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 地图 >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感动中国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中国人史纲>,柏杨著。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一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朽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08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二

“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暴徒。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

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1000字合集8篇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思维模式,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被其恢弘的剧情深深吸引住了,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里不断品位当时读书产生的优秀想法。撰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有哪些可写的角度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1】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我读了几部不同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却唯独很佩服柏杨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本身的热爱,这从本书封底的一段话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因此,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读者,特别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们——读一读这部书,它会让你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瑰丽的中华文明!只有她才是你灵魂真正的归宿;只有她才是生你养你的母亲;只有她东方文明的源头!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而且,作者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没有因为赞颂中国而一味唱赞歌。他同样犀利的指出了中国近代落后的政治根源(专制体制)和思想根源(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渣滓式的儒家文化)。而且不断在书中宣扬民主、人权和法制精神。这比近年来世面流行的宣传中国古代权谋类的杂七杂八书籍好的多了。让你对我们中华文明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你争我斗的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第三,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付了很多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在里面,让历史知识不十分丰富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这样读起来会更有趣。因为你会发现,你能真正跟随历史人物去想他所考虑的事情和他所做的事情。这一特点,是柏杨先生所有著作的一贯风格(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也是这样),很值得大陆历史学者效法。最后,要指出本书的一个缺陷——本书作为一本向高中生、大学生们普及中国历史发展梗概的通史是足够的;但是由于作者不是秉承客观叙事风格的,因此他对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人物的评价都充满了个人好恶。这是读者诸君阅读时必需要注意的——即柏杨先生认为愚蠢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非真的像他写的那样简单、愚蠢。作者这样写作,无非是为了强调他对帝王将相的蔑视(也即是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专制帝王主义的批判而已……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2】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朽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19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3】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4】

最近读完了《中国人史纲》,从序言中知道了此丛书是柏杨先生在火炉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感觉就像所有古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饱受宫刑之苦,愤而终成《史记》一样,大家都是源于愤而怒气冲天,有一种宣泄的欲望,否则就愤怒成疾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有这么多的愤怒,还是现代好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说,中国人幸福指数排在世界前20位!并且逐年上升。事实果真这这样吗?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就冒出个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就这样被幸福着呢!但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觉悟高,遇到了苦闷之事,就只是发发口头的牢骚、喝几口闷酒也就把这愤怒化解的烟消云散了。我们央视记者推出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是何用意,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还是在邀功表功?从央视一贯的作风报喜不报忧,尽力粉饰太平来看,央视的用意很显然。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说:我们现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赶着还房贷,赶着担心明天的工作,赶着操心小孩的学费,再担心老板是否把自己炒了,我们真幸福得像猪牛!而第三世界的穷国家印度人偏要说,我们中国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饿死病死,而每个中国人都似乎觉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会怎样。说我们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其实,中国人的不幸福不是现在才有的,实际上在柏杨先生眼中,一部煌煌大观的中国历史,其实更是一部阴谋、政变、杀戮、诡计、猜忌的可怖历史。在书中,柏杨先生能让中国历代帝王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滑稽、荒诞;里面,没一个是好东西,闹来闹去,折腾来折腾去。我们可以和柏杨先生一起冷眼看历史,嘴巴,大大地笑,说着真是高兴畅快。可能正是因为柏杨先生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也许正如武学中所说的,受重伤时无意间会打通任督二脉,愤怒令血气冲天,冲破了原有思维的局限,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感触到了社会,有感而发,由愤而作吧!因为之前对于系统的中国历史之知识只从教科书中得来,所以难免加上正统的烙印,现在再看这个,感觉即使矫枉过正,暴虐倍惨,亦强于正统之教科书。

为了中国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清历史的本质,祈愿未来的中国是真相和真话盛行、充满民主、人民幸福的国度。祈愿中国的未来不再仅仅有集权,而要有百家争鸣、异端学说!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5】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我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深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历史读本。它不同于以前读过任何通史性质的书籍。柏杨真正做到了从崭新的角度看历史,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真正的想中国强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

柏杨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为人们所熟知。在那个民族自豪感无上光荣的年代里,出现这种不同声音,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同时也显得那么的警醒。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草草看了一遍《丑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印象,但里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权等等话题,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从当当网上购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媒体管制方面的放开,这种书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认认真真的阅读了一遍。大概台湾的学人都很崇拜胡适的缘故,我感觉书中到处可以看到胡适的影子,尤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柏杨的论调像极了胡适,都对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统统持反对的态度。

我在想,柏杨不过是一个继承五四运动思想的文人。

《中国人史纲》让我转变了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读死书的柏杨。他的观点鲜明,明确,一针见血。对于五千年中国帝王的丰功伟绩,统统不放在眼里,帝王们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民主,人权等命题,于字里行间慢慢渗出来,成为本书的灵魂。

在书中,作者做了一项前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加上了当时年代的东西方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变迁,从一个超级帝国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东亚病夫,真的能够唤醒我们中国人去反思。书中有写到明帝国的黑暗和肆无忌弹的杀人的时候,要求读者注意,同时代的英国,已经产生国会,《人权法案》已经生效,君主再也没有权利随意杀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权观念出现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清帝国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惨无人道的屠杀人民并且建立集权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国彻底滑向了深渊。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屈辱,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同时书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儒家文化系统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更加落后于中国,是什么原因让他通过短短八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中国。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真的更加发人深省。

历史在柏杨的笔下,再次变得生动,再也不是帝王将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一读这样的文字。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6】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xx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7】

“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暴徒。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读后感中国人史纲【篇8】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08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中国人作文


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全中国为奥运会或骄傲或愤慨或失望或遗憾或喜悦时,在全中国爱国情绪高涨时,我的书桌上静静的摆着一本古朴的书。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

许锡良先生就这样评价过林语堂: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我自然是赞成先生的说法的。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以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鹿钟麟等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上,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多。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掌握仅有的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他把回归自然视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恒源泉。极力推崇人的一辈子应考虑如何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它曰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最愉快的永远是那些中产阶级嘛,即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也不至于可以完全放弃工作仍然可以奢华的度过一生。在慵懒中用功,在用功中慵懒,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也许只有东方的哲人能够理解这种生活态度,他们觉得命运是轮回,没有一个人永远强势,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倒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竞争是无益的,带着一种豁达和幽默去看待人生。

但我至今还不太肯定这种看法,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还没到那一步,我们还不可能象美国孩子那样暑假背者书包去周游世界,我们还没有资本去享受生活。从内心上来讲,自己不是一个很爱玩的人,总想找点事情来做。我想那些中产阶级永远体会不到的是象克林顿,罗斯福,肯尼迪那样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让整个国家为之疯狂的成就感,象比尔当年在白宫与莱温斯基有染而认罪时,美国人民说,看这孩子多么诚恳嘛,原谅他吧。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在乎,但是谁知道了,或于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连诸葛亮那样躬耕于南阳,都退却不了玄德三顾之恩,出山扶主,更不要说小资们了。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目标,或明确,或模糊,这是不争的事实,相信如果机遇摆在他们面前,都不会轻言放弃的吧。这就是我读林先生的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一)

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一爱一这方土地的,并且一爱一得深沉。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一精一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一性一,谈论着直抒一性一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从小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中国民众巨大的差异。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色一色,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之中。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玖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我们这一代人,受外族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国人的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一精一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林公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与摩登交接的时代,有如夏秋之间,昼夜更替,是衰惫的辉煌,是颓废的新生,也有身处逆流的彷徨。我想林公写出这本书,也是想以此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力与独特,悠久又绵长,来抵御西洋文明的冲击,同时又激扬中国青年的热情。我想,他已做到了!

林公的文字,大多文言,不甚晓畅。而这亦是林公的特一性一与标志。正是因为其中晦涩,更耐人品读,继而愈读愈口齿留香,愈读愈心神荡漾,愈读也愈心生向往。每每读到幽默词句,我都会情不自禁大笑一场,读到着者惠笔,我也饶有默契的莞尔一笑。此乃林公着作的高妙之处。

点点滴滴感受,不能穷尽。但我敢断言林公必为永世的伟大作家,而我也要做一个真正的伟力之中国人!

中国人读后感(二)

寒假一抽一空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作家柏杨写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还有这个作家。书的名字一看就让人很敏一感,丑陋的中国人,心想这个柏杨还挺有勇气,看了简介和一部分内容,忍不住点头称道,语言很犀利、准确,把中国人的劣根一性一和一些坏品质描写得淋一漓尽致,很到位。特佩服其中的一句话,也算是中心句: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批评了中国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一团一结等缺点,每个缺点都会有相应的实例举出来,描写得很深刻也很真实。在他犀利的笔下,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这些缺点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今天还在继续蔓延。虽然这部书是批评中国人的,受到了很多国人的打击和辱骂,我觉得不能只是愤怒,我们应该感谢柏杨,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一出中国人的劣根一性一,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网站上有的网友评论说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不然你很可能被书中那些话激怒,确实,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有点窝火,柏杨不是台独,他称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慢慢的以平和的心态看下去,其实他说的对,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在中国大一陆问那些文革中坐牢的文人为什么坐牢,那些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准确:因为说了几句实话。短短几个字把当时大一陆的一切政治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柏杨在演讲中说他知道书一出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愤骂和牢狱之灾,这也是影射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之心,越是愤怒越是表现出自己的丑陋,无可厚非,柏杨老人家说的也是实话!

中国人嗓门大,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总觉得自己嗓门越大越有理。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刻,先不说别的,就拿我在这里接触的那些无知的广东人来说,实在是素质差到了极点。除了张大嘴巴吆喝嗓子说着只有他们本地人才会听懂的地方话之外,其他一无所知,连句英语都讲不完整还觉得自己生活在国外比别人高一等。这是什么?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对于这批中国广东人的悲哀?说实话,实在是鄙视他们到极点!再比如上次那么严重的车祸,什么不管只担心自己的钱、钱、钱!那家人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对MurrayBridge整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坏,如果可以的话上网查一下轰动多大,而这种轰动是最坏的那种!他们却毫不在意,只祈祷可以少赔一点钱,可悲!

中国人的窝里斗是天下闻名的,在台北做生意,三个日本人说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而中国人则是你卖50,我卖40,你卖30,我卖20,如此的显露出丑陋的做法这一段对于中国人的窝里斗描写得也形象,往小的方面说,还是这里那些丑陋的广东人,为了多赚几块钱在厂里大骂甚至打架,试想那些看笑话的老外会怎么想我们中国人,一个泱泱大国十几亿的人口有的只是这点素质?不是说在这里的这批中国人被当地素质并不高的鬼佬瞧不起,有的时候他们自己的行为确实让人不齿,更别说得到别人的尊重。话说回来,他们自己都不以为然,更别说在意国家的脸面,在他们心里,只有钱才是第一位,为了钱在那些虚伪的鬼佬面前献尽俗颜媚骨,一舔一尽别人的屁一股,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在肮脏至极!你在国内丢人就算了,都是自己国家人随便议论几句就完一事了,还非得把脸丢掉国外来,真是让人恶心!

其实个人并不是完全同意这部书里的观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虽然有缺点,但是闪光点也很多,我只是想借【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发泄一下自己心里的情绪,看多了这里那些广东人的虚伪和勾心斗角,如果我文笔够好的话特想写本【丑陋的广东人】来夸赞一下我所认识的广东人。或许这种心理也有点窝里斗的嫌疑,我只是觉得我们似乎特别需要纯净和善美,人一性一本是善良的,是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慢慢污染了我们。社会是个大染缸,总能把一张干净无暇的白纸染得花花绿绿,让人费解!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品读了林语堂的《中国人》。最想以为他写的是中国的昨天,细细体味后,实际上他写的是今天的中国。而且,他真实地思考着自己的国家,反映人生的爱与悲,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形象。

《中国人》是之前在西方国家很流行的的《吾国吾民》最早全译本。它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林语堂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美国总统布什曾这样评论过这本书: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曾评论: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根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中国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中国人》讲述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质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他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既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书中写到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有和平与消极之特征。这就是历史上常间歇地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作者各种对我们这个民族细腻的刻画还是令我颇有感触。尤其是那些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度剖析。还有就是林语堂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西方人对《中国人》大加赞赏,是因为他们对中国过于陌生,一切都觉得有趣。那时他们只是认为中国是完全堕落的另类,是文明畸形。通过这本书的全面描述,真实地了解中国人的各方面,其实这书只是表达了一下他自己的观点,是长期痛苦思索、阅读和反省的结果,并且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任何经历了人间沧桑的人都能在茶余饭后品出些中国人的道来。

另外,说到对封建思想的毒害,林语堂先生所指出的那种缺乏社会责任感、无集体意识、好安逸、好享受的弊病却依然存在,而且似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逐渐加重。这明显也在说着现在的中国。

引用美国一个著名书评家的话: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在的中国,只要读一本《中国人》就足够了。从林语堂先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赤子之心、文人之诚,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所感触。

喜欢《《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动中国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