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 地图 >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2024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推荐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共 3505 篇)

  • 1、 读《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读《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作者:劳婷

    春节之际,微信、微博上都是无尽的祝福语。这时候我们就会感慨,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便利,连一声轻轻的问候都是指尖的事情。 于是,为了增进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感情,我们每天都忙于刷微信、微博,在车站我们要刷、吃饭时我们要刷、就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我们那么忙,哪里有时间看书?

    当我们都在玩微信、刷微博时,是否有注意到一篇由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文章《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这篇文章可谓亮瞎了眼。作者孟莎美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惊讶地发现已熄灯的机舱里,不睡觉玩ipad的乘客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由此作者想起了爱读书的德国人,在飞机上他们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这却让作者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当一个局外人都替我们担忧时,可想而知,这确实足够让我们反省自己了。高尔基早就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若我们都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又何以谋求进步?我们的民族又何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呢?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曾有过许许多多的人这样疑惑过。殊不知,这样的疑问同样应该出现在刷微博、微信上,可是发出这样疑问的人却寥寥无几。刷微博、微信到底有什么用?无疑它只是为我们空闲的时间增添一点乐趣罢了。 网络上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向我们席卷而来时,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选择权?只是被缭乱了眼睛罢了。我们总以为在网络上也可以获取信息,这便也是阅读。可殊不知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根本无法形成系统的框架。这样一来,我们真正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作为中国人,有多少人真正耐心阅读过我们的四大名著?恐怕有些人连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都全然不知吧?有些人总是痛恨古人留下来的文言文,让我们费解,却从来不懂得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尝试阅读。不阅读《西游记》,又怎能真正体会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险阻?不阅读《水浒传》,又怎么理解这梁山好汉的情与义?不阅读《三国演义》,又怎么领略这三国的风云呢?不阅读《红楼梦》,又怎能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幽怨缠绵呢?不阅读,又如何去学习外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呢?又如何去学习借鉴甚至超越外国发达的科技文明呢?

  • 2、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

    【篇一:读《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感】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

  • 3、 《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350字

    每次出差,无论是东京还是国内,在机场和飞机上总能遇到很多中国人,他们有的是出公差,有的是旅客,有的是学生,但无论何时何地,这些中国人无疑都是同行者中最忙碌的,最劳累的,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他们最忙碌。飞机起飞前和着陆后的一段时间是不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以避免手机信号干扰响飞机的通讯和导航系统。乘务员的广播可谓一听了然。但他们好像听不懂乘务员的广播,毫无顾忌地在向亲朋好友或同事汇报着最新情况。 飞机要起飞啦。你们回去吧。(是啊,不知有多少人前来送行,再不回去,该给公司或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呀。看来这个电话有理由打。) 那个合同,我回来后签字。(是啊,一个合同,说不定能带来多少个就业机会,说不定gdp能拉起几个百分点呢。看来这个电话应该打。) 飞机刚落地。车子到了吗?(是啊,比尔盖茨级人物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晚一秒,股市要跌停的。看来这个电话必须打。) 宝宝,你想妈妈么?(是啊,公司少了你一个人,第二天就有一群人来面试。而家庭少了你,这个宝宝乃至这个家庭就完蛋了。看来这个电话非打不可。) 他们最劳累。在回国前的最后几个小时,他们穿梭于机场内的免税店和礼品店,恨不得花尽最后一分钱,买上一切能带走的东西,但从不忘记重要的一点--砍价,有时甚至是用手机与国内的亲戚朋友细致地确认价格! 除托运的行李之外,他们还要手提肩扛,一个人的行李舱位根本不够用。乘务员最重要的一项本职工作就是为他们清理、摆放超带的行李。 他们最引人注目。谈吐豪放,笑语回荡。你不想听也得听他们的各种珍闻--什么这个名牌坤包比在国内买的那个便宜多少钱,顺便又给亲戚买了几个啦;什么在某个商店发现了便宜货,几个人全部买光啦,等等。看看他所带的行李,你就能领略他们的购买力无疑是当今全球最强的。 他们不甘寂寞,大呼而成群,环视而成纵。凭乡音,你就能知道周围国人的人口密度有多大,而且他们的来去也宛如潮起潮落,那势头是无法阻挡的。 回想以前在北京见到的外国游客,他们除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之外,采购的大多是些文房四宝、条幅字画、工艺品之类的,有很多人专门去买古董、古书。 飞机,空中飞行的国土。但愿这片国土清净、庶饶。

  • 4、 中国人读书心得

    中国人读书心得

    林语堂,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在1936年用英文写就了《mycountyandmypeople》这本书。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在这本书中,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以及生活。他说: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羞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这可看做林语堂先生写给自己这本书的话吧,也就是这样一段话,使我有兴趣读这本书,并且欲罢不能。可以说这段华与电视剧《走上共和》片中的一段场景及其相似,一个北京街坊卖汤的小老板边用勺子搅汤边说所有的一些西洋文化都会被中国的民族文化所同化,最后归于本真。不得不感叹林先生的博学与见识。本书虽写于70多年前,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然而仔细品味,这与现代中国社会又不谋而合,让人称奇。

    书中大多是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当世界文明以一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接受的速度向前发展时,他的国家却陶醉在文明与原始之间,所以,他困惑地说:我有时发现一种懒于革新的惰性,有时发现一种颇觉高傲的保守;到底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上都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我们的四大发明使我们有了生活能力,我们的哲学使我们的生活找到了稳定和安全感,我们以聪明和洞察力率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带着这种优越感,我们从心底里蔑视所有其他生活方式和思想,乃至后来对任何拯救自己于苦难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抱着冷漠不屑的态度。所以,当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这个曾经先进的民族仍是一只脚在文明的门槛之内,而另一只脚却高傲地留在原始状态。这种现状被西方人视为落后,这种心态被他们认作神秘,落后而神秘就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全部印象,连作者自己也感叹到多么奇怪而又古老的灵魂!多么伟大而又古老的灵魂。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

  • 5、 中国人作文

    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全中国为奥运会或骄傲或愤慨或失望或遗憾或喜悦时,在全中国爱国情绪高涨时,我的书桌上静静的摆着一本古朴的书。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

    许锡良先生就这样评价过林语堂: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我自然是赞成先生的说法的。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以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鹿钟麟等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

  • 6、 心得: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读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深深感受到了国人之丑陋。其实也不并单单是中国人,凡是人,都有他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1

    中国人是很丑陋的!这不是我看过了这本书之后就附庸着叫嚣,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丑陋,无处不在!

    凭良心说话,中国人算不上野蛮,比起非洲那些严重落后又连年战乱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的确是一个“礼仪之邦”!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这个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试想一下,没事儿就来个大混战,上面河北人跟内蒙古人打成一片,左面西藏人又和新疆人干上了,再往下一点儿,四川人跟湖南人因为谁吃辣椒更厉害而意见不统一来了个种族大屠杀……其实这只是打个比方,我认为,显而易见,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统一,至今仍然四分五裂且各自闭关自守,虽背贴背、胸靠胸,却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人虽然不算野蛮,但是其丑陋程度可以让世人叹为观止!柏杨老先生在这本书中把中国社会形容成一个大酱缸,而那些思想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处处与时代步伐相悖的人被“誉为”:酱缸蛆。我很赞成这样的叫法,虽然觉得还有些不过瘾,但因为没有找到更能出气的称呼,就暂且沿用前辈的叫法吧。

    《丑陋的中国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出版,并形成一股风潮,席卷海峡两岸、神州大地,稍微有文化的人看过此书后都会相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书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但很快这本书又成了禁书。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刚出生,所以第一次拜读此书是高中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其中最精彩的一篇文章,当时我以为《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篇文章,不过看了之后也深受感悟,便保存下来,时而翻阅一番。虽言词犀利,但收获颇丰。事隔几年以后,某日我闲逛一小书店,猛然看见新近出版的此书,毫不犹豫而买之!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软绵绵的一看就知道是所谓的“文人”写的文章,即使是批判性的,那也就像是身上痒得厉害,却只是轻轻地挠一挠,小打小闹,不过瘾!

    我并不是说文章写得犀利,语言说得激励,骂人骂得痛快就好。文章不是药,而只是处方。医生开出处方,是针对你的病症的,至于你承不承认你有病,去不去开药,开了药吃不吃,吃药坚不坚持……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是顽症难症,医生开的只是温补的药,那么你吃了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医生开的是猛药

  • 7、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一)

    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一爱一这方土地的,并且一爱一得深沉。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一精一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一性一,谈论着直抒一性一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从小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中国民众巨大的差异。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色一色,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之中。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玖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我们这一代人,受外族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国人的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一精一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林公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与摩登交接的时代,有如夏秋之间,昼夜更替,是衰惫的辉煌,是颓废的新生,也有身处逆流的彷徨。我想林公写出这本书,也是想以此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力与独特,悠久又绵长,来抵御西洋文明的冲击,同时又激扬中国青年的热情。我想,他已做到了!

    林公的文字,大多文言,不甚晓畅。而这亦是林公的特一性一与标志。正是因为其中晦涩,更耐人品读,继而愈读愈口齿留香,愈

  • 8、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龙皓麒 内容简介: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评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过渡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读书笔记一序言-吴刚伐树我洗缸 从序言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刚出名时,被许多机构邀请去做演讲,但每一次作者拟定的题目都是丑陋的中国人,因此,被从名单中开除很多次。甚至有一次的演讲的录像带,里面的东西竟然全是空白的。序言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批判当今社会的风气是怎样的。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人指出来时,将他人的言语全部删除。为的就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完全不同意自己错了。但是作者能对现在的人们素质感到乐观。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北京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告诉作者一个消息,说:“可是有些人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把制造航天飞机的经费救济嗷嗷待哺的穷人。”我问:“你们对待这些反调采取什么行动?”他说:“什么行动都没有,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霎那间一片光明在作者眼前升起,作者感到中国的科技不断在进步,而且中国的人文素质也同时在提升。所以当作者有些过激的话,也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并不是对中国现代的风气抱以消极的态度。 读书笔记二-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章 这一章当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病人和医生的对话,描述一个病人不认为医生是对的,反而认为医生是个崇洋媚外么害她的人。实着不然,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病人偏偏嫉妒。反而认为自己的病并没那么厉害,是因为医生想要谋财害命。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将他人指出自己错误,当做他人的炫耀或者有别的用途。这也映射了现实当中作者和反对他看法的人。而恰恰如此,作者也正因为此也遭受过冤屈。这也恰恰折射了中国现代风气的黑暗的一面。也符合这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它来做代序很好的使主题明了。 读书笔记三-丑陋的中国人章 这一章写了很多的东西,是作者于1984年9月24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辞,根据记录稿整理,也是这本书的这本书的正文。 首先他以《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两本书的作用与作者的后果做对比,很明显,一个《丑陋的美国人》,美国国务院拿他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而《丑陋的日本人》,作者却被撤职。而作者说这大概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然而中国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级。如果作者出版了这本书
  • 9、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300字: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情绪复杂。文章写得很好,柏杨先生风趣幽默的文笔让我常常忍不住要开怀大笑,一边流泪,一边笑。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良药并不必须苦口,忠言并不必须逆耳。只是药不苦,又怎能让人们为了避免吃药而好好照顾自己以免生病;言不逆耳,又怎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顺耳的话听多了,人会飘飘然。不管再怎样飘飘然的人,你要他回忆别人如何称赞他的,他也很难回答出来,但是逆耳的话就不同了。一个人很容易记住别人骂他的话,却很难记住别人夸奖他的话。

    柏杨先生的作品很直接,而且不留余地地批评中国人。从历史上看,文章写的中国人,主要是台北的中国同胞,但是大陆的同胞也一样能够对号入座,这文章所讲述的确实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诚然是中国礼貌的毒瘤所在。此刻大陆又开始提倡儒学;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还讲那仁、还讲那义、还讲那忠;千百年前孔丘先生如何定义这仁、这义、这忠;千百年后我们仍旧这样定义。柏杨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文化已变成酱缸文化。

    此刻,我们仍旧在一边骂其他国家其他名族一边引进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贴上我们的标签,虽然口头上还是会说这些技术我们是从其他国家学来的,但骨子里恐怕认为这些技术已经变质了由其他国家传承而来变成我们土生土长的产品了。

    我们比起八十年代,比起文革,比起大跃进,比起刚解放此刻要开明的多,从表面上看,我们正在逐渐的摆脱酱缸但骨子里真得变了吗?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不爱笑;除了与朋友聊天或职业需要外,我在成都还很少看见大街上的人面带笑容,一团和气的。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将经历花在内斗上。西藏、新疆那么多数得出名字的反华组织首领有几个是外国人?当局又包容了几个?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成都人个性爱看热闹,请注意是个性,中国各地的人都爱看热闹。比如两辆车相撞了很快便围上一群人。他们是来帮忙驾驶员的?不!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什么是看热闹?就是该做的事不做。你看:冷眼旁观的有;议论纷纷的有;品头论足的有;瞎起哄的有;扇风点火的有;火上浇油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有;帮忙伤员的没有;帮忙把车辆移开的没有;打电话通知警察的没有;打电话通知医院的没有;礼貌规劝的没有(躲在人群中礼貌规劝的有);息事宁人的没有(在人群中息事宁人的有)。发展到网上看热闹就换了个名词叫盖楼,经常看见华文论坛上很多人把毫无好处的废话放在网上占楼层,就跟人看热闹一

  • 10、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品读了林语堂的《中国人》。最想以为他写的是中国的昨天,细细体味后,实际上他写的是今天的中国。而且,他真实地思考着自己的国家,反映人生的爱与悲,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形象。

    《中国人》是之前在西方国家很流行的的《吾国吾民》最早全译本。它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林语堂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美国总统布什曾这样评论过这本书: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曾评论: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根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中国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中国人》讲述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质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他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既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11-11

  • 2019-09-19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1-11

  • 2021-08-23

  • 2022-04-16

  • 2023-04-21

  • 2019-10-28

  • 2019-09-19

  • 2022-12-15

  • 2019-09-19

  • 2019-09-21

  • 2021-04-19

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2024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