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 > 地图 >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2024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相关栏目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热门栏目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推荐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

(共 1529 篇)

  • 1、 张宏杰的《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2000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精神的成长是多么微妙,多么难得,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处在人生中个人品味、价值、性格、修养、智慧、魅力、胸怀、勇气、抱负等各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书籍无疑会带来重要的帮助。

    余近日有幸拜读张宏杰所著《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一书,感悟颇多,让人不忍释卷,为与读者诸君交流心得,故将余之拙见陈述如下,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复杂更受争议的人了,然而,争议本身就是意味着价值。从政治操守来看,他当然有足够的资格被列入清官廉吏之列。他是不通世故的政治家,著名的改革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标新立异的文字学者、素养深厚的佛学居士,我相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王安石写一部传记。

    当时的北宋,有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介甫(王安石)顺应时势,采取一系列变法措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为官之道,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内心有着文人的脆弱和哲人的敏感,加上内心的苦楚与疲惫,使他去意已定,决定第二次罢相。

    在变法中,王安石的很多思想都是超前的,甚至有过类似今天农业银行的构想,然而在那个观念陈旧迂腐的社会中,他的多项措施当然得到反对派的大肆抨击,是王安石力挽狂澜,让北宋的政府经济收入有所结余。但毕竟一拳难敌四手,只能落得变法夭折,自己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

    王安石亦是一位口才极佳的辩者,这也是能够在种种非议下能够说服神宗实行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神宗在变法顺利时用心过急,逆境时摇摆不定。同时,介甫不信天命,正如其理论天变不足畏,又一次,变法的途中遇到天灾,大旱导致过度聚集了众多流民,神宗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就避殿减膳,以表其城,希望感动上苍。而王安石却不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说道: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夫天,有天道和天神之分,天道乃天地

  • 2、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_1200字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200字

    《王安石变法》是“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第18本,刚刚好一半。这个历史系列,在历史文学中将会占有重要位置。其将历史的拐点拿到放大镜下,像《万历十五年》一般,将事件放在大历史长河中慢慢展开,又不失人物特写。易式风格的点评穿插其中,让这个号称要5-8年之间的浩浩巨作值得期待。 王安石是有宋一代颇具影响力的改革家。 这条脉络将全书悄无痕迹的串联起来,以至于在结尾处,作者一笔带过:现在看来,从仁宗到神宗,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三人则是群星中的巨星。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传世,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更是以其在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成为两宋文明的骄傲、标志和象征。这些耀眼的历史人物积聚在一起,却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失败的改革。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之问。 为什么王安石一心为民的改革却搞得众人反对、一败涂地,为什么一心为公的王安石、司马光、章惇先后置朝堂安稳于不顾?这些问题,在读完本书后或许能得到一个合理的回答。 作者开篇就抛出终极答案,王安石有问题,宋神宗有问题,反对派有问题,新法有问题,或者变法本身就有问题。所有这些答案都有人主张,也都有人反对。我们的故事,却必须从头说起。 这里的“头”指的是变法初衷,在此之前,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民众早已贫穷,三司还在横征暴敛。面对此情此景,一位奋发有为的新君,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变法就发生了。 暂且不论变法本身,书中提到王安石的性格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变法能够走多远。王安石已经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就连同一战壕中人也开始离心离德,比如唐坰和蔡确。对此,他当然并不在乎。而接过变法棒的司马光则扮演了另一面性格,拼了命来唱反调,累得吐血也要把那些新法都推翻了。 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个人的利益驱动,完全是为国为民,因此义无反顾。在高举道德旗帜的国度里,遇到这样的人,鬼神都要让他三分,谁胜谁负就只看权力在谁那里。 当然,还有第三棒,章惇继续否定之否定,行事太急用力过猛,改革剧终。 书中给出了“药引子”,也为我们提供了新启示。 1、时局困顿,穷则变,变则通。 2、变法是否能够最终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掌权者或执政者。 3、变法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改革的思想一要成体系,二要能传播,三要有人继承。 4、执政者要客观对待历史,一盘否定或两个凡是,都

  • 3、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读书笔记250字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读书笔记250字

    翻开书没几页,就能看到王安石手迹《楞严经》,他的字显得随性随意,让人观之很是舒畅。王安石从不以“书法”之名传世,时人与后人对他的字也是褒贬不一,但在我看来,他的字飘逸超迈,让我很是钦佩。

    昨日,到好友处,看到好友的毛笔临帖,我极为赞叹,叹其毅力叹其雅兴。前几日,有一个村干和我交流,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写得一手漂亮字,有得甚至和“狗爬”一样,想起我刚工作时,发现身边四十岁以上的乡干、村干基本都能写得一手好字,让我很惭愧,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好好练字罢。作者:刀客文人

  • 4、 天才与疯子---读《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有感
    天才与疯子---读《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有感 郦安原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 5、 大唐名相读后感

    有句名言说的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它就像一面明镜,让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连唐朝鼎鼎有名的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都曾在他的孩童时代翻着书页教导他,要从历史中学知识,学礼仪,学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古之名相,不是人中之杰,今之人可以为鉴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以名相名臣的经韬纬略从政,可以成就伟业;以名相名臣的器量胸襟经商,可以创造财富;以名相名臣的深谋远虑处事,可以步步领先;以名相名臣的聪明才智治学,可以博古通今

    但是,有个成语说:学以致用。光有学,没有用,肯定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提炼并汲取精华后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好了。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有一次我在课外班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时。我的课外班同学由于可能不是很了解我,所以当他们分配给我任务时问了句:你能做好吗?我说:作文能。但他们可能不是很放心,又问了句:你真的能做好吗?我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说:能!可是他们却又问了句:你真的真的能做好吗?俗话说一、二不过三。我已经有点恼火了,正想发作时却想起了《大唐名相》中的长孙无忌、郭子仪等人,他们使我学会了人要有涵养,要有气度。同学之间更不应该为了如此小事而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所以我压下怒火,说:我保证会做好的。然后,我仔细地将我的计划娓娓道来。他们听完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说:好吧。看你这么有准备,有计划,肯定能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的。如果你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别客气,尽管说。随后,我们相视一笑,他们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书,而远离那些对我们没有帮助,哗众取宠的闲书。这样,我们会更加进步,会离超级五班的目标更近一些!

  • 6、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一)

    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秦国新法创始人。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表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他又趁机搬出新法

    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能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办法。

    商鞅变法读后感(二)

    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精神。他流落到百家争鸣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损害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楚。商鞅以法治改革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只有当时统治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统治阶级,受益是奴隶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忽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太子赢驷和王兄赢虔。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政策却继续执行。商鞅唯一成功在于精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主持者是被压迫后平反的统治者,统治阶级刚刚重新站起来。响应者是广大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改革获得上下支持拥护。

    改革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这些改革都是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统治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多于潜移默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读后感(三)

    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

  • 7、 王安石伤仲永读后感

    篇一:王安石伤仲永读后感

    仲永虽然才智过人,拥有上天赋予的才能,但他的父亲因为眼前的利益,不使学,这样不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天才吗?其实天才在于勤奋。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像匡衡为了夜以继日地学习,凿壁偷光成为伟人名垂千古。其实造就他成功的因素并不是这借来的光,而是他的勤奋刻苦。古人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勤奋学习有关,但一个天资聪慧的人不勤奋学习将会沦为庸人如方仲永。天上不会掉馅饼,兔子也只撞一次树,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事世上少有,而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使自己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

    篇二:王安石伤仲永读后感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但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件事情,揭示了天资与勤奋的关系。

    天资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天资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天资再好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伤仲永》读后感

    天资很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华罗庚或者是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但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贤,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鲁迅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爱迪生就是一个适例。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考试成绩经常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的老师说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将勤补拙,兴趣广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和发明中度过的。爱迪生每发明一件东西,都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就拿发明电灯来说,他差不多花费了2年的时间,每天工作几十个小时,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才制造出能够亮很久的电灯泡。正是因为勤

  • 8、 王安石观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王安石观后感”,敬请访问。

    王安石观后感 篇1

    这本书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改革”的主题向来不好写。因为前段时间阅读了陈雨露的《中国是部金融史(

    1、2)》,第二册中对王安石变法也有详尽的论述与描写,因此在阅读本书时,不自觉的相比较起来。原本我的感觉是,易中天毕竟不是学经济出身,书中对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经济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相对较少,但是易中天的治史态度倒还是挺客观公允的,对待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所形成的对立两派(变法派和保守派)的论述也是“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指出唯道德论和泛道德论是我国文化传统上需要深刻反思并改进的地方;至于陈雨露的金融史固然详尽的分析了变法的经济影响与始末内容,并从货币、土地等经济因素入手,阐述了严重后果,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可能正因为陈雨露是金融学出身,本着对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天然信仰、以及对官商利益垄断集团的批判,其对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一棒打死”,犹记得书中写道历朝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和定性都是负面的、且“北宋之王始于王安石变法”、直到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才重提这段历史重新定性王安石、把“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口号重新喊了出来而为自己的变法造势,故而近代以来大家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才有所改观,但是,陈雨露这样的叙述也不免过于绝对化了。因此,易中天的《王安石变法》和陈雨露的《中国是部金融史》的各自利弊大体如此。但是,看到最后我却发现,老易和老陈竟然“殊途同归”了。易中天固然在论述过程中指出某些新法不见得不好而表现出中立的态度,但在最后两节中却明确指出“官与民争利”的问题,基于此展开的话、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也的确存在问题了,国家和政府的确需要钱、但绝不能与民争利,这样的落脚点就与陈雨露对官商利益垄断集团的极度厌恶与猛烈批判相契合了。虽然这样的结论与论证过程的确是正确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因为“政府不是万能的”;但是同样的,市场也不是万能的。所以,这就又回到当初我看完《中国是部金融史》之后的感悟上了(而这却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用现代金融学理论的话语来表述,政府与市场不过是两种组织方式而已,而人性却是同一的,同样一批人组织成“市场”形式就一定效率高、万能而不出问题吗?反之,同样一批人组织成“政府”形式就一定低效或也一定高效吗?关键是机制设计和制度约

  • 9、 北宋资治通鉴的史书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读了作者写的资治通鉴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北宋资治通鉴的史书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北宋资治通鉴的史书读后感(篇一)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

  • 10、 王安石《伤仲永》(读后感大全)

    王安石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足以看出王安石对仲永的遭遇之哀伤与叹惜。

    仲永的确是个天才,是我们难以寻觅的奇才。他五岁时,连笔墨纸砚都不曾见过,竟能提笔作诗,并且还能指物立就,所作之诗文理均有“可观者”,真让人羡慕!

    转念一想,他却又是可悲的。自他写过第一首诗后,就变成了“明星”,甚至是有不少人甘愿出钱请他题诗的“明星”。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深受其害。他的祖辈都是农民,家里出了这样的人才,父亲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只知道带着儿子去赚钱。也正是父亲的贪财短见,愚昧无知,不让仲永去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因此,仲永便渐渐地由天才蜕变为凡人。想到这,我便不再羡慕仲永了,反而对他充满了同情。

    仲永是被家庭害了;是被愚昧无知的父亲害了。也许上天就是这样安排的,以仲永虽为天才,可不接受后天教育终为凡人的悲剧,警示人们后天教育的重要。

    天才就如刀刃,后天的教育与自身的努力,就是磨刀石,刀刃只有不断在磨刀石上磨砺,才能保证宝刀不老。我不再幻想自己有什么天分,只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脚踏实地。我们的家长是明智的,让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们要衷心地感谢他们。,可是,父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自己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一份耕耘,才能有一份收获。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就能获得无穷的知识,我们也就能成为天才。

    所以我们也应顶着困难冒着险阻向着知识的大门挺进。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让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知识的充实下闪烁光辉……

  • 2019-09-1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19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1

  • 2023-01-30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04

  • 2022-05-23

  • 2019-10-29

  • 2022-09-24

  • 2019-09-20

  • 2022-10-02

  • 2019-10-11

  • 2019-10-20

  • 2022-09-25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2024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