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 地图 >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2024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相关栏目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热门栏目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推荐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共 1962 篇)

  • 1、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该书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仔细读了第一章节却并没有对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是对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炼。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思想,而应该是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边

    这是夏山学校的老师、家长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受教者的一边,这对于我们以常规思维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解。仔细推敲这句话既有理念上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为上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边?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1、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2、倔强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边,他会想,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张康桥老师关于读书规则建立的设想分为三步。第一步,什么规则也不要定,等有了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交、讨论并确立规则;第二步,有了规则后,再请高年级的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落实规则,同时,也可以有代表表决增删规则条目;第三步,如果还出现问题,可向全校学生发倡议书等。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校长和六岁的孩子一样,都只持有一票。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规则的本意——自治。这样的规则,孩子能不遵守吗?如果真有孩子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按规则的处罚方式处罚,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处罚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个问题,倔强的孩子怎么办?在夏山学校,很少看到倔强的孩子。因为孩子自由的时候,他是不会倔强的。为了让孩子自由,夏山摒弃了所有的控制。可是在教育的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义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无忌惮地无视自由,这样的生命注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倔强。据说,有一个全国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摄像头,所有学生只要违反一点规则必定要受到惩处。这样的学校是否有文明监狱之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怎么会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够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会有创造性?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我们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学习差。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差就是分数低。这是我们教育关注书本所致,也是我们以分数评定学生所致。在夏山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学方法等,而是儿童本身。这就涉及到学生评价问题。夏山对孩子的评

  • 2、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

    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

    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走在教育的路上》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倡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

  • 3、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一)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缘聆听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11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吾爱吾师 很是为朱教授的新教育所感动,买了朱教授的一些书,可直到这个寒假才真正的捧起来认真拜读了一下,收获颇丰。真正最能打动我的是其中一篇诗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现实 现实工作中,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
  • 4、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

    陈水仙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 5、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

    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有许多老师在与学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成长、成熟、成功,有许多学校在实践六大行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辉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也正和我们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尤其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这三个方面,正是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素,所以,朱教授倡树的新教育实验,对我们学前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目前,我县的学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距离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成就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名园方面更欠缺一层,关键缺什么?不是缺机制,是缺教师自觉的记录、缺教师心灵的自醒,是缺少对教育浓郁、深切的爱。

  • 6、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路上》

    初知朱永新市长,还是去年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博客偶然看了他的一篇文章,第一的感觉是二个问号:市长也有时间开博客?市长开博客代表官方还是民间声音?带着这个疑问看完了朱市长的文章,被朱市长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和对教育现状的忧患的大爱精神所深深折服,从此也知道了朱市长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和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由于工作和专业关系,只是把教育在线网站收近了收藏夹,并没有多大去关注。

    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有许多老师在与学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成长、成熟、成功,有许多学校在实践六大行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辉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也正和我们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

  • 7、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_教师读书笔记800字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 8、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

  • 9、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体会:在教育路上且行且远

    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学,直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印证了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的结论。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大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各方面比较突出,深得我们的信任。相反对于后进生,我们往

  • 10、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1000字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著作。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是作者个人心向的真实流露,是作者的人生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目标。本书主要写了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读后给我深深的触动,受作者的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而感动。

    正如作者在《守望教育》中写道的一样: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城,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是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用宽容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8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09-23

  • 2023-04-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6-12

  • 2019-09-23

  • 2023-05-04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3-04-1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11

  • 2023-02-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3-04-24

  • 2019-11-06

  • 2022-03-17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1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2024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