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杀电话读后感 > 地图 > 自杀电话读后感,2024自杀电话读后感
自杀电话读后感相关栏目
自杀电话读后感热门栏目
自杀电话读后感推荐
自杀电话读后感

(共 7638 篇)

  • 1、 《自杀论》(读后感参考)

    《自杀论》读后感最近终于读完了《自杀论》这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书很厚,有400多页密密麻麻的字,通篇围绕自杀来写。读完后,我十分佩服迪尔凯姆,竟然能把自杀这一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研究得如此新颖、透彻。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们通常认为自杀是个体因素导致的,的确自杀者往往伴随着抑郁、激情、悲观等特征,或遭受了一些巨大创伤;或者一些研究者认为,气候、酗酒、城市化等外界因素的导致了自杀,然而,迪尔凯姆使用西欧各国的自杀数据、表格,用严谨的假设、完美的推论,近乎苛刻的分析,将已有假设不断地推翻,在推翻别人假设的同时,不断接近、并验证了自身对于自杀的假设,即自杀率在各国长期保持稳定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就像读侦探小说一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连连发出“哦,竟然是这样”的感叹!我感觉他得出的几种自杀类型也很有意思: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的自杀。此外,他最后提出,虽然自杀本身在社会结构中是正常的,但当时社会中自杀率的迅速增长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社会结构出现了很大问题,并且,自杀更多是利己主义自杀的增长,反映出个体与社会之间联结的减弱,个体脱离于社会结构的控制。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个性的释放等因素,家庭、宗教、国家在世俗社会中都不能起到减少自杀的作用,那么,只能寄希望于各种职业行会,起到一种共同体的作用,来加强有共同职业、兴趣的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互动,作为一种高于个体的社会结构对其发挥持久的、频繁的影响,或者说起到一种社会控制作用,防止个体过于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而脱离与社会的联系,以此来减少自杀率。迪尔凯姆并未就行会进行分析,而只是提出了这一问题,把问题留给了后人。我觉得,很多事却如他所言,以我为例(而我只是广大在外求学、在外工作或打工青年的一个缩影)作为从小乡镇走到大城市读书的孩子,与家庭的互动、联结较为薄弱,鲜有宗教信仰,而国家并非经常能影响到我的具体身心行为,那么,我与社会的联结要通过什么中介达成呢?与我互动最多、影响较大的是导师、同门师兄弟姐妹、同学(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同学),而这些,就属于共同兴趣、共同经历、或共同职业形成的群体,这不恰恰是迪尔凯姆所说的“行会”么?所谓的大家,便是这种既能总结或推翻过去研究,又能提出、验证当下自身的独特论点,还能预设、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社会某方面发展的人吧!

  • 2、 《自杀电话》读后感

    生命的价值------《自杀电话》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短篇小说《自杀电话》让我懂得生命的价值。

    小说主人公欣兰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在一个看似平淡但暗藏杀机的傍晚,欣兰和四个一起跳舞的姐妹,在学校文艺演出刚结束,一起放学回家。一辆醉酒的士猛的撞来,还未谢妆的欣兰便飞了出去,缓缓落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宛如天鹅之死。欣兰大难不死,但双腿粉碎性骨折,一生都在轮椅上度过,那双修长的玉腿可是欣兰的本钱,欣兰想到自杀。

    一天欣兰出院了,她呆在爸爸办公室,欣兰的爸爸---一位心理医生,需要去见一位病人,让欣兰自己呆在这里。爸爸走后欣兰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个小药瓶,打开药瓶,把白色药片倒出来数了一遍,不多不少正好五十片,这五十片安眠药是三年前欣兰的母亲知道自己得了绝症自杀用的,被欣兰及时拿走时藏起来,没想到在三年后自己也派上用场。突然心理诊所的热线响了,爸爸不在欣兰接了电话,那是一位中学生,他因为被怀疑想到自杀,欣兰竭力劝说说服了她。欣兰也知道自己的价值,开办了心理热线,名字叫小天鹅热线,声名远扬。

    这个小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不管你是怎样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价值,像文中的欣兰虽然她失去了双腿不可能再为人们舞蹈,但她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开设心理热线,帮大家解除心中的烦恼,我们也一样可能我们某一方面不如别人,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价值。

  • 3、 《自杀电话》读书笔记550字

    生命的价值------《自杀电话》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短篇小说《自杀电话》让我懂得生命的价值。

    小说主人公欣兰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在一个看似平淡但暗藏杀机的傍晚,欣兰和四个一起跳舞的姐妹,在学校文艺演出刚结束,一起放学回家。一辆醉酒的士猛的撞来,还未谢妆的欣兰便飞了出去,缓缓落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宛如天鹅之死。欣兰大难不死,但双腿粉碎性骨折,一生都在轮椅上度过,那双修长的玉腿可是欣兰的本钱,欣兰想到自杀。

    一天欣兰出院了,她呆在爸爸办公室,欣兰的爸爸---一位心理医生,需要去见一位病人,让欣兰自己呆在这里。爸爸走后欣兰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个小药瓶,打开药瓶,把白色药片倒出来数了一遍,不多不少正好五十片,这五十片安眠药是三年前欣兰的母亲知道自己得了绝症自杀用的,被欣兰及时拿走时藏起来,没想到在三年后自己也派上用场。突然心理诊所的热线响了,爸爸不在欣兰接了电话,那是一位中学生,他因为被怀疑想到自杀,欣兰竭力劝说说服了她。欣兰也知道自己的价值,开办了心理热线,名字叫小天鹅热线,声名远扬。

    这个小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不管你是怎样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价值,像文中的欣兰虽然她失去了双腿不可能再为人们舞蹈,但她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开设心理热线,帮大家解除心中的烦恼,我们也一样可能我们某一方面不如别人,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价值。

  • 4、 《自杀电话》读书笔记550字范文

    《自杀电话》读书笔记550字范文

    生命的价值------《自杀电话》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短篇小说《自杀电话》让我懂得生命的价值。

    小说主人公欣兰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在一个看似平淡但暗藏杀机的傍晚,欣兰和四个一起跳舞的姐妹,在学校文艺演出刚结束,一起放学回家。一辆醉酒的士猛的撞来,还未谢妆的欣兰便飞了出去,缓缓落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宛如天鹅之死。欣兰大难不死,但双腿粉碎性骨折,一生都在轮椅上度过,那双修长的玉腿可是欣兰的本钱,欣兰想到自杀。

    一天欣兰出院了,她呆在爸爸办公室,欣兰的爸爸---一位心理医生,需要去见一位病人,让欣兰自己呆在这里。爸爸走后欣兰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个小药瓶,打开药瓶,把白色药片倒出来数了一遍,不多不少正好五十片,这五十片安眠药是三年前欣兰的母亲知道自己得了绝症自杀用的,被欣兰及时拿走时藏起来,没想到在三年后自己也派上用场。突然心理诊所的热线响了,爸爸不在欣兰接了电话,那是一位中学生,他因为被怀疑想到自杀,欣兰竭力劝说说服了她。欣兰也知道自己的价值,开办了心理热线,名字叫小天鹅热线,声名远扬。

    这个小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不管你是怎样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价值,像文中的欣兰虽然她失去了双腿不可能再为人们舞蹈,但她有丰富的心理知识,开设心理热线,帮大家解除心中的烦恼,我们也一样可能我们某一方面不如别人,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价值。

  • 5、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一)

    在《自杀论》这部著作中,作者依据自己在序中所指出的研究方法,首先确定了对自杀这个在其它学科中也有广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以确定一个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专属领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对自杀做了一个概念上的界定,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接下来,作者主要通过对以前人们所认为的自杀的原因所做的研究进行分析,排除了引起自杀的原因与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最后确定了引起自杀的原因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

    但是,自杀人数的多少和自杀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则有所不同。它们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两性差异关系很大。在这些自杀者中,作者又按照自杀的不同原因,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即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由于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

    为了防止和消除自杀在着作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下的设想:1、对自杀者进行惩罚,不给他的尸体落葬,剥夺其公民权利、政治的权力和家庭的权力,没收其财产,以警告其效尤者;2、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状态恢复正常;3、改进教育,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增强信念;4、重新发挥家庭在预防自杀中的作用;5、最主要的是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

    总之,作者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写出这部系统论述自杀的着作,这在社会学领域内是不多见的,应该说是对社会学的一大贡献。而对于我个人来说。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的严谨的学术作风让我惊讶和钦佩。在本书的开头为了能给自杀做一个界定,作者不厌其烦的排除一个个前人的定义和一般人所认为的自杀。为本书研究自杀提供了一个自己特定的领域。后来组着又耐心地分析各种前人研究的关于自杀的原因。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梳理确定了引起自杀的原因。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的对于建立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学科的努力与思考也让人折服。作者在本书中系统的实践了他说倡导了社会学研究方法,而这正是社会学能够独立存在的最有力的依据。

    说起自杀,似乎给人的印象一向是一种极端的结束方式

  • 6、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刚听到有《自杀论》这本书的时候,心里默默在想:自杀不就是某些人因为情感受挫、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突出、以及学业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轻生的行为吗,而自杀的方式来来去去不就只是跳楼,跳海,服安眠药等等吗,居然还有人可以将对自杀的论述写成了一本着作。阅读了《自杀论》之后,才发现自己原先对自杀的理解是有多么的肤浅。 第一次阅读完《自杀论》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没办法看懂《自杀论》的内涵。那时就想起麦老师说过:“看不懂就对了,人家用了毕生精力写出来的着作,怎么可能让你一下子就看懂呢”。说的没错,一本伟大的着作当然是需要我们一次次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推敲,反复的琢磨,才能够一点一点的理解整本书的真谛所在和精华所在。直到第二次阅读《自杀论》,才对《自杀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要想深入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书的作者。《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着作。作者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而“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涂尔干为了能在《自杀论》中更加全面地论述自杀,参考了各种的文献与有关的着作,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再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对自杀的论述。他在社会学名着《自杀论》中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理论:快速发展的社会致使道德意识未能跟上道德危机,这使人们失去应有的集体感、纪律感和社会团结感。而自杀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在作者眼中,所谓自杀就是“任何有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随后作者又按照自杀的不同原因,把自杀分为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失范型自杀。 《自杀论》探讨的是欧洲国家的自杀,并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强度,即自杀死亡率。与其他社会学着作相比,《自杀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资料,有些数据甚至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并且通过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将相关自杀的人数和自杀率较好的呈现出来,更确切地说明自杀现象受到自身的心理状态、性别、婚姻、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稳定等社会事实影响。通过阅读《自杀论》,我们便会慢慢的发现不能持有阅读其他着作的那种心
  • 7、 读后感1500字《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 他把自杀划分为 4 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 自杀。

    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 以他为之服务的社 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 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 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 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 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 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 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 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 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 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 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 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 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 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 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 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 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 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 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

    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 3 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 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 给予的一定

  • 8、 打电话读后感

    打电话读后感(一)

    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叫做《打电话》的文章,令我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来到一个报亭,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拨了一个电话。在电话中,小女孩告诉妈妈许多关于她在这里的新情况,到最后不禁泪如雨下

    女孩放下电话筒,老板习惯性地把头转向电话机。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没有显示计费,电话根本没有通!老板疑惑地看着小姑娘,小姑娘告诉他,她妈妈已经去世四年多了,每次看见别人往家里打电话时,她也想给妈妈打个电话老板感动了,答应小姑娘,可以每个星期都到这里来,给妈妈打电话。

    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令我既感动又深思。感动的是,小女孩多纯朴啊,老板多善良啊,一根电话线和一个并不存在的电话号码,把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了起来。

    同时,令我深思的是,小女孩不能承受妈妈离开她的残酷现实,只愿意生活在幻想中、生活在有妈妈的世界上,她这样做行吗?如果一直不能勇敢接受现实的残酷,她长大以后如何自强自立呢?还有那位好心的老板,他让小女孩每周都到他这里来,给她已经不在的妈妈打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电话,虽然是想让小姑娘开心一点,可是,如果他能够进一步开导她,你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已经离开你了,你应该勇敢地面对一切,振作起来,好好学习,这样,你的妈妈在天上才会高兴的。如果他这么告诉小姑娘,结果会怎样呢?

    文中的小姑娘也蛮可怜的,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妈妈,10多岁就跟着舅舅去外地打工,她是多么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呀!今天,我看了看我家的电话单,125.60元,这么贵的话费,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我打的,可打给我那在上海工作的妈妈又有几个呢?只有当妈妈打电话来问候我时,我才感受到妈妈的怀抱象天堂一样。

    所以,这篇好文章让我明白,要珍惜眼前你所拥有的,不要等失去了才去后悔;如果已经不幸地失去了,也要勇敢的面对现实。

    今天,我学了《打电话》这篇课文,令人捧腹大笑。

    这里面的主人,一件约别人看戏的小事,他就打了好几个钟头。要是我,半分钟不到就搞定了。

    他说来说去,结果白打了,因为他们已经晚了。

    这里面,有一段很搞笑,那就是喂,我找小王,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你说好笑不好笑,这谁都知道未婚夫是男的,未婚妻是女的嘛,他还要在电话里说,真是废话多啊!

    我明白了公共电话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太长,就会耽误别人,家里的电话时间也不能太长了,不然外面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就打不进来了。

  • 9、 《自杀论》读后感3000字

    涂尔干对于自杀的完整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自杀是指自杀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采取这种行动的后果,这就排除了非意识因素存在的可能。

    在涂尔干看来自杀虽然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然而却并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书中他这样写道:不能把自杀看成是孤立的、需要一件件分开来考察的的特殊事件,而是要把在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新的和特殊的事实。在这里涂尔干将自杀这一社会现象作为了社会事实,使自杀脱离了心理学的范畴,成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事实作为物,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就具有超越个人的集体普遍性。换句话说:存在于社会各处并且固有的,都可以被称作社会事实。从定义上看,自杀属于社会事实的范畴,这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社会事实,使得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不同于哲学和心理学,体现了涂尔干为社会学正名的雄心。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就必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中自杀人数的变化;而一个社会中自杀率和自杀人数的变化恰恰可以反映出,该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全书中,作者对于自杀研究的基本思路就依此展开:通过对某一社会中自杀人数或自杀现象数据案例的收集,来分析不同社会背景或社会环境下影响自杀的内在社会因素,并通过相应的理论建构和假设来寻求对该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在自杀的社会因素中他写道: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的多少都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杀者这些动作所显示出来的实际上是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和延伸,社会的精神状态会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于个人的精神状态之中。对于任何个人的意识来说,集体意识几乎都是外在的,因为每个个人的意思只包含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整个自杀论的写作都是基于这样的方法论。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通过大量的篇幅来否认过往关于自杀的研究,就是因为过去人们将自杀研究者将自杀归结为是由个人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如心理变态、精神疾病),要么归结为种族或遗传,抑或是自然环境,按照涂尔干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这些显然不能揭示属于社会事实这一范畴的自杀现象的本质。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观察到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场所,人们会选择用同一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社会现象具备这样一个特征,即自杀的传

  • 10、 《自杀论》的读后感2000字

    迪尔凯姆作为经典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社会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自杀论》后受益匪浅。在《自杀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在论述自杀本身,也不仅仅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什么自杀,自杀是否正常,自杀有什么类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本著作中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尤显得突出的是其实证主义和运用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自杀论》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谈谈我对这本著作的体会。

    关于自杀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论述有两个理论基础,其一在于他认为社会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社会不光是个人的简单累加,社会是超乎个人的客观存在,它不从属于个人,相反的他约束个人,管制个人,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理论的第二个基础在于群体的自杀与非社会因素无关,至少说关系不大。迪尔凯姆是如何来分析得出这个伟大的结论的呢?他首先提出自杀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最有利于自杀的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不是某种明确和无意识的倾向,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自杀,但不一定是自杀,因此不能说明自杀的原因。[2]由此他进而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自杀与自然条件有关联。然而,事实说明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与自杀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尤其不是物。关于自杀,作者是怎样来论述的呢?

    1、概念的澄清在迪尔凯姆的这本著作以及他的其它作品中,对于概念的澄清是很注重的,迪尔凯姆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比较,再加上自己的实证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概念: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2、原因的剖析

    人类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和群体支持,没有人类社会中横向的合作和历史上纵向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发达的人类文明。人类的具有延续性的文明绝对不可能是由人类的某个个体单枪匹马的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社会来说都显得太渺小,没有能力对整个文明做出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任何推动社会变化的力量都是由互相合作的群体所施予的。迪尔凯姆在否定一切非社会因素的原因后,认为每一个社会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既不能用个人的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由此,通过排除法,

  • 2019-11-06

  • 2023-02-12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2-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6-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0

  • 2023-04-30

  • 2023-06-25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2

  • 2021-03-20

  • 2023-02-05

  • 2019-09-20

  • 2023-05-03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2-03-26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5-14

  • 2022-02-04

自杀电话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自杀电话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自杀电话读后感、2024自杀电话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