收纳的现状后,把杂物全部摆出来,放在地板上、桌上等水平面的位置。然后从高处对杂物总量进行俯瞰。首先是“出”。

越是初学者就越会像“打激素”一样,立马想从“大块头”着手,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付庞大的杂物量。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第一层筛子就是筛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

杂物上的断舍离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第二层筛子是“自我轴”和“时间轴”。这实际上是断舍离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在处理掉垃圾·废品之后,有意识地按照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杂物的取舍,就能在大量杂物之中锁定那些对“现在”的“自己”必要的东西。

而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在压缩和锁定物品的过程中,以前“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一模模糊糊的概念就逐渐地清晰起来了。而这也将促进“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喜欢上自我”的自我肯定感的提升。另外,被父母、配偶、学校老师等价值观影响而接受的东西则是“他人轴”支配下做出的选择,而这些价值观与自己原本的价值观非常接近。固然,他人价值观并非不好,只要记得主体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不过,很多情况下他人的价值观不会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这些价值观、想法随着杂物整理也一起从脑中统统卸下来。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坦然地正视那些有违和感的思维、观念,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时间轴”就是指“现在”。

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这种“关联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在这里我介绍一个在整理杂物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轴”,同时也迎来人际关系改善的案例。“物品”与“我”的关联度是不是高频的、活跃的?[插图]体验谈3 找回“自我轴”,处理大量餐具

杂物上的断舍离4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第三层筛子就是“必要·合适·愉快”的视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首先从容易对付的“忘却物”开始,然后再对付无用处的“留恋物”,在处理这些杂物的过程中,你的“断舍离EQ”也会提升。同时也会注意到“不合适”“不愉快”的“事”和“物”。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有意识地以这三个标准进行取舍选择,才能不断地磨炼自己

而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相信《断舍离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哑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