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2024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范文大全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相关栏目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热门栏目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推荐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

(共 8849 篇)

  • 1、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一)

    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秦国新法创始人。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表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他又趁机搬出新法

    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能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办法。

    商鞅变法读后感(二)

    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精神。他流落到百家争鸣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损害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楚。商鞅以法治改革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只有当时统治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统治阶级,受益是奴隶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忽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太子赢驷和王兄赢虔。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政策却继续执行。商鞅唯一成功在于精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主持者是被压迫后平反的统治者,统治阶级刚刚重新站起来。响应者是广大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改革获得上下支持拥护。

    改革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这些改革都是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统治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多于潜移默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读后感(三)

    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

  • 2、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商鞅变法的故事之我见读后感3000字:

    《史记》中有这样一件事,说在商鞅变法之初,曾受到了甘龙、杜挚两人的反对,此时商鞅反驳说:“论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认为,能干大事的人会高瞻远瞩,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常常遭到世俗的质疑与排挤,而两位大臣却主张法先王,守旧制,不可贸然变法。

    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大家自然知道,商鞅以他过人的口才赢下了这场舌战,得到孝公的肯定,他的变法也得以推行,尽管商鞅最后因失去秦孝公的庇护而被处以车裂极刑,但他制定的法却没有因为他本人的死而被废止,而是一直沿用至秦国灭亡的那一天,他的法,可以说对秦国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非常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变法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法家代表人物,太史公评价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其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他的生平经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他生平干的最大一件事不就是他的变法吗?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正是从他那不够人道的变法中得出结论的,而变法正是商鞅在前述辩论中所坚持的东西。

    这样说,并非是毫无根据,因为太史公说过:“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读了商鞅的两篇大作之后,简直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模一样,终于明白他在秦国人见人恨的原因了!《开塞》与《农战》(即太史公所说的耕战),都是《商君书》的篇目,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对其变法中关键内容与核心理念的集中表达,太史公却说读过之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遭人憎恨的原因,自然他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态度也就溢于言表了。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法,竟让人们如此厌恶?如果说这个法究竟还是不得人心,那么对之前的辩论中,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观点又应该作何评价呢?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的确,似乎那些高瞻远瞩,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遭到世俗的质疑排挤,而他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目光,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获得了成功,据说曾经有苹果公司的顾问,问乔布斯,说在做新产品之前,要不要征求一下顾客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乔布斯摇了摇头说,只有当你把精巧的新理念产品放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顾客根本不懂产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才

  • 3、 张宏杰的《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2000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精神的成长是多么微妙,多么难得,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处在人生中个人品味、价值、性格、修养、智慧、魅力、胸怀、勇气、抱负等各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书籍无疑会带来重要的帮助。

    余近日有幸拜读张宏杰所著《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一书,感悟颇多,让人不忍释卷,为与读者诸君交流心得,故将余之拙见陈述如下,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复杂更受争议的人了,然而,争议本身就是意味着价值。从政治操守来看,他当然有足够的资格被列入清官廉吏之列。他是不通世故的政治家,著名的改革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标新立异的文字学者、素养深厚的佛学居士,我相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王安石写一部传记。

    当时的北宋,有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介甫(王安石)顺应时势,采取一系列变法措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为官之道,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内心有着文人的脆弱和哲人的敏感,加上内心的苦楚与疲惫,使他去意已定,决定第二次罢相。

    在变法中,王安石的很多思想都是超前的,甚至有过类似今天农业银行的构想,然而在那个观念陈旧迂腐的社会中,他的多项措施当然得到反对派的大肆抨击,是王安石力挽狂澜,让北宋的政府经济收入有所结余。但毕竟一拳难敌四手,只能落得变法夭折,自己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

    王安石亦是一位口才极佳的辩者,这也是能够在种种非议下能够说服神宗实行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神宗在变法顺利时用心过急,逆境时摇摆不定。同时,介甫不信天命,正如其理论天变不足畏,又一次,变法的途中遇到天灾,大旱导致过度聚集了众多流民,神宗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就避殿减膳,以表其城,希望感动上苍。而王安石却不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说道: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夫天,有天道和天神之分,天道乃天地

  • 4、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创新之道——商鞅变法之我见读后感心得体会: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这是一场激进猛烈的辩论,在当时的秦国,可谓是世界级的辩论,是一场一触即发的思想大战。为了一件可能改变整个秦国历史的变法大事,商鞅舌战群儒,与朝中重臣展开了斗争。

    正在对峙着的双方分别是力图变法的商鞅和强烈反对革新的甘龙和杜挚。这一仗意味着秦国政治的主导权将花落谁家,所以双方自然摩拳擦掌,剑拔驽张。

    先说说甘龙和杜挚吧,他们的观点非常明确,直接为这场战役拉开了序幕:反对变法,反对维新,只有遵循古人成功的先例,遵守周礼,才能使秦国兴旺。甘龙和杜挚是什么人?他们是秦孝公的恩师,是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他们自秦孝公出生以来,就一直给予着他薰陶,用周礼和儒家思想哺育着他。甘杜二人自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毕竟含辛茹苦教育了这么多年,秦孝公多多少少也会听我们一些的吧。于是他们毫无畏惧,摆出了典型的儒家思想进行论证。而类似“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样的话也不是不无道理。周朝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先例。毕竟有这样一个当时举世无双的强国作为典范,还是能够让人怀想的,也还比较让人信服。

    这样看来,甘杜二人的观点似乎要更胜一筹了?

    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理由,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就论证来讲,二人所陈述的都是一些理念,论据极为匮乏。他们说的“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去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看似有理,但古往今来,有多少君王用此道治国理政干出一番大事业?回首当年,儒家学派的第一人——孔子,不也曾用这一套来游说众国了吗?最后却郁郁不得志,落得被人称作丧家之犬的下场。那么二人哪里还能找得出更多的论据来?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的观念罢了,像这样的背课文、喊口号式的辩论,看似有理,实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后,他们不能合理地就局势来做出应对。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洞察人和环境的变化。商鞅“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才来跟他们这样的朝中重臣叫板的。当时的秦孝公已经被商鞅的变法强国之术给迷得神魂颠倒——原本商鞅用王道帝道来试图说服秦孝公,却一次次被秦孝公所婉拒,眼看就要事不能谐了,商鞅突然觉悟,意识到了秦孝公的复仇之心:当年秦国被魏国和晋国所侵略,两国却还歪曲历史说是秦国的错误,这一切都被秦孝公看

  • 5、 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200字)

    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二年级:李昊洋

  • 6、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纪录片观后感

    商鞅变法:历史的拐点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纪录片观后感 十一国庆假期,我在家里看了大型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了历史上商鞅变法的具体情况,心中很是感慨,特写下此文纪念。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在战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当时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向秦孝公觐见,说的大多都是以仁义治理天下的道理,但对于当时急于在执政期间做出成绩的秦孝公来说,那些道理虽然对治理国家有用,但它的成效会在几十年后或者更久才会体现出来。所以,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这时远在魏国的商鞅,正处于不受魏国君主重用,不得志时,他急切需要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于是,他怀着一颗向往光明的心,踏上了他的秦国之路。 商鞅到了秦国,他找到了一个名叫景监的宦官去向秦孝公来引荐自己。于是商鞅获得了第一次觐见秦孝公的机会,一般的人,可能会在第一次面见君王时就直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是商鞅并没有,他开始给秦孝公说以前那些迂腐的治国理念,秦孝公是越听越生气,过后,秦孝公大骂景监,说他找来的是个什么人!第二次的机会又来了,商鞅这次依旧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以迂腐之道向秦孝公诉说,这一次,秦孝公已经是听的昏昏欲睡了,商鞅的心里这才有了底,他知道他可以开始在这里开始他的变革之法了,他以法治国的理念将会得到重用,原来他前两次之所以以迂腐之道陈述是为了试探秦孝公是否有耐心,是否有宽广的胸怀,因为一旦变法,这两点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不可少的因素。当商鞅第三次觐见时,他开始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当谈到以法家理念治国时,秦孝公的眼神开始变得锐利了,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在一起交谈,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商鞅变法开始悄悄酝酿了。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候他首先要取得的就是人民的信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变法将无法实施,于是便有了徒木为信这一事,通过这件事,商鞅取得了人民的信任。 商鞅开始变法的第一项就是废井田,开阡陌,以前秦国的田地是像井字一样,周围的八块田由私人耕种,中间一块是公田,政府的,这一块田是由这八家合种,然而,每年收割时,私家田
  • 7、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在秦孝公死前的五个月,一个叫赵良的找到了商鞅,劝商鞅放弃权位,归还秦孝公赏赐给商鞅的商淤之地,以求得晚年平安,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在秦国变法得罪了很多人,赵良和他谈话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就死了,秦孝公一死,老贵族集团,立马开始反扑,商君逃到边关,想住店,店家跟他要“验”,“验”就是秦朝时候的身份证,“验”上面记载着人的姓名,脸型,肤色,身高等信息,在出土的里耶秦简里,就有许多类似身份证的竹简。商鞅立的法,到最后,连自身也逃不出法的制裁,不知道,商鞅是该庆幸变法得到成功,还是该哀叹自己的人生,商鞅选择了后者。不久后,逃亡的商鞅还是被抓住了,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商鞅家人也未能幸免。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不是说一点弊端没有。商鞅之法,极其完备,可操作性强,但是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压抑”。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挤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虽然,变法可以给许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自由空间太少,生活太压抑,人民不是任人驱使的牛马,他们也有思想。说到根上,商鞅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统治者一边,从高处俯视人民,人在他眼里不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而是一种称霸天下的资源。商鞅,一方面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主张全民皆兵,生产备战的国策,他的政策对人民的依赖性很强,但在,另一方面,商鞅又不相信人民,对人民的力量十分提防,在基层管理方面,采用什伍保甲制度,用制度控制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用愚民政策,打压儒学,提倡实用主义,用“利”和“名”来驱使人民,防止人民思想觉醒。总之,商鞅的政策,本质上属于一种战时政策,战时全民皆兵政策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力,但人民极其疲劳压抑,在精神文化方面又没有释放这种压力的出口,时间一长必定激起民怨,这种战时体制的国家形态,是不正常的,一个国家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宽猛相济,注重养民,注重全面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

    商鞅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给他的评价是刻薄、少恩,虽然司马迁是站在儒家正统的角度评判法家人物,但也并非全是偏见。刻薄,商鞅执法,刑罚手段多为肉刑,过于残暴,太子老师,公

  • 8、 小学二年级: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 9、 天才与疯子---读《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有感
    天才与疯子---读《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变法有感 郦安原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 10、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500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莱州市玉皇中学初一:林泽瑞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11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
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大全,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2024,更多戊戌变法读后感5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