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 > 地图 >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2024苏东坡传读后感生,苏东坡传读后感生范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相关栏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热门栏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

(共 9900 篇)

  • 1、 课外读物《苏东坡传》有感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课外读物《苏东坡传》有感

    xx级历史系历史学专业 叶小莉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

  • 2、 苏东坡传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苏东坡传》是一部由林语堂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才华并且具有幽默感和文化感的苏东坡。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其实不怎么会看传记,因为我觉得了解完一个人的一生之后,会突然感到惆怅和不舍。就仿佛自己参与了他的一生,结局就是送他离开一样的难过。

    今天看的《苏东坡传》,发现难过的感觉少了,可能是因为东坡肉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吃货还在吧。

    苏轼,从小就是个天才,传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带动了全家的读书氛围。有才的人,到哪里都是吃得开的,苏东坡年少时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 三十年后无人记得欧阳修都会在聊苏东坡,可见苏东坡的魅力之大,还有欧阳修的眼光独到和爱人好士。

    苏东坡,仕途坎坷,可以说不是在去当官的路上就是被贬的路上。他为人豪放,爱结交朋友,这个性格有利有弊,他的妻子王弗经常提醒他要防小人,他还是依旧放荡不羁爱自由,君子坦荡荡啊。我想每个人都会喜欢平等尊重他人的人吧。想想,他还是个十足的深情boy,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妻子十周年祭诞的时候作的词,不难感受到他的悲痛之情。

    苏东坡,除了留下了许多千古诗篇,还给我们这些吃货留下了东坡肉,他真的是很能吃,很会吃。换成一般人被贬到蛮荒之地,估计要愁死,他却开荒种田,每日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苦难。像他这么热爱生活的人,真的很让人佩服。晚年的他流放到海南岛,作为吃货的他发现烤生蚝鲜美,写信给弟弟子由说千万不要跟北方人说,有趣的老小孩。

    苏东坡这个宝()藏男孩,真的聊不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苏东坡传》,不了解他的会了解他并且喜爱上他。

  • 3、 读《苏东坡传》有感9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900字

    作者|宋家沅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4、 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王沈钰

    最初接触苏东坡,也是从他的诗文开始。诚然,其诗亦庄亦谐、遒健朴茂,集太白诗的清新俊逸,自然潇洒,子美诗的悲天悯人,朴实典雅;李后主之词不以其坚韧阳刚,永叔之文不以其汪洋恣肆。作者言其诗文如雨燕回风,风行水上,将儒、道、佛三家精髓融会于一,纵是大家也难与之媲美。

    东坡才华之高,非谓其不可及。但凡是人,总有些生活情调。东坡贬于黄州,迷上瑜伽与炼丹,《黄州安国寺记》中就记录了他练习打坐。深居不出,则是学习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此兴致从何而来?原是羡慕弟弟子由的元气焕发,想变得精神些罢了。苏轼在与王巩的信中也提到了对于炼丹的想法:道术多方,难得其要,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并写了《阳丹诀》《阴丹诀》此二札记。又贬于雷州,竟好梳头、制墨、采药。这些墨后来到了京城,也竟可卖到千钱之价。此外,"吃货"东坡也是为人熟知的,以东坡肉为代表的还有东坡饼、东坡汤、东坡羊脊和东坡生蚝等等,可见他对食物也十分讲究。

    苏轼先后被贬于黄州、惠州、雷州,竟不感到忧伤,反而学会如此多的本领,也是让人大为惊叹。他怎能做到?豁达乐观、四海为家精神之谓也。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他说: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没有车没关系,散散步,欣赏沿途风景也很美妙;没有肉也无妨,晚点吃,饥饿后的温饱也很满足。东坡对百姓也是极好的,他最关心的就是居民用水问题,在西湖上建苏堤,不仅方便灌溉,也是极美装饰。一年阴雨连绵,暴雨频繁,诸多县令中,只有他一人将情况如实禀报朝廷,并不顾个人名利,向朝廷索要粮食,分发给百姓。一小生卖不出扇子,苏轼就在上面作诗图画,卖于千钱;一书生入京赶考,苏轼亲笔写了一封短信,免于抽税。"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东坡性情豪爽,广得民心。

    以诗文、政绩、民心闻名天下的苏东坡,深得太皇太后的重视,可为何一生仕途坎坷,难逃一贬再贬的命运呢?也只能怪他的实事求是、敢怒敢言、嫉恶如仇了。苏东坡遇有邪恶,则"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如他厌恶一诗人的诗,就说是"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作者说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敢跟皇上说"苛政猛于虎"的也许只有他了。

    苏东坡多才多艺,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也难怪"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看完了苏轼,我们再回到作品本身。此书是林语堂先生的

  • 5、 读《苏东坡传》有感: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

    ——读《苏东坡传》有感

    周丽灵

    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皇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但如果不说他的文学成就,不谈他的政治主张,他就是三位女神——王弗、王润之、朝云的丈夫,是爱人离世时会悲痛不已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发妻是王弗小姐,四川省青神县人,嫁给苏东坡年仅十五岁。王弗属于实际聪明能干型,但又不会惹人反感,他们的婚姻是互补型的:丈夫坦白直率甚至急躁火爆,妻子体谅宽容而且有知人之明。当苏东坡与来访的客人谈话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等客人走后。再给丈夫说来客的用意。同时她又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和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那些朋友,"速成的交情靠不住",王弗的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她明事理的体现呢?〔1〕她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了苏东坡,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丈夫与家庭,却在最灿烂的年龄逝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王弗虽已离去,但她却在苏东坡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他在十年之后的梦醒时分写下如此哀痛的悼亡词!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体谅宽容对方,就是及时提醒。

    也许是受王弗的临终嘱托,苏东坡后来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这位苏夫人虽然不解诗词雅趣,但她待堂姐的孩子如己出,而且聪明解事,信任丈夫,爱丈夫,丈夫官场应酬逢场作戏时,她不会无理取闹,"把丈夫推入歌伎的怀抱",而且还"忍受丈夫睡觉时有名的雷鸣般的鼾声",料理家事,悉心照顾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做丈夫爱喝的姜茶"〔2〕。她陪丈夫度过了"乌台诗案"和那些被贬谪的岁月,和丈夫过着贫苦日子。她在世的时候,还做了一件对丈夫影响极深的事情——收养朝云。朝云后来成为了苏东坡的灵魂伴侣。这种做法,在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或许是很正常的,但我觉得肯与另一个女子分享丈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度。元祐九年,苏夫人逝世,哀痛至极的苏轼在《寄亡妻文》中发出了"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悲鸣。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彼此的信任,就是能同甘也能共苦!

    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心有默契,不离不弃!朝云是苏东坡的妾,小东坡二十六岁。东坡初见朝云时,朝云还只是一个十二三的小姑娘,但东坡已近不惑之年,年龄的差距,并不能阻挡两人心灵的沟通。后来朝云为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但不

  • 6、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

  • 7、 《苏东坡传》读后感:岭南万里不曾死

    岭南万里不曾死

    --《苏东坡传》读后感

    寒江雪

    岭南是天涯、域外,历代犯官被贬谪的地方。苏轼的政敌想从精神上、物质上折磨打击他,进而从肉体上消灭他。但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让他的政敌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已经给了他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他们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凄惶倒下,看到他低头认输,可是没有。在这场心里、人生博弈中,失败的是他的政敌,他们高高在上,权倾天下,操纵别人命运,却无法击败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去岭南之前,他就为自己安排了后事,决心埋骨岭南。但是,苏轼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没有死,这得益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十个原因:

    一、性情豁达。 苏轼有一种天真纯朴的心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乐观地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被贬的途中,美丽的乡野,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赏。过大庾岭,更是一扫沉思俗念。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真可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务实。苏轼做官的时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黄州生活困窘的时候,他彻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在黄州东坡亲自种地,自给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学习。“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无恨。苏轼固然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 就像他自己说,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非要唾弃不可。但是,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曾在心里有真正的有敌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为政原则,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不追随不盲从。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学艺术上引为知音。对把他一路貶到岭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贬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即使对把他从岭南屋里赶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写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悯天下苍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在杭州有权利做事的时候,他抗洪、灭蝗、救孤,办安乐坊医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权力的时候,他

  • 8、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

  • 9、 与子同阅林语堂《苏东坡传》

    光风霁月,清风一阵

    ------与子同阅林语堂《苏东坡传》

    虽则现在的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便宜、书本之多可谓任选不恼,我仍然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籍,就为手中的一缕墨香。当然,也是为了读到精妙之处可以在书本夹缝中写上当时的随想。看电子书则没有了这种趣味,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尽兴。

    我是去年八月份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要查很多资料。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或人物要问度娘,都不记得用多长时间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泽去美国游学观光,这本书是带着的。可是永泽读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静心阅读的书。

    回国以后的某一天早晨,永泽在背诵暑假作业中的古诗文。读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顺势翻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轼写下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苏轼夜不成寐,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如水月色,心境无比宁静欣悦。永泽专注地看,一页页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它啦!之后,我们母子轮流阅读。经常因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会相邀共赏。要么哈哈大笑,击掌叫好!要么摇头晃脑,感叹一番!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林语堂看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是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

    跟随《苏东坡传》,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朴、洒脱爽朗的可爱可敬的旷古奇才。也看到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饮酒成癖的美食家;一只处于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个庸妄官僚的仇敌、保民抗暴的勇士!一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无边的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确有奇才,文章写得实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时候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每道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信手拈来,轻松完成,毫不费力。苏东坡去世后,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职位,此人

  • 10、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虫友/白静

    苏东坡,一代文豪,两袖清风,一生宦海沉浮路,两岸青山不老松。他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既有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情怀,又有纯然表达心之所感的率真。诗意人生潇洒走一回,旷古奇才乐观筑词魂。世人皆爱苏东坡,亘古不变,文忠公无欲则刚,万古流芳。

    作者林语堂按照苏轼的童年和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的人生轨迹写成四卷二十八章。以我浅陋之识,粗拙之笔拼凑几许,愿与诸君分享,不吝赐教。

    1、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一生际遇坎坷,遭诬陷被贬黄州,再遭贬惠州、海南,病死常州。踏遍四海八荒,唯清风明月与之相随。正如苏轼所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苏辙这样描述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简单如东坡,清朗似子瞻,快乐如斯,可爱如斯,自然无所畏惧。

    那时陕西凤翔旱象出现,百姓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自然是为民父母官的职责。于是苏东坡郑重其事地向神明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准备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口才,求老天普降甘霖。可求雨不成,或曰,主管本地山神官职低了,“人家”不愿意施雨。苏东坡作为判官立刻替县官向皇上草拟更高封号的奏本,此时黑云压城,大有城欲摧之势。可是这雨,甚是调皮,硬是千呼万唤还使小性儿,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使我们不得开心颜。此情此景,苏东坡没有吟诗一首,而是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

    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说时迟那时快,从农夫手里拽过一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地藏在篮子之中。而后向乌云虔诚祷告,诚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啊。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所敬仰的大文豪,居然玩起孩童把戏,紧握篮子不松手,竟不知腹内空空有没有。哈哈,可爱至极!

    果然,乌云了其心,明其诚。以万马奔腾之势席卷而来,乡间各地普沾恩泽,连枯萎的秸茎也挺直了腰板。这其中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他认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理。他为了纪念这件喜事,特意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而那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栏目为您提供大量优质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生,2024苏东坡传读后感生,苏东坡传读后感生范文等,带您走进苏东坡传读后感生的海洋,让您品味这里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