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 > 地图 >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2024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相关栏目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热门栏目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推荐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

(共 8326 篇)

  • 1、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1500字

    他在监狱中服刑的时候,最初是关在罗本岛总集中营的一个锌皮房里,做采石灰的工作。他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他还得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因为他是要犯,这样受罪的工作只有让他这样的人来做。

    每天早晨,他都要排队到采石场里,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锨挖掘石灰石。石灰石田地里灰尘漫天,细碎的石硝不时飞到眼里,或者被小石块飞溅到他的额头上,留下血痕斑斑。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脾气也越来越粗暴,愤怒、抱怨、仇恨经常折磨着他,很快,他发现,他与周围许多犯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有一天,他浑身疲惫地躺在锌皮房里,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他再这样下去,其实是已经宣布投降,那些把他送到监狱里的人不正是希望把他变成这个样子吗?要不了多久,在这个地方他的灵魂就会被瓦解,那样,肉体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要在监狱里活下去,就必须找到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满足和自豪的办法,监狱剥夺了你的自由、捆绑了你的身体,这当然是人生中最悲惨的事情,可是你找到办法让灵魂飞得更远,惩罚不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他忽然醒悟了。

    他原本要求监狱当局允许他在院子里开辟一个花园,后来,想了想,他把要求降低了,改为开辟一个菜园子,他想,这样的要求监狱当局也许更容易通过。但是,监狱当局还是毫无理由拒绝了他。他没有放弃,继续提出自己的要求,终于,几年后,监狱当局被他执着的纠缠搞得头疼不堪,最终总算同意了,让他在采石场的墙根处开垦了一片狭长的小块土地,去搞他的小菜园子。

    采石场的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里面的土地非常干旱,而且还有很多石块,为了开辟菜园子,他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使植物有生长的空间。每天,在石料场挖完石灰石后,别人都累得躺在锌皮房里动都不想动一下,而他,却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院子里挖石头,清理那片狭长土地上的废渣和石块。和他在一个监区的人都不理解,嘲笑他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矿工,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他,只是埋头苦干。

    很快,那片狭长的小菜园子就绿色满园了,在灰尘漫天,色调单一的采石场里,特别瞩目。种植蔬菜虽然累,但他很欣慰,因为,在这片狭长的菜园子里种植蔬菜,是他在监狱里为数不多的自己能说了算的事情之一。他学习各种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观察植物的生长,然后照料植物,最后是收获。他像一个园丁一样,在播种与观察中,不但收获了蔬菜,也收获了思想,净化了灵魂。他知道,种子下地了,他必须要

  • 2、 曼德拉读后感

    曼德拉读后感(一)

    宋艳敏

    在春节假期无网可上寒冷的夜晚看完了曼德拉跌宕起伏的百年传奇人生。本书讲述了曼德拉生活的环境,聪明睿智、却有少不更事的孩童时期,勇于反抗、开始认清事实的青年时期,认准目标、不断抗争的中年时期,狱中煎熬与乐观、奋斗不止的老年时期,出狱后领导人民的尾端政治生涯。作者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曼德拉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展现了一代伟人真实的一生。

    曼德拉是一个普通的南非人,虽然是酋长家的孩子,但是他并没有富人的骄奢淫逸,然而酋长之子的身份都难以延续,幸得另一位叔父酋长救助,他得以进一步学习深造。随着接触的空间越来越大,他的学识也日渐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从小部落到城镇,再到大都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争取和平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志者终相逢,他总是有一大批朋友使他的目标一步步明确。

    现在我想非洲还是那么贫穷落后,那么当时曼德拉及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可能经历的是比我们中国伟人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反侵略史和艰难建国史还要艰难的岁月。我为生在中国,长在新中国感到庆幸和自豪,中国曾经为了自由而战,如今他们也为了自由而战。

    通过此书我觉得我要向伟人学习的有很多。第一,他的爱国之心,在为人民,为国家不懈奋斗,不畏强权暴力。他将消除种族歧视,建设自由平等的南非作为毕身追求。第二,坚定不移的恒心,对美好南非的坚定信念,对革命事业的坚持。不定期的拘禁和污蔑审判,28年的牢狱生活都磨灭不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斗志。当然,还有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坚持学习的态度,坚定的信念,至生命于世外的勇气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值得学习。

    曼德拉读后感(二)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曼德拉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有着人性的喜怒哀乐,会彷徨,会孤独,但最难能可贵都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信念的支持,是他在监狱中可以忍辱27年。2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磨灭曼德拉的志向,反而是他的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成熟,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毫无疑问,曼德拉属于这一类人。

    曼德拉曾经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无法想到这样的文字没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说不出这么美丽的语言。曼德拉,这么一个拥有着传奇色彩的总统,这么一个慈祥的老者,在社会黑暗的年代里,成为所有黑人的精神领

  • 3、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一)

    《曼德拉的铅笔》讲述了女友自南非旅游归来,为我带来了两件礼物。第一件是野生非洲大象的粪便。由于大象洁白长牙之精美与昂贵,它们被人们无穷无尽地猎杀,陷于灭顶之灾,因此大象的粪便便成为了奇特的纪念品。第二件是一枝曼德拉的铅笔。前半段很普通,后半截是装满南非岩石碎渣的中空管。它既有纪念意义,更能充分利用铅笔,不会造成浪费。

    这个故事令我震撼。大地是我们的慈母,给予了我们生产的条件,从来不求回报。但是人类并不领情,甚至恩将仇报。人类无休止地砍伐树林,杀戮动物,滥用资源,导致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自然是人类的依靠,人们应有预见。我们往往只观赏自然,却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人类。人类是可悲的,也许到了下一个世纪,我们的后代会对着大象的粪便说,哈,这是什么?不可能!哪种动物会有如此粗大的排泄物?必是外星人遗下的无疑。而曼德拉铅笔最大的价值,在于保护树木。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使用铅笔,大量木材就被短小的铅笔头吞噬掉了,曼德拉铅笔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对于环境这个问题,置若罔闻了几个世纪,如今资源越来越少,今后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保护自然,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绿色,多一点清新

    我的思绪被一阵嘈杂的汽车喇叭声所惊醒。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创美好家园!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二)

    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动物。它们悠然地觅食、繁衍,一派自然之景。它们在这儿生活几千万年,却被阵阵枪声打破了宁静,残暴的人们如同猛兽般撕开动物的皮毛,剥下它们的皮当作衣服,扯下它们的肉作为食物随着声声惨叫,动物的数量在锐减。

    动物们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残暴世界。动物在哀嚎,人们在狂笑。

    面对此景,人们该觉醒了,也应考虑一下动物的处境了。可是又有多少国家能够这样做呢?虽然少数国家的人们感到事态的眼中,他们或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或发明绿色环保的物品。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殊不知,在他们的背后,仍有偷猎者在肆意猎杀,为的就是那暴利。

    但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曼德拉的铅笔》,我们会沉思,会感慨,因为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动物至上的世界,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平等。

    文中最后一则小故事更让人心头为之震颤。文中的南非竟有如此的决定:如果你在非洲被野兽捕获,人们开枪打死的不是动物而是人,为的是减轻人死亡前的痛苦。因为你是触犯

  • 4、 曼德拉名言读后感

    曼德拉名言读后感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这句话的作者是曼德拉,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曼德拉坎坷的一生的写照。

    曼德拉在出生在南非的一个酋长家庭,他本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毅然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然而这些磨难并没有击垮他,他就像天上的明星,即使坠落也会再度升起,在经历二十七年的牢狱之灾后,这位坚强的民主斗士重新站上了政治的舞台,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逝世,享年95岁。对他的赞扬几乎来自全球每一个地方,既包括非洲黑人国度,也有西方白人世界。

    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曼德拉是民族斗争中的英雄,也是人生路上的强者。面对苦难,他选择了坚强地面对,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他一般拥有坚韧不拔的心智。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面对苦难,我们是选择,永远坠入黑暗的深渊,还是,再度升起,成为天空中最闪亮的明星?

    伏尔泰曾说:对着困难摇头,就无权在胜利面前点头微笑。才华横溢如王尔德,在两年的监狱生涯后,江郎才尽,文采干涸,从此文坛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德才兼备如老舍,在文革的压迫下,他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面对苦难,他们一蹶不振,今天的人们为他们叹息,明天的人们就会将他们忘记。他们或许是文坛的宠儿,但是他们却是人生路上的失败者,他们再也不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新的光芒,他们生命的痕迹在苦难来临的一刻已经凝固。

    爱默生曾说:困难,是动摇者和懦夫掉队回头的便桥;但也是勇敢者前进的脚踏石。当王尔德在监狱的折磨中日渐颓废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在监狱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在日后写下了《罪与罚》等传世名著;当老舍投湖自尽的一刻,被造反派安排打扫厕所的沈从文却依然能幽默从容地开着玩笑。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得气度,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的向往的生命情感。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有春华秋实。面对苦难,我们永不退缩,像曼德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像沈从文那样,再度升起,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明星。

  • 5、 曼德拉读后感通用

    好消息栏目小编已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曼德拉读后感”的深度剖析,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要学会加入自己的思考。每个人在阅读一本书之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写读后感时,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认真细致地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曼德拉读后感【篇1】

    在我陆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曼德拉无疑是十二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仅解决了困扰黑人兄弟三百多年的种族隔离问题,而且让南非的经济得到长期持续发展,尽管和如今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在曼德拉执政的五年间,他给南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都为自己的国度而骄傲。

    我对曼德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以前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头衔——南非总统而已,后来,有人给我讲他在牢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也不以为意,我以为对后来所得到的权力而言,之前所受的那点苦不算什么。但今天,当我读了这本《自由与宽恕》后,以前所有的不屑与无谓都一扫而光。对他,除了崇敬,还是崇敬。这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还能对南非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建设与改进南非,实属难得。

    对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也许不能切身体会曼德拉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曼德拉在自己的黄金年华里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付出了如此大的心血,他自己曾说,他愿意为了他的人民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句夸大的言辞,而是他内心所想,他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可以说,如果没有曼德拉,就不会有南非的今天。曼德拉被赋予“南非国父”的美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28年的牢狱生活,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对大多数来说,早已心死,而曼德拉始终相信,他能活着走出狱门。在曼德拉的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的气度让我钦佩,在他最后当选为总统后,他对那些曾经的敌人实行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俘获了全南非人民的心。

    他的一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追求和平是一个人心底的声音,为此不懈努力

  • 6、 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反对党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

  • 7、 曼德拉传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曼德拉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有着人性的喜怒哀乐,会彷徨、会孤独,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信念的支持。他在监狱中可以忍辱27年,2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磨灭曼德拉的志向,反而使他的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成熟。苦难净化了心灵,悲剧使人崇高,毫无疑问,曼德拉属于这一类人。

    曼德拉曾经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无法想到这样的文字。没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说不出这么美丽的语言。曼德拉,这么一个拥有着传奇色彩的总统,这么一个慈祥的老者,在社会黑暗的年代里,成为所有黑人的精神领袖,引领黑人为自由而战,是一颗在黑暗中闪耀着希望的星辰。

    读曼德拉同时感悟自我人生。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此我感到深深的迷茫。生活没有曼德拉的艰辛和苦难,但常被情绪所左右,难道疫情限制了我的行动,还控制了我的心里。常和老公和儿子发脾气,多次提及陈谷子乱芝麻的事情,使整个家庭陷入情绪的阴霾中,不能将怨恨留在身后。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还能控制什么?要铭记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我应该为有一个爱我的老公和儿子自豪,为有一个幸福的家而骄傲,在这里发自肺腑的说一句,老公儿子我对不起你们,我爱你们!

  • 8、 《曼德拉》观后感
    篇一:《曼德拉》观后感 郭苏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 9、 读《曼德拉自传》有感之曼德拉的童年时期

    读《曼德拉自传》有感之曼德拉的童年时期

    2015年8月

    很早之前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但是又懒得动笔,所以就拖到现在了。书是一好朋友去年四月份送我的,读了160页(共750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太难了。书后来就送给我家先生读,他花了没几周就读完了,不过他自己也觉得书有点难,有些生词他自己都不认识,他还夸我读了160页已经很不错了,这160页正好写的是曼德拉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所以我就写写关于他小时候的那些童年往事吧。书是以叙述的形式写,这个过程都是曼德拉在讲述他的故事和人生经历,并没有长篇的说教和议论。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聆听刚从战场归来的邻家老爷爷用心平气和的口吻讲述战场的那些往事,没有抱怨,没有愤怒,没有叹息,有的只是平静。也许智者才能拥有他这样的心境,而他就是被南非人称为god的圣人。一个经历27年之久牢狱之灾的人,最终走上了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地位,这一切并不是传奇,而是他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叫mvezo的小村庄,村庄坐落于特兰斯凯(transkei)首府的阿姆塔塔区(umtata)。父亲为他取名 rolihlahla,在他们当地的语言的意思是 pulling the branch of a tree(拉树枝),本意就是 troublemaker(惹是生非的孩子),但曼德拉并不认为父亲为他的取名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曼德拉的父亲是当地村子的一位酋长,有着皇家血统,父亲虽然不识字,但精明能干,而且是国王的顾问,经常陪同国王外地出访,在一些和政府官员会面的重要会议或场合中,总会有父亲的身影。为此,父亲很受别人的尊重和敬爱。父亲有四任妻子,曼德拉的母亲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父亲总共有13个孩子,4个男孩和9个女孩,曼德拉是最小的一个儿子,但同时他是他妈妈最大的孩子,下面有3个妹妹。在曼德拉的记忆里,父亲很高大,有着黝黑的肤色,而且也是一位直爽的人,在这一点上,他觉得他是传承了父亲的。父亲的额头前面有一撮白发,曼德拉也就模仿父亲,用白灰把自己额头前的头发涂成白色。父亲也是一位很严厉的人,从来不娇惯他们兄妹,甚至曼德拉觉得他有些固执,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这一点也遗传给了他。正是由于父亲的固执以及维护他作为酋长的尊严,他得罪了当地的殖民统治局,父亲也就失去了他酋长的地位以及其他要职,也失去了他们很多的土地。面对这种紧张的局势,曼德拉以及妹妹随母

  • 10、 《曼德拉传》读后感800字

    《曼德拉传》读后感800字:

    读《曼德拉传》。带领人民通过斗争取得民主胜利的独立国家之领袖很多都是律师,如曼德拉,如李光耀,如圣雄甘地。这些人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抗争,说明所在国尚存基本的法律秩序和基本的宪政框架。大英帝国毕竟是立宪国家,即使在殖民地,也为其建构了宪政模式。所以,甘地和曼德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能在这两个国家大规模的兴起。当然,宗教信仰的作用不能忽视。印度有印度教,南非有基督教,有信徒甘愿为之献身。

    而在缺乏宪政构架的国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行得通么?中国广州律师唐荆陵先生从2007年开始发动了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笔者以为勇气可嘉,但很难成功,因为没有先例。没有实践的成功,任何理论都显苍白。但笔者仍深深佩服唐荆陵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其实,曼德拉的成功单纯的因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当然不是。只要是政治斗争,就一定是血腥而残酷。曼德拉最后也开始了武装斗争(尽管规模不大,以破坏为主),建立了“民族之矛”,所以曼德拉是因为领导武装骚乱被判终身监禁。

    曼德拉的最终胜利也有偶然因素。一是国际组织的支持。二是南非执政党领导人的转化(毕竟在白人中还是宪政架构,有选举)。

    笔者对曼德拉唯一的微辞是:曼德拉为了最后的胜利,呼吁国际组织对南非实施经济制裁。实际上这一手段除了给南非政府制造困难之外,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南非普通人的生活困难,读书笔记于是造成更多的罢工、游行、冲突和无辜伤亡。而且,制裁之所以有效还是由于南非毕竟是宪政国家。制裁使南非的有选举权的白人深受其害。而像朝鲜,国际社会几十年来制裁不断,有用么?

    唐荆陵先生被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五年徒刑,法庭上的唐先生面带微笑,神色安然。唐先生是基督徒,他以耶稣受难的精神来支撑自己。

    唐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话:人的审判只是一时,上帝的审判是在永恒中。作者:胡为乎来哉

  • 2021-04-17

  • 2021-04-17

  • 2019-10-09

  • 2021-04-17

  • 2019-11-04

  • 2021-12-31

  • 2021-04-17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1-16

  • 2019-09-25

  • 2023-01-05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1-04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8

  • 2023-05-13

  • 2019-09-28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1-07-09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6

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2024曼德拉的花园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