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 > 地图 > 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

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

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

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走在教育的路上》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倡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育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更是理性的、深刻的,需要我们不断领悟、发现在新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下的新的教育之道,从而把个人的教育行为建立在个人的理性的探询而不是盲从之上,使个人的教育行为成为个人理性之教育精神的实践。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一)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缘聆听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11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吾爱吾师

很是为朱教授的新教育所感动,买了朱教授的一些书,可直到这个寒假才真正的捧起来认真拜读了一下,收获颇丰。真正最能打动我的是其中一篇诗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现实

现实工作中,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导致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际是一种身心疲倦;而对同事不愿理睬,有时候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教师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自我身心的伤害,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厌倦目前的工作,从而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采取悲观的态度。情绪上:情绪比较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关于新教育实验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朱教授也很喜欢余秋雨,提到了余秋雨大师的《行者无疆》的游记,我在以前也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是文化人有机生活的写照,有对中国古文化的深刻探寻,有对世界文明发源地,对世界古老文化的寻根膜拜,很喜欢朱教授的读书写作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享受教育的幸福

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离不开教育

教育创造新生活

你如何理解生活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

你如何理解教育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教育

你的眼里没有色彩

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

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有人面带微笑拥抱每一轮新的太阳

有人心怀烦恼拒绝每一个美的希望

拒绝会换得拒绝,拥抱会赢来拥抱

你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自己酿造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

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

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那么,亲爱的老师

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

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

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

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

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

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

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

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

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颜色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件衣服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环境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下角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理念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态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口味可以换一种心情;

……

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随时换一种心情。

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的时候,我们就成熟了,人就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因为任何改变,都是进步!

任何改变 都是进步

改变别人从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态度从改变笑脸开始

改变结果从改变过程开始

改变明天从今天改变开始

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

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正如你希望看到别人的微笑,可以先将微笑带给他人;当你希望看到城市的整洁,不如自己先来做环保;当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何不先送出温暖,照顾他人?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内心的尘埃打扫干净时,会发现,自己改变了,世界也随之变得美好。其实,改变别人不是目的,而是自然的结果。能拼好人生这张图,身边的世界也随之调正。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事,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风或其他什么吹倒和打翻。我们必须明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处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没法改变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人也是会慢慢改变的。这个时间也许很长,却是最管用的,并且不会伤害任何人。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天,每一份快乐,都得靠自己去感受,去捕捉。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

相信自己吧!美好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心灵之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不敢和老师们妄谈我的幸福观和我的幸福,只是希望在创建幸福教育的进程中,在建设“五岳岳峰”的工作中,在我们结伴同行的日子里,我们都是幸福的!

以此文来开始我们一学期的工作……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了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 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 榜样。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 )训条、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4) 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朱永新在道德教育上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他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虽然纵观他的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刻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行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论的兴趣,老师们,一起来阅读吧!美德人生,我们一起来拥有!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三)

假期里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

陈水仙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_教师读书笔记800字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10篇


读书可以诱发人的思绪,使思想超越时空,大家也许正在读作品,会为作者的精妙的文笔所赞叹。读后感可以有选择性的记录书中我们认为精彩部分,并摘抄下来进行赏析。经过整理,我们为你呈上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1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市场驱动

俞敏洪为什么可以把新东方做起来,其实刚开始还是有市场,大家都需要出国,需要考托业GRE等,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了。我的感悟商业模式的存在是因为他可有用户市场才可以起来。同时,也打破我原来对新东方的认知,我以前以为新东方只是一个考出国的培训机构,原来人家已经做好多产品,有少儿英语的,有在线教育的。这些也为什么做起来了,也是因为市场。用户是有复制性的',比如你小孩报一个数学班,是不是也要上个英语班,如果同一个地方有,时间也划分开,你是不是会倾向于同一个地方报名,除了这个以外,因为你小时候在某个培训机构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好,你后面是不是也要会报相同机构,这也是新东方为什么现在从小开始抓起,而且想要不同的学科。这个市场是一直在变化的。

2、利益驱动

像我们公司经常跟人画大饼的时候,都讲理想,我希望你做出漂亮的政绩,没与钱挂钩,真是动力不足。整个新东方的发展过程,都是利益驱动。比如,俞敏洪叫王强、俆小平他们回来,是分户责任制。每个人负责一块,你只需要上交15%给公用的平台,其他是自己的。比如俆小平只负责出国咨询那块。这样就让他们很有动力去把这个蛋糕做大。

到了是否要上市阶段,大家有好多在争议,同时也对俞敏洪做管理有了怀疑,大家吵来吵去都只为一个字钱,钱分得不够如我心理所想的,大家吵了好多次,吵到本来想投资他们的人都不敢投资他们了。而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大概意思是讲上市要1亿,大家都讲没有钱,(他们之前在新东方已好很多钱),但上市就讲没有钱了,只有俞敏洪是自己挑腰包的。

到了后面,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已经上市了,老员工已经靠股份实现财富自由了,他们是没有干劲十足,反而新生代很有动力去做,为什么呢?也是一个钱的问题,比如老员工拿到是3元的原始股的价钱,新生代管理者拿到15元的原始股的价格,新东方的发行价是17元左右,如果他们不向前冲,拿到的钱不多阿。

3、平台好重要

俞敏洪原来只是个农村出来,北大对他改变特别大,同时他创业大部分人都是北大人。因为这个平台奠定他后面的所有基础,包括思维的改变的。

新东方也很有创业基因,我们熟知的李笑来、古典都是新东方出来的,包括后面出来很多名人,他们出书,都是在那里文化浸泡。书里讲过在新东方当保安的两个人在这个文化下后面也离职创业了,回老家卖水果。可见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对自己改变多大。

这个平台除了思想以外,还包括认识的人。新东方在上市以后,招到一间浑水公司的攻击,股价大落,如果继续下去,新东方可能就会倒了。这个时候,他就跟马云、柳传青吃个饭,他们只问了一句话,你公司到底有没有,俞敏洪讲没有,然后大家吃饭了什么没有讲,然后他们用3亿美元买入新东方的股票。所以现在好多人读MBA不是讲里面教的东西有多有用,而是里面的人脉给你多大作用。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2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第一难得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关于新东方成长的书,相比于市面上其他的著名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曾经的内部员工或是有笔力的圈内人士,关于新东方的著作都是较少的。这或许和书中提到的那部东方马车没有再版有关。

不过还有个区别就是虽说新东方本身的书不多,但是关于创始人俞敏洪本人的书是较多的,这与俞老师本人爱写书有关。当然,他的爱写书似乎与他喜欢输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有关。这缘出有些是责任感有些是习惯,也可以统称为本书作者最强调的一个东西——情怀。

在我看来,也正是上述的两种多少构成了这本书前后。前半部可以看见作者尝试用很学术化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创业道路,这和俞老师以前的写作和演讲风格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也在尝试调整和升级。而后半部就会发现又回归了作者本人的文风,类似一个老师在用心的教诲自己的学生。文风直白平铺,带着一些想有个好的未来你该如何如何做的鸡汤味。

其次难得的是因为我很早就开始听和看作者的书与各种讲座了,后来接触了新东方种种的创业故事后我就十分期待老俞本人能写本关于新东方的书。我知道这本书肯定会很卖座,因为新东方内部员工是必须强制购买的。

哈哈,一句玩笑话,以前似乎是这样的,现在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了。话说到我本人,我上大学时听的第一场演讲就是俞敏洪的。我记得那是在圆明园门口,天上下着小雨,那里紧挨着北大的北门和清华的西门。

从那之后只要是能看到的关于作者的书和演讲我都会看,看到后来很多段子我也拿来当笑话讲。那个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心态极好,坚持不懈的读书(尤其是大学读了八百本书,这激励了我大学的阅读时光),还有就是他和那帮大学同学们的情谊。嬉笑怒骂间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那个时候我看见的俞老师像个书生,往后些我才知道作者身上很有南方人的聪明劲儿,无论是做企业的精打细算还是处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当然,和蔼的脾气后面老俞还有一副独断专行的暴君面孔。不过好在这些都是他,在这本书里你也能看见。

这是我所看见的俞敏洪第一本成体系的书,一本自始至终可以贯通的书。也正因此无论是了解新东方还是作者本人,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我想,无论是作者所期盼的还是一本关于创业的好书该做的,都应是理性的看待鸡汤,尽力地去感受那种内心涌动的激情。它或许是情怀、是友谊、是不甘心。

如果能把这种生命力加之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上,我想就不枉入得宝山了。

是为记。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3

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3000字:

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能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向前就行。——俞敏洪

人生的某一刻,有没有觉得要崩溃了?乍一看俞敏洪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是否也突然觉得姗姗来迟,很想了解书中到底诉说了怎样的故事。正值福州同城读书会与福州数点梅花读书会推出线上联合读书活动的契机,笔者选了这本书。

线上读书活动从6月3日开始,将持续到6月28日,活动主要由参与者报名时提交计划阅读书籍,并于月底前提交读后感。本次活动,是同城读书会首次试水线上读书,旨在号召书友回归读书本质,利用碎片时间精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沉淀、提升,通过撰写读后感,自我获得收获的同时,亦可分享给其他书友。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追求精神,但在他人的分享中,却可实现知识共享,这也是笔者组织、参与读书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初心。作为同城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亲身经历,写点什么,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回归阅读,关注读书带给自我的改变,如能得到其他书友的共鸣,甚感慰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初见书名,便激发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4月出版的新书,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披露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为上市集团的风雨征程,以及他本人和他的团队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他本人甚至面临生死的挑战。

创业维艰,1/4个世纪风风雨雨,也曾走上巅峰,也曾跌落谷底。在邀请合伙人加入加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利益、纷争,也考验着人性,正如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人扮演的《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三人的故事即是根据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来,而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忠厚、善良,正是这样的品性让新东方几度脱困;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好学、乐观、拼劲,正是不断上下求索让新东方持续向前。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4

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能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向前就行。——俞敏洪

人生的某一刻,有没有觉得要崩溃了?乍一看俞敏洪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是否也突然觉得姗姗来迟,很想了解书中到底诉说了怎样的故事。正值福州同城读书会与福州数点梅花读书会推出线上联合读书活动的契机,笔者选了这本书。

线上读书活动从6月3日开始,将持续到6月28日,活动主要由参与者报名时提交计划阅读书籍,并于月底前提交读后感。本次活动,是同城读书会首次试水线上读书,旨在号召书友回归读书本质,利用碎片时间精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沉淀、提升,通过撰写读后感,自我获得收获的同时,亦可分享给其他书友。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追求精神,但在他人的分享中,却可实现知识共享,这也是笔者组织、参与读书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初心。作为同城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亲身经历,写点什么,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回归阅读,关注读书带给自我的改变,如能得到其他书友的共鸣,甚感慰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初见书名,便激发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4月出版的新书,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披露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为上市集团的风雨征程,以及他本人和他的团队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他本人甚至面临生死的挑战。

创业维艰,1/4个世纪风风雨雨,也曾走上巅峰,也曾跌落谷底。在邀请合伙人加入加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利益、纷争,也考验着人性,正如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人扮演的《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三人的故事即是根据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来,而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忠厚、善良,正是这样的品性让新东方几度脱困;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好学、乐观、拼劲,正是不断上下求索让新东方持续向前。

向善,多次脱困

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俞敏洪被抢劫的经历,他差一点因此而丢掉性命。新东方还是培训班的时候,曾租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周末则是报名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收到50-1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周末银行的对公业务是不开放的,再加上存放在银行保险柜也存在风险,于是俞敏洪选择了拎回家。在一次拎回家的途中,他被劫匪盯上了,这个劫匪原本就坐过牢,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租度假村给新东方暑期学生当宿舍的房东,开度假村正是他出狱后改邪归正所做的事。在租度假村时,他曾要求新东方预付3万元定金,但新东方退租后,这却把这3万元花了,并未归还,俞敏洪当时觉得今后也许还要合作,也便没有追究3万元。

正是这3万元的善意,让俞敏洪成为这个劫匪抢劫的7个人中,唯一的生还者。当时俞敏洪拎回家的报名费大概有200万元,这个劫匪与另一个同伙抢了钱后,还给俞敏洪打了一针大型动物麻醉针,俞敏洪便晕过去了,此时另一个同伙曾说:“老大,我们把他干了吧!”,这个劫匪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留他一条命吧!”……不可置否,“一个不错的人”让俞敏洪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一个不错的人”,也让新东方在与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打官司的过程中,俞敏洪的合伙人王强(佟大为角色原型)、徐小平(邓超角色原型)搁置了因为股权纷争而产生的矛盾,三人团结起来,与ETS斡旋,将危机转化成了机遇。如电影中所看到的,与ETC打官司表面上对新东方不利,但却能变相利用ETC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新东方,也为新东方筹备上市迎来了契机。

不得不说,俞敏洪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优秀能吸引优秀。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邓超(原型徐小平,剧名孟晓骏)坚持上市(上市后他的股票收益可以变现),但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觉得时机未到、也担忧作为教育领域第一个上市吃螃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两人争吵不断,而佟大为(原型王强,剧名王阳)则在充当和事老的过程中愈发疲累,三人的友情陷入僵局。电影中,当新东方面临危机,成东青准备拨出孟晓骏电话时,而他正好站在门口,我需要你时,你正好也在,这是多好的一幕……

向上,成为强者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5

看完此书然后特地搜了徐小平写的识人之道,然后再回来补一记mark。

老俞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人,佩服的点不在于他是北大的,也不是他创立了牛掰的新东方公司,而是他跟他的那伙同学兼生意伙伴在沟通时候表现出来的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老俞其实有着卓越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不是像他自谦说那样的内向。内向跟会不会交流说话可是两码事,这不,会说话的人一开补习班就把人家北大外语培训班生意给截胡了,还发现壮大成为教育第一股。所以他的内向,我总觉得换成谨言慎行更贴切。一般不咋开口,开口必然都是金句。

老俞也是一个有高度的人,目标更着眼常远,所以碰到徐小平这种奔放磨嘴皮子好斗嘴的汉子,老俞的谨言就像一团棉花让徐小平之类拳头发挥不出效果。能经历了一起创业还保持朋友同学之谊的着实难得,徐小平等眼中最有人缘的俞敏洪其实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罢了。当年的疯狂英语昙花一现,新东方却至今尤在。

在资本纷纷扎进教育,通过各种幌子盯着家长钱袋子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当下,希望新东方仍能坚持对教育的执着研究,基业长青。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6

关于经验的书籍,比如创业经验、人生经验等,我总是很乐意看,写得越真实就越有价值,这本书就是一本真实的关于俞敏洪创业经历的书籍。我不仅学习了如何创办一家公司,也理解了目前新东方的发展和问题的原因。

他最开始是通过免费上课的方式来做广告,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付了学费,中途会有旁听生,他不会赶走他们,而是让他们蹭课,这些学生蹭课久了不好意思就也付了学费。这是第一批学生,由于教学好,这些学员成了他的品牌宣传员。口口相传,新东方就办起来了。实际上,学而思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家的,最初,学而思创始人教奥数,家长看孩子学的好,就给他推荐了学生,口口相传,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才有了如今的上市公司。

在办公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一件事你做不了,那么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让他们在获利的同时互相制衡,如果只是让一个人做,这就相当于开饭馆的老板不会做饭,找了一个大厨,这是很危险的,除非你给足利益,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你不能确保你给的利益是否可以永远满足他。

创业路上,利益分配是随着阶段而变化的,最初俞敏洪是给老师固定工资+奖金;后来徐小平、王强来了以后,采取合伙人机制;2000年后有了长久合作伙伴,变成股份制;上市后是利益分配机制。

和同学朋友创业,一定要注意:1.利益结构一定要清晰分明,明确每个人占多少股份;2.利益分配结构一定要是动态的,因为未来发展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是不确定的;3.要有清晰的上下级结构,得有最终决策权机制。

一个坦诚、让人不需要防范的人,他获得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成本是最低的。一个人只要拥有诚信、坦诚和信任,那么别人就会对你非常放心。当然,要讲究技巧,如果做事不给别人留情面,那么就算你诚信、坦诚、l可信,别人以后做事情也不会给你留情面。

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核心原则是友情相交,而不是利益相交。也就是说,你可以跟政府官员建立起很好的个人感情,比如一起吃个饭,作文聊聊天,只要不过分奢侈。很多官员本身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有很好的品格的人,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对你的人品人格予以认可,这种事情叫作友情相交,最后对方把你视为朋友。但这绝对不是利益相交,比如遇到事情拎一大捆钱跑到官员家里说,你帮我把这个事干了。即使官员帮你干了,这种事最后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后遗症。如果遇到就是要钱的官员,不给就不办的官员,那么宁可放弃利益,也不要走这条路,因为风险很大,因为越是这样的人,越有可能被抓起来,遇到这样的人你就避开。跟好的官员打交道,这样既有了友情,又有了交情,互相之间还能学到东西,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业务放在一个非常安全的范围之内。

好书带给人成长,拓宽你认识世界的边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确实是本真诚的好书。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7

读完这本书我对俞老师的印象就是—一个有抱负的本份人:拼命学习、勇于决策、坚毅前行、大智若愚。另外,我在猜想新东方之后的一些战略,我觉得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1.幼儿教育(在K12之后进一步向幼儿阶段开发)2.以新东方的教学品质为依托加深远程教育(平衡教育资源,彻底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仅仅是城乡之间的,包括城市内不同校际之间的)3.投资人,当然主要在教育领域。另外,俞老师一直在遗憾科技或者理性逻辑思维,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文科生,更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1.源于俞老师亲力亲为的个性,again,这是他创业初期的优势,也终将成为他在企业发展后更多时间在决策层面的弱势,很多被忽视的发展机会其实都是他不是不做造成的,那么,未来的战略实现、深度市场拓展等,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俞老师觉得这些在他的舒适圈之外了,因此感叹。2.新东方的下一步,很多想法都需要以科技为翅膀、为载体,甚至是科技教育本身,比如计算机比如AI,这些都是教育领域里边需求巨大的教育项目,因此,在现阶段他遗憾自己是文科生,罢了。好了,读完啦,我也要想想,我的女儿未来在哪些教育领域里边能发挥她的特产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呢?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8

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俞敏洪被抢劫的经历,他差一点因此而丢掉性命。新东方还是培训班的时候,曾租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周末则是报名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收到50-1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周末银行的对公业务是不开放的,再加上存放在银行保险柜也存在风险,于是俞敏洪选择了拎回家。在一次拎回家的途中,他被劫匪盯上了,这个劫匪原本就坐过牢,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租度假村给新东方暑期学生当宿舍的房东,开度假村正是他出狱后改邪归正所做的事。在租度假村时,他曾要求新东方预付3万元定金,但新东方退租后,这却把这3万元花了,并未归还,俞敏洪当时觉得今后也许还要合作,也便没有追究3万元。

正是这3万元的善意,让俞敏洪成为这个劫匪抢劫的7个人中,唯一的生还者。当时俞敏洪拎回家的报名费大概有200万元,这个劫匪与另一个同伙抢了钱后,还给俞敏洪打了一针大型动物麻醉针,俞敏洪便晕过去了,此时另一个同伙曾说:“老大,我们把他干了吧!”,这个劫匪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留他一条命吧!”……不可置否,“一个不错的人”让俞敏洪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一个不错的人”,也让新东方在与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打官司的过程中,俞敏洪的合伙人王强(佟大为角色原型)、徐小平(邓超角色原型)搁置了因为股权纷争而产生的矛盾,三人团结起来,与ETS斡旋,将危机转化成了机遇。如电影中所看到的,与ETC打官司表面上对新东方不利,但却能变相利用ETC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新东方,也为新东方筹备上市迎来了契机。

不得不说,俞敏洪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优秀能吸引优秀。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邓超(原型徐小平,剧名孟晓骏)坚持上市(上市后他的股票收益可以变现),但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觉得时机未到、也担忧作为教育领域第一个上市吃螃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两人争吵不断,而佟大为(原型王强,剧名王阳)则在充当和事老的过程中愈发疲累,三人的友情陷入僵局。电影中,当新东方面临危机,成东青准备拨出孟晓骏电话时,而他正好站在门口,我需要你时,你正好也在,这是多好的一幕……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9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篇10

本书大体讲求俞敏洪老师如何创办新东方以及新东方的发展历程!

1、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都是曲折向前的,都需要有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心,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有一种终身学习成长的意识,有一种诚信、坦诚、值得信任的品质;欲做事,先做人,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原则;

2、一个人必须的要不断自我驱动、成长才能壮大,其一,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更能干、更有作为的过程。其二,要敢于改变。其三,执着的追求与时俱进的信念。其四,诚信,让你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样可以让公司更强大;

3、要有大格局,要排除琐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博大、坦诚、诚恳的胸怀;

4、不断让自己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工作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面对危机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岗位,会变得安逸,能力得不到提升,无法进步;

5、用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拥抱挑战,拥抱科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运用好科技,把科技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3000字


刚看了俞敏洪写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看得我挺激动的,也有不少感触。看他记录他从开始创办新东方以来的心路历程,其中公司内部经过的人员组织变革和公司运营层面上的业务模式调整,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仿佛也让自己深入其中经历了一番创业的过程,这样的创业过程跟我自己预期的未来创业过程也是很符合的,毕竟,我也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同,也感觉很收益。包括在大的方向上他说的一直坚持的原则:做事情必须要正,必须做好的,违法乱纪的事情绝对不做。即在面对诱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新东方的一路发展也让我看到一个企业从一个点开始做(比如新东方以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起家),在这个点上做精做强,把公司的品牌做得有一定影响力了之后再慢慢拓展业务边界,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拓展出新的连续性或者非连续性业务,不断完善整个公司的业务体系和壮大公司发展规模,使公司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受众市场。而开启一项新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并且书中提到的一项业务的展开,必须要符合两条商业逻辑。第一条就是,你进入的市场一定是有前景、有发展的市场,得有商业模式。不管现在有没有,但至少你能发掘出来,而且一旦发掘出来人们就离不开它的这样一项业务,你才能去做。第二条就是,有市场前景的商业必须要靠真正的人才才能做起来。书中提到,一家公司就是要随着业务的成熟和扩大,不断地去寻找新的项目和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即寻找业务拓展和发展的机会,不但要在目标人群上进行延伸,在产品上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迭代。新的项目和领域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这些都是很宝贵的业务发展经验和借鉴。

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的位置、利益分配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是最主要因素,内部人员因为各种利益问题不和的话就无法很好的配合在一起共事,把事业做大,那公司的发展就没有根基。组织结构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规模。所以,一个公司良性健康的发展是跟多方面的因素相关的。书中作者以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研究适合的业务方向也是我觉得学习的地方,而找寻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透过其表面的需求找到其深层次的需求,或者帮消费者找到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真正需求,这也正是商业的本质。而企业要做的是清楚定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并通过不断打磨这样的核心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公司来说,真正优质的教学产品,才是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书中也多次看到了俞敏洪在处理问题上的大格局和个人魅力,我想这也是一个领导者、企业家需要有的素质。在公司的利益和个人利益想冲突的时候,能够比较大气的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从大局出发,顾全公司的整体利益。他在书中说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受教,他说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求发展,不求私利。而只有不求私利,才能得到私利。因为如果太过于计较私利,到最后把公司做垮了,吃亏的其实还是自己。很多人之所以做出一些小肚鸡肠的事情,就是因为对大局、自己的大利以及共同利益没有想清楚。

书中还有提到新东西面临的一次被浑水集团控诉财务造假的事件及事后的危机处理办法,我觉得很精彩,也能看出一个危机事件的出现,真的是既是危,但也在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机,关键看你山不善于发现和利用这隐藏在其背后的机会。也就像一开始俞敏洪在被北大记过处分而通报批评最后不得不主动辞职的时候,那段落寞的低谷期,但也正是这样,让他有时间来真正开始他的新东方。所以,也许在人生某个阶段出现的一个在本阶段看来是个很不好的事情,但回过头的时候,也是因为这个事情让以后的人生有了大不同,出现了新的转机。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句英文所说:You will never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something until it becomes a memory.

他在关于个人的发展方面的思想,也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他感悟到,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任何阶段都是有进步空间的,你不努力,就没有未来。他也在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比如缺乏金融投资观念,企业管理知识等。因而就算当时因为顾全大局被公司退出CEO位置的那两年,俞敏洪还是坚持去学习,从《公司法》到大量的企业管理书籍(德鲁克的书,稻盛和夫的书),又读了大量和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相关的书。充分利用那两年时间,自学了半个MBA。等到他再次回到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上时,心里已经大致明白董事长和总裁应该怎么去做,公司组织架构应该怎么搭建,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力分界是什么,以及董事会和下面的总裁办公室权力分界又是什么。我想这样的阶段也是他自己所说的退下来,或者是说以退为进的阶段吧。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时不时地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给自己留有足够的余地,或者站在更高处、更远处、更广阔的境地来看待自己和企业的成长。通过这种后退,我们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思想和发展变化更加广阔。他把人生的发展一条奔腾向前、逆流向上的河流。如果我们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去自我驱动,更愿意去交有意义的朋友,那所有这些东西就像点点滴滴的水汇聚到你的生命之流中,让你到最后能够变得越来越开阔。没有人的生活可以是一劳永逸的,想要待在舒适圈里过一成不变的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呀。与其被生活推着走,还不如一开始就做生活的主人,决定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奋勇向前。这个社会至今为止还是对女性缺少包容和接纳,如果一个女性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想要创业,很多时候都会听到身边的人说,女孩子要那么拼干嘛,差不多就可以了,要以家庭为重等等一系列的说教之词。我并不是一个过分的女权主义者,而我只是想表达的是女性应该跟男性一样有其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权利。如果一个女性她能享受家庭生活带给她的快乐和满足,那她一心为家庭付出而搁浅个人在事业上的价值追求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她更在意的是个人在事业上自我价值的实现,那我们就没有理由去责备她不顾家庭,不尽到她的本分。我也是自己生了孩子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到在婚姻中的女性的角色转变是一件多么艰辛和困难的事情。孩子出生后,不管你准备好还是没有准备好,你都必须百分百投入到你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当中。这时你作为事业女性的角色就突然暗淡了,似乎你不用力去触摸,那个身份就自然而然离你越来越远了。而当你最终决定要放弃你作为事业女性的角色而全心投入到你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你以为你就没有烦恼了,就安逸且舒适了吗?我觉得可能恰恰相反,因为这样的生活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不安和困惑,因为你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社交圈了,外面的世界和发展慢慢的离你越来越远,以老公和孩子为中心的你将会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你老公和孩子的身上,那能靠得住吗?我们最终能依靠的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吗?或者你能碰到一个恰巧百分百爱你体贴你的老公,但你还是要处理其他的一些家庭问题,比如你老公的家人。而这些问题与烦恼就不令人沮丧了吗?我自己是很清楚的想了这些问题的,我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和琐碎困扰我的生活和我想要的自由人生,或许这样跟我所经历的事情有关,让我体会过在无法依靠自己的时候,需要依靠身边的人的那种绝望与痛苦。让我从还比较小的时候就开始一次次反复确认我最终能依靠的人只有我自己而已。所以,我得为自己而活,我也没有其它后路可退了,因而,在我将孩子抚养到一岁以后,又慢慢的让自己适应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身份,以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选择走向创业这条路,对我来说应该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这种认知,认为我到最后肯定是要自己做的。我受不了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我需要灵活自由的时间;我也一直都创办公司,建立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单元有着像着了魔一样的热情,感觉这就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我也想让这样一份事业不断的鞭策着我不断学习进步,自我提升迭代,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我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变化,拥抱变化的人,因为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我也能够享受这种不确定的感觉,而创业的道理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如果创业成功,我就可以早日享受财务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基于这么多的考虑,创业也就成了我唯一的出路。先阶段的我还在经历一个从工作到创业的过度时期,因为我还是比较稳中求进的,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来稳中求进,也不会盲目的一股脑全部压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很享受这样在自我驱动下的提升。

总体来说,《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它激发了我对于工作,创业,生活以及人生的思考,很多时候,阅读带给我们的收获也许就是在内心深层次的东西被触碰并点燃的瞬间所获得的能量,而这一股能量能让我们更加坚定未来的方向,带领我们一路向前。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通用9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1】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2】

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3000字:

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能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向前就行。——俞敏洪

人生的某一刻,有没有觉得要崩溃了?乍一看俞敏洪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是否也突然觉得姗姗来迟,很想了解书中到底诉说了怎样的故事。正值福州同城读书会与福州数点梅花读书会推出线上联合读书活动的契机,笔者选了这本书。

线上读书活动从6月3日开始,将持续到6月28日,活动主要由参与者报名时提交计划阅读书籍,并于月底前提交读后感。本次活动,是同城读书会首次试水线上读书,旨在号召书友回归读书本质,利用碎片时间精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沉淀、提升,通过撰写读后感,自我获得收获的同时,亦可分享给其他书友。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追求精神,但在他人的分享中,却可实现知识共享,这也是笔者组织、参与读书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初心。作为同城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亲身经历,写点什么,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回归阅读,关注读书带给自我的改变,如能得到其他书友的共鸣,甚感慰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初见书名,便激发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4月出版的新书,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披露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为上市集团的风雨征程,以及他本人和他的团队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他本人甚至面临生死的挑战。

创业维艰,1/4个世纪风风雨雨,也曾走上巅峰,也曾跌落谷底。在邀请合伙人加入加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利益、纷争,也考验着人性,正如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人扮演的《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三人的故事即是根据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来,而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忠厚、善良,正是这样的品性让新东方几度脱困;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好学、乐观、拼劲,正是不断上下求索让新东方持续向前。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3】

读完这本书我对俞老师的印象就是—一个有抱负的本份人:拼命学习、勇于决策、坚毅前行、大智若愚。另外,我在猜想新东方之后的一些战略,我觉得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1.幼儿教育(在K12之后进一步向幼儿阶段开发)2.以新东方的教学品质为依托加深远程教育(平衡教育资源,彻底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仅仅是城乡之间的,包括城市内不同校际之间的)3.投资人,当然主要在教育领域。另外,俞老师一直在遗憾科技或者理性逻辑思维,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文科生,更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1.源于俞老师亲力亲为的个性,again,这是他创业初期的优势,也终将成为他在企业发展后更多时间在决策层面的弱势,很多被忽视的发展机会其实都是他不是不做造成的,那么,未来的战略实现、深度市场拓展等,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俞老师觉得这些在他的舒适圈之外了,因此感叹。2.新东方的下一步,很多想法都需要以科技为翅膀、为载体,甚至是科技教育本身,比如计算机比如AI,这些都是教育领域里边需求巨大的教育项目,因此,在现阶段他遗憾自己是文科生,罢了。好了,读完啦,我也要想想,我的女儿未来在哪些教育领域里边能发挥她的特产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呢?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4】

本书大体讲求俞敏洪老师如何创办新东方以及新东方的发展历程!

1、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都是曲折向前的,都需要有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心,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有一种终身学习成长的意识,有一种诚信、坦诚、值得信任的品质;欲做事,先做人,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原则;

2、一个人必须的要不断自我驱动、成长才能壮大,其一,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更能干、更有作为的过程。其二,要敢于改变。其三,执着的追求与时俱进的信念。其四,诚信,让你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样可以让公司更强大;

3、要有大格局,要排除琐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博大、坦诚、诚恳的胸怀;

4、不断让自己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工作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面对危机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岗位,会变得安逸,能力得不到提升,无法进步;

5、用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拥抱挑战,拥抱科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运用好科技,把科技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5】

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俞敏洪被抢劫的经历,他差一点因此而丢掉性命。新东方还是培训班的时候,曾租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周末则是报名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收到50-1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周末银行的对公业务是不开放的,再加上存放在银行保险柜也存在风险,于是俞敏洪选择了拎回家。在一次拎回家的途中,他被劫匪盯上了,这个劫匪原本就坐过牢,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租度假村给新东方暑期学生当宿舍的房东,开度假村正是他出狱后改邪归正所做的事。在租度假村时,他曾要求新东方预付3万元定金,但新东方退租后,这却把这3万元花了,并未归还,俞敏洪当时觉得今后也许还要合作,也便没有追究3万元。

正是这3万元的善意,让俞敏洪成为这个劫匪抢劫的7个人中,唯一的生还者。当时俞敏洪拎回家的报名费大概有200万元,这个劫匪与另一个同伙抢了钱后,还给俞敏洪打了一针大型动物麻醉针,俞敏洪便晕过去了,此时另一个同伙曾说:“老大,我们把他干了吧!”,这个劫匪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留他一条命吧!”……不可置否,“一个不错的人”让俞敏洪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一个不错的人”,也让新东方在与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打官司的过程中,俞敏洪的合伙人王强(佟大为角色原型)、徐小平(邓超角色原型)搁置了因为股权纷争而产生的矛盾,三人团结起来,与ETS斡旋,将危机转化成了机遇。如电影中所看到的,与ETC打官司表面上对新东方不利,但却能变相利用ETC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新东方,也为新东方筹备上市迎来了契机。

不得不说,俞敏洪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优秀能吸引优秀。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邓超(原型徐小平,剧名孟晓骏)坚持上市(上市后他的股票收益可以变现),但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觉得时机未到、也担忧作为教育领域第一个上市吃螃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两人争吵不断,而佟大为(原型王强,剧名王阳)则在充当和事老的过程中愈发疲累,三人的友情陷入僵局。电影中,当新东方面临危机,成东青准备拨出孟晓骏电话时,而他正好站在门口,我需要你时,你正好也在,这是多好的一幕……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6】

关于经验的书籍,比如创业经验、人生经验等,我总是很乐意看,写得越真实就越有价值,这本书就是一本真实的关于俞敏洪创业经历的书籍。我不仅学习了如何创办一家公司,也理解了目前新东方的发展和问题的原因。

他最开始是通过免费上课的方式来做广告,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付了学费,中途会有旁听生,他不会赶走他们,而是让他们蹭课,这些学生蹭课久了不好意思就也付了学费。这是第一批学生,由于教学好,这些学员成了他的品牌宣传员。口口相传,新东方就办起来了。实际上,学而思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家的,最初,学而思创始人教奥数,家长看孩子学的好,就给他推荐了学生,口口相传,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才有了如今的上市公司。

在办公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一件事你做不了,那么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让他们在获利的同时互相制衡,如果只是让一个人做,这就相当于开饭馆的老板不会做饭,找了一个大厨,这是很危险的,除非你给足利益,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你不能确保你给的利益是否可以永远满足他。

创业路上,利益分配是随着阶段而变化的,最初俞敏洪是给老师固定工资+奖金;后来徐小平、王强来了以后,采取合伙人机制;2000年后有了长久合作伙伴,变成股份制;上市后是利益分配机制。

和同学朋友创业,一定要注意:1.利益结构一定要清晰分明,明确每个人占多少股份;2.利益分配结构一定要是动态的,因为未来发展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是不确定的;3.要有清晰的上下级结构,得有最终决策权机制。

一个坦诚、让人不需要防范的人,他获得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成本是最低的。一个人只要拥有诚信、坦诚和信任,那么别人就会对你非常放心。当然,要讲究技巧,如果做事不给别人留情面,那么就算你诚信、坦诚、l可信,别人以后做事情也不会给你留情面。

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核心原则是友情相交,而不是利益相交。也就是说,你可以跟政府官员建立起很好的个人感情,比如一起吃个饭,作文聊聊天,只要不过分奢侈。很多官员本身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有很好的品格的人,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对你的人品人格予以认可,这种事情叫作友情相交,最后对方把你视为朋友。但这绝对不是利益相交,比如遇到事情拎一大捆钱跑到官员家里说,你帮我把这个事干了。即使官员帮你干了,这种事最后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后遗症。如果遇到就是要钱的官员,不给就不办的官员,那么宁可放弃利益,也不要走这条路,因为风险很大,因为越是这样的人,越有可能被抓起来,遇到这样的人你就避开。跟好的官员打交道,这样既有了友情,又有了交情,互相之间还能学到东西,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业务放在一个非常安全的范围之内。

好书带给人成长,拓宽你认识世界的边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确实是本真诚的好书。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7】

看完此书然后特地搜了徐小平写的识人之道,然后再回来补一记mark。

老俞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人,佩服的点不在于他是北大的,也不是他创立了牛掰的新东方公司,而是他跟他的那伙同学兼生意伙伴在沟通时候表现出来的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老俞其实有着卓越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不是像他自谦说那样的内向。内向跟会不会交流说话可是两码事,这不,会说话的人一开补习班就把人家北大外语培训班生意给截胡了,还发现壮大成为教育第一股。所以他的内向,我总觉得换成谨言慎行更贴切。一般不咋开口,开口必然都是金句。

老俞也是一个有高度的人,目标更着眼常远,所以碰到徐小平这种奔放磨嘴皮子好斗嘴的汉子,老俞的谨言就像一团棉花让徐小平之类拳头发挥不出效果。能经历了一起创业还保持朋友同学之谊的着实难得,徐小平等眼中最有人缘的俞敏洪其实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罢了。当年的疯狂英语昙花一现,新东方却至今尤在。

在资本纷纷扎进教育,通过各种幌子盯着家长钱袋子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当下,希望新东方仍能坚持对教育的执着研究,基业长青。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8】

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能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向前就行。——俞敏洪

人生的某一刻,有没有觉得要崩溃了?乍一看俞敏洪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是否也突然觉得姗姗来迟,很想了解书中到底诉说了怎样的故事。正值福州同城读书会与福州数点梅花读书会推出线上联合读书活动的契机,笔者选了这本书。

线上读书活动从6月3日开始,将持续到6月28日,活动主要由参与者报名时提交计划阅读书籍,并于月底前提交读后感。本次活动,是同城读书会首次试水线上读书,旨在号召书友回归读书本质,利用碎片时间精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沉淀、提升,通过撰写读后感,自我获得收获的同时,亦可分享给其他书友。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追求精神,但在他人的分享中,却可实现知识共享,这也是笔者组织、参与读书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初心。作为同城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亲身经历,写点什么,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回归阅读,关注读书带给自我的改变,如能得到其他书友的共鸣,甚感慰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初见书名,便激发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4月出版的新书,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披露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为上市集团的风雨征程,以及他本人和他的团队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他本人甚至面临生死的挑战。

创业维艰,1/4个世纪风风雨雨,也曾走上巅峰,也曾跌落谷底。在邀请合伙人加入加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利益、纷争,也考验着人性,正如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人扮演的《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三人的故事即是根据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来,而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忠厚、善良,正是这样的品性让新东方几度脱困;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好学、乐观、拼劲,正是不断上下求索让新东方持续向前。

向善,多次脱困

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俞敏洪被抢劫的经历,他差一点因此而丢掉性命。新东方还是培训班的时候,曾租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周末则是报名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收到50-1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周末银行的对公业务是不开放的,再加上存放在银行保险柜也存在风险,于是俞敏洪选择了拎回家。在一次拎回家的途中,他被劫匪盯上了,这个劫匪原本就坐过牢,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租度假村给新东方暑期学生当宿舍的房东,开度假村正是他出狱后改邪归正所做的事。在租度假村时,他曾要求新东方预付3万元定金,但新东方退租后,这却把这3万元花了,并未归还,俞敏洪当时觉得今后也许还要合作,也便没有追究3万元。

正是这3万元的善意,让俞敏洪成为这个劫匪抢劫的7个人中,唯一的生还者。当时俞敏洪拎回家的报名费大概有200万元,这个劫匪与另一个同伙抢了钱后,还给俞敏洪打了一针大型动物麻醉针,俞敏洪便晕过去了,此时另一个同伙曾说:“老大,我们把他干了吧!”,这个劫匪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留他一条命吧!”……不可置否,“一个不错的人”让俞敏洪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一个不错的人”,也让新东方在与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打官司的过程中,俞敏洪的合伙人王强(佟大为角色原型)、徐小平(邓超角色原型)搁置了因为股权纷争而产生的矛盾,三人团结起来,与ETS斡旋,将危机转化成了机遇。如电影中所看到的,与ETC打官司表面上对新东方不利,但却能变相利用ETC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新东方,也为新东方筹备上市迎来了契机。

不得不说,俞敏洪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优秀能吸引优秀。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邓超(原型徐小平,剧名孟晓骏)坚持上市(上市后他的股票收益可以变现),但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觉得时机未到、也担忧作为教育领域第一个上市吃螃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两人争吵不断,而佟大为(原型王强,剧名王阳)则在充当和事老的过程中愈发疲累,三人的友情陷入僵局。电影中,当新东方面临危机,成东青准备拨出孟晓骏电话时,而他正好站在门口,我需要你时,你正好也在,这是多好的一幕……

向上,成为强者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篇9】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第一难得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关于新东方成长的书,相比于市面上其他的著名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曾经的内部员工或是有笔力的圈内人士,关于新东方的著作都是较少的。这或许和书中提到的那部东方马车没有再版有关。

不过还有个区别就是虽说新东方本身的书不多,但是关于创始人俞敏洪本人的书是较多的,这与俞老师本人爱写书有关。当然,他的爱写书似乎与他喜欢输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有关。这缘出有些是责任感有些是习惯,也可以统称为本书作者最强调的一个东西——情怀。

在我看来,也正是上述的两种多少构成了这本书前后。前半部可以看见作者尝试用很学术化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创业道路,这和俞老师以前的写作和演讲风格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也在尝试调整和升级。而后半部就会发现又回归了作者本人的文风,类似一个老师在用心的教诲自己的学生。文风直白平铺,带着一些想有个好的未来你该如何如何做的鸡汤味。

其次难得的是因为我很早就开始听和看作者的书与各种讲座了,后来接触了新东方种种的创业故事后我就十分期待老俞本人能写本关于新东方的书。我知道这本书肯定会很卖座,因为新东方内部员工是必须强制购买的。

哈哈,一句玩笑话,以前似乎是这样的,现在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了。话说到我本人,我上大学时听的第一场演讲就是俞敏洪的。我记得那是在圆明园门口,天上下着小雨,那里紧挨着北大的北门和清华的西门。

从那之后只要是能看到的关于作者的书和演讲我都会看,看到后来很多段子我也拿来当笑话讲。那个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心态极好,坚持不懈的读书(尤其是大学读了八百本书,这激励了我大学的阅读时光),还有就是他和那帮大学同学们的情谊。嬉笑怒骂间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那个时候我看见的俞老师像个书生,往后些我才知道作者身上很有南方人的聪明劲儿,无论是做企业的精打细算还是处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当然,和蔼的脾气后面老俞还有一副独断专行的暴君面孔。不过好在这些都是他,在这本书里你也能看见。

这是我所看见的俞敏洪第一本成体系的书,一本自始至终可以贯通的书。也正因此无论是了解新东方还是作者本人,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我想,无论是作者所期盼的还是一本关于创业的好书该做的,都应是理性的看待鸡汤,尽力地去感受那种内心涌动的激情。它或许是情怀、是友谊、是不甘心。

如果能把这种生命力加之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上,我想就不枉入得宝山了。

是为记。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1000字(精选范文)


沧海横流,社会进步大潮滚滚向前,我们每一个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了社会分工之中。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渺小如蚂蚁,卑弱似微尘,绝大多数人沦为了统计上的一个冰冷总数的组成部分。只有极少数"人中龙凤"历经考验脱颖而出,成为了发展史上的杰出英雄人物,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了社会变迁进程。镁光灯的鲜花和掌声里,很多主角会满脸红光地谈论着昔日非凡的奋斗篇章,极少数才会诉说不可复制的真实。聆听者也企图从“成功史”中提炼前进的力量,用在磨砺自己的途中。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留校任教的俞敏洪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因为一个教学处分而被开除教职;更不会料到自己为了挣够出国的费用进行的英语补习会成为未来民办教育方面的一面旗帜;更不可推测出当自己通过培训挣够了出国费用的时候变了“初心”——在英语培训市场上找到了更大的人生奋斗意义。在命运之轮面前,即便是英雄人物,重大转折关头也是迷茫和微弱的。没有人有后视镜,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前进的一片漆黑里,靠着近处的微弱之光去探索未知,越过险滩暗河,才会走到远方高峰。

几乎没人能够在进入高中的时候知道自己能够考取哪个大学,也鲜有大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年知道毕业后会从事什么岗位,更不会有职场小白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会跳槽到哪里。是的,对个体命运而言,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面对偶然性的主宰。即便是你考入top2的名校顺利毕业进入非常优秀的行业和岗位,也一样无法获悉自己会遭受什么不确定性考验。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公平的。人生路是马拉松,一关过去还有下一关,你要尽可能地走好每一关;即便是你一关失误了,还有重新参与社会洗牌和反超的机会,当然,难度一定是增加的。好成绩、好单位、好老师、好前途、好履历、好业绩、好家庭,人人想要。但只有极少数人在人生关口的某一个环节得到自己想要的。

回头看我们优秀的企业家群体,都具有很不是“一帆风顺”的一面:39岁的任正非因为被骗走200万元、遭受了“离开岗位”“婚姻破裂”“生存危机”、不得不被迫走上华为创业路;35岁的单亲妈妈董明珠抚养压力日增,不得不南下珠海卖起了空调;35岁的马云已经经历了“中国黄页”等四次创业失败后一事无成,万幸没有一蹶不振,收拾心情在西湖畔开了一场描述梦想的“十八罗汉大会”;即便是一路开挂人生的黄峥在35岁的时候依然对自己的成就十分不满,几个不错的项目远远满足不了自己的胃口和需求,之后才有了拼多多。实际上,命运变革的时间没有早晚,风云人物也在无法预料到自己之后的成就与辉煌。曹德旺37岁承包玻璃厂41岁才成立福耀玻璃;柳传志40岁才离开中科院,参与创建联想;芒格38岁才踏足投资行业,54岁才正式加盟伯克希尔;宗庆后42岁才承包一家校办企业的经营部,44岁才成立娃哈哈。

如果把创业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来折算,这些商业风云人物几乎前半生都是为创业打基础。不过在打基础的途中,命运转折点到来之前,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和考验。何况,创业走向高峰的这一段旅程,面对的压力和风险绝不是前半生的波折所能比拟的。创业者的人生有游戏的一面:后半段难度大幅增加,结局才会有大的成功和收获。

不要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庭薄弱、学校无名、专业不强、履历单薄、业绩平庸了。拉长人生周期,放在命运的视角看待现在拥有的一切,你拥有的远远比很多人要丰富美满的多。“我等了多少个轮回,才有机会去享受一次的旅程。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是的,不妨大胆一些。很多事我都不了解,很多问题也没有答案,但我相信上天给我们生命,一定是让我们创造奇迹。”《大鱼海棠》的这段话放在命运转折的关口最为合适,已经过去或者荒废了很多很多的时光,在余下不多的日子里,更要让自己过得精精彩彩。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更是现在。

1、市场驱动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俞敏洪为什么可以把新东方做起来,其实刚开始还是有市场,大家都需要出国,需要考托业GRE等,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了。我的感悟商业模式的存在是因为他可有用户市场才可以起来。同时,也打破我原来对新东方的认知,我以前以为新东方只是一个考出国的培训机构,原来人家已经做好多产品,有少儿英语的,有在线教育的。这些也为什么做起来了,也是因为市场。用户是有复制性的,比如你小孩报一个数学班,是不是也要上个英语班,如果同一个地方有,时间也划分开,你是不是会倾向于同一个地方报名,除了这个以外,因为你小时候在某个培训机构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好,你后面是不是也要会报相同机构,这也是新东方为什么现在从小开始抓起,而且想要不同的学科。这个市场是一直在变化的。

2、利益驱动

像我们公司经常跟人画大饼的时候,都讲理想,我希望你做出漂亮的政绩,没与钱挂钩,真是动力不足。整个新东方的发展过程,都是利益驱动。比如,俞敏洪叫王强、俆小平他们回来,是分户责任制。每个人负责一块,你只需要上交15%给公用的平台,其他是自己的。比如俆小平只负责出国咨询那块。这样就让他们很有动力去把这个蛋糕做大。。

到了是否要上市阶段,大家有好多在争议,同时也对俞敏洪做管理有了怀疑,大家吵来吵去都只为一个字钱,钱分得不够如我心理所想的,大家吵了好多次,吵到本来想投资他们的人都不敢投资他们了。而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大概意思是讲上市要1亿,大家都讲没有钱,(他们之前在新东方已好很多钱),但上市就讲没有钱了,只有俞敏洪是自己挑腰包的。

到了后面,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已经上市了,老员工已经靠股份实现财富自由了,他们是没有干劲十足,反而新生代很有动力去做,为什么呢?也是一个钱的问题,比如老员工拿到是3元的原始股的价钱,新生代管理者拿到15元的原始股的价格,新东方的发行价是17元左右,如果他们不向前冲,拿到的钱不多阿。

3、平台好重要

俞敏洪原来只是个农村出来,北大对他改变特别大,同时他创业大部分人都是北大人。因为这个平台奠定他后面的所有基础,包括思维的改变的。

新东方也很有创业基因,我们熟知的李笑来、古典都是新东方出来的,包括后面出来很多名人,他们出书,都是在那里文化浸泡。书里讲过在新东方当保安的两个人在这个文化下后面也离职创业了,回老家卖水果。可见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对自己改变多大。

这个平台除了思想以外,还包括认识的人。新东方在上市以后,招到一间浑水公司做假账的攻击,股价大落,如果继续下去,新东方可能就会倒了。这个时候,他就跟马云、柳传青吃个饭,他们只问了一句话,你公司到底有没有做假账,俞敏洪讲没有,然后大家吃饭了什么没有讲,然后他们用3亿美元买入新东方的股票。所以现在好多人读MBA不是讲里面教的东西有多有用,而是里面的人脉给你多大作用。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读后感

《跋涉在教育的乡间小路上》里面有很多教育小故事,其中《也谈教师的价值》令我感触最深。

故事讲得是一个上课时常开小差的学生,上体育课时,老师在讲解调高的要领,他忽然被老师叫到名字——该他跳高了,他完全没有听老师讲,当然也记不住老师讲解的起跳技巧,他慌忙中满脸通红的匆匆跑向横杆,一急之下,结果是面对老师和同学们,背对着横杆,顺势拔地而起,不想奇迹般地取得了1.15米的好成绩,当他倒在沙坑中时,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他自己也感觉不好意思。

试想想,放在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开小差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会怎么做呢?一定是气急败坏地对他咆哮:“你怎么搞的?上课完全不听讲,好!罚你围着操场跑十圈!”这就是我们现在老师的普遍表现: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先是教训一顿,然后命令写检查,或者是请家长,更有甚者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然而这位体育老师却慧眼识珠,从开小差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之后,及湿地帮助他完善了这种独特的跳高技术,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努力,这个当年在课堂上犯下错误的孩子,在1968年的奥运会上成功地越过了2.24米的高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这个当年的错误成就了一个奥运冠军,这个少年便是里查德。福斯拜——风靡世界的背越式调高技术的首创者。

今天我们的教师生怕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问题,就开始暴跳如雷,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由于我们的惩罚不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犯错误的学生,所以这些惩罚的措施,往往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累累伤痕。

其实,越是错误严重的学生,导致的问题越严重,越是错误严重的学生,越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越是错误严重的学生,越需要教师话费大量的心血,教育和改造好这样的学生,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才越大。要让学生“明其错”,更要“明其何以错”,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及时对症下药,相信学生一定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认为教师的价值在于: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没有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气急败坏地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而是及实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造成的原因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包容“错误”中寻找有价值的教育时机,准确地捕捉学生错误之中闪耀的思想火花,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因势利导,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个“美丽的错误”,把这个“有价值的错误”加以发掘和开拓,使之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800字


一根笔,一支烟,一个灵感乍现的瞬间。

两张纸,三更夜,几句不成体统的闲言。

毛毛忽然就想立个flag,认真走路,好好看书,重新翻每一本喜欢的书,复习每一个认识过的人。

就从眼下刚完结的这本开始吧。

俞敏洪,我偶像。

原本看书就特别慢,总是逐字逐句的,再加上工作忙,琐事多,断断续续读了一整个夏天。有时候在app看,有时候去书店接着读。可以说,随着俞老师创业过程的起起伏伏,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可谓屡次走在崩溃的边缘。

读书会让人崩溃吗?当然不。是随着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你所经历的事,让人崩溃。崩溃总是让人绝望,崩溃也让人成长。也因此,这本陪着你度过这段日子的书,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毛毛娱乐认为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去新东方投奔俞老师,这个迟早到底是哪天,眼下还不得而知。印象中近十年,新东方总部、分校、线上线下各种大小面试正式或扯淡,直接或间接,也经历了十余次。都和新东方擦肩而过。但冥冥中能感觉到缘分未尽,还会在未来某一天以某种形式加入其中。这是值得期待的后话了。

很多年前,记得室友阿娇桌上一直摆着本俞老师的鸡汤书,不知道她自己看了多少、看了几遍,反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俞老师来学校做演讲,也是挤着去体育馆里面听,演讲内容跟他去各个学校的大同小异,但那种浓浓的正能量氛围,记忆犹新。就像他眼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一样。但那时候的正能量里还没有太多的商业味道和沧海桑田。而今很浓。

新东方总部座落在北京中关村,每每路过都不禁多看几眼,毕竟这是全中国每个重视教育的家庭都耳熟能详的品牌,也有众多网红老师打着新东方的标签活跃于大众视野。

说到中关村不得不提下那条创业一条街,已然演变成后来的畅聊创业之梦咖啡厅一条街,以及今天的打牌一条街。萧条了。

但教育不会萧条,因为有一群热爱教育更懂教育的人在坚守。叫坚守有些沉重了,不会那么艰难,尽管没有哪个领域竞争不激烈,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由传统走向科技化再返璞归真的教育集团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新东方加油。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体会:在教育路上且行且远


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学,直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印证了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的结论。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大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各方面比较突出,深得我们的信任。相反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任其发展的姿态,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关注后30%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差,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关怀,在活动中我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老师的好,学生记得;老师的情,多年后学生会牢记;老师的爱,可直入学生的心底。我常常告诫我们的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好与坏,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他学得怎样,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以爱育爱,就无愧教师这一职业,我们都是成功的。

阅读需要积淀与理解,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今天聆听教委办举办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导读讲座,重温了书中66条心理效应,让我更加明白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教学,校园管理中,更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愿我们在“用心教育”时,“巧用心理战 四两拨千金”、“明暗结合 登高望远”,让我们“同学习,共进步”,进一步深刻地领悟“教育的科学和智慧”,在“教育生活路上且行且远”。

走在路上读后感


走在路上读后感
奶奶,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它代表的是自由和纵容。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奶奶对我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前还不懂事的我也曾这样认为,偶尔想孝顺孝顺奶奶的时候我也是有的,不过马上就被打消了。直到我看了这个故事,我就瞬间懂了许多。
故事讲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已经七十了,老了,所以动作有点慢。小远等了她二十多分钟,还没好。于是就生气地甩下奶奶自己先走出去。奶奶对小远这个时代的事不太懂,只懂小菜场里的事。小远走着走着,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小远老要趴在奶奶的肩上,到各处去玩。奶奶还沿路告诉他一些小知识。夏天,奶奶要去拉劳动车,小远看着她。小明明明不想让奶奶买棒冰,奶奶还是买了。她的钞票都被汗水浸湿了小远猛一转头,突然发现奶奶一下子变老了许多。一瞬间,他突然觉得应该等等奶奶,搀着奶奶
看完这个故事,我眼泪倾盆而下,脑子里想的全是奶奶。小时候奶奶天天背着我上幼儿园,放学,奶奶又从一楼把我背到五楼。还有一次,奶奶突然脚骨折了,奶奶没来接我。我等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才出现爸爸的身影。我刚才埋怨的情绪全都没了。奶奶呢?我要奶奶我回到家,奶奶在烧饭。她是单脚跳来跳去在移动。那个时候的我简直不懂事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居然在房间里大笑着。那时候,奶奶六十五岁,我竟然没有想到奶奶这样跳来跳去会很累。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选择帮奶奶烧饭,也不要奶奶每天接送。现在,我比奶奶高了,奶奶渐渐渺小了,每次回去奶奶总是烧好一大桌的菜等我们。偶尔,可以住老家,奶奶也总是强烈推荐我住姑姑家,因为这样我有玩伴,其实我知道,奶奶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她为了我能高兴,还是这样说。
珍惜眼前的人吧,当我们渐渐长大,长辈们也在悄悄地老去,岁月的冲击使他们更苍老,哪一条皱纹、一根白发不是为我们而生?哪怕为他们擦擦汗,陪他们走走路都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相信《《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