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老中医观后感 > 地图 > 老中医观后感,2024老中医观后感
老中医观后感

(共 7303 篇)

  • 1、 《老中医》观后感200字

    《老中医》观后感 关于中医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中药还简单一点。看电视剧《老中医》,本来想理顺一下思路。但看到30集,翁泉海以女儿的嫁给一个傻子为赌注,与御皇医打赌的事。感到一阵恶心,一时看不下去了。葆秀说:你怎么能拿女儿的婚事打赌呢?翁泉海婚后对妻子葆秀的作法,也过于残忍,是不能令人接受的。二女儿一直在戏弄傻子的情节设计,或许也令人感到不快。 有轻喜剧的色彩,剧中赵闵堂医生妇夫的表演让人很开心,抵消了一些道貌岸然。他在三根线上号脉,可能引起人们对中医主要诊断方法的质疑。 还的接着看,接着展开对中医和中药的思索,看能不对人们对中医的看法产生正面影响 。。。。。 还是有一些情节让人看不下去 与葆秀结婚这么时间,视其如无人,与翁泉海悲天悯人的形象塑造完全对不起来,且看戏剧性还能如何变化。 翁装迷糊这个情节有设计也不好,完全不顾这么多亲友的感受。
  • 2、 老中医观后感300字

    由陈宝国、冯远征和许晴等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正在热播,该剧主要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中医翁泉海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医文化的故事。剧情丰富,耐人寻味。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下午一直在看老中医。陈宝国饰演的翁泉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是从医的典范,也是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典范。

    冯远征饰演的赵闵堂语言幽默,但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喜欢自己自吹自擂。

    在每一次疑难杂症面前,他都没有抓住机会。而翁泉海却扎扎实实,不断突破,门庭若市。

    中医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国粹。它承载的不但是技术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根脉。翁大夫在收徒时,让徒弟从练字开始,中医讲的修养,境界,他明确告诉徒弟没有天分,不能当坐堂医生。

    翁泉海医德高尚,知道自己的本分是治病救人,才一次次化险为夷,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尊敬。

    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讲究德, 有德才能持久,才能站稳脚跟,其次才是技术,最后要不断专研。

  • 3、 老中医观后感1400字

    《老中医》这部电视剧由毛卫宁执导,陈宝国、冯远征、许晴等主演,讲述了一个中医的故事名字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即使是中医,也很难生活。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老中医观后感14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3月14日央视1台播放的40集电视连续剧到了大结局。由于演绎的是本行当故事,因此,工作再忙,也尽量地抽时间,断断续续地观看了该部作品。

    说实话,从《老中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看,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最后几集,真是有点抗日神剧的嫌疑。但是,从整个作品介绍的那个年代,传统中医所经历的继承和发展的艰辛过程,以及《老中医》介绍的那个时候的中医医生在恶劣的环境中,所具有如此强悍的生命力的各个故事情节来看,还是应该算得上是一部比较到位的作品。

    比如,在那样的年代中,每一位传统中医都深深受着生存、甚至是生计问题困扰,唯有上好的疗效作保障,中医医生才会有生存和维持生计的机会。因此,各色各样、各个门派的中医医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去获取临床良效。《老中医》在演绎的有趣故事情节中,都能反应出当时医界的真实情景,比如翁泉海、赵闵堂等中医医生的形象,都非常到位,有血有肉,特别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今年已经八九十岁,经历过那个年代,更是有这样的感觉。

    然而,《老中医》让我感慨更多的是,作品真实反映着传统中医,乃至于传统中医人所具有的医生优秀特质。

    首先,作为一名传统中医人,一定具备大医精诚的基本素质。《老中医》一直弘扬着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传统中医人必备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仁心的中医人基本素质。为医之时,不问长幼妍蚩、华夷愚智、怨亲善友皆如至亲之想,如有危厄来临,不管道路艰险,毫不自虑吉凶,一心救治,这种高尚的医德品行,作品更是宣扬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

    其次,作品深刻地揭示着传统中医是一门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实实在在技术操作的临床学科。每一位传统中医医生都不是神医,而是牢固掌握着中医技术,有着精深中医理论修养,传承并积累着丰富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中医人才。作品如此宣明的观点,完全有别于如《神医喜来乐》等作品,把传统中医往神里吹的胡乱宣传。更是鼓励和鞭策着我们这些从事传统中医的后生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传统理论和技术,传承好传统中医的精华。

    此外,作品还充分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所具有的特色之一。辨证施治的本质,是在于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乃至环境等等具

  • 4、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
  • 5、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作者:迟显苏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眼高手低,绝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质。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学医之路就是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才能更大。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看过曽琼的这样一段话

  • 6、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自责
  • 7、 电视剧老中医观后感两篇

    《老中医》是一部由陈宝国、冯远征和许晴等主演的电视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剧主要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中医翁泉海在面对很多挫折和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护中医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看完前几集电视,满心欢喜得过来打分,却看到很多2星的评分,以及一些关于十八反致死的患者剧情的批评声音,我心中很是不服,必须过来报个不平。

    先说评论中被诟病最多的第一集官司,其实翁泉海诊病时已然说过患者不过就3日性命,可见患者已然病入膏肓,自然经不起折腾,结果其老婆给他一夜服了两剂不同的药,剧中赵闵堂事后猜测可能两剂药物中存在十八反所以至患者一命呜呼!我看到有些人评价,说 十八反早已是过街老鼠 ,是个过时的东西,然而学中医的必然都学过十八反,十九畏,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相同的药与不同的方药组成会发挥不同的功效,所以这患者一夜两剂的中药,谁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功效。

    此处评论中认为十八反不会致人死亡,就如剧中说十八反致人死亡一样是没有依据的事情,人死没有做尸体解剖,没有做毒物分析,所有死因都只是合理猜测,哪怕是心脏病死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但此处确实存在一个bug,就是医者诊病,自然要望闻问切,其中问病史也是极为重要的,不知道翁泉海诊病时有没有问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还是患者老婆故意隐瞒了既往的用药史,所以导致了患者一夜用了两种不同的药剂,如果真的是两剂药合用存在副作用导致患者死亡,那么温泉海还是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他在公堂上替死者喊冤,死者确实有点冤!

    关于剧中人物的塑造,我是要打满分的,不管是陈宝国,还是冯远征,老戏骨之间的你来我往,看得十分过瘾。

    剧中翁泉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树立了一个十分高尚的中医人形象。为救患者不拘一格,即使受辱也不会拒患者千里之外。为人谦和,在给孕妇打死胎一例中,事后还登门给赵闵堂解释,没有一个人贪功,给了老赵一个内心安慰,这一点上,就比老赵思想觉悟高出不是一点点。我觉得后期老赵一定会受其影响,两人也许最后会成知己。赵宝刚之前在大宅门中的精彩表演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此剧的形象塑造完全找不出大宅门的影子,演技了得啊。

    剧中赵闵堂其实是个妙人,脑袋十分灵光,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医者,也有商人的精明。第一集的官司中,他为了自己不被牵连,也为了救翁泉海,暗示方中可能存在十八反导致患者死亡,暗示患者老婆也有过错,为了息事宁人,几番劝解患

  • 8、 老中医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老中医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在夜深人静时不知不觉看完了。困意席卷微眸强视。中医对于中国来说是魂这无可厚非,虽然现在西医当道中医式微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医才是底气。看西医是为了见效快但有些病还得是中医,我始终对中医抱有崇敬之心。

    正如前些时日身体欠佳,如果看西医症状不明无从诊治但中医说是脾胃虚寒气血淤滞。通过九天的服药疾已痊愈。这就是五千年中医的实力。

    再说现在中药也通过高科技实现了更便捷更高效的疗效。期待中医的崛起。

    对于本书的价值观我觉的是低调、正直、本分、坚韧、孝道。

    翁泉海从始至终就对中医抱有敬畏之心。绝的中医博大应思进取认知不足虚心纳取,说自己只不过是个中医里面的小学生。郭德纲也这么说过,这提现了他的低调,本分。

    还有去抗议政府,拯救中药这说明他的正直对中医的正直对国家的政治提现的淋漓尽致。

    包括小铃医的孝顺,还有他们坚韧的品格却是值得学习。

    这本书我觉得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赵闵堂他们总是捅娄子治不好病让翁泉海去收拾烂摊子一次两次还可以但总是这样就没意思。虽然说翁医术好但也不能老是用感觉他们一无是处,好歹也是有名的大夫是吧。

    其实我最喜欢小铃医,孝顺、机灵虽然前期不好。但后面还是可以滴。

    白话半天,瞎写勿念。

    困了,晚安。

    未完不待续。

    老中医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在青霉素被发明前,有一种名为“陈芥菜卤”的中药在古代中国各地的大寺院中,被广泛用于赠贫济病,“陈芥菜卤”发酵制作与青霉菌的培养过程极为相似。

    在明代常州的天宁寺,寺庙工作人员收集大量的芥菜,用许多个大陶缸盛放起来。将盛缸日夜暴露在露天下,并注意防雨水。经过日晒夜露,芥菜发生了霉变,直至长出三四寸长的绿色霉毛来。僧人将陶缸密封埋入土里,等到十年之后开缸。此时,缸内的芥菜已经完全化成水,埋藏前长长的霉毛也不见了,这种用芥菜经过长年埋藏而化成的水叫“陈芥菜卤”。常州天宁寺名闻四方,至今仍常年有人去索取这种陈芥菜卤。

    陈芥菜卤又名腌芥卤,为腌芥菜的陈年卤汁,味咸性凉,入肺经。《纲目拾遗》载:“陈芥菜卤作法,以芥卤贮瓮中,埋行人处,三、五年取用……下痰、清热、定嗽,治肺痈喘胀,用陈久色如泉水,缓呷之。”《随息居饮食谱》载:“为肺痈、喉证药”。《本草汇言》谓:“治肺痈吐脓血,咳嗽,面肿。陈年芥菜卤久埋地中者,每日取十数匙,温汤炖热饮之。”

    根据以上文献,陈芥菜卤确实为治疗肺部、咽喉部疾病的良药

  • 9、 中医书读后感

    中医书读后感范文一

    很偶然地在博雅堂看到了这本书。一直以来还是对中医有些情愫,再加上上过两门科学哲学的课,对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讨论有过一些涉及。这本书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自己一些想读的冲动。再加上最近总是慨叹自己胸无点墨且无积累,索性买了下来。

    粗粗地翻一下,书中对中西医的历史做了简要地梳理,对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做了阐述,又从医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中医的五行、脏器、针灸等理论,并对sars后引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阐述了些自己的观点。之后我着重看了历史和中医理论介绍两部分,争论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仅是粗粗掠过。本书作者的学术功底很是浓厚,引用以及语言都相当符合科学规范。与平时所读文献颇有相似之处。呵呵~~

    前言中最让自己震撼的一句话是香港一位肾科专家陈文言先生所说的病不因人分黑白,岂能脏腑有中西?这也是我看完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不论中医西医,目的一致就是祛病,方法不同,应如何看待?如何共存,结合抑或当作两条平行线?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

    中医和西医在历史的源头可谓颇为相似。都带着十分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古代西方哲学一直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源问题,而该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探索自身的初衷。人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了解此才能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国古代发展出了五行说,并将人的脏腑、形体、体液、心智包括音律、颜色、味道均统一于五行之中。而与此同时古代西方也发展出了火、水、空气、土四元素理论,并将地理方位、时间历法乃至星座等归于这四元素(心理学最早的气质类型,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貌似也与此相关)。此外相对于中医的平衡理论,古代西医也认为健康平衡状态时基于各种体液的内在调和平衡而取得的,而所谓病态则是由失衡导致。由此可见,古代的东西方医学是多么的相似。

    而一切的变化都起源于西方的科学革命。解剖的运用,显微镜的发明使得西医迅速摆脱过去的哲学思辨阶段,进入实证阶段,医学家不再采用推测的方式,而是要眼见为实。他们不顾宗教的限制开始实施解剖,他们刨根问底开始进入生物的最小构成。而这一切一同加速了西医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医在积累病例,个体实验上也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但二者采用的方法却已截然不同。

    而在近代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医也以其迅猛之势扑向中国(这里的疑问,到底是怎样的事件,使得国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仅仅是一时的自信心不足而丧失了对几千年来

  • 10、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

    苏叶先生

    欲知前方事 且问过来人

    是谁能放开眼孔看破这大千世界

    到此须立定脚跟方入此不二法门

    初见这幅佛家对联时,我正迷失在众多的各家学说之间,苦于中医之门不得入。既为各家独特的思考角度所折服,又为彼此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在有了课本的基础上,想要在课外寻找一个能点燃教材的火把,引领我走入中医之门,但未能如愿。看的书很多,却越看越感到迷茫。我只能徘徊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之间,彷徨着,渴望着,漫无目的地寻找着,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的中医之路在何方。

    彷徨过后,我决定问津中医前贤,正所谓: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缘分让我与此书相遇,而书中的这幅对联更是让我感触良多!

    一门深入 立定脚跟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法尚未昌盛,学佛证道之人并不多,修行的法门也很单一,但能够修行圆满而证道的人却也不少。而今佛法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学佛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数不胜数,然而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之人反如凤毛麟角。

    如今是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我们有着比古人更多来之不易的好书可以阅读,有着比古人更好地学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但最后能成为良医之人却未必有所增加。其实,学佛学医皆一道,大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书中,余老师在自学完中医教材后,偶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随手翻阅后,对张氏的学术思想佩服不已,自此奉为圭臬,如痴如醉,以此为法门,夜以继日地学习……如此深入之后,受益良多,据其所言:“在深得‘近代第一人'张锡纯的精粹之后,再转而学习其他中医书——包括文辞古奥、义理深邃的中医‘四大经典',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反躬于己,自己在学习时,是否能如余老师一般,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时,我存在两个问题。

    一曰:“浮而散”,翻阅书籍时分心太过。常常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囫囵吞枣,这书还未得其要义,便急着看下一本,最后哪本书也未吃透,看过的书不少,但真正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太少太少!执着于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二曰:“急”,自觉要看的书太多。看一本好书,稍遇文辞不通,医理难解,便觉此书难读,转阅他书,他书又遇疑难,不努力去查阅资料,以求学问,反而轻言放弃。如此学习只能流于皮毛,不得要领,不能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最终只能望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10-17

  • 2019-11-16

  • 2021-06-28

  • 2019-11-11

  • 2019-10-29

  • 2021-08-20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2-03-04

  • 2019-10-29

  • 2023-01-0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3-02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老中医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老中医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老中医观后感、2024老中医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