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京瓷哲学读后感与心得 > 地图 > 京瓷哲学读后感与心得

京瓷哲学读后感与心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一)

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杯子与水的哲学很哲理的故事,借来一用与大家分享。

有一次,我们几个分别了多年的同学相约去拜访大学的老师。老师很高兴,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

不料,一句话就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失利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彷佛大家都成了时代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厨房拿出一大堆杯子,摆在茶儿上。

这些杯子各式各样,形态各异,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豪华而高贵,有的则显得普通而简陋

老师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七嘴八舌,大家说得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

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又发言了。

他指着茶儿上剩下的杯子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手里的杯子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没有人选中它。」

当然,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自己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

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

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其实,杯子

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品质。

是啊,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大家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甘甜吗,这不就是自寻烦恼吗?

当我们放弃追寻外在的物欲与享乐,转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里的财富时,快乐的脚步声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二)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洛克年轻的时候曾经去拜访一位伟人,到了伟人家门口,他看见佣人正在打扫门廊。于是他上前询问,佣人告诉他主人就在家里等他,让他直接进去。

洛克来到门前,轻轻地推了一下门,结果门没有开。于是他加大力气去推,可是门还是没有推开。洛克觉得有些奇怪,主人明明在等自己,并且让自己直接进去,可是为什么一次比一次用力,门却总是打不开呢?试了很久,门都没有打开,于是他便找到刚才那个佣人问这是怎么回事。

他向佣人询问门是不是锁住了,为什么推不开。那个佣人笑了笑,告诉他:先生,那个门是向外拉的。

洛克这才恍然大悟,再次来到门前,握住门把手轻轻一拉,结果,门开了。

生活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着,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打开。也许,在门的那一头关着幸福,但是,我们因为不懂得怎么打开这扇大门,而将幸福与自己分开了。

我们知道每个人所感觉到的客观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由于主观的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就是:一个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就会显出很大的差别。这也就产生了一种感觉,那就是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感觉得幸福,但是却还会有一些人感觉不到幸福。对那些感觉到不幸福的人来说,他们所缺少的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感受幸福的主观人格。每个人都不可能超越自己,人们所努力不懈追求的幸福却永远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每个人所获得的幸福的多少,预先就会被这个人的人格所决定了。开门,其实也是一种哲学,此所谓:哲学面面观人生,人生处处有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生活常需要变通,哲学就像生活中的一扇门。如果你读懂了生活中的哲学,你就是自己的导师。

我读的书是《杯子里的哲学》说的是二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放了种子,另一个没有放种子,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之后,没有种子的杯子没有发芽,这种子代表了理想、信念和目标。如果没有这些,就算是付出再多,生命也不会有收获。

将两个杯子都放入种子后,只对一个杯子进行浇水,一星期后,只有浇水的那只杯子,种子发芽了。说明只有理想和信念是不够的,生命的收获需要目标和辛苦的付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篇一:读金韵蓉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这是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书,曾有人评论说这是一本2008年最值得女人阅读的书。金韵蓉,是我认为非常美的一个女人。她是国际芳香疗法治疗师学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主任讲师、终身成就会员,《时尚Cosmo》杂志《美丽笔记》专栏作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女性领导人心理学》课程讲师,电视节目《情感方程式》心理学顾问、《美丽俏佳人》的时尚生活专家。我觉得她的美不光来自诸多身份的光环,而是她绽放在人们面前的成熟知性和饱满的美丽。她的那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应该算是我生命中的明灯,也应算是我人生中的奇遇。

通过读她的书,我懂得了成功的人生哲学是:一要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心声,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二要积累成功的能力。三要具有言后行的行动力。四要具有真正想成功的意愿。五要对于成功的意愿做出100%的承诺和付出。六要认清自己现在能做什么。七要自省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懂得了对于女人而言,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在静谧无声的文字世界里,得到内在的宁静,让优美的辞藻冲刷掉充斥于身心的喧嚣尘埃。还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不管是脑力还是行为还是美丽。

我懂得了要知道宝贝自己。爱自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舍得花钱给自己买件衣服或买双鞋子那么样的爱,也不仅仅是学会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再照顾他人情绪的爱,而应该是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知道什么是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盼的,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还有对生命的宽容。

我懂得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相对而言无足轻重,但对自己却是举足轻重。试着降低一点儿对自己的承压力,让要求完美的判官放自己一马,接纳自己确有弱点和不足之处,允许自己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人,学会在舞台下为台上的表演者拍手叫好,让自己能自得地在阴凉快意的观众席上欣赏人生的舞台剧。

我懂得了不要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的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的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褔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聪明和睿智的。读金韵蓉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篇二:《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不要再等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的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的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的接受别人的给予。

宝贝自己。没错,如果我们不学会先宝贝自己,给自己幸福快乐,我们就会因匮乏而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去照顾别人,也没有能力去把握和吸引应该拥有的爱和幸福。因此,不要再等别人来宝贝自己。

对于女人来说,培养阅读的习惯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帮助我们安静下来。在静下心来看书的过程中,哪怕只有短短的20分钟,由于心思专注在无声的文字世界里,我们会得到内在的安宁,让呼吸平缓,心跳稳定,让优美的辞藻冲刷掉充斥于身心的喧嚣尘埃。因此,也许脸上有岁月留下的刻痕,但线条却是柔和的;生活也许依然紧张忙碌,可眼神却是安顿自在的。

就像金韵蓉老师说;束缚住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女人要学会坦然的面对自己的不足,没有完美的人,同样也没有完美的人生。

抱怨的情绪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更不会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幸福。许多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豁然开朗。学会爱自己但并不自私的活着,更不要在一味付出之后而心生抱怨,既然心里是很愿意关心的,就快乐的去关心给予,前提是自己是满足开心的,这样在给予的同时才不会给别人压力。

捧着这本书真有不忍放下的感觉,书真的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学着用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快乐,也会更多的去理解和宽容。自己从容快乐的斟满自己的杯子,满溢的幸福才会感染传递给自己爱的人。

学会珍惜生活,记得把自己的心安顿好。

【篇三:读《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作文】

打开网页无意间看见这本书的标题《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再一看作者是金韵蓉,我很欣赏的一位懂芳香疗法的优雅女人,曾经很爱看她上的一档电视节目《美丽悄佳人》,她的头衔也非常的多,芳香疗师,专栏作家,大学课程讲师,电视节目心理学顾问,是一个活得幸福美丽而自信的女人。

书中有非常点题的一段,我很喜欢: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地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与。是啊,斟满自己杯子的过程,也是让自己美丽自信的过程。人不可能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拥有一切一切的优点,都是经过时间的磨练,挫折的考验,慢慢成长起来的。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金老师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也曾经因为自卑害怕国外营业员不屑的眼神而慌忙离开了喜爱的衣服和喜爱的店。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自信和自卑不是与身俱来的,就像倒水一样,慢慢地斟满你那自信的杯子吧!当你的杯子满了,就会发现周围生活中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幸福的人更多了,而你也能带给她们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请享受生活,欣赏自己,称赞他人,幸福而快乐地生活着吧!

【篇四:《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恋爱之于男人,就像在空荡荡的心房挂画;之于女人,却像聆听音乐。一个房间可以同时悬挂好几幅画,却永远只能容许一首旋律流淌!这种不公平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男孩子自小被赋予更重要的社会和家庭责任,爱情和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不是全部。男人在达到成家的目标之后还有更重要的社会使命,严格说是更重要的身份认同标准立业,因此一旦爱情功德圆满,他们就转移注意力往下一个目标前进了。

刚读完金韵荣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一书,从中学到很多,也对她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共鸣。上面的那段话是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话。

我虽然还没到结婚的年龄,但对结婚充满了向往,当然,在我的心中也有理想的婚姻生活,比起读言情小说,读到这样的一本这样的书更有价值。

言情小说像是把书中的各种观点具体了,把它安在了每一个固定的人物身上。再加上作者运用了华丽的词藻,显得美轮美奂。

但此书中写的都是实质,是褪去华丽外衣后留下的精髓。

【篇五:《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

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

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

心满意足地幸福快乐了

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

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

这本书散发的气质深深吸引,便拿起它细细品读。《先斟满自己的杯子》作者是芳香疗师,专栏作家,大学课程讲师,电视节目心理学顾问,一个活得幸福美丽而自信的女人。书的广告语说这是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幸福魔法书,呵呵,如果幸福这么容易到手就好了。不过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的励志书,写得简单自然,插图也温馨美丽。

尽情享受她细腻而又极富解惑功能的文字,那感觉犹如把浓香的咖啡捧在手心,任热气蒸腾到脸颊,香味渗透至鼻翼,动情之处任由极富质感的液体触及舌尖,丝般爽滑的口感,唇齿当中甘与苦的交融,久存心间的是那抹迷人的醇香。金老师用那么亲切的口吻解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她的文章,感觉像被一位温柔的大姐姐用温暖的手牵着你一路前行,那条前行的路竟是如此清晰,如此宽敞,鸟语花香,趣味盎然。帮助我打开了通向生活层面的窗户。

是啊,斟满自己杯子的过程,是让自己美丽自信的过程,让自己学会先爱自己,学会付出,学会取舍,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责任和后果。幸福和快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现在我们总是觉得要学的东西那么多,但是除了不断学习之外,我们还得要记得享受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学会把脚步放慢,用心地去感受旅途中道路两旁野花的缤纷色彩、青春的香气,天空的云彩、小鸟的欢唱以及身旁陪伴你前行的人。

生命中需要学习的东西确实很多,我们也确实需要不断地成长,但如果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积累知识,获得文凭,并且在达到一个目的之后,就立即奔赴下一个目标,那么学习最终就只成为一种知识的堆积,而不再是能滋养生命的养分了。

你斟满自己的杯子了么?还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斟去调整么?那就不要着急。顺其自然就是挖掘自己的内心,安静的倾听清晰之后,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斟去满去给去前行。如果我们能先把自己心里的需要填满,心满意足的快乐幸福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的接受别人的给予。我们不仅要用心工作,用心生活,也要用心美丽。学着用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快乐,从现在开始好好地珍爱自己,主动为自己创造幸福,用十分的力气爱自己。当你的杯子满了,会发现周围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幸福的人就更多了。而你也能带给她们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篇六: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从感情方面进行阐述的,各个方面阐述的非常的透彻,让人能够在瞬间明白自己的定位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作者用显而易见的比喻比喻了夫妻跟男女朋友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相处

我作为生活中不会对待感情的一个人,不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男女感情,但通过本书,一些浅显的道理立刻深刻了起来,日子本来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总是可以的追求,刻意的去刻画,反而让彼此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好。

每个作者或多或少的寻找一个人物,然后把自己的某些性格加工成对方的性格,或许有些道理让人更加的喜欢,而有些道理就会显得有点啰嗦,我也时常这样子,在尝试着去接受那些反面的人物,尝试着在感情的路上能够寻得为自己倾心的,寻得可以跟自己一起奋斗拼搏的

生活就是爱情,爱情就是让人懂得如何更好的生活,但是一切美好的事情开始之前都需要衬托,如果不懂得去低学习,去丰富自己,那么自己永远处于一种被嫌弃的状态

活在当下,从改变自己开始,才能寻得美好的人生。

【篇七:《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几年前还会看看美丽俏佳人节目,最后会有精油芳香疗法的老师来讲解精油使用方式,认识了金韵蓉。起初的印象,好像在四十多岁,语气平缓,柔和,气质娴静。到没有想到《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这本书,她可以用同样舒缓的语气来告知女人如何养心、养神。言语不深,但也有闪光的字句,潜移默化中却也道出了一些很好的道理。

金韵蓉是台湾女子,从事过心理咨询,文字并不理论化,这本书初读可能平淡如水,但当真的遭遇问题再读,她就是一个善解人意和阅历丰富的朋友,颇能点悟人。这本书提醒了女性不仅要用心工作,用心生活,也要用心美丽。从工作、交友、婚恋、审美方面都给予了指点。文章里针对女性,提点了一些很好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作者提到以往自己很少有女性朋友,但后来强迫自己主动邀约朋友,发觉有女性朋友谈心是这样子美好的事情。自己深有体会。自己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有很要好的女性好友。但后来有了偶像情结后,自己开始觉得和同龄人有隔阂,虽然身边有女友,但一直没有找我期待的那种精神交流。后来工作,后来封闭自我,世界逐渐缩小,直到最近几年结识了不错的女性朋友。一直觉得自如的那种开放的心态,值得我学习,也在慢慢学着开放自己。不再隐藏自己的观点,即使错误又有何碍,也开始慢慢的朝向现实生活层面靠近。一方面自己在努力,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中和女友们的交流,也开始理解同龄人的世界。

书名为《先斟满自己的杯子》,作者希望女性好好地珍爱自己。女人需要主动为自己创造幸福。用十分的力气爱自己。然后才能够去爱其他人。金韵蓉很热爱生活,在同龄的女性中很有名气,但从她的文字,她似乎很小女子一般的柔顺低调,但自尊、自立、自爱,又让人尊敬。那种平淡生活的态度,似乎是一种天生,带有天生的智慧。

【篇八: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后感】

因为过年的忙碌和劳累,已经半个月不曾打开电脑的我,今天在冰城馨子的博文中,了解到心理学专家兼芳香疗法讲师金韵蓉女士又出新作《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读了馨子的姐姐的倾心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到了这篇文章一睹为快,读完后觉得很是深刻颇有启迪,于是转入我的博客,希望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女性朋友学会在生活中成为幸福的女人。题记

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个特别喜欢夸奖人的人,对象除了周遭的亲朋好友、工作伙伴之外,其中当然也包含我自己。曾经我先生很不习惯这一点,总觉得有违中国人谦逊的美德,直到发现许多朋友愿意找我聊天,而我成天又总是不符合年龄的天真快乐,才发觉偶尔夸夸自己确实有助身心健康。所以现在他除了开始尝试坦然接受别人的夸奖,也愿意欣赏自己的优点。

事实上,我曾经是个对自己极为刻薄的人。青涩的青春期生涯,记忆中只有暗恋别人的痛苦,对象从国文老师到隔壁学校的男生不一而足;及至念了大学,虽然屡屡在校际演讲辩论比赛中拿到金牌,我还依然永远端着讨好别人的笑脸;一直到我成为医院里的心理辅导老师,该是指导别人心理健康的我,面对病人和家属崇敬的眼神,内心深处却脆弱得总是以旁人的评价来决定我的喜忧。

我很温柔,从不和别人红脸,说话总是细声细气,朋友们公认我是个有气质和修养的人,可是我偏偏又极其爱哭,一点小事都能让我感动得泪眼汪汪。原先我以为这是温柔小女人的美好特质,后来才慢慢明白那是因为我心里有委屈,有一泓容易被触动、被压抑、已经饱涨的情绪洪水潜藏在那儿,它不敢公然大声泄洪,只能小心翼翼地以涓涓泪水来宣泄!

记得在《美丽笔记》里我写过一篇有关心理和皮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共鸣。一次聚会中,有位学养俱佳的女孩问我,为什么她的皮肤试过了所有方法却还是干燥缺水。我只是轻声回答:有时总是付出,心里觉得委屈也会导致皮肤干涸。她忽地红了眼眶安静下来。聚会后,我托朋友转交了一方便笺给她,上面写着一直以来鼓励我的箴言:

我对这个世界相对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我对我自己却是举足轻重。我唯一必须一起工作、一起玩乐、一起受苦和一起享受的人就是我自己。我谨慎以对的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我自己的眼光。

诺艾尔科沃德(NoelCoward)

呵!多自由啊!我必须谨慎以对的只是我自己!多少时候我们压抑自己心里的想望,只为了谨慎以对他人的眼光,结果弄得自己匮乏委屈,反而变得需索无度。许多人言辞犀利,喜欢批评别人;也有人言语苦涩,总是酸不溜丢,其实这都是对自己心灵委屈的补偿心理,必须借着攻击来平衡自己的忿懑。这种情况还不算太糟,顶多只是人缘不好,没有真心朋友罢了!最糟糕的情况是攻击的枪口对内,对别人唯唯诺诺,对自己却严苛异常,旁人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他就先忙着否定自己。

身边如果有这类型的朋友其实是蛮累人的,因为他看似谦卑隐忍,其实却需索无度,很技巧地利用自己的弱势来操控别人。你必须随时随刻安慰肯定他,告诉他一切都很好,努力帮他填满自卑的壕沟。刚开始朋友们还能耐心对待,日子久了就都疲累不堪纷纷走避。这个场景不仅仅发生在朋友之间,更容易发生在情侣或婚姻生活中。

因此,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地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以往我无法忍受日本女人微侧着头,极其做作地告诉朋友:一定要幸福哦!,好像幸福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现在,我也开始真心地告诉朋友:一定要幸福哦!,因为我相信只要先珍爱自己,让自己快乐,就一定能幸福的。

现在,我还是很温柔,还是不和别人红脸,说话还是细声细气,也还是爱哭容易被感动。可是我开怀大笑的次数多了,心上暖暖的时候也多了,我愿意体谅别人的心情,照顾别人的需要,可却绝不再过分地委屈自己。请相信我,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好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当你的杯子满了,会发现周围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幸福的人就更多了!

【篇九:读《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以前心里总会抱怨有太多独处的时间,以为向爱自己的人说出自己的脆弱和孤独会换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现在渐渐懂得了抱怨的情绪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许多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豁然开朗。细想想正是由于有了那么多独处的时间才让我有用没用的看了一些书,也想开了一些事儿,成熟需要时间,需要有人陪伴一起分享分担的时间,也同样需要一个人冷静思考累积沉淀的时间。成熟就是不断感悟体会生活的过程。虽然过几年之后有可能为今天写下的这段文字觉的幼稚可笑,可这本身就是自己在不断感悟生活的见证。也正是由于有了那么多的独处的时间学会了爱别人关心别人的同时,也学会很认真的关心自己爱自己。就像天冷的时候会自然的想到爱人掌心的温暖,但有的时候也需要自己伸出右手握紧左手,给自己温暖和力量!学会爱自己但并不自私的活着。不要一味的付出,更不要在一味付出之后而心生抱怨,既然心里是很高兴关心的,就快乐的去关心给予,前提是自己是满足开心的,这样在给予的同时才不会给别人压力。

最近读了金韵蓉老师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四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来想认真的写个读后感,可被深深触动的同时真的无法用自己笨拙的语言去表达书中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于是摘了其中的片段来回味

宝贝自己。没错,如果我们不学会先宝贝自己,给自己幸福快乐,我们就会因匮乏而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去照顾别人,也没有能力去把握和吸引应该拥有的爱和幸福。因此,不要再等别人来宝贝自己,也不要一味的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把自己心里的需要填满,心满意足的快乐幸福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的接受别人的给予。-《宝贝自己》

不要再等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的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的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的接受别人的给予。《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对于女人来说,培养阅读的习惯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帮助我们安静下来。在静下心来看书的过程中,哪怕只有短短的20分钟,由于心思专注在无声的文字世界里,我们会得到内在的安宁,让呼吸平缓,心跳稳定,让优美的辞藻冲刷掉充斥于身心的喧嚣尘埃。因此,也许脸上有岁月留下的刻痕,但线条却是柔和的;生活也许依然紧张忙碌,可眼神却是安顿自在的。《魅力是学习而来的》

捧着这本书真有不忍放下的感觉,说来也惭愧,以前上学的时候还真没有对书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所以还是感谢那么多孤独的时间让书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学着用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快乐,也会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自己从容快乐的斟满自己的杯子,满溢的幸福才会感染传递给自己爱的人。

【篇十:读金韵蓉《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办公室的老师推荐我读金韵蓉的《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这是一本关系女性心灵成长方面的书。最初随手翻阅,作者的话并没能带给我多大的触动,或许没有太多的共感可言吧。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或许还是更适合还未跨进围城,或刚跨进围城的女性看。于是放在手边一个多星期,并没仔细阅读。

昨晚沉下心倒过来细细阅读时,却有些喜欢涌上心头,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娓娓道来的话语,如同冬日的那杯暖茶,缓缓流淌在我的心底。有不少的共感,那种只有经过了才会认同的共感,书中宝贝自己一词让我感触颇深。如何宝贝自己,舍得给自己花钱买东西?满足自己的需求?任性地以自我为中心,不理会旁人的感受?这些都不是,书中说这是一种宽松惬意的状态,一种你不觉得疲倦委屈,不觉得被苦苦相逼,不觉得心理匮乏的状态。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玄乎,其实就简单地落实在我们的转念之间,也就是认知我们的主权之上。所谓主权,就是勇敢地为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再勇敢地为所选择的负责任。将自己的福祉交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等待别人来决定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知道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在自由意志下衡量情况后所做的决定,就不该觉得委屈,也不需自认伟大,更不需要别人不断地感恩,也不会因为别人不感恩而觉得伤心。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舍得为自己花钱,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便是对自己好,便是满足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有时隐隐的心底还会有一些委屈,有一些怅然,难道这真是属于生理期的一种低潮状态?还是我们自身不由自主地让自己深陷于这种情绪之中?自己可怜自己,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抑或还是希翼来自于对方的认同和感激?而对方,我们所认同的外界的人、物,并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说照顾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在面对选择时要慎重,选择之后便不要后悔,要以一颗快乐的心去面对。心底要清楚,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为自己负责,不管后果将会是如何。

作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我们身上的重担已经够重了,所以不要用莫名其妙的情绪来打击自己。有时候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的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伴随而来的消极负面情绪,所以宝贝自己,我觉得还应该包含照顾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地让自己的情绪受外界的什么影响,宝贝自己即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我们感觉活得很茫然,也不明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会彷徨会犹豫,会患得患失。我想一个成熟的心灵,首先就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要清楚,我们手里已经拥有的有多少,我们已经达成的目标有多少,我们已经成长了的有多少?所以要学会满足,要学会心平气和,要学会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要逼迫为难自己。

另外,关于目标,我们也不要定位太高,我们要学会放手,应该明确,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有弱点。文中所说的试试降低一点自己的最高承压点,让陈义过高、要求完美的判官放自己一马,承认在这个宇宙中有更高的主宰,接纳自己确有弱点和不足之处,允许自己是个普通的平凡人,学习在舞台下为台上的表演者拍手叫好,当你自得地在阴凉快意的观众席上欣赏人生的舞台剧时,会发现相较于舞台上大汗淋漓的表演者,自己或许才是这出戏里最核心和最灿烂的角色。其实,核心也好,灿烂也罢,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是如何看待的,对自己的人生不奢望,只希望自己能平和而满足地对待生活中的美好和不足,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现在起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再多一点。别委屈自己,为难自己,生活原本不易,我们千万不要再和自己过不去了。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充满亮丽。放慢脚步,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过好每一个今天,这就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点滴感悟。

【篇十一:读《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阿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社交障碍、职场减压、焦虑、情绪障碍、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道路,如何走好心灵这段路?要用一生来完善。在生活中体验心理学带给自己一种无形的心灵成长,心灵愉悦感洋溢在心中。生活中用心理学的理念来反思:人际关系、朋友关系、亲情间的关系,用心理学的理念不断修饰自我,以更理性,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让自己拥有了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去体验更多的快乐、轻松、爱、满足!1060191580;

自己的杯子-心灵之杯如何来斟满它呢?杯子里最基本的要斟上什么呢?这是写给女性朋友的一本读物,如果仅从女性的层面来解读的话,杯子里首先斟上的是:爱自己不是指女性要唯我独尊、飞扬跋扈、狭隘、自我,而是懂得让自己成为享受轻松、快乐感觉,体验生命中的点滴,珍爱生活,知道感恩爱你的人,学会爱别人。

如何能够修炼成为这样的女性呢?那就是要学会慢慢斟满自己的心灵之杯。心灵之杯是无形的、没有逻辑的东西,不像专业知识、金钱、奢华物质这些有形、有逻辑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心灵之杯是一种意识,一种主动斟满杯子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才会去评估目前自己的心灵之杯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平静、满足、轻松、郁闷、压抑、愤怒、仇恨等等,经过梳理后就像云开雾散辨别出自己该为自己的心灵之杯斟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哪些是重要的、次要的,已经拥有什么、缺少什么,拥有的这些东西对自己心灵之杯有益的有哪些呢?有益的如何继续保留,无益的如何清理呢?缺少的是哪些呢?缺少这些中哪些是自己目前能够斟上的,哪些是自己目前还不够斟上的呢?目前不能够斟上的这些,需要做哪些心灵的功课呢?经过这般辨识之后,你会不自觉得行动起来,不断填充自己的心灵之杯。

在填充自己的心灵之杯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些潜在未知、不可预测的一切,但这个过程的历练让自己逐渐懂得人生的起伏转折,什么时候该安静的等待,什么时候又该奋力跃起,悟到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这个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有点幸运的话更好了。

诺艾尔科沃德有这样一段话:我对这个世界相对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我对自己却是举足轻重,我唯一必须一起工作,一起玩乐,一起受苦和一起享受的人,就是自己。我谨慎以对自己的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眼光。由此可见自己爱自己有多么重要!

【篇十二:读《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有感】

这博客的题目不是我的!是金韵荣老师的!最近看了一本金老师的书,就是这个名字的!很喜欢!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觉得领悟到了很多了!呵呵!

第一章的题目叫做在爱里接纳不公平!开始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觉得没办法接受,但是读完这一章以后似乎一下感受到了什么,心里变得平静了很多很多!书里是这样写的:

婚姻的本质是爱,在爱里接纳不公平,在爱里容纳不完美,在爱里先低头说对不起,在爱里放弃更诱人的魅惑,更在爱里对缘分和命定俯首称臣!

现在有很多没有爱情的婚姻让我有些糊涂了,金老师口中的婚姻一定是相爱的两个人的结合!只有相爱的人才能做到接纳和容纳,才能给予对方充分得自由,才能甘愿为彼此做任何事情!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偏激。我觉得一切的前提首先就是爱!爱不是永恒的,在生活的历练和磨合中爱会变成另外的情感,但是没有爱就不会有连个人的结合,更别提在爱里做这些美好的事情。

书里说在茫茫人海中,人难免有荒凉孤独的时候,慷慨给予别人的情感,其实乃是对自己的拥抱!这句话的意思我是明白的。所以越发的喜欢金老师的作品和观点!书里还提到了一句西彦:当你给予爱人充分的自由时,如果他选择留在你身边,那么他就永远是你的。不知道今天如我当初一样自大自负的人还能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此刻我明白了!

用金老师自己的话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我知道由于有爱,我们面对诱惑时可以坚定地挺过去;由于有爱,我们无法呼吸时可以学会换气;由于有爱,我们把对方的福祉放在心上的第一位。

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学会爱人!这句话是我的!呵呵!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一:《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1987字)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一爱一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肖量的鬼魂、自然数有多少、罗素悖论引起的轩然大一波、数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证明等。由于具体的数学问题多如繁星,数学家往往整天埋头于解决数学问题,无暇关注数学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但数学史告诉我们,恰好是“矛盾”的一次次解决,才导致数学发展的飞跃与深化。

张景中的书《数学与哲学》就是对数学发展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用通俗的讲法向大众展示当时的争论内容与形势,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及数学的飞跃发展。例如关于数,是否仅有自然数及由它产生的有理数就够了。那么√2是什么?这就导致无理数的产生。在欧氏几何中,不少人企图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但都失败了。这导致非欧几何的产生;无穷小量的应用与定义,导致严格实数极限理论的建立;无穷集合的比较;集合定义的确定及哥德尔定理,等等。每经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数学思想都得到飞跃,从而使数学得到质的发展与飞跃。翻开西方数学史或哲学史,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西方数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源源流长,而且绵延至今。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进入20世纪,围绕着数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三大流派更是把两者的关系推向了高一峰。在这两千多年结伴而行的漫长岁月里,哲学与数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数学的真理一性一?什么是数?如何理解无穷、连续概念?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促成了对数学进行哲学分析的数学哲学分支的确立。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涉及面的广泛,分歧的众多,一般人对之只能望而却步,对有关数学哲学研究有一个概貌了解都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书中,对有关数学哲学问题及数学与哲学的关系等都能以浅显平易的话语娓娓道来,做出极为清晰的解释。

为了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作者还不时加入非常恰当的比喻。比如在论述数学的真理一性一问题时,指出对现在的数学家来说问题不在数学结论是不是真理,而在于选择适当的结构。那么这种选择是不是完全随意,没有标准呢?不是。哪些结构要增加,哪些结构要修改,信息仍来自科学实践。如何能把这样重要的道理讲清楚?书中打了一个比喻:“当一个顾客到裁缝那里订做服装时,顾客可以指责尺寸错了,颜色错了,布料错了,等等。

一旦服装设计不针对具体的人,就没有对错问题,只有选择问题。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服装,请您试穿。你不合适的那种服装,说不定是另一位顾客最喜一爱一的呢!如果裁缝以此为理由而随一心一所一欲,不调查体型,不研究心理,不适应潮流而乱做一气,那也只有关门。数学家把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好比是不再单为固定的顾客加工服装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占领广大的市常”(引自《数学与哲学》117页)深奥的数学哲学观点通过生活中的常识一解释就变得非常明白易懂了。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如用“模糊的哲学与一精一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

镜与显微镜”来描述数学与哲学各自的特点;认为“数学的领域在扩大。哲学的地盘在缩斜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对自己的部分数学研究工作做了新颖的哲学分析。

如他从自己举例子证明几何定理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关于演绎与归纳统一一性一问题;用连续归纳原理说明实数系与自然数系的共一性一等。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查阅了一下张景中院士对于数学教学的观点,觉得也很受启发,比如他认为如果只是把课本编得简单一些,但考试仍然很难,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减负”。他主张“多学少考”,课本不妨略深一点:如果学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考试简单一些,孩子们才能在轻松中寻找数学的乐趣。此外,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对几何的学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轻几何而重数学运算。美国是在数学教育方面花气力最大的国家,但是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数学教育收效不大。

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教材的编写中将几何砍掉得太多了。图形不是枯燥的,是容易理解的。一开始学数学,孩子们可能还不能理解数学的很多妙处,因此应该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吸引他们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引导孩子用代数、运算的方式直至微积分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样,教师对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最糟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公式后做几十个类似的题目。数学教学的改革也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二:《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1666字)

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一爱一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吧,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张景中先生。他曾经说:“我想把数学变容易”;“我一直希望,能将教科书写成科普那样具有可读一性一,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就迫不及待想读一遍,而上完这门课后还舍不得扔。此等境界,心向往之。”难怪6数学哲学》开篇第一句话:“联系数学的发展历史学习数学哲学,有趣而有效”。是啊,只有有趣的东西,它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元先生在作序中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这是一本可读一性一很高,可以雅俗共赏的书,各种程度的人都可以从该书中受到启发与益处,也包括数学专业研究人员在内,因为这些人不一定很熟悉历史上的一些数学争议。。。。。。。本书对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看了觉得很有趣味。一般说来,具备数学程度的人,就可以了解其大意。但本书又不是完全没有实质一性一叙述的夸夸其谈工作,使读者不知所云,所以本书虽然是通俗讲法,但并不失去严谨一性一。这恰好是科普著作必须把握而容易忽略的要害之处。作者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所以本书在把握通俗与严谨两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科普读物”。

从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景中院士的《数学与哲学》就是对数学发展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争议,用通俗的讲法向大众展示当时的争论内容与形势,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及数学的飞跃发展。所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是了解到了数学发展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比如,数学经历的三次“危机”、数学与哲学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等等。

我仅列举书中几个章节的目录:“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几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校量的鬼魂、罗素悖论引起的轩然大一波、数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证明、命运决定还是意志自一由您看了这些,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跟着作者去探个究竟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一抽一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一抽一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一性一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书中的观点已经给出了解释: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而是把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是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获得了足够丰富事实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一性一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是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条件。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时,它是包罗万象的,数学只不过是算术和几何而已。但如今,数学的领域在扩大,哲学的地盘在缩校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一精一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三:《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1253字)

我曾经在无意中读过一篇报道,介绍临沂市罗庄区册山镇中学一位数学老师刘建宇,他在数学课堂上讲哲学,甚至讲外国的哲学家,更有甚者在进毕业班前夕和学生看世界杯足球赛,没有任何作业。结果怎么样呢?他的初二学生参加临沂市统考,比初三的成绩还好,奥林匹克竞赛,他一个班获奖的学生占临沂市获奖人数的半壁江山。刘建宇说数学教师应该是哲学家。因为不少哲学家都研究数学,苏格拉底是数学家,马克思一爱一好数学,一研究微积分他就感觉轻松了。

一个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就思考得这么深刻,真让人嗟叹。我也是一名数学教师,从他的故事让我对哲学产生了一种向往。以我对哲学的无知和对数学的浅薄认识,张院士的这本书非常适合我,读起来一爱一不释手,作者对有关数学哲学问题及数学与哲学的关系等都能以浅显平易的话语娓娓道来,做出极为清晰的解释。为了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作者还不时加入非常恰当的比喻。

比如在论述数学的真理一性一问题时,作者指出对现在的数学家来说问题不在数学结论是不是真理,而在于选择适当的结构。那么这种选择是不是完全随意,没有标准呢?不是。作者认为哪些结构要增加,哪些结构要修改,信息仍来自科学实践。如何能把这样重要的道理讲清楚?作者打了一个比喻:“当一个顾客到裁缝那里订做服装时,顾客可以指责尺寸错了,颜色错了,布料错了,等等。一旦服装设计不针对具体的人,就没有对错问题,只有选择问题。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服装,请您试穿。你不合适的那种服装,说不定是另一位顾客最喜一爱一的呢!如果裁缝以此为理由而随一心一所一欲,不调查体型,不研究心理,不适应潮流而乱做一气,那也只有关门。数学家把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好比是不再单为固定的顾客加工服装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占领广大的市常“(引自《数学与哲学》117页)深奥的数学哲学观点通过生活中的常识一解释就变得非常明白易懂了。这种比喻看似顺手拈来,实则需要作者具有深一入一浅一出的功力才能做到。

读了三遍,还是有好多疑惑,比如:文中提到的排中律是什么?实数的连续归纳法是什么?数学上的连续一性一与人的感一性一上的认识连续一性一是不是一回事呢?我的数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文章的理解,作者基本是从数学的视角出发对一些哲学问题做出阐释的。或者说,这是一本以数学家的眼光分析哲学问题的书。

比如作者对芝诺悖论、白马非马诡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等问题都从数学家的立场给出了巧妙解释。读完全书,数学与哲学的深层联系还是似懂非懂。不过对我的工作有所启示。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将哲学内涵具体化,比如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一性一格智慧内涵也包括解决问题的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意识、反思问题后归纳意思、解决面临问题时的主要矛盾意识,能够体现到任何事物的研究所遵循的认知、理解、归纳、升华的规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技能,他更应该包括获取技能的方法和拥有没有最好只好更好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一精一于讨论,善于反思的观点,从而实现学生一性一格智慧的转变。

生命与水读后感


生命与水读后感(一)

读了这篇故事,我觉得写这个故事的人的想象 力极为丰富,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事中的大王子、二王子、小王子都要去寻找生命之水,大哥、二哥太贪心了,心里只想升为国王。当小王子找到生命之水时,大王子和二王子怕小王子夺走他的皇位,就把他的生命之水换成了咸海水,还陷害小王子。大、二王子的品行多么恶劣,好在最后小王子得救了,娶了美丽的王后,自己成为了国王;两个哥哥的罪行败露后逃走了。这真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为了寻找一瓶给国王救命的水,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反目成仇、相互陷害,真可怕。我想我也应该像小王子那样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原谅别人一时的错误,用一颗孝心、爱心、热心去回报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这样我就会像小王子那样得到最后的幸福了。但对待坏人也要像小王子那样机智、果断,不能三番五次的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我觉得故事中的小王子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当最后一次被哥哥们陷害的时候就主动揭发他们的罪行,主动进攻,不向坏人屈服,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报应。


生命与水读后感(二)

我读了《生命之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水对人类的重要让我有的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记载: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在人体内,水分大约占到我们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呢!书中还告诉我们,人体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出现幻视;缺水15%,甚至会出现饥饿。通过以上的数据可想而知,如果人体一旦缺少水分,后果是多么的严重。科学家统计,现在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的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

儿童就有500万人!这数字2020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

水的危机,已经向全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节约用水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刷牙是不关水龙头;学校里洗完拖布、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用过量的水洗车,洗车水不能循环使用;更可恼的是,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让自己的地盘干净一些,便用自来水冲洗路面,冲完后,把水管放到一边,水龙头也不关,让水随意流淌,一天下来不知要流掉多少宝贵的水!一年下来,又会浪费多少呢!然而,当人们看到这样现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感到惊讶。只是一个多么不正常的现象呀!

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水资源?我想,应当从自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在自己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要去提醒、帮助那些浪费水资源的人们。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为了地球、人类的生存,节约用水,共同保护水资源吧。


生命与水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学了《生命与水》这篇课文,这片课文讲了人体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水我们也活不成。

我学了《生命之水》的文章后,从那里知道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现在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又离不开水。地球将失去美丽的蓝色,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做些什么呢?

水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重要,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那会怎样呢?可想而知,我们会干渴难忍,甚至死亡。地球将变成沙漠。如果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忘了带水,他能坚持几天呢?没有了水,一切生命都会结束。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我们应该从平时做起。刷好牙,洗好脸,水龙头要及时关掉,不能让水哗哗的白白流着。用过的水不要随便倒了,可以用来冲马桶,浇树,浇花如果发现小朋友们玩水,要及时制止要让他们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真正能够利用的谈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约占了地球总水量的0.26.其他的水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上,有的在地下。难以利用。可是,在生活中,人们不爱护水,清澈干净的小河变得又黑又脏,苍蝇漫天飞,鱼儿也死了。所以我们还要阻止对水资源的污染。不能把生活垃圾倒入小河。,阻止工厂把污水流入小河。。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保护水资源的小卫士,.每天节约一滴水,保护水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让清澈纯净的水永远流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吧!

杯子满了读后感


杯子满了读后感(一)

今天看了《杯子满了》:南因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向南因请教学问。南因先生抽空接待了他。宾主落座之后,客人没有听他的话,自己却滔滔不绝地大谈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及至家庭,又谈到自己的事业和研究,一口气说了大半天,南因先生几次想插话都未成功。

南因先生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走进厨房,端来了茶。他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虽然倒满了但是仍在继续倒,仿佛根本就没有看见一样。

一旁高谈论阔的客人一开始觉得十分奇怪,看到南因先生还没停下,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他终于忍住了手。

你没看见杯子已经满了吗?他说,再也倒不进去啦!

这倒是真的,南因终于住了手,和这个杯子一样,你自己已经装满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你不给我一只空杯子,我怎么给你讲呢?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知道,要使自己的思想吐故纳新,就要及时将大脑清空,如同必须清空装满了水的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一样。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当中也一样,要及时的清空大脑,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新的东西。只有如此,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也才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杯子满了读后感(二)

在放寒假时校长要求我们在假期中要多充实自己,多看书,所以一有时间我就喜欢四处看看,但就是在自己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你看这样故事:

《杯子满了》一天,南因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向南因请教学问。南因先生抽空接待了他。宾主落座之后,客人没有听他的话,自己却滔滔不绝地大谈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及至家庭,又谈到自己的事业和研究,一口气说了大半天,南因先生几次想插话都未成功。

南因先生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走进厨房,端来了茶。他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虽然倒满了但是仍在继续倒,仿佛根本就没有看见一样。

一旁高谈论阔的客人一开始觉得十分奇怪,看到南因先生还没停下,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他终于忍住了手。

你没看见杯子已经满了吗?他说,再也倒不进去啦!

这倒是真的,南因终于住了手,和这个杯子一样,你自己已经装满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你不给我一只空杯子,我怎么给你讲呢?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知道,要使自己的思想吐故纳新,就要及时将大脑清空,如同必须清空装满了水的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一样。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当中也一样,要及时的清空大脑,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新的东西。只有如此,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也才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杯子满了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到《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小寓言。读完它后,我想到了许多。

这则故事叫《倒满水的杯子》,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这位客人一坐下,就对主人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丝毫不给主人说话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主人很是不高兴。这时主人拿来一只杯子和一个水壶,要给客人倒水。主人拿着水壶往杯子里面倒水。杯子里很快装满了水,但是这时主人还是在往里面倒水,水溢到了桌子上。客人看到了,说:杯子满了,你怎么还在倒水呢?主人笑着回答:你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倒入你的思想,都倒满了,怎么不让我先喝下去再倒呢?客人听了,脸红了起来。

是啊,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要别人听完他的所有要说的话,然后再让别人思考。这样给别人一股脑的说完,别人也可能记不住。这样效果很差,有可能让别人产生误解。还不如他一部分一部分说,让别人随时给他提出观点,帮他改正,这样效果可能会很好。

我懂得了:咱们在给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给别人思考和阐述他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水与生命读后感


水与生命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学了《生命与水》这篇课文,这片课文讲了人体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水我们也活不成。

我学了《生命之水》的文章后,从那里知道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现在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又离不开水。地球将失去美丽的蓝色,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做些什么呢?

水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重要,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那会怎样呢?可想而知,我们会干渴难忍,甚至死亡。地球将变成沙漠。如果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忘了带水,他能坚持几天呢?没有了水,一切生命都会结束。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我们应该从平时做起。刷好牙,洗好脸,水龙头要及时关掉,不能让水哗哗的白白流着。用过的水不要随便倒了,可以用来冲马桶,浇树,浇花如果发现小朋友们玩水,要及时制止要让他们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真正能够利用的谈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约占了地球总水量的0.26.其他的水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上,有的在地下。难以利用。可是,在生活中,人们不爱护水,清澈干净的小河变得又黑又脏,苍蝇漫天飞,鱼儿也死了。所以我们还要阻止对水资源的污染。不能把生活垃圾倒入小河。,阻止工厂把污水流入小河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保护水资源的小卫士,。每天节约一滴水,保护水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让清澈纯净的水永远流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吧!


水与生命读后感(二)

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水龙头一拧,哗哗往外流,天空一下雨,水满地流着,我们的江、河、湖、海,全是水,往往不引人注目,我也习以为常。

自从我在学校里,听了一堂关于《水与生命》的讲座后,受到很大的感悟。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且无可替代的营养物质。水对生命至关重要,人体体重的2/3是水,人体内的水份每18天全部更新一次。水有6大生理健康功能,如:溶解消化功能、参与代谢功能、载体运输功能、调节抑制功能、润滑滋润功能、稀释和排毒功能。水中也有很多营养元素,有镁、钙、硅、氟等。这一滴滴的小水珠,有如此重要,因此每年的3月22是国际水纪念日,让我们积极参与,实现安全用水,保护健康生命。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收益颇多。我应该更加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在生活中,用好水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过的水冲厕所。我以前也不爱喝水,常常要等到口渴时,才会去喝水,现在我知道了,水中有很多人体必须的营养,应及时补充水份。在买饮用水时,应选择碱性较高的水,选择矿物质多的水。

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水世界万物就没有生命。


水与生命读后感(三)

我读了《生命之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水对人类的重要让我有的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记载: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在人体内,水分大约占到我们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呢!书中还告诉我们,人体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出现幻视;缺水15%,甚至会出现饥饿。通过以上的数据可想而知,如果人体一旦缺少水分,后果是多么的严重。科学家统计,现在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的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

儿童就有500万人!这数字2020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

水的危机,已经向全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节约用水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刷牙是不关水龙头;学校里洗完拖布、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用过量的水洗车,洗车水不能循环使用;更可恼的是,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让自己的地盘干净一些,便用自来水冲洗路面,冲完后,把水管放到一边,水龙头也不关,让水随意流淌,一天下来不知要流掉多少宝贵的水!一年下来,又会浪费多少呢!然而,当人们看到这样现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感到惊讶。只是一个多么不正常的现象呀!

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水资源?我想,应当从自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在自己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要去提醒、帮助那些浪费水资源的人们。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为了地球、人类的生存,节约用水,共同保护水资源吧。

《杯子边的学问》读后感500字


看完了《杯子边的学问》想起了《教育的智慧》,虽然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是智慧的教育,但总算有了些感悟:这智慧的玄机也许在于取舍。

于一堂课来说,这杯壁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一篇课文承载的太多的教学目的,到处都是训练点,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也许结果是什么都没讲清,也许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训练要让这杯壁薄之又薄,只要足够你牢牢地握在手里,端起满满的一泓清泉。难题是如何使杯壁薄之又薄,又能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呢?

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杯壁就是对他们的评价。厚厚的杯壁就好似要五个手指伸出来一样长。每个学生都不会一无是处,每个学生也不可能是没有缺点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这些细小的优点而总将那些缺点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嘴边挂着的总不是那些中等学生的名字。难题是怎样挖掘每个学生的宝藏,帮助成就他们自己的奇迹?

于一个老师来说,这厚厚的杯壁就是太多太多的条例和细则,让老师没有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没有了被信任的感觉,没有了做好的热情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爱心,还要有智慧,而思考是智慧的氧气。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不要在匆忙中感觉好像生命都不是自己的了。

教育是个难题,智慧的教育更是个难题,既然是难题,就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别盯着杯子读后感


【篇一:别盯着杯子读后感】

夜深了,毫无睡意的我随手拿起一本不知已经看过多少遍的《读者》翻了起来。当看到《别盯着杯子》时,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其实这篇已被我走马观花过好多次的文章,从未细读过。因为没有用心去感受,所以一直没能理解。但是,今晚不知怎的,读着读着,眼睛竟湿润起来。

有一段话给我触动极大: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把心思花在杯子上,你那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段话让我不由联想到自己。不错啊!我们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杯子上,也就是:整天考虑追思时尚等话题。那我们还哪有心思放在我们的水学习上呢?通过这篇文章,我已经明白,那一不过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杯子而已,而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试想,对于贝多芬而言,上帝多么不公平:贫困,使他差点行乞;耳聋,令他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永远无法听到声音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因为对他而言,只有音乐才是他生活之水;其他的一切,无非是盛水的杯水罢了。也正因为他不依赖杯子的好坏,一心琢磨如何使用水格外甘甜,才能给世人留下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伟大乐章。当我们倾听那动听的音乐时,分明听到的就是他心灵深处水在流动的声音。

我也曾迷失过方向,那全因为杯子在作崇。现在,我终于参透了。我想:我也该抛下那些华而不实的杯子,转而专注地去品尝生活之水的甘甜了吧!

【篇二:别盯着杯子读后感作文】

有一段话给我触动极大: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生活中,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其实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假若我们都将心思花费在挑选杯子上,那么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味道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段话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作为学生,尤其是一名高三学生,在现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主要的任务就应当是学习,但是如果我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杯子上,也就是:整天思考着跟朋友周末去唱歌,或者每天放学都回家打电脑游戏,斟酌着一些学习以外的东西,那么我们还哪里把心思放在我们的水学习上呢?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获得一个非常简单的启示,一切不过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杯子而已,而杯中的水才恰恰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是啊!对于贝多芬而言,上帝似乎玩弄了他一生:第一:感情上的问题失恋,这逼得他几乎自杀;第二:生活贫困,这让他差点儿去流浪街头,走上行乞的道路;第三:失聪,这令他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永远无法听到声音,无法听到他所编辑下的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但是,尽管困难愈多,生活愈加艰难,他却并没有退缩,因为对于他自己而言,音乐才是他心灵的载体,才能让他抒发情感;只有音乐才是他生活之水;其它的一切,不过是帮他盛起水的杯子罢了。正是因为他不依赖杯子的好坏,专一地琢磨着如何使水如何格外甘甜,才能给世人留下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伟大乐章。每当我听到他的乐曲时,无论是令人哀伤的《悲怆》乐章,还是使人愉悦的《月光曲》,我听到的是几个世纪之前他用怎么样的感情谱写的乐曲,然而我却从中隐隐约约听到了他心灵深处水在流动的声音

我也曾有过迷失方向,我也曾有过迷惘彷徨,我也曾有过张皇失措。但是所有的那些几乎都是因为杯子在作祟。然而现在,我应该去抛弃考虑杯子,而倾注所有精力与其中的水。是啊,现在这个时刻,即使我不那么想,我也会迫使自己那么想吧。

抛下那些华而不实的杯子吧,转而专注地去品尝生活之水的甘甜。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一)

contra 和声Xy

《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虽然纸厚书沉字体小,洋洋洒洒24万言深奥难懂,所幸翻译流畅,话题有趣,令人不忍释卷。

《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虽然纸厚书沉字体小,洋洋洒洒24万言深奥难懂,所幸翻译流畅,话题有趣,令人不忍释卷。赖声川不仅是戏剧大家,还是藏传佛教弟子,为作者指定之译者,还有夫人助力,保证了翻译质量。另一译本为陆无昶 译《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根据法文原版而非赖根据英文版翻译,其实也译的不错,译者网上查不到背景。本书书名其实原本是“佛法和西方”,更贴切一些,现有名字是出版商为了书好卖改的。很久没看过这么艰深却有收获的书了,待到要写读后感,却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整个西方神学的衰落,哲学的失意,现代性的焦虑,让西方想从古老的东方佛法寻求解决之道,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从这一点说,本书的父子对话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西方中心的、动机不纯的,无论父子双方多么表现出冰释前嫌,貌似平静理性的交流下仍然不断涌动着叛逆、反思、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等等。作为曾经法国主流生命科学界的青年才俊,现在的尼泊尔藏传佛教僧人,儿子其实是嬉皮嗑药的叛逆一代,父亲不小心说漏嘴揭了底。

本书前两篇一直在质疑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为了叙述清楚,本文把偏哲学的叫做佛法,偏宗教的部分叫佛教。因基督教文化中虚伪阴暗的侧面不断被人文主义抨击,导致其智慧与道德的双重破产,佛法在西方受到欢迎,倒也真的有些谬托知己的有趣。西方视角中的佛法被哲学化,成为某个门类哲学的分支,但由作为哲学的佛法到作为宗教的佛教,又跨越了一条深深鸿沟。佛教的伦理观是宗教的,不容置疑的,关乎心灵与幸福,但又显然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经历猛烈的反思、辩论。藏传佛教又和中土佛教禅宗、净土宗大有不同,法国无神论者对藏传佛教人畜无害的认识,可能是不知道或故意忽略其与西藏世俗奴隶社会政权政教合一的血腥残酷,那比起某和平教派,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藏传佛教脱离了其地域、时代与社会结构,在西方社会的嫁接是否会不伦不类?身在藏地的人民,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秉持不变的价值观,仍然愿意生于斯长于斯?

宗教是否应该干预世界干预现实,宗教信仰的进化演化了什么?面对同性恋、女权、动物保护、堕胎、安乐死、转基因、人工智能等等大潮冲击,破什么立什么?本书1996年写成,911之后人类社会尖锐对立的演化并未展开。文中哲学家作为无神论,却嘲笑“前卫神学家”对待信仰的自由化倾向。人类科技的发展和对世界真理的思考追寻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还是自建巴别塔的僭越?如哲学家总结,自古希腊文明始,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经历了三个阶段:宗教、哲学、社会乌托邦。科学的信仰取代了对智慧的追求,进步和理性改变了现实生活,质疑颠覆了哲学美好淳朴的田园时代,知识的火把燃尽了哲学的智慧与灵性,惶恐的西方社会人文主义者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佛法。未曾经历科技潮流、工业革命、社会形态变革的藏传佛教世外桃源,是无知者无畏的灯下黑?还是因关注自我又内心否定自我,从而以上帝视角俯视一切,因此被称为智慧?心理分析对潜意识力比多的揭示,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让人类认识了原罪认识了自我,却消解了信仰。科技被人驾驭,心理深层的欲念也被放在聚光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人类自以为无所不能,连艺术的挥洒也不再为了荣耀上帝,而是展现自我。佛教历久弥新,面对新事物,却保有自己不变的价值观。佛教的艺术不追求创造力的个性,永恒的超越性的世界本没有个人的妄念。吊诡的是,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人文主义勃兴的欧洲大陆,尤其拜法国德国俄国所赐,一场场解放人性的乌托邦实验,却引人类入阿鼻地狱边缘。高举人性打碎宗教,却以人为蝼蚁草芥,个人沦为伟大社会实践的微不足道的沧海中的一滴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伟大格言,格式化了极权之下所有平民的大脑,教育人民作宏伟社会的人肉电池。此刻佛法却如涓涓细流,仍保持着原始生命力的清冽泉水,卓尔不群,滋润人心。

如《Le Bouddha》一书所说,“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我理解没有100%纯粹的信仰,也达不到绝对的理性。那么人类的思维是肉体机器里的灵魂?一切感觉如同电影matrix中只是大脑的幻觉,一段程序代码制造的VR场景?色声香味触只是大脑多巴胺和激素分泌后的潮涨潮落,如同高烧后的胡话谵妄?这种忘我出神有时被叫做精神病,有时叫作朋友的祝福,如同一中各表那样各自解释。主宰人类社会的是这大脑阵发放电产生的信仰,还是过度抽象的思维都是无用的妄念,坚硬铁血的世界靠家族荣誉/文化传统/乡情/黑社会/皇权/金钱/政治左右。有唯一不变的真理吗?所有人是否都受其支配,是否又愿意承认?真理可以被证明吗?没有了自我的本体真理何存?改变心灵,理解适应现实,还是勇猛精进,改变现实世界?如上面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我想说信仰如果不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纯属意淫,而信仰如果宗教化去过度干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被工具化,最后必然被人厌弃排斥。时代巨变,唯有不断进化的信仰,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佛法的开放包容慈悲值得基督教文明学习。基本要义派与极端右派宗教的崛起,让世界更加撕裂,虽然所有宗教都提倡爱自己的邻舍,但它们同时又在以爱为名义和武器,消灭异教者和无神论,佛教式的温和不是平庸,反倒更符合虽己所欲,勿施于人的现代普世价值。

对本书佛教与死亡一章,我自己只是浅浅涉猎佛教,不信文中说的“中阴身”、“转世”那些深深焦虑下的发明,反倒更欣赏心经里面禅宗化的生死观: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即生老病死只是假相,本性是空,不用执着于解脱生老病死的问题。一家之言,就此打住,再说下去成了“融合主义”的禅宗基督教了。

即便基督教在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大潮冲击下表现的并不完美,但我们看到推动人类生活方式进步的科学本身并不具有善恶的属性,以“科学主义”来设计人类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是僭越,科学并没有研究、阐述、判断人生的意义与至善,“科学主义”恰恰不是爱智慧和知行合一的西方传统,而是一神教的科学主义、马列主义异端,类同于极端环保主义者、极端宗教保守主义者。

人类不存在该不该建造巴别塔的问题,而是塔已经越建越高的问题。AlphaGo围棋完胜柯洁,柯洁输的比李世石更加不堪,斗志尽失膜拜臣服,对人工智能惊呼围棋上帝,以至于焦躁失态,对着在英文媒体工作而用英文提问的中国记者发飙。对人工智能终结围棋这件事,另一极端是苏小和这样的伪知识分子兼宗教右派,对科技的发展拒绝真正了解和思考,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用背诵圣经和康德的办法吹口哨走夜路,自己给自己壮胆。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臣,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更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坐上科技的时光战车,去思考追寻不变而又能接受时代检验的真正信仰。我们何其幸运,躬逢其盛,套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二)

白冰

书名:《僧侣与哲学家》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马修·理查德

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今天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智慧?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砸啄一本建筑学的书似乎更有权威性,但是看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学书后,我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看纯建筑学的书。然而我很庆幸自己学了建筑学,因为建筑学早已把它的脉络延伸到了各个领域。

我对哲学的兴趣起源于《时代建筑》一期有关建筑现象学的讨论,此后便开始阅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籍;而宗教在我世界观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一直刺激着我的思考,这是因为母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信基督教,父亲修了半辈子的佛,我美国留学的时候的舍友是一位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人,三个宗教就这样流淌进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是一本对谈录,它所展示给读者的信息是相对零散,很难说通过一条线索将整本书串联起来。这本书讲到了所有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所关注的点,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从“自我”到“中阴身”无一不谈。这本书同时打开了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的大门,让我们可以伸进头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对谈的其中一方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让·弗朗索瓦·何维勒,另一边名为马修·理查德,他曾在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其优异的成绩拿下博士学位,然而他突然放下一切,披上袈裟,削发为僧。

让是马修的父亲。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的时光里,父子俩在各自的领域都创造了伟大的成绩。法国媒体一直对这对父子抱着好奇和不解的眼光,于是安排了一次父子对谈,讨论当年马修离家的原因和心情、讨论他们所定义的生命意义、东西方哲学的异同。

这次对谈的内容被分为18个章节,加上哲学家和僧侣的结论,总共20章。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我不可能用短短几页纸把哲学和佛教的问题全部说完,所以我按照我的理解,对这本书进行了简单的归纳,聊一聊我的一点思考。

1

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第1章)

父亲疑惑在于,为什么儿子当初放下一切,削发为僧?马修的回答我非常喜欢,他说:“科学研究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生命最基础的问题,甚至我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也不是解决生命根本的问题。简而言之,科学虽然有趣,但不足以让我的生命有意义。”在我看来,马修说的科学研究事实上就是当代西方哲学,因为当代的西方哲学从17世纪中叶以后,把对生活方式的的探索丢给了宗教,摒弃了对人“心”的探索。从此以后,科学研究占领了西方哲学,但是,科学研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生活?

对于古典哲学家来讲,哲学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诠释。而当代西方哲学已经把对生命的诠释完全抛弃了。我不能否认科学技术在这两个世纪带给人类的巨大贡献,但在这里,我想问两个问题,地球是不是圆的,对你的存在有什么关系?是否有一种内在祥和的方式,不依赖健康,不依赖权势,不依赖成功,不依赖金钱或感官的感受?

马修在本章中没有明确的回答他如何让自己生命有意义,正如他在本书的很多回答一样。同样的,父亲不知道的问题,马修也回答不出来。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生活?是否存在一个像E=mc?一样简单而通用的方式,可以教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父亲的原因我曾有幸和几位仁波切对谈,而每每当我问出上述的问题时,他们也无法回答。

2

宗教或哲学(第2章)

这个章节开始细致的探讨佛教和哲学。父亲问:“佛教到底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马修提出了两个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马修说:“佛教不排除信仰,也不排除因揭露内在真理所产生的亲密和不可动摇的信心,以及揭露而产生的惊奇感。”这与其他宗教总有其既定的教义不同,对于宗教来说,教徒必须接受一种教义,不需要重新发觉那个教义的真理;马修接着说:“佛教的佛陀并不是圣人,而是究竟的老师,证悟的化身”。这也与其他宗教的神的概念不同。

父亲进一步说,或许佛教是哲学加上宗教?马修通过对教义的回答引出了关于痛苦和快乐的讨论,在这里,佛教的说法与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的说法是相似的。佛教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或者说这一世轮回,是充满痛苦的,但不要认为这是个悲观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解决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而所谓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内在的喜悦,一种心灵的开阔,这种内在的喜悦对外的表现是一种不移的慈悲。

我们的痛苦来自对“自我”的概念,一种我们珍惜而愿意不顾一切来保护的“我”,要认清这个“我”没有实质的存在,需要通过禅定的修行,这是一个极高的解放过程。禅定有万千“法门”,在《西藏生死书》这本书里有更加详细描述。

在《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对于禅定的解释:你过去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去,你未来的思想还没产生,这之间的间隙,延长它,就是禅定。很有意思的是,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墓志铭也有类似的思考: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现在不存在了,我不在意。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人生态度。

3

黑盒子中的鬼魂(第3章)

这一章所讨论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父子之间冲突最大的地方。佛教不认为有不朽的个体,而是认为有一种不断变化的连续状态,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即意识的河流。马修认为意识具有持续性,即他认为意念可以直接传递,他举了很多他亲眼所见的仁波切转世的例子,而这是他父亲不能理解的。父亲以尼采、斯宾诺莎为例说明二元论的可笑,作为一位坚定的一元论者,父亲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有两种原理,只能有一种,就是物质。

马修不能证明给父亲看意识如何传递,他认为说话的对象必须要有一个相称的心理架构才行,没有打开自己心来修行的人,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情。马修的回答似乎有些无赖,但事实上父亲的唯物主义科学在很多方面也是不能被实验证实的,尤其是理论物理,其真理性的评判仅存在于理论物理圈。

4

心的科学(第4章)

西方人对佛教最感兴趣的一个层面就是佛教对心的研究,所对应的西方科学就是心理学。本章开始是以通过如何修心来摆脱负面情绪,即禅定的讨论,开始探讨西方哲学的一些概念,知觉和感觉的问题,意念和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柏拉图那个著名山洞实验,一直到康德的时代及以后,都在研究。每个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都不相同。例如柏拉图认为我们不可能了解不断运动或者变化的东西,所以整个西方哲学的努力,就是要在现象背后寻找一种永恒和稳定的元素,可以成为确切认知的对象。佛教不否认在觉知的相对世界中,现象有其真实性,但是它否定现象背后有任何永恒的实体存在。

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是哲学思辨最困难的地方,在下一章还会继续讲到。

5

寻找真相(第5章)

本章首先谈到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在西方,哲学只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就像数学或者生物学一样,所以哲学家是一个人,当他上课的时候,他会教导一些特定的学说,但是他回家后,他的生活和他所教导的一切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在西方,宗教对于大部分的信徒而言,是一个在某些特定日子或时间才被打开的小空间,而在没有实际做什么之前又被牢牢的关上;东方也有哲学家,但是东方的哲学家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心灵导师,他所教导的从来不是对纯粹知识的好奇,这些教导唯一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这么看,去谈论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由此,马修认为,佛教是一条道路,是一种救赎的方法,一种向心灵强烈下功夫而得到解脱的方式。

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的完美是被埋在众多的自我和现象之下。于是道路就在于要化解掉所有掩盖真正本性的东西,看到他真正的面貌。因为我们对现象世界的觉知是通过感觉器官,于是我们并不在觉知真正的世界,我们觉知的不过是我们意识反映出来的意向。佛教的这种说法与很多哲学家的想法一致,例如康德的“超越性的理想主义”。但是接下的说法可能有些难理解:世界不是我们心的投射,但也并不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心之外。这里的“世界”或者说一切本质都是“空”。佛经有云:因为有空性,一切方能存在。空即是宇宙、众生、动作、意识。

6

改造世界或者改变自己(第6章)

哲学无外乎谈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前面谈了几个世界观的问题,现在来谈一下方法论。

西方发明了能够救人性命的抗生素,而西藏花了很多时间赋予存在以意义。医学的理想是让每个人活到一百岁以上而不掉一颗牙,心灵道路的目标是要从意识的河流中消除任何傲慢、嫉妒、憎恨、贪婪等痕迹,让人无法做出任何伤害其他众生的事。

父亲认为,或许佛教就是逃避受苦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到自我是一个骗局。马修说要完成这些改变需要拥有不可改变的坚定决心,不可遏制的行动力,不过这种强大的“心”应是一种建设性的利他主义。

在西方思想之中对行动的欲望有两种:一种倾向死亡,造就了希特勒;一种倾向生命,造就了爱因斯坦。

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拟定了一个宪法,因为他想改变社会,卢梭发展出社会公约的概念。不仅是哲学家,对于西方的建筑师来说,通过建筑构建乌托邦社会,似乎是每位建筑大师的课题。不管怎么说,对西方人来说,人类要减轻痛苦,就是要通过社会的改革和世界的转化,这和佛教的论点很难相容,然而马修认为西方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方法是可以与佛教的思想相容的,他认为可以利用物质进步之中所有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同时对一切保持一个更真实的观点。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的阐述如何合并两种思想。

7

佛教和西方(第7-10章)

这四个章节谈论了许多概念,对话的内容我认为都可以涵盖在佛教和西方这个题目下,在之前所讨论的所有问题,佛教的形而上、意识、宇宙论,以及这些伟大的哲学和形而上构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仍然是佛教乐于辩论的话题。我们依佛法生活,正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弟子一样。而在西方,很多这样的辩论早就消失了,这本书引用了英国史学家阿诺-汤恩比的话: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20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文明的接触。我深以为然。

马修举了一个例子,1994年丹增仁波切被邀请到英国,评论《圣经》里的福音。这对于一个从没看过圣经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丹增仁波切愿意试试看。那次经验非常特殊,因为在他朗读那些段落的时候,有些神父和修女感动的流泪,虽然他们已经念了一辈子,但是当丹增仁波切念诵时,却有一种第一次听到这些段落的感觉。这说明对心的修行有全宇宙共通的价值。

父亲认为,20世纪末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西方文明在非科学领域的失败。社会改革的意图,是要取代道德的改革,但是却制造出了一个灾难。这种道德灾难在我们身边十分常见。所以我们才会燃起对哲学的兴趣,因为这些哲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性道德性的忠告,教导我们如何生活。这也就是佛教会吸引我们的原因,因为佛教谈的正是生活和慈悲,没有说要破而后立。我对佛教的兴趣,正是因为之前政治、科学的伟大失败。

7

佛教的信仰、仪式和迷信(第11-12章)

这部分是书中的第十一章和十二章,在这里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需要阐释,马修说,佛教既不是多神论也不是一神论。所谓的诸天神佛,是佛性的不同面貌;第二方面是马修所描述的关于信仰的四个层面。第一是我们听到一次心灵开示,或者佛陀的生平故事,或是以为伟大老师的生平故事时,心中被激起的清晰感和灵感,这是一种很强烈的兴趣。第二层面多是一种期望,是一种愿望,想知道更多,想亲自去体现一个开示,想跟随伟大老师的榜样,然后一点一点的达成同样的完美。第三个层面就是当信仰转化成信心,一种确定性,来自自我印证佛法真理和心灵道路的效果,而从这个印证中,我们得到日益增强的满足感和充实感。有点像是发现一个建筑,我们越去仔细观察他的比例空间等等,它越美丽。到最后,就是我们发现不管是什么状况,我们的信心不会改变,也不会被证明是错的。这是佛教信仰的四个阶段,这并不是一种知性的跳跃,是阶段性发觉的果实,以及一种印证,心灵道路确实会有结果。

8

佛教与死亡(第13章)

索甲仁波切在他的《西藏生死书》中说到:死亡就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的毁灭。死亡的过程以及死亡后的各种经验,在佛经中有极为详尽的描述。

我们一旦停止呼吸,就开始了一连串的意识和身体分离的过程。简单的说,当物质世界从我们眼中消失,我们的意识会进入“究竟广大的透明空间”中,之后,意识再升起,经历中间过渡状态,就是“中阴身”(这是佛教中一个很复杂的一个概念,参考《西藏生死书》),这个状态会引向一个新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说“投胎”。佛教据此研究了许多修行的方法,让佛教徒接受死亡这件事,对于修行高的佛教徒,死亡,是一种喜悦。

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对死亡有一个更加逻辑的说明:我们不需要恐惧死亡,因为事实上我们永远不会碰到它。只要我们还在这,它就不会发生;当它发生,我们就不在这,所以恐惧死亡是没有意义的。

9

佛教与死亡(第14-18章)

马修说:任何真正心灵道路必须包含两种精要的元素——让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方法。让自己走向完美即是对小乘佛法的修持,是根据在家伦理和寺庙纪律,以及对一般世界的不完美和我所作所为大部分无意义的思索。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即是对大乘佛法的修持,是为了所有众生而进行个人内在的转换。而为了除去众生的痛苦,必须弄清楚正义社会的原则是什么。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两个正义的原则:平等和自由。平等与自由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时呈现出的彼此冲突的情况,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

根据佛教,所有众生都盼望增进自己的福祉,也同样拥有快乐的权利;所有众生都盼望从痛苦解脱,同样也拥有不受痛苦的权利。

东方比西方更倾向于一种思想,认为社会的和谐不该被利用人权概念而为所欲为的人士所破坏,而这些人士却认为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做他们想做的事,只要他们被允许,人权的概念可以给他们正名。马修认为,因为缺乏智慧和利他主义,缺乏伦理和心灵原则,就无法明确分辨自由和平等中可取的那一面、或直接间接害人的一面。

10

哲学家和僧侣的结论

在和马修的对谈后,父亲认为,以一个智慧的系统而言,他越来越欣赏佛教;以一个形而上学系统而言,他越来越怀疑它。为什么佛教今天在西方世界可以引起那么大的兴趣,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填满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是西方哲学遗弃了伦理和生活艺术范畴所造成的。西方在科学上胜利了,但是它再也没有有效的智慧和伦理系统。东方能带给西方伦理,能教导我们如何过得更好,但是这些缺乏理论基础。因为佛教的智慧的根据不是科学印证,科学印证也不导向智慧。

佛法认为,所有人在生命中寻找的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只是舒服的感觉,是一种满足,满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呼应我们最深的本性。快乐的意义必然包含“智慧”。马修认为让这一切发生的学问绝对应该被称为一种“科学”,一种静虑科学。马修并不期待西方修行佛法的情况能和东方一样,但是佛法似乎能够提供一种方式,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内在平和,这绝不是无用的资讯,而是真正的智慧。

11

杂感

写完这篇文字之后我给父亲和一位学佛的朋友看了一下,父亲只说了两个字:太浅。而朋友看后哈哈大笑说:“你就算证悟了,也是一癫僧。”我听后心里莫名的畅快。

我们都应该审视自己的人生和生存的本质。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做。美国文化是出了名的讲究实用。我们只关心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做什么才能让美元进我的钱包。或许因为这样,世界变得更舒服,但个人生活和命运的问题和罗马时代还是一样的,我们的物质生活比罗马时期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你能比他们更快乐吗?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公正?”“世界为何存在?”这些问题似乎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但是,提出这些问题,其实价值非常巨大,而这种价值,往往无法用货币来衡量。但是,对于苏格拉底他老人家来说,这些问题不但重要,而且是迈向真正的人性,迈向反省的第一步。

来到公司一年多,我内心始终有种欢喜,那是因为公司里有着充满人文情怀的同事和领导,让我们在每日辛勤的工作的同时,能够我们了解自己应该如何“存在”。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三)

王学勇

各位亲爱的书友,今晚的这本书是《僧侣与哲学家》,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所谓的有意思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本书的内容,一方面是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它的翻译者。在我们的一般意识里面,我们认为僧侣和哲学家仿佛是这个世界的两个极端,僧侣仿佛完全沉浸在自身的体验中,而哲学家不断的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本质奥秘。一个爱之求真的,一个行于当下。

这两个仿佛完全不搭的生物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第二个有意思是僧侣和哲学家,他们两个的作者特殊的身份,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是哲学教授,法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他的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都引起了极大轰动,曾经担任过法国新闻周刊快报的总编辑。他的儿子就是僧侣,他并不是一个出身于东方,完全基于东方文明的传统的修道者。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个完全受到西方哲学思辨训练的父亲和一位政治家,和一位在西方完成了最基本的训练的生物学的博士,而后走上东方修道之路的僧侣,他们的对话,各位您不觉得这话风非常有意思嘛。

这是一个对话,对话于1996年,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那位哲学家和政治家和他的儿子进行了一场为期10天的对谈,因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有基本的对话的基础。因为他们基本受过西方哲学思辨的训练。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有共同的频道去理解彼此是什么。或者说,儿子更多的能够理解父亲的语言体系,而父亲可能不怎么能够理解儿子的语言体系。

所以,在这本书对谈话中,父亲更多的扮演一个提问者。也就是说,父亲如苏格拉底一般不断提出假设,不断提出论证,不断的按照那个线索不断探索。而儿子来自于分享、说明和解释。向父亲分享他对宗教、佛教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当然藏传只是一个表现的形式,更多的来自于对世界、对文明、对历史、对生命、对宇宙的重大话题的对谈和碰撞。实际上这是东方智慧和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对话。

为什么他的儿子获得了分子的博士学位之后,没有什么重大的意外发生,而走上了这样的一条修行之路呢?所以这本书就从这个疑问开始。他的儿子说:他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而是他也发现,仿佛他在这些的科学研究,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生命的最基础的问题。各位您认为生命的五最基础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思考一下,您的答案是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最基础的问题?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两个人通过对谈之后的结论,关于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僧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佛法道路和所有的伟大心灵传统一样,其目的是要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所以生命的最基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真正有品质,如何让我们生命的内在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这个问题出发,父子两个人,就展开了对宗教的探索。在这本书的最后,父亲的结论是这样的:通过对谈,他对东方的智慧除去了标签的含义之外,因为在西方人的心里面,佛教是有一个标签的,他认为,就是讲无为,讲涅盘。通过和他儿子,和僧侣的对谈,他认为,东方文明、佛教充满了生机,而且他认为佛充满缺口,就是西方哲学所遗弃的伦理和生活艺术的范畴。

因为我们说,在过去的很多书里我们读过很多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它不断的爱之求真,甚至他会把哲学推向了由无数的概念堆积的结构,甚至称之为这个世界就是由数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结构,是一个算法。各位您觉得这个说法是不是特别的耳熟,因为最近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算法有了更多的熟悉。那么,这个世界真的会被算法所吞噬吗,在这本书里面,说西方哲学的探索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包括书的哲学,还包括人对这个世界的精神体验。我们目前称之为“智慧”。

而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实际上,关于科学、关于智慧,它本身就是同步存在的,只是到了17世纪以后,更多的划向了科学,把智慧放在一边。因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应该如何过。所以在佛教里面,更多的强调我们如何能够活出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找到生命的本性。所以僧侣认为,所谓的探索生命的内在意义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而那个本性的发挥和闪现就让人获得了最终的快乐。他认为人类最深切的期望就是活得快乐。

由这本书,双方探索了众多的课题。比如什么是死亡,比如什么是个人主义,比如如何去创新。现在创新创业是我们大众的话题,在这本书里面,佛教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要不断的除去无知和以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我们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有遮蔽效应,过去的成功会让我们看不到更多的未来。而佛教就是一个让我们的心性得到升华的过程。

这是一本书相对而言比较难读的书。因为这里面他的父亲讲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的术语,和大量的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同时,僧侣所阐述有众多藏传播佛教的专有名词和说法。但是我依然推荐各位看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纷乱的世界里面,去看一下这个世界,或者说看一下这个世界上经历过从几千年来从哲学和宗教两条主线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祝福大家,美满幸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杯子与水的哲学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京瓷哲学读后感与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