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北风与太阳读后感 > 地图 > 北风与太阳读后感

北风与太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与太阳的对话》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与太阳的对话》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与太阳的对话》读后感

在时代的呼唤声中,老一辈教育家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丹阳四大教育教:马相伯、吕叔湘、吕凤子、匡亚明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及思想对中国近代的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马相伯在办学实践中贯彻的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可以用人文主义来概括这种教育思想,因为他最注重人文教育。马相伯是天主教信徒,但他并不主张在教育中贯穿宗教教育。他认为宗教是个人的事情,宗教尤其应该跟国家分开。这种主张是正确的,是符合当代民主社会的要求的。

九一八事发时,马相伯已经是91岁的高龄了,他心里感到很悲痛,他四处奔走,发表了《为日祸告国人书》,他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在他93岁高龄,而且还有一只脚是坏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弃报效祖国,他有两个人扶着日夜写字2024义卖,50块、30块,竟卖了10万块,他一分没留,全部支援抗日勇军。他一生中有四十年都是身无分文的,全部捐献给国家!马相伯经常重复这句话: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眼见当权者像过山车般来来去去,却始终没有看到一个醒了的中国。

吕叔湘 成天跟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让人觉得语言无味。而一代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一辈子追求直白,文章中少有学究气和晦涩难懂之气。

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吕老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2024的短文,都要逐字2024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据说吕老平时言谈中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但凡是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对民族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像许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吕老深受五四精神的影响,科学救国、文化救国的志向根深蒂固,爱国主义、崇尚科学是吕老这一辈学术大师的精神特点。他亲见旧中国积贫积弱、黑暗腐败的现实,亲历战乱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之苦,这些都使他的思想感情与人民大众息息相通,因而他发自内心地拥护新社会,珍惜新生活,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之中。

吕老对读书人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颇有一番见地。他认为读书人应该读三类书,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

有关自己专业的书是老人的首推之书。吕老谈到,这类书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因此老人即使在早几年被强迫赋闲的日子里,也时时走进旧书店去翻翻,掏出仅有的几个钱搬些书回家。被吕老列为第二类的书是与专业有关的其它门类的书,这类书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类书籍,则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吕老加重了语气: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决不是个读书人。

吕凤子执教一生,边教书边绘画,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又创作了许多作品。吕凤子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画,具有独特的风格。书法篆刻也有特殊造诣,并创有凤体字2024。吕凤子先生为旧社会无处受教育的妇女在丹阳筹设了正则女校,继而为使妇女能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待遇,在正则女校的基础上又扩建了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而专业如何设置,也必然是吕凤子先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吕凤子先生在创办女子学校,致力女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注意到了女性学了普通文化知识,往往仍然是做贤妻良母,或是供资本主义社会当着商品,或是供官府机关充作花瓶,还不能在职业上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待遇。这有违他的初衷,也是不能实现他的愿望的。因此,他不能不思考学校今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新思想激荡着中国大地,对于吕凤子先生来说,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使他在迷茫思索中得到了启发。

匡亚明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他既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极富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在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匡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党的宣传、教育和理论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崇高革命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务实工作作风和精辟教育思想,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我们今天纪念匡亚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毕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崇高革命精神;学习他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崇尚俭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道德风范;学习他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读完了《与太阳的对话》,深深让我体会到,在我的教育事业中的教育方法和生活的追求是多么的重要,而他们那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发自内心的感想更是给我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是幸运的!和教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没有经历复杂的环境;我们是幸运的!时刻有教育家们思想的指点。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博大精深, 它如指路灯,如风向标,将带我一路稳健前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与祥子对话


徜徉在书的海洋,忘我地汲取书中的营养。而常常让我牵挂的,不仅是书,还有书中的人物。多想去和他聊一聊,而如今得以实现。

——题记

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书虫,看到好书总会买上几本。而最让我感到不舍的,还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壮实憨厚的乡下小伙,在北平靠拉车谋生,一门心思要攒钱买辆自己的车,靠自己吃饭。他省吃俭用,终于在三年间凑足一百块,用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此时的祥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谁知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混战,祥子连人带车子被十几个大兵抓进营地做苦力。他趁着大兵打了败仗偷跑出来,顺手牵走军阀撤退时落下的骆驼,卖了三十五块钱,从此就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祥子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实小伙子,可是经过了人生的三起三落,被生活中的困难彻底打败,从那以后,祥子如行尸走肉般生活着,每天浪荡街巷,吃喝嫖赌、偷奸耍滑的混日子。

读完整本书,为祥子的执着而高兴,也为他的堕落而惋惜,更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愈发入迷,渐渐地,带着不舍进入了梦乡......

“醒醒,哎,醒醒......”一阵急切的男声呼唤着我。睁开朦胧的睡眼,面前竟是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你是谁,”我问他。“我叫祥子,刚才看到你躺在路中间,以为你生病了,就叫醒了你。”祥子憨憨的笑着。原来是祥子!他给我倒了杯水,问了我很多问题。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他无奈地说:“前不久我和我的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趁着大兵打了败仗偷跑出来,但是我的车就这样没了。唉,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钱才买来的啊!”听到这,才知道我眼前的祥子还没有丧失人的本性。可是我知道,靠我自己还不能改变祥子的命运,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怪就怪在这个社会太无情,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它不让好人有出路。在和祥子的对话中我了解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祥子的一生短暂而又心酸,心中只剩下无奈与怜惜。

闹钟结束了我们的畅谈,一切都好像是真实的。祥子的堕落不是他的错,而是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以至于老实能干的他由人变成了“鬼”。与祥子对话,我明白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了解了一位挚友——《骆驼祥子》。

教师评点:小作者用梦境的形式来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很新颖,并能从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是值得提倡的,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

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与神对话》读后感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 从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神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对象,而是每个人必将到达的境界,这是神的目标和光荣。”

“神最美好的时刻,是你们意识到你们不需要神的那一刻。”

很喜欢书中这两句话,今日突然的感觉让我觉得,我更喜欢后面的一句。

当体会到自己是神的分身那几天,曾沾沾自喜跟几个人提起过“我就是神,你也是,大家都是。”有种身份的荣耀。

今天的声音告诉我:你最好忘记你是神的身份,只需要按照神的方式去体验和创造,就够了。

-- 万物皆有神性,神的身份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

-- 存留的残余记忆中,对神的定义和期待,对你是个束缚。

-- 忘记它你才可以更好的专注于当下,体验当下。

-- 没有神,也没有你,只有此时(now), 此地(here),活在当下(this moment)。

*记得你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体验存在的三个过程:思维,话语,创造。

*最高选择是:爱会怎么做?爱诱发行动原则。

*按十点内在运转方式来创造你的现实。

这部书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到喜悦,很多篇章都能让我共鸣。是迄今为止影响力对我最大的一本书。

感恩赠送我这本书的铄宇老师,他赠送的不是标价28元的一本书,而是促使我当下去阅读它的机缘,这个机缘是无价的,如同《与神对话》1-8部在我的电脑里已经躺了一个多月了,却未曾促使我去和它一起共振。

无以为报,写下这些文字,作为自己的纪念,和促使更多亲爱的伙伴你也去捧起这本书的机缘吧。

与神对话读后感


【篇一:与神对话读后感】

翻开书页,一句话映入我的眼帘:来吧,来读这本书来找到你沉睡的内在智慧。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立马一探究竟。

读着读着,我知道了本真的我们十足的可爱,我们不必去掩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神赋予我们这副身体,我们就应该去珍惜它并保持它的本真。读着读着,我明白:为了不背叛别人而背叛自己,等于背叛了一切。朋友在我学习时来找我,我会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我不想背叛自己。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受益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当考试失利,我会想:失败是一种教训,能为下次的考试铺垫脚石。这何不为一种收益呢?我还明白了,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为什么有些人软弱无能是因为他们不会去运用他们的力量,或他们不相信他们拥有力量,那些统治着全世界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而站在众人的头顶上。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希望,幸福,生命的本质,是专为我们准备的一个心灵静修的机会。有空也读读,绝对有意外之惊喜。

【篇二:与神对话读后感】

《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从头到尾,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只是用了同一种语调,写了几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而且据他本人所述,这几段对话全部发生在他与神之间。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祂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这本书并不算成功,尽管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它实在过于乏味,读到后面,你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是一本道德宣传手册,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它把自己伪装成了天启经典的样子,但我看到了太多矛盾、太多含混,太多不置可否。既啰嗦,又难以捕捉要点,就好像小教派的教义,尽管它只是出于作者善良的本质。如果是作者的臆想,我就觉得很可笑了。它让我想到了两个大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

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人的坚持需要勇气和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信仰。当代社会,信仰的源泉并不多。

【篇三:与神对话读后感作文】

今年我定的一本书名叫《与神对话》,据说这本书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两年半之久。

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但我看后觉得无论什么年纪都能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因为这本书里讲的各种人生问题,大多数我们都碰到过。因此,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生哲学,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恋爱交友、工作理想等等。

实际上这类书很多,但这一本写的更加吸引人。正如艾拉妮丝所说:我想要彻底弄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不是我一直以为的这些:去提升自己、表达自己、接纳自己、爱我自己,并且尽力去鼓励别人也这么做。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向我周围的人、向我们公司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强力推荐这本书。

认真的、好好的去读一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那么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肯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篇四:与神对话读后感】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可能都希望我们身边能有一尊神,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尤其是我们陷入困境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可能临时抱神脚、也可能虔诚的祈祷,但最终神又能帮我们多少呢。

《与神对话》里通过神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整本书核心的信息是:我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即神就是昭示欢乐、真实、爱的化身。

书中借神之口告诉了我们很多,我(神)最得力的信使是经验接下来作者用了不少篇幅,阐述了经验之重要,不倾听经验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断地重复体验到它,一次又一次。经验是我们每次跌倒后用疼痛换来的奖励,如果你不懂得珍视,自然还要再痛一次。

当我们特别想达到某种愿望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祈祷,你若是恳求乞讨,你将来体验到你想要选择的东西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小,这是因为,你作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所以呢,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感谢神赐予我们的万事万物,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丰富;要想使愿望成为现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信仰,坚定地认为无论你想要什么,神都会毫不例外地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以为神创造并决定你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就错了。神是观察者,而非创造者。神创造了你,依照神的形象与模样。其余都是你创造的,利用神给予你的力量。神创造了生命的历程以及你所了解的生活。然而神给你自由的选择,让你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说到底,是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人生,糟糕的、成功的都是你自己的杰作;每次掉入逆境,自救永远是你最首要的选择;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你心中最神圣的神其实就是你自己。

【篇五:人等于神】

就象这本书所说,是我们自己召唤它来到我们的手里,开始翻阅它,拜读它,随后我就充满着喜悦,充满感激地由着这本书带领我进入我的内心,开启我内心领域的美好的一面,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这虽然是写给青少年的书,但步入中年的我看到后仍觉为时不晚。有很多问题在我青少年的时候没人跟我讲过,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过,所以,现在说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心召唤来的。在我开始接触到自我,开始反省自我的时候,它出现了。冥冥中都是有安排的,任何事物都是以它最合理的时间出现。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寂静法师所写的能量朗读中的内容时不时的也会跳出来与这本书的一些观点进行融合,让我觉得入道的法虽不同,但其本质却是相通的。

首先,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有答案。对于我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我明白我只不过是借由着我的这个躯体来到这个世间来体验生命,来体验我之为我的最高境界的过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人世间,我们拥有身,心,灵。这三者的关系首先是借由这个身,然后由心作桥梁,来成长这个灵,也就是自我,内心深处的我。所以这个身,要怎么对待她,她需要什么,是否健康完全取决于自己。只有照顾好了这个身,心才会在好的环境中去做一些事情,来支持自身的成长。这三者是个循环,我要做的,是启动良性的循环。

其次,是关于观念的改变。佛说一切皆是相。我们由于自身的生长环境,所接受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等,给了我们一套自以为是的世界观,价值观。并根据这些观念来评判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但所有的这一切观念的标准是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当每个人自己心里设定的标准与别人不一样时,我们的烦恼就产生了。也就是被表相所迷惑。而如果我们能看清这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枉生出来的,是用来束缚我们自己的,是捆绑我们的灵魂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于这些观念呢?

第三点就是书中常说的一句话,人,神,是一体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心经第一句话也是这样讲: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如果想让自己内心宁静,充满喜悦,就将自己内在的慈悲和善发掘出来,也是内在的人性散发出来,如特雷莎修女,如寂静法师等等,觉悟了的人就是神。

11月做了HBH皮纹检测,这个检测帮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更好的理解了人性。在我们的生命形成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具有完美基因的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自身完美的特性。在婴儿时期我们就是在呈现这样的自我,做自由自在的自我。可随着后天成长因素的不一样,每个人将自我或深或浅地包裹了起来,将性格中的某几个面压抑了或者又将另外的面过度的表现了出来,使自身陷入失衡状态,使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于是又想到再去寻找那个被我们藏起来的另一个我。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寻之不见,有的人与之擦肩而过,有的人幸运的找到开启自我之门的钥匙并将之逐渐地发掘。这个过程就是书中所讲的向我之为我的最高境界不断地进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喜悦的,是内在不断成长,内在力量不断强大的过程。明白这些后我能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接纳家人,接纳所有人。因为理解了人性,所以我现在开始懂得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让自己的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更有收获,更进步!

感恩所有的人,事,物!感恩自己!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

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我与鲁滨逊对话


当我正津津有味地阅读着《鲁滨逊流记》时,突然一阵头晕目眩,一头跌进了书中的大门。

抬眼望去,我正身处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环顾四周,远处那个身着兽皮,蓬头垢面,腰间挂着斧头,手中端着长枪蓄势待发的,除了鲁滨逊还能有谁?我迫不及待地向他跑去。

见到我,鲁滨逊十分高兴,热情地将我请到了他的帐篷。刚一坐下,我就忍不住好奇地发问:“鲁滨逊叔叔,您的同伴们全都在大海中丧生了,是什么促使您在独岛上坚强地活了下来?”他笑着回答我:“上帝令我绝处逢生,我应该更加珍惜我的第二次生命。虽然陌生的环境给我带来了恐惧,但我战胜了自己,让我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我接着问道:“在您病好后,有了什么启发和感悟?”他沉思了一会儿,郑重地对我说:“在体力恢复的过程中,我时时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我必拯救你’。当时,我觉得这句话是多么可笑啊!我深深感受到,获救是绝不可能的。正当我心灰意冷时,猛然醒悟到,我一心只想求上帝把我从目前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却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获得了拯救。我扪心自问:我不是从疾病中被拯救出来了吗?难道这不是一个奇迹吗?”

“那您一人在孤岛,不感到无助、孤独吗?”鲁滨逊大笑起来:“请看看我的周围吧!我的鹦鹦是我的宠臣,只有它才被允许与我讲话。我的狗又老又昏聩,它总坐在我的右手边,而那两只猫则坐在另一边。同时,还有星期五这个人类朋友陪伴我,过着这其乐融融的日子,还会感到孤独吗?”

我想:鲁滨逊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勇敢、机智、聪明,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鲁滨逊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都能过得快乐,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模板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收获了很多有关知识。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到的新东西写在读后感上,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与幼儿对话读后感”,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1)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2)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3)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4)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读此书,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经历一次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辩论,或许是自己接触了幼教的实践和理论,对幼教本来就有所感触,所以在读丽莲。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与例子时,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经历了这个检讨、思辩的自我澄清过程之后,却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户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

1、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

丽莲。凯兹博士对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辟而独到的阐述和分析,而这种分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她对儿童发榨取内的深入思考,我们发现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儿童发展着眼,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在多年对儿童发展的深入研究下,丽莲。凯兹博士探讨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原则、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等诸多问题,她结合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儿童发展需要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对儿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例如丽莲。凯兹博士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了“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湿度的自尊,避免幼儿日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尤其应注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这些更应该成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丽莲。凯兹博士还提出了评价幼儿发展的11项观察指标,特别是就儿童好奇、情绪状态、同伴友谊、对成人权威的态度、爱的表达以及能否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精辟的见解,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行为改变技术,丽莲。凯兹博士强调要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部原因,谨慎而不盲目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这些深刻而读到的认识对于我们审慎地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释

丽莲。凯兹博士围绕教师的角色、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的成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了阐释,她指出教师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非个别幼儿,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同时,她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她主张注重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增进家长的支持合作与加强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

丽莲。凯兹博士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将幼教实践中有争议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深入的的阐述和分析。例如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并没有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彰显了。凯兹博士的独特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使人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幼儿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

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无论谈理论还是说实践,自己都缺乏一种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更没有值得借鉴的教育策略建议与教育智慧而言,更谈不上教育的学术气质和精神。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5)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VS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6)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篇7)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翻开这本经典之作,我就看到了书的后页上一个大大的问题:幼教工作是专业吗?如果您是幼儿教师,您的答案会是什么?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高中毕业,进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13年8月正式进入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江厦园区进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思考过,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门专业。现在想起,如果刚开始工作,有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给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学两年,我所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技能,如何不能说幼儿教师不是专业呢?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 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精选


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在读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作者精妙的文笔,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也是对阅读的作品一种复盘。在读了作品后,没有感想怎么办呢?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与幼儿对话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1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读此书,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经历一次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辩论,或许是自己接触了幼教的实践和理论,对幼教本来就有所感触,所以在读丽莲。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与例子时,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经历了这个检讨、思辩的自我澄清过程之后,却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户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

1、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

丽莲。凯兹博士对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辟而独到的阐述和分析,而这种分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她对儿童发榨取内的深入思考,我们发现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儿童发展着眼,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在多年对儿童发展的深入研究下,丽莲。凯兹博士探讨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原则、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等诸多问题,她结合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儿童发展需要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对儿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例如丽莲。凯兹博士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了“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湿度的自尊,避免幼儿日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尤其应注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这些更应该成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丽莲。凯兹博士还提出了评价幼儿发展的11项观察指标,特别是就儿童好奇、情绪状态、同伴友谊、对成人权威的态度、爱的表达以及能否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精辟的见解,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行为改变技术,丽莲。凯兹博士强调要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部原因,谨慎而不盲目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这些深刻而读到的认识对于我们审慎地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释

丽莲。凯兹博士围绕教师的角色、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的成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了阐释,她指出教师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非个别幼儿,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同时,她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她主张注重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增进家长的支持合作与加强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

丽莲。凯兹博士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将幼教实践中有争议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深入的的阐述和分析。例如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并没有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彰显了。凯兹博士的独特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使人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幼儿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

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无论谈理论还是说实践,自己都缺乏一种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更没有值得借鉴的教育策略建议与教育智慧而言,更谈不上教育的学术气质和精神。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2

看完《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不仅在专业上经历共鸣\检讨\交流与提升的过程,也深受"丽莲。凯兹"大师特有的学术品质与专业精神的影响与激励。使我对"幼教事业"有了更强的归宿感和责任感!体会本书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与启发:

一,培养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励自恋

回想过去的一些学习记录单,仔细分析,发现存在着养成儿童自恋的例子,并未鼓励儿童想外探询以求了解或者引导儿童探究价值得研究的现象。如调查表中的标题"我喜欢的小动物""我喜欢的颜色""我喜爱的玩具""我最想旅游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这些记录单将儿童的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而忽视了要求儿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决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东西"等。也就是缺少让儿童扮演制造者\创始者\困惑者\试验者的角色。

有益于儿童的自尊应是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判断,鼓励儿童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教学。 从丽莲。凯兹浅显易懂的例子中最能体会。如四个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时间制造风速船。第一次尝试时,他们用了很多的胶带,把四个风标粘起来,结果需要很强的风速才能让他们设计的风速级计转动。虽然失败了,但老师不打击也不忙于告诉答案,反而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孩子们也不肯放弃。显然他们的坚持会影响老师的计划。最后这四个孩子成功了,他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与技巧。同伴们都非常欣赏羡慕他们的设计,老师也投去赞赏的目光。相信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自尊!

二,学习气质对与幼儿教育的启示

反复阅读丽莲。凯兹大师的观点:"至少有7个理由,我们应该将培养想要的气质列为教育的目标",觉得不无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儿教育四大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感”反复强调幼儿”气质”目标的重要性。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学习气质代表着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其中第7条理由:"儿童不太可能从直接的教导中心学习气质,而是从目睹身边的人所展示出的气质中模仿学习而来,因此老师与父母可以想像'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气质?'如果老师希望幼儿养成探究\假设\试验\推论的气质,就应该考虑自己的这些表现得更明显,让孩子看到。"这一条强调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气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过程中认真思考,哪些气质值得培养,哪些气质需要消弱。

三,行为改变技术背后的问题分析

其实"行为改变技术"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种制约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只是"行为改变技术这个词是一种专业说法。我所理解的行为改变技术就是"纠正和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试图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过去针对孩子搅乱\无理行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强化手段。但针对产生搅乱行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经过丽莲。凯兹大师的指点,原来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如"制约型"的幼儿搅乱行为一般是学来的,大部分情况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抚就可停止。记得2年前的一次区域活动莽撞行事时,毛毛哭着找老师告状,原来豆豆打了他。一问豆豆,是毛毛没有征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两人都有错,当时气愤之余只好停止他们的玩具。现在想来,应该告诉他们或协助他们澄清他们问题的所在,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这即是针对"社会型"幼儿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分辨和应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儿,由于他们的行为不易察觉,就很难消除他们内心素承受的压力和伤害,经过书中的描述,我认为此类幼儿多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应该根据眼神\情绪来判断,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宣泄和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紧张敢和恐惧感。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听到丽莲。凯兹这个人,是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刚巧遇上创新大会,很有幸地现场聆听了丽莲凯茨的讲座,也是第一次感受中英文同步翻译的讲座。记忆中讲座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实例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十月,全国幼教课程会议,遇到了老同学,高兴地送了我一本书,一个劲地说这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的书,每每遇到这样的书,必是焚香净手,凝神屏气,细细研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虽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地的幼儿教师们所遇到的大量问题竟然如此相似。译者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而且凯茨竟然还是北师大庞丽娟教授的导师,感觉又亲近和了解了许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量原则: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依次为幼儿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情感,而且这份爱是适量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常看到的一个词驯养,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从此我们彼此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将对你也是唯一的。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安全感来自于孩子相信成人对自己于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一直以来,我们理想中的幼儿老师都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我们评价老师也总会用和蔼可亲来衡量,渐渐地,这份温和变成了职业性的、浮面的表现,而很少自问其中的真诚到底有多少!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走进班级,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问候,语言中没有情感,很空洞乏味。孩子们也只是仅把问好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缺乏因问好而建立感情的激情和机会。

同样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提倡教师要适当的疏离与理性。即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要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能给教师留出观察和思考时间,能给孩子留出发展和调整的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不要一气呵成读完全书,不妨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书中的问题或者见解,进行思考或者实践上的思辨,才是真正与大师对话,才能更好体会大师的用心。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4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5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6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翻开这本经典之作,我就看到了书的后页上一个大大的问题:幼教工作是专业吗?如果您是幼儿教师,您的答案会是什么?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高中毕业,进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13年8月正式进入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江厦园区进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思考过,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门专业。现在想起,如果刚开始工作,有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给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学两年,我所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技能,如何不能说幼儿教师不是专业呢?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 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7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读后感


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三是,背古文、古诗。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最大!

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对话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2024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

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2024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希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现在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和古今贯通,还要多看课外书籍。

从本篇课文让我感受到,启发到了:每个人不免会有偏科的情况,但是要尽量避免,就像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一样,觉得数学太费脑筋,不喜欢数学。可是,我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我知道和明白了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适应现在这个多元素的社会,这个新的世纪,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老爷爷教导的话。我会坚持学好每一门科目,为祖国献上一份力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章的每一段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让我们小孩起码要被两百首古诗和五十古文。闲人不是正课的书,但是书中都含有自己表达的知识。如《彭公案》可以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水浒传》可以洗礼你的灵魂,读后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我认为除了这文科理科要好,体育也要好。所以不止三贯通,还要加上运动贯通。

诉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记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没有了书籍,人类将迷失了前进的目的;没了书籍,人类将保持着愚蠢无知的心态,让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我提倡读好书,读圣贤书。还要做到读书三个一,谓心到.眼到.口到。用书中的知识来取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栽培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

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

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

三是,背古文、古诗。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最大!

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五】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采访类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看到题目,一定会奇怪:不会又是童话吧。其实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这样很好理解。

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赞成的是要多看课外书。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本中,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所以要钻研,多看课外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读书就达到了目的。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不能偏科。我觉得偏科不仅仅指语数不偏科,还包括主课和其他科目也不能偏科。我的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四门课都很优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也要学好。所以我要在体育上加倍努力。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在各学科取得更好成绩。我认为各门学科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们不能偏科。

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这个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刻。我的妈妈英语读、写都很标准,但她总说要是早在小学时学自己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妈妈生在农家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基本的上学都成问题。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程,我们就更要珍惜,好好学。

这篇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很感谢那时才十多岁的小作者张钫,也要谢谢蔡老师,是她生动地讲解,让我知道了这么多。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与神对话


读书的伊始,我总是习惯性的翻开扉页。很奇怪几乎每打开一本书,你总会发现扉页上写满了作者的简介、生平,满满当当。无论是多么被人捧为阳春白雪,或是如今泛滥成灾的三流小说都免不了俗套,编辑总是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功绩,才华,奖项都写满,以显示这位作者的高尚和文学素养之高。然而当我读这本书时,却没发现,更或者说我完全不需要知道作者有多伟大,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我们不需要其他的什么去点缀它。因为他的文字,足够伟大。

我不喜欢贴标签,或者是下定义。我甚至觉得这完全是无事生非,很多人将这本书誉为宗教第一,我倒真没从中看出个所以然来。我从前偏爱《塞拉菲尼抄本》,将其捧为神作,视其为我无知而可怜的文学生命中的白玫瑰,朱砂痣。可笑的事情是我从未曾读过它,看懂过它写了些什么不过是人云亦云。然而《与神对话》这本书,我确实一点点用心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复杂的陈词,没有的华丽的篇章去歌颂什么,有的只是纯粹的质朴的对话,是更接近人生,更贴近精神的文字。

如果你正置身生活的激流或漩涡,身处险境或微妙的转折关头,如果你被造化运转得烦闷不已或意乱情迷,你就不可能不被这本书里所富含的哲理所打动。当你正要选择,倾听或逃避着内心的轨迹,你就会懂得这样一些句子:生命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与神对话》试图用它对宇宙万物的解说,从根本上解除人类至深的桎梏,让人从无适从又永在的恐惧中无法解脱出来。它要让人相信一切皆是一场蓄谋的经验,当大幕不论以何种方式落下之时,你获得的将只是解放。而尤其当我们生存于一个非常不确定、不安全的时代,这等教言又是何其富于诱惑和令人感动。难怪乎如此多的人奉若神明。

与神对话的奇妙之处,不在于他拥有何种复杂的思想,多么高明的见解,或是多么深沉的智慧。只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便道尽了许多我们困惑的、恐惧的、未知的、担忧的。我们需要明白想要被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我们甚至要了解:神对于好的爱不会多于对恶的爱,希特勒可以上天堂。而善良则是上帝给予善良者的最高奖赏。

与神对话给予了我最大的启迪就是:无论你是否认同尼尔的神,你心中也会有那么一个神,给予你爱和力量,那边是信仰。

不信耶稣,却也祈祷;不信佛祖,但也读经;不信真主,我,仍有一颗朝圣的心。

优秀读后感:与祥子对话


在文坛上,作品集就如生活中一张纸彩纸,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画。于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就跳出了画纸写作就如这样,那么,作品中的人更是这样喽。

在此范围内,我想与最不放弃希望、最坚强的人说、问。推敲复次,我决定将自己心中涌动的话语道给祥子。

你富有理想、富有志向,从小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成年以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你的愿望成真了。但在这兴奋之余,一场无人知晓的事情发生扭转了此时的局面----你为了多赚几个钱,路上遇到了兵,结过,连车带人都搭了进去。幸运的是,你在兵乱之际逃了出来并且奇怪为何兵会乱。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你牵了三头骆驼。我想问你,当时,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里,你独自一人牵着骆驼漫步,是否也感到过害怕?

当你成功逃过这一劫,你进入了人和车厂。那儿,事业很稳定,因为你的憨厚老实,得到了刘四爷的好评,并信服与你。

但,天总是自行做事,谁也没想到的是,人和车厂有个厉害的虎妞,在经历种种事情后,你选择离开人和车厂。我想问你,你当时没为什么不向刘四爷索要你本应得到的钱财呢?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得重新来,从头来!那也就意味着你本应攒着买车的钱撒手与你,你又得在等很多年才能攒够,

终于,你遇到小福子了。事与愿违,你再次不得不闯社会,结果,丢下小福子,去拉私家车。而当你真正搞好事业时,小福子已经死了。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我想问你,当时,你为什么不带小福子一起走?如果当时那样做,或许还能挽救小福子的性命!

终于,你也堕落了!

为什么,所有正直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悲伤的?为什么,你会选择人和车厂而不是别的车厂?为什么,你拉私家车而不是散座?

也许,在当时,你改变了路径,转换了思想,得知了因果关系,你就不用如此堕落了吧?如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也不用如此荒唐了吧?你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拉着专属自己的车到处游逛了吧!

与神对话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与神对话读后感”,敬请访问。

阅读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和见识,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精彩呢?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与神对话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1】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2】

有的人说,这是宗教方面的书,我想问一下:你看了吗?如果真的看了的人,一定不会这么说,反而会以一种更高贵的态度来对他!我想这是看了这么本的心声,我很佩服这个作家,其实他说的每句话真的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并一直在怀疑的事情,现在终于被呈清了,他用了我们很多人想问的问题的一种态度,来问神,但其实,这个神就是我们自己,很多事情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所谓地狱,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所谓幸福,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所得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但是你们并不知道,一个人做了坏事,以为很开心,但他骗不了自己的心,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会展现出来了,你的心会让你做所有你能做的事情,这样好事也好,坏事也好,都会有最后的体会,不要在忽外表现象,不要看现在别人如何,你不能如何,不要看你现在是个什么,别人不是什么,要看你的心,看看他在想什么,他要做什么,这样才会有一个真正你要的结果。

看这本书也许对很多人没有用,因为不到时候让你明白,不过,等你的心长大些了,再来看他,会更明白,经历过事情的人才能看得懂的书,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3】

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我们带着使命来到地球,通过创造来显现自己的真实身份。所有的境遇都让我们忘记真我,唯有内心灵魂的孤独冥冥中引领我们寻找回家的路。

活着就是要回忆起自我的本性。创造者即是造物主。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主,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你选择怎样的生活,生活就会是怎样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选择。如何知道选择是正确的?只要让你内心感到真正的愉悦和平和,那就是对的选择。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此时此刻,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存在。

写吧,写吧,流畅的表达也是源于宇宙的通道。静下心来,感受内心的声音。也许我还没有准备好,否则我会灵感涌出,无法停止。但是我有预感,一切正在临近。那个开悟的时刻,可以坦然接纳一切的静定。

要去创造,不枉此生。5月,去完成一部小说。不管怎样,要开始写。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4】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5】

最近看一本书,《与神对话》,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或者说是与自己相处的书,不像书名体现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书,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虽然还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时日可以再写一写。

“精神也许无法真诚地认同身体的行动能带来你选择的东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将会通过你把好东西带给其他人。

如果你选择的是快乐。去促使别人快乐。

如果你选择的是发财,去促使别人发财。

如果你选择的是在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去促使别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爱。

真诚的这么做—不是因为你追求个人的好处,而是你真的希望别人拥有这些东西—然后所有这些你送出去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你把某样东西送出去的行动促使你经验到你拥有它。因为你无法将某样你现在并不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结论,对你产生了新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你肯定拥有这样东西,否则你不可能把它给出去。

然后这个新思维变成你的经验。你开始处于那种状态之中。一旦你开始处于某种状态,你就启动了宇宙间最强大的创造机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处在什么状态,就会创造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完整之后,你将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出越来越多那种东西。它将会在你的物质经验中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某样东西(更多的时间、金钱、爱情等等),他们就终于能够采取“行动”去做某件事(写书、培养爱好、度假、买房子、谈恋爱等等),这将会使他处于某种存在“状态”(快乐、安宁、满意或者充满爱)。这就是拥有—行动—状态模式。

实际上,他们弄反了“状态—行动—拥有”范式。宇宙的真相与你想象的不同:拥有某样东西并不会产生某种存在状态,事实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须处于那种叫“快乐”(或者“领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状态,从这种存在境界出发,你才能采取“行动”去做各种事情—你很快会发现,你所做的事情最终给你带来了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有没有和你以前认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如果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会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触过一名领导,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他的成长经历。他在学校当一名普通老师时,校长在台上讲话,他就会想如果我是校长,今天的讲话会怎么讲。当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师时,在教育局长到学校讲话的时候,他会假设,如果我今天是这个教育局长,会怎么讲话。后来,当他到机关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他是县委书记,这个讲话会怎么讲,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多年以后看到这本书,回想这位领导的话,不就是践行那种“状态—行动—拥有”的成功模式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商品—货币的G—W—G的过程时说过,为了卖而买和为了买而卖是不一样的逻辑。前者是资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劳动者的套路。赚钱的人是先把钱投出去,换成某种非钱形态,比如商品,购买劳动力,通过再次出售再换回钱来。起点和重点都是钱。普通人的逻辑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东西,钱作为一个中间通道,连接两端非钱的东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钱。

你是否认同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的观点以及“状态—行动—拥有”这种行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边人有这种体验或经历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与太阳的对话》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北风与太阳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