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 地图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2024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相关栏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热门栏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推荐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共 6443 篇)

  • 1、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孙福来

    在认真观看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后,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实践是理论之源,在这方面,他也非常强调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知识的对错也在于实践中,在”干“中来分辨的。一个理论,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究竟是对还是错,靠什么来检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明确的回答,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本领要在实践中提高。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去成长、去鉴别。

    同时行动也不是盲行,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一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实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除了要有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这种干劲,还要这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二是干好就要依靠群众。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任何一个单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三是干好就要勤奋劳动,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近,越需要我们不能松懈,越要我们更加努力,越是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个人成长、生活美满,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惟有辛勤劳作、把握机遇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碧水蓝天,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华夏大地增添绿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笔一画来描绘,一砖一瓦来建设,容不得半点虚的。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正当其时,此时不干何时干。

    我们作为一名企业基层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实践,就是勤学和担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

  • 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刘华 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观看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要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作为生产一线党员和支部书记,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拜职工为师,向职工学习,要多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多帮助他们解困、解惑,使他们工作顺心、开心,最终使职工满意、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使我自己也交上合格答卷。

    (生产运行部/刘华)

  • 3、 《平语近人》观后感
    平语近人观后感 四班 梁鑫垚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强调家风,他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个家庭幸福美满了,国家才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古人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当然,家也离不开国,没有国那里会有家,只有当国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繁荣富强了,一个个家庭才能平安,和睦,幸福,快乐,国是家的强大后盾。 家庭建设的基础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好的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传承,需要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发扬光大,古往今来不缺乏名门望族,人们总是羡慕名门家族的繁荣昌盛,殊不知,其实代代相传的秘诀就是祖上留下的家风,家训,后人严格遵循,格守本分,让家风传承不息。总书记也鼓励党员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家风,做人民的楷模。 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把自己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才会梦想成真。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中有家,家中有国,从不曾分离。守护好家庭,守护好家教,守护好家风,把家庭融入国家,把家庭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再用千千万万个家庭梦汇聚成美好的中国梦,让国家富强,民族壮大。
  • 4、 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

    平语近人是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是央视一个新的节目,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的,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频道播出,一经播出,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该节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之中。节目中还邀请了知名文史学者释义经典、知名大学的教授专家解读思想、知名主持人诵读经典。该节目深入浅出,用生动易懂的节目形式,让人民群众一起学习经典,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感受平语近人。

    第一期的主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一句名诗,也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嘴边,表达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任支部书记时,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可看出在为民的人生使命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不仅如此说,也是如此做了。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风格。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始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福利,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5、 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有感

    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有感精选

    2017年度新战士 杜家乐

    读《习近平同志致南开大学入伍新生》后有感

    (杜家乐)

    泱泱华夏,赤子之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个和平却不安宁的时代,有无数评分的人展现出了自己伟大无私的已面,南开大学的8名大学生穿上军装,投笔从戎,毅然决然地踏入军营。他们付出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的是无悔人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的那样,他们是值得鼓励与称赞的时代先锋队,用自己的学识与才能去报效祖国,他们是值得肯定的,他们都是祖国的骄傲。

    他们是时代的领军人,即将加入军队与我们并肩作战,他们是榜样,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知识,充实自身在学识与技能上的缺失,我们将是战友、是兄弟,一起在保卫祖国、奉献青春的道路上浴血荣光、越走越长。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批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站在人民的身前,脸上是灿烂的笑容。

    2017年度新战士 曲鹏冲

    用热血为国封疆

    (曲鹏冲)

    小引:参军报国是一种义务吗?不,那是一份梦想。

    古有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弃笔从戎报国志;今有南开学子“暂别校园,投身军营”携笔参军爱国情。从校园到军营,这并不是简单的环境转换,而是梦想的一种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那样:“南开学子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是的,在这个喧闹纷乱的当今社会,总会有那么一群有志青年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纵使青春短暂,即便年华将逝,他们也不忘初心,将青春献给祖国,把热血洒在疆场。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弃笔从戎”并不一定是一种豪情,但“报国参军”定然是一番壮志。

    同样是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同样是入伍参军的热血青年。我对南开八名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感同身受。虽然从小我就有身穿军装的愿望,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我迟迟未将梦想付诸实现。记得那是一个阴沉的午后,“南海争端”掀起了全国守卫疆土的热浪,唤醒了我心中那沉寂已久的从军梦想。又是一个沉霾的清晨,“萨德问题”再次引发了华夏捍卫主权的狂潮,点燃了我心中早已按捺不住的报国热血。我不想再等待,祖国需要我;我不想再徘徊,祖国需要我。这个世界并不安定,党和人民应当捍卫。七尺之躯,怎甘安逸度过,铁血之志,必当投身报国。都说当兵苦,但那又何妨,苦难当头,方显男儿本色,这一副铮铮铁骨,祖国若要,给她便是。满腔热血任她洒,忠心铁骨凭她打。

    对于刚刚入伍的我来说,习近平

  • 6、 《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

    《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

    晚上,陪着孩子在读书,母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赶紧看中央一套节目,正在播放的是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谈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拜会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和万事兴".是的,一个良好的家风受益于子女一生,因为万千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品德远远重于能力,正所谓的,看一个人先看他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从用最贴近生活化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样,我们的国家定会繁荣昌盛,看了《平语近人》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全中国最普通的父母,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

    母亲和父亲都是家里的老大,是两个家庭的顶梁柱。据说,在母亲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我的家庭还是比较贫穷的,逢年过节也需要亲朋的资助,那时候起母亲有着唯一的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家出人头地,让别人都瞧得起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承诺,为了这样一份责任,母亲起早贪黑,在我若有若无的记忆中,她总是天还不大亮就起身,忙忙碌碌的,一直到晚上,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忙生意,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终于化成了岁月的沧桑。

    母亲是做生意的,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给生意人扣上"奸商"的帽子,然而我的母亲,却是很善良的,记得我大学放假的时候,回家给母亲帮忙,有一个外地的乞丐,是个老女人,她每天都游走在街道边,似乎也没有饭吃,母亲每每见了,总会给她些吃的,管她饭管了整整一年,我疑惑不解的告诉母亲,她或许是骗子,然而母亲却告诉我"善待你周围的人,在你允许之时".

    母亲是好学的,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以及关于学习方面的节目,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也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她看过的书很多,有日本松下电器老板的《生意经》、《本草纲目》、也有《毛主席语录》,甚至包括最新的《梁家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母亲面前,我自惭形愧,母亲总是对我们姊妹三严格要求,时不时的问我们很多知识,而我们总是面面相觑,渐渐的我们都疏远了母亲,因为她总是会"难为"我们,年少的我们总以为她故意给我们难堪,现在渐渐的,我明白的母亲的良苦用心,正如她所说"人要不断的积累正能量的,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我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邻里是非,也从来不争亲朋得失,她总是会辩证性的看待每个人每件事,记得以前奶奶经常说,你妈妈一天就是外糊涂,自己

  • 7、 [精]平语近人观后感精选

    《平语近人观后感》是由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如果觉得内心所感无处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此时我们应该梳理心得感悟,并记录成观后感,观后感要因数材料,概括文章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1

    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

    节目里提到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的那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首郑板桥的诗。郑板桥把关注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民间的疾苦,这种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通过这首诗,不由得让我由衷敬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的。回顾一下历史。

    自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潮涌入中华大地以来。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工业建设大发展。经济和民生蒸蒸日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片片棚户区消失不见了,一片片优雅舒适的居民区拔地而起。商场里供应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式的新潮服装,流行于街头。百姓的餐桌,出现了鸡鸭鱼肉。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然而,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一部分人在接触西方世界以后,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巩固学习。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扭曲。开始崇洋媚外,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渐渐的,腐朽的资产阶级小情调生活慢慢的传播开来。侵蚀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官者应当廉洁自身,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搜刮百姓,中饱私囊。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反腐倡廉这一举措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都发表过深入人心的反腐讲话,他常常引经据典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政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以习近平同志为

  • 8、 平语近人观后感11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平语近人观后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名观后感显得不那么肤浅呢?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和影视作品产生更多的共鸣,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

    一天晚上,我陪着孩子在看动画片,母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赶紧看中央一套节目,正在播放的是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谈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春节拜会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和万事兴。是的,一个良好的家风受益于子女一生,因为万千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远远重于能力,正所谓的,看一个人先看他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从用最贴近生活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样,我们的国家定会繁荣昌盛,看了《平语近人》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全中国最普通的父母,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

    母亲虽说不是家里的老大,但在她孩童那个年代各个都是家里的的顶梁柱。据说,在母亲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我的家庭还是很贫穷的,能顿顿吃上白面馍都是奢望,逢年过节也需要亲朋的资助。那时候起母亲有着唯一的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家出人头地,让别人都瞧得起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信念,为了这样一份责任,母亲起早贪黑,在我若有若无的记忆中,她总是天还不大亮就起身,忙忙碌碌的,一直到晚上,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终于化成了岁月的沧桑。

    虽然母亲初中都没毕业,有好多字不认识,但母亲是好学的,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和法制节目,自从有了外孙女,母亲还总是学习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她总在念叨着:活到老,学到老,也正如她所说人要不断的积累正能量的,才不会被社会厌弃。在母亲面前,我自惭形愧。

    我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邻里是非,也从来不争亲朋得失,她总是会客观性的看待每个人每件事。自我记事以来爷爷奶奶就一直住在我家,记得奶奶经常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老三家,住着舒服。母亲和邻里关系相处也很融洽,山东的胡同里住着好多户邻居,我家是个聚集点,一到饭点各自端着大碗小碗就都往我家跑,这种场景也是我最喜欢的,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母亲常对我说,对人真诚一点,你就会收获许多。我偶尔有时因为一些琐事,总会给母亲抱怨,她总是会劝导我如何去做,如何去化解矛盾。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对待

  • 9、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刘军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海河之滨,清华园里,西子湖畔,黑土地上,祁连山麓,广大知识分子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读经典篇章,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大家一致认为,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这类节目,也不清楚党支部书记刘华为什么强调看这节目,看了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从这三方面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何学”是学习目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就像是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浪,在长长的求学路上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建立自己的理想,让孩子凭借对追求理想的信念,才能让孩子坚定不移地在求学的路上努力学习。

    “学什么”,我个人认为是紧随中国的发展要求,钻研自己的领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以致用,创造真正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国家的部分科技还不能领先全世界。而部分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并为之而努力学习。避免朝四暮想。抱定信念,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钻研成果,成就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

    最后讲的是“怎么学”。蒙曼教授讲解了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切磋琢磨,导致学识浅薄,夜郎自大,形成井底之蛙的局面。而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仅依靠学校的教学内容

  • 10、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被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仰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折服,在此略谈一二。

    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母的奋斗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小时候随母亲买过《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这种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使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种“先天基因”和“红色血脉”,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问题,他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把好“总开关”,不能得“软骨病”,要铸成坚守信仰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当代青年中不少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人,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打着“平凡可贵”的旗号混吃等死碌碌无为,我们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继承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坚定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旗帜,并使之成为我们信仰信念的领航灯塔,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将革命进行到底。

    吃苦耐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今年初,《学习时报》先后用26个专版,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到1974年10月全村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坚韧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当代青年大部分过分养尊处优,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在温室中成长鲜少具备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看,

  • 2019-09-23

  • 2021-07-12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09-28

  • 2019-10-24

  • 2023-01-19

  • 2019-11-0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3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11-06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2024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