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 > 地图 >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2024哲学与幼童读后感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相关栏目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热门栏目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推荐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

(共 7448 篇)

  • 1、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

    与儿童天性作伴——《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

    阅读完《哲学与幼童》这本书之后,其实我对儿童哲学的内容也并没有把握多少,但是我至少知道了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其实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就像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学习走路、说话一样。当我尝试着把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同自己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时,我发现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用心呵护他们的求知之心,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必将是“顺风顺水”。

    从十八岁入职算起,我从教也有20余年。18岁刚入职的我在中秋节的晚上带着班里一个宝宝买花灯。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希望在教室里的孩子都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充满信任地看着我。在音乐课中,故事课中,我看到了。我一度以为这样就够了。30岁那年,在全国音乐观摩活动中展示活动。我也以为这就够了。但是,我错了。人类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不在不断变更。而变更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潜能,呵护其“爱智慧”的天性,并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我开始像一个初学者那样接触项目学习,开始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并不断思考,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

    只对方法感兴趣,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老师一定会失去力量,或者产生职业倦怠。但如果让学会做研究,尝试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教室里发生的一切,那么他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感受中根本不是一种坚持,而更是一种不断更新的源泉。为什么呢?“如果他能了解到人类在物质中的出现所给予的精神规律;如果他能了解到所有的事情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他就能从自己的观察中找到自己的做法,就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使命感”

    我们需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实施从发现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幼儿。这就是项目学习中最重要的原则——真实。在幼儿园里,让还没有被固定标准的思维,尽情地自由发挥。在老师的帮助下,想象越来越具体。作者:李静

  • 2、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一)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 其次,每个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文化的诱- 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 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国 ,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其他方面,他们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了这一想象,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 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 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说,派遣幼童出国,实在是浪费财力物力,还不如派青年出国。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国是最适合的。大家都知道,在当时,凡是在国内的读书人,他们学的都是四书五经,都是要接受科举制度考试的。如果让这么一群,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已经形成的成人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且不说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幼童要慢外,恐怕他们也很难处理好对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矛盾与冲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法融入所呆的社会,那么就很难真正学到该社会文化的实质知识。幼童有其天生的敏锐性,好动性,适应性等优势,同时对他们来说,可能存在更少的压力,可以
  • 3、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一:《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1987字)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一爱一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肖量的鬼魂、自然数有多少、罗素悖论引起的轩然大一波、数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证明等。由于具体的数学问题多如繁星,数学家往往整天埋头于解决数学问题,无暇关注数学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但数学史告诉我们,恰好是“矛盾”的一次次解决,才导致数学发展的飞跃与深化。

    张景中的书《数学与哲学》就是对数学发展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用通俗的讲法向大众展示当时的争论内容与形势,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及数学的飞跃发展。例如关于数,是否仅有自然数及由它产生的有理数就够了。那么√2是什么?这就导致无理数的产生。在欧氏几何中,不少人企图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但都失败了。这导致非欧几何的产生;无穷小量的应用与定义,导致严格实数极限理论的建立;无穷集合的比较;集合定义的确定及哥德尔定理,等等。每经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数学思想都得到飞跃,从而使数学得到质的发展与飞跃。翻开西方数学史或哲学史,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西方数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源源流长,而且绵延至今。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进入20世纪,围绕着数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三大流派更是把两者的关系推向了高一峰。在这两千多年结伴而行的漫长岁月里,哲学与数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数学的真理一性一?什么是数?如何理解无穷、连续概念?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促成了对数学进行哲学分析的数学哲学分支的确立。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涉及面的广泛,分歧的众多,一般人对之只能望而却步,对有关数学哲学研究有一个概貌了解都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书中,对有关数学哲学问题及数学与哲学的关系等都能以浅显平易的话语娓娓道来,做出极为清晰的解释。

    为了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作者还不时加入非常恰当的比喻。比如在论述数学的真理一性一问题时,指出对现在的数学家来说问题不

  • 4、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一)

    contra 和声xy

    《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虽然纸厚书沉字体小,洋洋洒洒24万言深奥难懂,所幸翻译流畅,话题有趣,令人不忍释卷。

    《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虽然纸厚书沉字体小,洋洋洒洒24万言深奥难懂,所幸翻译流畅,话题有趣,令人不忍释卷。赖声川不仅是戏剧大家,还是藏传佛教弟子,为作者指定之译者,还有夫人助力,保证了翻译质量。另一译本为陆无昶 译《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根据法文原版而非赖根据英文版翻译,其实也译的不错,译者网上查不到背景。本书书名其实原本是“佛法和西方”,更贴切一些,现有名字是出版商为了书好卖改的。很久没看过这么艰深却有收获的书了,待到要写读后感,却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整个西方神学的衰落,哲学的失意,现代性的焦虑,让西方想从古老的东方佛法寻求解决之道,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从这一点说,本书的父子对话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西方中心的、动机不纯的,无论父子双方多么表现出冰释前嫌,貌似平静理性的交流下仍然不断涌动着叛逆、反思、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等等。作为曾经法国主流生命科学界的青年才俊,现在的尼泊尔藏传佛教僧人,儿子其实是嬉皮嗑药的叛逆一代,父亲不小心说漏嘴揭了底。

    本书前两篇一直在质疑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为了叙述清楚,本文把偏哲学的叫做佛法,偏宗教的部分叫佛教。因基督教文化中虚伪阴暗的侧面不断被人文主义抨击,导致其智慧与道德的双重破产,佛法在西方受到欢迎,倒也真的有些谬托知己的有趣。西方视角中的佛法被哲学化,成为某个门类哲学的分支,但由作为哲学的佛法到作为宗教的佛教,又跨越了一条深深鸿沟。佛教的伦理观是宗教的,不容置疑的,关乎心灵与幸福,但又显然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经历猛烈的反思、辩论。藏传佛教又和中土佛教禅宗、净土宗大有不同,法国无神论者对藏传佛教人畜无害的认识,可能是不知道或故意忽略其与西藏世俗奴隶社会政权政教合一的血腥残酷,那比起某和平教派,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藏传佛教脱离了其地域、时代与社会结构,在西方社会的嫁接是否会不伦不类?身在藏地的人民,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秉持不变的价值观,仍然愿意生于斯长于斯?

    宗教是否应该干预世界干预现实,宗教信仰的进化演化了什么?面对同性恋、女权、动物保护、堕胎、安乐死、转基因、人工智能等等大潮冲击,破什么立什么?本书1996年写成,911之后人类社

  • 5、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一)

    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杯子与水的哲学很哲理的故事,借来一用与大家分享。

    有一次,我们几个分别了多年的同学相约去拜访大学的老师。老师很高兴,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

    不料,一句话就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失利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彷佛大家都成了时代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厨房拿出一大堆杯子,摆在茶儿上。

    这些杯子各式各样,形态各异,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豪华而高贵,有的则显得普通而简陋

    老师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七嘴八舌,大家说得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

    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又发言了。

    他指着茶儿上剩下的杯子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手里的杯子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没有人选中它。」

    当然,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自己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

    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

    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其实,杯子

    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品质。

    是啊,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大家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甘甜吗,这不就是自寻烦恼吗?

    当我们放弃追寻外在的物欲与享乐,转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里的财富时,快乐的脚步声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二)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洛克年轻的时候曾经去拜访一位伟人,到了伟人家门口,他看见佣人正在打扫门廊。于是他上前询问,佣人告诉他主人就在家里等他,让他直接进去。

    洛克来到门前,轻轻地推了一下门,结果门没有开。于是他加大力气去推,可是门还是没有推开。洛克觉得有些奇怪,主人明明在等自己,并且让自己直接进去,可是为什么一次比一次用力,门却总是打不开呢?试了很久,门都没有打开,于是他便找到刚才那个佣人问这是怎么回事。

    他向佣人询问门是不是锁住了,为什么推不开。那个佣人笑了笑,告诉他:先生,那个门是向外拉的。

    洛克这才恍然大悟,再次来到门前,握住门把手轻轻一拉,结果,门开了。

    生活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着,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打开。也许,在门的那一头关着幸福,但是,我们因为不懂得怎么打

  • 6、 《幼童》观后感900字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幼童》观后感9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幼童》观后感 篇1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童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其次,每个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文化的诱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其他方面,他们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了这一想象,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说,派遣幼童出国,实在是浪费财力物力,还不如派青年出国。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国是最适合的。大家都知道,在当时,凡是在国

  • 7、 《幼童》观后感系列5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幼童》观后感系列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童》观后感 篇1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童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脑子里一直就回荡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这群幼童是最优秀的幼童。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首先,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政府,带着妄想幼童只学其电报,铁路,航海,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及技能,却不能学习外国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国的民俗;其次,每个出国的幼童的家长都签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类似卖身的生死契约。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挠着计划的进行。最后,在财政上,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从幼童本身而言,他们年幼,身处异乡,面对着不同文化的诱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诱惑,能否学有所成,也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后来的排华浪潮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过早收常

    但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幼童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向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不光是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赶超了美国孩子,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体育以及其他方面,他们同样出类拔萃。在整个纪录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绍基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他生动形象的鸦片贸易的可怕,有力的抨击了这一想象,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来后,担任了重要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张广仁等等。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留学计划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说,派遣幼童出国,实在是浪费财力物力,还不如派青年出国。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国是最适合的。大家都知道,在当时,凡是在国内

  • 8、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篇一:《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2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规律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 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运用哲学原理的应用,就不会犯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能够提高识别能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此书指出,要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李瑞环同志说,

  • 9、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在读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并且按照院党委的部署,给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套。 李瑞环是我国当代少有的一位从草根走到中央最高层的领导干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高效廉洁,政绩卓著,作风朴实,为人清廉,备受广大百姓的赞誉。退休后,他依然热心赤忱,心手不闲,在一如既往关注党和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智慧融汇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教益和启迪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实在是叫人敬佩不已。 提起哲学,普通人总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高深莫测,抽象神秘,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有着很长时间底层工作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常常深入基层,把许多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他的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由事入理,两相结合,水乳交融,讲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通俗,好读耐读,叫人一看就喜欢,而且获益匪浅。李瑞环同志还联系个人实际,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体验:“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是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还坦然表白自己对哲学的深厚感情和浓厚兴趣:“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正是由于刻苦钻研哲学,李瑞环才练就了一双慧目锐眼,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开很透彻。正如:“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话非常浅,非常直白,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道理极深奥。它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遵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情系于民、执政为民、吃苦在先等大道理都蕴含在里面。又如:“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
  • 10、 纪录片幼童观后感欣赏

    《幼童》是一部由胡劲草导演的历史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04年,剧情精彩,画面震撼,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了中国120名第一批赴美幼童百年间的跌撞起伏,这批幼童出国在外,却不乏真正学有所成者。年少时赴外的经历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阅历。他们在外呼吸自由的空气,得到许多的善意。世界是如此奇妙,我们又能如何不包容他人呢?同为清朝子民,付海外求学以求自强,开明的家庭将孩子送出去,大家同为清人,自当维护我们的同胞,团结一心,一心向学。后来共同经历的人常常聚会,有些结为儿女亲家。有些人走仕途,有些人学会了改造自然的智慧,有些人一生有一份爱情。那些聪明勇敢的中国男孩组成勇猛的棒球队,也用自己的办法赢得划船队。他们学习阳光雨露与人性里的正直。身在异邦,可哪里都是多么美好的土地,多么美好的人。出门远游,与人交友,这些人在寻找着有着相同的志向追求理想的人,享受他们的事业。

    人生在世,自然应当刻苦学习,永远不敢也不能忘记此时,唯有刻苦钻研方成大器。清人幼童得国家资助,刻苦学习,待学成后用一技之长报效家人。斤斤计较真是太狭隘了,刻苦学习,尊重每一个人,那些因为信仰聚在一起的年轻人像梦一样。那些愚昧的过去接受了教育后觉得是无法忍受的,这不正是教育的本义吗。看人一看气度二看志趣,相信每个人彼此都能成为朋友,奸计永远是狭隘的,真正的人心胸中理应拥有崇高的理想。大家自己有了现代开明自由的生活,那也应当给落后的人同样的生活,人的心胸应当是宽广的。

    孩子们在海洋漂泊,到达美国,有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而美国人民的报纸争相将此称为日常八卦。那时候的中国没有报纸,自是非常古老。这些奇妙的观感,真是奇妙,一位美国妇人为古老的中国男孩洗衣煮饭,写她的日记,产生美妙的友谊。而这些美好的人却都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已。我身处悉尼,看人们人来人往心怀梦想,每个普通人也都有着自己美妙的故事,不论崇高的爱情故事,人性骨子里对自由的追求,那些人与人的经历也总是如此奇妙。资料故事代代相传,文化代代传承,依然是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希望每个人求同存异一起喝酒吃肉快活生活。本大臣重念此举,关系自强之计,不可中废,幼童远赴重洋,不妨格外体恤,增一份费用,必起一份功效。

    只有专心攻书。多好。

    最近两天看了《幼童》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幼年时由美国传教士带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1-05-08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3-03-08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2-05-04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2-05-0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2-12-29

  • 2023-01-12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哲学与幼童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哲学与幼童读后感、2024哲学与幼童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