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大全300字 > 地图 >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大全300字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大全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乡间一年读后感3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乡间一年读后感3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今天,我看了《乡间一年》这本书,感到主人公和她奶奶深厚情感。

这本书讲了她家经济衰退,爸爸失业,妈妈只能把玛丽送到乡下。通过一系列小故事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玛丽在乡下一年间与老奶奶度过的有趣生活。尤其是玛丽和奶奶一起做馅饼的事,我特别感兴趣,由此,使我想起和奶奶一起做南瓜饼这件事。

我们先去菜市场挑选了南瓜,购买了面粉、红糖等原料。先把南瓜去了子再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蒸锅上蒸。蒸好了后,放进面粉里代替水和面,和好了。就放进蒸锅里蒸,蒸好了后,南瓜饼就算完成了。

在这美味的南瓜饼里,我感受到了奶奶对我的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后感300字一年级


读后感300字一年级范文一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安徒生童话》。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九个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本书的第二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锡兵爱上了一个有纸做的小姐,而鼻烟壶里的小妖精觉得他很丑不配拥有用纸做的小姐,然后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他放弃;然而锡兵不是像她想的一样,而是在努力坚持。但是结果是凄惨的,因为锡兵和用纸做的小姐都被放进火里燃烧了;第二天锡兵的小主人来到火炉前看到了锡兵变成了一个锡球,而用纸做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小红点在锡球的中间。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向锡兵学习,学习他永不放弃的精神,从此以后做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读后感300字一年级范文二

当我进入一年级后,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弟子规》。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

以前我总是不听妈妈的话,常常惹妈妈生气,做错了事也不认错。学习了国学里的名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现在我已经能够虚心接受批评,知错能改了。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尊老爱幼,学习了国学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后,我明白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我们应该要把这种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尊老爱幼从我做起!

我会继续在国学里学习和体会做人的道理!

一年好景君须记, (300字)


读了小学六年的友人送别诗,其中我最喜欢宋朝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名为《冬景》的诗。

若问我为何那么多的送别诗中只单单的喜欢这一首。我也只能说,这是因为我的个人喜好而已。我虽然看起来挺多愁善感的但其实我的小心脏可比我表面上个性的多。

你看啊,比如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话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虽然不想友人离去,但只怕友人不肯相留愿友人看见此诗能够留下。而,《冬景》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话所表达的仅仅是对友人离别时的惋惜罢了,就像一年四季中的最美好的秋天一样,但你要走了,我的心里就像最残酷的冬天一样,所以美好的事物的不见了,只剩下我们那像橙子橘子一样的深厚友谊,希望你能记住。

六年级:冰幽宫恋

恐龙_一年级读后感300字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地球还是一团雾。过了几千年后,地球形成了。再过了几千年后,地上的小牙长出来了。再过了几千年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了。恐龙在地球上的时候,吃叶子的恐龙吃叶子,吃肉的恐龙怎么办呢?吃肉的恐龙等吃树叶的恐龙睡着了之后,去偷袭吃叶子的恐龙,然后,把它们吃掉。

恐龙灭绝的时候,先是地震,地球上的所有火山爆发。有的恐龙被地震震死了,有的恐龙被淹死了,有的被火山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有毒的物质毒死了,还有的被岩浆烫死了。就这样,地球又爆炸了。又过了几千年,地球又形成了,再过了几千年,小牙又长出来了,成了人的世界。

作者:廖仁硕

《一年级的小豌豆年》读后感300字


前段时间我读完了《一年级的小豌豆》这本书。书里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个故事是小豌豆姐姐不见了!其实,是因为小豌豆长大了小芸豆妹妹都认不出来她了。这个故事里我感觉到我们都一天一天的在长大,我们有了很多的变化,不知道我远方的小表妹灿灿回来会不会也认不出来我了。我们长的不一样了、小时候穿的衣服都穿不上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懂事儿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柳絮棉衣的故事。老师告诉小朋友们早上沙漠里很热,晚上沙漠里很冷,小豌豆和她的两个好朋友们就想给沙漠里的小朋友做件棉衣呢!她们捡了很多柳树落下来柳絮,攒了一大堆准备做棉衣,她们又想柳絮有点脏应该洗一洗,结果洗完以后柳絮没有了,她们很沮丧。最后问了爸爸妈妈才知道柳絮一洗就没了,因为它不是棉花。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小豌豆和她的好朋友们很有爱心,并且她们还真真正正的行动了起来,虽然被长得像棉花的柳絮欺骗了,但是她们的真诚和友善感染了我。让我知道爱心是需要行动的,不光是想一想说一说。还有,这个故事让我也知道了柳树落下来的柳絮不是棉花,做不了棉衣,我会把这个有意思的知识告诉我的朋友们。

《东京一年》读后感


《东京一年》读后感

yellow酱

本来这个暑假和同学约好去东京的,由于同学的突然有了男票,这个日本行我就不好参与了。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哪里,而是是否出行。旅途的所见所闻当然是很多人旅行的最重要所得,我却是很享受回到家的那种感觉,非常的熟悉因为离开又有点陌生,也许是重新认识本来熟悉的地方,也许是疲惫的旅途让我觉得突然可以轻松。很难用言语去表达。

读《东京一年》,"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的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旅行增加了大把的时间,如何消磨?一本书,一杯咖啡,或者一处风景。

最近几次的旅行,归途都习惯买一本书,来消磨归途的时光。hk回来的时候,在7-11买了本hk的杂志。排版是用竖向的,看着很费劲,加之是繁体字,拿手指指着字,一个一个读完。放慢了平时的脚步,填充时间的空白…

《东京的一年》提到说"我还无法克服一个吃饭的羞涩,"我读的时候,做的笔记是这样子写的(因为是在京东阅读上面看的,可以划线做笔记真心是非常的人性化):克服了一个人吃饭的羞涩,依然无法克服一个人看电影的紧张。我其实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说服我自己进店一个人吃饭,也花了很长时间慢慢的吃饭而不是快速的吃完就逃出店铺,可能电影的不如吃饭刚需来得重要,所以这些年,我基本上一年只会去电影院看到1-2部电影(如果刚好有朋友约可以达到1-2部)。

"看到其他人也全是一个人吃饭,像考试一样中间隔一个座位,很害怕交流的样子,每个人都吃得又快又用功。我一下子就被这场景治愈了,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所以,要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最近是不是要尝试自己去看看电影?

"当然会寂寞,但似乎也忍受不了你侬我侬的同居生活。理想的状态是工作时能看着自己的伴侣,两个人像是在高中的教室,午后休息的时间,其他同学还没来。你看着他前排的背影,他在做题或者是趴着睡觉,这个背影就成了你黑暗岁月中最大的支撑。" (《东京一年》)虽然一个人吃饭看电影看医生等时候会显得很孤独,但是保持单身的原因不外乎害怕同居的迁就。记得看papi酱一个视频说到外向乐观的人,主要是怼哪些认为乐观的人没有难过的时候。然而时这样么?就我个人而言,我会觉得外向乐观更受社会欢迎,而我合群爱笑并不代表我喜欢合群,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非常需要独处的时间,所以我是一个乐观的还是内向的人呢?也许这个就是保持单身的原因之一吧,抑或是我害怕爱的对方看到私下的我不同,被爱的人否定?---自我剖析不够客观,也太赤裸。

最后,能看到这本书真是觉得很幸运,首先引起很多共鸣,其次的话,书中提到很多艺术家作家让我可以开拓知识面。再者,觉得幸运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主观上我是非常不喜欢蒋方舟的,一个作家每天出现在各大节目,我认为作家应该是清高的、孤独的,喜欢藏在暗处观察的那一群人。而经常在京东阅读翻阅新书推荐这本就试读了下,看着看着就购买看完。发现这个跟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如此的深刻洞悉。这件事也让我自我反省了下,先入为主是一件多么不好的事,对别人是一方面,而对自己是莫大的损失。

《一年3班的小樱桃》读后感300字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3)班的小樱桃----对付男生的秘密“武器”》,我把秘密“武器”告诉你们,那个武器就是:小樱桃晚上回家找了一张爸爸以前穿军装的照片,还佩戴着枪,她悄悄地把这张照片放到书包里,让胡小闹第二天看到后,因为害怕爸爸和他的枪,就再也不敢欺负自己了。

原来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却没有想到类似小樱桃这样既聪明有简单的办法,而是一味的告诉老师和家长。我以后也要做个聪明的女孩,学会保护自己。

我还发现一个小问题,在这篇文章(全书第37页倒数第三行)中有一个“嗯”字,书上标注的拼音是“”,我不明白。妈妈百度后告诉我:“嗯g(又音),大多数输入法把“嗯”的“ng”发音输入方式改为“en”。这下明白了,请同学们注意哦。

海边一年读后感


海边一年读后感

生命是一段持续发生的过程,有如变化无穷的沙滩海岸线。《海边一年》诉说了一名女子,五十岁那年,生活和婚姻陷入了困顿,她来到海边的一个小镇,独自生活了一年,通过领悟大自然的美景、体力劳动、养家、参与社区事务等,发生了无形的改变,变得珍惜家人、珍爱生活,获得了新的活力并释放了自己身上隐藏的潜力,最终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天气不好、运气不佳、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我们都会没来由地厌恶起自己,似乎更加关注自己的阴暗面,负能量瞬间爆棚,有时我们期待能向他人、特别是家人加诸我们的过错和恶意,或者希望他们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理解包容我们,但事实是:他们从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甚至冷漠,结果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变得疏远;可是当天气好转、得到表扬、信心爆棚时,又没人体会我们的骄傲。我们对家人和家庭生活的期待太高,就像潮水总是随着它的心意来去自如,而非依照我们的想法,只有了解何时可以游泳,何时适合散步,与友人或家人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是自己的,自己的心态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当你希望爱和幸福来的时候,它才出现,与其说它是偶发事件,不如说是一种意念;只有一个人敞开自己去接受和吸收爱德时候,它才可能出现。所以,更多的,我们要平衡的心态,包容地面对生活,远离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各种生活开支压力外,我们还需重新定位自己,该书作者海边一年的生活,专注于眼前的景致,通过简单的劳动磨平了她的棱角,带给她心灵的愉悦,帮助她成为了更开朗的人,从而超越了自己。作为忙碌的上班族们,想如同作者一样逃离自己现有生活基本是不切实际的,但作者通过将她个人的实践体验着书呈现给大家,帮助我们看到生活的无形,自己多年以来如何精心设计并规划自己的个性,现在终于可以抹除过度的矫正,再次窥见那个本然的自己。

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绝不会麻木,但也不会完全安定。当再次听到友人或家人的想法,我们会认真倾听,但不会贸然给予意见甚至发号施令。相反的,我们个人的感受将为我们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新的道路上,为对方的不完美感到骄傲,也向所有不完美的心灵致以敬意。

一年以后 (450字)


今天,在我喜欢的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则漫画,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

漫画的名字叫《一年以后》。里面描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个充满欢乐温馨的家庭院子里。爸爸心血来潮,想看儿子长了多高。他来到了自家院内,来,来,我的乖儿子,看看你长了多高?爸爸把正在玩球的儿子叫过来,让儿子笔直的站在小树边。爸爸拿来一只笔,比着儿子的头顶,在小树上画了一道横线,然后在以这道横线的位置上,钉上了一个钉子。时光匆匆,转眼间小雪花纷纷落下,小院子内,还多了个可爱的小雪人。时间飞快,瞬间,又到了春意盎然的季节。儿子到树边一比,都过了一年了,怎么儿子比去年矮了呢?

这个漫画告诉我,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时我想起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漫画虽短,却富含深刻的意蕴和无穷的道理。看事情千万不要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重视细微之处,收益匪浅。细心的人往往是成功者,重视身边细微的变化,才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同学们,你们说漫画里的儿子一年以后到底是高,还是矮呢?为什么?

四年级:宋美娴

《东京一年》读后感_1200字


《东京一年》读后感1200字

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东京一年》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蒋方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2016年在日本东京的生活,“保留了自己日记里那些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摊开来,有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蒋方舟1989年生人,7岁开始写作,9岁出诗集《打开天窗》。

蒋方舟的写作开始于父母对她说的话,“中国法律规定,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出版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抓走。”

于是蒋方舟被父母吓哭了,于是就开始了写作生涯,那一年她6岁半。

一个才女作家以这样极其幽默的缘由发芽,成长。我想这里不只是出于恐惧,一定是有天分的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使命。多数的人总是会盯着别人的长处,悲伤于命运待自己的稀薄。听蒋方舟这样的叙述,似乎写作于她是特别的简单的。

我们也常见一些儿童诗,写得纯粹、简单,又具有深意。也许成长把人性本能的艺术、才华淹没掉了。越是长大越是追求高级和深刻,天真再难寻觅。

失去了天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变得复杂,是因为缺少真正的高级和深刻,缺少本质的复杂,才会丢掉可贵的天真。

最美的应该是那些最本真的东西。

《东京一年》有蒋方舟“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更多的是她对艺术的欣赏,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对日本的风物、历史的解读。

好的作者能够带给读者非常广博的生活和知识体验,在《东京一年》中蒋方舟将日常的游历、见闻引申出许多书籍、作者的故事。如此虽然读了一本书,却是从中偏得了许多的书。

我佩服和羡慕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人,他们的言谈、文字中有着浓厚的书香,甚至闻得到灵魂的芬芳。

蒋方舟2016年2月19日的日记中,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的江绪林老师自杀事件。后来又记录了刘挚老师写的悼词。

这段对人的内心的分析非常的形象,社会范畴的庭院和关闭灵魂的小木屋,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布置。

庭院是开放的,小木屋是紧锁的,甚至那把锁是锈死了,自己都遗失了打开锁的钥匙。被关闭的灵魂得不到温暖和安抚,是何其的痛苦。

有的人会在成长的路上自我救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有的人抛弃了灵魂,直到生命的尽头,回首一生觉得不曾活过;还有的人在寻找与丢失中徘徊、迷茫、痛苦,承受着人格分裂的煎熬,甚至是杀死自己……

“成为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需要一颗勇敢又坚毅的心。

东京一年读后感800字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读后感是思想的结晶。怎么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东京一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1】

我很讨厌给作家的一部作品点评,就觉得自己有什么资格给她点评?!

也不是因为自己的自谦或者自卑的心理,更多的是对于作品的敬畏,我读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大概小半年的时候,上半年看了几页,觉得作者在用毫无价值的思考赚钱,就淡淡然地放弃了。这次连续性地读大概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而已,我读书很快,有时也对自己这种快速读书的方式有点接受不了,总觉得作者辛辛苦苦小半年甚至小半辈子的作品被我几个小时就亵渎完,很是抱歉。

还是说说《东京一年》吧,散文化、日记化、扁平化。蒋方舟适合写散文,我知道的,现代作家多愁善感的太多,写散文的也就不少,真正要写小说,很难。本书最后附的一则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文笔一般。这也是她为什么一直热衷于写散文、一直热衷于思考自己的原因,尽管她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但基本是个没有生活的人,写不出多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只有空洞、空洞的思考。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也看出来了,引经据典,作者读过不少书也吸收过不少的思想流派洗礼,但我每次读到这一块就想赶快跳过,因为总觉得作者的那些关于理论的认知很是浅薄,甚至有些露怯的,所以有一种让你梗在那儿的感觉,不如不读。

关于日记,这确实是蒋方舟的一本日记,但又不仅仅是日记,我也觉得她是很大胆的。除了那种名人大家敢把自己的日记出个书以娱众听以外,还真没几个人敢把日记出书。因为有很大程度上是在骗人的嘛!你说这是你的日记,但隐私的事情你肯定不会写出来给大家看,不过是为了出本书而出了本书。这就让这本书置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像一种既不隐私又不公开的黑户。

扁平化,是我最新研究的一个词,就是思想的扁平化和行为的扁平化。如果这是一本来自清末的平民日记,我也会很有兴趣读一读的,或者这是一个现代的探险家哪怕杀人犯的日记我也是会饮鸩止渴地去拜读一番。

但,这是一个现代的、影响力不大、思想不够深刻的年轻的女作家的日记,我真的没有任何兴趣读下来。没有任何意义嘛,你读不到那种跨越时代的空间穿越感也不会有那种直抵人心的那种全然陌生的他人心理的那种洞察感或者通灵感。举个例子,我读《浮生六记》往往能够体会到清代人那种闲适又安于现状的那种轻松感,而且他会写到自己狎妓的经历,很真实的感觉。但,本书不会,就感觉:哦!她今天去看这个,她明天去参观那个的感觉。

可能,就是真爱粉愿意去窥探喜欢作家的日常才会去欣赏这本书吧。不过,现代社会,直播文化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热衷于窥探平常人生活细节这一行为,我觉得这可能也是这本书出版的原因吧。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2】

我们一直生活在鸽灰色的天空下、凄黯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这是在书中节选的一段话,我们生活在喧嚣浮躁的城市,各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当我们面对这种窘境的时候,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乌托邦,但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撕裂我们的幻想,我们始终无法逃避。

我很反感那句毒鸡汤:“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我看来诗和远方是越远越脏,不管身处何处,真正的岁月静好,就是安然浅笑,内心的笃定,这才是能找到的心灵归宿。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认真地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认真的写字,认真的读书,认真的交友,认真,我喜欢这个词,也敬畏这个词,更敬畏那句“认真是孤独的结果!”

不断经历,寻求突破,自我重组,变成崭新的面貌,到底是是改变自我,还是发现自我?或者说“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以前一段段经历把我塑造成现在的样子,还是一段段经历把我以前的伪装一层层撕开,最后发现到真正的我?”

我很喜欢书中的侧篇,短篇小说《雨男》,简洁流畅的文字,没有显山露水,没有波涛汹涌,也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

许多时候,人不在于多努力,而是在于你如何选择。即便说重获新生,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蒋方舟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新人,如同我们,只是想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3】

只是在奇葩说和圆桌派上看到了她,之前不是很了解,可能是家庭或者性格的原因,她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话语中有种历经人间冷暖的透明质感,对于日本社会的描述,和我印象里的日本人生活差不多,也有些不同,之前对于人本手工文化的艳羡,想着有机会可以去日本看一看,现在,不知是心如死灰的心境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了太多期待感,越来越喜欢这种记录生活式的书籍,可以给自己一种看似对话的假象和欣喜,又或者去从别人生活里找到平凡的安慰感,在尝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自己对抗,然后妥协,半推半就的往前走着,好像是这一旅途的旁观者一样,然而自己却不是很清晰,就像大雨模糊了自己的双眼,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清。

对结尾后面的小故事,觉得意由未尽,喜欢开头,也喜欢过程中的阴翳,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只是觉得它应该比较适合来形容我看故事的感受。

在异国他乡长久体验一番,才能够专注与自己吧!周围太多热络的东西,容易让人忽略自己,也容易迷失。就像现在正在转换角色的自己,有时候会觉得是从一种绝望到达另外一种,让人长久低落。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4】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17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的课程教学,似乎并不是很讨喜,而作者蒋方舟,怎么可以从七岁就开始写,然后出版自己的书?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5】

前一段时间看过她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觉得挺喜欢的,是新生代作家应该有的样子。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应该是张爱玲的粉丝。但语言又没有张的那么刻薄与尖酸。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都是从剖析自己中表现出来,如果说张爱玲是在黑化那个社会的话,她就是在自黑的道路上走的最远的年轻女性作家。这种黑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真实感,她内心的一些想法和我们读者之间也能达到一些共鸣。

人们对她的普遍感觉是天才作家跌入人间,女生版伤仲永。7岁开始写作,这些年却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作品,作为一个接近30岁的作家来说确实说不过去。想到张爱玲也是7岁开始写小说,23岁就发表了《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家靠作品说话,没有作品就像运动员没有成绩一样悲哀。

众所周知,蒋方舟写作特别喜欢旁征博引,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她读的书确实多,才女肯定毋庸置疑。但过多的引用名人名言让人觉得这是她不够自信的表现之一,一个论点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又不是辩论赛,没必要引用那么多古今中外名人说的话。这又回到上一段的结论,因为没有作品,所以没有自信。才需要拿别人的作品,别人的语录给自己增加那虚妄的自信心。

好在她现在还年轻,《百年孤独》的作者不就是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才写出来《霍乱时期的爱情》吗。这个社会现在是宽容的,我们可以等。这又不是一场比赛,留给××国家队的时间不多了。真的希望她可以写出几本好书让那些怀疑她的人闭嘴。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6】

喜欢蒋方舟是因为她说过:“很多人会把阅读当成体面的消遣,但对我来说,阅读要严肃得多。每个人在浩瀚的经验面前都是渺小的,在复杂的思考面前也是愚钝的,阅读让我们超越了肉身的禁锢,变得轻盈,穿梭于时空,向最智慧的人询问答案,向最丰富的人索要经验”。

觉得她是超级努力又刻苦的人。读完这本书羡慕她穿梭于各行各业的人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去感受,去体会。喜欢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于一切的思考。

谈到跑步时她说

虽然不是完全认同,但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跑步跟广场舞进行对比,觉得很有趣。

谈到现代女性和婚姻时她说

很好奇我们为什么总是以怜悯的态度去看待不婚主义?

谈到自己时她说

enmmmm……

还有好多好多,如谈到对“诗和远方”的理解及毛姆的书《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及保罗高更本人。还有梵高与高更的友谊。

我想把书中提到的书都想看一遍,因为蒋方舟如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姐,给画出了必读书单指南。不过要诚实地说我不会去看她以前的书,但是更期待她以后要出版的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7】

也是出行时候的读本:蒋方舟的名字真是从小就听过,但是一个字都没读过,看圆桌派后才开始了解一点,无意间也刷到过一些她的访谈,但是这个人就是喜欢不起来,读完这本书也觉得平平无奇。看有人吐槽她掉书袋端着架子写,这点我倒是赞同,我相信她巨大的阅读量,但是游记日记里的引用肯定不可能信手捏来,那就显得做作一些。这本书其实除了每篇开头提及的日本地名或某某美术展让我觉得她确是在日本,其余跟日本也没什么关系,经常写了个开头就开始写起某个小说的简介或者某个作家的生平,我是来看这的?很多描述和总结也都停留在表层,想要深入了解却又浅尝辄止,东京就像是一个空壳。

想起之前读村上旅居美国时写的随笔,细节随处可见对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的思考,写得很轻松读着也很轻松。蒋的这本书可能更渴望的是自我分析和对艺术创作的讨论,说是游记却又毫无生活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感,说是忧国思民却又总像知识分子躲在自己的金钟罩里揣测整个世界,谈政治就要提君主论,提艺术就要端详名画,忧虑和思忖像是行为艺术和日常生活脱了干系,读来格格不入,总感觉为写而写的痕迹过重。

虽然这本书和预期有落差,但也随手记了很多字,大概不抵蒋方舟那样的敏感才华和共情能力,但是很多情绪还是蛮共鸣的。也标记了很多作家漫画家的名字,对有些陌生的事物突然起了兴趣。

我觉得我喜欢不起来蒋方舟,大概是因为她身上有我厌恶的但同时我也有的特点,无法直视自己的瑕疵和边缘,让我对这个青年女作家也带有某种抵触。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8】

阅读《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建筑物,美术馆,画展艺术品,作家与写作,老年的生活,老年的爱情,大屠杀,死亡,美国大选与君主论,殖民非正义的历史,艺术与真实,宗教信仰与信念,爱情与婚姻,中产阶级与跑步,历史与真实...在这样一个说是日记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么多主题而都有一些深刻最起码自有脉络的想法真的不容易,这本书确实带给我很多惊喜。

书里很多观点和感受是阅读时有共鸣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快乐。每到这个时候,就感叹于自己语言的匮乏与苍白,蒋方舟确实很有才情,一些捕捉和描写真的很细腻,很能打动我。一些联想比喻和描写真的很聪明很准确,经常会感叹。书里常有很多真实而准确的描写,对社会现象,对人性,对文学与艺术作品,甚至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真实,笔触有力并且冷峻。

在《梵高传》里看过梵高与高更的友谊,没留下什么好印象,在这里看了蒋方舟在梵高画展中对二者关系的描写和感受,觉得这段友情有种独属于艺术家的残酷与美感。“这个无情的同居的故事,因为迟来的理解和怀念,竟有了一个温情的结束。”也许有美化与艺术化的成分在,但这样的故事我更喜欢些。

书里有很多小女生的可爱和情怀,写他们一起吃饭,S先生喝多了早上吃不下饭,就有种在酒量上战胜了日本人的高兴;写门口两个魁梧凶恶的保镖说“他们长得太过类型化,就是电影里随时会把人像扔垃圾一样扔到门口的那种。”还有很多很可爱很好的人,认真兴奋学习内蒙古脏话的日本先生,天真而美丽的老太太...蒋方舟在书里的这种温柔和情怀真的很打动人。

书里,尤其是后半部分,几乎每一篇都会讲到一两部文学作品,接连接受不同的小说有时候确实会看得有点疲累,像写读后感一样,写故事情节,写自己的触动,但蒋方舟的才情与阅读量确实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这样的读后感看起来,也是有思想有趣味的。以她的这本书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了很多别的文学作品,那就是另外的一个个世界了,感觉也很棒。

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性的描写,这本身没什么,但过于直白且多的笔触,就没有必要而显得刻意。还有她对爱情婚姻的极度悲观,就像她自己写的“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她的描写总是赤裸裸的真实而不忍读下去,或许年轻且充满幻想,我一直对爱情充满期待,相信会有美好的爱情。

看蒋方舟的书总是充满了惊喜,很期待她下一篇会写出什么来。一个叫熊阿姨网友的书评写“蒋方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当然超出寻常写作者,但这些年始终又离真正的作家差那么一些,她足够诚恳,足够聪慧,而且熟悉的人说她足够勤奋,希望她能真正抵达大家和她自己对她的期待。”读者对一个作家有期待真的对作家而言是一种很奇妙的荣耀,我依旧对蒋方舟有所期待。投稿人:朱瑞雨

《东京一年》读后感800字


因为是日记的形式,读起来很轻松,很快就读完了。中间穿插了很多名著以及她对时事的见解,比如特朗普获选的那天她收到了微信某位朋友发来不友好的对知识分子的嘲笑和幸灾乐祸。我倒是从这本书里列了书单,打算慢慢的读下去。最击中我心的还是同处异国的感同身受。

蒋方舟这么形容她在日本的生活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都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我倒不是说没有目标(升学的压力吧),但是她对生活的描写却另我感同身受我在东京的生活仿佛生活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表参道或涩谷,还是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我始终感觉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流,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解救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我记得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因为走读,每天都要走路或者公交去上学,放学小伙伴能陪我走一段路,可是总是有一段路我是要自己走的。那些熟悉的路我小小的脑袋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做着白日梦云云,是真实的与自己在对话。后来高中以及大学就是住校了,到教室最多7、8分钟,哪里顾得上跟自己玩耍呢。就连实习的日子,在拥挤的地铁上还背着单词,哪里会想天上的云是什么样呢。在瑞士我特意没有办公交卡,每天走路上下学(虽然爬山真的有点累)。但是30分钟的路上,我总有时间去发呆,总有时间去看风景,总有时间去跟路边的蜗牛打招呼。

最近贫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滋养,之前用来压泡面的Kindle最近隔天就要充电,又一次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好久没有这么肆意阅读的时间了。正如上述所说,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生活在大城市人山人海的拥挤的我们,我们被迫与过多的人对话,反而忘记了与自我对话。因为时差,因为语言,因为陌生,因为电话卡还没办好,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去走进原本的自我,去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东京一年》读后感_800字


《东京一年》读后感800字

写这个点评其实是有点迫不及待的,因为想到了就想先写出来,同样因为书才看了一半,所以显得迫不及待!
初看这本书时其实是略有失望的,感觉这单纯的日记并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还好了。毕竟同龄的作家是多么难得啊,而同龄的女作家就更让人欣喜了。有时一想我可以这么明目张胆的看着女生的日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或者就像蒋方舟说的,我也有些许“窥私癖”(书里是指窥探别人隐私,我必须得解释一下)的潜质?(这段话真的令人害怕)………
可能“方舟”这个词不太那么为人所知,一提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诺亚方舟,再加上一个人名为前提的话则又想到了那个打假的方舟子,总而言之蒋方舟在这方面明显是吃亏的了。反正我和我妈说我在看蒋方舟的书时我妈还以为我在看打假类的书籍。
我也是在看窦文涛的圆桌派时才知道的蒋方舟,这个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啊,在看惯了马未都、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这些清一水的老腊肉后还是印象深刻的w(゚Д゚)w
这本书看着其实满足了我自己部分的猎奇感,一部分是对同龄女性的(当然其实这个女性也属特例,完全没有代表性),还有一部分则是对陌生地方的好奇,东京对于我来说与阿勒泰抑或是沙哈拉没有什么区别,对那里的一切我都抱着一种好奇与猎奇,就像小时候喜欢听老人家讲的故事一样,有种朦胧的不现实感。就如同书中写的脱衣舞那段,赤裸呈现出来的反而不如朦朦胧胧的让人喜爱。
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点评主要还是因为看到了日记中的联系,两篇时间上相差较长的日记会提到相同的事情,这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补寒暑假作业的感觉,所以顺便怀疑一下蒋方舟成书前也一样将日记挑选出来后集中润色了一遍的,所以才有了这种暧昧的联系,不知道这算不算我们这批人的时代印记以及让人亲切的共性呢。(˶‾᷄ ⁻̫ ‾᷅˵)

喜欢《乡间一年读后感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一年级读后感大全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