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 > 地图 >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推荐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

(共 4918 篇)

  • 1、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纪录片观后感

    商鞅变法:历史的拐点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纪录片观后感 十一国庆假期,我在家里看了大型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了历史上商鞅变法的具体情况,心中很是感慨,特写下此文纪念。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在战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当时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向秦孝公觐见,说的大多都是以仁义治理天下的道理,但对于当时急于在执政期间做出成绩的秦孝公来说,那些道理虽然对治理国家有用,但它的成效会在几十年后或者更久才会体现出来。所以,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这时远在魏国的商鞅,正处于不受魏国君主重用,不得志时,他急切需要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于是,他怀着一颗向往光明的心,踏上了他的秦国之路。 商鞅到了秦国,他找到了一个名叫景监的宦官去向秦孝公来引荐自己。于是商鞅获得了第一次觐见秦孝公的机会,一般的人,可能会在第一次面见君王时就直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是商鞅并没有,他开始给秦孝公说以前那些迂腐的治国理念,秦孝公是越听越生气,过后,秦孝公大骂景监,说他找来的是个什么人!第二次的机会又来了,商鞅这次依旧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以迂腐之道向秦孝公诉说,这一次,秦孝公已经是听的昏昏欲睡了,商鞅的心里这才有了底,他知道他可以开始在这里开始他的变革之法了,他以法治国的理念将会得到重用,原来他前两次之所以以迂腐之道陈述是为了试探秦孝公是否有耐心,是否有宽广的胸怀,因为一旦变法,这两点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不可少的因素。当商鞅第三次觐见时,他开始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当谈到以法家理念治国时,秦孝公的眼神开始变得锐利了,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在一起交谈,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商鞅变法开始悄悄酝酿了。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候他首先要取得的就是人民的信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变法将无法实施,于是便有了徒木为信这一事,通过这件事,商鞅取得了人民的信任。 商鞅开始变法的第一项就是废井田,开阡陌,以前秦国的田地是像井字一样,周围的八块田由私人耕种,中间一块是公田,政府的,这一块田是由这八家合种,然而,每年收割时,私家田
  • 2、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一)

    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秦国新法创始人。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表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他又趁机搬出新法

    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能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办法。

    商鞅变法读后感(二)

    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精神。他流落到百家争鸣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损害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楚。商鞅以法治改革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只有当时统治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统治阶级,受益是奴隶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忽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太子赢驷和王兄赢虔。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政策却继续执行。商鞅唯一成功在于精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主持者是被压迫后平反的统治者,统治阶级刚刚重新站起来。响应者是广大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改革获得上下支持拥护。

    改革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这些改革都是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统治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多于潜移默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读后感(三)

    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

  • 3、 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200字)

    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二年级:李昊洋

  • 4、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这是一场激进猛烈的辩论,在当时的秦国,可谓是世界级的辩论,是一场一触即发的思想大战。为了一件可能改变整个秦国历史的变法大事,商鞅舌战群儒,与朝中重臣展开了斗争。

    正在对峙着的双方分别是力图变法的商鞅和强烈反对革新的甘龙和杜挚。这一仗意味着秦国政治的主导权将花落谁家,所以双方自然摩拳擦掌,剑拔驽张。

    先说说甘龙和杜挚吧,他们的观点非常明确,直接为这场战役拉开了序幕:反对变法,反对维新,只有遵循古人成功的先例,遵守周礼,才能使秦国兴旺。甘龙和杜挚是什么人?他们是秦孝公的恩师,是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他们自秦孝公出生以来,就一直给予着他薰陶,用周礼和儒家思想哺育着他。甘杜二人自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毕竟含辛茹苦教育了这么多年,秦孝公多多少少也会听我们一些的吧。于是他们毫无畏惧,摆出了典型的儒家思想进行论证。而类似“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样的话也不是不无道理。周朝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先例。毕竟有这样一个当时举世无双的强国作为典范,还是能够让人怀想的,也还比较让人信服。

    这样看来,甘杜二人的观点似乎要更胜一筹了?

    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理由,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就论证来讲,二人所陈述的都是一些理念,论据极为匮乏。他们说的“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看似有理,但古往今来,有多少君王用此道治国理政干出一番大事业?回首当年,儒家学派的第一人——孔子,不也曾用这一套来游说众国了吗?最后却郁郁不得志,落得被人称作丧家之犬的下场。那么二人哪里还能找得出更多的论据来?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的观念罢了,像这样的背课文、喊口号式的辩论,看似有理,实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后,他们不能合理地就局势来做出应对。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洞察人和环境的变化。商鞅“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才来跟他们这样的朝中重臣叫板的。当时的秦孝公已经被商鞅的变法强国之术给迷得神魂颠倒——原本商鞅用王道帝道来试图说服秦孝公,却一次次被秦孝公所婉拒,眼看就要事不能谐了,商鞅突然觉悟,意识到了秦孝公的复仇之心:当年秦国被魏国和晋国所侵略,两国却还歪曲历史说是秦国的错误,这一切都被秦孝公看

  • 5、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史记》中有这样一件事,说在商鞅变法之初,曾受到了甘龙、杜挚两人的反对,此时商鞅反驳说:“论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认为,能干大事的人会高瞻远瞩,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常常遭到世俗的质疑与排挤,而两位大臣却主张法先王,守旧制,不可贸然变法。

    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大家自然知道,商鞅以他过人的口才赢下了这场舌战,得到孝公的肯定,他的变法也得以推行,尽管商鞅最后因失去秦孝公的庇护而被处以车裂极刑,但他制定的法却没有因为他本人的死而被废止,而是一直沿用至秦国灭亡的那一天,他的法,可以说对秦国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非常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变法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法家代表人物,太史公评价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其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他的生平经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他生平干的最大一件事不就是他的变法吗?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正是从他那不够人道的变法中得出结论的,而变法正是商鞅在前述辩论中所坚持的东西。

    这样说,并非是毫无根据,因为太史公说过:“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读了商鞅的两篇大作之后,简直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模一样,终于明白他在秦国人见人恨的原因了!《开塞》与《农战》(即太史公所说的耕战),都是《商君书》的篇目,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对其变法中关键内容与核心理念的集中表达,太史公却说读过之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遭人憎恨的原因,自然他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态度也就溢于言表了。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法,竟让人们如此厌恶?如果说这个法究竟还是不得人心,那么对之前的辩论中,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观点又应该作何评价呢?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的确,似乎那些高瞻远瞩,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遭到世俗的质疑排挤,而他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据说曾经有苹果公司的顾问,问乔布斯,说在做新产品之前,要不要征求一下顾客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乔布斯摇了摇头说,只有当你把精巧的新理念产品放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顾客根本不懂产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才

  • 6、 历史的拐点观后感

    《历史的拐点》是一部由余乐和张晓敏共同导演的纪录片,由王志飞、鲍鹏山和李山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集才7分钟就出来个作家有不详的预感......。纪录片里一般出来个什么作家啊学者啊这种不专业的人说话基本就没法看了......景监就被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太监了......他是一个宦官这么一类的角色吧......李山教授比较逗。。中国的历史纪录片为什么老是要用奶酪这个词?。。商鞅变法的部分强势修正了若干年前那部被吹上天的大秦帝国裂变......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讲的很清楚绝对不是裂变里吹的那么伟大

    6集汉胸之战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片子牛逼哄哄的叫历史的拐点......其实也就是讲述都知道的事情。。属于重要历史时期的百姓普及片吧没有什么深入的东西

    4级澶渊之盟。。公园十二世纪初说晚了一个世纪这样的错误......。。怂朝戴花饮酒怂朝的事情越看越怂史上最怂的朝代

    优点:还原历史场景有水准

    复制的历史画面较精美,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所模拟的历史人物只用眼神、表情、姿态表意,而非语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人物一开口,被一副京腔强托着穿越时空,也不会因为一副别的什么腔让人觉得滑稽(央视某纪录片曾经出现过河南腔)。

    缺点:文痞叽呱谈军人。

    某老师,你好有材,你最了解李广的内心,他那一刀就是因为大将军没让他获得最后封候的机会,所以才要自我了断。你肯定认为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候,可李广就是笨得没法,连个封候也捞不上。一个得赏辄分其麾下,士卒不尽食自己不尝食的人,难道不是把这种封候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下属吗???

    将军李广不计较赏赐封候的那些名利,但并不意味着他不看重自己作为军人的荣誉,他敢于以小迎强,敢于自曝杀降之丑,敢于剁霸陵尉,这些跟封候半毛钱关系没有,但却关乎一个军人的尊严。

    将军李广,当然不会有皇亲国戚们的天然优势,却会因为自己善战而树大召风,皇帝说李广数奇,我看是匈奴人对他防范有加。汉军中好死不如赖活并且拥有各种唬人头衔的将军一大把,李广没有这些, 李广只是一个纯正的军人,他有纯正军人的一身,自然也不会瞧得起屑小鼠辈。选择死对一个壮志未酬的人来说是个悲剧,但对一个军人来说,却未必不是完美的句号,至少千年之后有一人认为他树立的是一座最伟大军人的丰碑,并且同他两千多年前的荣誉一样,这个荣誉超越种族。

    回头再来说说中华文

  • 7、 小学二年级: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 8、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在秦孝公死前的五个月,一个叫赵良的找到了商鞅,劝商鞅放弃权位,归还秦孝公赏赐给商鞅的商淤之地,以求得晚年平安,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在秦国变法得罪了很多人,赵良和他谈话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就死了,秦孝公一死,老贵族集团,立马开始反扑,商君逃到边关,想住店,店家跟他要“验”,“验”就是秦朝时候的身份证,“验”上面记载着人的姓名,脸型,肤色,身高等信息,在出土的里耶秦简里,就有许多类似身份证的竹简。商鞅立的法,到最后,连自身也逃不出法的制裁,不知道,商鞅是该庆幸变法得到成功,还是该哀叹自己的人生,商鞅选择了后者。不久后,逃亡的商鞅还是被抓住了,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商鞅家人也未能幸免。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不是说一点弊端没有。商鞅之法,极其完备,可操作性强,但是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压抑”。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挤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虽然,变法可以给许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自由空间太少,生活太压抑,人民不是任人驱使的牛马,他们也有思想。说到根上,商鞅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统治者一边,从高处俯视人民,人在他眼里不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而是一种称霸天下的资源。商鞅,一方面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主张全民皆兵,生产备战的国策,他的政策对人民的依赖性很强,但在,另一方面,商鞅又不相信人民,对人民的力量十分提防,在基层管理方面,采用什伍保甲制度,用制度控制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用愚民政策,打压儒学,提倡实用主义,用“利”和“名”来驱使人民,防止人民思想觉醒。总之,商鞅的政策,本质上属于一种战时政策,战时全民皆兵政策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力,但人民极其疲劳压抑,在精神文化方面又没有释放这种压力的出口,时间一长必定激起民怨,这种战时体制的国家形态,是不正常的,一个国家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宽猛相济,注重养民,注重全面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

    商鞅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给他的评价是刻薄、少恩,虽然司马迁是站在儒家正统的角度评判法家人物,但也并非全是偏见。刻薄,商鞅执法,刑罚手段多为肉刑,过于残暴,太子老师,公

  • 9、 《拐点》读后感800字

    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是一条直直向前的通天大道,或许你以为接下来的会是碧海蓝天,实则不想,一阵黑风吹过,你便会卷入一片荒漠。

    一口气读完《拐点》,让我对书中的罗霄心生敬佩。小小的我们,总期盼着能出人头地,走出小小的穷乡僻壤,出外闯荡,多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罗霄从小便有这样的梦,她很努力的学习英语,很用功地去练舞,就为了有一天能踏上通往外面的世界的路,她用她的刻苦换来了优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人,她成为了一只优雅的孔雀。然而原以为会大红大紫的她,却因为“陆总”事件惨遭冤枉,被冠上了“二奶”的名号,身心重创的孔雀落跑了。

    其实我们都不会知道自己将会经历些什么,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或许我们常常以为是好的事情,会突然来个1800大转弯,变成我们挥之不去的阴霾。挣扎在痛苦中的人,往往会造成两个结局,一是沦陷,最后一点点的尊严也会被践踏的体无完肤;一是学会坚强,在挣扎中学会保护自己,即使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但也能仰着头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落跑到江都的罗霄,掩埋了过去。在这个热情奔放的城市里,她重新开始了她的孔雀生活,并结识了好朋友沈兰。人生有一知己足已,沈兰便是罗霄最大的知己。然而又因为赴美演出,罗霄还未愈合的疮疤又被人无情的撕开,加上名不符实的赴美名单,罗霄又落跑到了美国。

    生活的艰辛,使得罗霄缺少一个合理的身份留在美国,她选择了与陆飞洋闪婚,婚后她将过去和盘托出,没想到陆飞洋却大改之前的面貌,鄙夷她,离弃她。婚姻的不顺又一次使罗霄陷入窘状,她不得不靠在沙漠中跳脱衣舞维持生活。即使这样,罗霄也明白不能一生做个沙漠舞者,在攒够足够的钱后,罗霄去护士学校念书,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变得独立与自信,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用经济独立支撑起她所有的尊严。

    有时觉得蛮心酸的,即使我们满腔热血地面对生活,可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所抛弃,我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人生很多事并不是我们心甘情愿去做的,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当你走投无路时,你也只能自己劈出一条路向前。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人生也是充满拐点的,充满机遇的,只要把握住机会,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去成就自己心中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终有一天会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 10、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周英耀

    虽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援引了不少摄影理论,诸如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罗兰?巴特的《明室》,但冯先生无意于(也无力于?)探究哲理,仅点到为止,文字以记述为主,以《老照片》杂志编辑工作为始,亦以其为终,跳不出这个框框。

    或许是因为我看过一些摄影批评理论的书籍,形成了我对该书的偏见。我总期许作者能够深入讨论一下,在中国历史洪流下摄影如何嬗变,又或者反过来,在摄影发展下中国历史记述如何嬗变。这到底不是书籍的主旨,不可苛求。在阅读时得到了时间上的消遣、收获了一点感动、增加了一点谈资,其实已足矣。但不得不说,如果缺少了理论和思辨的升华,引不起读者的思考,那么,能让读者记忆深刻的内容就不会多,看过了也就只是看过了,水过鸭背。

    可以说,本书的文字是朴素平白的。这带出了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书中引用的黑白照片大多也是朴素平白的,不是摄影史上的名作。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普通人的普通老照片竟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弥足珍贵”一词或可表达一二。

    是否中外所有老照片都具有同样的特性?我看未必。中国老照片的珍贵性尤为特出,原因如下:

    其一,中国近现代变化太快。每时每刻中国都在变化,仅仅几十年的变化,已可匹敌他国数百年,“采样”焉能不频?不用说城市和人文,就连自然景观,都说不准明天是何模样。

    初生婴孩的情况类似。卡尔维诺在小说《摄影师的冒险》中,有如下论述:“当父母把小孩带到世界上来之后,他们的最初本能之一就是将孩子拍摄下来。考虑到成长速度之快,经常拍摄小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因为没有其它事物能够比一个六月大的婴孩流逝得更快、更难记住,他很快就会被一个八月大、然后是一岁大的婴孩所删除和代替;还有,在父母眼中,一个三岁大的小孩所拥有的全部完美都会被一个四岁大的小孩摧毁,根本无从避免。摄影相册是唯一的地方,所有飞逝的完美都得以在此保存和并置,各自追求着自身无可匹敌的绝对性。新的父母会热情地拍摄儿女,想要将他们转化为黑白或者全彩幻灯片的静止状态……”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的干扰太大。国人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大师们已多有阐发,例如爱好形式、面子,不求真实,专制严重,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而,大多数照片(尤其是旧照片,当时拍摄的话语权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拍摄目的不纯粹,拍摄内容是粉饰过的,拍摄形式是指定的,甚至造假也在所不惜。所以,偶尔有一两幅照片反映实情,贴近生

  • 2022-03-16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1-09-20

  • 2019-09-28

  • 2019-09-28

  • 2023-04-1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1-08-31

  • 2022-03-11

  • 2021-08-20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9-01

  • 2019-11-06

  • 2022-06-03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2-03-05

  • 2019-11-06

  • 2021-11-16

  • 2021-11-05

  • 2019-10-29

  • 2023-02-14

  • 2019-10-28

  • 2021-08-24

  • 2022-06-23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2024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