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2024中国人的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

(共 4290 篇)

  • 1、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作者是美国人,带有西方人的偏见,取材也相当片面。很明显,本书是在巧妙地为美国朝鲜战争的可耻失败洗地,理由如此:朝鲜战争残酷漫长,捏造参战国人民都认为这场战争不值得打,所有参战国都是失败者。美国人民是怎么看的,我不知道。但作为中国人,当看到朝鲜战争刚爆发,美国就下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海,阻止中国统一,造成中国分裂时;当看到美国打败北朝鲜军,妄图一举吞并北朝鲜,将美军力推进到鸭绿江边,随时威胁新中国安全时,就知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北朝鲜是不值得打的,美国也是不值得打的,但惟有新中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被逼上梁山,不得不打。面对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明知敌我差距悬殊,胜负难料,明知要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甚至苏联和身经百战的林彪都害怕,毛主席还是义无反顾,乾纲独断,下决心组织志愿军入朝,背水一战。这才是真正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抗美援朝战争打掉了美帝的狂傲,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以至美国越战再不敢越雷池一步,保证了国内几十年和平建设环境;也极大提高了于新中国有利的国际政治地位,否则十几年后,美国不会为解脱越战困境,为抗衡苏联,竟主动示好,让新中国一举摆脱西方封锁和孤立,为后来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国际政治基础。所以朝鲜战争,新中国才是唯一大赢家。君不见,当初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衰弱了,惟有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此崛起了,现在更大有赶超美国之势,使美国朝野上下寝食难安!历史已经证明: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真正的立国之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鸿篇巨制的壮丽序曲,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不是历史著作的历史著作

    至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客观性与资料翔实性是非常不够的。本书参考的中文文献仅仅只有三种,《彭德怀自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抗美援朝纪实》,比起作者号称的参考过的长长的资料清单,这个比例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此外,采访的中国方面人士,也仅仅是一些统战部们官员和近年的所谓历史研究者,应该都是“常凯申”典故制造者流,还有就是叛逃到台湾的那些逃兵,没有采访过任何一个中国大陆的抗美援朝老兵!

    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视角主要是文学式的。除了初期北朝鲜入侵那部分可以比较宏观地看到整个局势整个战

  • 2、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开始反思权利下放到每个公民,是不是真正的民主,看了这本书,觉得书中说的直击要害,民主不能交给半受教育者,甚至未受教育者。更不能交给对自己手中权力一无所知,不知责任,只知抱怨当局的人。

    这本书里的诸多观点一定程度上与我之前了解的,想到的,认知的有相同之处,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为愉悦的。且再此基础上,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点燃了我更多的思考。

    很不错的一本书,主要推荐儒家学说代替宗教的部分,还有中国女人的精神的部分。以往的书籍,电视剧对封建时代女人的塑造都是凄苦,悲凉的,但事实可能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书中对婚姻的描述也许才是婚姻,而现代大部分可能只是对两个爱人家庭的捆绑,儒家的学说去粗取精,再加上时代的努力,没有以往封建帝王为了统治来磨灭儒家公民的脾性,没有其他民族为了利益来损耗中国人民的精神。或许真能达到社会形态发展的最高峰。

    一百多年写出的理论,用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行得通,此人真的有才。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矫枉过正,我们当下究竟还存在几个真正的中国人呢?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大部分人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全部错误的,其实呢,中国的衰败难道不是从清朝才开始的吗?当下所有人都急着发财要利不讲义,假疫苗的存在也是正常现象了。这全部是道德的沦丧。中国文言文是知识分子用的,白话文是普通老百姓用的 ,这就使没接受过教育的人无法参政议政,废除文言文,改简化文不得不说 ,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作者对乌合之众的归纳很到位,如果人人都有机会去参政议政,那么这个国家是要乱套的,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蒙古公投是个什么垃圾玩意?法国暴动呢?不要说什么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利,可怕的是乌合之众会通过暴力来汲取他们的权利,想想文化大革命里有一点点权利的普通老百姓和红卫兵们,把知识分子折磨成什么样子了 ,历代农民起义有多少不是被人诟病至今的?n所以国家这艘巨轮,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人去驾驶。

    辜鸿铭先生大名鼎鼎,据说不但精通多国语,而且还能语出惊人。《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影响力较大,几乎所有想搞懂中国人的人都读过。但从这本书看来,不知道是原作者语言啰嗦,还是译者蹩脚的翻译腔所致,抑或是电子书排版的问题,总之把这本书的内容搞得不中不洋,让人有些读不下去。我看很多人在读这个版本,以为就是最好的,没想到是几乎读不下去的结果;我基

  • 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完《鲁迅诗文名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这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几年前,中国人都相信地大物博;过了一段时间,又希望国联了;最后,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里许许多多镜头使我难以忘怀。当我读到中国人不再相信切实的地和物,而相信渺茫的国联甚至爬出国联的火坑而坠入一个更黑更深的迷信火坑时,我为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又感到无限的愤怒,惋惜的是如果中国人脚踏实地,那么中国说不定会更富强,愤怒的是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为何有这群害群之马。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当我读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埋头苦干的人时,我又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中国还有这批有确信、不自欺的骨干在,庆幸中国还有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战斗......鲁迅先生说得不错: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同学们,你愿做那些自欺的人,还是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人呢?让我们脚踏实地,奋发向前,我我们富强的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吧!

  • 4、 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
    我们读书就是要读后进行反思,那我们就要做读书笔记了。曾经我们中国人丑陋过,但是后来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希望大家能够真正读懂这篇读书笔记。二十年前,丑陋的中国人被人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奇的是,挨骂者不仅没生气,反而对施骂者寄以无比的祟敬和感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原来施骂者也是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其之所以骂,只不过是渴盼这个所有炎黄子孙共有的民族,能去其丑陋,光大美丽,更加兴旺发达耳!这位施骂者自号柏杨,当年以一篇《丑陋的中国人》,让那么多中华儿女如惊睡梦。二十年后,有一个自称芝麻糊的中国机关人想写一本揭批中国机关人陋习的书。鹦鹉学舌,并不是也想震惊谁,更非自以为学识和才思可比柏杨,只是自认为爱国家、爱中华民族之心不敢稍逊于柏杨先生罢了。而,机关人,又是国家命脉、民族命运的把握者,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轴心,是故,机关人的丑陋更值得一骂。柏杨先生不仅是位智者,而且应是位学者。他骂中国人之丑陋,直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他把中国人之丑陋全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一点芝麻糊并不一定赞同,但骂丑陋之准、之深,却无不令芝麻糊折服),可见其学识之渊博。而芝麻糊呢,只不过是一小小的机关人,才疏学浅,对机关人之丑陋,只能凭一点直觉、借一点感触、抒一己之思而已。中国机关人也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身上的丑陋中国机关人身上也具有,但是,机关人又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故,他们身上的丑陋又具有其个性。其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其他群体所不具有,二是其他群体虽有但没有机关人那么特别。芝麻糊试图这样对机关人之丑陋的进化过程进行演绎:机关人的丑陋,最初应源生于中国人共有的丑陋之一虚荣。人一旦有了虚荣心这一原动力,就想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的最好方式就是当官,当官能管人啊。如此,虚荣就与机关挂起了钩。有了出人头地,就又产生了权力崇拜这一丑陋;虚荣心强的人必然虚伪,虚伪是机关人丑陋的第二环节。虚伪又会衍生机关人的另两大丑陋,一是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假、大、空,二是缺乏诚信,相互折台、背后捣鬼等;虚伪的结果必然自私,自私是机关人丑陋演绎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自私这一丑陋也衍生出两大丑陋:贪赃枉法和骄奢淫侈;自私的下一步就会导致奴性官大就是娘、给官就是娘。而奴性,又会衍生出拍上欺下和荣辱颠倒之两大丑陋。以上这层层递进的四
  • 5、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参考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 以后深有感触。读到精彩之处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用我剩下的大学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向往的。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忘记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始我的读后感

    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十分感动: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保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确实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确切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久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解和反对是多么的愤怒。我常想,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光绪或者慈禧的角度想过他们的处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人或两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将运转了几千年的封建机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焕发生机呢?也许,是众多人的庸庸碌碌导致了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条链条上最关键最扎眼的是位于最顶层的皇室罢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即辜老先生的骨气和气节。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清高或

  • 6、 《丑陋的中国人》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题目 就非常戳神经了

    也就意味着这本书可能

    你要么感同身受醍醐灌顶

    你要么就会觉得这本书非常糟糕

    我大概是前者

    毕竟每个人生活体验不同

    有这种分歧我觉得正是最正常的

    回归正题

    这是一本柏杨先生的书与演讲

    以及他人对他演讲 书籍内容的评论的合集

    对于前半部分我不能说100%

    同意柏杨先生的观点

    却也对缺乏认错精神

    人与人之间内斗 羞于赞美他人

    缺乏独立思考 在我自己身上找到了影子

    我不敢说是所有中国人

    但确实是我个人的劣根性所在

    后半部分就很有意思了

    现在微博下面站队你们都见过吧

    书的后半部分就跟微博评论一样精彩

    有来有回

    一定要争出一个谁对谁错

    只盯着对方说的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

    却没想过对方哪里说的有道理

    又是一劣根性

  • 7、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盛瑀君 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不过,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弥补缺点的能力,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 8、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梁晓声的《忐忑的中国人》,有几点感受。 首先是对梁晓声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其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为了写作或者是说为了文学为了良知,他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骨子里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他用真心诚恳的对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面对社会不公正不阳光现象,他敢于指出,他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正如其文章所说,他是这个世界的战士,而不是这个世界的贵客或者嘉宾。他看待事物是从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看的,他往往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即使本身是参与者),他从一代人,整个社会或者说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他往往跳出来看问题,不管自身的,还是社会的,这刚好与易经中的卦(挂起来看)道理想通。 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一位作家却是不容易的。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作家,要时刻保持思考的头脑,时刻抓住思维的尾巴,因为灵感稍纵即逝。思考必须要深刻,这要求有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当然,文字功底的要求那是自然的了。还需要一颗执着的心,勇敢的心,勇于揭开时代的面纱,勇于剖开人性的伪装,勇于直面一切黑暗,还要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活法活下来。 关于城市。梁晓声对大城市似乎没多少好感,在他眼中高楼不过是金钱的立体结构,他说深圳太新缺少文化的传统和氛围,而无法养育文学,小说家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会感到窒息。他抵御深圳的诱惑犹如抵御脂粉气太重的女子可能对他产生的诱惑。人的灵魂需要温馨,而现代文明却纠缠住了现代人,让他们匆匆忙忙,灵魂无处遁形。这不是时代跟着人的感觉在走,而是人跟着时代的感觉走,这样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只是时代的奴隶而已。 关于就业。科技的发展带来产业化,产业化必将摧毁传统的工业模式,这就将导致失业。而在科技产业代替传统产业的转型期,必将导致失业,这种失业是面积式失业,而就业是点式就业。点式就业者必须有大学毕业这一入场券,然后还得有对应的专业。这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其时代的原因。 关于理想主义。现实导致他告别了理想主义。现实,我们了解的现实或者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现实呢? 关于忐忑。理想主义的破灭,让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变态的房价与高涨的物价无疑是让人们放弃盼头的原因,而如若这些盼头都得以满足之后,人们又将陷入怎
  • 9、 《中国人的修养》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因院长推荐,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大作《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着实受益匪浅。虽然此书已完成百年,较于百年前的民国时代,我们新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然蔡元培先生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这本书对我们中国人的要求不仅承袭了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连接了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依旧紧扼时代的脉搏。可以想象蔡元培先生对于时代的把握,对未来,对近现代文明的卓越贡献。正如杜威所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先生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通过这本书,就能感受到蔡元培先生在那个黑暗与迷茫的时代,引领出新的潮流,使学术界,使整个社会拨开迷雾的伟大。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但新时代的中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修养的要求,从这本书中,依旧可以找到完美的答案,其内容并不过时,依旧站在时代前沿。读了这背书,我对学习,生活,修养都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学习方面,我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疑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一点,其在不知不觉间浸润我的精神,习惯真不可不慎。良好的习惯要想培养,则必须自制。爱快乐,忌苦痛,人之情也,我也不例外,从小就爱玩。儿时爱玩具动画,少时爱游戏电视,今有手机难以释手,然要想在学习上取得突破,这些欲望就需要遏制。蔡先生说:“自制之目有三:节体欲,一也;制欲望,二也;抑热情,三也。”正如流传的段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在新时代,学习依旧十分重要,如蔡先生所说:国家之贫富强弱,与其国民学问之深浅为比例。文明国所恃以竞争者,非武力而智力也。在国家的富强之际,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养成良好习惯,勤勉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在修养方面,蔡元培先生告诫了我们许多,提醒了我们:要坚忍而不要顽固;要自由而不放纵;镇定而不是冷淡;要热心而不要有野心;要果敢而不鲁莽;要精细而不要多疑,要互助而不要依赖;要方正而不要拘泥,要谨慎而不要畏葸;要有恒而不要保守等等。这些我们可能都知道,但真正面对

  • 10、 《中国人的修养》读书体会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认为是哗众取宠,社会上数量颇多的人,直觉得小学教师的学识,尚不能超过中学教师,更惶论超越一国之元首。 但这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毛泽东曾赞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成就显赫的国学大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育遗著《中国人的修养》。 我当时恰看腻了那些千人一面的网络文学,想换换口味,恰好这本《中国人的修养》进入了我的视线。这本书收录了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中学修身教科书》及18篇国民修养散论文章。宏观上是讲人的修养,微观上独立成篇,稍有闲暇,便可读完一篇,受教一个道理。有如学生所用的教科书,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书籍从《合群》《舍已为群》《注重公共卫生》等这些凡俗琐事中娓娓谈起,有如一位优秀教师,在与读者在面对面谈心。通读完全篇,读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 作为教学从业者,我率先关注的是这位学界泰斗的教育思想。他对小学教师的极高评价,令人惊诧,他详尽地阐述了培育师范生的重要性。他认为,师范的性质与中学不同:中学各科有各科的教员,教师或只教一种科学,小学则不然。小学内常常以一人兼教各种科学,初等小学常以一人兼学校中一切科学,如手工、图画、音乐、体操,所以一个师范生可以办一个小学。师范生的程度,必须各科都好,才能担负这种责任。所以师范生须兼长并进,不能选此舍彼。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 他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来。反观我们社会,什么样的人读师范?家贫的,负担不起大学学费的;资质平庸的,考不上好大学的,不得已从事这个职业的。真正热爱师范教育的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能有多少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盖因为教师无权无势,待遇又低,在社会上地位偏低,小学教师的境遇更是尤甚恶劣。不仅面临的是经济上的困窘,还有社会上的偏见。 世人认为小学知识浅显,教小学不需要有高深的学识,甚至当年我也曾一度有这样的错觉。我所就读的师范院校,面向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小学任教时,也颇有些大材小用之感。但这么多年教下来,我深刻的体会到,小学教师当真是全能人材,这个群体所教给学生的,绝非是学科知识这么简单。真正的小学教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2-02-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4-21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23

  • 2021-08-20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中国人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中国人的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中国人的读书笔记、2024中国人的读书笔记,中国人的读书笔记摘抄,中国人的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