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 地图 >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互联网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二、“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

“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作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师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

“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 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聊 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 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 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 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 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 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小学教师《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一)

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那么,就让我们都来关注每一位学生吧!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二)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 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聊 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 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 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 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 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路上》


初知朱永新市长,还是去年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博客偶然看了他的一篇文章,第一的感觉是二个问号:市长也有时间开博客?市长开博客代表官方还是民间声音?带着这个疑问看完了朱市长的文章,被朱市长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和对教育现状的忧患的大爱精神所深深折服,从此也知道了朱市长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和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由于工作和专业关系,只是把教育在线网站收近了收藏夹,并没有多大去关注。

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有许多老师在与学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成长、成熟、成功,有许多学校在实践六大行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辉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也正和我们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尤其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这三个方面,正是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素,所以,朱教授倡树的新教育实验,对我们学前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目前,我县的学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距离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成就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名园方面更欠缺一层,关键缺什么?不是缺机制,是缺教师自觉的记录、缺教师心灵的自醒,是缺少对教育浓郁、深切的爱。朱市长说:一个真正爱教育的人,他的眼里应该是有泪水的、教育,我思念着你,你牵动着我,我们一起走过,试想当老师把写反思当作园长派给的任务来完成的时候,能是心底真实情感的流露吗?能是对工作自觉的反省吗?能是对教育真正的热爱和牵挂吗?不是从心底真实流淌出来的文字又怎能打动别人?朱市长为了激励参与新实验老师的写作,曾开设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承诺就是为那些坚持写十年日记的教师和学生投保,赔率是1赔10 。当然,朱教授的投保公司不但没有倒闭,而且是频频获利,赚的是盆满钵满,因为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成功、不成名才是稀罕。朱市长说的好写日记可以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是能够改变人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大课程;日记是笔耕的田园、也是人生的史册,而时间永远翻卷的书页,等待着你的浓墨书写,等待着你的重彩描绘。可以想象,作为分管教育的一市之长、作为带着研究生的博导,不可谓不忙,但朱市长却能把每天经历的所想、每一篇书籍的所慨记录下来,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感动和效仿。或许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沉浸在肥皂剧的时候,或许我们在与朋友闲聊的时候,朱市长为了生命中理想的教育,正在构思一个提案,或者在与经典著作对话,而时间却从我们身边不经意的悄悄滑走了。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羞愧。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是鲁迅先生一生勤勉于事,惜时如金的生动写照。所以,世界上没有速成的天才,也没有不付出汗水就获得的成功,只有象鲁迅先生说的、朱永新市长做的那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要以年龄为借口,也不要以工作忙为挡箭牌,惰性才是最大的敌人。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各位老师,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最后,和大家分享朱永新市长的一首诗《走在教育的路上》,和大家共勉。

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