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16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也许以下内容“《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1600字”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1600字

读冯唐《成事》悟曾国藩

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有理论,有实践,有才,有学,有识,有成,有败,有起伏,有轮回,有困扰,有心得。他还是一个传道者。立德、立功、立信、立言,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能通过实干达到一段时间的中兴,靠的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所以我们应该向历史上伟大的管理者CEO学习,在管理方面我个人价值观比较认同的历史上的几个人,曹操、王阳明和曾国藩,曹操的管理我觉得特别开明,特别包容,和现在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引进计划和管理方面很相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


王阳明在明朝暗无天日,迂腐的社会大背景下,被贬后能龙场悟道,把逆境升华成知行合一的心学,值得我们一生学习和践行,因为人生之路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坎,有一个豁达淡然的态度非常重要。


曾国藩我觉得是非常靠谱的实干家和CEO了,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通过实干兴邦,和我对于管理者的价值观非常匹配,我也认同这样的做事理念和风格。


我们虽然不能成为这么厉害的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和学习去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


就像冯唐在书里说的一样,成事是有套路,是可以学习的,只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一生去修炼。如果不是冯唐的这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解析,我自己的文言文功底确实是看的有些吃力。


冯唐也是一个怪才,人生经历实属精彩,要不是看了书名《万物生长》和锵锵三人行上的谈话以及那句风靡网络的“春风十里不如你”我确实不知道冯唐是谁,确实有点孤陋寡闻了。

一看是冯唐解析的,应该很有趣,毕竟段子手名不虚传,幽默风趣,同时又对读者认真负责,不像王朔,太文绉绉了,没有点文化读不明白的,不过电视剧编的很有意思哈。


之前朋友一直给推荐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直看不下去,个人觉得还是缘分未到,悟性不够,欠缺对于知识的元认知,而有些东西没有到达那个段位,确实拎不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确实目前是不知道。


所以今天的分享也只是个人的一点点读书心得和写作行为的泛滥,并没有表达出某种有见地的观点,因为我确实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也怕传递错了价值观。


目前读了一半,分享一下当下读完后,对我产生积极影响的几点:


(1)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忍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我确实很多时候沉不住气,容易冲动,所以这一点需要一生去修炼。


(2)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


天意不可知,只管做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要急于回报,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那些远处的事物才能越来越清晰,耕耘到了,收获也就到了。


(3)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自己宽对别人严,所以有时候就产生了不和谐不愉快的事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牢记。


(4)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盛名难副,不要贪图名利,就像《易经》里最好的卦象是谦卦,谦谦君子,大吉大利。


(5)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


待人待物不要起分别心,不要势利眼,这一点我一直做的比较好,但要一直践行,不要受环境影响,敬天爱人,敬事才能成事。

(6)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脚踏实地做事才能坦坦荡荡仰望星空。


(7)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


我理解就是永远不要被小事情牵着鼻子走,只从解决事的层面和逻辑入手,渐渐地就会产生解决方案。


(8)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专业赢得信赖,专注得以发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以上是部分读书所得,如果觉得哪里有理解偏差,欢迎指正,一起交流一起成长!一起过蓬勃丰盈的人生,一起做更好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冯唐《成事》读后感1500字


下午空余时间走进了书店,《成事》这本书籍映入眼帘,或许正好与最近开始讲课的事情有关,就对此题目有了兴趣。一打开浏览,作者直言不讳,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认为近代唯有曾国藩的著作更实用。一方面是,时间的更接近现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实干。而此书主要是根据曾国藩的轧机、家训、家书,再由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翻译而来。于是,点了一杯鲜榨西瓜汁坐下来阅读。

有时候真的是,换一种看法,换一种活法。还记得以前,拿起书阅读不超过10分钟就会睡着,想不到现在可以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而且还要写一篇文章。当然,我做这些都是希望自己成长,希望自己做一个言行一致的演说家,知行合一、言传身教。阅读的过程我是很享受的,书店阅读的环境好、学习过程的感悟多,最重要是我的观点与作者观点的高度一致,给自己增强了信心。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中最喜爱的方式就有阅读、写作,还有一个就是演讲。谁知道现在商业体系太发达了,可怜现在自己的收入也不是很稳定,每次来看书消费对于我来讲还是挺高的。不过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珍惜每次阅读的时光。不然人们怎么常说:苦与乐并存呢!

今天阅读了冯唐写的这本《成事》,最有感悟的还是以下几个点:

慎独,也就是养心。人生最难的就是修心,而修心程度的体现最好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特别是现在这个追求快速成功,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做事的初心,静下来踏踏实实做事。曾国藩曾经也在反复的经历这个过程。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烦躁,心静不下来,喜欢和朋友一起喝酒,也喜欢观看漂亮的女子,为了改变这些习惯,他发誓、惩罚自己、公众承诺,最后还是功亏一篑。最后,他寻遍名师,偶然间学会了静坐才慢慢静下心来。可以想象一下,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大圣人也是由普通人成长修行而来。

主敬,敬畏之心。接人待物,不分大小,不分老幼,一视同仁。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后代子孙待人不分贵贱,待事不分大小,都要细致,都要怀有一颗敬畏心。怀有敬畏心,也是一种不骄不躁的体现,也是明白天地之大,自我的渺小。

求仁,主要是一种心境。不论人生面临何种境况,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成功得意时,对待人和事要仁慈、宽容,因为人生难免都会有落难的时候。失败困境时,不要灰心丧气,要勇于去克服困难,有耐心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境况都会慢慢好转。

习劳,多做事。勤俭节约,多劳动,自古以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多可以轻易而快速获取财富的方法,这点尤为重要。一个没有挨过饿的人,不明白食物的珍贵;一个没有生过病的人,不能体会健康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付出努力的人,不能真正体会收获的幸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暴富的人一夜之间会变成负债百万千万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哪些中头等奖彩票的人几年之后就流浪街头。老祖中传下来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弘扬的,因为只有工作带来的快乐才是持续的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今天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修身就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也是成大事的关键。

最后分享一段今天读到的喜欢的话:

容易做的事,都是小事;

难做的事,都是大事。

先立志,再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做事贵在一个恒,或许坚持很难,正因为难,我们才更要每天不停的说,不停的做。

读《曾文正公嘉言钞》有感


梁任公在文正公平生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集中精挑细选,以简便、实用为原则,抛弃学术、文艺见解不提,惟愿普通大众亦能仿效曾文正公——“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梁任公渴望以文化强国,希望“人人皆为曾公”而后澄净天下……其人已逝,其志弥坚,我辈虽不以为可自比曾公,然其深历红尘之智慧,自拔于流俗之气概,今时今日,必依然如一百多年来一样,继续启发和激励后辈学人!

读例选录:

(原文)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读感:一拙破百巧。

(原文)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读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尚可为。

(原文)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读感:人力有时而穷,但人力之极致,或可影响天命。人之在世,常言“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我辈立身,正当“尽人事,争天命”!

(原文)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读感:高明与精明,审慎与果毅,开阔包容与固执守己,没有绝对的正确。若能允执其中,二者皆具却又能因事而断,则处事必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原文)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读感:天下至大为“理”,天下至难为“恒”,天下至美为“善”!

(原文)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读感:事抑郁,人不可抑郁。

(原文)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读感:问心若无愧,俯仰皆当然!

(原文)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读感:做事须有三种习惯:事前预计;事后总结;即事即毕。

(原文)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贰者,多猜疑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

读感:天道恶巧,故求实;天道恶盈,故求缺;天道恶贰,故求专!巧宜在思,不宜在行;盈贵在与人,不宜于与己;贰心则诸事不宜!

(原文)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读感:君子不须有城池之险,但须有府院之深。

附议:(曾公嘉言钞后还附有胡林翼、左宗棠二人嘉言钞)

读感:三公嘉言读毕,曾公胜在自强,胡公敏于人事,左公虽则方圆皆用,然其自励不及曾公刻苦,人情亦不及胡公之通透。再杂之自负之气,故我以为中兴四人曾公第一,胡公其次。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他在作家里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应该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人”这个篇章里面看得出来很大一部分是他为文学圈里的好友写的序言之类的短文,不过他描写这些好友时颇为生动,活灵活现,很是有趣,那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也颇有豪情,从这一点看,倒是有些文人的气质。

“那些事儿”收的比较杂,基本放不进去其他三卷的文章都搁这里了,有他给自己书的序言,后记以及一些随想。

“那些地儿”里描述的对象是他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北京和常住地香港。看的出来,他为北京而自豪,对香港的便捷称赞有加。

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我读完了此书。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

最新精选: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最新精选: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一)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二)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三)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四)

近日,读毕唐浩明所著《曾国藩》,有许多想法,一吐为快。

作为晚清军政第一名臣,曾国藩近年来得到了许多文史评论家的关注。对其评价多为“以中人之资成就盖世功业,位极人臣而能全身而退”。甚至不少人将曾作为为人处事的标杆,俨然已得厚黑精髓。

对曾国藩,自然是敬佩。但仰慕的不是厚黑之学,曾国藩之成功在我看来,一为勤奋,二为自律,三为坚毅。

不少人觉得曾资质平庸,却能成就伟业。事实上,曾国藩资质也许谈不上绝佳,但绝不平庸。在一众友人中,他早早中榜,年纪轻轻便位列翰林,为人艳羡,固然有勤奋,有运气,但其理学资质因属上乘。

曾国藩一身践行程朱理学之道,希望成就郭姚一样的成就,甚至重塑已然崩坏的世道。应该说,他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平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培养了一批军政人才,为已风雨飘扬的大清帝国又续命数十年。但也正是他一直推崇的理学之道,限制了他的成就。今人经常臆想,平太平天国之后,曾若能率军北上推翻清廷,自立为王,或是清君侧改立恭王,也许近代中国会有一番新气象,至少不至于沦落于东亚病夫、任人蹂躏。但历史没有假设,曾以郭子仪为榜样,希望建立伟业,封侯拜相,而又能全身而退,博得忠君美名,格局如此,难以逾越。书中,陈广敷在曾弥留之际对其的评价应属客观(不知是否杜撰),曾虽是理学大师,缺未能参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至始至终以一君(爱新觉罗)一家(曾氏家族)利益为先。

读《曾国藩》收获不少。曾的一生,都在践行孔孟的圣人之道,追求自我的完善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位。曾的勤奋、自律、坚毅,是他的个性特点,也是悟道中获得的可贵品质,更是其成就事业的基础。曾绝非完人,也有虚荣、脆弱的一面。湘军初期多次战败,曾也屡次自杀。曾的手段也并非都光明磊落,也有狡诈虚伪的一面,书中讲到他为立裁军之威,背信弃义杀韦睿叔侄,虽属杜撰,仍能窥见其阴暗一面。但曾国藩追求自我完善的努力和毅力让人感动。人的一生,于宇宙而言,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昏聩靡靡是过一生,践行自我追求完善是过一生。曾的一生虽谈不少完美,但这一点给我感触最多。

曾国藩被今人称赞最多的是其对弟子,兄弟、子侄的教育,对家族后世的影响。曾的盟友、弟子对当时当时的影响放之于中华上下五千年亦是罕见。曾的后代中人才辈出,有政治家,有科学家,有艺术家,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直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曾国藩家书》也被后世奉为治家教子的经典。

人无完人,曾文正公已是楷模。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五)

近56个小时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从白岩松的《白说》里转过来的,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最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虚伪、自私、无情,心机城府极深,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读书要学习,反省自己已经成为习惯,自己的微信读书签名也从“一直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殊不知自己一直生活在肤浅之中”转变到“终日乾乾、定位、习惯、目标、成长、情绪、格局”好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

唐浩明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六)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之后,在其主持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阅读黎总推荐的《曾国藩全集》,我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其可以学习的优点很多,但我认为他可取之处首先在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的态度以及屡败屡战的精神。联想到目前管理的长沙威尼斯城和恒基项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很多,包括越来越大的业绩考核压力、迫在眉睫的按期交楼压力以及恒基项目按主席要求实现3个月开盘、年内开售,还要一炮而红,竖立省会城市新标杆,上述的每一项工作都让我深感责任巨大。但是我自己也知道,如果没有咬紧牙关、奋力抗争的无畏精神,没有战胜逆境、勇往直前的勇气,那是成为不了强者的。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准则,就是要迎难而上,勇夺第一,这也是对我对自己的承诺和要求。

另外,曾国藩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点是他能在做事时机不顺的.时候,能够对人、对事宽松处理,冷静对待,而不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从而有效避免了越急越乱,忙中出错的后果。这点在碧桂园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特性以及对于快开发、快周转模式的大力推崇,把开发的高速度放在了至高的地位,如何能将项目做到又快又好,也给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个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家企业,在创造利润之前,首先就是要避免慌乱之中拍脑袋决策,杜绝重大投资失误。

最后,我觉得还要学习的是曾国藩识人、用人理念。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人物打遍天下的时代,自己再强,也独木难支,而拥有一个高效团队,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曾国藩一向重视人才,他在整个为官过程中都把寻求人才、培养人才、提携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一个团队有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优秀的人才,领头人又能知人善用,相信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有感

清末大政治家、大学问家曾国藩以治家立德,以治学立言,以治政立功,赢得了“中兴第一名臣”、"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毛泽东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赞,蒋介石有“足为吾人之师资”之拜,系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尤以其家书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为家庭教育之必修书目。但对吾辈人来说,《曾国藩家书》是另一种话语系统,背景复杂而遥远,之乎者也较多,读起来吃力,理解上有障碍。故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来了解曾国藩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不失为一条捷径。唐浩明是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的权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对曾国藩一生屡败屡战、匡时济民的主要活动作了生动的反映,而且是最早站出来为他平反,作出公正评价的学者之一。由他来介绍、评点,可谓是合乎其上,得乎其中。

曾国藩将修身、齐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蕴含于家书中,不了解曾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曾氏思想的师承与形成,难以“深明大义”。唐浩明先生将多年治史之积累,在点评中旁征博引,探幽发微,画龙点睛,每每给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

如曾氏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信中,谈学习之道,提出了"专"字读书法:“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即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赜。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还有 “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术追求,还有读书的目的与意义。唐浩明先生对曾氏求实求精的读书活动作了详细介绍,对他学问的师承与发展作了探究——源于“与师友间的启迪切磋,个人的自觉自律”。曾氏的老师唐鉴给了曾氏很重要的两点指导: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氏在引领湘军由小到大的过程中,能临危不惧,屡败屡战,在功成名就之后,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全身而退,应该说,与他的“静”字修炼功夫有很大的关系。

套用狄更斯的话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浮燥不安的时代;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年代,也是一个价值观迷失的时代;是一个国门大开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封闭的时代”。作为个体,你改变不了这个时代,但你可以在矛盾中寻找到一种平衡。因此,读一读曾国藩家书,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领悟“慎独”、“自修”、“务实”的人生智慧;学一学哈佛家训,树立“精英“、“创新”、“作为”的人生目标,应是不为浮尘所惑的有效方法——这也是笔者读《左手曾氏家书,右手哈佛家训》一书的感想。

写读后感作文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1800字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1800字

亦做圣贤,亦为禽兽:初读《曾国藩》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认真思考,我们应该怀以何种心境态度去读史,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不同的典籍总有不同解读。对于曾国藩,誉之者千万,毁之者亦千万。我想,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怀一种大历史观,既然人无完人,何不兼容并包。既知人非圣贤之理,理怀孰能无过之心。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大部分基于学业中的教材以及后来读的清史,对于他的完整传记这还是第一次读,所以大多见解必定浅薄,先记一笔,本书是唐浩明先生历时二十年所作,值得多读几遍。先写写对于曾国藩的认知。

会识人,倍爱才

曾国藩识人的本领让人折服,一番探讨便知其是人才中才还是庸才。对于人才,不论出身如何,他都倍加爱惜。他本人也得意的认为识人用人是一切才能中的最大才能。贴身护卫康福,水师头领彭玉麟,淮军头领李鸿章,心腹猛将罗泽南等等,均大力提拔,给予充分施展的机会,使他在多次战争与朝局的关键时刻屡得贵人相助,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解决了“用将则胜,自将则败”的恼人命数。

惜名节甚于性命

曾国藩一生惜名,战败消沉欲自杀,幸得左宗棠开解;为表忠心不惜裁军杀将;为保曾家名声,让弟弟假死,梦断官场;后来捻战失利,名望大损,为保颜面三辞江督;天津教案后被国人斥为国贼,名望大损,最终大病不起,郁郁而终。一生视名节比性命更重。

谨慎愚忠,拘谨怯懦

曾国藩一生兢兢业业,谨小慎微,每有战功,战报奏折总是把满清贵族列为首功,从不好大喜功。甚至清廷风雨飘摇之时,他攻克太平天国的都城金陵,手握20万水陆湘军,一呼百应,面对左宗棠“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以及王闿运“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明公岂有意乎”三番五次的鼓动也毫不动心,稳妥得裁撤湘军,表明忠心。

一生志向是教化世人,辅佐皇帝复兴尧舜之邦,“生世不能作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归天子”。现在想来,若曾国藩扯旗造反,清朝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总比那个贪权而无才具的太后强出太多。

矛盾

曾公实在是矛盾,做人累,做官难。自己廉洁,却默许弟弟将掠夺的巨额财富运回老家;明知当依律严办贪官,却不得不为保女婿性命委曲求全;欲建严明之军,却又只能无视湘军入城抢劫;天津教案中更是为安抚洋人屠杀平民;官场上为求自保不得不总是违背自己的心意。

有远见

对于朝局,战局,国家命运的判断极有远见。朝局内早早断定肃顺的不详命运,战局中想到水师的重要地位,并首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后又翻译西方典籍,购买洋枪洋炮,推进军队武器改革。推崇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与李鸿章同投身于洋务运动。

伯乐常有

曾国藩自认资质平平,遂大力提拔贤才能将。更是屡得贵人相助,左宗棠,江忠源,穆彰阿,恭亲王,肃顺都多次举荐重用,相助于他。若说曾公是千里马,那他身边的伯乐实在是总常有,这与他会做人会做事,不好大喜功是有很大关系的。

文人偏有武将风

曾国藩虽以战功立足朝廷,位极人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文人,出身翰林,文学功底深厚,好读书,好写字,写诗作文更是信手拈来,著有《曾文正公全集》,更有至今奉为经典的曾国藩家书。

汉奸卖国贼?

后人如此评价,大抵都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主办“天津教案”吧,不过弱国无外交,没有曾国藩,也定有其他人去杀无辜国人以慰洋人。李鸿章把曾国藩《挺经》中那个争过田塍的小故事,与天津教案相比喻,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中的曾公顿觉安慰;甚至后来八年为有往来的左宗棠也写信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实在是不在其位难某其政。一直让人耿耿于怀的是面对裁军压力,他背信弃义拿又为朝廷出死力,打硬仗的降将韦俊叔侄开刀,冷了大难不死的康福的心。说到底,曾国藩是棋子,皇上也是棋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

陈广敷的评价

曾国藩生命尽头,陈广敷对他的肺腑之言尤为贴切:“几十年来,一直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节,遗忘了拯救国家百姓之大义。千秋史册,或许会说大人是爱新觉罗氏的忠臣,但很可能不会认为大人是光照寰宇的伟丈夫。”

写得好多,又很浅薄,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还需要继续学习,看看如今对于曾国藩的主流评价,惜名节甚于性命的曾公若泉下有知,当感慨:一生运筹做圣贤,奈何后人喻禽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16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